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试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的不断完善,要求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内部审计作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自我约束监督机制,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对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审计重要性试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计重要性试析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对CPA审计的 机遇与挑战探析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CPA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有哪些变化值得总结与探析。首先通过对比传统审计与CPA审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总结出了CPA审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应用;然后通过案例发现大数据审计存在的影响,如审计的质量、审计的风险、审计的成本等,分析出在运用大数据审计时,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相关的发展战略,如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自己的数据平台、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风险防范、完善审计组织模式、规范审计准则,制定政策法规等。

关键词:大数据;CPA审计;审计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审计行业面临了新的信息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审计风险和方法会发生巨大变化。与传统CPA审计相比,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体现出更多传统CPA审计做不到或很难做到的方面,这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增加了审计的职责,并使审计行业有更多的机会。大数据使审计风险减低,使审计工作和结果的质量提升,实现了CPA审计的全方位管理。 然而,大数据的利弊也是双面的,尽管所体现出的便利有许多,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财务信息的保密性,监督和管理审计工作的难度等。是否能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时机,面对挑战,降低独立审计失败的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审计业应该考虑怎样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模式以便更好地建设新环境下的审计。本文将聚焦这一问题,对CPA审计的风险和质量进行探析。

一、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特征

(一)傳统CPA审计与大数据CPA审计的对比

传统审计主要以手动操作,纸质环境为主,来进行审计。大数据审计则利用了更多新技术,两者的异同点可分析如下。

1. 相同点

传统CPA审计与大数据CPA审计都必须以《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准则作为业务标准和职业规范,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是否合法的标准。并且无论是传统还是大数据审计,其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筹备、实施与报告这三个阶段,通过调查了解、签订业务约定书、评估内控、确认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编制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内控进行测试、对报表实行实质性测试、整理在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稽核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编制报告等基本审计程序来发表审计意见。

2. 不同点

从审计证据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主要存在于纸质上,通过查找被审计单位的账本和相关资料来获取审计证据,而大数据CPA审计则减少了繁杂的纸质任务,经远程技术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收集审计证据;从审计程序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主要依赖于传统审计程序,而大数据CPA审计则加入了更多技术上的支持,使其更加便利;从审计方法上来说,传统CPA审计方法是抽样审计,大数据CPA审计则可以进行总体审计;从审计时间上来说,传统CPA审计是定期进行审计,大数据CPA审计更多采用了实时审计;从内部控制上来说,传统CPA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人工操作,大数据CPA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采用自动化控制;从工作职员来说,传统CPA审计人员需要专业技能,而大数据CPA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操作这些信息技术的能力;从审计思维上来说,传统CPA审计先需要分析审计对象的每个部分,再对其整合,总结,大数据CPA审计打破了传统审计思维,掌握审计对象,分析数据然后进行总体评价;从审计风险上来说,传统CPA审计因为主要是抽样审计所以存在的风险较多,大数据CPA审计实现了总体审计,在一方面减少了抽样审计风险;从审计质量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不能保障审计数据的全面而大数据CPA审计使审计人员能运用计算机技术避免人工误差,使审计对象更加全面完整,审计质量也变得更高。

(二)大数据CPA审计的基本特征

因为有大数据的支持,总体审计得以实现,即使面对大量样本,也不再使用抽样的方法,使审计风险降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大数据使得被审计单位可以利用外部数据,这样解决了传统审计难以获得及运用外部数据的弊端,并且可以从许多的方面察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的精确性。大数据下环境,审计人员直接利用原始数据就可完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减少了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可能性,并且极大的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因为大数据下的审计工作在互联网上运行,使得审计人员不需要去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也不用在固定时间进行工作,仅一台联网计算机,便可进行工作,使审计工作更加灵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大数据审计使预算定额指标的分类更加细化,使得指标值之间的可比性提高。大数据审计能降低审计成本,比如,审计工作底稿要存储大约10年,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可以将数据保存在云平台上,减少纸张使用量。审计人员还可以运用云平台进行工作,则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降低了相应的管理费用。大数据审计使内容从财务审计转变为综合绩效审计,以往审计主要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收支情况,这使得审计监督仅仅分析了财务数据,不能深入分析被审单位的业务指标,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全面的反映被审计的单位的绩效状况,而大数据审计使分析业务的数据变得信息化,因此使综合绩效审计得以实现。

二、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下对CPA审计面临的机遇

1. 审计质量提高

传统审计采用抽样审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需要审计的数据信息很多而且数据的采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和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效率,因此只能运用抽样审计,大数据审计则实现了全面审计,极大提高了审计质量,由于可以运用大数据,审计证据也变得更多,更准确,更全面,并且在大数据审计下所有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所以不存在其他因素的干扰。正因为这些原因,审计质量将大幅提高。

2. 审计风险降低

大数据技术拥有强大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使得审计工作的压力大大降低而且通过大数据技术还能够得出一个更为精确的答案,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全面,进而减少了审计风险。大数据的应用还会使得舞弊现象减少,因为技术的应用使审计数据更加透明化,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公之于众,在此情况下,通过修改会计信息来获利变得不可行,因此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

3. 审计成本降低

大数据技术下,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空间变得灵活,一些资料的上传录入可以保存到互联网系统中或者云数据平台,这样可以节约了空间而且还能够永久性保存,在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查找,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和空间,使审计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二)大数据时代下对CPA审计面临的挑战

1. 相关审计人员需要具有数据分析能力

从传统审计转换到大数据审计,审计方式等都发生了转变,仅仅靠之前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使用大数据审计时,要有对数据的敏感度还要有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并且要熟练得使用有关软件,对数据能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除以上能力外,审计工作还要求具备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信息系统运用的技术、评价内部控制能力等,审计工作是知识全面复合型人才,在现阶段审计部门里面大多都是审计业务员工,缺少专业性技术分析人员,一些大龄的工作人员可能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比较慢。这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所以需要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了解大数据技术以及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2. 审计应用技术落后

大数据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它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大数据审计不再依靠以往通过人工收集、整理和分析来的数据,这些工作将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但是计算机并不是直接的向审计工作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而是提供图片信息和视频等传统的显示方式这些难以将信息精确的传达,所以就需要审计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使其再次可视化分析但是应用信息技术时,水平不高使数据精确分析能力降低。

3. 数据保密问题

大数据审计结果都是通过网络上传,因此难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审计工作涉及的活动由于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一些审计师可能会披露违反职业道德的数据内容以获取利益。但是在目前这种云计算方式下,把对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的工作做好的话是十分困难,由于审计结果由第三方管理,审计相关人员可以轻松逃避责任。另一个方面是网络系统的风险问题,这要求企业需要完善自己审计系统的防御能力,能够应对各种网络风险的能力,否则系统出现漏洞就会使信息泄露并且形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数据审计的运用需要大量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而现在审计人员大多都不具备此能力,所以要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技能培训,并且要使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意识转变,除了培养会运用大数据审计的工作人员还要培养审计队伍中的审计人员具备对审计大数据分析和评估的技能,这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数据的准确度及可靠度。在培养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使每位参与审计的人员都具有个性化。

(二)建立自己的数据平台

在运用大数据平台时,收集数据和收集信息时容易受到阻拦,当被审计单位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且无保留意见时,在被审单位要求以及审计准则要求时会相互矛盾,这时候,如果事务所拥有了自己的数据库和自身的数据平台时,事务所可以将客户数据进行录入,然后对其进行研究,运用这些数据能更加认识企业的过去现在,预测和分析企业将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可以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这样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展预测、税收代理、咨询和企业战略等业务,能扩展经营范围,为其带来更多收益。

(三)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风险防范

因为计算机审计结果都是通过网络上传,因此难以确保数据是否完全保密,首先要对大数据云平台进行加密处理,控制用户的访问,管控大数据来保护敏感隐私信息。其次在大数据采集分析过程中实施保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管理者。最后,要建立一个通过网状的客户端进行检测的一个异构数据中心的安全平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这样可以从最基础的地方对数据进行保护。

(四)完善审计组织模式

传统的审计组织模式采用的是分散的方式,大多都是小组分析,对工作人员进行小组分工,然后通过小组来进行分析数据。而大数据审计模式是统一的一个整体数据体,是以数据的分析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并且以数据为核心展开工作,可以有效得整合资源,变得更加科学和精确。

(五)规范审计准则,制定政策法规

在如今的大数据审计模式下,我国审计制度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变,目前的审计制度只是针对于传统审计程序,而大数据审计程序已经有所改变,因此,国家应该在支持和鼓励大数据发展的同时,出台与实施有关政策,真正有效的推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使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业务环节中运用大数据审计时,都能有较规范的指导意见和相关的提醒等,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阳杰,应里孟.大数据时代的审计证据与审計取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7(01):115-124.

[2]刘星,牛艳芳,唐志豪.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16(05):3-7.

[3]郑伟,张立民,杨莉.试析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2016(04):20-27.

[4]陈伟,SMIELIAUSKAS Wally.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机遇、挑战与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6,43(01):8-13+34.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作者:夏靓

审计重要性试析论文 篇2:

新时期我国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的不断完善,要求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内部审计作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自我约束监督机制,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对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型审计;管理审计

引言

内部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管理活动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适当性和合法性,从而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晚,仍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审计职能仍停留在监督和评价方面,未向咨询、鉴证服务方面拓展‘大多数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人员素质也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审计方法传统落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新时期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和解决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一) 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科学

由于内部审计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与企业经济利益不能直接通过产品收益体现出来,加上内部审计有时候与企业自身利益冲突,导致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要么不重视内部审计,要么将内部审计功能侧重于监督导向,将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与会计的监督混淆,导致在人员培训、业务范围拓展、经费拨付等方面对内部审计支持作用有限。目前,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被大大折扣,将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作用。而且我国并没有赋予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处罚权,因此不具有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与被监督者处于同一利益链条,缺乏独立性,导致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开展内部审计,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形同虚设。

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国外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由单位的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独立、自主、客观地进行审计监查工作。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制约了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按照领导模式区分主要有三种不同组织形式:第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直接领导;第二种是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各职能部门平行,由本企业的总会计师领导;第三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或者合并于企业的财会部门,由财会部门主管领导。第一种内部审计机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监督机构领导的情况,其独立性最强;第二、三种独立性较差。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往往是第三种,即作为财政部门下的一个分支或与财政部门平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权威性、客观性和独立性,从而也就无法有效实施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监督、运行、管理等方面中的作用。此外,虽然第三种相对来说独立性强,但是如果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其领导之下,经理人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往往会出于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对企业不利的行为,而内部审计机构又由经理负责,这必然会导致内部审计失去独立性,也就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问题,损害企业整体利益。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正处于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的过渡阶段,主要表现为审计手段由传统手工操作向计算机技术转变,由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性、综合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审计部门又是企业的核心部门之一,审计工作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大多是由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转入的,可能还会兼职其他岗位,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缺乏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有些人员甚至不具备内部审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中拥有专业职称的人很少,专业人员配备比例低,难以有效地开展“专项审计”、“管理审计”等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的素质水平不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审计行业和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

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局限于财务审计,以损益的真实、完整性为标准,主要着眼于对财务数据、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审查,没有涉及到企业运营和管理领域。财务审计依赖于对现有数据资料的分析,属于事后审计,直接制约了内部审计的成效。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内部审计应该扩围,尤其是对企业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方面,体现审计增值型的服务。而西方国家内部审计范围广泛且深入。以美国为例,美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财务审计,而是扩大到企业所有业务机能和内部控制制度,如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等。内部审计从实际业务的鉴证深化到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审计观念更偏重于建设观念,“绿色”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也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有待提高

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一般都采用经验抽样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只有少数大企业采用定量分析法。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较为简单、落后,不具有针对性,无法保证能够审计到高风险的领域,从而造成资源分配不当、效率低。在技术方面,虽然有针对特定审计项目开发的软件支撑,但是缺乏一整套系统性的审计软件,受软件审计经验、开发时间长、市场容量狭窄等方面限制,加大了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在审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只占19.72%,加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应用计算机技术水平低,导致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效。此外,风险审计水平不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内部审计加强风险基础审计,将审计风险指标贯穿于企业整个运营流程,全面控制审计风险。

二、新时期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充分强调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必须规范其运营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内部审计产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在保护资产安全、改善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评价鉴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各核心机构、核心职能的审查和监管,能够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是企业健全自我监控自我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需要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或审计长,充分发挥其监管能力,提高审计效益。我国《审计法》及《审计署》也明确规定了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因此,企业应重塑内部审计的地位,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与此同时,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在具体设置中,要遵循独立性原则、权威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在独立性方面,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有权出席、参加企业高层管理活动或会议,直接对有足够权力的领导人负责;并且要依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审计局机构履行职责的情况。在权威性方面,给予内部审计机构较高的组织地位和设置低位,内部审计机构也可借助法律力量如《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来保证其权威性。在经济性方面,要强调增值型内部审计观念,通过内部审计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的监督,助力企业经济效率、管理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还应该努力做出成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与内部审计协会、企业内部高级管理者和董事会的沟通交流,增强内部审计的自律性,更好地把审计成果为企业提供辅助性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审计部门岗位轮换制、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也可实施“外包制”的内部审计,即聘请或聘任其他企业或专业审计机构的专家人员参与企业内部审查、评估等,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能,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实现现代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突破的关键。在选聘内部审计人员时,根据企业不同内部审计岗位要求,应该有意识地选择有管理经验、具备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的人员,以完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针对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配置方面,内部审计队伍中不应只着眼于配备财务人员,还要配备专业经济师进行企业管理和掌控,配备质量控制工程师和具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等,从而优化队伍内部专业配置。企业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开设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风险基础审计等课程,在审计中积极运用数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加速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提高时效性。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定期绩效评估,从业务操作、技术水平、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将员工的优缺点汇总整理,在后续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管理,使他们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兢兢业业,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

(三) 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方式、运作机制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需要内部审计基于企业自身情况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调控。内部审计空间范围不应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还应扩展到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经济合同、经济效益审计、新产品技术开发与改造审计、经济责任和离任审计、人力资源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运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时间范围来看,内部审计不应仅局限于进行事后审计,还应扩展到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强调信息和预测,监督企业战略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措施,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此外,新时期应将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心,根据科学定量和定性分析,审查各职能部门管理控制制度的履行状况、组织目标和管理质量的存在性、有效应、适当性。管理审计要将重点放在问题产生原因、改进和影响方面,拓展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管理审计应着眼于企业整体效能的提高,从根本上改进组织结构、优化企业整体机构,充分挖掘企业潜力,促进管理效益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内部审计方法、手段的科学化

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将被审计对象按照风险高低进行排序,再按照统计抽样方法确定审计内容,通过审查分析,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先进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经济学、法律、运筹学、数学等一系列的现代分析、决策方法,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审计,通过合理的审计软件和计算机审计程序,从审计接口直接下载、读取被审计单位信息和数据,从经营管理、风险、决策等方面对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风险,实现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目标。同时,借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在对企业内部审计技术评价方面,通过设立统一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审计技术。此外,企业应该引进“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即AO系统)和科学的审计管理系统,彻底摆脱内部审计传统手工操作,将项目计划,内、外勤管理,经费安排,人员培训等管理信息纳入审计管理系统,促进审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以信息化、技术化带动效率化。

三、结论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活动效益水平、保障资金安全完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丰富审计内涵、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强化审计机构独立性、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促进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管理控制、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作用,辅助和服务企业管理,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 袁梅花.试析新时期企业内部审计的有益探索[J].会计师,2013,(6).

[责任编辑 仲 琪]

作者:陈燕

审计重要性试析论文 篇3:

浅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化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许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模式同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而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本文对高校审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来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key word: University Management audit Internal control

作者简介:王亚丽(1977-),女,浙江衢州人,衡阳师范学院审计处,审计师,CIA。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但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位没有改变。高校内部审计就是顺应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形势需要而开展的审计工作,其职能在于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检查并评价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对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管理、正确评价其经济职责履行情况、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 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 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監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四) 审计人才机制建设落后

目前高校审计工作中,内审人员多数是由财务转岗过来,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人员编制少,有的没有专门的审计机构,有的审计人员身兼多职,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犹为普遍。因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规范、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报告的质量等不能有效保证。

二、如何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

(一) 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 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

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 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

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 科学利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成效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所以高校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中应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形成领导重视、审计资源共享、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利用审计结论,以审计评价作为考察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对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表扬并积极推广,对政绩一般的干部要督促进步,以保证干部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模范性。其次纪检部门对有经济问题的干部要严肃处理,该行政处分的一定要处分,该经济处分的要落实,有违法责任的要追究。再者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要重视审计意见,对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认真讨论,深入研究,作出整改方案,落实审计建议,全面提高部门的经济管理水平。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 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 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领导岗位上。二是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业务知识,熟悉审计业务。三是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容专业、政策性和审计风险于一体的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要独立,人员配置上要有会计、审计、工程、管理等专业人员。要不断补充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到审计队伍中。同时要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不断地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及组织协调工作能力。

(四)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校内审要改变单纯依赖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的老办法,要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改变现行审计的现场审计方法,运用現代网络信息技术,实行非现场审计。改变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中审计法,推行日常审计方式;改变审计项目的计划方式,借鉴计算机中的“显示”与“隐藏”方式,对审计覆盖面做出有“显”有“隐”的安排。创新审计资料的采集方式,变集中、一次收集为日常、多次收集;创新审计资源的使用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审计资源,校内可以利用教学、科研的力量,校外可以利用其他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创新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内审人员中财务人员和计算机及网络审计人员的比例要恰当,尝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培训内审人员,吸收社会审计的方法,开阔内部审计视野。

(五) 不断拓宽审计领域

高校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的职能作用,必须在拓宽审计对象上下功夫:一是开展同级审。对于高校内审,开展同级审可以从源头上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制度监督。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本级和院系其他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审计监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同级审的作用,内审机构还必须要求一级财务机构定期报送审计资料,如学校审查批准的本级预算、年度收入计划以及本级各部门对下属各单位批复的预算等。二是尝试风险审计。内部审计要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战略、经营决策中,随时预测风险,为学校有关决策部门提出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建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把学校扩展作为重点风险领域来监控。同时,高校内审机构还应加强对校办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价,帮助其监测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提出其控制缺陷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帮助企业改进风险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三是完善专项审计。专项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组织并发现全局性、共性问题;便于提出建议,服务于宏观决策。

参考文献:

[1 ]朱波强.试析高校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财会月刊,2004(11)

[2 ]翁伟,时广海.经济责任审计探讨..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8(2)

[3 ]回良滨,李志革.深化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管见.现代审计与会计.,2008(8)

[4 ]陈洪玉..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5 ]刘宏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师,2009(5)

作者:王亚丽

上一篇:年度总结开头(精选2篇)下一篇:中学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