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通用11篇)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篇1

为完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核心课程考核,特对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论文撰写作如下规定:

1、课程论文考核方式适用范围:

本学期开设的核心课程中,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选用论文形式考核的课程。

2、选用课程论文考核,任课教师注意事项:

⑴ 根据课程内容,明确论文写作要求和内容范围。(附样张)

⑵ 课程论文不必出A、B卷,但必须出2-3个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⑶ 请各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评阅所有课程论文,在论文结尾处用红笔提出批阅意见及给分依据,同时用红笔在论文封面得分栏处给出合理分数(百分制),如分数有改动,教师务必在改动旁签字。

⑷ 学生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发还改写,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详参下条)

3、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注意事项:

⑴ 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即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⑵ 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等)。

⑶ 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⑷ 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⑸ 论文写作格式:

5.1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

5.2 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5.3 一律使用脚注。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5.4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⑹ 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

⑺ 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⑻ 在主讲教师规定时间内交齐。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逾期按零分处理。

4、本规范自2006学第一学期起实行。

复旦学院教学办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篇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对于通识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学界解释不一,李曼丽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做了较为科学的分析,她指出,从性质上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教育目的来说,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而从其内容而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由此可知,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性,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事实上早在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也曾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有过深刻论述,他认为,所谓通识教育,在职业训练的功能之外,“主旨在个人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2]

就高职院校而言,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让学生不仅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胜任某个岗位,而且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具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内容

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种理念和培养模式源于德国,主要强调从业者面对科学技术、劳动组织的变化与发展时,能够主动适应外界的变动,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重新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获得新的工作机会。

德国学者从内容和性质两个维度对职业能力进行划分。内容角度,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性质角度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应的知识,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3]

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4]。职业关键能力也可称为“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数字应用、革新与创新,以及外语应用等能力,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活动中起主导或支配作用,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能够帮助从业者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顺利适应社会变化,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导向下的高职通识教育策略

通识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两者内涵有所不同,但在最终培养目标上存在共通点。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做一个“完整的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和素质,强调社会适应能力,“两者的本质和核心都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5],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强通识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较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生存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

(一)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通识教育,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这里可以借鉴台湾醒吾科技大学的做法,醒吾科技大学秉承“以人文本的全人教育理念”,重在培育学生实务执行力、创新设计力、信息应用力、国际接轨力、职场适应力等5项能力。为达成这一目标,通识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课程设置紧密对应5项能力。基础能力课程为必修课,主要包括语文应用类、健康管理类两大类,核心能力课程涵盖人文艺术、生命与性别教育、社会法政、历史思维,以及自然科技等五大门类,学生任选其中五门课,总计28学分。内容上强调基础性与全面性,同时注重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也应把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变化的能力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多元化、综合性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掌握多门知识,开拓视野,完善人格。

(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推进通识教育,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要深化校企合作,整合相关资源,邀请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举办讲座或担任兼课教师,构建一支专兼结合、视野前瞻、能力突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改革教学评价考核机制。改革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保证通识教育顺利实施,是促进通识教育开展的有力手段。因此,我们要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体现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测评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

(四)营造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设人文和与科学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等措施,打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熏陶。

摘要:通识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两者内涵有所不同,但在最终培养目标上存在共通点,均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己任,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应通过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革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高职,通识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1.

[3]沈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25.

[4]沈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篇3

音乐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对音乐的表述包含六个方面“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种民族;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以上对音乐意义的理解深化了对音乐学科现有的认识,它的音乐教育哲学意义是将音乐视为培养完整的人的必要手段,这与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不谋而合,音乐在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主的学前师范教育中的意义就更为重大。

一、学前师范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音乐课程

所有学前师范教育都开设音乐课程,但是构建以音乐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需要更深入地探讨音乐能够成为核心课程的基础,音乐自身的综合特性和音乐的感性体验特征为音乐成为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1、音乐自身的综合特性为实现核心课程提供开放的结构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由诸多不同知识架构起来知识系统,从其内部来说,音乐的构成与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生理学有密切的关系。音乐的律制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音高的产生必须通过数学的计算,可以说没有数学在音乐中的运用就不会有现代的音乐。音乐中声音的产生及传播都涉及到物理学领域,频率、强度、长度和音波影响着音高、音强、时值和音色,乐器构造也必然会涉及到材质的物理性质。(白英.音乐内部结构中的自然科学成分分析[J].大舞台,2012,(7):84.)当然,对音乐的接受还涉及到人的生理结构,这些看似与音乐无关的自然科学都深刻地影响着音乐。

从音乐的外部构成来说,音乐与文学、绘画、舞蹈、历史、地理都密切相关。歌曲和歌剧是音乐与诗歌、戏剧结合而形成,它反映了音乐与文学的紧密关系。音乐作品还可以直接取材于某一部文学作品,虽然音乐以纯音响的形式出现,但是作曲家通过文学性的提示间接使音乐与文学发生联系,例如标题音乐或固定乐思。

从音乐的外部联系来说,音乐中具有绘画性的因素体现在线条、色彩和造型中,音乐中的旋律线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人们虽然不可能从音乐的旋律线中看到某种具体的形象,但是可以通过旋律线条的变化感受到旋律起伏,抽象派的绘画比其它的绘画更接近音乐。音乐中的色彩是音响组合的各种手段,音色的名称借用了美术中色彩的名称,音乐家也力图寻找音乐中的声音与绘画中的色彩之间的联系,感觉是重要的媒介,音色与颜色同样能给人以明朗、暗淡等不同的感觉,当人们在听音乐时感受到了这种类似的感觉,就会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音乐中既可以通过特殊的手段表现某一绘画作品,也可以在音乐创作中构思一个画面,使欣赏者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图画。例如,历史上直接取材于绘画的音乐作品《图画展览会》就是穆索尔斯基对亡友画家哈特曼个人画展的一篇侧记,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死岛》也是直接取材于瑞士画家波克林的同名画作,鲍罗丁的交响音画《中亚细亚草原》就是作者以内心的视觉映象作为音乐构思的。

音乐与舞蹈的天然联系就更加紧密,《毛诗序》中将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发展过程已经清晰的阐明,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292.)音乐本来就是与舞蹈不可分割的,节奏是音乐和舞蹈共同的基础,也是联系音乐和舞蹈的桥梁,在很多民族的音乐生活和文化中,音乐(包括歌唱和器乐)与舞蹈是一体的,不可分割。

历史、地理、文化背景是各门学科产生的基础,对音乐作品内容的正确理解也建立在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认知基础上。音乐是文化的一种缩影,任何一种音乐所反映的都是拥有这一音乐现象的民族特定的文化态度,音乐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它总成为人们反映其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有着不同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是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不同的生存土壤。例如,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与地理环境有巨大关系,北方草原以游牧民族为主,其民歌多以牧歌出现,西北高原地区民歌多以山歌为重要形式,东南沿海地区与海相连,就以渔歌为主,可见音乐的形态、内容均与一方水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音乐中具有与其它艺术种类天然的、内在的联系,也与某些非艺术学科在事实上存在丰富的关联,这为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奠定了学科基础。

2、音乐的感性体验特点符合学前儿童游戏特性

虽然音乐作为知识系统涉及许多理论学科,但是音乐的感知却必须借助人的感性体验而完成。音乐是情感体验的艺术,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需要人的感受、体验与表达,同时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需要在特定时间中展开,参与者需要借助感受、记忆等体验活动实现对音乐的把握。

儿童通过游戏来展现其潜在的精神,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与艺术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儿童的游戏里潜在着艺术创造的欲望和动力。音乐的感性体验特点符合学前儿童的游戏特性,通过音乐游戏儿童在愉快的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肢体协调等多种能力。作为以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为目标的学前师范教育在建构课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未来面对的学情特点,由于幼儿教育必须以形象性、趣味性、游戏性的教学活动为主,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以感性体验为主的学科,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一方面引领学生参与艺术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体验教学背后的人文背景。

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大力发展,同时对于幼儿园教师的人文和专业素养也有更高的要求,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幼儿教学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纲要》只提供了“目标”“内容与要求”和“指导要点”,这种提法给一线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创设课程并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幼儿园教师有良好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自我表现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仅仅通过刻苦学习很难达到,它需要学前师范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既考虑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又为学生搭建与专业课程相切合的通识教育平台。

二、在学前师范教育中建构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

在学前师范教育专业中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以崭新的视角理解音乐,将音乐看作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另一方面结合音乐的特点,强调感受与体验、交流与表现,加强学前师范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其具体思路是借助音乐自身的综合特性,通过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历史以及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将其链接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课程中(如文学、历史、语言、绘画等),并发挥音乐课程的实践特征,共同为学生构建具有关联同时又强调体验的有机课程体系。它并不是要抹杀其他专业课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而是以发展学生的感性体验、知识融合以及知识拓展为主要目的,将各自内在相关但又互不联系的课程共同放入文化、历史的大背景中,同时以强调实践的音乐学科为基点贯穿起来。其实施主要包含三个步骤:

步骤一:以历史、地理、风格、流派、人物、作品等某一音乐单元内容为基点,建立核心课程的环节链;

步骤二:相关课程以音乐核心课程为基点链接并切入其自身课程进行授课;

步骤三:学生以音乐学科为核心课程进行实践艺术活动,并在活动中将各学科知识转化为活动体验与课程设计。

其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音乐中的文化:以音乐为基点建立核心课程的链接模型

作为核心课程,音乐必须被重新放置于文化系统中,作为某一时代、地域、风格、流派、哲学、艺术的一个缩影被重新认知,对音乐内涵的深度理解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音乐不仅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它是文化的产物,是时代最敏感的风向标,透过音乐中的人和物可以把握时代的特征,音乐的感性体验可以让学习者更直接触摸到历史以及时代的思潮。强调以通识课程角度理解音乐,有助于改变过分强调技术和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模式,更有益于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

2、音乐中的文化:链接学科的拓展与延伸

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需要其他课程,如历史、文学、绘画、舞蹈、地理等链接课程的拓展与延伸,链接课程需要以音乐给定的线索为切入点,结合本学科中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授课,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对某一知识的全面、多维认识。例如音乐核心课程在讲授浪漫主义,学生透过感性的聆听和演奏对浪漫主义有切身体验,同时历史、文学、美术、哲学等领域也在进行相关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如图:

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对浪漫主义艺术呈现方式有感性体验,同时在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解浪漫主义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特征,以音乐为主线把可感知的具体作品与整个时代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对某一领域的整体认识。

3、基于实践的艺术行为链接

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综合共同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但是知识与能力之间还需要实践环节的贯穿,因此通识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核心课程及链接课程的单元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音乐剧的排练为艺术实践的舞台,将戏剧、舞蹈、舞台布置(美术)等内容与音乐有机结合,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剧的排练与表演将各学科以实践的方式融合,通过学生的活动设计将理论化内容应用于艺术表现中,同时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以音乐剧为主线,基于实践的艺术行为链接最终使通识教育效果落实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为学生未来成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奠定了基础。

在学前师范教育中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首先需要各学科都将其学科认知回归历史文化的大环境中,特别是音乐学科自身必须摆脱音乐技能学习与音乐文化学习相割裂的状况,在文化背景下建立学科之间的共同话题,同时借助音乐课程的实践特点,以发展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为目标,借助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设计相结合,使学前师范教育更符合国家对新型幼儿园教师的要求。

通识教育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4

通识教育百度百科是指 “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传递的是一些涉及生活,学习,社会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可以说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知识。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一个具备理想通识教育人格的学生,将不只拥有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批判反思,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尊重不同生命与文明的价值,对宇宙充满好奇,并知道如何进行探索。

首先来分析一下我国现阶段教育现状(1)我国教育功利化严重,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遇冷”。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如近几年来,大学中掀起了一阵“考证热”。在校大学生有的读英语培训班,准备考托福雅思;有的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还有的忙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然而,那些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学科却乏人问津。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高校的管理层也认为学那些东西没有用,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专业的技能,拥有了相应的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便可以高枕无忧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大学教育甚至被戏谑的说成为“考证教育”。(2)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我国大学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缺乏健全人的基本素养教育,忽视通识教育。例如,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文、理科资源的分配过度不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严重失衡。对于理工科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是薄弱环节。学生文化陶冶不够,人文素质不高。而对文科学生的培养而言。有些偏文科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科思维与能力,忽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素养的培养;还有些偏理科的院校只注重理科思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针对的只是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而是要造就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通识教育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不排斥通识教育。

2、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有一种对通识教育的肤浅的理解,增加若干概论性质的或者人文方面的课程。必须了解,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3、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哈佛大学曾经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选修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未来专业期望最远的门类,可谓用心良苦。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这本身亦即对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雅尔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心得体会 篇5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是尔雅通识教育重点打造的国内一流通识课程。促进了我校通识文化教育,丰富了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

本学期,我通过同时教育网络课程不仅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节约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其他知识,同时我还学到了以前一直想学却没有机会和条件去学习的知识,“从愚昧到科学”这一课程为我解开了许多疑惑,同时也为我纠正了许多错误的不科学的认知和观点,还让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外国的科学以及一些中国史上记载少的科学发展史,真正的使我成为了一个科学的现代人。

除了从此课程的内容上有感悟之外,我从雅尔通识网络课程的设置及意义上也有许多的感悟或者体会。首先,通识课程的意义有三点。第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针对的只是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而是要造就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通识教育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不排斥通识教育。第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有一种对通识教育的肤浅的理解,增加若干概论性质的或者人文方面的课程。必须了解,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重要。第三: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这本身亦即对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篇6

下载附件: 论文模版及提交要求.rar

普通本科在校生2011~2012学年(1)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考试工作将于2011年12月15日~12月31日进行,现对此次考试做如下安排:

一:考核课程范围:

本学期所有通识教育选修课视频讲座类课程(不含通识尔雅网上视频类课程)。

2011级:百年诺贝尔 / 唐诗宋词 /《百家讲坛》之《中国电影百年》

文人百年 / 法律讲堂(1)/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 大国崛起 2010级:华人纵横天下(2)/ 法律讲堂(2)/《百家讲坛》之《<庄子>心得》

《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百家讲坛》之《红楼梦里的配角》

《百家讲坛》之《说聊斋》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二:考核方式:

本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采用网上提交论文的方式,各年级学生根据本学期个人正选结果(可在教务管理系统“正选结果”中查询),提交相应科目的考试论文。

三:考核要求:

1、论文内容要求:

①:列举本学期所学每门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②: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2、论文格式要求:

所有论文均要求使用附件下载中“通识教育选修课论文模版”。

3、论文提交要求:

详见附加下载中“论文提交要求”Word文档。

四、成绩登记:

论文考核通过,即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考核通过的学生成绩将于本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公布。各班学生需严格按照论文提交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有以下情况的考核成绩按不通过处理:

1、论文内容未达到要求的;

2、未在指定时间内提交论文的;

3、未按照班级为单位统一提交论文的;(2007级延期毕业的学生除外)

4、论文多次提交且每次提交内容不同的;

5、提交论文科目与学生本人本学期正选结果不符的;

教务处

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发展模式研究 篇7

一、传统通识教育课程与网络教育手段结合的原因

网络教育手段内含很多世界性和新兴的元素, 这都能极大地提高年轻人的兴趣。网络世界之大, 是现实世界无法比拟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或者其他可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 在网络世界里吸取养分。年轻人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决定了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在被外界的不断刺激下, 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传统通识教育课程与网络教育手段结合的过程

(一) 传统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了现代高校上课的标配, 具体、形象、生动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征, 而抽象的思维通过具体表象来展开, 并将一系列有关表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的。在课堂教学中当讲述某一理论时,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应图像及变化过程展示给学生观看, 从而使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表象有机结合, 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必将增强形象思维的效果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

(二) 纯网络型的通识教育课程

传统教育在改革, 课程被录制成视频文件放置在网上, 学生通过登录自己的账号, 观看视频。后台自动计算课程的观看量, 通过观看时间折算视频成绩, 配合计算学生的作业、测试和期终考试成绩, 根据既定公式计算最终得分。这种方式省时省力, 可以快速处理大批量的学生选课需求。

(三) 可互动式的通识教育课程

单纯的网络式教学, 突显出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继而产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线上参照原来的网络型教学, 线下结合传统型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 让线下的教师检查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线下教师也会就线上学习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三、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无法有效监督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多为交叉学科或者基础性学科, 学科深度不够。学生组成复杂多样, 课程管理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明显的差别。课程选择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无法有效监督, 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被各种事情打断, 知识始终处于碎片化的状态。

(二) 只注重教育手段, 忽略教育结果

将通识教育课程放置网上, 很多教育管理者的焦点放在了网上。过于注重网络教育手段, 却忽视了最根本的教学目的, 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评估方法。

四、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改良对策

(一) 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督

教学过程需要有效监督, 不仅线下教学需要效果, 线上学习也需要效果。线上学习占了总学时的大部分时间, 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严控线上的学习对象。

(二) 对教育结果做科学的评估

我们最终追求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过程化考核很重要, 但总结性结论也很重要。正确对待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利与弊, 让学生最终获得有益的教学效果, 就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摘要:高校以通识教育课程为突破口, 对其实行网络化改革, 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旨在研究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原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通识课程,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淑芬.基于大学教育思想演变的本科课程发展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5) .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篇8

通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1]通识教育是一种办学理念和一种教育思想,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非专业、非职业性的基础教育”,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知识通融、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2]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培养全方位人才、综合性人才。限于历史原因和国内教育环境所限,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破解难题,开拓创新,为通识教育的发展培育土壤,在开放教育领域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来促进专业建设,努力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方向,为社会输送需求人才。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典型代表。1642年,哈佛第一任校长亨利·邓斯特(Henry Dunster)设计了哈佛大学的十二门基本课程,这是美国最早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开端。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Harvard Redbook)明确阐述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并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三个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1978年哈佛校长长罗索夫斯发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报告》,把通识课程的领域确定为五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与哲学分析、外国语和文化,至1985年加入道德思考,通识教育课程领域涵盖了六大类。2006年哈佛大学又出台了《通识教育工作小组初步报告》,强调国际化的时代背景,重视通识教育的生活化。[3]

美国大学基本形成共识:大学首先是人的教育,必须坚持通识教育理念和制度,完成对人的教化和心智教育,使每一位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专业和职业教育才有意义。在重视社会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认为推理和定性定量分析很重要。技能性课程比较容易完成,主要通过级别考试或诊断性的考试就可以达标;知识性课程要通过严格的注册考试才能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通过规定选修和自由选修,除具体的课程,有的学校还设有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需要的课外活动,组织方式灵活,不占用正常的学期时间,活动的时间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主要是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促进通识教育的国际化,必须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4]在我国,通识教育最早是在清朝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支持下起草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以“通才教育”之名正式提出的。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首任教育总长,主张学生“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达到文理兼修”。19世纪40年代初,以朱家晔、梅贻琦、潘光旦为首的一批留美学者提出了大学的目的是“造就通才而不是专才”的主张。[5]我国的北京、南开、中山、复旦和清华大学都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我国的开放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之处,在借鉴这些名校做法的同时,要根据自身专业建设的情况来逐步推行通识教育,近年来开放教育在通识教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探索,但是社会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的空缺余地越来越大,纯粹的专业教育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以及享乐主义等负面效应。要逐本溯源从我国的先哲的著作中获取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理解和找到解决之道。了解科普知识来科学认识转基因、食品卫生方面的问题,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公民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大使命。

二甘肃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和通识教育现状

1专业建设情况

开放教育是甘肃电大的办学主体和品牌,现有专业57个,其中本科专业21个,涉及到经济学科、法学科、教育学科、文学科、理学科、工学科、管理学科、农学科、医学科9个大类;专科专业40个,专科在以上本科学科的基础上增加制造大类和旅游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以及公共事业大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1个。主要涉及到农林牧渔大类。专业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综合实践模块等构成。每个专业所修学分需要达到规定的数值,其他模块不作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看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基本覆盖高校所有学科分类,课程设置相对合理。专业发展不均衡,行政管理、护理等专业招收人数很多,有一部分专业招收人数在100人以内,发展比较缓慢,资源建设也比较滞后。

2通识教育现状

本科专业的通识课模块所列课程有7~10门,其余6~9门都是非统设选修,只有1门课程是非统设必修,即地域文化,2个学分。通识课在教学规则里列出的课程占到总课程的25%,但是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是由专业责任教师选好的,也就是这10门课学生能选的唯独1门。本科涉及到9个大类,但是通识课都是统一的,不区分文理科。专科专业的通识课基本都是7门,经济类和管理类的通识课程学生能选到的是个人理财,2个学分,法学类的是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2个学分,其余学科的通识课程都是实用法律基础。就通识课来看,涉及到历史、信息、法律、环境保护、文献检索、理财、哲学等几个方面,范围还是比较宽,但是学生选择余地很小。重知识轻心智,重技术轻人文,重物质轻思想表现的尤为严重,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配合。

三开放教育发展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1教学单位要认识到通识教育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教学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搞好学科建设,但不能完全延续以前的单一的纯粹的办好专业的思路,而是要以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象为目标,培养的学生要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牌和形象,在各行各业都能施展才华、在工作中有思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学校才能有更大更好地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提升自己。这也是开放大学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所在,我们已经具备硬件设施,多媒体的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走在其他高校的前列,要继续利用好这个优势来推动开放大学的建设,将通识教育引入开放教育的专业和学科建设。endprint

2调整课程结构,提炼教学内容

前面对甘肃电大通识教育的统计表明,通识教育还是一种形式上的,只是给出固定的课程让学生获得学分,不是真正的学生有选课自主权的通识教育。本科基本上是地域文化,对有些专业来说没有多大意义,通识教育不是简单地选出一门课程来满足,而是在学习专业课之前通过对文学(名著)、历史、哲学、心理学,数学等方面的选择学习。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搭建平台。目前的状况只是学生获取他需要的学分的一个途径,没有多大兴趣,一门课程是达不到实现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自我提升、开拓创新的目的。说明工作还是没有做到家,没有满足学生的选课愿望,说明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还是不合理,不科学。应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缩小文理科的差距,文科的学生了解一点理科或医学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理科的学生学点经济和文学也会是有意义的。也是弥补专业过专的不足之处,有了这样的课程设置,还要有好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吸引学生。让他们的学习充满乐趣,不要是枯燥无味,老师用什么形式来教学也很重要,教学内容要简单实用,不能像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一样繁杂,这对非专业来说造成太大的压力,会起到反作用

3打造精品的系列通识课程和培养高品质的师资队伍

现在电大系统很重视课程建设,形式有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核心课程、五分钟课程、微课程等等,但是没有建立起来符合电大学生需要的通识课程体系,每年建设1~2门通识课,包括教材的编写,ip课程的录制、录像的制作、网络课程的建设,逐步在电大系统推行,作为成人教育先从最实用的入手,比如社会礼仪作为最贴近生活的课程,也是同学最容易接受的课程。第一学期作为通识课程在所有专业供学生选择学习。不能忽视国学教育,课程主要是《诗》、《书》、《礼》、《乐》、《春秋》、《易》也要列入通识教育课程。给理工类的学生增加人文教育,多学习一点艺术和文学方面的课程,来提升他们的人文情趣,对于文学类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通过调查和讨论选出十门左右的课程,借助行业内或其他高校的师资,这支队伍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且有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组成团队建立通识课程系列资源。资源也要不断地进行维护和更新。

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6]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方式是课堂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我国的国情和应试教育所然,学生只会被动参与,不会自己思索。这种教育模培养的学生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愿望去解答超出专业知识层面的问题。如果大学教育这样继续下去,所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只会是教条主义和生搬硬套,没有创造性和源动力,也不会是全面的人。开放教育要建立完善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还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合适的模式,通识教育能够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提升有效的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这也是符合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也是对我国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所带来弊端的一种弥补,它和开放教育的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1).

[2]王革,薛岩松,莫逆.哈佛通识教育观的演进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2).

[3]周良君.浅论美国通识教育———美国著名大学之旅对我院通识教育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5).

[4]牛秋实.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J].衡水学院学报,2013(2):110-113.

[5]白鑫刚.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08,2(14).

创业教育课程中的2大核心语言 篇9

(一)理性语言是创业老师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体现讲师课程理论的最好形式,也是讲师对课程高度和理解的体现,同时展示讲师文学、语言、深度的机会。

理性语言开发四个步骤:

1、先对创业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开发,把要讲的论点全部开发出来

2、后将论点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大纲和小节

3、再进行理性语言的精简文字,不要有多余的字

4、最后进行有效排序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篇10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去年10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据北京电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馆馆长潘克明介绍,北京在“八五”期间就组织了200所学校开展了电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促进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应用问题,要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目的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闪耀星星之火

随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潘克明认为,强调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做法,是国际上一些比较发达国家十几年前的做法,这些国家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开设这样的课程了,而是把计算机很自然地作为一种手段运用到课堂中、运用到学习中。信息技术发展到最佳阶段,应该是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而是很自然地融在教师的意识里,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出来。

从选修到必修,再从必修到选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关重要。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蓬勃开展,一些省市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把信息技术课程由单列转向把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和计算机课程单列相比,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与网络,不仅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得以更直接更生动的.理解,而且在课前、课后,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想像能力。

像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这样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一起凸显教学效果的,全国还有许多学校,如天津21中、43中的历史网络课采用主题学习网站形式;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研究”课题的“电脑作文”……这些学校的教师因为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生动、教学形式活泼,教师教得“饶有兴致”、学生学得“热火朝天”,乐此不疲。

今年5月,天津市率先在全国成功地举办了省级信息技术课程在线考试,全市5.1万名高中一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篇11

摘 要:在学校通时教育选修课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机制、评价标准不明确、客观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性建议,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该课程为依托,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够对提高我校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高校本科生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有所贡献。

关键词: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反馈;考核方式;课程建设

《大气污染控制前沿技术》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于2011年开设,每年开课两次,近3年平均修读学生数近200多人次/年。我们开设本课程的初衷是培养各专业本科生综合科学素养,增进其对大气污染问题、控制技术及其最新发展等科学问题及其科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使之得以实现,我们需要使用创新性的思维,遵循教育科学的理念,完善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然而,所有以上这些变革,如果没有配套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为,只有配套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教学结果的有效考评,才能检验真正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 现有问题分析

1.1 评价主体单一,多以教师为主

当前,当涉及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评价时,在整个课程成绩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只有教师,因此评价主体显得十分单一。同样在每个学年结课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通过学校的教务处主管人员通过电脑来进行录入、操作和处理的。正是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充分的了解,因此,所做出的评价很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公正性。那么,如何能够公正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之充分体现在整体的课程学业成绩上来,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1.2 缺乏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要,因为它体现了学习者发展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由学习开始到学习的结束为一个周期活动[1]。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无论从教育理念而言,还是从教学效果的本科生成绩评价,都应该坚持这样一个理念,即“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就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一般主要根据期末考试,而且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平均在70%左右,而其余的30%主要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践环节。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很高,所以学生非常重视,一般要努力做比较长期的准备,考试压力比较大。考试结束后,最终提交给教务处时,也主要以该学年学生所学课程成绩为唯一的标准。

1.3 评价客观性和公正性不足,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客观性是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科学性的保证。目前,高校对本科生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还是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而评价的主体主要由教师担任。这就意味着大量主观性的东西存在于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之中,每个老师的主观评价也都会有所区别,甚至会发生较大的差异性。“七三开”的这种评价标准缺乏弹性,没有明确学生的综合基本素质的考核基准、底限和上限。因此,相应的客观明确的评价标准就成为教学评价的必要因素之一,它也将成为教师评价过程的依据,以利于教学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当然,评价标准对于学生而言,只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才能促动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有的放矢,从而努力提高其学业水平和综合成绩。因此,我们可以从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表和具体的评分细则入手,减少人为操作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动机和目标。

1.4 缺乏反馈机制,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期末一次性总结性考试的形式,由于缺乏反馈机制,学生考试结束,即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在考试结束后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反馈,属于终结性评价。而其实反馈机制对于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法改进”的良性循环非常重要。通过反馈,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并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来完成,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学习方法的改进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2 对策与实施

2.1 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程学业成绩评价方面还是基本以教师为主体,同时引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使评价主体更具有多元化。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学习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初期、中期和末期。在每个教学阶段的最后,我们让学生参与进评价体制,采取自评结合他评的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首先,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对自己考评和打分,并提供分数依据;然后,由小组根据该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等级评定;最后,教师汇总自评和小组评价,同时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小考成绩和综合表现,给出该学生的最终评定结果。通过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不再是为凑学分而应付敷衍,从而使其积极参与了整个学习和评价的过程,提高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2.2 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不存在智力水平的差异,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因此,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而不是用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当然,评价的方式方法也要多元化。而高校目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手段十分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个性化发展。我在美国访学时,就发现美国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对考试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的单科课程考试包括了平时小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种考试形式,其中小考的次数比较频繁,甚至达到每周一次的程度,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作业情况。据我了解,以2013年环境工程课程为例,他们的成绩评价主要包括了2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30%作业成绩、30%平时成绩。而且,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一般还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出改进学习方法的途径,实现了“学习—考核—反馈—学习”的全过程发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过程性评价,其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因此,针对国内高校目前的现状,我们开始在2014年的教学中,相应加强了平时成绩的力度,由原来的30%上升为40%,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周期,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并引入了期中考核和平时小考,考试内容也比较简单,有可能就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允许学生查阅资料和利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学生考试前基本不需要太多准备,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应付考试基本没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知识把握也很扎实。

2.3 提高评价客观性,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只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才可能保证评价结果可靠和有效。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办法,制订出明确的教学计划表和具体的评分细则,通过教学计划表将评分细则对学生描述清楚,同时,加强监督,减少人为操作的主观因素影响,由教务处通过电脑系统按照学分绩点的高低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最后,还是需要保证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尽量使学生的课程学业评价做到客观公正。

2.4 考试结束后进行评价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2014年度,我们通过借鉴美国高校在学业成绩评价反馈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国内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学习周期,把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学习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初期、中期和末期。现在,我们在教学阶段中期和末期结束前的前一周组织相应的考试,教学阶段中期为期中考试,教学阶段末期为期末考试。之所以在前一周组织相应的考试,是为了把最后一周留给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答疑,对考试结果进行反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反馈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尤其是一些个性问题,通过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关注,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对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也非常有好处。其实,在每个教学阶断我们都还会进行一些小考穿插在整个学习周期,同时结合一定的反馈机制,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也对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指明了道路。

3 总结

高校本科生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有利于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市场的竞争力。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我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评价标准客观性,强调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并结合考试结束后的评价反馈机制,避免整个课程学业评价的功利化倾向,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公平公正的参与教学考评。然而,如何使高校本科生教学课程评价真正成为一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俊明.重视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61-63.

上一篇:拥抱温暖作文下一篇:散文朗诵技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