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通用8篇)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篇1

在投资活动中,个人投资者常常表现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之一是他们没有按照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风险。首先,他们的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数量远远低于分散风险所要求的数量,因此不足以分散风险。造成这种分散风险不足的原因是投资者的过度乐观、过度自信。投资者在组合自己的股市投资时相信自己具有准确选择股票的能力;相信了解少数几个公司并投资于这些公司比分散投资更能降低自己投资的风险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选择少数几只股票并只投资于这些股票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并同时获得高于市场的回报。这导致他们将投资集中在少数资产上。其次,投资者在组合自己的投资资产时即使考虑了分散风险,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幼稚型分散风险”的倾向,即将投资在各种资产中频军分配。这种倾向是两个方面的心理原因导致的:第一,幼稚型平均分配资金可以帮助投资者将少未来的遗憾。再分配投资资产时,投资者有两种方法分配资产。方法之一就是依照1/N简单经验法则,在各种资产之间平均分配自己的投资资金;方法之二就是依据资产组合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而组成一个效率组合。按方法二分配资金可能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遗憾。这是因为如果投资这一局资产组合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而将70%的资产投资于股市,而股市随后大幅度下跌,时候宗明会导致投资者相信自己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故事会下跌,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不应该那么多的资金投资于股市。更让投资者感到遗憾的是,本来就有一个简单、无需大量计算的分配资产的方法(即1/N经验法则),自己却放弃了这个简单的方法,并遭受了重大损失。第二,幼稚型分散风险符合人们的维持现状偏好。由于有界理性,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是常常尽量将问题简化。再组成资产组合是,1/N经验法则简单而直观,而资产组合理论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因此投资者可能将1/N经验法则作为分配资金的当然方法或者自己的习惯行为。

再次,投资者以跨期投资法分散风险。他们认为,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股市的风险也就相应降低。投资者相信跨期投资能够分散风险首先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将小概率事件当做零概率事件,即相信股市长远投资者获得负回报的概率为零。其次,跨期分散风险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它可以帮助驼子这推迟将账面上的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

另外,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还表现出明显的本地偏好。投资者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在自己所居住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中,而且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在自己任职的公司及公司总部距离自己居住地近的公司中。造成这种本地偏好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投资者受到信息幻觉得影响,即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具有对国内公司、本地公司、自己任职的公司信息上的优势;第二,投资者认为他们更熟悉国内公司、本地公司、自己任职的公司,因此这种熟悉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投资;第三,投资者对自己过度乐观,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的股市、自己公司的股票比其他国家股市、别的公司股票的风险更低且回报更高。投资者常常过于频繁的买入、卖出股票,而交易过量导致投资者的回报率下降。投资者过于频繁的交易是他们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认为自己对信息的处理比别人争取,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从公开的信息中发现更多、更有用的潜在信息。因此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更准确的预测市场的走向或者更准确的评估资产的价值,从而进行投机性交易。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归功的心理偏向以及信息幻觉、控制幻觉等等又强化人们的过度自信倾向。

投资者在卖出股票的时候,常常是将已经获益的股票卖掉,而不是将亏损股票卖出。之首先是因为投资者错误地相信,即使在很短的时间中,股市也会表现出回归平均值的特征,即股票价格在下跌之后会很快上涨。投资者对损失的厌恶也导致他们不愿将已经亏损的股票卖掉,从而避免将账面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在买入股票的时候,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常常是

那些足够引起他们注意的股票,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那些以直观、生动、形象、突出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信息反应过度。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篇2

截止到2009年第一季度, 我国基金总份额23, 264亿份, 资产净值达到18395亿元, 基金持有沪深两市过半数的股票, 所持股票市值占流通市值的11.05%, 已经成长为规模最为庞大的机构投资者。而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问题, “暗箱操作”、“老鼠仓”、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较多, 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操纵股票价格、造成股市高投机性的幕后推手。

(一) 机构投资者的股价操纵行为

操纵市场是一种违背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不正当行为, 它是指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和新闻媒体等组织串通合谋利用虚假信息和虚假交易, 扰乱证券市场价格, 致使中小投资者在被蒙蔽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 以获取不正当收益。

从本质上来讲, 机构投资者股价操纵主要有一下三种方式。

1.基于行动的操纵。此类操纵往往由与上市公司有特定联系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包括利用资产重组、资产置换等可以直接操纵股票基本面价值的行动。有的中介机构如券商, 由于为上市公司提供承销保荐、并购重组等相关服务, 更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信息, 而目前创业板中的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且信息披露透明度低, 这给部分中介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

2.基于信息的操纵。是指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或者传播流言蜚语来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一方面, 由于具备雄厚的资金规模以及与上市公司的紧密联系, 让机构投资者成为了信息资源的优势方, 它们常常与上市公司和证券分析师串通一气, 利用新闻媒体混淆视听, 向公众散布虚假信息, 阻碍或延缓中小投资者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 试图通过加大与散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鸿沟, 达到操纵市场, 获取收益的目的。另一方面, 我国证券监管力度不足打击不力使得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以极低的违规成本获得极大的违规收益, 是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3.基于交易的操纵。这一操纵行为是市场中最为常见的。在股票市场中常见的庄家拉升股价———散户跟风买入———庄家出逃就属于这类操纵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 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

在上市公司方面, 上证、深证指数中的股票几乎都是大盘蓝筹股, 诸如银行、能源行业, 业绩良好、前景光明, 而创业板中的上市公司几乎都是年轻企业、新兴行业, 发展不成熟, 为何却成为炙手可热的炒作对象呢?因为它们的股票流通盘小, 对于资金充裕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更易对其控盘。相对于流通盘几十亿的大盘股, 创业板中的一些小盘股仅有几千万的流通盘, 方便机构拉高股价, 从相对交易、连续交易等虚假交易行为中获取收益。

在机构管理方面, 由于大多数基金公司的资金多来源于对外融资, 对这些机构而言, 取得优秀的年终业绩是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客户壮大自身规模的关键, 因此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他们来讲不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由此造成了机构投资者的短视行为, 促使他们不断更换投资组合以追逐短期资本收益, 短线炒作的频率明显高于中长期投资, 从而加大了股市的波动程度。

二、机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创业板市场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无视风险对创业板市场的操纵和过度投机行为, 使得中国创业板的泡沫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创业板股票高超募率、高市盈率、高股价等现象屡见不鲜。

首先, 从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市场开盘以来, 截止到2011年4月7日, 总共有200家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市场。这2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共计超募资金高达960.637亿元, 平均融资超募资金为4.8亿元, 最大超募资金是国民技术 (300077) 的19.65亿元, 超募资金额度远远超过企业的总资产。有资料对44家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超募资金使用安排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有70.88%的超募资金被闲置, 未投资或使用在任何领域。仅有少数按深交所要求用于主营项目的投资或并购, 其余大量被使用在购置不动产、进行资金“置换”规避监管、偿还贷款或存在银行吃利息等方面。

其次, 目前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和股价与其业绩背离明显。以东方财富与三五互联为例, 两家同属信息技术行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 拥有良好的市场概念, 市盈率分别高达191.39倍和404.69倍, 股价也较上市时上涨超过200%。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13年的半年报中两家均出现业绩亏损, 公司业绩远远跟不上其市盈率和股价。可见, 在创业板浓重的投机氛围下, 投资者只想通过买卖赚取价差收益, 而丝毫不关心上市公司的业绩, 股票价格愈加偏离内在价值, 形成爆炒后的流动性过剩, 从而产生大量的经济泡沫。长此以往, 资本市场无非只是击鼓传花的游戏。

三、抑制机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对策

(一) 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

从监管的角度讲, 一是要加大惩处震慑力度, 严厉打击机构投资者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恶意串通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和操纵市场的机构, 不但要对其高管和连带责任人进行行政和法律惩处, 还要提高赔偿金额比例,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二是建立证监会、公安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相互联动的内幕交易执法监查机制。三是强化对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 重点健全与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证券中介机构监管有关的法律规章, 并设置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 提高中介机构的公信力。

(二) 完善股票市场软硬环境建设

为了解决过度投机造成的创业板市场泡沫问题, 证监会等相关部门首先需要从股市的硬环境下手, 做好公司在创业板上市、退市的“把关人”;其次对积极分红、规范披露信息、无违规记录的公司, 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在软环境建设方面, 上市公司一方面应当完善公司治理, 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完善红利分配制度, 通过丰富的股利分配方式积极回馈中小投资者;另一方面应建立退市应急机制和保险机制,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 改革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信息披露体系

首先, 应该创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等地股票市场的成功经验, 在公司股票发行前和上市前各设置半年的辅导期。发行前的辅导是对公司高管进行信息披露、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与考试, 并协助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发行后的辅导是用至少半年的时间去考察公司信息披露是否规范。这样可以使公司从上市开始就步入规范化轨道, 有效防止包括信息披露不规范在内的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其次, 应当重视并积极发挥财经媒体对上市公司的信息监督作用。通过立法, 从法律上保障各类媒体对上市公司拥有的报道权和批评权。通过舆论监督的作用, 曝光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的不正当行为, 并将此作为今后评估退市的依据, 从而督促上市公司确实履行信息披露职责, 在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时, 公布全面真实的信息。

(四)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倡导价值投资理念

一方面, 需要对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参与行为加以规范, 对从业人员需加强职业道德培训, 提升投资分析师的专业素质, 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可靠的资讯和建议;另一方面, 引导机构投资者完善投资理念, 建立长期的投资战略, 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颖文.机构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证券市场安全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2]秦海英.中国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与股市稳定性[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1.

[3]张强, 张宝.机构投资者情绪、承销商声誉与融资超募——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经济经纬, 2012 (02) .

艺术品投资需要理性行为等 篇3

金鹏

在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股票、房地产和古玩艺术品可以算是近年来的三大投资热点。

前两项曾让投资者趋之若骛,但房市和股市很容易受到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经常是让人惊喜交加。然而,在收藏领域,只要投资对了,其投资价值在艺术品本身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推动下,会产生相当可观的利润。如2001年,上海敬华拍卖公司的首次拍卖活动中,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作为拍卖图录的封面被隆重推出,经过几十轮的激烈竞标,最终以880万元成交。短短四年后。当此烛台再次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春拍时,被藏家以2035万元的价格买走。一只烛台,一件古玩艺术品,投资四年后的利润达到了131%,令人咋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看来,只要看准入市时机,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加之行家替你“掌眼”。艺术品绝对是大收益和小风险的稳健投资。尽管拍卖市场只是艺术品市场的一小部分,但做为高端市场的代表,拍场上的“风吹草动”历来都能最迅速、最准确地反映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走向。

值岁末年初之际,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球经济—体化的今天,我国自然也不能幸免。一夜之间,已经习惯了将各种投资理财方式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我们陷入一片阴霾,艺术品投资不免也会让众多投资者“雾里看花”。从已过去的2008年来看,“当代艺术”、“天价”已经不再是关键词。所有藏家和看客都不得不带着些许的忐忑和忧虑,现在大家更为关注的是2009年的市场或是未来几年的艺术品市场将走向何方?是由热转温、由急转稳,还是由热转冷、由快转慢?就在一切还难有定论之时,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开始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把上世纪几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分析一遍后,他们放出了一个让艺术品投资人倍感快乐的消息:“金融风暴往往会促进艺术品的流通”,不过这个结论似乎与市场的表现,以及人们时下的情绪多少有点背道而驰的味道。英国佳士得有限公司中国区业务发展总监汪洁女士就表示,“这样的时期却是买东西的好时候,是收藏的好时机。”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副总寇勤先生也表示:“虽然这次不可避免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好的作品、重要的作品一定能立足市场,目前的情况也不失为艺术品收藏的良好时机。”就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发生在美国银行投资商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不久,原属雷曼公司的艺术品一下涌入了艺术品市场,最终经苏富比拍卖成交总值高达1.1亿英镑的事实为上述结论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由此看来。艺术品市场不同于股票、黄金等市场,它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反应是滞后的,往往是在两三年后,才会真正有所表现。当危机来临之时,也恰恰是艺术资源最丰富的时候,有些人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的变化来调整投资产出比,在其他方面经营不善的一些艺术品持有者则会通过出售藏品,为自己赢得资金的正常运转。当然,同时也有部分投资者在持物观望,等待“水涨船高”的机会。

无论什么投资,既然是投资。就有风险,那么具有理l生的投资行为才是投资成功的关键。艺术品投资与其他门类的投资理财不同,首先自己要喜欢!买股票或基金,你可以不喜欢这个行业,但买艺术品不行,如果自己不喜欢,如何能坚持?还有要投资艺术品,需做的功课实在太多,就拿书画作品来说。从年代上可分古代、现代、当代作品;从种类上,又分国硒、油画、水墨画、水彩画、版画等,既有名家,也有鱼目,什么值得收藏,什么不值得保留,考的都是知识、经验和眼力,交“学费”几乎是不可避免。艺术品领域博大精深,想要真正成为行家,前途漫漫,只能循序渐进。

那么对于想要投资艺术品的初入门者来说,第一,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财力情况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易入门、门槛较低、潜力较大的艺术品,切忌盲从跟风。与其“追高”,不如抱着欣赏的心态,结合专家意见,挑一张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关注市场变化同时,平日也可欣赏品评。如果作者身价大增,自然很好,即使没有,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就拿现代油画来说,价格和其他家居装饰品差不了多少,却能给你带来很大的精神愉悦以及可能的增值机会。

第二,投资艺术品的心态非常重要,直到现在有一些人还在做着“国宝梦”,总是希望遇见一件“稀世珍品”,可即使是收藏大家,对此也是可遇不可求,与其每天希望“捡漏”,不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触手可及的低价、小件器开始,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自己的斤两,宁可求稳,不可冒进。要是有人向你鼓吹他手上有号称“他爷爷的爷爷”那年月留下的“宝贝”什么的,因为看你有缘,才要以看似很便宜的价格匀给你时,十有八九都别听信。这世上何来那么多便宜的珍品呀!更没那么多便宜可占。只要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去买自己看中的东西,并觉着值这个价钱便可。

第三,要关注艺术品市场上的动态行情,搜集相关信息,随时判断艺术品的投资价值,观察艺术品现在所能吸引的注意力以及未来可能会吸引到的注意力,无疑就成为了投资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一些作品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大幅度走高而趋于它本身价格的顶端时,那它未来价格的走向必然趋向平稳,升值空间不大。对于—个实力强大的投资者来说,部分资金的沉淀也许没有什么,而作为中小投资者则要慎重考虑,因为它的进一步升值,必须要等到下一个跳动期才可以获得利润,但它却占用了你的资金,就影响了你的再投资。所以“买涨不买落”的经验在艺术品投资上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第四,一定要多多关注名家、名作、名藏,因为,名家的社会地位、人文价值赋予了艺术品巨大的附加值,这些才是艺术品升值的增长点。比如,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的《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中共143件拍品,成交率达100%,总计成交6300余万元。再有也要把眼界放宽,要买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比如要投资书画,并不应该只把目光集中在大名头画家的作品上,既可以购买市场价位比较明确的名家名作。也可以购买暂时还不是很出名,但就其艺术水平而言还会有很大升值空间的作品。

最后,要说的就是投资艺术品要量力而行,合理配置自己的资产,并选择最佳的投资时机,以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把既能保筐增值,自己又喜欢,并能从中得到精神享受的艺术品放到最合适的篮子里,才会取得投资艺术品的最好效果。

厂家遭遇经济寒流收藏岫岩玉正值好时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辽宁岫岩玉,以历史悠久、产量丰富、质地温润细腻而闻名世界。但受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影响,在岁末年初的时候,岫岩玉生产厂家玉石制品的销售大幅缩减,不及往年的1/10。“南方的地产商和北方的煤炭商往年都会开着车来挑选大型陈设玉器,今年他们生意不好,缩紧了钱袋。”辽宁岫岩兴隆玉雕厂厂长姜涛说。春节的时候,岫岩县没有了往日的车水马龙,生产厂商大都提前关门了。但姜涛认为,尽管岫岩

玉制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但是岫岩玉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改变,其收藏把玩的功能没有改变,保值、增值的性能也没有改变。而且,行业受了冲击之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岫岩玉的发展会更平稳健康,价格更趋于合理。因此,目前也是收藏岫岩玉的好时机。“岫岩玉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越来越少的老玉和河磨玉,价值正在迅速增长。”姜涛说,用不了10年,河磨毛会像新疆的和田玉一样,一石难求。

岫岩玉因产于“中国玉乡”辽宁岫岩县而得名,与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的“绿松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玉”。岫岩玉质地温润晶莹,具有耐高温性和抗腐蚀性,可雕性和抛光性好,是国内外十分优质的玉雕材料,适合雕刻大中型玉件。2005年,岫岩玉雕“素活”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玉石是不可再生资源,好的玉料日益稀缺。新疆和田玉河床禁止开采后,真正的籽料越来越少,很多珍贵玉石成了绝版。岫岩玉中的极品玉石——河磨玉,质感与和田玉最为相似,被认为是和田玉惟一替代品。河磨玉是在亿万年前,由河水冲刷滚落在河床中的玉石块形成的,由于以前过度开采,现在资源非常有限,原料的价格也在不断增长,跟10年前相比,上涨了500倍。

来源:北京商报

京城古典家具开始降价促销购买时还需擦亮眼睛

受金融危机影响,京城的古典家具开始了降价促销。记者从北京的一些古典家具市场了解到,酸枝、花梨等部分材质的家具春节期间降价促销,有些家具身价甚至降了一半。

记者从市场了解到,属于“奢侈”消费的古典家具市场岁末十分冷清,整体销量减少了有一半左右。

受此影响,一些家具纷纷降价。北京金漆镶嵌厂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厂内的所有古典家具降价一半。原价19800元的红木圈椅降到8800元;酸枝的条案从23000元降到11000元左右;古典书柜从11万直降到五六万,就是为了能再度吸引人气。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家具的降价是同积商品促销,但也不排除市场一些商人以次充好,如拿红木的红白皮当成好材质卖。这需要消费者多比较,擦亮眼睛再购买。

来源:北京晚报

分纸币不断升温带动旧版人民币进入上升期

目前,市面难觅踪影的壹分、贰分纸币,价值在不断升温。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纸币价格上升,带动了旧版人民币收藏热。

据了解,1948年12月l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成立,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也就是“第一套人民币”。但由于该套人民币内容繁杂、主题思想不突出、钞票种类多、面额大小差别大等缺陷,仅在市面流通7年。目前市场罕见的第一套人民币,价格在160万元左右,其中面值l万元的“牧马图”、l万元“骆驼队”、5000元“蒙古包”和500“瞻德城”总价值50万--60万元。价值最高的是1万元(折合现今人民币1元)“牧马图”,如今市价18万元。涨幅最高的是5元券“水牛图”,50年涨幅500万倍。

2000年,第三套人民币正式退出流通领域后,价值开始上升。在1999年,该套人民币大全套(全新)收藏价格为1000元,到2004年也仅为2000元左右,从2005年开始,上涨到4000元左右,2007年攀升到近两万元。

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面世,流通JO年后停止发行。目前,稀少的1980版100元已升值5倍,50元已升值16倍。

来源:北京商报

正当金融海啸令各种投资市场萎靡不振,中国书画收藏却成为众人关注的资金避风塘,著名国画大师范曾乙丑新作展日前在北京举行,不足1个小时120余件作品几近售罄,交易额高达数千万,更有外地商人组团斥资近千万抢购数十幅书画作品。

范曾作品备受书画收藏界追捧,即使面对金融海啸,其作晶价值非跌反涨,书法作品每字价格逐年递增2万,一个字高达5万元,国画作品更是水涨船高,一幅普通画作即高达50万元。

中国书画蕴减深厚的文化,极受中国收藏家的垂青,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发展,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中国书画收藏的中心。中国书画去年的表现稳定强劲,有巨大的升值潜质,书画收藏今年或会成为投资热点。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尼一家大型石油企业财团,公司总裁将所收藏的艺术品全都套现周转,成功拯救公司。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爆破,一批名画大量流回欧美,兑现的资金帮助日本企业渡过艰难岁月。从当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情况来看,中国书画由于保存方便,极有可能成为资金的避风塘。

来源:香港文汇报

唐卡收藏节后可逢低介入当代唐卡值得收藏

唐卡又称唐喀,是一种刺绣或用天然矿物绘画在布、绸或纸上,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彩色卷轴画。唐卡因画工考究、颜料珍贵、色彩亮丽、图像庄严,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从2006年开始唐卡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藏学热的不断升温,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品的收藏日益成为国内外藏家关注的热点,精品在拍卖会上往往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并不少见。但由于收藏群体相对狭窄,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唐卡收藏陷入低迷期,专家认为,藏家节后可趁低而人,选择明清或现当代唐卡精品,长期收藏投资。

近年来,唐卡收藏市场不断升温,尤其从2006年开始唐卡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明清唐卡在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02年12月,天津文物公司拍卖了一幅《清普贤菩萨像唐卡》,成交价为5.5万元,是当年国内唐卡拍卖的最高纪录;2004年北京翰海拍出的《清初五凤图唐卡》(五件)为17.6万元;2005年,中国嘉德春拍,明初的《打籽绣岩传甘露漩明王》,以137.5万元成交,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唐卡的价格已经翻了20多倍;2006年古天一拍卖公司拍出清乾隆的《莲花大师唐卡》,成交价是102.3万元;2007年匡时国际秋拍,清《世亲大师唐卡》拍出了89.6万元的价格……而唐卡拍卖的世界纪录是2002年4月29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御制的巨型刺绣《刺绣红夜摩唐卡》创造的,当时拍出3087.41万港元的高价,轰动一时。

但去年唐卡收藏市场势头出现渐缓迹象,由于收藏群体不大,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拍卖公司都没有推出佛教专场,为数不多的几个专场成交也比较惨淡。

专家建议,尽量收藏题材独特的唐卡。比如,藏医藏药类唐卡,既记载着各种西藏医药的精华,又是用以教学的辅助工具,不但表现了藏族人民对人体、生死的认识,还体现了对宇宙、人与宇宙关系的认知,具有医学、哲学、科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唐卡艺术研究专家西合道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品相好、保存完整、出自著名寺院高僧之手、画工精美的唐卡,年代越久价值越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早期的唐卡大量流入了西方博物馆,宋元时期的唐卡流传下来的已十分罕见,而目前在国内,明代以前的唐卡文物价值是相当高的。现存的历代唐卡中绝大部分都是清代的作品。但质量不一,并不一定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不少当代唐卡大师的作品同样具有不菲的收藏价值。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篇4

摘要: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解释了市场上存在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非理性行为”。同时对于我国股市中存在的种种异象,行为金融学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从个人投资者到机构投资者,再到政府及其他监管机构,行为金融理论对三者的非理性行为分别进行了剖析,同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非理性行为;异象

Analysis of bounded rational behavior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Abstract: behavioral finance as a new science, explains the existing "bounded rational behavior ” contrary to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various anomalies existing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behavioral finance gives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too.From individual investors t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n to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regulators,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 bounded rational behaviors of the three, and gives the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behavioral finance;bounded rational behavior;anomaly

一、“理性人”与“非理性行为”的矛盾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理性人”假定

有效市场假说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该假说的基本内涵是:资产的市场价格可以迅速并充分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随后,经济学家法玛根据市场价格所反映的信息集将有效市场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当市场弱式有效时,资产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有关的历史信息;当市场半强式有效时,资产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有关的所有公开信息;当市场强式有效时,资产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有关的所有信息。

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基本假定: 第一、当资本市场中所有投资者均为理性人时,投资者可以对证券进行理性评价,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第二、当有些投资者不理性时,这些投资者的交易策略互不相干,他们的交易会彼此抵消,从而使得资产价格趋近于其基本价值。

第三、当非理性投资者以相同的方式偏离理性标准时,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从而保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例如一种证券由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而被高估了,理性套利者将会迅速卖出该种证券,同时购买其他相同或类似的“廉价”证券来对冲风险。当一种证券被非理性投资者低估时,理性套利者又会买入该证券,同时卖出本质相同的其他证券来对冲风险。

第四、非理性交易者在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将一直处于损失状态。由于交易者无法承受永远的损失,因此,他们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从以上四点假定可以看出,投资者的理性是有效市场假说成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投资者的理性,市场将不再有效。如果一些行为是非理性的,他们的行为肯定是随机的、非系统的。

(二)“非理性行为”的广泛存在与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随着金融理论的不断研究,经济学家们发现在现实经济市场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理性人”假定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例如,股票的溢价现象、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股价的”日历效应“等。而同时有效市场假说中关于“证券价格随机漫步、没有人可以通过已有信息获得超额收益“的理论也越来越受到现实中”不寻常现象“的挑战,技术分析理论就是在这些“不寻常现象”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非理性行为”的广泛存在及其影响直接促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结合了心理学、决策科学、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等内容,指出经济市场中人本身的复杂性,并通过行为金融学理论来解释经济中一些有效市场假说难以解释的现象。行为金融学是对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其更加贴近实际,更能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种种现象,是未来金融学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股市“非理性行为”的表现

股市这一金融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非理性行为”。尤其是我国股市,经历了2008年以前股权分置带来的发展契机以及2008年以后的股市困境,其间更是存在着诸多非理性的现象。不仅仅是个人投资者,连机构投资者甚至是股市的监管者都不可避免地发生进行非理性的举动。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个人投资者在股市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他们的交易资金量通常较小、信息获取渠道通常较为狭窄,并且往往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和投资战略。个人投资者通常抱着不切实际的暴富心态,过多地关注短期操作,并经常性地依靠自己的直觉、情绪等非理性因素进行交易。因此,个人投资者很容易受到股市上噪声的影响,而很少注重分析公司的基本面,自己也很容易成为股市中噪声交易者,并最终成为庄家盈利的工具。

1羊群行为: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主要有如下表现:○我国的个人投资者行为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无论就单只股票的涨跌还是股市整体的起伏波动,羊群现象都表现得很明2投机性太强:在我国,很多参与股市交易的个体投资者都不关注企业的基本面,他们显。○投资某只股票并非是因为该企业的经营业绩好,也不是为了获得红利,而仅仅是想通过短期

3处置效应:操作获得该至股票的资本利得。○个人投资者往往有将盈利的股票过早卖出,将4政策依赖:亏损的股票推迟卖出的倾向。○当利好政策出台是,个人投资者往往倾向于过度自信,而利空政策的出台又会导致其过度悲观。因此,我国的个体投资者对政策的依赖度比较大,而这种对政策的依赖又会在政策颁布时导致明显的羊群行为。

(二)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对比个体投资者,及巩固投资者具有诸多优势:资金量充足、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且搜集信息的平均成本低、操作效率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以及拥有专业的操作团队、内部分工明确等。并且,相比于个体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还具有相对理性的一面,他们会积极地制定投资策略并且会积极地权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但机构投资者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依然会有不理性的行为,比如,机构投资者也会对某些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而且,在机构投资者之间也有很严重的羊群行为,往往在某些政策信息公布的时候,众多机构投资者会采取趋同的行为。不仅如此,由于机构投资者更注重对当下市场状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市场走势的预测,因此其往往会发生显著的锚定启发式偏差。

(三)政府及其他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

在我国股市中,由于投资者的政策依赖性,使得政策性因素成为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首要原因。而事实上,就我国政府对于股市调控的行为本身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加大市场非理性波动的因素。

例如,政府在明确知道政策对股市的巨大影响的情况下,依然频繁地发布中央政策以调控股市,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股市的波动性,也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政策依赖。政府不仅从调控的频率上存在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其干预的内容也超出了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干预范围,政府的人为干预甚至使得股市的运行规律发生严重的扭曲。而且,当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政府及其他监管者通常不会立即逆市场操作,而是顺应市场主流意见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显示出了在市场重大变化中政府主动规避责任与相对保守的特点。

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政府和其他监管部门的非理性行为会加大股市的波动和风险,也加剧了我国股市上的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过多,必然会影响资本市场发挥其本该有的作用,甚至会产生经济泡沫。

三、我国股市非理性行为的成因

针对以上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以及政府和其他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现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解释如下。

(一)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成因

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而非有效市场假说中的“完全理性”,因此人在认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存在注意力的有限性。而有限注意力使得人对一事物的注意必须牺牲以另一事物的注意为代价。因此,在信息富裕的当今社会,人们消耗了大量的注意力以至于造成了注意力的贫穷,于是个人投资者在遇到过多的信息时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另外,个体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是要耗费成本的,因此人们会减少部分计算以减少成本,从而容易引起非理性行为。

不仅如此,个体投资者较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从根本来看,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和利坏消息的过度反应也是自身情绪的结果。个体投资者较容易冲动,从最初的政策信息导致的个体性的冲动演变为最终集体的羊群行为,这一过程恰恰就是由个体的情绪构成的。另外,个体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很容易通过一些所谓的“内部消息”采取不理性的举动,这些投资者较容易受到恶意信息的操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二)机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成因

机构投资者通常偏爱自己较为熟悉的股票而不愿意投资一些不确定性较大的资产。这一事实可以用熟悉偏好和模糊厌恶来解释。熟悉偏好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从较为熟悉的股票中获得确定收益的安全感,而模糊损失则表明机构投资者不愿意接受那些给自身造成模糊印象,从而导致潜在损失的证券。另外,由于很多机构投资者的经理人为男性,且大多有较高的学历和能力,因此很容易对自己过度自信,从而做出过度交易的举动。

机构投资者的锚定启发式偏差一方面说明机构投资额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的,另一方面说明我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尚且不成熟,无法对市场每天的新的信息做出充分的反应,因此只能通过当前的信息将某一个值设定为初始值,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一定调整。并且,与个人投资者一样,机构投资者也容易产生短视,投机心理较强,从而也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三)我国股市中政府非理性行为的成因

在我国,政府既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又是市场的监管者和治理者。因此,无论市场中哪一方出现问题,政府都必须积极地介入其中,而这种局面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国股市的制度缺陷,投资者对政策的依赖也由此形成。

另外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尚且不成熟是主要特征。不管是相关机制还是交易者的素质,都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如此,我国也没有走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尽管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会通过不断的改革并使之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对我国股市非理性行为的建议

(一)对个人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的建议

个人及机构投资者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容易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加剧股市的波动,同时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因此,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有必要了解自己在交易过程中的认知偏差,通过减小这种偏差使得行为变得相对理性,从而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平稳运行。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最为必要的措施是学习证券交易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加强自身的交易素质培养,要从各个层面提高自己对市场以及企业基本面的分析能力。另外,个人投资者在交易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信息的辨别,不能轻信所谓的“内部消息”,也不应该在市场波动较为剧烈时盲目听信所谓专家的建议,从而给自己带来损失。个人交易者在股市中时刻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自己一时冲动的情绪所左右,尽量不发生羊群行为。不仅如此,个人投资者要注意提高自己技术分析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国家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关注,避免急功近利,更不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在股市上进行交易。

对于机构投资者,首先应该规范机构经理人的操作行为,尽量避免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同时要加大投资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机构的操作流程。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让其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并进一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对政府及其他监管者的建议

政府有责任对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干预,但如果频繁地、过度地干预势必会影响证券

1完善政府监管法律,让监管有法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

2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可依。同时在监管法律体系内,加大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督执行力度。○的干预,同时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建立健全股票定价机制,并以此带动投资者的信心。只

3加大机构投资者有在发生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加以解决。○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加快个人投资者的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另外,政府政策的出台应该综

4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证券市合市场的反应加以考虑,而不应该采取独断的方式强行解决。○场上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惩罚力度,同时应通过完善退市制度减少不良公司的数量,并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的质量。

五、结论

由于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理性人”假定无法解释证券市场上诸多的“非理性行为”,从而促进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在我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政府及其他监管机构都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非理性行为,在利用行为金融学进行解释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加以解决。对于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其更应该加大对自身的规范和管理力度;而对于政府及监督机构而言,其更应该从宏观层面出发,加强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只有证券市场中各个参与者更好地约束和管理自身的行为,才能尽可能减少证券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进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理性行为理论 篇5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 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X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由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jzen& Fishbein,1980;Fishbein & Ajzen,1975)所结合发展出来的,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的发生,皆能够由个人的意志所控制;可是实际的情况下,个人对行为意志控制往往受到许多其它的因素所干扰,而大大的降低了理性行为理论中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力。因此,Ajzen(1985,1991)便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期望能够对个人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具适当性。[编辑]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的五要素 计划行为理论的几个因素

(一)行为意图

Fishbein和Ajzen(1980)认为行为意图(behavior intention),就是个人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之行动倾向,也就是指行为选择之决定过程下,所引导而产生是否要采取此行为的某种程度表达,因此行为意图是任何行为表现的必需过程,为行为显现前的决定,Peter和Olson(1987)提出对行为意图的测量,可用来预测实际行为的产生,可应用于营销市场对消费者行为作预测。

(二)行为态度

行为意图第一个决定因素:实行某项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对于态度的说法,并不一致。根据期望─价值理论﹙Fishbein& Ajzen,1975﹚指出态度乃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反应出来一种持续性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也可说是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他们认为态度的形成可从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结果的重要信念(salient beliefs)和对结果的评价(outcome evaluations)两个层面解释。即

Ab= BBiOEi

Ab=执行某项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

BBi=行为信念(Behavior Beliefs)

OEi=结果评价(Outcome Evaluations)

i=显著信念的个数

(三)主观规范

行为意图第二个决定因素: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它是由个人在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可以说是个人知觉重要的他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认为他应不应实行某一特定行为的压力。所以主观规范是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和依从此普遍性社会压力的依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的积和。即

SN= NBjMCj

SN=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NBj=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

MCj=依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

j=规范信念的个数

(四)知觉行为控制

行为意图第三个决定因素: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亦即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因此,可能促进或阻碍行为表现的因素之个人能力评估(Control Belief)和这些因素重要性考虑的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的积和。即

PBC= CBkPFk

PBC=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CBk=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

CFk=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

k=控制信念的个数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篇6

1、花一些存一些

2、没计划地花光

3、有计划地花光

4、已经忘记了

测试结果解析:

1、你是位现实主义者,做事情与人与己都会留有相当大的空间,你不愿承受太大的投资风险,又不愿失去大好的创业机会,固此事业相对平稳,发展也随之缓慢,

2、你的企业发展易造成“经济泡沫”,不能统筹规划理性投资,易随波逐流,不过你是非常精明的人善于把握商机,寻一位超强的投资专家为合伙人,相信成功就属于你们,

3、你胆大心细,做事有目的性,是位理财高手。面对商机能够看准形势全力出击,企业运作资金相对较大,大投入大产出加之成功地管理,你的企业发展会更加迅猛。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篇7

20世纪80年代, 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 为了解释这些异象, 一些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形成一门新兴的科学行为金融学。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Kahne-man) 和弗农·史密斯 (Vernon·Smith) , 就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行为科学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 来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在证券市场中行为金融理论认为, 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 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二、行为金融学中的自我控制理论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的掌握。人的活动就其针对性而言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客观世界的, 人通过各种工具与技术改造客观世界, 从而控制客观世界, 工具及技术手段愈高级, 人对客观世界的控制水平就越高;另一种则是针对主观世界的, 人对主观世界的控制是运用符号、语言、心理活动这些精神工具, 通过意识而达到控制的目的。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密切联系。行为金融学中的自我控制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而在保持理性的前提下, 对金融事件作出自认为最合理、最有利的判断和决定。具体到证券市场上, 是指投资者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来把握局面, 以便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交易市场, 不使自己成为市场博弈中的输家。自我控制失效时可能产生自我成就归因偏差、浅尝辄止偏差、有效性偏差等。

自我控制往往要付出代价, 比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 人们极易花钱, 而不选择存钱。因此经理人会用退休金政策去对付这个问题 (也就是推迟员工的大量消费直到退休) 。在利率决定论中, 欧文·费雪把他的个人储蓄理论建立在五个特点之上:远见、自我控制、习惯、对生活的期待、对后代的关爱。在这里我们讨论前三个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远见很重要因为退休金要求长期计划。自我控制是必须的, 因为立即的花销总是很容易。

我们在自我控制中吸收了三个元素, 这三个因素一般被经济学的分析排除在外:诱惑物、内部冲突、意志力。在股票投资市场中诱惑物表现为“卖出的股票立即获利”的冲动, 然而等待一个好的时机卖出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就构成“立即卖出”与“等待时机”所构成的内部冲突, 而意志力则表现为“控制自我的冲动以等待合适的时机”;同理在买进股票时, 投资者可能发现股票已经下跌了一段时间了, 认为这时是建仓的好机会, 但是他也会观望股票是否会继续下跌, 另一方面又担心失去买进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内部冲突”, 这时他可能再等等, 这是自我控制的意志力。

三、自我控制的失效

如果不能在保持理性的前提下, 对各种事件作出认为最合理、最有利的判断和决定, 炒股无异于赌博, 在证券市场上, 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自觉的“自我控制动机”, 即渴望能够把握住局面, 以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交易市场。但是有时人们为了避免痛苦, 人们常常做出许多非理性的行为。一些行为会导致不好的情绪, 急躁、得意、盲目、恐惧、兴奋、对比、多变、幻想, 这些情绪就可能导致自我控制的失效, 自我控制失效后人们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从而影响收益。想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分析何时清仓、何时换股、何时介入、何时持有资金, 就得知道保持冷静的方法, 因此探究自我控制失效的原因就很重要了。

(1) 多次自我控制导致自我控制枯竭

前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是一个有限的消耗品, 即越用越少:一旦整个水池被用干了, 我们就不太可能在下次面对要求自我控制的情景时保持我们的冷静。

爱荷华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和神经市场学专家肯定了前人的结论, 他们是第一个用f MRI (功能性核磁共振) 显示自我控制的大脑情况的科学家。他们通过让被试在f MRI中进行两侧自我控制的任务来收集了他们的脑成像———在进行第一次任务时必须有意地忽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词汇, 在进行第二次任务时要求参与者控制自己的选择偏好, 总之两次任务都包含了自我控制的过程。研究发现参与者在第二次任务中执行自我控制更困难了, 这种现象叫做“控制剥夺”。

f MRI的结果跟参与者的表现一致级在两次任务中前扣带皮层 (ACC) 在自我控制过程中以同样的强度活跃起来, ACC是自我控制时大脑中中识别控制物的部分, 当需要控制的情景出现时, 它会说“注意, 这种情况下你会两种类型的反应, 有一种是不好的”。然而, 侧前额叶皮质 (DLPFC) 在第一次自我控制执行后的第二次任务中活跃程度减弱了很多, DLPFC是大脑中管理自我控制部分, 当遇到情景时它会说“我真的想做蠢事, 但我必须克服那个冲动去做正确的事”。研究者Hedgcock说参与者的侧前额叶皮质 (DLPFC) 在第二次自我控制的时候不那么活跃, 表明主体克服它们的原始反应变得困难了。

Hedgcock认为ACC的稳定的活跃表明人们对于识别诱惑物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DLPFC的失活表明个人在经历多次自我控制后控制能力的枯竭, 虽然他们意志力保持抵抗, 但这会越来越难。这个研究也能调整之前的想法:把自我控制想成像肌肉一样松弛有度可调节。Hedgcock的f MRI脑成像表明了:自我控制像一个能被用干的水池。但又能通过在低冲突环境 (远离诱惑物的环境) 中的自动补充满。

(2) 股票投资中的自我控制枯竭现象

把该研究应用到股票市场上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提前卖出涨势良好的股票, 导致错失良机, 有人却慌忙买进下跌中的股票, 以为会上涨, 但却跌入亏损的陷阱中。因为想要卖出股票的人一直在等待机会, 而等待的过程包含了自我控制的过程, 他要控制自己想要卖出的股票立即获利的冲动, 等待一个好的时机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这种自我控制一旦持续的时间过长, 投资者就无法保持同等程度的自我控制。投资者的大脑一方面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再等等, 保持冷静, 仔细分析等, 但大脑的另一方面, 也就是DLPFC部分的控制力却渐渐减弱。使得投资者在一段时间的坚守后, 过早地卖出股票;同理, 有的投资者看到某支股票下跌了一段时间了, 认为这是建仓的好机会, 他一边在等待观望是否会继续下跌, 另一方面又担心失去买进的最佳时机, 这时他的大脑会告诉他再等等, 也许会继续下跌, 应该冷静, 这是自我控制的过程, 另一方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我控制后, 他的控制力会下降, 因此会出现过早买进的情况, 导致往后的亏损。

(3) 大量选择行为导致自我控制失效

Kathlin D.Vohs的实验表明大量的选择行为会削弱自我控制, 因为心理资源的有限导致决策行为、自我控制的限制。在资源有限论理论的模型上, Kathlin D.Vohs假设做大量的选择会消耗尽自我控制和主动应答的心理资源。在实验中被试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做问卷, 实验组的问卷包括292道题, 每道题针对不同的事物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 提供的选项有2个或2个以上 (e.g., 蓝色T恤或白色T恤;T恤或蜡烛或钢笔) 。而对照组的被试做的问卷内容与实验组一样, 不同的是对照组不进行选择, 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标记出哪些东西是他们以前用过的, 最后对照组同样完成292道题。

下一步就是自我控制的测试, 主试给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都提供了同样多杯的难喝的饮料, 每杯饮料有1盎司的量, 饮料是用醋和水兑成的, 对身体无害, 然后告诉被试:“这是几杯尝起来不好的饮料, 对身体无害, 请你喝这些饮料, 每喝一杯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每杯一盎司, 要喝多少取决于你。”然后记录所有被试喝的杯数作为衡量自我控制的程度。对于难吃的饮料喝得越多要求的自我控制就越多。结果发现做了292个选择的实验组喝的量比对照组明显少。表明大量的选择消耗的心理资源使得被试随后自我控制被削弱。

(4) 股票投资中的大量选择行为导致自我控制失效

而在模拟炒股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排名靠前的人股票转手率若在300%-500%, 那么排名靠后的人股票转手率则高达1000%-2500%, 远远高于排名靠前的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落后于他人的模拟炒股选手心理会有恐慌, 因此时时关注股票, 不断买进卖出, 看到有点上涨趋势的股票就立即买进, 买进后刚看到有下跌趋势就立即卖出, 造成卖出时总是亏损, 导致恶性循环。而在这样的高频率的买进和卖出之间, 必定伴随着对众多股票的不断选择, 正是这种大量的选择行为导致了投资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削弱, 造成他们总是看不准时机, 或失去等待的耐心, 看到刚有点下跌的趋势就卖掉股票, 致使他们在股市的博弈中总是失败。

四、应对自我控制失效的方法

成功应对自我控制的问题要求我们养成好的习惯。在我们现在的模型中, 我们从自我们控制的概念开始。自我控制如何与一般的选择不同?卓越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自我控制的关键是一种“意志上的努力”, 他如是说:“集中的努力是意志行为的关键。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对的, 因为他们也曾有过这种感觉。那么是什么构成了困境, 就是让人在为一些明知不对的行为热情地劳作, 就好像这是明智的一样。”

而研究者的结论似乎比较悲观, 如果自我控制是一个越用越少的资源, 那么不就是意味着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经验的增多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了吗?但是事实上成年人和经验丰富的人自控能力往往更好, 这不是与研究者的解释矛盾了吗?其实并不矛盾, 研究者所说的自我控制是单单指通过意志力进行本能的控制, 而且是在连续的一段时间内。而富有生活经验的人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进行自我控制, 在行为金融学中一个经典的方法就是“心理账户”, 为了控制不必要的花销, 人们可以在心理设置不同的账户, 不同的账户分管不同的功能, 一个账户的钱用完了就不能用另一账户的钱, 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自我的挥霍无度。诸如此类, 越是经验丰富的人有越多的方法来控制、管理自我。另外研究者也说明了被耗用尽的自我控制资源可以在远离诱惑物的环境中再次补充满, 比如你做了一天的数学题筋疲力竭, 心想再也不想做了, 但是你睡了一觉或者休息一天过后, 你任然可以回到做题的状态。也就是说在非连贯的时间内自我控制可以自我修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由此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处新的自我控制方法和定时修整来避免自我控制失效。另外本文的解释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解释, 人的心理状态必定比较复杂, 本文只是从一个角度解释股票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往后的研究应该致力于用严格行为实验证明该解释, 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炒股的观察或者在真实的股票投资者中进行问卷调查来收集信息, 调查不同投资者的自我控制心理状态, 以获得证据证实或调整该结论。

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中的自我控制思想出发, 结合自我控制领域两个最新的研究, 解释股票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研究一表明自我控制是一个越用越少的有限资源,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意志力控制自我的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控制后会越来越弱, 所以人们会变得越来越不冷静,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人们会犯错——总是在错误的时候买卖股票, 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等待的过程中减少了。在研究二中研究者用行为实验表明大量的选择行为会严重削弱自我控制能力, 本结论应用到股票投资行为中可以解释为什么换手率高的模拟炒股选手总是操作不当, 因为高换手率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大量的选择行为, 而正是这种行为削弱了选手的自我控制能力, 导致他们总在不合适的时候买股卖股, 因而造成损失。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自我控制,股票投资

参考文献

[1]苟宇, 刘菲菲.行为金融理论综述 (一) [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1]苟宇, 刘菲菲.行为金融理论综述 (一) [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

[2]《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 刘力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03.3[2]《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 刘力等, 心理科学进展, 2003.3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篇8

摘要:本文以行为公司金融相关理论为突破点讨论了管理者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于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以及基于影响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管理者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

一、非理性行为对公司决策影响的理论基础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下,Modigliani和Miller于1958年提出“MM理论”。经过对假设的修正,该理论成为研究现代公司金融的起点。MM定理的成立有条件,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经常出现无法用金融学中的一些经典模型和理论给出合理解释的现象,于是学者们创立了行为公司金融学,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在一起,对假设条件进行修正,得出管理者和投资者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从而重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本文以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为突破点研究投资者和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公司金融行为的影响。

二、非理性行为的分类以及其对于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分为四类:第一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均为理性,属于传统金融学的研究领域,。虽然存在一些如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投资者具有理性,他们通过市场机制及公司契约有效约束管理者行为,能够促使管理者进行合理的决策。第二和第三种分别是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模型,基于行为金融范式分析了非理性对于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第四为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非理性的,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错误预期导致股票与公司内在价值严重偏离,可能诱导公司管理者更积极的进行高风险投资,最终会导致资金配置的失衡和股市的崩盘,这时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以进行研究和改善,故行为金融主要研究第二、三种状态。

(一)投资者非理性对于公司金融行为的影响

1、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由于市场是假说的影响我们认为市场时机是公司融资时的重要因素,当股票市场对公司的权益评价较高时公司会选择发行权益;当债券市场出现时机,即市场利率较低且预期将上升时,公司更倾向于发行债券。但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致使证券市场上的价格总是背离其真实价值。市场时机不仅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还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长远影响。

2、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公司投资决策会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当投资者过度悲观时,这些公司会放弃一些本来值得投资的项目;而当投资者情绪狂热时,又有可能会引起过度投资。

投资者能通过间接决策权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虽然大多数投资者没有直接影响决策的能力,但若管理者做出令投资者不满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就会使公司股价下降,甚至被收购,从而迫使公司管理者改变决策。

在投资者非理性的情况下,在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的情况下风险报酬率需要调整,即不能只由CAPM模型决定。

3、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的影响。公司发放股利决策以及公司股利的形式会受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影响,非理性的投资者对于股利有特殊偏好并且在股利形式上偏好现金股利。这是由于这种做法能帮助他们克服自我控制问题、提高投资者的效用和规避后悔。

公司发放股利的规模会受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影响,公平的股利发放规模应该是与公司的盈利相关的,盈利增加时提高股利的支付比率相反则减少股利发放甚至不发放股利。但事实上,只有当公司绝对有信心在将来不会降低股利比例时,公司才能提高股利的支付比率,当然也不会轻易降低股利。这主要是因为非理性的投资者对股利的减少反应非常强烈。

(二)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金融行为的影响

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既有弊也有利,由于管理者愿意负担由于低估项目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从而能提高企业的价值;但如果管理者过分乐观,在并购决策中低估风险高估收益从而出现盲目并购,这样将产生大量的价值损失。

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过度和不足。他们会高估项目投资收益,导致过度投资,另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企业价值被市场低估,融资成本太高从而导致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现象出现企业资金结构会受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其自信程度越高,公司短期负债的比率越高。研究表明乐观自信的管理人员与保持理性的管理人员相比,更乐于开展债权融资。

公司股利政策会受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如果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掌控的公司规模较小,那么他们降低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倾向将会更加明显;反之若公司规模较小的企业,倾向于支付更高的股利。过度自信管理者可能会因为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比较高,而高估自身经营能力、派现能力和公司未来的经营前景,而倾向于支付更高的现金股利。

2、嫉妒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嫉妒心理分为积极的“白嫉妒”和消极的“黑嫉妒”。拥有“白嫉妒”的管理者会增加投资达到“被嫉妒”管理者水平,实现企业价值增长;而“黑嫉妒”管理者则通过多占用资源,增加非效率投资来降低“被嫉妒”管理者水平,损害公司价值。嫉妒心理会损害集团整体投资绩效,且投资机会的差异性越大,集团内部门越多,对企业价值的毁损程度越大。

3、风险规避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风险规避倾向越高的管理者越易发生投资决策扭曲行为,完全基于股权报酬激励的管理者即使在损害公司价值的情况下也会倾向于选择降低公司风险的项目。风险规避使管理者增加了放弃投资项目的可能性,造成投资不足现象出现。

4、羊群效应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管理者羊群行为使得管理者不能客观对投资行为进行把控,不能按照理性标准做出投资决策,加大了投资失败的风险性。中国钢铁行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现象,也是由于管理者的盲目跟风造成的

三、政策和建议

1、对于投资者的建议。投资者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证券投资、金融、法律法规和财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多关注国家政策,可以帮助投资者坚定自己观点、鉴别其他观点正确与否。同时投资者在面对违反规定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时,应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2、对于公司管理者的建议。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应理性分析公司当前的发展状况,在充分考虑公司留存收益和成长性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股利支付率,从而保持政策的稳定连续性。管理者应当制定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股利政策,坚持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不断地加强公司核心力,以获得最佳的经营业绩来回报股东。上市公司管理者应统筹全局,选择较好时机上市,在此过程中,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保证公司的融资能力不受影响。

3、对于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建议。相关机构应当多开发新产品,使得投资者能够按照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这样就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减缓过度投机的市场现状。修正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使其以理智从容、泰然自若的态度面对盈利和亏损。政府应当增加法律法规的透明性,以减少由于投资者不能准确预测市场和政策导向而产生的风险和不稳定性,从而可以减少投资风险,稳定市场。制定法规,要求对股东进行透明化利益管理,使得股东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证。对于证监会来说应当及时公布信息保证信息的传播的通畅无阻。逐步建立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框架,实现股利政策的理性。(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唐蓓.《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J]山东师大,2009.3.

上一篇: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下一篇:会议管理制度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