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体系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的全面快速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人才的建设与培养问题,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应该具备那些基本胜任能力?该如何快速培养提升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使之适应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成为了各级各地推进社会信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诚信体系职业道德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诚信体系职业道德论文 篇1:

新时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研究

摘要:新时期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不仅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对经济运行数据的真实反馈。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其原因主要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监督机制不严、社会诚信环境影响有关,因而需要尽快构建相关的职业道德与诚信体系,强化审计监督机制,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从而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严格遵循道德主线。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诚信

会计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其职业道德与诚信不仅最能体现会计工作的价值,也是最能诠释会计人员工作质量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会计人员是否能够有效地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被社会不良思想侵蚀,始终坚守职业道德,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尤其值得关注。新时期会计人员应当在积极开展业务素质建设的同时,深刻领会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的意义,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切实在岗位工作上展现优秀的道德风貌。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概述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工作岗位中应当遵循并体现其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从实践工作来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贯穿于职业岗位的全流程之中,并且能够体现出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即社会要求与会计人员的个性发展之间应当是统一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善恶评价标准,以个人评价和社会评价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制约手段,如会计人员对自身职业行为的约束,社会范围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考量等等。而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缺乏诚信的会计行为将会直接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并诱发系统性风险,给国家社会经济运行带来影响。特别是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第一,作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范围内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诚信的支持,缺乏诚信社会运行就会陷入混乱,所以各个行业的诚信共同构成社会整体的诚信体系。而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正是其中的一部分,能够从侧面反映社会的表现。而且会计诚信在社会经济诚信中占据相当的比重,一旦会计诚信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动摇。

第二,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与诚信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需要每个行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会计职业工作,对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有着极高的要求,其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关系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荣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

第三,为国家经济运行提供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各个行业的经济数据展开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有关。只有会计人员秉承职业道德与诚信,才能用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交一份公正的答卷,展现社会運行的实际动态。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其原因主要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监督机制不严、社会诚信环境影响有关。

第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虽然具有明确的内容,但是对于如何开展道德与诚信建设以及对诚信缺失的制约仍然较为模糊。现有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方面的法律基础较为薄弱,而且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承担怎样的责任规定较为空洞,甚至执法者在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时也会缺乏严格的依据。另外社会范围内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评价的方法非常笼统,没有规范化的标准。

第二,审计监督机制不严。会计人员职业行为应当通过严格的审计进行界定,从而对会计造假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但是从实践工作来看,单位的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单位的审计部门往往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会计人员有违职业道德与诚信的行为会牵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审计活动常流于形式,或是审计结果被弱化。从外部设计来看,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合作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时候不排除各种矛盾问题的产生,进而造成审计效能的下降。

第三,社会诚信环境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诚信建设。从封建观念的影响,到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颠覆,贫富两极分化,不良思想的侵蚀等等,都会形成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的严峻考验。从社会诚信环境来看,政府工作的民主性和公开性有待发展,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问题仍在加紧治理,社会大众对诚信的忽视,监督处罚力度不强,也会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意识的缺失,甚至滋生错误的价值观。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的方向

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的治理应当尽快构建相关的职业道德与诚信体系,强化审计监督机制,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

第一,构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体系。系统而严格的法律法规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的根基,我国现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以外,应当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关法规,尤其是细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约束的规定,使会计人员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以及违反职业道德和诚信需要面临的后果,进而将会计道德和诚信风险降至最低,也为执法者的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另外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诚信考察监督纳入到绩效管理等监督考核体制中来,才能更有效地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诚信意识。

第二,强化审计监督机制。审计监督是对会计人员岗位工作的审核,是对会计人员是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诚信的客观公正评价,所以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监控措施,应当上升到新的高度,切实体现审计的权威性。不仅单位内部要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吸纳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审计专业基础和工作经验的人才,完成审计监督的预期目标,而且单位应根据实际,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保证审计工作落到实处,并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

第三,营造社会诚信氛围。社会是大的熔炉,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是对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的有力推动。会计人员作为社会的一员,也需要时刻秉承职业精神,在工作岗位中履行责任,严格约束自己,为社会的诚信建设贡献力量。所以社会范围内应当加强对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的推动,构建起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政府部门的形象树立,通过各大媒体展开宣传,打造社会诚信环境等,都是会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第四,加强会计人员教育。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诚信关系社会整体的发展,因而新时期各单位应当积极开展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使其更加重视行为和道德建设,规范自身的会计行为,严格遵循会计法律与行为准则,用严谨的会计工作带动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的提高。另外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通过动态的管理、持续的信息记录,促进会计人员对诚信的积累,同时也使诚信成为重要的无形资产。

四、结语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其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诚信更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保障,缺乏会计诚信,势必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继而给国家带来损失。因此,新时期会计人员不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更要将职业道德和诚信摆在工作的首位,始终如一遵循道德准线,强化诚信意识,从而在工作中彰显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宋薇.新时期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01).

[2]王琳.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2).

[3]张宣成.浅析会计诚信及会计职业道德[J].经贸实践,2017(13).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延边边防支队)

作者:何杨

社会诚信体系职业道德论文 篇2:

浅谈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与提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的全面快速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人才的建设与培养问题,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应该具备那些基本胜任能力?该如何快速培养提升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使之适应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成为了各级各地推进社会信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笔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践,对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及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

社会信用管理这一职业岗位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应运而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该岗位对从业者的胜任能力有其特殊要求。

1.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分析

1.1应具备较强的学习吸纳能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涉及经济、文化、法律、计算机、金融、财会、贸易、税务、传媒等多专业学课的知识交叉,这就要求,社会信用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各相专关业知识的学习吸纳能力,要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吸纳,熟悉各类相关知识,达到相应的知识储备,成为复合型社会信用管理人才,为得心应手的开展社会信用工作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1.2应具备改革创新的能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工作的体制机制、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等尚未建立健全,工作建设内容等没有固化模式,工作创新性强,需要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具备开拓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制订出台符合国情及各地实际的信用法规政策文件等,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突破体制机制藩篱。

1.3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类信息数据归集、处理及应用是关键,作为管理人员,要具备依靠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及信息化手段,进行各类信用信息统计分析、评估评价、预测判断等数据处理的工作能力,这也是对该岗位从业人员胜任能力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

1.4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除常规数据归集处理外,还需创新性的开发各类信用应用场景、组织开展各类诚信建设主题活动等等,需要信用管理人员具备组织策划开展各类活动的能力。

1.5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基层,无论是数据的归集,还是各类信用应用场景的开发、信用联合奖惩工作的实施等,都离不开基层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单位的共同配合,唯有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才能得以顺利推进,作为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具备与各级各部门进行良好沟通协调的能力将至关重要。

1.6应具备较强的宣教能力。我国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信用建设,还包含着社会诚信建设的内容,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属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还用具备诚信文化建设的宣传普及及开展教育培训的能力。

2.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的提升路径

2.1做好新招錄人员入职培训。通过开展入职培训,帮助新招录人员树立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良好职业道德观,为岗位胜任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采取集中学习或实务训练等方式,帮助新入职管理人员,尽快熟悉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业务知识,尽快熟练掌握信用平台系统操作等业务技能,为岗位胜任能力的提升夯实业务基础。

2.2培养岗位创新意识。将培养立社会信用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作为提升其岗位改革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建立岗位创新的激励机制及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引导社会信用管理人员,立足岗位,大胆改革,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创新办法,制订出台相关的制度、措施,依靠创新破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3开展好岗位胜任力提升培训。将建立学习培训长效机制,作为提升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重要途径,采取每周设立固定的集中学习日等方式,对岗位人员集中开展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知识储备。亦可通过建立岗位导师制等方式,让不同专业的管理人员交叉互认导师,建立一对一长期岗位互帮培训机制。

2.4举办好各类专题培训。针对社会信用岗位特点,以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经常性的邀请业内专家,组织举办好信息技术、新闻报道、金融征信、法律法规、数据处理、诚信文化等专题性培训活动,通过专题培训,帮助管理人员加强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2.5构建学习型岗位。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构建学习型岗位活动为载体,将学习同推动社会信用工作改革创新、完成重点工作任务、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相结合,激发管理人员立足岗位学习的内生动力,形成学以致用、提升工作的浓厚岗位学习氛围。

3.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应注意的问题

对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培训,还应注意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注意培训目的与提升岗位胜任能力相契合。对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开展各类培训,其目的是帮助岗位从业人员弥补自身不足,更好符合胜任从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此,要坚决避免为培训而培训的问题,力戒缺乏目的没有针对性的泛泛培训。

3.2注意培训内容与提升岗位胜任能力相匹配。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始终注意围着提升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这一核心,按照缺什么、弱什么,就补什么、学什么的思路,精心选择确定培训课程。

3.3注意培训方式方法与提高学习成效相统一。在培训方式上,要尽可能的采取集中、自由、网络、团建等灵活多变的学习培训方式,在培训方法上,要将培训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与考核、任用、提拔、绩效等激励机制相结合,真正激发从业人员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培训学习效果。

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各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在推进各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加强对社会信用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一批德才兼德,能力突出的社会信用工作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何慧婷,柳建民.论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J]湖北社会科学,2004(12):83-84

[2]罗倩蓉,鲁志俊,曾娟.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信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以重庆市房地产开发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10):152-169

作者:陈翔

社会诚信体系职业道德论文 篇3:

完善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 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是一个关系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社会信用缺失,影响了经济发展。因此,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黑龙江这样一个边陲大省来讲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在网上信用体系建设中,必须要遵循我国的现实国情,我省的省情,同时与世界接轨。

[关键词]信用建设;原则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问题。因为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信用具有普遍性。目前经济全球化使信用有了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这使得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时候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主流,黑龙江省的信用建设也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把握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把握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现状,同时把握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具有我省自己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完善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这样几项原则。

一、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我省信用体系建设中一定要充分把握住这一前提,信用体系建设也要体现出这一特色。我们既要同国际规则接轨,同时也不能盲目、急于求成,要找到二者接轨的契合点,找到具体的途径。在我省信用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完善信用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还要以道德建设为辅。

道德规范能够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内心世界,保证社会的有序存在和发展,诚实守信就是这样的道德准则。它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善意真诚、守信不欺和公平合理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状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协调和商品的交换。这涉及到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因而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就必不可少了。因此,必须努力提升我省公民的道德水准,把具备良好信用观念培养成为社会都追求和向往的崇高社会美德,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法制、制度建设是信用的保障,信用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信用关系得以维持的强大后盾,信用管理制度必须依据信用管理法规来进行,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必须遵循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就是建立统一、公开、公平的全球化信用制度。因此,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统一、公开、公平的全球化信用制度。要对信用记录的征集、调查、评估、保证等信用业务活动的组织以及信用机构的设置加以规范,确保信用交易和信用服务活动按照法制法规正常进行。

在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遵循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同时结合我省的具体实际,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和有效的信用市场形式,以制度信用建设来引导道德信用的形成,并把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作为制度信用建设的先决条件。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创造性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思想的合理内核

我国古代社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遗留了一批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诚信是我国古代社会优良美德和传统,诚信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修养的首要条件,理论上也被认为是立身处世之本,社会交往和治国的基本准则。孔子就把诚信看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传统诚信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内在的要求,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治理国家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形成了一系列道德标准和规范。这对于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诚信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传统诚信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依据。因此,充分发掘传统诚信思想中可以借鉴的成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古鉴今,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意识没有被继承下来。尤其对于我省来讲,由于地处祖国的东北地区,相对比较闭塞,又加上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是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的殖民统治给东北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一方面我们要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良好规范和准则的优秀内核继承下来,不断地发扬光大,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使积淀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诚实守信的传统意识被激发出来,通过信用教育与强化信用观念,不断提升人的素质,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从而使诚实守信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先进省市仍然有一段距离,经济建设仍然要不断加强,信用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国家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更是要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这对于重新塑造我省的以“诚信”为内核的道德信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充分借鉴西方文化,创造性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我们是在全球化时代进行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完善信用体系时还要参照西方的信用文化,创造性的吸收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也讲求信用文化的道德观念,但是是建立在交易规则的基础之上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信用作为与仁、义、礼、智并列的道德规范显然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诚信与利益没有公用性的联系,是一种价值理性,讲信用是一种自律的伦理信用。而西方的伦理信用是一种工具理性,认为道德意义上的信用就是金钱,不讲信用就意味着失去了金钱和财富。伦理信用是外在的、他律的,它要求有外在的、显性的法律和制度的支持。

因此,在构建我省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另一方面就是吸收西方信用文化中工具性层面的精髓部分,来弥补中国传统信用文化中单纯强调价值理性导致约束力软弱的不足。

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省要想改变信用储备不足、文化创新力不强的现状,就必须致力于思想观念的革新和改造。我们要把种种社会规范和道德意识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使信用落实到习惯之中。政策取向上也要最大的发挥创新潜能,形成以现代信用体系为最终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创新体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无形中为我们构建信用体系加大了更大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学习的机遇和条件。一方面我们必须承担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达到国际标准的义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就要求我们构建健全的信用制度,形成规范的信用关系,确立起正常的信用秩序;另一方面世贸组织的一些基本原则,如透明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等,也为我省构建社会信用提供了学习的对象,避免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走弯路,也会缩短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四、深刻把握我省的现状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东北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又使东北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扩大化,"诚信缺失"已成为日趋严重的问题.传统的诚信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已不能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重构现代的诚信观,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诚信建设成为普遍推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我省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信用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我省由于种种原因缺少信用文化的积淀,信用基础非常薄弱,造成信用意识畸形发展并且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我们对信用的认识还远远不能适应我省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省的诚信水平相对来讲还比较低,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诚信缺失也成为制约我省经济振兴的重要因素。信用危机已经严肃的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我省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我们在信用建设中,法制法规不健全,信用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也不完善,中介组织不规范,信用教育缺失,政府以及个人信用不健全等等,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我省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从道德层面看,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是产生诚信危机的原因。失信行为或是背离了道德人格,或是背离了职业道德,甚至是背离了社会公德都与此有关。还可以从制度层面看,由于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制度建设远未健全,故而使得那些见利忘义的行为主体有空可钻,从中渔利。我省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还存在问题 ,这种不健全使得制度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大大减弱,不能有效制约社会的失信行为,导致诚信水平低下。

因此,在完善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现有信用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思考,力求完善,确立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谢名家. 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赵雪纲.论诚信原则的功能和实现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4(3).

〔3〕葛亮.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因素〔J〕.经济问题,2004(6).

〔4〕吕志祥.论信用及信用体系的现代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5〕李绘凌.信用缺失与信用制度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2004(2).

〔6〕徐成伟.信用体系必须依靠法律法规〔J〕.经济师,2004(3).

〔7〕李少琳.信用与市场经济〔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8〕邹东升.政府诚信缺失与重建探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3).

〔9〕孙亚忠.政府信用的渊源与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2).

〔责任编辑:王 柏〕

作者:于春梅

上一篇:口碑传播销售洗涤产品论文下一篇:初一开学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