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复习题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投资复习题

金融投资复习题 篇1

一、填空

1.一股股票价值100元,一年以后,股票价格将变为130元或者90元。假设相应的衍生产品的价值将为U=10元或D=0元。即期的一年期无风险利率为5%。则t=0时的衍生产品的价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博弈论方法)

2.股票现在的价值为50元,一年后,它的价值可能是55元或40元,一年期利率为4%,则执行价为45元的看跌期权的价格为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资产组合复制方法)

3.对冲就是卖出________________,同时买进_______________。

4.Black-Scholes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准备卖出1000份某公司的股票期权,这里s050,X40,r0.05,0.30,T1.因此为了对我们卖出的1000份股票期权进行对冲,我们必须购买___________股此公,N(1.100)0.8643)司的股票。(参考N(1.060)0.8554

6.股票衍生产品定价的三种方法: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7.Black-Scholes微分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计算题

1.假设股票价格模型参数是:u1.5,d0.6,S0110.一个欧式看涨期权到期时间t3,执行价格X115,利率r0.05。请用连锁法则方法求出在t0时刻期权的价格。

2.假设股票价格模型参数是:u1.2,d0.8,S0120.p0.85一个美式看跌期权到期时间t3,执行价格X105,利率r0.06。请用连锁法则方法求出在t0时刻期权的价格。

3.若股票指数点位是702,其波动率估计值0.4,指数期货合约将在3个月后到期,并在到期时用美元按期货价格结算。期货合约的价格是715美元。若执行价是740美元,短期利率为7%,问这一期权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参考

N(0.071922)0.4721,N(0.071922)0.5279,N(0.271922)0.6064))0.3936,N(0.271922

5.根据已知条件S43,X40,0.1414,r0.05,T1年,求出期权的价格C(由 Black-Scholes公式),,和。3周后,若股票价格S44,则根据看涨期权的微分方1程dCdtdS(dS)2求出期权的价格C新。2)0.825,N(0.9358)0.175N(0.7944)0.788,N(0.7944)0.212)(参考N(0.9358

三、证明题

1.设V(S,t)eatS2,证明存在a,使得V满足Black-Scholes方程。

G1222GGSrS0。该方程不是Black-Scholes方2.设G(S,t)是下面方程的解:t2SS2

期中综合复习题 篇2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的选项。

( )1. —Is ________ elephant from Africa?

—No, its ________ Asian elephant.

A. the; an B. an; an C. the; a

( )2. —How do you do?

—________

A. Nice to meet you. B. How are you? C. How do you do?

( )3. —Whats her ________ name?

—His name is Black Smith.

A. uncle B. uncles C. uncles

( )4. This is not ______ watch. I think its ______ watch.

A. you; he B. she; my C. his; her

( )5. —Are those your ________ brothers?

—Yes, ________ are.

A. two; those B. two; they C. /; these

( )6. —Have a good day!

—________.

A. Im glad to hear that B. Thanks!You, too C. Id love to

( )7. —________, can I borrow your pencil?

—Yes, here you are.

A. Excuse me B. Sorry C. Thank you

( )8. —________ this in English?

—Its a cake.

A. Whos B. Hows C. Whats

( )9. —Are these your erasers?

—No, they are ________.

A. she B. her C. hers

( )10. —________ is your hat?

—Its ________ my head. Cant you see?

A. Where; on B. Whose; in C. What; under

( )11. —Im Janet, ________ my brother is John.

—You are tidy, ________ your brother isnt.

A. but; and B. and; yet C. and; but

( )12. —________ you speak English?

—Yes, I can.

A. Do B. Can C. Are

( )13. —Is your photo in the drawer? —________.

A. Yes, I am B. No, it is C. Yes, it is

( )14. —Does Eric ________ a ping-pong pat?

—Yes, he ________.

A. has; has B. have; does C. have; have

( )15. —Soccer is not easy for me.

—Me, either. I think its too ________.

A. difficult B. relaxing C. interesting

二、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的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各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Most English people have three names: a first name, a middle name and a family name. Their 16 names come last. For example, a boys 17 name is Tim Allen White. White is 18 family name. His 19 gave him two other names.

People 20 use their middle names very much. So“Tim Allen White” is usually called “Tim White”. People 21 use Mr., Mrs., or Miss before their first names, 22 you can say Tim White or Mr. White, 23 you should never say Mr. Tim. They 24 Mr., Mrs., or Miss with the family name but never 25 the first name.

( )16. A. middle B. family C. first

( )17. A. every B. all C. full

( )18. A. his B. him C. he

( )19. A. parents B. teachers C. friends

( )20. A. havent B. doesnt C. dont

( )21. A. usually B. ever C. never

( )22. A. so B. because C. then

( )23. A. and B. but C. or

( )24. A. have B. use C. make

( )25. A. for B. in C. with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从每题所给出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的答案。

A

Mr. King goes to a dinner party. He is wearing old clothes. He comes into the room. But people in the room dont look at him. They dont ask him to sit at the table.

Mr. King goes home and puts on his good clothes. He goes back to the party. Everyone in the room stands up and smiles at him. They give him very good food to eat.

Mr. King takes off his clothes, and puts them in the food and says, “Eat, clothes!”

The other people ask, “What are you doing?”

He answers, “Im asking my coat to eat food. I am wearing my old clothes. You dont look at me. You dont ask me to sit down. Now Im in these clothes. And you give me very good food. Now I see, you give the food to my clothes, not to me!”

( )26. Mr. King goes to the dinner party, but people in the room dont look at him. Because ________.

A. he doesnt come by carB. he is young

C. he is wearing his old clothes

( )27. Mr. King goes home to ________ his ________ clothes.

A. put on; good B. puts on; fine C. take off; good ( )28. Mr. King goes back to the party. People in the room stand up and smile at him because ________.

A. he is wearing his old clothes

B. he comes by a very good car

C. he is wearing his good clothes

( )29. Mr. King takes off his good clothes, and ________ them ________ the good food.

A. ask; to eat B. asks; to eat C. lets; to eat

( )30. Mr. King says the good food is ________.

A. for he B. for his good clothes C. for me

B

A ship was on its way to spring travel in Korea. There were 476 people on the ship. Most of them were students and teachers. Students were 325 and teachers were 15. But unluckily, the ship hit a big stone in the sea. Then it began to fall down.

The accident happened at 8:58 a.m. on April 16th, 2014. The ship was from Korea and there were two Chinese people on it. At last, 292 people were dead, 172 people were wounded and 12 people were missing. Two days later, the South Korean government (韩国政府) said on TV that they would try to stop this kind of accident happening again.

( )31. How many students died?

A. 292. B. 172. C. We dont know.

( )32. How did it happen?

A. It met bad weather. B. It hit a stone. C. It didnt work.

( )33. When did the government say in public?

A. On April 14th. B. On April 16th. C. On April 18th.

( )34.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wounded” mean in Chinese?

A. 受伤 B. 失踪 C. 死亡

( )35. If you want to travel,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________.

A. weather B. traffic C. safety

四、摘录信息。

阅读短文,摘录信息,每空不超过三个单词。[\& Hi, my name is Simon. I like watching football games. I often play football at our school. When class is over, we play football together with my classmates. Im 12 now. When I grow up, I will be a football player. These days I watch 2014 FIFA World Cup every day. I love it very much.\&<\\Liudan\刘郸\2016年\2016年湖南版\11期\七年级\2.jpg>\& Hi, my name is Allen. I am 13.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I often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 in the park on weekends. I dont want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I like it because I want to exercise for health. I often watch NBA games on TV at home.\&]

[What do they 36 ?

WhereSimon plays football 37 and Allen plays basketball in the park.

WhenSimon plays football after 38 and Allen plays basketball on weekends. Why Simon wants to be a 39 because he loves playing it very much.

Allen likes basketball because he wants to keep 40 . ]

五、语篇翻译。

将划线部分翻译成对应的中文或英文。

This is a room. 41. I can see a table in the room. A chair is behind the table. 42. 桌子上面有什么? I can see a dictionary and two books. 43. There is a bag on the table, too. The bag is Marys. 44. 它是什么颜色? It is red. 45. Where is the volleyball? Its under the chair.

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请你向你的同学介绍你的一家人:

[Father 40; computer engineer; like playing ping-pong ball

Mother 38; math teacher; be good at volleyball

You 13; junior school student; Class One, Grade Seven; like football

Your sister10; pupil; Class Three, Grade Four; like drawing]

可做适当发挥,60词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资银行学复习题 篇3

一、名词解释

1、要约收购:

2、无风险套利:

3、可转换公司债券:

4、资产证券化:

5、经纪业务

6、私募发行

7、投资银行

8、市净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是投资银行最本源、最基础的业务活动,是投资银行的一项传统核心业务。A.证券承销

B.兼并与收购

C.证券经纪业务 D.资产管理

2、客户理财报告制度的前提是()。A.客户分析

B.市场分析

C.风险分析

D.形成客户理财报告

3、按照并购方式划分,并购可分为()。A.杠杆收购

B.要约收购 C.经理层收购

D.协议收购

4、投资银行在英国和日本分别被称为()。

A.投资银行和商人银行 B.商人银行和证券公司 C.实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D.商人银行和吸储公司

5、香港创业板市场的()的主要职责就是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并对申请人是否适合上市、上市文件的准确完整性以及董事知悉自身责任义务等事项均负有保证责任。A.承销商

B.风险投资机构

C.保荐人

D.上市顾问

6、按照我国《公司法》,如果一家优势公司A公司兼并B公司并获得控制权后,A公司保留,B公司解散(取消其法人资格),该方式称为()。

A.新设合并 B.吸收合并

C.公司分立

D.杠杆收购

7、股票发行中,投资银行采用余额包销方式时,发行失败风险主要由()。

A.发行人承担

B.投资银行承担

C.发行人和投资银行承担

D.都不承担

8、()是指只对某个行业或个别公司的证券产生影响的风险,它通常是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与整个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存在系统、全面的联系,而只对个别或少数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

A.系统风险 B.非系统风险 C.经营风险 D.财务风险

9、作为(),投资银行有义务为证券创造一个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并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

A.证券做市商 B.证券经纪商 C.证券交易商 D.证券承销商

10、同一金融商品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间的差异称为()。A.升水

B.贴水

C.对冲

D.基差

11、并购企业的双方或多方原属同一产业,生产同类产品。并购方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市场规模或消灭竞争对手,这种并购方式称为()。A.纵向并购

B.横向并购

C.新设合并

D.混合并购

12、在票面上不规定利率,发行时按某一折扣率,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到期时仍按面额偿还本金的债券是()。

A.复利债券

B.单利债券

C.贴现债券

D.记账式债券

13、注重资本长期增值,投资对象主要集中于成长性较好、有长期增值潜力的企业,这种风格的基金属于()。

A.收入型基金

B.股票型基金

C.平衡型基金

D.成长型基金

14、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也称为称为()。

A.证券交易业务

B.证券做市业务 C.一级市场业务

D.二级市场业务

15、香港创业板市场的()的主要职责就是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并对申请人是否适合上市、上市文件的准确完整性以及董事知悉自身责任义务等事项均负有保证责任。A.承销商

B.风险投资机构

C.保荐人

D.上市顾问

16、证券发行者为扩充经营,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向投资者出售新证券所形成的市场称为()。

A.交易所市场

B.场外市场

C.一级市场

D.二级市场

17、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是()。

A.资产管理业务 B.发行业务 C.代理业务

D.自营业务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的承销方式有()。A.包销

B.投标承购 C.代销

D.赞助推销

2、以下属于投资银行的功能的是()。

A.媒介资金供需

B.构造证券市场

C.促进产业整合 D.优化资源配置

3、以下属于混业经营运作的前提条件是()。

A.银行本身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

B.银行具备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

C.当局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高效

D.法律框架健全

4、投资银行从事并购业务的报酬,按照报酬的形式可分为()。

A.固定比例佣金

B.前端手续费

C.成功酬金

D.合约执行费用

5、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做市商制度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A.单一做市商制

B.多元做市商制

C.特许交易商制

D.柜台交易商制

6、以下属于并购直接效应的是()。

A 价值低估效应

B.合理避税效应

C.股价涨升效应

D.宣传广告效应

7、投资银行为风险投资者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

A.项目筛选

B.尽职调查

C.价值评估

D.撰写融资商业计划书

8、做市商制度的风险包括()。

A.存货价格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制度风险

D.信息不对称风险

9、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投资基金可分为()。

A.封闭式基金 B.开放式基金 C.契约型基金 D.公司型基金

五、简述题

1、自营投资要遵循哪些原则?

2、试论企业反并购的主要形式。

3、简述做市商制度的优缺点。

4、简述证券承销的主要方式。

5、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与收购中的作用?

6、什么是项目融资?

7、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特点。

8、现代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要约收购

是指收购方通过向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发出购买其所持该公司股份的书面意思表示,并按照其依法公告的收购要约中所规定的收购条件、收购价格、收购期限以及其他规定事项,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的收购方式。

2、无风险套利

无风险套利是指交易商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市场中,以不同的价格进行同一种或同一组证券的交易,利用市场价格的差异获利。有时还会出现一组证券组合起来与另一种证券的支付情况相同,但价格不同,对这种情形的发现和把握机会也可实现无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必然使不同市场上的同一证券价格趋于一致,因此,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是非常短暂、稍纵即逝的。

3、可转换公司债券

是一种具有股票属性的一种公司债券,可转换性是其重要标志,该 债券的持有人可以按约定的条件将债券转换成股票。

4、资产证券化

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进行一系列的组合,使该组合资产在可预见的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将该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

5、经纪业务

就是投资银行作为证券买卖双方的经纪人,按照客户投资者的委托指令在证券交易场所代理客户进行证券交易、收取经纪人佣金的业务。投资银行作为经纪商,它代表买方或卖方,按照客户提出的价格代理进行交易。

6、私募发行

私募发行又称不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是指面向少数特定的投资人发行证券的方式。

7、投资银行

是最典型的投资性金融机构,一般认为,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公司购并与资产重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等业务。其基本特征是综合经营资本市场业务。

8、市净率

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市净率可用于投资分析,一般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投资价值较高,相反,则投资价值较低;但在判断投资价值时还要考虑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等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

AABBC BBBAD BCDCC C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BCD

5、BC

6、ABCD

7、ABC

8、ABD

9、CD

四、判断题

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五、简述题

1、自营投资要遵循哪些原则?

(1)效益和风险最佳组合原则

如果是在风险已定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地使投资收益最优化;或者是在收益已定的条件下,尽致使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2)分散投资原则

分散投资是将投资资金适时地按不同比例.投资于若干种类不同风险程度的证券,建立合理的资产组合,将投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一是对各种证券进行投资。二是应认真把握投资方向,将投资分为进攻性部分(股票)和防御性部分(债券)。

(3)理智投资原则

是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应该冷静而慎重,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信有关传言和不可靠消息,对各种证券要加以细心的比较,最后才作出投资决策。

2、(1)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2)在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3)提高收购成本;(4)防御性公司重组;(5)寻求股东支持;

(6)采取针锋相对相对的策略。

3、简述做市商制度的优缺点。(1)优点:

1)成交及时性

投资者可按做市商报价立即进行交易,而不用等待交易对手的买卖指令。

2)价格稳定性

在指令驱动制度中价格波动较大,而做市商则具有缓和这种价格波动的作用,因为:做市商报价受交易所规则约束;及时处理大额指令,减缓它对价格变化的影响;在买卖盘不均衡时,做市商插手其间,可平抑价格波动。3)矫正买卖指令不均衡现象 4)抑制股价操纵 做市商对某种股票持仓做市,使得操纵者有所顾及。(2)缺点:

1)缺乏透明度

2)增加投资者负担

3)可能增加监管成本。

4)可能滥用特权

4、通常的承销方式有四种:

第一种:包销。这意味着主承销商和它的辛迪加成员同意按照商定的价格购买发行的全部证券,然后再把这些证券卖给它们的客户。这时发行人不承担风险,风险转嫁到了投资银行的身上。

第二种:投标承购。它通常是在投资银行处于被动竞争较强的情况下进行的。采用这种发行方式的证券通常都是信用较高,颇受投资者欢迎的债券。

第三种:代销。这一般是由于投资银行认为该证券的信用等级较低,承销风险大而形成的。这时投资银行只接受发行者的委托,代理其销售证券,如在规定的期限计划内发行的证券没有全部销售出去,则将剩余部分返回证券发行者,发行风险由发行者自己负担。

第四种:赞助推销。当发行公司增资扩股时,其主要对象是现有股东,但又不能确保现有股东均认购其证券,为防止难以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甚至引起该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发行公司一般都要委托投资银行办理对现有股东发行新股的工作,从而将风险转嫁给投资银行。

5、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投资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企业兼并与收购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合适的并购时间、合适的并购价格及进行针对并购的合理的财务安排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料、专业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这是一般企业所难以胜任的。尤其在二战之后,大量的兼并与收购活动是通过证券二级市场进行的,其手续更加繁琐、要求更加严格、操作更为困难,没有投资银行作为顾问和代理人,兼并收购已几乎不可能进行。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投资银行促进了企业实力的增加,社会资本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成为企业并购和产业集中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6、项目融资是对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项目策划安排的一揽子融资的技术手段,借款者可以只依赖该经济单位的现金流量和所获收益用作还款来源,并以该经济单位的资产作为借款担保。投资银行在项目融资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将与项目有关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投资者与项目发起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协调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一起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而通过发行债券、基金、股票或拆借、拍卖、抵押贷款等形式组织项目投资所需的资金融通。投资银行在项目融资中的主要工作是:项目评估、融资方案设计、有关法律文件的起草、有关的信用评级、证券价格确定和承销等。

7.资产证券化是指经过投资银行把某公司的一定资产作为担保而进行的证券发行,是一种与传统债券筹资十分不同的新型融资方式。进行资产转化的公司称为资产证券发起人。发起人将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分类整理为一批资产组合,出售给特定的交易组织,即金融资产的买方(主要是投资银行),再由特定的交易组织以买下的金融资产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用于收回购买资金。这一系列过程就称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证券即资产证券为各类债务性债券,主要有商业票据、中期债券、信托凭证、优先股票等形式。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本金、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即资产债务人偿还的到期本金与利息。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人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8、现代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⑴ 合伙人制

合伙人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伙人拥有公司并分享公司利润,合伙人即为公司主人或股东的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合伙人共享企业经营所得,并对经营亏损共同承担无限责任;它可以由所有合伙人共同参与经营,也可以由部分合伙人经营,其他合伙人仅出资并自负盈亏;合伙人的组成规模可大可小。

⑵ 混合公司制

混合公司通常是由在职能上没有紧密联系的资本或公司相互合并而形成规模更大的资本或公司。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大公司生产和经营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投资银行是被收购或联合兼并成为混合公司的重要对象。这些并购活动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扩大母公司的业务规模,在这一过程中,投资银行逐渐开始了由合伙人制向现代公司制度的转变。

⑶ 现代公司制

《金融学》多选题复习题 篇4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一般而言,货币层次的变化具有以下(ADE)特点。

A、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大

B、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慢,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大

C、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小

D、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慢,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小

E、金融产品越丰富,货币层次就越多

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狭义货币量包括(AE)。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和其他存款

E、现金

3、在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中是指(BCDE)。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E、其他存款

4、信用货币包括(BCDE)。

A、金属货币

B、电子货币

C、纸币

D、银行券

E、存款货币

5、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表现在(ABCDE)。

A、税款缴纳

B、货款发放

C、工资发放

D、商品赊销

E、善款捐赠

6、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对现钞的正确表述是(ACD)。

A、居民手中的现钞

B、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C、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D、购买力最强

E、以上答案都对

7、关于狭义货币的正确表述是(AD)。

A、包括现钞和银行活期存款

B、包括现钞和准货币

C、包括银行活期存款和准货币

D、代表社会直接购买力

E、代表社会潜在购买力

8、货币发挥交易媒介功能的方式包括(ACD)。

A、计价单位

B、价值贮藏

C、交换手段

D、支付手段

E、积累手段

9、币材一般应用具有(ABCD)的性质。

A、价值较高

B、易于分割

C、易于保存

D、便于携带

E、成本较低

10、马克思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将货币的职能排列为(ABCDE)。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第二章

货币制度

1、贵金属不能自由输出输入存在于(DE)条件下。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E、金块本位制

2、国际金币本位制的特点是(ACE)。

A、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B、汇率安排多样化

C、国际收支可自动调节

D、黄金美元是国际货币

E、黄金是国际货币

3、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具有以下特性(ABD)。

A、国际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B、国家法定价格标准

C、面值为货币单位的等分

D、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银行

E、足值货币

4、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AB)。

A、各国无法通过变动汇率调节国际收支

B、要保证美元信用就会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C、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

D、浮动汇率为主加大了外汇风险

E、无法满足各国对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

5、人民币货币制度的特点是(ACE)。

A、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

B、人民币主币无限法偿,辅币有限法偿

C、人民币采用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

D、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发行

E、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6、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具有以下性质(BDE)。

A、足值货币

B、不足值货币

C、无限法偿

D、有限法偿

E、限制铸造

7、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AB)两大类。

A、现金准备

B、证券准备

C、黄金准备

D、票据准备

E、外汇准备

第三章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与汇率

1、在银行以不同方式卖出外汇时汇率水平通常是(BCE)。

A、电汇汇率低于信汇汇率

B、电汇汇率高于票汇汇率

C、电汇汇率高于信汇汇率

D、电汇汇率低于票汇汇率

E、远期票汇汇率低于即期票汇汇率

2、法定平价是(ACD)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A、信用货币制度

B、金币本位制

C、金块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E、金银复本位制

3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DE)。

A、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可贸易商品遵循“一价定律”

B、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所有商品都遵循“一价定律”

C、某一点两国汇率取决于两国物价总水平之比

D、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有一定时期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决定

E、汇率决定的基础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

4、若其他条件不变,一国货币贬值将引起该国(BC)。

A、进口增加

B、出口增加

C、进口减少

D、出口减少

E、国内物价水平降低

5、以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之间具有完全替代性为假设条件分析汇率变动因素的理论是(CD)。

A、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B、绝对购买力评价理论

C、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D、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E、金融资产说

6、通过本币贬值影响进出口需要具备的条件是(ABDE)。

A、出口商品需求弹性高

B、进口商品为非必需品

C、进口商品为必需品

D、国内总供给能力强

E、国内具有闲置资源

7、目前我国实行的银行结售汇制的内容是(AB)。

A、无条件的售汇

B、有条件的购汇

C、无条件的购汇

D、有条件的售汇

E、以上都不对

8、牙买加体系的汇率制度具有以下性质(ACE)。

A、汇率制度是以信用货币本位为基础

B、可以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C、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

D、以固定汇率制为主导

E、无法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第四章

信用的演进

1、信用产生的原因是(BE)。

A.利息的出现

B.私有制的出现

C.人们对利益的追求

D.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E.财富占有不匀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是(ACE)。

A.具有较高的利率

B.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

D.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E.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3、下面对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描述的是(ACE)。

A.最初出现的是实物借贷的形式

B.实物借贷在目前中国农村还是一种普遍的借贷形式

C.当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物借贷逐渐减少,倾向借贷成为主要借贷形式

D.在现代经济中,已经不存在实物借贷的形式

E.货币借贷比实物借贷更方便灵活

4、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信用形式可以分为(AB)。

A.债务信用

B.股权信用

C.直接信用

D.间接信用

E.银行信用

5、以下对现代信用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BD)。

A.现代信用活动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B.信用关系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C.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风险与收益并不经常匹配

D.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E.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独立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

6、现代信用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ABCE)。

A.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

B.现代信用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C.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D.现代信用的规模越大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E.现代信用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

7、以下对经济泡沫描述正确的是(ACE)。

A.表现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B.不会表现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C.表现为珠宝、古董等实物资产价格的上涨

D.不会表现在实物资产的价格上涨

E.信用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经济泡沫的产生

8、社会征信系统分为(ABCDE)几个子系统。

A.信用档案系统

B.信用调查系统

C.信用评估系统

D.信用查询系统

E.失信公示系统

9、信用查询系统可以通过(AC)进行查询。

A.无偿自助

B.有偿自助

C.有偿档案

D.无偿档案

E.其他方式

10、企业的融资形式主要包括(ABCD)。

A.商业信用

B.银行贷款

C.发行债券

D.发行股票

E.吸收存款

第五章

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本形式,它是指(ACD)。

A.工商企业之间存在的信用

B.以商品或倾向形式提供的信用

C.是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同时发生的信用

D.是商品买卖双方可以相互提供的信用

E.其规模大小取决于银行信用规模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表现在(ABCE)。

A.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商品买卖的限制

B.商业信用的方向受到限制

C.商业信用的期限较短

D.商业信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信用的发展

E.企业的很多信用需要无法通过商业信用来满足

3、以下对商业票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CE)。

A.商业票据是一种所有权凭据

B.商业票据可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

C.商业票据的流通转让有一定的范围

D.商业票据只可以转让一次

E.商业票据又称商业货币,它包括在广义的信用倾向范畴之内

4、银行信用的特点是(ABE)。

A.银行信用可以达到巨大规模

B.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C.银行是作为债权人的身份出现的D.银行是作为债务人的身份出现的E.银行信用具有相对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贷款人的需求

5、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表现为(ABCE)。

A.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

B.银行信用推动商业信用的完善

C.两者相互促进

D.银行信用大大超过商业信用,可以取代商业信用

E.在一定条件下,商业信用可以转化为银行信用

6、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有(ABCD)。

A.发行国家公债

B.发行车库券

C.专项债券

D.银行透支或借款

E.国际组织的无偿援助

7、以下属于消费信用的是(CDE)

A.出口信贷

B.国际金融租凭

C.企业向消费者以延期付款的方式销售商品

D.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

E.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贷款

8、消费信用的形式有(ABD)。

A.企业以内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

B.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个人购买消费品

C.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生产消费品的企业

D.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

E.银行对个人办理支票业务

9、出口信贷的特点有(AC)。

A.一般附有采购限制

B.贷款利率高于国际市场利率

C.利差由出口国政府给予补贴

D.一般有多家银行参与贷款

E.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

10、以下国际信用活动中,利率一般偏低的是(ACD)。

A.出口信贷

B.银团贷款

C.外国政府贷款

D.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E.国际金融租凭

第六章

利息与利息率

1、在利率体系中(B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

A.基准利率

B.官方利率

C.公定利率

D.国债利率

E.固定利率

2、根据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ACE)。

A.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

B.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C.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

D.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

E.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3、在经济周期中,处于不同阶段利率会有不同变化,以下描述正确的是(BCD)。

A.处于危机阶段时,利率会升高

B.处于萧条阶段时,利率会降低

C.处于复苏阶段时,利率会慢慢提高

D.处于繁荣阶段时,利率会急剧提高

E.处于萧条阶段时,利率会上升

4、以下因素与利率变动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BC)。

A.通货膨胀越严重,利率就越低

B.通货膨胀越严重,利率就越高

C.提高再贴现率,利率就越高

D.提高再贴现率,利率就越低

E.是否征税对利息没有影响

5、在下面各种因素中,能够对利息率水平产生决定或影响作用的有(BCDE)。

A.最高利润水平

B.平均利润率水平

C.物价水平

D.借贷资本的供求

E.国际利率水平

6、在利率的风险结构这一定义中,风险是指:(ACD)。

A.违约风险

B.交易风险

C.流动性风险

D.税收风险

E.市场风险

7、以下有价证券中的无风险证券是指:(BCE)。

A.企业债券

B.国库券

C.政府债券

D.普通股

E.大银行存单

8、对于债券利率的风险结构,描述正确的是(AD)。

A.债券违约风险越高,利率越高

B.债券违约风险越高,利率越低

C.债券流动性越好,利率越高

D.债券流动性越好,利率越低

E.税收对债券利率高低没有影响

9、债券收益率取决地(ABDE)。

A.债券的市场价格

B.票面利率

C.市场利率水平

D.债券面额

E.债券期限

10、下列限制利率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ABCD)。

A.利率管制

B.市场开放程度

C.利率弹性

D.授信限量

E.产业结构

第七章

金融机构概述

1.金融机构的功能可以基本描述为(ACDE)。

A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B

提供政策性信贷

C

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

D

改善信息不对称

E

风险转移和管理

2.金融机构的资本主要来源于以各种形式吸收的外部资金,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高的风险。因而,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遵循(BCD)原则。

A

分散性

B

安全性

C

流动性

D盈利性

E时效性

3.管理性金融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性机构主要有(ABCD)。

A

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

B

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

C

同业自律组织

D社会性公律组织

E

财政部或财政当局

4.世界银行集团包括(ABDE)。

A

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

B

国际开发协会

C

国际清算银行

D

国际金融公司

E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协调国家间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的途径包括(BCDE)。

A

发行债券

B

会员国认缴的份额

C

资金运用收取的利息和其他收入

D

向官方和市场借款

E

某些成员国的捐赠款或认缴的特种基金

6.金融中介机构发展趋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CD)。

A

全能型

B分工型

C

不断创新

D跨国型

E国有化

7.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陆的金融机构体系已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以(ABCE)作为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

A

银监会

B

证监会

C

保监会

D财政部

E中国人民银行

8.在1994年,为适应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需要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我国相继成立了(BDE)政策性银行。

A

交通银行

B

国家开发银行

C

中国民生银行

D

中国进出口银行

E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9.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带有典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征,是专门为接受和处理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金而建立的、主要有(ACDE)。

A

信达

B

华夏

C

华融

D

长城

E东方

第八章

银行类金融机构

1.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和高利贷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现代银行的形成途径主要包括(AC)。

A

由原高利贷银行转变形成B

政府出资设立

C

按股份制形式建立

D

政府与私人部门合办

E

私人部门自由设立

2.银行类金融机构按其在经济中的功能可分为(BCDE)。

A

国有银行

B

中央银行

C

商业银行

D

专业银行

E

政策性银行

3.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是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其特点可概括为(ABE)。

A“发行的银行”

B“国家的银行”

C“存款货币银行”

D“监管银行”

E“银行的银行”

4.不动产抵押银行是经营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为抵押的长期贷款银行,其贷款对象包括(ABDE)。

A

房屋所有者

B

经营建筑业的资本家

C

土地使用者

D

土地所有者

E

购买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5.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因各国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主要有(ABCDE)等类型。

A

总分行制

B

代理行制

C

单一银行制

D

控股公司制

E

连锁银行制

6.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主要包括(ABCE)。

A

库存现金

B

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C

同业存放的款项

D

贴现

E

托收中的现金

7.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中,承诺性业务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下列所列业务中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承诺性业务的是(ACDE)。

A

回购协议

B

债券承销

C

信贷承诺

D

承兑业务

E

票据发行便利

8.资产管理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ABD)不同的阶段。

A

商业贷款理论

B

可转换性理论

C

持续收入理论

D

预期收入理论

E

资产组合理论

第九章

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1.保险基金的构成主要包括(BDE)。

A

国家拨款

B

保险费

C

保险公司的额外收入

D

保险公司的资本

E

保险盈余

2.根据保险的基本业务划分,保险公司主要有(ACD)。

A

人寿保险公司

B

商业性保险公司

C

财产保险公司

D

再保险公司

E

政策性保险公司

3.投资类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有(AC)。

A

证券公司

B

保险公司

C

投资基金公司

D

信托投资公司

E

发放信用贷款

4.保险公司运作的主要方式有(ABD)。

A

银行存款

B

证券投资

C

投资不动产

D

发放抵押贷款

E

发放信用贷款

5.以服务对象作为分类依据,信托业务分为(BCD)。

A

管理信托

B

个人信托

C

法人信托

D

个人和法人通用信托

E

处分信托

第十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1、按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AE)。

A、现货市场

B、货币市场

C、长期存货市场

D、证券市场

E、期货市场

2、股票及其衍生工具交易的种类主要有(ABCD)。

A、现货交易

B、期货交易

C、期权交易

D、股票指数交易

E、贴现交易

3、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有(ABCDE)。

A、居民个人

B、商业性金融机构

C、政府

D、企业

E、中央银行

4、下列金融工具中,没有偿还期的有(AC)。

A、永久性债券

B、银行定期存款

C、股票

D、CD单

E、商业票据

5、按股票所代表的股东权利划分,股票可分为(BE)。

A、记名股

B、优先股

C、不记名股

D、新股

E、普通股

6、按交易标的物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ABCDE)。

A、衍生工具市场

B、票据市场

C、证券市场

D、黄金市场

E、外汇市场

7、下列属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有(AD)。

A、股票价格指数期货

B、银行承兑汇票

C、短期政府债券

D、货币互换

E、开放式基金

8、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的英文名是(ABCE)。

A、forwards

B、futures

C、options

D、stocks

E、swaps9、以下属于利率衍生工具的有(AB)。

A、债券期货

B、债券期权

C、外汇期货

D、外汇期权

E、货币互换

10、衡量债券收益率的指标有(ABDE)。

A、名义收益率

B、实际收益率

C、投资收益率

D、持有期收益率

E、到期收益率

第十一章

货币市场

1、从交易对象的角度看,货币市场主要由(BCD)等子市场组成。

A、基金

B、同业拆借

C、商业票据

D、国库券

E、回购协议

2、下列描述属于货币市场特点的有(ADE)。

A、交易期限短

B、资金借贷量大

C、交易工具收益较高而流动性差

D、风险相对较低

E、流动性强

3、投资者投资于票据的渠道有(ABCE)。

A、购买投资于商业票据的基金份额

B、从票据交易商手中购买

C、从发行人手中直接购买

D、仅B项和C项正确

E、从持票人手中通过贴现或转贴现等方式购买

4、我国票据市场的主要交易形式有(CDE)。

A、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市场

B、融资性票据市场

C、票据承兑业务

D、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

E、银行办理的票据再贴现业务

5、票据市场包括(ABCDE)。

A、商业票据承兑市场

B、商业票据贴现市场

C、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D、融资性票据市场

E、中央银行票据市场

6、下列有关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描述,正确的有(ABCDE)。

A、在资金供给制的传统体制下,不存在同业拆借市场

B、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兴起

C、20世纪90年代初,曾一度出现“违章拆借”现象

D、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对同业拆借市场进行了治理整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E、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系统开通运行,标志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进入新的规范发展阶段

7、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特点有(ABC)。

A、流动性强

B、安全性高

C、收益稳定且超过银行存款收益

D、税收优惠

E、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回购交易具有明显的优势

8、政府发行短期债券的主要目的是(AC)。

A、满足政府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

B、获取投资收益

C、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操作工具

D、作为流动资产的二级准备

E、当做投资组合中一项重要的无风险资产

9、下列有关我国国库券市场的描述,正确的有(ABCDE)。

A、期限在1年以内和1年以上的由政府财政部门发行的政府债券,均称为国库券

B、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别,期限太长,实际上是中长期国债

C、国库券转入业务采取先试点后推广至全国的方式

D、1994年至1996年曾发行1年期以内的国库券,1997年停止了短期国债的发行

E、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库券市场,但政府债券期限结构的多样化是发展的趋势

10、有关决定回购协议市场上的利率高低的因素有(CDE)。

A、证券信用度越高,流动性越强,回购的利率越高

B、回购协议期限越短,回购的利率越高

C、采用实物交割的回购利率较低

D、证券信用度越高,流动性越强,回购的利率越低

E、回购协议期限越短,回购的利率越低

第十二章

资本市场

1、下列描述属于资本市场特点的是(ABCE)。

A、金融工具期限长

B、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

C、资金借贷量大

D、流动性强

E、交易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投机性

2、作为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资者有(ABCDE)。

A、个人投资者

B、企业

C、各类金融机构

D、各类基金

E、外国投资者

3、资本市场具备并发挥的功能有(ABDE)。

A、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

B、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场所

C、调剂资金余缺

D、有利于企业重组

E、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4、有利于提高发行者知名度的发行方式是(BD)。

A、私募发行

B、间接发行

C、发起设立

D、公募发行

E、直接发行

5、属于配股条件的是(ABE)。

A、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B、最近3年内财物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或重大遗漏

C、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经募足,并间隔3年以上

D、公司预测的净资产税后利润率应达到同期银行个人活期存款利率

E、配售的股票限于普通股

6、属于证券市场上的技术指标的有(ABCDE)。

A、相对强弱指标

B、随机指标

C、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

D、心理线

E、乖离率

7、下列有关证券流通市场的组织方式的说法看,正确的有(BDE)。

A、场内交易包括证券交易所和柜台交易

B、场外交易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交易

C、在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参与者、交易品种还是交易数量,场内交易均占主导地位

D、证券交易所在二级市场上处于核心地位

E、场外交易是二级市场的基础与主体

8、下列政策中,会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升的是(ABCDE)。

A、增加货币供应量

B、下调利率

C、扩张性财政政策

D、政府转移支付增加

E、减税

9、属于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中隐形成本的是(AC)。

A、价差成本

B、税费

C、信息成本

D、通信费

E、手续费

10、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应当考虑的因素有(ABDE)。

A、经济运行周期

B、宏观经济政策

C、证券过去的价格形态

D、产业生命周期

E、上市公司的业绩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1、国际储备的来源有(ACDE)。

A、现货市场

B、国际收支逆差

C、购买黄金

D、干预外汇市场

E、国际基金组织分配

2、下列属于我国居民的有(BCDE)。

A、美国使馆的外交人员

B、某一日资的外商独资企业

C、在法国使馆工作的中国雇员

D、国家希望工程基金会

E、在北京大学留学三年的英国留学生

3、下列各项中应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贷方的项目有(BD)。

A、货物的进口

B、服务输出

C、支付给外国的工资

D、接收的外国政府无偿援助

E、对国际组织的认缴款

4、下列各项中应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转移项目中的有(ABDE)。

A、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

B、私人的侨汇

C、支付给外国的工资

D、战争赔款

E、对国际组织的认缴款

5、下列各项属于资本转移的有(ABCD)。

A、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

B、同固定资产的收买和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

C、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

D、投资捐赠

E、非生产性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收买和放弃

6、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有(ABC)。

A、价格机制

B、利率机制

C、收入机制

D、汇率机制

E、支出机制

7、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应采取的调节政策有(AD)。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鼓励出口的信用政策

D、降低关税

E、增加非关税壁垒

8、如果一国面临较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可以采用(ABCDE)的信用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A、直接向出口商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其扩大出口

B、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

C、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提高进口保证金比例,抑制进口

D、通过向外商提提供配套贷款吸引投资,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

E、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并进一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9、与其他储备资产相比,特别提款权鲜明的特征有(ABCDE)。

A、它不具有任何内在价值,纯粹是一种账面资产

B、任何个人和私人企业不得持有和运用

C、不能直接用于贸易和非贸易支付

D、只能在基金组织与各国之间进行官方结算

E、来源途径只有两个,或者源于基金组织的分配,或者源于官方的结算

第十四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

1、国际信贷包括(ACDE)。

A、政府信贷

B、政府证券

C、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D、国际银行贷款

E、出口信贷

2、属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放大效应的是(AC)。

A、杠杆效应

B、一体化效应

C、羊群效应

D、冲击效应

E、鲶鱼效应

3、国际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ABDE)。

A、对汇率的冲击

B、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C、全球经济一体化

D、对国际收支的冲击

E、对经济主权的冲击

4、按照市场功能的不同,国际金融市场可以分为(BCDE)。

A、离岸金融市场

B、国际资本市场

C、国际外汇市场

D、国际黄金市场

E、国际货币

市场

5、国际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表现在(ABCDE)。

A、提供国际融资渠道

B、调剂各国资金余缺

C、调节国际收支

D、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E、有利于规避风险

6、国际外汇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ABCDE)

A、国际收支状况

B、国内利率

C、货币专车

D、投资者的预期

E、本国通货膨胀率

7、国际货币市场的子市场主要包括(ACDE)

A、短期信贷市场

B、国际债券市场

C、短期证券市场

D、票据贴现市场

E、离岸货币市场

8、当前国际资本流动

特点包括(ABCD)

A、规模不断扩大

B、脱离实体经济

C、证券化、多元化

D、机构投资者为主

E、以投资实体经济为主

第十五章

金融全球化

1、衡量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有(ABCE)。

A、关税水平

B、非关税壁垒的数量

C、对外贸易依存度

D、国际直接投资额

E、加入国际性或区域性贸易组织的情况

2、国际兼并收购活动加速了金融机构全球化的进程,使金融机构发展呈现(ACD)趋势。

A、巨型化

B、小型化

C、复合化

D、国际化

E、本土化

3、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一国金融监督和协调更多地依靠(ACE)。

A、各国政府的合作

B、各国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C、国际性金融组织的作用

D、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E、国际性兴业组织的规则

4、金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ACD)。

A、通过促进国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B、削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C、促进全球业自身效率的提高

D、加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E、加深了金融虚拟化程度

5、关于金融全球化“双刃剑”作用,说法正确的有(ABCE)。

A、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往往能获得金融全球化“利大于弊”的效应

B、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利弊兼具

C、发展中国家往往得到金融全球化的“

弊大于利”的结果

D、发展中国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E、金融全球化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6、金融国际化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ACE)。

A、金融风险的增加

B、外资银行业务范围扩大

C、削弱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D、增强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E、加快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

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是(ABC)。

A发行的银行

B

国家的银行

C

银行的银行

D

监管的银行

E

自负盈亏的银行

2.单一中央银行制的具体形式有(ABE)。

A

一元制

B

二元制

C

三元制

D四元制

E多元制

3.下列属于现代中央银行享有国家赋予的特权是(ABCE)。

A

垄断货币发行

B

集中存款准备金

C

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D充当信用中介

E

管理黄金与外汇

4.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体现在(ABCD)。

A

代理国库、B

代理发行政府债券

C

为政府筹集资金

D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E

集中存款准备金

5.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ABCE)。

A

再贴现

B

再贷款

C

购买有价证券D

办理信托租赁

E

收购黄金外汇

6.中央银行账户上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是(CD)。

A

风险准备金

B呆账准备金C

超额准备金

D法定准备金

E二级准备金

第十七章

货币需求

1.凯恩斯认为,人民持有货币的动机有(CDE)。

A

投资动机

B

消费动机

C

交易动机

D

预防动机

E

投机动机

2.弗里曼德把影响货币需求亮的诸因素划分为一下几组:(CDE)。

A

各种金融资产

B

各种有价证券

C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D

效用及其他因素

E

财富及其结构

3.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类因素,它的变化规律体现在(AD)。

A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B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C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E与货币流通速度与商品总额同比例

4.研究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有(AB)。

A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B

费雪方程式

C

剑桥方程式

D

凯恩斯函数

E

平方根法则

5.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ABCDE)。

A

价格

B

收入C

利率

D

货币流通速度

E

金融资产收益率

6.根据“平方根法则”,交易性货币需求(ACE)。

A

与利率反方向变化

B

与利率同方向变C

与交易量同方向变化

D

与交易量反方向变化

E

与手续费同方向变化

7.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机会成本变量有(BCD)。

A

恒久收入

B

预期物价变动C

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

D

非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

E

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重

8.企业交易成本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利率、商品交易费用和商品交易规模。一般情况下,企业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化与这些因素的关系是(ADE)。

A

与利率负相关

B

与利率正相C

与交易费用负相关

D与交易费用正相关

E

与交易规模正相关

第十八章

货币供给

1.下列哪些因素可能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化(ABCDE)。

A

流通中现金增加

B

居民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变化

C

商业银行变动超额准备金

D

通货——存款比率改变

E

准备——存款比率改变

2.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在方式有(BC)。

A

流通中现金

B

库存现金

C

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

D

同业账户上的存款

E

国际机构账户上的存款

3.下列哪些属于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BCDE)。

A

央行购买办公用楼

B

央行购买外汇、黄金

C

央行购买政府债券

D

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

E

央行购买金融债券

4.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BC)环节构成。

A

货币供应量

B

基础货币

C

利率

D

货币乘数

E

再贴现率

5.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增加或减少(CD)。

A

商业银行资本金

B

商业银行借款成本

C

商业银行准备金

D

流通中现金

E流通中商业票据

6.影响准备存款比例的因素有(BCD)

A

个人行为

B

企业行为

C

中央银行

D

商业银行

E

政府

第十九章

货币均衡

1.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主要有(ABCDE)。

A

利率机制

B

央行的干预和调控

C

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D

生产部门机构是否合理

E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2.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主要采取的标准有(ABCE)。

A

消费物价指数

B

批发物价指数

C

生活费用指数

D

零售商品物价指数

E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3.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原因可以归结为(AC)。

A

工资推进

B

价格推进

C

利润推进

D

结构调整

E

生产利率

4.治理通货膨胀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BCD)。

A

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

B

提高再贴现率

C

通过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

D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E

降低再贴现率

5.实践中衡量通货紧缩的主要指标有(ABCDE)。

A

消费物价指数

B

批发物价指数

C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D

经济增长率

E失业率

6.货币失衡的类型大致有(ABE)。

A

货币供小于求

B

货币供大于求

C

货币供求的技术性失衡

D

货币供求的季节性失衡

E

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

7.从本质特征看,通货紧缩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却极为复杂,一般可以归结为(BCDE)

A

有效需求过大

B

有效需求不足

C

金融体系效率

D

供给能力相对过剩

E

结构问题

8.货币均衡的基本标志是(AD)。

A

商品市场上物价稳定

B

商品市场上供给稳定

C

商品市场上需求稳定

D

金融市场上利率稳定

E

金融市场上价格稳定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四要素是指(BCDE)。

A、传导机制

B、政策工具

C、中介指标

D、政策目标

E、操作指标

2、自1984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BC)

A、充份就业

B、稳定物价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E、金融稳定

3、下列各项中可作业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是

(BD)。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超额准备金

E、税率

4、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是(BCD)。

A、被动性强

B、主动性强

C、灵活性高

D、影响范围广

E、调控并行果猛烈

5、“紧”的货币政策是指(AD)。

A、提高利率

B、降低利率

C、放松信贷

D、收紧信贷

E、增加货币供应量

6、在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更多表现为矛盾与冲突的有(BCDE)。

A、充份就业与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C、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E、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7、选取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主要标准是(BD)。

A、可测性

B、波动性

C、可控性

D、相关性

E、被动性

8、下列属于选择性政策工具的有(ABE)。

A、消费信用控制

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C、窗口指导

D、道义劝告

E、优惠利率

第二十一章

金融监管

1、在下面各选项中可能导致经常性的市场失效,影响竞争有效发挥作用的是(ABCE)。

A、垄断

B、价格粘性

C、市场信息不对称

D、自由放任

E、外部负效应2、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协议草案,基三大要素是(BCE)。

A、风险防范

B、资本充足率

C、监管部门的监管检查

D、事后救援

E、市场纪律

3、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可把金融监管体制分为(CD)。

A、单一监管体制

B、多元监管体制

C、集中监管体制

D、分业监管体制

E、混合监管体制

4、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是(ABCD)。

A、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B、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地发展

C、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利益

D、维护经济和金融发展

E、促进各国银行法或证券法等金融法规的趋同性

5、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有(ABCDE)。

A、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B、依法监管原则

C、“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D、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监管原则

E、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6、下面属于对市场运作过程监管的有(ACDE)。

A、资本充足性

B、资本质量

C、资产质量

D、盈利能力

E、流动性

7、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基本相同的构成是(ACDE)。

A、组织体制

B、管理体制

C、目标与原则

D、内容与措施

E、手段与方式8、1998年以后按新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不良贷款进行比率监管,下面各项中属于不良贷款的有(CDE)。

A、正常贷款

B、关注贷款

C、次级贷款

D、可疑贷款

E、损失贷款

第二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1、当代金融业务创新的体现是(ACD)。

A、新技术在金融业中广泛应用

B、金融制度创新

C、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D、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甬现

E、金融组织机构创新

2、在解说金融创新的成因时,涉及需求因素的有(AD)。

A、财富增长说

B、制度因素说

C、货币因素说

D、需求推动说

E、经济思潮说

3、金融产业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开创未来的能力,包括(ABCE)。

A、开拓新业务和新市场的能力

B、资本增长的能力

C、设备配置或更新能力

D、监管能力

E、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能力

4、对经济货币化程度起支配作用的影响因素是(BC)。

A、政府的决心

B、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C、金融的作用程度

D、社会公众的强列意愿

E、信用的发展程度

5、金融深化可以通过以下(ABCD)效应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业。

A、储蓄

B、投资

C、就业

D、收入

E、替代

6、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主要有(ABCDE)。

A、经济发展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

B、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C、信用关系的发展程度

D、经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程度

E、文化、传统、习俗偏好

7、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首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DE)。

A、政府提高货币化程度

B、政府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

C、政府推行全方位金融改革

D、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干预和管制

金融投资复习题 篇5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1、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建立

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建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①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

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最早有四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它们的前身就是政策性银行组建前的国家四大专业银行。

2003年国家先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从而拉开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已经成为上市的、股权结构多元化的,但国家仍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股份制银行。②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此后,在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外,陆续建立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银行一开始就有多个出资人,与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都是由政府财政拨付有很大区别。

目前我国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是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合作银行。1995年在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企业入股组建了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全部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2、信托公司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兴起。

①信托投资公司

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开始创办起来的。从初创归属看,大部分属于银行系统所办,其余多由国务院、各主管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等部门出面组建。信托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内容有信托业务、委托业务、代理业务、租赁业务和咨询业务等。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专门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1999年,我国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从事下列业务: a、追偿债务;

b、对所收购的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进行租赁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重组; c、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实行阶段性持股;

d、资产管理范围内对公司的上市推荐及股权、股票的承销; e、财务及法律咨询,资产及项目评估。

77453213.doc

③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是在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格局下突破限制进行混业经营的一种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a、第一种类型是以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平安、光大等。主要特征是:集团全资拥有或绝对控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b、第二种类型是由产业资本通过投资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这些产业资本一方面拥有丰富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金融业的投资满足其产业扩张的融资需求。如山东电力、海尔等。

c、第三种类型是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特征是:集团控股公司为商业银行,全资拥有或控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

3、金融市场:货币和债券市场 ①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一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货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发挥,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共同构成的市场体系。②债券市场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基本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格局。a、银行间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机构投资者进行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大部分记账式国债和全部政策性银行债券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b、交易所市场

交易所市场是各类投资人包括机构和个人进行债券买卖的场所,投资人将买卖需求输入交易所的电子系统,由电子系统撮合完成交易。c、商业银行柜台市场

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商业银行通过其营业网点,按照其挂出的国债买入和卖出价,与投资人进行国债买卖并办理债券的托管和结算。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债券按照币种分为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按付息方式分为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按债券发行人和属性分为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可转换债、国际机构债等。

4、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 ①中国股票市场的起步阶段

自改革开放至1990年证券交易所建立,中国股票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本阶段股票发行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a、所发行的股票在期限和现金流上具有债券特征,如有偿还期、保本保息分红、退股自由等。

77453213.doc

b、发行范围从内部职工开始,逐步半公开化并最终实现公开发行。

本阶段股票交易先后经历了场外私下交易阶段及柜台交易与场外私下交易并存阶段。②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阶段

20实际90年代初期,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建立,中国股票市场取得了迅速发展。本阶段股票发行特征: a、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

b、股票发行量和筹资额在波动中逐步上升。c、股票总市值和流通市值逐渐增长。d、股票交易活跃。

e、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股票市场不仅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资产多元化要求,而且从金融机构上逐步改变原来单一间接融资模式,分散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积累的风险,完善了中国现代金融体系。

5、金融机构和金融运行

我国已建立了融资规模庞大、结构相对健全、竞争比较有序的市场金融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型金融运行体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达到了相当程度。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各非银行金融机构组合而成的多样化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建立,市场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本阶段交易

货币是指一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货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发挥,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共同构成的市场体系。债券市场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基本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格

77453213.doc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兴起。

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开始创办起来的。从初创归属看,大部分属于银行系统所办,其余多由国务院、各主管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等部门出面组建。信托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内容有信托业务、委托业务、代理业务、租赁业务和咨询业务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专门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1999年,我国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从事下列业务: a、追偿债务;

由产业资本通过投资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这些产业资本一方面拥有丰富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金融业的投资满足其产业扩张的融资需求。如山东电力、海尔等。

主要特征是:集团全资拥有或绝对控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

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实行阶段性持股; d、专门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1999年,我国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

控股的商业银行最早有四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它们的前身就是

77453213.doc

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③金融控股公司

开展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指导实践。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探求审计的规律,提出科学的审计指导原则。

a、首先,整合审计理论

一是将构成审计理论体系的各个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出全面适用和比较科学合理的主流或主导观点;二是将不同的组成部分进行整合,按照科学的逻辑构架成审计理论体系。

b、其次,对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将人们在审计实践中的不自觉实践总结到理论的高度,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答案,然后再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向科学的方向发展。c、最后,审计理论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能够从一些细微的变化中发展趋势、发现规律。

2、审计理论的概念体系与理论结构

审计概念体系,是指与审计有关的重要概念的集合。一般而言,审计概念体系往往包括审计公设或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概念、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和标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过程和审计环境等。审计理论结构,则是将上述审计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后,用来对审计实践进行有效并合理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审计理论结构是莫兹和夏拉夫构建的由哲学基础、八项审计假设、五个基本概念、规则和实际应用5个要素组成的审计理论结构。

在进行审计理论结构设计时,要力求在以下四个环节上进行创新: ①把审计环境作为一个审计要素,并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予考虑。

一是政治环境,二是经济环境,三是法律环境,四是文化环境,五是审计环境与审计的相互作用。②把审计规范和审计标准等审计要素提升到审计法治理论的高度来认识。③从新的角度研究审计本质和审计动因。

要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以及审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审计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客观的眼光来观察审计客体对审计主体的需求,审计主体的审计行为对审计客体的反作用,以及这种反作用在审计客体和审计主体博弈过程中产生的影响。④提出新的审计管理理论。

第一个层面是审计管理的特点和自身规律,也就是审计管理的一些原则。第二个层面要关注审计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77453213.doc

第三个层面要关注审计作业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管理职能的实现形式,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内容等。

第四个层面要关注审计管理的方法论,包括审计取证模式、审计责任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技术等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要研究和回答我们为什么需要审计,审计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审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审计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应该怎样发展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本质;审计的功能;审计的目标;审计的特征;审计的方式方法;审计机关业务管理;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规范化;审计信息化;审计文化等。

4、指导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1、国家审计理论研究要有政治视角

国际国内审计实践充分展示了国家审计在政治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把国家审计理解为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理解成国家治理的工具,要用政治学思想来认识和研究国家审计。

审计理论研究用政治视角,就要求审计理论的研究者能够用政治学包括公共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分析审计理论问题。

2、国家审计理论研究要有法治观念

研究审计理论要引入法治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①法治是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基础,只有法治才能奠定国家审计的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国家审计是法治的产物。

②现代国家审计是法治的工具,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也可以理解为,通过维护法治来实现制约和监督,是现代国家审计运转的基本模式。

③法治是国家审计的目标,现代国家审计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的工具。如果不需要民主与法治,也就不需要规范的国家审计。

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和法治的产物,更是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工具,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公营事业运转的成果和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项专业性活动。国家审计的本质是民主和法制的工具。审计的基本职能是依法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推动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

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的产物,更是民主的工具。因为只有民主进步到一定程度,国家审计机关才能得到授权对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进行监督,并将其审计结果向人民公开、向人民负责。

现代国家审计是法治的产物,更是法治的工具。因为没有法治作保证,审计就无法履行职责。依法审计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审计是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为审计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审计工作的标准和依据。审计就是要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违法必究,促进法律法规的

77453213.doc

完善和发展。

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体现审计的本质。

3、国家审计理论研究要用科学方法

一般说来,审计理论研究主要有规范法和实证法两大类。审计理论研究中应将实证法与规范法并重,并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既注重理论推演,也注重总结归纳实践经验,从而实现审计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

二、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

1、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①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审计的萌芽和产生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多年时间里,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关,而是以会计检查代替了审计监督,审计工作一度处于停顿状态。

1982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设立审计署,地方各级政府的审计机关相继建立,随后公布了一系列审计法规,卓有成效的开展了审计监督工作。1994年审计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正式跨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2010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审计法实施条例,根据2006年审计法对审计监督范围和权限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并于2010年5月1日起实施。自2000年以来,国家审计署还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及若干通用审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2008年7月审计署颁布了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的民间审计工作,也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起来的。198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和任务做出了规定,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77453213.doc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是和国家审计一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之后,审计署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1987年,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随后作为国家分会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②国外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在国外,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70年代到90年代,国家审计已经从以财务审计为主发展到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的发展阶段。

国外的民间审计,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2、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①关于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不同观点

审计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可以表现为政府行为,具有宏观控制的特点,也可以表现为企业行为,具有微观控制的特点。由于审计具有上述特点,导致了不同的审计动因观的出现。主要包括:国家职能观;维护主权观;民主政治观;权利制衡观;财政监督观;宏观控制观;查账观;两权分离观;利益冲突观;筹资观;资金市场观;客观限制观;可信性观;管理者观;组织控制观等。②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审计的动因是受托责任关系。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会发生利益冲突。此外,审计人参与被审计人管理活动会影响审计作用与效力。鉴于以上两点,在审计关系理论中,一般要求审计人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审计的本质

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作为审计产生的动因,它有其特定的内涵,同时,审计是随着其外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和发展的。①受托责任关系的内涵

受托责任关系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和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

显然,由于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以至于自身无法有效经管这些资源,因此才将资源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②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由于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以解脱自身的经管责任,这都需要有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因而可以对受托人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

77453213.doc

督和证明。因此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将审计理解成是由独立的第三者依法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证明。③审计的本质——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受托责任关系反映了委托人的社会需要,而委托人的社会需要在层次和水平上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因而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总是在不断的演变。受托责任的性质由原始的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内容由受托财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范围由对特指的委托人的责任扩展到对非特定委托人的社会责任。

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因为它要保证对受托责任的有效监督和证明。从这层意义上说,审计既在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上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了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但不论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如何变化,审计的本质都没有变,都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三、审计主体客体理论

1、审计主体

单主体理论认为审计主体是指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包括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双主体理论认为审计主体包括提出审计的主体,即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和实施审计的主体。①审计主体的形式 a、国家审计主体形式

国家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和专职审计人员。国家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权力的承担者和审计监督活动的实施者,国家法律赋予之极大的权威性。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组织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对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审计署对国务院总理负责并报告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组织领导本行政区的审计工作,负责本级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b、社会审计的主体形式

社会审计主体是社会审计组织及其专职审计人员,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偿服务、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依法纳税、具有法人资格。c、内部审计主体形式

内部审计主体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主体主要审查和评价内部的经济活动,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遵守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条例等情况,资产的保护情况,业务经营和规划中既定目的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有关部门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77453213.doc

②审计主体的基本特征 a、独立性

独立性可称之为审计的灵魂。独立性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

实质独立性: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开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

形式独立性: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和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如何保持审计主体的独立性

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

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应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作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b、权威性

审计权威性来自于:

一是相关法律的保证。即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

二是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资财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审计主体三方面构成了审计行为。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三是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如何保持审计主体的权威性

为了保持审计权威性,审计主体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2、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即为审计主体作用的对象,包括接受审计主体审计的实体和内容。

接受审计主体审计的实体即为受托责任的承担者和履行者,如被审计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国家建设项目等。

接受审计主体审计的内容即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如财政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活动等。①国家审计客体

国家审计客体是国家审计主体作用的对象。②社会审计客体

77453213.doc

社会审计客体是社会审计主体作用的对象。由于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因此其客体具有不确定性。可以说,任何一个会计主体单位都可能成为社会审计客体。

只要委托人指定的审计事项是以出具审计报告为目的的,这样的审计事项涉及的被审计单位与内容均构成社会审计的客体。③内部审计客体

内部审计客体是内部审计主体作用的对象。组织内部的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下属机构和有关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均为内部审计客体。

3、审计主客体关系

审计行为是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以某种方式在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之间建立起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审计活动才能开展。

审计主客体之间关系按其形成方式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委托形成的审计主客体关系

审计委托是指财产所有人或经管人通过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方式将对指定单位进行审计的工作交给特定的审计人去执行。审计委托一般存在于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当事人是通过审计业务约定书联系在一起,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作出规定,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

通过审计委托方式形成的审计主客体关系,通常是通过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然后按照审计业务约定书中规定的内容对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审计主客体关系由此而产生。其中审计主体是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当事人,借助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约束力获得对审计客体的审计调查权、审计报告权与审计建议权。有义务按照审计准则等审计规范的规定对审计客体进行独立审查,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客体中的实体也是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当事人,有义务接受审计主体的审查,并要配合审计主体的工作;同时也有权利要求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的状况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鉴证。

b、授权方式形成的审计主客体关系

审计授权是指财产所有人或经管人通过在法律、法规或章程制度中作出规定的方式将对指定单位的审查监督权授予特定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审计授权人一般与被审计人之间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审计授权人拥有对被审计人的审计监督权,审计授权人将审计监督权授予审计人,审计人要按照有关规定恰当行使审计监督权,并要对审计授权人负责。

在国家审计领域中是通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和国家审计人员行使审计监督权;而内部审计中则是通过部门、单位的章程、制度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同时,法律、法规、章程、制度中一般也规定了审计监督的范围,属于审计范围的单位必须接受有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审查。审计主体按照法律、法规、章程、制度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审计主客体关系就会产生。

授权方式形成的审计主客体关系中,审计主体是借助于法律、法规、章程、制度的强制性与约束力获得审计调查权、审计报告权与审计建议权、国家审计机关还具有一定的审计处理权。审计主体有义务按照有关法律、77453213.doc

法规、章程、制度的规定和有关审计规范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独立审计。c、审计机关的再授权与委托方式形成的审计主客体关系

再授权和委托可以认为是转托的两种方式。所谓转托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转交其他审计机构代为执行。国家审计机关将对特定单位的审计监督权交由下级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代为执行时,由于是将法律授予自身的审计监督权又授予了他人,就构成了审计的再授权。如果国家审计机关将审计事项委托给社会审计组织,就成了授权性委托。这两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自身就是被授权人。d、协作与利用方式下形成的审计主客体关系

协作与利用是指审计机构在执行本职审计工作时,邀请其他审计机构参与或者直接借助于其他审计机构的工作结果。协作方式下,邀请其他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参与的审计机构,要对其他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的工作负责,要分派、指导、监督其他审计机构或人员的工作。利用方式下,其他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并不是直接参与本次审计工作,只是负责审计的审计机构对于其他审计机构曾经审查过的内容不再进行审查,而是直接在审计工作中使用其他审计机构和人员工作的结果。

四、审计目标

1、审计目标的内涵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活动要达到的境地。目的具有全面性与长期性,而目标具有局部性和阶段性。

从审计行为关系中不难看出,审计是经授权或委托方可执行的一种行为,评价资财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就构成了审计的目的。然而,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由于对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和理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二是审计界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三种不同类型的审计组织组成的。三者的共同目标是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三者又有不同,在审计目标上各有侧重。

国家审计机关的目标侧重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内部审计机构的目标侧重于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民间审计组织的目标侧重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于市场经济。

2、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通常可以划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

总体审计目标是指审计机构实施审计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是针对审计事项具体内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

我国国家审计的总体审计目标可以概括为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77453213.doc

真实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相符合的程度。

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效益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评价。经济是指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做到了节约;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 效果是指经济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审计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其中真实性是基础,合法性是基本要求,效益性是最终目的。

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总体审计目标。具体审计目标是上述总体审计目标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的细化。

3、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中的指导作用

审计目标是审计的方向。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对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影响审计方案的制定,还影响审计的实施和报告。

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确定又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以及审计的范围和程序、方法的设计。

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不断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发现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足以达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还要考虑采用其他替代程序,补充收集证据。审计人员要根据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标编写审计报告,出具评价意见,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其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写入审计报告进行披露。★审计具体目标与具体的审计测试方法之间的关系

1、存在或发生。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制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劣势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定发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就需对存货进行实地观察或监督盘点,对应收账款进行汗蒸,对证明业务发生的凭证进行审阅等。

2、完整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英劣势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进行了就会计和uanbing最喜爱报表中进行了反应。检查业务记录的完整性时,审计人员需要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进行调查了解,要检查记录业务发生时的记录凭证,如检查发票存根,然后对照相关的会计记录以确认是否全部业务都进行了记录。

3、权利和义务。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为了验证资产的权利有时需要获取资产权证,向银行或其他资产保管机关取得所有权方面的确认材料。在验证负债义务时,审计人员可以向债权单位函证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负债声明等。

77453213.doc

4、计量与计算。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河段,想更换的计算是否正确。为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需要重新极端,国进行分析性复核,同时也要评价所使用会计计量政策的正确性。

5、合合法性

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前就要熟悉与被审计大内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施审查各项经济活动时要关注其是否符合规定,而且在形成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时页要就其合法性作出决定。

不断对审计着呢根据进行评价和坚定,如果发现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足以。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活动要达到的境地。

目的具有全面性与长期性,而目标具有局部性和阶段性。从审计行为关系中

主体是指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包括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双主体理论认为审计主体包括提出审计的主体,即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和实施审计的主体。①审计主体的形式 a、国家审计主体形式

国家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和专职审计人员。国家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权力的承担者和审计监督活动的实施者,国家法律赋予之极大的权威性。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组织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对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审计署对国务院总理负责并报告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组织领导本行政区的审计工作,负责本级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b、社会审计的主体形式

社会审计主体是社会审计组织及其专职审计人员,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偿服务、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依法纳税、具有法人资格。

77453213.doc

决策权的界定 决策的内容和手段

③公有制内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城市国有企业与农村乡镇企业或城市集体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就是这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有的是原有企业的联合,有的是国家和集体共同集资联建的新企业。这种联合,虽然是公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但由于国家和集体是两个不同的所有者主体,因而也是一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这种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一方面原有的国有企业可以注入集体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原有的集体企业也可以吸收国有企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两者互相渗透、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公有制存在形态。

2、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课本、大纲、指南)

混合所有制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打破单一所有制的封闭性、改变传统所有制的板块结构,实现不同所有

77453213.doc

制经济成分在微观层次上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嫁接”和“杂交”的优势。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和演进过程,也为完善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制关系的微调机制提高了有利条件,使我国企业的所有制关系能够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从而保持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活力,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有助于企业产权的流动和重组,为实现企业资产的合理运营提供了条件。在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经济中,其产权主体往往是单一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这对于企业资产的合理营运由很大的限制。而混合经济的产权主体是明晰和多元化的,有利于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以及有利于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

(3)发展混合经济有利于建立互相制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不同主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协调和融合,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处于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的巨大变革时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击更是各种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必须找到实现利益均衡的有效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则为此提供了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所有权关系中,劳动者个人或者企业集体都能通过产品占有或收入分配等形式实现自己的所有权。

3、我国国有经济调整的基本依据和政策思路(课本、大纲、指南)

我国国有经济规模的变动反映了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促进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剩余资金的增加,各种金融机构的建立大大减少了依靠政府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使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效率明显降低,客观上要求缩减国有经济的规模。

因此,我国国有经济规模的缩减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符合国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尽管改革以来我国国有经济规模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规模仍然偏大。

(1)由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有经济的制度供给已大于需求。

①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原来由国家配置资源的行为已逐步由市场取代;

②目前,国有经济仍然在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许多领域占绝对优势,从而为其他制度主体留下的发展空间很狭小,因而只有调整和进一步缩减国有经济的规模,才能使国有经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趋于均衡,以提高国有资源的配置效率。

(2)从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看,我国国有经济的总量规模仍然偏大。

①我国国有经济最明显的特征是分布范围广,而且在大多数行业中国有企业还占有相当的优势; ②在国有企业一直占有绝对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的产业部门(电信、金融、保险),国有资本的退出和市场的开放还相当有限,非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的发展还很缓慢。

77453213.doc

(3)从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看,国有经济的总体规模超过了经济发展对国有经济的需求。

(4)近几年,在某些竞争性领域又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从而挤占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①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利用资金及其政府提供的政策优势等向一些竞争性领域渗透;

②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强迫一些经营业绩欠佳甚至亏损的国有企业兼并经营状况良好的民营企业等。

国进民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的恶化,是违背市场化改革取向的。为从根本上扭转整个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的局面,中央政府提出了对国有经济进行总体布局调整的战略决策。

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有进有退”,试图通过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来促进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国有经济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1)正确认识降低国有经济规模的战略意义

缩减国有经济的规模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不会削弱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控制能力上。如果国有经济规模的调整和缩减是通过国有资本退出不必由国家经营的产业来实现的,那么缩减国有经济规模不仅不会影响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反而更有利于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

(2)合理确定国有经济的规模区间

国有经济的规模变动一半都要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国有经济的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擦汗你也倾向,主要集中分布在基础设施及其他具有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因素的产业部门。对这些行业而言,国有企业 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其合理性和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二是对于某一产业来说,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规模大小是由所在产业部门的技术和市场条件决定的,因此国有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在不同产业的分布比例都是随着经济法发展的变化而变动和调整的。如果国有经济的规模和产业分布超过了这一范围,国有经济的效率优势和比较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进一步明确我国国有经济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比较优势。我国国有经济应主要分布在应实行国家垄断经营或必须保持绝对优势的产业部门。我国国有经济应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

①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部门: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及能源部门; 这些部门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国有经济投资的重点首先应集中在这一领域。②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银行、铁路、航空运输以及作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烟草和石油加工业等; ③航天、核工业、精密机床等高新技术领域,它们是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三、公平、效率与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1、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课本、大纲、指南)

77453213.doc

(1)公平

公平作为社会成员公有的理念和准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①客观性:公平是以一定社会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受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不是由个别人的主观臆想决定的;其次,公平的存在着由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态交互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统一的准则,受到统一的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维护,不因个人的观点或喜恶而任意变更。

②历史性:任何公平观念的形成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公平观。

③相对性:公平是相对的,它从某一角度、范围衡量时公平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范围看又是不公平的;在一种社会制度下被认为是公平的更欢喜,在新的制度下又称为不公平的。

(2)效率

效率通常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程度,一般将资源的最优配置当做最高效率的准则。效率意味着在既定资源和技术约束下尽可能满足人类需要的运行状态。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帕累托最优来表示效率的高低:即如果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一个人(集团、阶级等)的福利就不能得到改善。如果资源的配置(包括收入分配)达到这种状况,就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对于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过分追求公平会降低效率,而过分追求效率又会影响到公平。对整个社会而言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平标准。为了效率有时要牺牲某些公平,为了公平也会牺牲某些效率,这就是效率和公平之间的替换关系。因而,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平原则总是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公平和效率的某种组合。

新的观念:公平和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公平和效率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一方面,一种公平关系和观念要以一定的效率为物质条件,没有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就不可能出现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不会发生公平含义的变化;另一方面,效率是建立在一定公平观上的效率,要以公平为前提。因为离开了公平的支撑,生产者就不可能长久保持积极性、效率就无法维持或进一步提高。

②公平和效率互相促进

一方面公平待遇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调动、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使用社会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效率的提高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生产资料,为社会提高更多的财富,改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条件,有助于催生新的公平观。

③公平和效率相互制约

效率的提高依赖于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又取决于人的公平待遇;反过来,公平要以效率提高为物质基础,必定受效率的限制。

正是由于公平与效率之间复杂的关系,因而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分配政策来协调这对矛盾,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进行权衡和调整,使二者得到兼顾。

77453213.doc

2、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过程(课本、大纲、指南)

(1)从1978年到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或为补充,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从改革开放初到1987年,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主要是着眼于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到1992年的十四大时,收入差别扩大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因此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下,同时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2)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及“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方针,并进一步说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3)从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至今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由“分配原则”变为“分配制度”,并逐步加大对社会公平的认识,明确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首次提出要创造更多条件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3、构建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思路(课本、大纲、指南)

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未来构建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具体的政策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就政府的职能而言,最重要、最直接的任务就是保证和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以实现并维持收入分配中的机会均等。

(2)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和扶植,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3)由于教育是增强个人劳动能力以及相应的增加收入的根本手段,因此政府改善教育机会的分配是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减少收入不平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可靠而有效的途径,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措施。

(4)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转型期的各种寻租行为。

(5)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前,我国初次分配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过大,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更远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导致初次分配过度向政府倾斜,从而限制了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

(6)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城乡壁垒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必须打破城乡

77453213.doc

壁垒,让各种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享有充分流动的自由和同等的就业机会。

(7)强化工会职能,提高普通劳动力在劳资博弈中的地位,建立普通劳动力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在劳资关系中,普通劳动力收入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使得一些个体和私营企业为了增加利润,随意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因此,必须强化工会的职能,使之真正成为维护普通劳动力利益的组织。

四、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

1、公司治理的含义、结构和机制(课本、大纲、指南)

(1)公司治理的含义 ①公司治理的本质

是一种关系合同,即以契约的方式,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治理他们之间的交易,以此来实现节约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

②公司治理的功能

是配置权、责、利,其中特别是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③公司治理的起因

是产权分离,因为有了产权分离,才有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也才有了权利的分配和冲突,进而才有了协调他们之间关系的公司治理机制。

④公司治理的形式

多种多样,按照投资者行使权利的不同而有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

公司治理的内容可进一步归纳为公司治理主体、公司治理客体、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四个方面。(2)公司治理的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即公司治理组织构造,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层和监事会等。①股东大会

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公司全体股东组成,主要讨论和通过公司的一些重大问题。股东权利包括:对剩余的索取权;

在审议董事会关于修改公司章程、出售财产、审查财务报告时的投票权;

对董事的选举权和渎职的起诉权; 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知情权和监察权;

缴租股金的责任。②董事会

股份公司的核心领导层和最高决策者,是公司的法定代表。董事会是会议体制,即它必须以会议的形式来行使职权,对公司重大问题通过会议表决决定,以此体现大多数股东的集体意思。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信任委托,拥有管理公司的法人财产、负责公司经营,以及任命指挥经理人员的全权。

77453213.doc

董事权利包括:制定公司的经营目标,重大方针和管理原则;

挑选、委托和监督经理人员,并决定经理人员的报酬和奖惩;

协调公司与股东、管理部门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提出盈利分配方案供股东大会审议。

③执行层

公司治理中的执行机构由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等高层执行官员组成,他们受聘于董事会,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拥有对公司事务的管理权和代理权,负责处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

④监事会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监察机构,但监事会并不是公司治理必须设置的机构。监事会的权利包括:列席股东大会,必要时可以提议召开临时性股东大会;

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业务执行情况;

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审核、查阅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当董事或经理行为与公司利益有抵触时,有权代表公司与董事或经理进行交涉或提起诉讼;

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权限。

(3)公司治理机制

在公司治理机制中,最重要的是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①决策机制 a、决策主体的确立

决策主体的确立是决策机制的中心环节,也是企业能否实现良性运作的关键条件。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决策机制一般是层级式决策机制,即决策权在公司各层级实行层级分配和层级行使。其特点是:存在一个最高决策者,即董事会;各层级决策权边界清晰;在以总经理为首的执行层,下级要服从或配合上级。

需要指出的是:公司治理各机构之间并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这种决策机制的优点:可以发挥集体决策的优势以弥补个人决策的不足;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协调使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决策成本。

这种决策机制的缺点:由于在执行层各层级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领导过程,难免造成各层级决策的动力不足,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予以弥补。

b、决策权的界定 c、决策的内容和手段 d、决策的结果

②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激励主体、激励目标、激励手段。

77453213.doc

激励机制的核心问题:公司治理主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达到激励的目标; 激励机制解决的问题:公司治理客体(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动力问题; 激励机制主要体现: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激励机制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所有者与公司经营者和资本所有者与公司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这一激励目标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合理的经理选择制度和报酬制度。

③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从反面刺激公司治理客体高效并合理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协调和改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约束机制包括:风险约束、产权约束、预算约束、法律约束、道德约束等多方面。

a、风险约束:企业外部的约束,实际是市场约束,即: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其经营成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取决于市场竞争和市场评价。

b、产权约束:资本所有者(股东)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c、预算约束:企业要以收抵支,以丰补欠。

2、公司治理的三种模式及其优缺点(课本、大纲、指南)

公司治理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和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1)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①定义:指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

②特征:以大型流通性资本市场为基本特征,公司大都在股票交易所上市,银行极少持有公司股票。③外部环境: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股份所有权广泛分散的开放型公司、活跃的公司接管市场。④优点:

a、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较大。

b、公司接管市场在外部约束中居于核心地位。公司接管市场主要是指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取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实现对公司的资产重组或公司股东及高层管理人员的更换。

c、经理市场发育健全。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是对从事经理职业的这一群体有力的外部约束力量。d、产品市场作用显著。产品市场若要充分发挥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必须有公平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价格机制。

e、经理报酬中的股票期权的比例较大。股票期权相对于效益工资而言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f、信息披露完备。信息披露作为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受内部和外部两种制度的制约。外部制度是指国家和有关机构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各种规定,内部制度是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的各种制度要求。

⑤缺点:

a、由于公司股票分布在成千上万的个人和机构手中,因而在影响和控制经营者方面股东力量过于分散,使得公司的经营者经常在管理过程中浪费资源并让公司服务于他们个人自身的利益,有时还会损害股东的利

77453213.doc

益。

b、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过于强调股东的利益,从而导致公司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不足,进而会降低公司潜在的财富创造。

(2)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

①定义:指股东(法人股东)、银行(一般也是股东)和内部经理人员的流动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

②特征:资本流通性相对较弱,证券市场不十分活跃。法人之间相互持股。③优点:

a、董事会与监事会分立。

相对于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的改革更注重监事会的完善。b、企业与银行共同治理。

c、股东不干预持股公司的经营决策。④缺点:

a、违反股份公司原则。

b、引发公司支配权的不公正占有。c、股东大会“空壳化”。

(3)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①定义:指家族占有公司股权的相对多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家族在公司中起着主导作用。②优点:

a、所有权主要由家族控制。

b、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决策家长化。c、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d、企业员工管理家族化。e、来自银行的外部监督弱。③缺点:

a、任人唯亲的风险。b、家族继承的风险。

c、家族企业社会化、公开化程度低。

3、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过程(课本、大纲、指南)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6):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放权让利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物质刺激,以图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总体上看,“放权让利”完全是

77453213.doc

一种政府行为,当“放权让利”超越政府的初衷或违背政府的意志时,政府就会运用行政强力“收权减利”。因此,“放权让利”并没有创造出国有企业成长的市场空间。

第二阶段(1987—1991):新旧体制并存条件下的企业承包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动机是借鉴农村承包制改革成功的经验,将其引入城市,希望通过重建微观利益机制和权利主体,使经营者对国有财产效率负起责任来。

第三阶段(1992—至今):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目前为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可逆转的改革方向,而且大多数企业已经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和制度创新,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但同时应看到,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一些艰巨的攻坚任务,有待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完成。尤其是公司治理模式改进与完善方面,国有企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4、我国国有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课本、大纲、指南)

(1)所有权“虚置”

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其主流思想是将企业改革等同于“强化经营权、淡化所有权”。1988年以后通过的有关法律,尽管确认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财产享有所有权,但由于没有同步确立唯一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使得“所有权虚置”没有得到改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开始试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2003年,国家成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该委员会以出资人身份享有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但由于国资委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代理链条比较长,因此,“所有权虚置”没有得到改变。

(2)国有股“一股独大”,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

国有股份制企业普遍存在国有股东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存在着严重的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

(3)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严重

“内部人控制”是由于出资者和经营者所拥有的企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4)监事会监督不力

监事会是对董事和经理行使监督职能的机构。它代表全体出资人对董事和经理进行监督,从性质上说,它是出资者监督权主体。目前在我国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同时存在,有关法规也没有明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各自的监督范围和责任,将监督职能同时赋予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可能会造成相互推诿的现象。

(5)公司接管市场的形成环境不理想

控制权市场是针对公司外部治理进行界定的,指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来自外部市场的威胁和约束,但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所有制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监督经营者的途径。

(6)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严重漏洞

77453213.doc

(7)经理人市场不健全

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较短,经理人市场的供给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国有独资公司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国家机关任命的,经理人很难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

(8)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足

经营活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劳动,只有建立对经营者相应的激励,才能减少代理风险,降低代理成本。我国上市公司在经理层激励约束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a、经营者收入水平偏低,激励形式比较单一,特别是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 b、经营者的贡献、责任、风险与收益不对称。(9)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对经营者的约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考核体系,目前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指标体系。2010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加强了对企业自主创新、做强主业和控制风险的考核,引导企业关注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管控力和执行力。但总体上看,对考核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还缺乏严格的监督,同时对于激励措施的关注比较多一些,而对于业绩不好或努力程度不够的经营者的惩罚却相对不足。

5、我国国有公司治理创新(课本、大纲、指南)

(1)控股行为的规范化

由于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适度降低控股股东比例,培育多元持股主体,实施股权多元化; 其次,建立控股股东失信惩戒制度,加强信息披露,鼓励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最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质量。董事会应该立足于能够公平、客观的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而不是为控股股东所左右。

(2)董事会的健全和完善

董事会作为联结股东与经理层的纽带,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高质量的董事会有助于加强公司经理层的控制和监督,有利于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有利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具体包括:

①董事的选聘应该通过内部董事的选聘和外部董事选聘以保证董事选聘过程公开、公平和独立。董事长应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外部董事(包括独立董事)也可以担任董事长。董事长不仅仅对国资委或国有公司负责,也要对其他出资人负责。

②考虑到我国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并存的情况下,应该通过法规严格界定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权范围。③对于大型公司制企业来说,设立专门委员会以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运作质量。④对于董事和监事应该有相应的问责和激励机制。

⑤建立集体决策、个人负责并确保责任可以追究的机制,保证董事对国资委承担个人受托责任,对公司承担决策监控责任,在《公司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国有独资公司应该重建和完善董事会。

77453213.doc

(3)经营者的选择和激励 ①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界定。

为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权应该分开,这样可以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②经营者的生产选聘。

执行层高管人员的选择应由董事会选聘,不应由国资委或国有公司直接任命,应采用市场公开竞聘方式选择总经理。

③经营者的激励。

通过法律加大对经营者的激励力度,提高经营者的年薪和持有股票比重,使经营者感到经营不善的机会成本太大,从而刺激经营者尽职尽责,努力提高公司业绩。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建立经营者个人的问责制。

(4)信息披露。

董事会的构成、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是以充分的信息披露为基础的。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的绩效。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露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重要的方式。

(5)党的作用及其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交融。

党企关系是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一个特色,如何处理党企关系,事关改制国有企业的运作效率,甚至关系到改制的成败。构建“党企合一”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创新模式,可能是一项好的选择。

所谓“党企合一”就是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形成党组织与公司治理层(包括董事会、执行层和监事会)有机融合的机制。简言之,就是企业党组织成员与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相互兼任的机制。

(6)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立法和执法

2009年5月1日实施《企业国有资产法》,在完善立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同时完善执法。完善执法的关键在于加大违法成本。

五、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失灵与市场监管

1、市场体系的内涵以及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

(1)市场体系的含义

市场体系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各类相对独立的市场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一方面,各类市场各司其职,都要具备独特的市场领域和运行方式,并要发挥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类市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又彼此开放。

(2)市场体系的分类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现货交易市场、远期合同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等。

(3)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

77453213.doc

①确立多元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

市场体系有效运作的基础是各类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是指每个市场主体都拥有不容他人侵犯的权利和利益。

②打破各类市场的封锁和分割。

我国现阶段有效约束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行为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使得市场分割、区域封锁的问题十分严重。因此要加强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各类市场间的封闭和分割。

③继续深化改革,彻底实现政企分开。要结合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政府的职权范围进行合理、明确的界定。政府应当从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直接监管或直接投资经营,转变为进行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改善投资环境。

④要通过《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限制政府对某些行业的行政性保护垄断。同时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进行规范和取缔。

⑤对已有的法律法规中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规定,要尽快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修改或撤销。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一要明晰产权,二要严格保护产权,三要产权自由流动。明晰产权就是要明确产权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产权主体拥有产权,目的是要使其能够保值和增值,而产权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很好地保值增值,这是市场经济的通则。

⑦完善社会信用和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程度的要求就越高。社会信用制度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应当构筑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资源流动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市场体系的有序和均衡发展。

2、市场秩序的含义以及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约束

(1)市场秩序的含义

市场秩序是指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体现这些规律和社会经济管理要求的外部规则以及由这些规律和规则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市场运行状态。

这个定义包括三层意义:一是市场秩序反映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称之为市场机制;二是市场秩序必须由体现市场运行规律和社会经济管理要求的外部规则来维持,这种规则称为市场规则;三是市场秩序是由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一种市场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包括交易和竞争两方面,或直接称之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

(2)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约束 ①内在机制

a、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价格机制是最重要的市场调节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价格机制对市场秩序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格应以“放”为主,“放管”结合。

77453213.doc

第二,国家对价格的间接调控。间接调控是指国家不直接参与价格的制定,而是通过运用经济手段来影响价格形成。

第三,特定条件下国家依法对市场价格进行临时干预,以确保在突发事件面前仍能保持市场物价稳定。b、竞争机制的选择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是优胜劣汰,这就是竞争机制的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参与竞争的企业之间的选择作用; 第二,对市场中提供的各类产品的选择作用。

c、激励机制的推动作用。追求经济利益时市场运行的动力所在,因此,必须承认经济主体的利益追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

d、破产机制的整合作用。破产机制可以有效地清理出那些没有能力竞争的企业,从而对社会资源发挥整合作用。

②外在机制

a、法律规则的强制性。法律规则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经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是以国家强制力为支撑的,因而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强制手段。可以说,法律规则是市场秩序形成的外部约束中最发达的,也是最核心的力量。

b、政策规则的指导性。政策规则的基本特征是以国家行政权威为后盾,以下级服从上级为前提,对经济活动进行强制性的直接指挥和干预。政策规则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特别是在相关法律被制定出来之前,政策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限制或指导市场主体行为的作用。政策规则具有作用迅速的特点,在一些特殊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下,能起到其他手段在关键时刻起不到的作用。但是,行政手段容易与“长官意志”联系在一起,还会造成一刀切,从而可能切断经济运动的内在联系,对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c、行业规则的自律性。行业规则是同一行业的生产经营者通过协调利益而形成的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规则,其约束力主要来自于参加该行业协会时的自愿承诺,由此决定了行业规则具有非正式性,它的变动性相对较大。

d、伦理规则的制约性。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离不开社会伦理规则的制约。在经济制度的设定上,任何一种经济选择都要具备重要的道德因素。现实中,道德伦理规则与法律、政策和行业规则之间并不存在互斥性,它们往往共同存在于同一个时期的市场中,在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存在着一种互通的关系。

3、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在经济学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或者说,偏离了被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的理想状态。这种市场失灵是由于现实市场中不具备模型中所假定的一些条件而出现的。广义的市场失灵,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失灵,而且还包括由于市场固

77453213.doc

有的一些缺陷而存在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宏观平衡和经济的稳定运行,市场不能解决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市场对禁止毒品、核武器等物品的市场和销售无能为力等)。(2)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垄断阻碍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地配置。

垄断的危害在于,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限制公平竞争。②市场无法调节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个人或企业,但其他个人或企业并没有因此而支付成本或得到补偿的情形。外部效应包括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在存在外部负效应的情况下,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相反,在存在外部正效应的情况下,则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不一致,因此市场最优化功能失灵了。

③市场在调节收入分配时存在着缺陷。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的调节能够解决收入分配的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市场调节难以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④市场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当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的时候,并不排斥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使用。此时,市场调节不能实现社会资源在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公共物品之间的有效配置。

⑤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现象。

在具备充分市场信息的条件下,市场能够形成合理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化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机制本身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问题,从而造成市场的低效率。

4、市场监管的原则与方法

所谓市场监管就是国家权力机关凭借其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社会组织等手段,对市场上的商品交易与流通活动进行组织、计划、调控和监督活动,以实现国家调控经济和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

(1)市场监管的原则 ①法治原则

市场监管的法治原则,就是在市场监管工作中树立和贯彻法治思想,监管机关在履行监管职责时,不仅要严格依照法律来衡量经营者行为,而且监管者自身的监管行为也必须严格受法律约束。

市场监管活动应该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通过建立监管制度,明确监管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

要建立内部激励、约束、考核和奖惩等机制,做到各司其职,不渎职、不越权,公正廉洁,克己奉公。

77453213.doc

②统一监督原则

统一监督是指政府监管机关对所有的市场活动贯彻执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意图、政策、行政指令和法律规范。要实现统一监督,首先要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适用于各类市场和所有交易活动的市场监管法律政策;其次,应将各部门各地区的法律规范协调一致,不能相互矛盾或冲突;再次,必须精简机构,机构过多不符合市场经济和行政改革的方向;最后,要理顺体制,体制是运行的保障。

③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公开是指市场交易公开和市场监管公开。

公平是一种环境,它的实现首先取决于外部赋予市场主体相同的政策条件,要求每一个市场主体平等地对待任何交易对手。

公正是指市场监管者对事件的处理方法和态度,它要求市场监管者处理交易纠纷和违法行为时,执行同一标准。

总之,公平、公正、公开是相互关联、协调统一的市场监管原则。公开是公平、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公平是公开、公正的目的和结果,公正是公平、公开的关键和保障。

④正确处理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原则

市场监管实质上是对各方利益不断地进行调整或协调的过程。市场监管在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时的原则应该是在不违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给微观主体以最大的自主权,协助各主体实现其最大目标。具体说,也就是在企业利益的保护上坚持最大化,在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上坚持最适化,在国家利益的保护上坚持根本性。(2)市场监管的方法 ①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依靠其行政权力或权威,通过发布市场监管的政令、条例、文件和其他行政措施,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的一种监管方法。其主要途径有:

a、国家通过制定和发布行政命令、政策、规定、条例等来监管市场;

b、市场行政管理机关通过行政监督来督促市场监管客体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c、市场行政管理机关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②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立法和司法确定市场运行的规范,调整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监管方法。

市场监管的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市场立法和市场执法来实现的。市场立法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

市场执法则是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问题。

市场立法是市场执法的前提,市场执法是市场立法在市场运行中的实现。③其他手段

综上所述,不同的市场监管手段,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范围,并且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发挥其监管作用,77453213.doc

从而对市场运行产生不同的影响。各种市场监管手段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形成系统的合力,才能有效地发挥系统监管的作用。

六、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与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变量(课本、大纲、指南)(1)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采用的是国籍法,即一个国家的公民当年在全球范围内新创造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总和。GDP采用的是国土法,即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新创造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总和。两者之间数量上的差别是来自于对跨国企业的产品和劳务价值的统计。(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如一年以上)以较高幅度(如2%以上)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依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轻微的通货膨胀、中度通货膨胀和严重的通货膨胀。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主要指标是价格水平的变化率,如零售物价指数、生活费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消胀指数等。

(3)失业

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正常就业。失业分为几种类型:

①摩擦性失业:指社会劳动力由于某种原因而自愿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指在一些老产业衰退、新产业兴起的过程中,一部分社会劳动力由于在技术和专业素质方面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要求,而不能从衰退行业转入新兴产业就业。

③周期性实业:指由于总需求下降导致经济衰退,实际总产出小于潜在总供给引起的失业。

④制度变革性失业: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迫使国有企业逐渐放弃原来承担的不切实际的社会责任,这就会使社会劳动力从隐性失业或潜在失业转变为显性失业。

2、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

(1)三种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方法

①生产法:也称增加值法,指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部门销售产品所得到的收益与它使用其他企业的产品作为中间产品而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它是衡量一个企业、产业在每个生产阶段上每个产品的增值尺度。

②支出法:指一个国家的总支出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需求量的总和,因此总支出也就是总需求。总需求(AD)指经济中所需求的商品与劳务的总和。

总需求被分解为消费(C)、投资(包含存货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四个部分。总需求是一年当中上述四个部门需求的合计值。

③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中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统计结果,全社会的增值将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形式分解为各种收入。

77453213.doc

(2)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

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的含义就是一国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即实现收入和支出总量的平衡。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投资-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净出口)

这一方程是要说明宏观经济表现为国内平衡和国外平衡两个方面,国内平衡和国外平衡之间互相决定。一般会表现为两种形式:

①国内支出总额(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总额(居民储蓄+政府收入),出口﹥进口,出现了国内和国外部门的双赢余。

②国内支出总额(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总额(居民储蓄+政府收入),出口﹤进口,出现了国内和国外部门的双赤字。

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双赢余和双赤字条件下,国民经济应如何恢复平衡。

3、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经济面临着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危险

2009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流通量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0%,意味着在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资产价格飙升或通货膨胀效应。2009年11月末,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货币流通正在加速,国民经济面临着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危险。

(2)中国外贸环境面对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3)人民币升值压力渐大

(4)房价虚高不下,地产严重泡沫化

2009年非常态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推动房价产生非常态的上涨。高房价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高房价的压迫引起了城市贫民的抗议浪潮,挑战了社会稳定底线。(5)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

2009年,4万亿投资计划导致这一年成为民营经济“失去的一年”,大量的信贷、资源、项目,绝大部分都给了国字号企业。各地国字号企业崛起,在一些地方的重组整合过程中,民营资本被逐渐挤出。(6)经过经济刺激计划后,当前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尚不够均衡,私人投资活动总体还比较弱,反映到股市显得后劲不足。

(7)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出在收入差距上,收入差距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使得中国经济过于依赖于投资。

4、政府应当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出台的相关政策

针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以及2008年中国经济刺激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央政府采取了各项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具体包括:(1)经济结构调整

①对内经济结构的转变

77453213.doc

a、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强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夯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

b、收入结构的转变:积极财政政策的导向预计将会有所调整,用于民生的支出份额将会上升,尤其是保障体系的建设将会加快,能够释放中国社会的消费能力;

②对外经济结构的转变:以产品结构的提升作为逻辑起点。

产品结构的优化是为了加强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实力。在市场份额不增加的情况下,只有产品结构提升了,附加值才能上升。附加值的上升能提高生产者、劳动者的收入,增大劳动者的需求。(2)频繁“微调”货币政策防通胀

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对货币政策频繁“微调”,2010年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强信贷窗口指导,货币流通速度正在迅速加快,在总体物价回升的态势下,预计央行货币政策将保持紧缩。(3)扩大民间投资

2010年3月,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拓宽民间投资的范围、推动民企自主创新、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制及清理阻碍民间投资的法律法规,完善民间投资环境。

(4)加大对房市的调控力度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宣布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和利率1.1倍政策,17日,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这些旨在遏制炒房和投机性购房的调控政策将在短期内为楼市“降温”。

七、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以及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

1、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

(1)维护市场秩序和环境

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是有一定前提的,包括完善的法律体系、明晰的产权制度、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良好的信用体系等。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这些前提。

(2)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维护经济稳定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保持总量平衡是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机制需要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从而控制通货膨胀,保证就业,最终实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3)提供各种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市场机制对这些物品的供给不能发挥作用,必须有政府提供。(4)提供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市场竞争发挥作用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和两极分化。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制定公平合理的初次分配制度和再分配制度调节收

77453213.doc

入分配,如建立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制等,为经济主体提供一道完全网,实现社会公平。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政府职能经历了三次转变,经历了经济建设型政府、经济调节型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三个阶段。

第一次转变(1978—1992党的十四大前后):经济建设型政府

这一阶段围绕着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与之相适应,政府职能从制订和实行经济计划向间接调控经济运行转变。

1988年为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着手建立公务员制度,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第二次转变(1992—2002党的十六大前后):经济调节型政府

1993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第三次转变(2002—至今):公共服务型政府

2002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定位,即“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明确此次大部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我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政府职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政府职能已有重大转变。政企逐步分开,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监管,越来越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其次,政府机构得到精简。政府机构人员总数下降,政府权力逐步下放,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过多次调整趋于合理,地方政府、社会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得到更大发挥。

最后,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运作的基本要求;政府决策机制日趋科学化和民主化;公务员制度逐步得到完备;政府管理走向公开透明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推进加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导向不断加强,公民权利受到尊重和重视。

总之,我国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政府职能转换,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重点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因此,政府职能转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今后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不仅限于立法,更重要的在于司法和执法,要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

77453213.doc

(2)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建设廉洁政府,需要制约行政权力,强化行政问责,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约机制。从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务员廉洁行政的机制。

建立高效政府,需要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下放权力,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3)强化市场监督职能。

强化监督职能需要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从严治政,采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与政府维持公平市场秩序密切相关,实施政企分开改革,建立独立的监管委员会,将政府决策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开,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4)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现实中,政府“越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已成为影响我国投资环境、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严重问题。

加快审批制度的改革,搞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和处理工作,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范围;缩短审批环节和审批周期;公开审批标准,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对审批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改革审批部门普遍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

(5)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政府应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更多的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以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益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在“市场失灵”领域,谨慎考虑政府能否发挥有效作用,只在需要而且有效地情况下,政府进行干预。

(6)切实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各级政府部门摈弃陈旧的管理方式,严格依法行政,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从随意裁决转向依法办事。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决策公开、过程公开,尽快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政府各级机关及各级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使行政管理更准确、快捷的实现互动。

(7)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应确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增强个人和企业发展的活力。

八、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我国农业的产业化问题

(1)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77453213.doc

农业的四大贡献: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食物和原材料;通过税收和储蓄为其他部门提供了“可投资的剩余”;为其他部门的产品提供了需要;通过出口和进口替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和节省了外汇。这四大贡献简称为: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产品贡献: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以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数量的增长为条件的。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资源的转移,包括劳动力转移和资本转移。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这种转移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转移到现代非农业部门,农业的生产率必须不断地提高,以保证农业总产出的增加。二是现代工业部门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纳这些劳动力。

市场贡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在农业部门占很大比重,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除非有无限出口的可能性,农村必然是国内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外汇贡献: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农业部门是外汇的主要来源。外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出口,二是农产品的进口替代。扩大出口和进口替代不仅适合工业部门,也适合农业部门。

(2)我国农业的产业化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兴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方式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方式,实现利益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包括: ①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提高;

②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先进科技成果、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管理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加快农业的发展;

③农业产业化可以增加农业的比较收益,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对于克服传统小农经营方式的弊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的产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而且,农业产业化还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农业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理论

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上看,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实践的主要特点是非农业化不完全等同于城镇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无须进城,在农村办工业,办第三产业,发展小城镇同样可以消化、吸收相当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影响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速度及程度的因素很多。

首先是地理区位,距离城市越近,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越多,该地区非农产业发展也越快,城镇化程度越高;反之则反是。

77453213.doc

其次,影响农村非农业化发展和城镇化的另一个因素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状况受季节性影响很大。

再次,教育和农村非农化发展和城镇化程度密切相关。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以适应非农就业的要求,有助于农民在市场经济中自觉地、高效率地配置各种资源。

最后,政府干预措施也是影响农村非农化与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3、我国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实践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的农村非农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道路。纵观这一时期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过程,我国已经不自觉走上了类似西方经济发展理论所提出的分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农村发展道路。

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分散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浪费。我国农村面对的两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剧增和耕地的锐减。分散工业化与城镇化导致了“农村工业遍地开花”,浪费了大量的耕地。

其次是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分散的农村工业往往是城市中淘汰的高耗能设备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再次,无法获得城镇化应有的规模效应。城镇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发挥规模效应,由于我国农村小城镇分布过于分散,而且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4、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五句话二十个字来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

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 生活富裕是基本尺度;

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 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其中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在社会保障、医疗保健、住房、福利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平等待遇以及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农村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拉大。农业问题则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生产低效率,传统农业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缺乏竞争力等。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因此,现阶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科技贡献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7

77453213.doc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②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村劳动力才能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

③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虽然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城乡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福利等方面存在的二元反差。

④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

九、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涵、过程与测度

(1)工业化的内涵、过程与测度

所谓工业化是指农业部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份额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的过程:①从国民经济整体上看,现代非农业部门的比重不断壮大;②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不断演变。

一般认为,工业部门内部的变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部门是主导,并且比资本品工业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占据优势。

工业化过程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正在蓬勃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这被称为“后工业化社会”。

测度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内部演进过程的指标为霍夫曼系数,即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比。

(2)城市化的内涵、过程与测度

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聚集,38

77453213.doc

逐渐的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内部结构逐渐高级化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称为集中型城市化;二是生产要素由大城市向城郊或中小城市转移的过程,称为分散型城市化。这种由集中型城市化到分散型城市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道路。

城市化的程度一般可以用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土地规模来测度。通常所说的城市化水平一般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2、当前我国工业化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当前我国工业化的基本情况

①工业总量高速增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②整体工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③工业化与信息化交互融合,快速推进。(2)我国工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工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②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工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

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繁重。工业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众多传统产业急需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

④工业行业管理分散,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缺位,严格的市场规范和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3、当前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化的内涵、过程及测度

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聚集,逐渐的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内部结构逐渐高级化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称为集中型城市化;二是生产要素由大城市向城郊或中小城市转移的过程,称为分散型城市化。这种由集中型城市化到分散型城市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道路。

城市化的程度一般可以用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土地规模来测度。通常所说的城市化水平一般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城市化滞后正在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瓶颈。(3)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城乡分割依然存在,导致城乡之间协调性较差

传统制度的约束功能仍然存在,阻隔了城乡的融合。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

77453213.doc

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化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②强调行政催化作用,缺乏产业支撑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行政力量扮演着远比市场因素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主导产业的培育上,定位模糊、摇摆不定;或者彼此“借鉴”,简单复制。不仅浪费了较多的资源,而且使城市结构雷同、功能单一。同时,缺乏核心主导产业的支持也使得城市化后继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致使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滞后。

③政府在推动城市化过程中,忽视了内在功能完善

现有城市功能的完善严重滞后。交通、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环保等城市病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化的后继发展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④城市化滞后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市化发展滞后制约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导致城市乡村在经济结构、设施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不仅阻碍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且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形成不利影响。

4、我国的城乡协调发展

(1)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

城乡协调发展是指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已经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城乡发展的失衡问题。(2)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

①城乡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②城乡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③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

与城市的飞速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速度则要慢得多。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政府一直采取了城市偏向型的发展战略,因此,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从农业部门抽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使得农民自己也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④落后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受政府发展战略和政策上的影响,我国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相比之下,受资源和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则要落后许多,从而形成了两部门之间强烈的反差。

(3)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

目前,城乡发展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实行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导致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很多,具体包括: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采取了城市偏向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措施,因此,采取工农产品价格剪

77453213.doc

刀差、税费、储蓄、土地的低价征收等措施从农村获取了大量的资金,造成了农村的资源流失。

②政府的公共资源分配过度倾向城市。

③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农民的权利、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户籍管理制度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使城镇和农村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体系。

(4)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多予、少取、放开。多予:政府在财政支出等方面给予农村以更多的支持; 少取: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放开: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给农民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措施:

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负担;

②增加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投入;

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④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⑤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给予与城市劳动力平等的待遇。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具体包括:废除农业税,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免除农村中小学学杂费等,所有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实现我国城乡的协调发展。

十、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1、关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一个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农业部门,其最大的特点是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个是存在于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其特点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因此工资水平也比较高。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存在而无人为的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的流入现代工业部门。

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在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下,积累的利润被转化为资本,从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再扩大生产,再取得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更多的利润。

在上述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提高,农业劳动报酬的水平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

77453213.doc

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79年到1984年是改革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观念转变阶段,劳动者从主人转变为劳动力商品,工资从消费品分配手段转变为劳动力价格。

(2)1985年到1991年是改革的第二阶段

企业工资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启动,开始将原有体制下就业的职工推向市场。(3)1992年到现在属于改革的第三阶段

明确提出了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相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流动和工资决定机制,城乡劳动力流动和择业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大大推进。市场机制已经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化程度大约为60%以上。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制度的松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业部门就业,具体包括这样几个阶段:(1)1978年到1983年

这一阶段农村是改革的重点,最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家庭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试点与推广。(2)1984年到1988年

这一时期属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快速增长阶段,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一阶段,农村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户籍管理制度松动,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3)1989年到1991年

这一阶段中央采取了紧缩的宏观政策,使企业发展减慢,人员流动速度下降。(4)1992年到1995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了改革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速度大大加快了。(5)1996年到1999年

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增速趋于平稳,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一时期农村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由早期的迅猛扩展状态进入结构调整时期,企业的数量开始有所减少。第二,在城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职工增多,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6)2000年到现在

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业部门的速度和数量较前一阶段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农村的乡镇企业和

77453213.doc

个体私营企业,城市的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从而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因此,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4、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思路

(1)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

户籍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让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同等的就业机会,加快城市化进程,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2)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

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充分发挥城镇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创造更多非农业产业和完善市场,从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3)继续发展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非农业经济

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尤其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可以在信贷、税收、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等。(4)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教育事业

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特别要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素质,为其进入非农业部门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5)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农村地区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淡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创造条件。

(6)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在农村建立劳动力就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县、乡两级政府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地作用,形成一个以县级政府为主导,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十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我国的对外开放

1、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与特征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各种经济资源开始在全球范围进行自由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现在诸多方面: ①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 ②国际资本市场以惊人速度扩张; ③国际劳动分工也在不断地深化; ④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与并购的势头愈盛;

⑤经济风险的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一个国家或地

77453213.doc

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金融风险的防范,将是21世纪国际合作的一大主题。(2)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①金融业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必将举足轻重

证券市场对全球资源配置所起的支配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时,金融业的全球化正在导致财富在全球的重新分配。

②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角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的驱动力和主要载体;二是扩展在全球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直接投资把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到世界各地。③全球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目标在区域层次上的率先实现,通过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扩大和各个一体化组织的联合,有望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④WTO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将贸易自由化推向更广的领域;

其次,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最后,成功地解决了诸多经济争端,使全球经济得以稳定发展。⑤国际互联网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从总体步骤和格局来看,我国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实行的是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向西部、由局部到全面、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80—1991年)

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闭关锁国,开始沿着“特区—沿海—内地”路线推进对外开放。(2)第二阶段(1992—2000年)

对外开放体制向纵深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以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出现新的转折点。鼓励沿边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3)第三阶段(2001—至今)

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加入WTO后,区域性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开放领域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扩展;市场准入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环境也随着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而更加透明和规范;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WTO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遵循和参照的基本依据。

3、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及应对措施

(1)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情况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我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77453213.doc

①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反弹

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财政赤字,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而且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②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③新的金融风险在积聚,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在承压 ④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出口面临压力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

⑤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位震荡,企业经营风险增加(2)我国的应对措施

①从国内来看,我国政府将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改善企业经营外部环境。

②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我国新兴市场的对外贸易。我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但在贸易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不高,发展空间很大,我国发展同新兴市场之间的贸易大有可为。③实施进出口贸易平衡策略,建立国内外统筹的资源开发储备体制,实行开放经济新战略。我国应从宏观上调控进口产品的商品结构,从而带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4、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情况及应对措施

(1)我国利用外资情况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获得长足发展。FDI(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流入量一直稳步增长。②我国利用外资有以下特点: A、制造业为主要投资领域;

B、外商投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C、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③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 A、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

B、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C、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D、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E、我国利用外资存在很多管理问题,主要有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等。(2)我国利用外资的应对情况

我国将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充分发挥外资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整体竞争能力上

77453213.doc 的独特作用。具体措施包括: ①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等各类功能性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②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这有助于促进国内企业的改革和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③促进“引资”和“引智”相结合

注意通过引进外资促进境外技术和智力资源向境内转移。

④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⑤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适时启动实施,从而有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3)我国对外投资情况

①自从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企业对外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领域已从一般出口贸易、餐饮和简单加工扩展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投资区域从欧美、中国港澳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②总体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A、过分偏重于对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制造业的投资,对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的投资严重偏少; B、偏重于加工型项目投资,忽视了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投资;

C、偏重于对国内辐射导向效应弱的产业的投资,忽视对国内辐射导向效应强的产业的投资;

D、偏重于建筑、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对日益占据国际投资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E、投资领域集中于贸易产业领域的局面长期持续。③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的经济国际化

实体经济的矛盾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重新整合提供了机会。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借机加大对外投资获取资源与核心技术提供了条件,通过转移过剩的产能也将加快我国资金、技术、管理的输出。(4)我国对外投资的应对措施

中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①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

一方面直接转移国内过剩生产能力,有利于打破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商品、技术、劳务、成套设备出口,促进出口结构调整。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

特别是兼并国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77453213.doc

③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

④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提升劳务合作水平,拓展白领等高层次劳务合作;推动外派劳务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相关改进管理和服务的行政法规。

⑤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

与此同时,要引导“走出去”的企业依法经营、规避风险,防止恶性竞争,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良好形象。有关部门要编制对外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国别和重点产业规划,制定对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和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制定企业境外经营行为规范。

十二、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①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

②经济发展:指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在内。

③対比: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经济发展可理解为:一个以传统的农业部门占主体的落后的一元经济经过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非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发展为以现代非农业部门占主体的现代一元经济的过程。中国是一个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转换的发展中国家。

2、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1)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阶段

①古典增长理论——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多马模型”

特点: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缺点是:假定资本和劳动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关系,这种性质与现实经济并不一致。

②新古典增长理论——20世纪60年代“索洛—斯旺模型”

特点:以新古典的价值论和分配论为理论基础的总量分析。在新增长理论中,采用了两种途径解释技术进步:一种是把技术理解为与人力资本直接相关,另一种把技术看成是知识积累。由此可以得到,技术进步来自于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③内生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2)经济增长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世界瞩目。但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不是靠技术革新促进生产率提高而实现的,而是靠资本和过剩劳动力的结合而形成的。

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人为压低的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资金为基础,进一步助长了工业生产浪费资源的倾

77453213.doc

向。过剩的廉价劳动力和人为压低的资源价格导致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是因为经济的粗放式增长,才会衍生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但投资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受油电煤等资源瓶颈严重制约等诸多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任务。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1)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阶段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现代发展经济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如罗斯托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具体的划分为六个阶段: ①传统社会阶段 ②起飞准备阶段 ③起飞阶段 ④成熟阶段 ⑤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罗斯托认为,这种六阶段的划分,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根据主导部门与非主导部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低收入阶段(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温饱阶段(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小康阶段(以公共交通及廉价住房为主导产业),中等富裕阶段(以小汽车及较高级住房等为主导产业)和高富裕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等。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看,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德、英、法、日等国已达到第五阶段;中等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南美和东欧一些国家已达到或接近第四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是处于第三阶段,或是处于第一二阶段。

(2)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西方这些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时候对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参照如下一些标准: ①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不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内在构成状况,但能集中地代表经济发展的水平。②按产业结构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法比较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产业结构之所以能较好的标志经济发展的阶段,是因为它能表示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内容,反映出人类活动的技术结构和技术水平,并直接决定着人口的城乡分布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等。所以,人们通常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名称。③按生产技术水平划分

生产技术一般可以分为手工技术、半机械化、机械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这三种技术决定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④按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划分

77453213.doc

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既能大体反映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受着技术水平的制约。从这个角度说,它更能准确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一般说来,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正比,与技术水平则呈反比。⑤按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划分

目前中国的生活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贫穷即饥寒生活、温饱生活、小康生活、丰裕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国民经济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特征。

以上五条标准分别只反映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因此必须将这几条标准综合起来运用,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与科学发展观(1)我国经济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当前我国已经处于中下收入国的水平。如果按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的划分,中国现在的经济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的混合。

总体上,中国当前大体上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同时带有某些信息化或知识经济的成分。换言之,当前中国总体上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中,同时出现某些信息化或知识经济等属于更高阶段的特征。(2)科学发展观

金融投资复习题 篇6

第一节 听句子,选出与句子内容相关的图画,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每个句子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 )1.

( )2.

( )3

( )4.

( )5.

第二节 听句子,选出与所听句子内容相符的正确答语,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每个句子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 )6. A. You are welcome. B. Thats right. C. It doesnt matter.

( )7. A. By listening to English tapes.

B. By watching English movies

C. By studying with a group.

( )8. A. Yes, I do. B. Yes, I did. C. No, I dont.

( )9. A. Me, too. B. Me, neither. C. So have I.

( )10. A. Oh!I am going to get it pierced.

B. Oh!I am going to get it cut.

C. Oh!I am going to get it washed.

第三节 听对话,选出能回答问题的正确选项,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每段对话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第一段对话材料,回答11-12题。

( )11. What is the girl going to Shanghai for?

A. For her holiday. B. For her business. C. For a test.

( )12. How soon will the girl come back?

A. In a month.

B. In two weeks.

C. In a week.

听第二段对话材料,回答13-15题。

( )13. What does Bolt look like?

A. Hes tall and thin.

B. Hes tall and strong.

C. Hes short and strong.

( )14. When was Bolt born?

A. In 1980. B. In 1986. C. In 1976.

( )15. Why does Nick think Bolt is kind?

A. Because he raised money for the children in poor areas.

B. Because he often helps old people.

C. Because he teaches Nick to run fast.

第四节 听短文,完成下列信息表格,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短文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 )16. A. China B. Japan C. Britain

( )17. A. classroom B. kitchen C. house

( )18. A. hat B. clothes C. shoes

( )19. A. European B. Asian C. Western

( )20. A. angry B. pleased C. sad

二、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l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21. Jimmy is ______ one-year-old boy and he has ______ 8-year-old sister.

A. an; an B. an; a C. a; a D. a; an

( )22. —How do you study ______ a test ?

—I study ______ working ______ a group.

A. for; in; with B. for; by; at C. for; by; with D. of; in; by

( )23. Well go to the park unless it ______ tomorrow.

A. rains B. will rain C. rainy D. is going to rain

( )24. My life ______ a lot in the last five years.

A. have changed B. has changed C. changed D. will change

( )25. The movie is so ______ that I am very ______ in it.

上一篇:向军旗告别仪式讲话下一篇:教师面试技巧之教师试讲必知五大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