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推荐8篇)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篇1

一、工作目标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着力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2、形成体育与健康教育初中阶段各学科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3、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让学生实现心中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实施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

4、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区各学校初

一、初

二、初

三、初四各年级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3月31日前,成立***体育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区家庭教育工作规划、指导、检查、评估等工作。

1、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张明

组 员:各初中学校教研组组长

2、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张明

组 员:各初中学校教研组组长、专家委员会、各教研组年级组长长、全体德育导师(含班主任体育教师)

四、实施内容

1.以《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纲领,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各学校对当前使用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衔接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构建具有学校所在驻地特点和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全区初中体育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3月底前)2.各学校制定体育学科《指导纲要》落实方案,将《指导纲要》相关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专家委员会作用,4月底前完成各年级《指导纲要》具体落实方案,引导各年级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备课、授课、评价中将教学任务和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强化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组织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比武活动,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实践研究创新。3.以《指导纲要》为依托,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课题研究。体卫艺科积极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将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作为课题,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创新,以理论指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配合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体德育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积极争取获得市教育局‚十三五‛德育一体化重点课题立项。4.开展《指导纲要》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将《指导纲要》的专项培训纳入全体教师学科培训项目和计划,引导教师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规定和要求,掌握实施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的能力。5月底前,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青岛市组织的《指导纲要》专题培训;2018年3月,区内开展《指导纲要》全员培训;自2018年暑期起,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指导纲要》全员、德育导师和学科教研组专题培训。把认真落实《指导纲要》,积极在课堂教学和个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围绕《指导纲要》目标开展教学和管理活动,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先进教研组等评优评先体系。

5.以《指导纲要》为依据,教学德育效果评价体系和导师制工作成效评价体系。将《指导纲要》落实情况和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落实情况,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依托社会专业资源,逐步建立对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素质发展评价的评价机制和数据平台。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以体卫艺科《指导纲要》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贯彻落实。负责制定和改进具体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各项工作。在开展《指导纲要》全员培训后,指导各学校结合《指导纲要》和《***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实施办法和目标,由体卫艺科统一进行考核。2.加强制度建设。各学校要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或修改落实《指导纲要》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

3.加强典型引领。各学校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依托《指导纲要》和《***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引领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相关要求,力争尽快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形势、新格局。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或社会主流媒体,加大德育综合改革和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活动及成效的报道力度,树体育德育工作先进典型,为师生落实《指导纲要》和《牟平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投身德育综合改革和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件1:《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篇2

一、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国家兴衰, 重在人才。道德素养是人才规格的命脉。关于道德的认识, 总是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苏格拉底和孔子都致力于道德教育。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就是美德, 是节制与正义的结合。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人君子”的道德教化目标, “仁者爱人”的道德范畴体系和“为仁由已”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道德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 可以作如下界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价值体系, 是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适当必要的行政手段, 调解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同时, 道德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 是一种目标, 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道德是人才发展的根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受制于多种因素, 如社会各种需求关系, 社会总的经济发展状况, 劳动者自身的素质等。在劳动者的素质中, 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 道德素养的高低决定人才发展的高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 培养学生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及集体关系的问题,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学生时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其步入社会后的道德表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评价往往不太乐观:文明礼仪欠缺, 言行不得体, 不虚心好学。劳动观念差, 时间观念不强, 迟到早退, 无故旷工现象普遍存在。不够敬业, 责任意识不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 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德育教育占据学校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德育课程建设是课改的主线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 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 对接职业标准, 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德育课程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的有利途径, 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 应努力体现以人为本, 突出时代特色, 强化本土化, 重视实践性等基本原则。

三、德育课程建设突出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 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 认可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大多数中职生是以学习失败者的身份步入中职学校大门的, 心理上的失败感较强, 很少得到教师尊重。缺少学习动力, 自信心不足, 生活和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中职学生特殊群体,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要充分尊重、关心学生。首先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激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幸福,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 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要重视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 疏通不良心理,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业爱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职业人品质。

四、德育课程建设要突出时代性特色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加强中职学生道德建设, 就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和凝聚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 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 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南和行为准则, 也为中等职业学校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建设, 培育中职学生高尚精神境界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五、德育课程建设要强化本土化特色

德育课程建设本土化是指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要根据我国国情、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 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社会实际、产业需求、学校实际、师生需求出发, 提出符合学校发展的理论设想、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德育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学校特色, 通过校规、校训等蕴含的育人哲理, 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 利用学校、产业、企业、社区等不同的德育教育载体, 变德育为“看得见, 摸得着”的切身体会, 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德育课程评价需摆脱知识测验的单一方式,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与变化, 强调过程性评价。

六、德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实践性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统一发展的过程, 是内化的道德观念外显的过程。因此, 德育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在中职培养模式的改变过程中, 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的联系更加紧密, 德育课程建设必须以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职业为核心。实践表明, 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握和理解, 而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纪律精神等也一定要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认识、理解、养成和内化。实习实训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实践载体。

黑龙江李爱波宁文晶吴林柏

参考文献

[1]冯晓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问题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4.10.

[2]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7.3.

[3]刘春雁.新形势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黑河学刊, 2010.9.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德育 一体化教材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人们的思想出现深刻的变化,德育问题成了广泛性的社会难题,德育课程在应对这种变化上显得滞后,课堂教学陷入困境。近年来,技工学校推行一体化课程,把教学做合而为一,以任务来驱动学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为德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对教材的要求

作为一种全新课程体系,教材开发首当其冲。一体化教学中,教材不仅是教学材料,更是为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而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德育一体化教学对教材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而非学科性,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办学目标。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以职业需要和岗位适应来组织教学,德育就应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中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的培养,围绕学生的这些职业素养的提高来设置教学内容,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2. 科学性。德育教材经历了从强调课程学科的系统性、知识性,到强调理解运用与情感体验的转换,弱化了学科性,强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对其教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所忽视。德育课程有国家标准,但是教材内容的具体选择需要经过必要的理论论证和实证支撑,要与专业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要更多地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道德实际,既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又要符合德育形成规律。

3.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技工教育的特色,德育形成的关键也在于实践。一体化课程要求教学做合而为一,做中学,学中做,让道德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得到实化,所以,德育教材不仅要有实践环节而且要有可供实践的内容。

总之,德育课程教材要满足技校教育与技校生的差异化需求,便于开展实践活动,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二、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理念思考

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一体化课程,强调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下,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德育的实践性,为知行合一提供条件,两者可以也应该结合得更好。专业课程的工学一体模式为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提供了借鉴,但不能机械地搬照,否则容易把德育课简化成就业指导课和职业道德,削弱德育课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与专业课相比,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德育一体化课程教材开发也呈现出不同的思路。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概念有三种:即狭义的生活世界;特殊的世界的生活;广义的生活世界。其中,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德育所涉及的是生活世界,是广义的一切跟人有关的动态的人文世界,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是相对静态的特殊世界,是工作或职业内容。因此,德育课是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奠基作用。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工具理性,德育课程是价值理性,它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提高精神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人的社会化,它的层次比专业课更高。所以,德育课程一体化是自身课程一体化,而不是附属于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并且其模式也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一体化,但两者可以通融。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可以是工学一体化,而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应该是生活学习一体化,其范围更广。生活学习一体化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以社会规范为导向,以学生的生活空间拓展为线索,以学生的生活事件为素材,以此来开发技校德育一体化课程内容。至此,课程教材由知性德育从根本上转向生活德育,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道德来源于生活实践。道德原本是个体的发展需求,起源于生活。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范式的反思,主张德育回归生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践,在社会化的生活中形成。当道德对个体的幸福生活产生实际意义时,学生才会去追求有道德的生活,从而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二,德育的形成有赖于生活实践。道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解读,在知行合一中实化。只有个体在生活实际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德育过程才能完成。

第三,生活德育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和技校生认知的水平。生活是感性的,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也是感性的,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达到修养的自觉。技校生大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身心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但心智成熟程度远低于身体成熟程度,他们的认知是感性,甚至是片面的。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体验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道理,并加以正确引导,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活德育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和实践性,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直接性,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为一体化开辟了道路。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策略

一体化的德育教材开发以学生的生活事件作为学习情境,学生探讨生活中的问题,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达到相应教学目标,它是一个开放而有弹性的德育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要深入调查研究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件,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困惑,把握生活世界的现象,发现道德精神和本质,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典型的德育问题,转化为德育教材内容和學习任务。生活是零碎的、感性的,追求现实和快乐的原则,德育是系统的、理性的,追求理想和高尚的原则。从实然的道德现状出发,但要避免简单地就事论事而陷入庸俗化、泛娱乐化,提炼生活中隐性的文化、人性、社会规范,选择生活世界中真善美的元素与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上升到应然的道德,并充分考虑知识综合化趋势,向人文素质和精神追求方面渗透,使德育教材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沃土。

课程教材要开放而且有弹性,以便于教师开展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增减学习任务,也可以把本地资源课程化,或者采用DIY模式,由学生贡献材料和内容。师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体验、理解和实践,建构新的道德内涵,实现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学习目标要多元化,既要社会目标,也要个体目标。学习目标要分层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基本目标,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 曾钊新.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邵家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规划 篇4

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德育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德育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德育教育现代化水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发展目标‚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树立“‘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初中学段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现结合《指导纲要》和烟台市教育局下发的《烟台市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进一步丰富我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的前提下,特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的实施方案

二、工作原则

1.把德育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德育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部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2.把德育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德育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把促进学生德育水平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4.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5.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6.学科教学与德育专业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存在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7.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包含所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实施目标

1.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德育课程教育。德育课程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德育课程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德育课程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惠及全体学生的高质量德育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2.健全充满活力的德育课程教育体制。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德育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生德育快速提高发展的德育课程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农村初中特色的现代化德育教育。

3.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4.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等多种方式,促进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作用;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四、发展任务

1.初一年级德育课程全面展开。德育课程教育对初一新生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初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保障初一学生

德育水平健康成长。

2.初二年级提高德育课程教育质量。建立校级德育课程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推进德育课程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德育水平均衡发展是德育课程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3.初三年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课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提高学生德育发展水平。

4.初四年级全面提高中学生综合德育能力素质。深入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各学科德育课程实施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学科德育发展目标。

五、责任分工

1.组织协调(邵英东)

校长邵英东主要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统筹、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及时进行监督、督促,确保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2.大力宣传引导(陈鲁波)

教导主任陈鲁波负责组织老师们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向家长、向学生宣传德育理念,鼓励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德育改革之中。

3.强化跟踪评估(陈衍水)副校长陈衍水负责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对各处室、各班级进行跟踪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组织管理情况、活动开展情况、活动各项支出、活动在社会影响等方面。

4.传统文化课程(王玉青)学校安排传统文化课程,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同时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其他课程(王守林)各学科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课堂上随机进行德育教育。要学习德育教学目标,相关专业理论,充分备课,发掘教材,将教学知识与德育渗透巧妙地结合起来。更要准备德育优质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达到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7年3月-2017年7月)。

1.学校校委会成员召开会议进行专题安排,然后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进行宣传发动,使广大教职工把思想统一到学校总体安排部署上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发展观,积极投身德育课程一体化活动。

2.充分利用广播、电子屏、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媒介,宣传“四位一体”的德育理念,动员全校师生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德育工作。走出去请进来并利用各类现代媒体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选树德育工作先进典型,鼓励师生参与到德育改革之中,引导教师、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制度、计划制定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要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或修改落实《指导纲要》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

2.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依托《指导纲要》和《邵家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引领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相关要求,力争尽快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形势、新格局。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立体网络。开办好家长学校,下发家长一封信,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召开家长会。同时做好家访工作,宣传家庭德育课程,以提高家长们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还要利用社会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在校外的活动环境中得到好的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大课堂。我们一定要积极整合这三方面的力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教学渗透到各学科课时备课中,优化学科教学,各个学科都是德育阵地,教师备课时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可阅读德育方面的相关文献,也可进行德育说课竞赛,交流总结德育经验。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1月-2019年7月)(1)传统文化课、品德课、其他科德育任务

各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同时各学科要进行德育教研课,要针对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德育科研,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更新教育内容,为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特色。

学校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要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并定期举行朗诵比赛。同时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中。开发适合学校与学生特点的德育课题,让教师们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在课题的研究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高个人科研能力,推动德育的实施进程。

(2)创新班级文化

每班黑板一角开辟“每周名言园地”,由学生负责定期摘抄一条名言警句。每天坚持不懈,对学生思想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教室墙壁,张贴书画、各种规章制度等等;激励学生进步。建立完善班级读书角,营造师生读书氛围,让班级处处充满育人乐章。

(3)创新走廊文化

各个班级建设走廊文化墙,让班级文化墙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创建“作业展览”、“我的舞台”“艺术长廊”、“安全教育”、“情感驿站”、“我爱祖国”等众多栏目,并定期更换,走廊显要的位置挂有名人画像、励志故事等,形成我校独特的走廊德育文化。

(4)创新教学楼外的文化建设

在教学楼外悬挂各种牌匾、宣传标语、条幅和宣传板。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激励师生不

断进步。

(5)创新读书活动方式

每天利用早读时间,加强中国传统经典诵读。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中国古典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对在读书活动中表现好的班级与学生进行表彰,使读书活动得到深化。

(6)创新文化纪念方式

利用每月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采用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学习英模、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7)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和学校实践活动中心的德育阵地建设,如:到双塔粉丝品味粉丝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到敬老院送温暖慰问孤寡老人,为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到交通大队学习交通安全文明礼仪,遵守交通规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任何活动都要以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珍惜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四)总结交流阶段(2019年9月-2020年3月)

学校召开经验交流会,对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对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时进行讨论反思,以制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进行德育课程优秀课例展示,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对学校德育课题进行总结与解题。

七、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德育水平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才有好的德育课程教育。严格规范教师德育资质,提升教师德育授课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德育教学教师队伍。

2.加大德育课程保障经费投入。德育课程教育投入是支撑学校德育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学校德育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健全以学校专项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德育课程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德育课程教学的教育投入。

3.加快德育课程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对德育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德育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德育课程教育信息网络。到2018年,建成覆盖全校各年级、各学科的德育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德育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德育课程教育基础设施。

八、奖评机制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指导纲要》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贯彻落实。负责制定和改进具体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各项工作。在开展《指导纲要》全员培训后,指导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结合《指导纲要》和《邵家初中德育课程一体

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实施办法和目标,由学校统一进行考核。

(一)每周评选一次校级文明班级。原则上班级常规考核第一名的班级为文明班级。

(二)学校每学年将评选一次校级优秀楷模。优秀楷模从各年级优秀班主任中选拔。

(三)学校每学年将在全校按比例评选一次校级优秀德育工作者、大队辅导员等从事德育教育、管理或研究的人员。经学校研究后申报教育组进行镇一级的评选。

(四)各班主任须定期对本班学生进行表彰,科任教师必须参与其中,不可推辞。

(五)坚持落实“最美中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当选者所在的班级给予一定的责任制加分。

(六)对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班级、科任教师、班主任、相关的德育工作者将一票否决,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

2017年3月

金岭镇邵家初级中学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

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 长:邵英东

副组长: 宋显玲 陈衍水

成 员:张 静 杨徐辉 孙广林 陈鲁波

(二)指导小组

1.德育课程、学科德育和传统文化德育指导组 组长:宋显玲 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2.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组。

组长:王玉青 成员:综合实践教师 3.工作推进指导组。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篇5

工作计划

一、实施目标

1、注重营造良好的德育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形成”德育。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2、落实各项常规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要求,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3、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德育课程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4、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5、加强德育课程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优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农村初中校园特色。

6、挖掘在教育教学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宝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

二、实施范围

全校各年级、各班级。

三、主要内容

分段构建,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确立年级段德育目标分别为:初一年级段学习习惯的培养,初

二、初三年级段礼仪习惯的培养、初四年级段社会交往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勤学、卫生、守纪、锻炼、创新意识等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以小见大,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等开始,胸怀祖国,逐步提升为爱人民、爱祖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学校、家庭、都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

四、实施方法

1、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社会网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建单位德育基地、校外辅导员等。

2、创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家校联系网络。如学校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互访、家校联系卡包括电话、网络联系等。

3、畅通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学校内部网络。学校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即以“教导处——备课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渠道主线,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校委会——各级部——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教育主线。

五、实施步骤

九月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德育主题:爱,在我们心中闪光。(负责人:陈鲁波)初一年级段德育主题:爱校园。

课程建议:初一年级开展“亲近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新校园、新教室、新老师、新同学、新朋友,了解新规范,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规范意识。

二、初三年级段德育主题:爱老师。

课程建议:各班级开展“老师,我们爱您”系列活动,学生们通过广播告诉老师最受感动的一件事、通过黑板报写出最想告诉老师的一句话、通过主题班团队会请老师检验自己所取得的进步。

初四年级段德育主题:爱生命。

课程建议:各班级开展“珍爱生命”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学习中学生安全知识、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征集安全知识漫画、争当校园“安全卫士”。

十月份:爱国主义活动月,德育主题:爱祖国,从行为规范做起。(负责人:陈衍水)

初一年级段德育主题:争当共青团员。

课程建议:各班级围绕入团前教育,开展共青团知识学习活动,比一比遵守行为规范谁最棒,争一争谁能第一批加入中国共青团。

二、初三年级段德育主题:以行动向祖国汇报。

课程建议:评选优秀团员代表,担任校运动会、重大活动引导员、重阳节慰问形象大使。

初四年级段德育主题:学好本领,保卫祖国。课程建议:可以围绕国防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十一月份:爱科学月,大队德育主题:快乐童年,健康成长。(王玉青)初一年级段德育主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课程建议:组织学生开展自理游戏竞赛,如叠浴巾、穿衣、系鞋带、整理抽屉等,评出“生活自理小能手”、“劳动小标兵”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周末布置“整理书包、书柜”、“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作业,让孩子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二、初三年级段德育主题:亲近自然,保护环境。

课程建议:结合观察秋景活动,体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友善。

初四年级段德育主题:科技,美化绿色校园。

课程建议:围绕爱科学月活动,开展“绿色校园我设计”、环保节能小发明小制作征集等活动,让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这样的环保理念深入每个孩子的心,培养他们爱校、护校、建校的积极热情。

十二月份:艺术活动月。大队德育主题:素质舞台,体验成长。(王玉青)初一年级段德育主题:把我的新本领,展示给爸爸妈妈看。

课程建议:结合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学生排练精彩节目,将在校学到的新本领通过表演、游戏等形式,让父母一起体会孩子成长的快乐。

二、初三年级段德育主题:呵护纯洁心灵。

课程建议: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发展。

初四年级段德育主题:有法保护,我们不再害怕。

课程建议:围绕中学生自我保护开展活动,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案例中明辨是非,掌握自护的本领,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形式宣传。

一月份:成果展示月,团队德育主题:学习先进,挑战自我。(陈鲁波)初一年级段德育主题:争当行为规范标兵。

课程建议:各班级通过评选“读书写字标兵”、“劳动生活标兵”、“文明礼貌标兵”,树立榜样,强化巩固行为规范学习成果。

初二至初四年级段德育主题:发现“校园文明新事”。

课程建议:各年级通过调查、推荐、投票等方式评选“班级文明新事”“校园文明新事”,在评选过程中推动校内文明风气的进一步形成,展现我校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

2017年9月4日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篇6

2013年12月至2014年 1月底,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研究第二阶段工作,如今已圆满结束。现将第二阶段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在第二阶段我们依然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彻始终,以更好地促进我校学生健康成长。本阶段具体工作如下: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爱我家乡,爱我祖国河山的教育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组织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及主题班会。1.爱国主义教育。

以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等为内容。举行歌咏比赛,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社会、建设祖国的情感。

2、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并背诵《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3年12月5日,在电教室举行了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活动,首先学生们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曲中活动拉开帷幕,通过大屏幕组织学生逐条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试验班级,进行了相关的知识问答和知识抢答活动。学生通过交流,对照行为规范反思自己的日常表现,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

需要改进,以后该怎么做等。活动在音乐七色光中结束了,每个同学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

2013年12月12日,为了学以致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组利用两节课时间在试验班级,开展制作文明礼仪在我心中的手抄报。活动伊始,学生们唱响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主持人宣布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学生现场制作文明礼仪在我心中的手抄报,教师巡回指导。优秀作品展评王xx,余xx,胡xx,陈xx等同学的作品美观整洁,主题突出,获得优秀奖。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感受:高xx说:“文明礼仪在我心中,我们要言行一致,做到语言美,行为美。”李xx说:“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按守则要求自己,做将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3、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和成长

关注特殊群体是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课题组成员了解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状况,特别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试验班级五年级举行了《爱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前先了解了留守学生所占班级的比例,留守家长的去向,学生现任监管人,学生在家的表现等。指导学生给自己远方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向自己的父母说说心里话。通过留守儿童温xx的日记,知道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班上同学,交流自己不在父母身边生活,遇到了哪些困难。播放留守儿童在家好的表现《能干董事的留守儿童》黄xx同学在家帮助外婆干家务,让学生找好自己学习的榜样。诗歌朗诵《关爱他人》,让大家学会如何关心爱护别人。班干部起草,倡议书共同帮助留守儿

童。在活动中,胡xx同学的歌曲《童心是小鸟》,由班级六个女生表演的歌伴舞《爱的奉献》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受益匪浅,留守儿童能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能够自强自立,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班级其他同学,也知道关心帮助他人了。试验班级六年级:举行了“真情真爱,牵手互助活动”,小学生献唱歌曲“父亲”许多孩子都流泪了,留守儿童真情告白,陈老师读了远在异乡的留守儿童父母的来信,留守儿童汇报自己在家的表现情况。班上其他同学也向他们说出了心理话,全班同学表演了歌伴舞《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说,父母在外打拼不容易,他们很辛苦,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

我们将继续关注特殊群体:单亲家庭学生的状况,特别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特别的爱给特殊的他们,帮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阶段研究所出的成果:

1、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活动的完整资料一份及相关照片。

2、学生知法守法手抄报活动资料

3、《爱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真情真爱,牵手互助活动”相关资料各一份

通过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感恩社会、建设祖国的情感。通过学习《中小学学生守则》,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办手抄报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课题组成员通过关注特殊群体,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状

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一体化建设 篇7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 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教、学、练一体化。它的具体要求是: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和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和师傅一体化;学生和员工一体化。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等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这种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 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 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 增强了学习理论的兴趣, 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特别适合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 有利于彻底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参与, 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等教学中的不良倾向,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教学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建设“一体化”教室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 (或专业教室) 围绕工作 (实践) 任务的完成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现计算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硬件要求:局域网环境下的满足学生上机要求数量的学生机, 一台连接教师机的投影机;或局域网环境下的安装有电子教室系统, 能满足学生上机要求数量的学生机, 及安装有电子教学系统教师端的教师机, 这是进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相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 一体化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 要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 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通过以上设计, 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插进行, 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 学习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 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 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教师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能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 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建构的路径和方向。

二、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 实施“模块化”教学

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按照教学指导方案或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定的, 没有充分体现出一体化的课程特点。教学计划要真正实现一体化的要求, 就必须把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做好统筹安排。整个教学计划必须突出技能目标, 要以技能训练为轴, 以理论教学为线, 科学地安排课时, 实行模块式教学。按目前的计算机职业操作技能要求, 可分成以下几个模块:

1. 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计算机系统概述及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病毒等。

2. 操作系统。主要内容为: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概念、文件系统、资源管理器与文件管理及控制面板等 (含其他系统如IOS、Android) 。

3. 办公自动化软件。主要内容为:Word文档编辑软件、Excel电子制表软件、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等。

4. 平面设计软件。主要内容为:Flash动画制作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3DMax三维建模软件、AE视频编辑软件等。

每个模块的教学相对独立, 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知识。

三、编写“一体化”教材与实例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资源, 编写好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计算机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职业标准的要求, 又要突出实用性。理论部分要简明, 技能部分要具体。语言要生动有趣, 信息量要大, 要尽量多用图示和案例。现行计算机教材中的软件操作教学内容就像是看软件说明书一样, 只是按菜单讲解各个命令有什么作用、怎么操作等, 大多没有实际的典型的案例, 十分枯燥, 即使是很简单的操作也会让学生觉得很难学, 学了也不容易记住。因此, 在教材编写中, 要改革现行教材的写法, 精心编写一些典型的, 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情景的案例, 运用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案例设计必须典型, 要能涵盖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并且把相关知识点作适当的描述和解释;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 要与现实中的工作过程相吻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最好还具有生动性, 比如用一个故事情景把案例串联起来, 这样学生在学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在扮演情景当中的一个角色在完成任务, 增加了趣味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例必须成系统, 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实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 前后连贯, 由易到难地编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除了精心编写教学实例以外, 还要设计大量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实例习题库, 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充分考虑操作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完整性, 内容力求实用、新颖, 对各种操作编写大量的实例, 并配上相应的操作参考步骤, 深入浅出, 易学易懂。

四、采用多种手段促进“一体化”教学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 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支持帮助下, 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从而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以任务作为驱动, 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 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变成实际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教师的角色由主要演员向策划者、帮助者和支持者转变, 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来达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培养他们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既得“鱼”又会“渔”, 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职业学校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篇8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仍在应用三段式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学校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学科课程比较明显,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不紧密,课程与岗位关联不够,工作任务引领的相关项目课程少,专业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这就造成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素质差、能力低、就业难。职业学校毕业生达不到企业要求,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并成为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障碍。为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职业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一体化教学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包等。

1.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首先,在制订教学标准时,依据教学大纲和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制订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在行业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其次,在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大纲和企业的岗位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筛选难易适中、通俗易懂、以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内容。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必须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对企业用人的要求及岗位进行分析,组织企业技术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讨论,最终根据专家访谈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

2.教学计划

要根据培养目标制订一体化教学计划,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行业职业标准,将各个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学习单元或模块都须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每个模块要有专人负责,以确保一体化教学计划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学科教学,而是落实培养目标,训练职业能力的一体化教学。

3.一体化课程教材

一体化课程教材的目标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要按照岗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选择,理论与实践融合,体现必需和够用,对接职业标准;教材结构为理实一体,反映工作逻辑,基于工作流程,载体选择适当,内容编排合理,适合学生认知;编写方式为行业专家与“双师型”教师共同开发。

4.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包

①一体化教学方案。一体化教学方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内容、提示重难点突破方法、教学流程设计、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和评价方式方法等内容。各重点专业要完成与一体化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方案设计。

②一体化课程系列化课件。课程系列化课件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后,经过素材收集、处理,交互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其功能首先要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其次要考虑为学生自习提供帮助。课程系列化课件要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两方面内容,要避免“教材内容简单复制”,要充分利用课件的多媒体特性来突破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各重点专业要制作完成和精品教材相配套的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③一体化课程考核方案与题库。课程考核方案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进行规定的教学文件。与课程考核配套的题库需具备一定的题量,应知与应会各有三套以上。

④学习工作页。学习工作页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顺利完成工作性学习任务的过程记录文件,学习工作页的设计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工作的逻辑性和真实的企业工作形式,要注重因材施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任务需要设计不同类别的工作页,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工作页是学生学习的指南与指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及记录、学习评价等内容。

5.完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应按照企业的工作情境进行设置,营造工作氛围、建立工作关系,这样一体化课程实施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学条件不仅需要必要的教学场地、设备等,而且需要配置电脑、学习网络资源,一体化师资队伍是实施一体化课程的重要保障。

①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与实际生产尽可能一致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各重点建设专业要在两年的建设期内完成满足在校生规模一体化教学需要的学习工作站的建设工作。

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教学要求建立应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精湛,能够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通过“外引内训”、组建教师教学小组、引导教师参加一体化课程建设等手段培养一体化教学师资,学校负责现代职教理论和课程、教学方面的培训,专业系负责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两年的建设期内,各专业根据在校生学制班的规模,完成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任务,保证开发的一体化课程顺利实施,使一体化教学师资比例达到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要求。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1.基本思路

我校的课程改革分两批进行,第一批选择数控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等5个重点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其他专业作为第二批开展此项工作。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方面: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2.具体做法

第一阶段:专业市场调研。调研科技发展的方向,市场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行业特点和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进而制订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学校各专业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调整一体化教学的方案,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市场全面调研,了解和掌握市场的人才结构现状、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对员工能力的要求,调研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进行职业分析,明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调研成果为专业市场调研报告(含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第二阶段: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标准和企业人才需求,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制订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教学计划。

第三阶段:一体化课程开发。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落实在相应的课程中,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及主要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教学方案。结合岗位标准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相应的专业岗位模块,规划核心课程和训练环节。在教学中强化过程评价和职业资格评价,围绕核心技能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鉴定。将职业标准全部融入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职业标准要求,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第四阶段:一体化教材开发。依据前期准备,课题组搜集信息、整理材料,提出教材编写申请,上报科研处,经审核同意后,学校批准立项,进行教材编写。

第五阶段: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成立专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与责任落实;加强理论培训,着力推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课程改革的阶段与成果;制订保障措施,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企业的工作模式及技术发展,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源泉。加强过程控制,分阶段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课程开发与建设可采用校企合作、外出调研、专家指导等形式,各阶段由教务处组织考核验收,对通过验收的专业和课程给予奖励。两年后由教务处组织系部评比,成绩突出的系部给予奖励。没有通过验收的专业或课程,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没有通过验收的专业或课程,不予奖励。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使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课程设置与任务领域更匹配,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了工作和学习的统一,有效推动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施工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下一篇:荒地镇中心小学教务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