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分析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振兴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曾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财政分权以来,农村公共卫生费用随着县、乡两级财政的逐步困难而有所恶化。“就医难”与“返贫”已成为社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分析

摘要: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是我国整个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作者简介:马科祥,男,回族,甘肃人,大专,医师,现供职于新疆伊宁县温亚尔乡卫生院。中国拥有70%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群的卫生问题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60~70年代, 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地均就如何建立并完善适合农村经济体制和形势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

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1.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1.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1.3变革期(1979年~):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20世纪80年代以后, 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各级政府纷纷研究制定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卫生政策, 积极进行各种卫生服务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2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1农村卫生服务模式:各地探索并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医防合一: 医疗、预防及保健均由乡镇卫生院承担, 同时承担同级政府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经济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经费由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统筹利用乡镇卫生资源,减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区目前仍在沿用。但由于拨款不足,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乡镇卫生院往往重医轻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医防分设: 将预防保健工作从卫生院分离出来, 单独成立防保所或卫生服务中心 (站),承担卫生保健、委托的卫生监督等任务。如江苏省的南通、扬州、宿迁等部分地区及昆山市即采用这种模式。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经费和人员,职能定位明确,经费专款专用,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保证。但独立的防保机构在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合作方面处于弱势,一些公共卫生中的社会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3)依院设所, 相对独立: 这是对医防合一模式的改革, 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接受卫生院管理,财政上实行定额补助,独立核算。承担辖区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强化了防保工作, “以医养防”转化为“以医补防”,有利于促进医疗与防保协调发展。但医、防在一个院内,人员分工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难以避免,防保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4)县乡垂直管理: 由县卫生局或县级预防保健机构选定人员派驻乡卫生院, 或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 长年从事乡、村防保工作, 工作经费、工资报酬由卫生局拨付, 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卫生服务系统。但由于条块分隔,在业务管理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方面有难度。

(5)政府购买: 这是由符合条件的公办或私营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政府依据其卫生服务的考核情况实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下,促进农村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和广覆盖。

2.2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 近几年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 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 仍显严重不足, 公共卫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趋势。据有关统计,1998年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15.9%;而卫生事业费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由1990年的19%下降到1995年的12%。

(2)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松散: 经济体制改革后, 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革。市场经济的介入使三级保健网络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松散和转为无序竞争,出现网底破裂(村卫生室解体) 、网中不稳(乡镇卫生院改制) 、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削弱的状况,防保工作难以落实。

(3)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 市场经济环境下, 经济发达地区, 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 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 而经济落后地区, 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 人才匮乏, 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 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据卫生部有关数据,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而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4)卫生服务重医轻防: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 补偿机制不健全, 乡镇卫生院不得不“以药补医”, “以医补防”, 县级防保机构主要精力也用于开展有偿服务, 医、防功能混乱。加上农村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疾病控制工作严重滑坡。

3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1明确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实践证明,将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并不明智。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以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原则,严格按相关标准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2实行多元化卫生服务,健全考核评估制度:依照“农村卫生机构要以公有制为主导,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卫生机构的发展”的精神,有效利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尝试将多种经济体制的卫生机构列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实行政府购买,探索多元化的卫生服务形式。同时应健全卫生服务评估机制,统一规范,制定标准,严格落实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竞争。

3.3完善法制,建立资质认证和准入制度:针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推行卫生服务的法制化管理。对农村卫生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如建立专业人员、技术运用、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等卫生服务要素的准入标准,从制度上规范卫生服务机构的筹建、设备设置、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促进卫生绩效的提高。

3.4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健全农民医疗保障体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医疗保障方式,如开展商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公费医疗、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等,以充实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试点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并加以改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作者:马科祥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分析论文 篇2:

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政府绩效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摘要: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振兴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曾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财政分权以来,农村公共卫生费用随着县、乡两级财政的逐步困难而有所恶化。“就医难”与“返贫”已成为社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研究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中的职责,强调政府应建立起一套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以提供满足农民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公共产品;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迟缓,同时医疗服务价格上升较快,导致农民医疗负担加重。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长期缺乏,使得一些农村地区重新出现改革开放以前己经消灭的部分地方病和流行病,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污染程度加深,也使得农民患病尤其是得大病的几率上升。上述情况造成较为普遍的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社会性问题,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用公共经济学的眼光研究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中的职责,其中有不少问题需要给予深入的思考和解剖。

一、政府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理论

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两部分。农村公共卫生范围主要包括疾病(主要是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预防与控制服务、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环境卫生、医疗保障等服务内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在于降低农村居民群体的健康风险。农村医疗服务的范围主要指疾病的诊治、康复治疗等临床服务,作用是为患者提供治疗和帮助康复。

农村公共卫生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是一种公共品。居民基本健康卫生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基本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具有公共品性质。个人在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过程中,预防或减少了疾病,强壮了体魄,提高了健康水平,从而为增强获取收入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个人应该通过市场从医疗卫生服务中获取其所需要的利益。但是,公共卫生服务通过个人消费,会有很大一部分利益外溢给社会,如通过疫苗的接种或传染病的防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染。公共卫生产品消费过程中的效益外溢决定了这种产品的边际个人效益必定小于边际社会效益,若是完全由市场来提供,必然会导致这些外部效益较大的产品配置不足。因此,对于预防性、基础性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

(二)贫困理论

国际上将研究贫困阶层的贫困和反贫困问题的理论学科,称之为贫困经济学,也就是舒尔茨称谓的穷人经济学。在反贫困方面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贫困内涵的定义。在人类社会持续不懈的反贫困努力之中,贫团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收入贫困论着重于研究贫困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认为提高收入是反贫困的主要措施。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种人们没有足够收入的状况。

能力贫困论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群体缺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既缺乏对自身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能力,也缺乏提高能力的外在必要条件。穷人或贫困家庭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享有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等公共物品资源,这是贫困主体能够具有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外在基本物质条件,如必需的公共交通、公共饮水、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一个“人类贫困”新概念, “人类贫困”比“收入贫困”具有更宽泛的内涵。它用人类贫困指数HPI来衡量某个发展中国家、某一地区的人类贫困程度,指数愈大,贫困程度愈深。HPI由预期寿命、教育程度、洁净饮用水可获得性和幼儿健康程度等四个主要指标折合计算而成。

广义福利剥夺论是贫困的现代概念,己经被广泛接受。斯坦·林恩(1985)提出,贫困是指公民的广义福利被剥夺。福利被剥夺的含义是指: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匾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这种广义贫困的概念,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反贫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针对贫困群体福利被剥夺状况,国家应当将贫困人口脱贫作为一项公民应当享有的福利。

综上所述,随着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对健康状况、健康投资与贫困之间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健康状况不佳直接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贫困又会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的时间段中,健康状况较差既是贫困的原因又是贫困的结果。各种反贫困理论都将贫困人口的健康投资作为反贫困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将保持起码的健康水平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福利。因此,政府应当在向贫困地区提供保障健康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担负应有的责任。

在我国农村,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贫困。据卫生部2003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40 212个接受调查的农村家庭中,有1 528个家庭被当地政府确认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比例为37%。其贫困原因见表1。相比1998年的第二次国家卫生调查结果,疾病或损伤成为造成贫困的第一位原因,比例为334%,比1998年上升了118个百分点,其变化程度是最高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观察,个人的疾病成本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疾病发生过程中直接发生的成本,包括住院、门诊、护理、家庭保健的医疗费用等,从广义来看,疾病的直接成本还包括后续治疗可能发生的费用、患病治疗的运输成本等。间接成本指由于虚弱和死亡造成的生产率下降所导致的产出损失。综上,有疾病甚至大病的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的恶化是可想而知的。

二、政府提供农村公共卫生产品的现状分析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供给是决定服务供给水平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农村公共卫生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以下通过对各项卫生总费用的分析,可以了解政府作为筹资主体对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情况,从资金供给角度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做出评价。

(一)中国卫生总费用分析(1991-2003)

根据卫生部统计(表2),在卫生总费用构成中,政府卫生支出从1991年的228%下降到 2002 年的152%;社会卫生支出从1991年的384%下降到2003 年的273%;个人卫生支出则从1991 年的388%上升到 2003 年的 555%。这说明,中国卫生改革的政策取向是逐年减少政府卫生支出的相对比例,增加个人支出的相对比例。

(二)城市和农村的卫生总费用比较分析(1985-2002)

表3是中国卫生总费用在城乡之间的使用结构情况。从表中可见,自1985年到2002年,城市的卫生总费用一直高于农村的卫生总费用,这与城乡人口结构不相对应。农村地区的卫生总费用从1985年的52%下降到2002年的22%,城市的卫生总费用则迅速攀升,2002年达到了78%。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但却仅占20%的卫生资源。由于没有医疗保障,农村居民对医疗的价格弹性较高,一旦发生支付困难,农村居民得病可能会不去治疗。这是导致农村卫生总费用严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把城市和乡村卫生费用总量用人口数量平均转化为人均卫生总费用,那么就会发现上面的城乡之间差距有了进一步扩大。2002年城市的人均卫生总费用是农村的39倍左右。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经作者计算得到。

(三)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比较分析(1985-2002)

从上述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的定义来看,两者的支出水平多受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城乡的二元结构特点必然导致两者人均数量的城乡不平等,这还可以理解。但是政府卫生支出作为公共卫生支出的重要来源,本应保证城乡居民享有相同的公共卫生服务,但是通过分析发现,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支出也有较大差异(见表4)。

三、提高政府绩效,优化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政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投资中的缺位造成了城乡之间对公共卫生投入的不公平性。因此,政府当务之急是要求建立政府新的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完善市场体制下的农村公共卫生政策,达到有效配置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目的。

(一)重新界定政府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我国中央与省级财政有义务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农村公共卫生,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促进卫生公平,防止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情况的出现。在加大全社会公共卫生支出比重的同时,必须落实贫困地区公共卫生经费来源。在保证农村公共卫生基本经费需要的前提下,尽量缩小城乡公共卫生经费开支的差异。

(二)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资金的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

为了保证农村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公平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绝对供应的责任,国家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落实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经费来源。保证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起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农村公共卫生救助体系、农村公共卫生责任追究体系,其费用及设施的投入,也应由相对高级的财政部门来完成,以确保这些反应体系能切实发挥作用。

(三)支持农村居民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形式多样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实行“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加,集体经济支持”的原则,帮助农民建立新型的、形式多样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央政府应预先提供新型合作医疗的启动资金,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实现对农村合作医疗补贴的承诺,改变现行的后续财政补贴形式为转移支付形式,实现转移支付的真正功效。各级政府还应建立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公共监督机制,以确保启动资金不被挪用或滥用。

(四)对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尝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

由于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短缺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此在筹资公平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也是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改革的重点。政府部门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卫生部还可建立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确定卫生资源的配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晓燕 谢长青 吕 杰 韩 巍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分析论文 篇3:

湖南省财政支持农村公共卫生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分析了2006年至2010年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财政供给现状,定性研究了当前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财政供给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财政供给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财政供给制度改革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公共卫生;财政支持;运行机制;湖南省

湖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辖13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共有136个县(县级市、市辖区)以上行政单位,是我国人口大省之一,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普查登记全省总人口数为6327.42万人,居全国第7位,其中农村人口占了70%,总量为4587.63 万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217.73万人,十年间增加36%,平均每年增长3.6%。目前,公共衛生机构包括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截止2009年底,湖南省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5个,妇幼保健院(所)138个,卫生监督所129个,采供血机构15个,各类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共55243个[1]。为了对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财政支持运行现状有一个较深的了解,本文主要从湖南省卫生厅获取了以下数据为参照:2007-2010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2007-2010年《湖南卫生统计年鉴》、2007-2010年《湖南卫生财务统计年鉴》以及各种年报数据。

一、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财政供给现状及问题

1.公共卫生机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医疗机构无法配置完善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运转经费,无法保障,先进的设配也无法配置。因此,这些不完善成了医疗体制完善的壁垒,导致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财政投入不足是我们国家公共卫生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更是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此问题更加突出]。从2006-2009年各级财政供给占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的总支出来看,公共卫生机构的全部资金需求还有很大一部分缺口,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还不能满足需要。

2.公共卫生机构的资产负债率较高

卫生机构通过借款来寻求生存与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即是资金结构的问题。合理确定机构的资金结构,只有增加财政投入,但是通过前文分析,由于财政投入匮乏,最主要的债务来源为银行贷款。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资产负债率的增加对公共卫生机构生存的安全性带来很大风险。湖南省各类卫生机构投入的滞后,虽然固定资产不断增加,但大多数机构的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一般来讲,医疗机构资产负债率在35%以下较安全。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2006-2009年公共卫生机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6.53%、34.52%、38.41%、37.42%,说明目前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偿债压力较大,非常不利于公共卫生机构正常开展工作。

3.公共卫生财政供给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湖南省2006-2009年数据分析,政府对农村卫生资金投入的基本情况发现:政府农村卫生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医疗机构的基本补助,今年来比重一直较高,并且大部分经费用于医务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一再压低,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入的经费极度不足,此种情况引起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普遍下滑,严重影响了计划免疫、传染病预防及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进展。不仅如此,在专项补助和其他补助方面,投入的经费不断降低,项目补助中用于农民医疗救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非常少。由分析我们可知,公共卫生财政供给的总支出结构,政府投入大部分用于工资支出,专项投入方面大多数是硬件建设,真正直接用于农民卫生的资金极其有限。

4.公共卫生财政供给区域间不平衡

农村卫生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全国稳定和社会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卫生投入远低于城市,这就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公平性的内涵。“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投入的核心,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平分配下,对资源进行区域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城市经济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财政支出尤其是公共服务支出也偏向城市居民,这都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短期内难以解决。以长沙市为例,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公共卫生费28.29元,农村居民人均只有12.66元。据2006-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湖南省各级财政对村级医疗机构的投入非常低,只占卫生事业总费用的0.02%左右;城乡分配不合理还体现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上,公共财政加大了卫生投入量,农村所占比例仍较低,只有5%左右重点,主要是市级以上机构。

二、湖南省财政支持农村公共卫生机制问题成因分析.

1.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淡薄

意识是人们特有的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如果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意识不强,那么在履行农村公共卫生责任的过程中,易造成区域内人群对这一级政府的无期望认识。一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责任制度,导致地方政府行为无法被约束,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的公共责任意识淡薄。通过财政拨款来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如果没有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为基础,那么政府职能的弱化,其后工作也无法进一步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困境无法解决和摆脱。

2.财政供给能力有限

由于我国长期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因此,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财政供给能力有限,有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投入资金甚至于主要来自农民个人[2]。卫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情,财政支持太少直接导致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方面的不作为。另一表现就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工作环境也无法吸引专业人才,导致医疗水平低下,如此恶性循环,更加难以满足农民医疗卫生需求。同时,缺乏财政支持的乡镇卫生院,需要依靠医疗收入,导致整体医疗费用过高,有的地区涨幅甚至远远超过当地农民收入的增长。由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备,一旦疫情到来,措手不及,后果无法估量。

3.农村公共卫生财政监管体制欠完善

农村公共卫生财政监管体制欠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切公共卫生资源被政府掌握了,农村公共卫生产品也被政府垄断了,包括供给方式和供给内容。政府垄断无法激起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公共卫生产品供给的速度和质量,甚至限制了供给资金的筹集渠道。资金是物质保障,如缺乏直接导致公共卫生产品供给出现问题,影响农村公共卫生状况。第二,由于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给压力型决策体制留有足够的空间,中央和上级政府压着基层政府,使其在公共卫生政策压力下运行,因此,供给数量和种类不是以满足农民公共卫生真实需求为标准,二是为了完成政府的指标。政府行政监察、行政监督不力,尤其农村公共卫生财政监管体制尚不完善是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直接原因。

4.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不完善

政府就拨付经费具有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缺乏计划性的支出,这一直是我国卫生经费存在主要问题,由于财政预算不准、不细导致难以做到计划性支出安排[3]。通过资料显示,湖南省财政供给在各公共卫生机构中的具体支出分配结构,某些是根据疫情是否爆发来确定。需要将资金投入到疾控机构,资金就分配到相关机构,随着疾病被抑制,未使用完的资金则投入其他公共卫生机构和部门,例如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这类资金较短缺领域。支出制度缺陷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部分部门为了多拿经费,办事不作为,造成财政支出效率低下及资金浪费,资金缺乏整合。目前财政预算不细致,而公共卫生机构的资金使用特性又是“专款专用”,导致某些专项资金出现多余或者不足,但是规定不同使用项目之间不可调剂,严重影响了资金的高效使用。因此,在做公共财政预算,如果做到预算准确、细致,是财务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使有限的资金得以充分的利用。

5.农民认识局限性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对健康的内涵没有能够理解和把握,普遍认为,“健康就是不得病”。部分农民治病主要资金来源是“借钱”,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是“欠债”。认识和资金的局限性,使得农民整体生活质量偏低,整体健康水平偏低。低档次的生活质量,对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良的健康水平又影响了生活质量,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作为公共卫生机构,有必要向当地农民向农民普及健康知识,这也是农村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也是容易被卫生机构和政府忽视的一面。因此,财政上要加大对这部分财政支持力度,来引导农民,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公共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策略

1.加大对公共卫生机构的财政供给

公共财政是政府运行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逐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逐步建立,要大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运行费用,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因此,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建立稳定、长效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该是公共卫生产品最主要的财政投入者,必须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在经费的投入上应该提高国家财政投入所占的比例。卫生事业费增长速度不能够低于国民生产者总值的增长速度,或者同级财政支持增长速度。

同时,在经费支出上应公共卫生优先,预防为主,提高公共卫生的财政划拨比例,及其在整个卫生事业上的经费比率,优先保障公共卫生投入。通过对湖南省卫生统计年鉴分析,公共卫生支出比率过低且逐年下降,这一情况不仅在湖南,全国其他地区都有类似的窘境。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支出方面过重的财务负担,使其无力提高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加大财政对公共产品的投入,要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有利润的项目可采取市场调节为主,严格进行资格认定等措施对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可实行相关限定价格,并适当补贴;对纯公共产品,可实行政府财政全额投入。另外,人员支出经费财政保应全部拨款,避免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需依靠事业收费补足人员支出而出现“重创收,轻防治”的现象。

2.强化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业中的支出责任

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的财政供给,还应强化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上级政府作为整个公共卫生的监管者,要承担一定的监督管理职责。应该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公共产品承担的责任,保障政策的延续性:中央政府一级要加强对防疫、抗灾等准公共产品的监管,并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偏远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以及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政策;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应提供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各级政府要增强忧患意识,备足预备费,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另外,以公共投入逐渐增加改变卫生机构激励机制,使其能重新以公共健康为导向。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有效供给,应当根据服务外溢边界和卫生产品,考虑卫生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因事而异。

3.建立和完善地方财政预算体制及合理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和健全地方政府、尤其是乡一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制。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事业费主要支付模式是“乡统筹、村提留”,没有进入财政预算范围,因为地方行政体制不健全,难以保证资金完全用于公共项目,因而公共卫生投入稳定性受到影响。将财政预算纳入公共卫生项目中,按预算的严格执行资金使用,严禁挪为他用,保障预算的权威性。在尚无条件建立乡级财政预算的政府,也必须严格规定预算外的资金性质,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来源,以此确保公共卫生支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各级政府间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转移支付制度。由于公共卫生投入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特点,地方政府作为农村公共卫生的主要投入者,通过对公共卫生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非常大[4]。因此,上级政府应平衡各地方政府的支付成本,合理安排地方政府转移支付项目,通过采取现金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县市政府的转移支付,保障当地农民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健全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于贫富悬殊地区及地域相邻的地区之间也很有必要。

4.增加公共卫生费用的融资渠道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卫生的建设缺少其他的辅助手段,主要由政府投入,筹资渠道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5]。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财政支出无法完全满足公共卫生建设需求。因此,建立有必要建立多方共同筹资的机制势。融资对象包括个人、社会湍急及政府部门。2003年春季SARS爆发,各级政府支付巨额资金进行病情防治及构筑应急反应体系,将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应对SARS的策略是成功。但是,也反映出目前的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我们国家在公共卫生上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如果能加入多方融资渠道,就降低了公共卫生机构的风险,公共卫生关系到全体居民健康,甚至关系到全社会的安定,风险过大,一旦政府的应急措施没有到位,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一次性投入以及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风险过大,从融资的角度来说,结构合理的筹资机制、稳定的筹资渠道建立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公共卫生体系融资渠道,主要途径如下:一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即将私人资金引入公共物品领域,充分发挥私人资金融资优势;二是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发挥其最大效用,弥补资金不足的缺陷;三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加强筹资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宣传,吸引国外低息贷款;五是加大公共卫生物品的多样化的供给,既可由政府作为出资人的医疗机构提供,条件优越的医疗机构提供可以同时参与竞争,加大市场调控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卫生厅.2007-2010年湖南省卫生统计摘要[M].湖南省卫生厅.

[2] 魏雅妮.中国政府公共卫生资金投入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吴小龙,陶红兵.沈维前.对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合理补偿机制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52-54

[4] 尚红云,郭志伟.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9(4):93-96

[5] 贾洪波,刘玮玮.关于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下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6):26-27

作者:蔡海峰

上一篇:深入工地安全专项方案下一篇:城市管理改制完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