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如果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行为研究,主要是对投资者面对当前金融环境所作出的判断和决策,其本质是人对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因此具有变化性和不可控性。对于之前认为均是投资者理性判断的结论其实是不准确的,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篇1:

浅析行为金融学对证券投资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

摘 要: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和目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行为金融对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理论进行归纳和梳理,从投资者的心理特点、投资者的启发性偏差和系统认知错误和基于心理的投资决策理论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投资行为 心理 偏差 理性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行为金融学借鉴了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以投资者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概念体系,并以此作为行为分析的微观基础。1自信情结这是心理学对决策过程中人的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发现。即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及其他能力。研究发现,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事实证明的成功概率大约只有70%。“自信情结”在股票市场表现的特别突出,该领域中受到良好训练的“专才”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于“平均水平”之上,即使是一般的投资者也都人人相信自己具有更为出色的判断能力,而且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得出俗不群。2避害大于趋利趋害避利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偏好则因人而异。直觉表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首要的考虑是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为获取收益。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3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类相互影响力对人的偏好的改变作用十分巨大,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最为突出,这对于其他社会科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命题,但经济学科长期以来却忽视该因素的存在。在证券投资领域中,人们往往具有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群体心理理论研究表明,由于个人理性的丧失,使群体智商要远远低于各成员个体智商,结果造成群体行为的发展超乎人们的预期,导致市场循环周期的不规则性。二、投资者的启发性偏差和系统认知错误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采用试错法而不用详细理论的推理方法,结果形成了启发式偏差。启发式偏差使大多数投资者不正确地处理所得信息而犯系统性认识错误,这种认识错误使得市场产生有偏预期,结果导致证券的错误定价。1选择性偏差(eRpresentativeness)“如果某物看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这就是一个带选择性偏差的思维过程。人们总是试图将事件归类为已知类别中的某一典型类,然后在预测过程中过分地强词这种分类,从而具有认为某些事件、报告或发言更重要或者给予它们超过实际价值的更高的权重,而另一些则给予较小的权重。选择性偏差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2显著性思维(Salieney)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会根据事件的发生修正自已原先的决策行为,而这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偏差。对于一些发生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后影响很大的事件,人们通常会高估其发主的概率。例如,飞机失事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最近媒体上报道了一起飞机失事,人们主观上认为的失事概率就大大提高了。3有偏的自我归因(Biasedself一attribution)投资者通常都是过于偏爱自己掌握的信息,从而在判断股票价格时对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过度反应。有偏的自我归因使投资者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特别是当公共信息与他们的个人信息相背时。当公共信息与投资者的个人信息相一致时,投资者的信心增加:但当公共信息与投资者的个人信息不一致时,投资者信心的降低幅度较低。有偏的自我归因指导下的投资行为必然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4锚定效应(Anehoring)錨定效应是指人们趋向于把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相联系。人们在作相关数值的预测时,通常会受先前给出的“参考数值”的影响。正是基于对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偏差的分析,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是都是完全理性的,而存在大量的非理性交易者,他们对于证券市场中的某事件,并不能无偏的设定主观概率,不会以相同的方式去解读同一信息,不会产主同质的收益率预期,投资者的这些特性,使股价的波动性变大。三、 基于心理的投资决策理论在对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偏差进行认识后,一些心理学家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心理的投资决策理论。态度理论认为投资者经研究发现一个具有成长性的潜力股后,便吸筹建仓,随着该股股价的涨跌,他的好恶情感也随之而起伏波动。情感因素往往起着主要作用,产生了诸如恋股情结等。由于态度的复杂性,心理学家对其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勒温(Lewin,1938)提出场动力以解释态度的形成。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驱动力引起的,而个体的内驱动力由个体与诱发力之间的心理距离共同决定的。如在股市中,有近千种股票,每种股票对于投资者而启,都具有一定的诱发力,尽管有些股票不在投资者的考虑范围,但仍在投资者的心理距离之内。不同股票对投资者产生不同的内驱力,投资者经比较后,最终形成决定投资行为的结果驱力。托曼(oTlman,1959)提出了态度的信念一价值模式。他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态度的信念一价值的心理构建,个体是根据客体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来决定价值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关心的不是整个客体,而是客体的某些与个体需要相关的特殊方面,如个体在购置房产的问题上,不是考虑整个房产的状况,而是考虑目标房的价格、房形及小区的环境等,这些均是影响购房决策的关键因素。兰卡斯特(Lancasetr,1966)提出特征模式后,人们才把偏好从整个客体中分离出来进行考察。兰卡斯特认为效用主要取决于商品的特征,因为是商品的特征而非商品的数量满足了人们的特殊需要。因而,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偏好具有某种板块特征的股票。如高科技股、绩优股、并购股、基金股等。信心理论认为,影响股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投资者对于未来股价、盈利与股息变动的认知态度。当市场上多数投资者对股市前景抱乐观态度时,必争相吸筹建仓,拉高股指。不合理的高价,致使股指大跌,反之,如果投资者过分乐观而引起股票恶炒,则会将股价拉升到当投资者对股市前景持悲观态度时,亦会大量抛售股票,尤其在过分悲观态度充斥下,投资者由于盲目抛售股票而使股价过度缩水,信心理论可以说明当经济状况良好而股市疲软,或当经济状况欠佳反而上涨的原因。比较典型的一种心理是过度自信。人类有过高估计自己技能和预期成功的趋势。马哈吉(Mhaajon,199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一种过高估计一系列事件发生概率的行为。作为投资者,有内在的忘记或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本性,例如错误的投资或融资决策不能从自己过去的投资决策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深了过度自信困惑。参考文献:[1]张元鹏.《投资者真的是理性的吗——行为金融学对法玛的“市场有效假说”的质疑与挑战》.学术界.2015年1月[2]喻淑春、王利伟《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8月[3]饶育蕾.《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4]黄树青.《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论争》.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期[5]杨惠敏、魏斌.《行为金融学:理论探讨和现实运用》.经济评论.2000年第6期.作者简介:赵凯峰(1992九),男,籍贯: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作者:赵凯峰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篇2: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

摘 要:如果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行为研究,主要是对投资者面对当前金融环境所作出的判断和决策,其本质是人对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因此具有变化性和不可控性。对于之前认为均是投资者理性判断的结论其实是不准确的,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未来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和不完全规律,不能完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基本常识性认知误差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研究成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本文从行为金融学出发,主要对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心理在金融市场上的变化态度进行探究以及相应的反映在市场中的效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  证券投资  行为学

当前,我国证券金融市场是一种综合型市场,是由各种金融活动所组成,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发展较为落后,在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很多中国特点,区别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行为金融学是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金融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而衍生的,并且将实际的理论应用到金融学相关理论中,用来分析金融市场证券投资者相关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心理,并用理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解释现存的各种金融现象。其中,证券投资在金融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行为金融视角下进行证券投资的分析研究,实现了证券投资者未来进行更加理性化的投资活动。

1 行为金融学下对投资行为研究的理论

行为金融学实际上是行为学与心理学在金融市场下的实际表现,而行为心理学正是吸取了行为学等相关的多种学科,并且在这些相关的学科基础之上全新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体系。行为金融学具体划分可以根据心理的特点分为几类,即趋害大于趋利、追求时尚、盲目从众、过度自信等。证券投资在金融市场上实质是一个相对动态平衡的过程,是根据理性学以及市场原理分析演变而来,但因为金融投资学本质是一种心态的波动变化,可以对本次研究进行心理上进行变化过程的模拟。主要包括认知市场、情绪起伏、进行决策。其中认知市场是首要步骤,一般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缺乏对市场现状的认识,就很有可能对最后的决策产生误差和错误的判断。第二个环节就是投资者的情绪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使投资者产生一种系统性或者非系统性情绪错觉。而决策环节是最后的环节,也是直接影响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两种偏差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羊群效应”,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正是这些环节最终导致了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虽然资产定价一旦形成就会导致错定效果和框定效果,从而继续产生错误的判断,形成一个完整的情绪—决策的闭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2 行为金融学下证券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原因

在研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时,一般情况下只是解释在理性状态下不同金融市场情况所做出的相应投资行为,这样的行为解释是十分片面的,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多数证券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是非理性的,或者是有非理性因素的,则会导致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金融市场中会出现许多不科学的说法。这种行为背后实际上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反映,行为学与金融理论相结合,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科,其本质就是在投资时的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非理性的,同样会受到心理以及生理等变化的影响。

2.1 过度自信

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调查与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自己本身的认知和评价都有部分偏差,尤其是投资者,在一般情况下都感觉自我判断是没有偏差的,而且对自己有时是过度自信的,自身评价超过自身能力,这种心理必然导致在不断努力和追寻成功的过程中忽视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并且有着过于自信的心理暗示。同时,认为要想成功必须抓紧每个机会,这种盲目的激进很有可能出现失败的结果,到最后也不会认为是自身的问题,会将失败的因素归结为不稳定的外界原因。所以,盲目的自信和过度的自我膨胀很大可能会认为自身是正确的,也不会进行自我反思,从自身的角度无法意识到错误的原因,不能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改正,这会使在证券投资的过程中增加投资风险,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2.2 行为反射的不适度

依据人们的心理状态是最为直观的行为展现,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不仅是自信的,更拥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始终觉得投资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甚至在投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大投入量,对所持有的股票价值夸大,这是一种盲目乐观的具体表现。还有一类人属于保守的心理,对自身能力或是投资的股票过分悲观,并不看好所持有资本的前景,这种心态也是不健康的,会延误自身的机会,与成功擦肩而过。

2.3 羊群效应

大多数投资者处在金融市场时,会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在投资过程中,较为缺乏对于目前局势和市场风向的准确分析与判断,投资者的投资依据较为模糊,投资的方向也很迷茫,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们仍然坚持进行投资。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也会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跟风投资,选择相信其他人,这种投资在金融市场是十分常见的,被称为“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对于个人乃至金融市场的整体健康发展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只由于,一旦投资者人云亦云,进行盲目的跟风投资,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市场无法实现动态平衡调节,使投资者投资的风险系数被无限放大。

2.4 处置效应

对于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决策和判断,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对金融市场趋势进行预判,但无法预判或确定的是投资者的心理影响,这也是证券投资市场的重要因素。在金融市场中,部分投资者始终持有较为激进的投资态度,具体表现是对自己的选择和抉择过度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是一定正确的,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无法规避可能的风险,一旦出现严重的损失,投资者心理又会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则会导致其在市场中畏手畏脚,失去正确的判断,进而一错再错。在金融市场中,股票等都是随时变动的,会有涨有跌,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大部分投资者在自己的股票上涨到某一个顶点的时候,就会将所留有的股票全部抛售,以確保自身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当投资者所购买的股票陡降时,有些人甚至会有部分侥幸心理,祈祷下一时刻股票就会触底反弹,投资者也不会对股票进行抛售。这种常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确保收益率实现最大化。

3 行为金融学中证券投资的研究

3.1 反向投资现状分析

反向投资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金融投资方式,反向投资主要作用是对现有的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即在股票市场中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修复,以使金融市场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即在股票上升期间对所持股票进行抛售,在股票市场下行时,购入股票。这种金融行为是对投资者自身能力和心态的考验,投资者能够有效地对市场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正确判断,有着过于自信的投资心理,所以能够进行反向投资。但也存在部分投资者对于当前股票行情持悲觀状态,尤其是相对于较为偏门的股票,他们的悲观情绪则会更加深入,如此为了使经济性利益指数式上升,此时应该让投资者的投入成果落在合理区间内,促使投资者在投入更多股票之前来售出所持有的股票。

3.2 投资动量行为分析

在金融市场中的动量交易行为是一种科学、合理的交易方式,投资人员主要是依靠股票当前交易量和收益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设定,如果达到某个特定的标准时,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定量交易,如果有投资者在这时买进或者售出,就可以将这种情况解释成为一种交易性质的行为。但在应用行为金融学的时候,对以上行为需要进行分析、探究,是可以明白这中间一定会存在某种特定的运行规律,而当某只股票显示出攀升的走向时,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维护这种势头,则从侧面反映出该股票本身也有着不错的应用前景,在这种状况下,要想该投资的股票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应对投资采用动量交易的形式。

3.3 投资成本管控分析

在普通的投资市场之间,有许多的投资者都会使用大面额股票来进行投资,而且只是对其中的单只股票投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实际投资的过程中,要想降低市场投资风险度,投资者可以选取分摊、多方面的投资形式,主要目的是针对不同价值区间以及不同类别的股票进行定性、定量买进,使投资的资金能够合理、均匀分配在不同种的股票之间,这样就会使危险程度有效降低。

5 结语

行为金融学在研究过程中,尤其是证券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实质拥有科学性,所得出的结论无疑是肯定的。行为金融学从本质上来讲是最贴合现实的科学体系,它已经排除了理性投资人秉持的观点,研究出人在认知现实、情绪管理以及判断决定的时候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偏差,并且会进一步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结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把投资者的心理变化作为基本的标准,则其为金融学中不合理现象作出了科学的注释,同时也可以把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因素加入其中,使行为金融学研究证券市场的结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行为金融学实际上是以客观的角度,从相反方向探究了投资者的反向行为和羊群行为,其实也警醒了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理性和克制自身本能,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最终判断。此外,投资者还要判断出非理性心理和行为是可以影响到自己的。从这个角度考虑,投资者更应该从客观的方面思考,综合性思考到市场因素与自身心理因素,使自己能够有效抓住证券金融市场所带来的良好机会和有效规避一定的风险。

参考文献

曹宇锐.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J].金融经济,2006(02).

杨奇志.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异常探讨——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1(07).

唐志强.论中国证券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河西学院学报,2012(03).

刘超.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付一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

李苏军.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个人投资心理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作者:夏中泽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篇3: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研究

摘要:行为金融学是证券投资的重要参考,是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于金融学的融合物,本文通过阐述行为金融学主要理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行为投资分析方法从投资者心理、行为的角度来分析证券市场上的行为特点,提出一些可操作性、针对性的投资策略作为借鉴。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

一、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里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借助行为金融学可以研究金融市场中个体行为与实际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探索在不同环境下行为主体决策的变化,从而对应地纠正金融市场中非理性行为,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向成熟化发展。

二、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

(一)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指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投资者盲目从众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散户,他们缺少扎实的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并容易受市场中其他投资者决策的影响,一旦市场中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投资者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最终做出不合理的决策,并且这些决策的结果大概率以亏损收尾。

(二)过度自信

投资者往往怀着获利的目的进入证券市场,他们都认为自己能在这个市场赚足利润。在做出决策时,他们都保持着过度的自信、乐观,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易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从而做出误判。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愿意相信那些迎合自己投资决策的观点,对于相反的观点视而不见。除此之外,他们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误判,依旧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保持自信,最终造成投资损失。另一个投资者过度自信的表现是:频繁交易。投资者对于自身能力毫不怀疑,认为自己能把握每一次机会获得收益,从而导致其频繁的交易,而结果往往是他们既踏空了原有股票的上涨,还承受了当下持仓的亏损。

(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证券投资学中的投资组合理论支持分散投资以此来降低风险,但现实中许多投资者偏向于集中持仓并以获得高额的回报,对于集中持仓带来的高风险不削一顾。据Blume(1974)等人调查发现,高達二分之一的股票投资者的持仓不超过两只个股,其中三分之二的投资者重仓于一只股票,仅有十分之一的投资者持有超过10只股票。

(四)追涨杀跌

追涨杀跌是证券市场中普遍的现象,投资者往往过早地卖出手中上涨势头不错的股票,而对于那些处于亏损状态的股票却迟迟不肯卖出。他们害怕当下的盈利不翼而飞,却又坚信股票的亏损只是当下状态,认为总有一天那些股票会表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事实上,这些投资者反复将自己困于追涨杀跌的循环中,不断扩大亏损。

三、克服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对策

(一)深度研究

当下市场中出现非理性行为的最大根源来自投资者自身研究过于浅薄,许多投资者在面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时,仅仅接受了其表面意思而并未去思考这些事件、财务数据背后代表的深层含义。羊群效应、追涨杀跌都是投资者本身缺乏对行业、个股的理解的结果,他们只关注股票k线的上上下下,而不清楚这些波动背后的逻辑。因此,在当下尚不完全成熟的市场,深度研究是必要的。通过深度研究,投资者能够对一只股票的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未来空间等等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降低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获得超额收益。

(二)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

短期来看,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往往是那些投机者,他们偏好风险并将本金押注于几个甚至一个股票,当股票上涨时他们能获得丰厚的报酬,下跌时他们也要承受破产的风险。但长期来看,这些暂露头角的投资者的策略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在下一次行情来临之前他们大概早已输光了翻身的筹码。投资者应该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来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一个投资者将本金平均投资于10个股票,当其中的两个股票的公司出现财务危机致使投资者该部分本金清零,而其他8只股票的平均收益是30%,那么其期末资产依旧是高于起初的。这也说明了分散化投资策略确实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虽然预期收益率不那么可观但持续稳定。

(三)理性化长期持有

证券市场并不是一直处于理性状态,投资者常常面临在经过深度研究择股后股价表现与自己预判不符的情况。投资者所面临的无非是两种选择:持有或者卖出。一味的持有和频繁卖出都不是最佳的选择,投资者应该先寻找当下个股信息比较其与初期信息之间的变化,如果公司基本面确实不及预期则考虑卖出,如果公司基本面没有变化,其股价反常源于市场情绪,那么继续持有该公司股票,当市场先生发现自己的误判后该公司的股价一定会被纠正。理性化长期持有需要投资者懂得变通,灵活判断市场的走势,不受公司基本面以外的市场因素干扰,对投资者的研究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峥,徐信忠.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2006,{4}(09):155-167.

[2]刘红忠,张昉.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金融角度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05):63-68.

[3]谭松涛.行为金融理论:基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7,{4}(08):140-150.

[4]王晋忠,张志毅.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3,{4}(03):94-99.

[5]李心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J].金融研究,2005,{4}(01):175-190.

作者:陈瀚

上一篇:副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综合治理述职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