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执政队伍的重要来源。探讨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论文 篇1:

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摘要: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自身的法律素养对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实现我国法制化进程有重要影响。自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国的各级政府就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同时各个高校也将法治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从青年开始抓起法治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下一代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更将刻不容缓的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实出发,完善大学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素养;课程建设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向良性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i]。

一、法律素养的内涵

法律素养是指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他主要有三层含义[ii]。是指法律知识,二是法律观念,三是法律信仰;法律素养的三层内涵通俗的讲就是,首先要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其次要尊敬、敬畏法律和有守法的意识,依法做事,最后在社会上要有法律至上的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才能说是具有法律素养。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意义

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提高全民的法治教育观念是刻不容缓的,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为了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件事。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进入了大学生活其实就相当于进入了小型的社会,大学生不仅仅是需要成为一名为建设祖国发展而添砖加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多的是要明白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要遵循“法律”这杆秤,因为法律不单单可以赋予我们各种权利,也可以约束我们,让我们不仅要拥有享受的权利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单从法制教育来说,从小我们就开展了相应的法治教育课堂,思想品德教育课更是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堂课,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是需要开展思政教育课,让法治教育进入课堂,让全民拥有法治意识,知法、懂法、普法、用法。大学生提升法律素养,不只是提高法律素养水平发展,这不是一个数量的变化,更多的是一个质的的飞跃。和马克思主义提倡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建设,从思想上丰裕大学生的头脑,孕育头脑的完整性和理性,学会辩证地看待每一件事情,才会更多的全面全角度的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在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中,大学生作为下一阶段的高学历社会人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对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社会进程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大多数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关注程度较低[iii]。我国的法制教育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法制教育课堂还没有完全成型,这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概率不断上升。

虽然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法律课程教育学习了解了部分法律知识,但总体上对法律的学习了解还有很大的欠缺。当代社会大学生存在的法律素养主要有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能力欠缺三方面的问题。法律知识包括法律、法规的原理性理论知识和具体知识[iv]。很多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初级阶段,对法律法规常识缺乏系统的学习。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用带有功利性的态度去摄取法律知识以通过司法考试,这样在法律学习上就缺少了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大家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高导致大家守法的自觉性也不高,通过网络数据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时有发生,校园违法犯罪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很多人在面对违法犯罪的事件和活动时大多选择明哲保身、态度漠然,这使得校园违法犯罪越来越猖獗,这是大学生法律能力欠缺的表现。

四、如何建设大学生法律课堂

前文有说到,大学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主力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普及法律建设,使其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里,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人认为大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专业应该学会在自己的专业里去深造和发展,而对于法治教育来说只需要让政法学院的学生去学习就好,根本没有必要去浪费教育资源来普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实际上,这一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年大学生,我们国家的建设是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外,成为创新发展独立的个体。

那么,在这样的大趋势大环境中,法律素养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玩转大学生课堂,在大学生课堂生活中普及法治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按前段时间来说,“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这个活动普及性强,接受度广,深受广大学生们的喜爱,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法制教育活动。对于日常大学生的课堂建设来说,高校可以多次开展普法教育,例如开展法治教育讲座,举行法治教育宣讲活动,也可以多举行法治教育知识竞赛等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可以实施执行下去,但是要注意的是,各大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现有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因地制宜,也可以吸取其他好的高校的方法,集思广益。

结语:

高等教育是社会输送高级人才最直接的地方,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有着重要责任。先有依法治校,采用先进、科学、法制的校园管理制度,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新型人才,将大学生打造成知法、用法、守法、护法的主力军,之后才能为国家实施依法治国策略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綦玮.浅析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4(02):149-150.

[2]鲁玉婷.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科技資讯,2020,18(15):227+229.

[3]赵明龙.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4]李小成.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A].现代企业教育,1009-0592(2015)11-236-02.

作者:杨永

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论文 篇2:

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问题探析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执政队伍的重要来源。探讨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熟人社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但公民的法律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员在法治文化和法治中国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员队伍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以及未来工作岗位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一、法律素养内涵的界定

所谓法律素养指的是人们把所获得的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思维与法律观念,外化为依法行事的处事原则与行为习惯,最终实现运用法律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注重法律素养的提高,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素养体现着一个公民对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法律素养的基本内涵来看,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认知层面讲,要知法,即通过法律教育使公民能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原则与法律规范,这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若无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素养的提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从意识层面讲,要形成法律思维和法律观念,这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关键环节。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为现实,从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1]。正确的法律观念有助于人们形成依法行事的原则与行为习惯,进而促使人们法律素养水平的提高。最后,从行为层面讲,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最终要通过法律行为体现出来,只“知”不“行”,即使法律知识再丰富,若未落实到行动上,也很难说是法律素养水平高。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要从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维与观念的养成以及法律行为的塑造三个方面入手,使大学生党员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通过训练和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技能,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提高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的原因分析

1.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有助于我国平稳渡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体,必须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操作技能,以崭新的姿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促进国家各项工作和建设的法治化。大学生党员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大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分子,也是人民群众中文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以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法律风尚。

2.大学生党员在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是党员队伍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对共产党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力军,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未来执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水平有助于增强共产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

3.熟人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传统意义上,中国是乡土性的礼俗性的熟人社会,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2]。改革开放以来,熟人社会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它对人产生的影响仍然十分深刻。当前的大学生党员既成长在礼俗性仍比较强的乡土中国,又成长在法治日益完善的法治中国,熟人社会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的法律思维方式同时存在。加上现实社会中负面消息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党员形成了法律和制度发挥的作用不如钱、权和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及时有效的观念,从而忽视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存在。总体而言,熟人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不利于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的提高。

4.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是其成长所需。大学生党员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肩负着更多的使命,但目前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的水平同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不相称的。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从大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和成长来看,每个大学生党员在不远的将来都要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生活。生活在一个法治国家中,作为公民中的先进分子,大学生党员在求学期间就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而不是等到日后工作和生活需要时再补课。当前社会中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大学生党员未来的发展中难保不受这些歪风邪气的影响,在校期间大学生党员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提高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的途径

1.增强高校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确保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提升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的重中之重。要提高当前高校法律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改善法律教育的内容。高校法律教育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为依托进行的,但该课程选用的教材对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操作流程及基本技能讲述较少,需要专家学者对教材的编排进行适当调整。此外,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要进行适当的拓展,选取经典且具时代气息的案例,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操作流程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其次,要加强高校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盛敏曾撰文指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在同一门课程中讲授,任课教师的专业学科背景绝大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完全胜任法制教学任务[3]。国家和学校要加强对相关科目教师的培训,同时也要聘用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以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要。最后,结合实际开展法律实践。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情境创设、模拟法庭、户外法律宣传等方式来促使大学生将所学法律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避免知行脱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

2.高度重视大学生党课培训中的法律教育。党课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大学生党课培训偏重政治教育,涉及法律的内容不多,关于具体法律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内容更少。要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首先要增加大学生党课教材中有关基础法律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党员运用法律知识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增强法律意识。其次要完善党课培训中大学生入党前后的法律教育机制。周叶中、祝捷撰文指出只有构建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法治教育成为公民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4]。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建立对大学党员法律教育的长效机制。在党课培训中,合理设置与法律教育相关的课程,安排具有法学知识背景的专家或学者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及其应用,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法律思维,让法律教育成为党员生活的一部分。最后,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监督和评价机制,从客观上督促他们提高对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优化社会环境,转变大学生党员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要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必须用法律思维方式取代熟人社会形成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再加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党和国家要优化社会环境和新媒体环境。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社会环境得到优化。2015年开始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建设,强调新媒体要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新媒体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作用。社会风气的转变,新媒体信息环境的改善,从客观上有助于大学生党员将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转变为法律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我们还要注重优化校园环境,使校园远离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校园打造成一个重规则和重法律的地方,让其免受关系与权力的干扰,这对于大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是十分必要。

4.提高大学生党员学习法律的自主性。影响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因素。在提高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优化社会环境,转变大学生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的同时,也要激发大学生党员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的自觉性。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认识到自身存在对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价值,从而使大学生党员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而强大的精神动力会促使大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其次,应当明确大学生党员应学习和理解的法律内容及所要掌握的基本法律技能。法律体系极为庞大,涵盖范围极广,要选取与大学生党员的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使大学生党员在课余时间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最后,实现大学生党员学习法律方式的多样化。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可以借助新媒体通过网易、超星等网站推出的公开课来学习法律知识,弥补课堂法律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可以通过有意识参加与法律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来实现自身法律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4.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盛敏,董云川.优化法制课堂教学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N].人民日报,2014-09-17(7).

[4]周叶中,祝捷.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9-524.

作者:刘娟

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论文 篇3:

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思考

摘 要:高校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法律素养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年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工作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现状出发,论述加强高校青年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出高校青年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创新途径,旨在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滕召青(1969-),女,汉族,山东日照人,本科,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是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法律教育的基本依据,影响着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法制素养是全体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青年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知识人才,因此做好高校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高校青年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科学成才,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国家政策和高等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高校青年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工作进行积极探索,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

一、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法律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属于传统的理论教学。高校的法律课程主要是法律知识的基础讲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掌握些许法律知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事件呈上升趋势,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远大于社会人的犯罪行为,这一现象显示出高校在法律教育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是学生学习法律的初识时期,是树立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化,高校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法律教育知识的宣传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进行法律考试时疲于应付,无法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单一。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法律教育内容的专业术语对初识学习法律知识的大学生晦涩难懂,没有开展相关的法律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强,再加上高校对法律知识宣传不到位,学生难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起不到显著效果。

第三,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高校教师传授法律知识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法律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目前,多媒体等教学模式在高校法律教育运用少之又少,由此可见高校法律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使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素养时提不起兴趣,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成为高校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素养的最大阻碍。

二、高校青年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和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前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为根本的部分,人的综合素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根本保障,国民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较高的法律素养可以传递并影响周边的群体,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依法治国政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远远不够,国民的法律素养也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立法、执法、司法共同稳步推进的同时,高校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普法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强化其法律精神,才能向国家输送较高素养的法律人才,助力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高校青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先决条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内在、稳定、端正的思想意识和观念起着积极作用,通过正确积极的意识和观念来约束自身行为,合理调控与个体、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法律素养不仅是高校青年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必备素质,更是合格社會主义接班人的必备素质,因此,高校青年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高校青年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提升的途径

(一)培养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意识

法律信仰是青年学生法律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法制社会建设的实现需要根植于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公民的法治认同,青年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的未来希望,其法治信仰将直接影响到国家依法治国政策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进程。只有培养青年学生对法律精神的信仰,才能树立发生对法律公平正义的信心,从而鼓励青年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和惩治奸恶,自觉规范学法、守法、护法的行为。青年学生法律信仰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也不是单单依靠大学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高校教师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心,从而养成长期学法的良好习惯。法律信仰教育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内容:首先,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明确法律和权利的辩证关系;其次,要注重课堂法律教学内容的原理性,避免单纯法律知识的讲解,转变为法律信仰价值观的传播;最后,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法律信仰的引导,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法律问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修订青年学生的法律教育方案

第一,高校要明确青年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定位,不能将学生的法律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混为一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替代法律教育势必会造成青年学生法律素养的缺失。第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对于青年学生的法律教育内容,教师要主动对网络教学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通过青年学生耳熟能详的典型案例进行导入和分析,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对于法律课堂教学,高校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第三,全校开设法律选修课程。针对学院专业的不同,高校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法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拓宽青年学生的法律教育途径

第一,重视青年学生家庭法律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法制教育中的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了青年学生的性格形成,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朗理性的性格特点,因此家庭的法律教育也会对青年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强化青年学生法律教育的关键作用。高等院校法律教育对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法律知识传授外,还要通过团委和学生会策划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通过校园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第三,结合青年学生社会法律教育的辅助作用。社会法律教育是高校青年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青年学生进行法治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开发和社会司法机构及社区的合作,共建学生法律实践平台,建设高校学生法律教育的第二实践课堂,提升青年学生法律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结语

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工作是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学生法律思维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高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基本途径。高校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青年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对法律课程进行科学认识和系统探讨,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创新学生法律教育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制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张楠.用法治精神构筑和谐校園——论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6(04):60-62.

[2]杨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探究——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部分教学为中心[J].高教论坛,2014(06):18-21.

[3]马燕敏.大理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兼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20+107.

[4]王俊杰.高校法治教育的再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与强国崛起背景下的考察[J].韶关学院学报,2016(11):93-97.

作者:滕召青

上一篇:库房管理员总结下一篇:高校班主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