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态势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中分析系统因素关系的方法,以此方法可以根据系统动态过程发展的态势来判断其关联程度,从而对从系统动态过程发展态势进行量化比较分析。运用复杂系统的灰色关联度作为分析工具,选取浙江省2004-2007年17个行业的民间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实证分析浙江省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促进浙江民间投资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间投资态势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间投资态势分析论文 篇1:

民间投资总量特征、结构分布与动态演进

内容提要 基于1995-2016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民间投资的总量特征、结构分布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从总量看,民间投资现已成为全部社会总投资的主要力量,且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有投资增长速度;从区域结构看,我国东部民间投资总量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但中西部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从所有制结构看,个体经济投资逐渐超过股份制经济投资,在我国民间投资构成中占据主体地位;从行业结构看,民间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从产业结构看,我国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三二一”“二三一”以及“三二一”的演进历程,且当前民间投资在各产业中均占有主体地位。同时,我国东中西部民间投资的动能总体上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势能均有所波动,但近期全国及东中西部动能势能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制度环境、战略导向、市场准入是影响民间投资总量、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最后,针对当前经济环境,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民间投资 总量特征 结构分布 动态演进

一、引言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取得的增长成就,是与民间投资的迅速发展分不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民间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逐渐拓宽,目前已构成我国全社会投资的主要力量,民间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

此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民间投资的特征、区域分布以及民间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研究。雅克布·马德森(Jakob B. Madsen)、纳第亚·科特(Nadia Tecco)都认为民间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②罗洎和王莹从时间累积效应角度研究得出民间投资对于经济增长有强力的推动作用;③李江涛和汤茂林将导致我国民间投资区域差异化的因素归纳为传统因素、干预因素以及集聚因素,并结合这些因素分析了我国民间投资的区域差异,经研究发现我国民间投资空间分布具有由南向北扩散的趋势;李江涛、汤茂林:《中国民间投资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08年第1期。辜胜阻等认为民间投资的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有助于构建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机制;辜胜阻、潘登科、易善策:《民间投资接力公共投资:后危机时期的重要选择》,《当代财经》2010年第3期。沈炳熙认为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民间投资效益的提升,并从强化监管、创新领域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沈炳熙:《论转型升级背景下民间投资的效益提升——基于浙江台州的分析》,《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民间投资趋于不活跃,现状堪忧。实际上,民间投资蕴含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因,对这一问题的历史变化特征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索,从中总结出民间投资总量、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以此指导我国民间投资的不断壮大与均衡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民间投资的总量特征

从总量规模上看,我国民间投资保持着高速增长,从1995年的6892.1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51357.67亿元,增长了65.49倍(如图1所示);同时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民间投资进入了一个相对加速增长的阶段,2005-2016年间,民间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达24.49%,这主要是因为在2005年与2010年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旧36条”与“新36条”顺序发布,民间投资在利好政策的充分刺激下得以快速地发展壮大。国务院在2005年及2010年顺次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以进一步鼓励发展民间投资,其领域和范围得以进一步拓宽,特别是“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投资范围,鼓励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2017年10月召开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从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看,1995年民间投资占比仅为34.43%;但从2002年开始民间投资快速发展,此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到2016年时,民间投资占比高达74.00%。文中所用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其原始数据皆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后文不再一一注明。可见,民间投资现已成为全部社会总投资的主要力量。

从民间投资增速看,1995-2016年间,我国民间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22%。分阶段看,1995-1997年,民间投资以及全社会投资骤然直行下降;随后为避免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社会投资与民间投资增速在1998年出现不同程度增长,但1999年我国各项投资增速开始大幅下滑;2000-2008年,民间投资以及全社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著稳步上涨趋势,其中,民间投资增速在2003年出现波峰,增速高达36.96%;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民间投资增速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且在2011年降至近期最低点,虽然在随后的2012年、2013年出现小幅回升,但2014年民间投资增速再次掉头下行,仅为15.83%,2015年民间投资增速更是下降为9.75%,达到近10年来民间投资增速的最低值,直至2016年民间投资增速才开始回升至12.95%。

无论是总体规模、民间投资占比,还是民间投资增速,导致其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制度环境的变化。党的十五大之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就被明确界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地位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鼓励性政策进一步对民间经济倾斜,使得我国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等民间经济成分长期保持高增长态势,这为民间投资总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三、多维度视角下民间投资的结构分布

1.民间投资的区域结构

(1)民间投资总额的区域结构

数据显示,东、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额在1995-2016年保持相同发展态势,1995-2006年,各地区民间投资总额处于稳步增长阶段,2006-2016年,各地区民间投资总额急剧增长。东部地区民间投资总额一直远高于其他地区。1995年,东部地区民间投资总额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3.89、5.17倍;而2016年,东部地区民间投资总额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47、2.26倍。此外,在此期间,东、中、西部民间投资增长倍数分别为39.61、120.06、109.47,而全国民间投资增长倍数为65.49。可见,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发展相比东部地区更快,且大于整体的平均值,导致东部地区民间投资总量规模上的优势在逐渐减小。

显然,东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占全国民间投资比例最高,且在2011年以前一直维持在50%以上,但总体处于不断下降态势,2016年该比重为45.21%;西部地区比重最小,微幅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小于中部地区。为了排除微幅波动的干扰,分析比重变化的总体趋势,依据阶段性变动趋势,将1995-2016年分为四个阶段,1995-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04年为第二阶段,2005-2009年为第三阶段,2010-2016年为第四阶段,计算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各地区民间投资占全国民间投资比例的平均值,并将两个数据相减,得到各地区民间投资比重的相对变化量。依照这一方法计算可得,东部地区第四阶段比重比第一阶段降低15.3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第四阶段比重比第一阶段上升9.9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第四阶段比重比第一阶段上升5.49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区域结构所呈现的上述特征,与近二十年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分不开的,战略导向是其特征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增速和占比方面,皆因改革开放初期东部优先战略导向所致,造成东中西区域民间经济增长不均衡的先天性局面,民间投资发展基础出现较大差异,即使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有了较大增长,但总额上东部地区仍保持较大领先优势。

(2)民间投资增速的区域结构

在1995-2016年间,我国东中西部民间投资增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整体来看,它们的波动趋势相似,都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其中中部民间投资的波动幅度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波动幅度最小。若以民间投资平均增长速度(即年均增长率)来衡量民间投资增速,1995-2016年间,全国民间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23.75%,东、中及西部地区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9.89%、26.08%、25.29%。西部地区全部投资和国有投资的平均增速都排名第一,而中部地区的民间投资是三个地区中增速最快的。

2.民间投资的所有制主体结构考察

(1)民间投资所有制主体投资总额的比较

集体经济投资从1995年的3289.4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7391.13亿元,增长5.29倍,达到二十年来集体经济投资的最大规模,但从2014年起,集体经济投资开始转升为降,2016年其规模减少为8928.54亿元;联营经济投资由1995年的118.4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31.99亿元,增长7.02倍;相对来说股份制经济与个体经济投资发展迅速,其中,股份制经济投资增长最为猛烈,由1995年的863.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20017.80亿元,增长254.65倍;个体经济投资由1995年的2620.2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21579.30亿元,增长84.56倍。同时可见,自2005年以来,股份制经济与个体经济投资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2005-2016年间,股份制经济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达22.93%,个体经济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9.91%,这应也是得益于2005年与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旧36条”与“新36条”的政策利好。

(2)各所有制主体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总量比重的比较

从各所有制主体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总量的比重看,1995-2016年间,集体经济投资占比是逐步减小的,从1995年的47.73%降低到2016年的1.98%,特别是2006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导致其出现巨幅下降,由2005年的23.62%下降到2006年的6.68%。个体经济投资占比总体上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5年,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个体经济投资占比在这一阶段总体是逐步下降的;第二阶段为2006-2016年,在此期间个体经济投资占比逐步上升,由2006年的40.58%上升至2016年的49.09%。联营经济投资在考察期内是不断减小的,从1995年的1.72%降低到2016年的0.18%;股份制经济投资则是渐进不断上升的,由1995年的12.54%上升至2016年的48.75%,考察期内增长了36.21个百分点。可见,个体经济投资和股份制经济投资稳步增长,其中个体经济投资现已占有民间投资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民间投资的主要力量。

(3)各所有制主体民间投资增速的比较

從各所有制主体民间投资增速看,1995-2016年间,我国民间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41%,而同期集体经济投资年平均增长9.05%,联营经济投资年平均增长19.71%,个体经济投资年平均增长24.70%,股份制经济投资年平均增长30.63%。可见,考察期内,股份制经济与个体经济投资的增长率相比民间投资增长率更高,因此也是民间投资的主要投资主体,集体经济投资与联营经济投资增长率则远远低于民间投资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联营经济投资大幅下滑,该年联营经济投资增速为-50.87%,2013年联营经济投资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出现大幅增长,增速达133.33%,而在2014年其增速又降为-55.75%;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施行,诸多集体经济形式转变为个体经济,导致该年集体经济投资增速出现巨幅下降,为-63.08%,同时个体经济投资增速高达79.67%。但总的来看,除去以上几个异常年份外,各所有制主体民间投资增速比较平稳。

总体来看,经济制度环境是所有制主体结构特征变化的主因。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民间经济快速发展,势必导致以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民间投资总额和增速出现较大规模增长。另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造成集体经济投资与联营经济投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其在民间投资主体中的占比发生下降的关键因素。

3.民间投资的行业结构

(1)行业门类划分和数据收集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的行业划分标准,把采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中的公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以及仓储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归为一般竞争性行业;而把采矿业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中的铁路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视为自然垄断性行业;另外,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归为公益性行业,以统计2004-2016年间我国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在三大行业中的规模。

(2)民间投资在各行业的明细考察

A.在一般竞争性行业,民间投资从2004年的16472.8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75545.19亿元,累计增长16.73倍,年均增长27.56%;国有投资从2004年的16436.2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6143.77亿元,累计增长6.46倍,年均增长16.95%。可见,在一般竞争性行业,民间投资增长速度约为国有投资的1.63倍。同时可以看出,2004-2016年间,民间投资比国有投资的年均增长率更大,其中有几年甚至比国有投资年增长率高两倍。由于民间投资增速更快,因此二者的投资规模差异越来越大。2004年民间投资与国有投资的规模相当,但到2016年民间投资规模是国有投资规模的2.60倍。

B.在自然垄断性行业中,2004年,民间投资规模为627.49亿元,2016年其增长到12836.11亿元,累计增长20.46倍,年均增长29.78%;国有投资从2004年的8503.1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3175.27亿元,累计增长3.90倍,年均增长12.73%。可见,在自然垄断性行业,民间投资增长速度约为国有投资的2.34倍。同时可以看出,2004-2016年间,民间投资与国有投资的相对规模不断降低,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之比由13.55减小到2.58。可见,在2005年“旧36条”以及2010年“新36条”政策的刺激下,民间投资在这十年间得以快速发展,但不得不承认,由于自然垄断性行业以及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国有投资仍是该行业的投资主体。

C.在公益性行業中,民间投资从2004年的868.6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2851.53亿元,累计增长26.31倍,年均增长32.47%;国有投资从2004年的9152.3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6544.25亿元,累计增长8.36倍,年均增长19.67%。可见,该行业中民间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国有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的将近两倍。同时,除个别年份外,民间投资增长速度均远大于国有投资的增长速度,因此2004-2016年间,民间投资与国有投资的相对规模不断减小,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之比由2004年的10.54降到3.35。因而,国有投资在该行业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削弱,民间投资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值得指出的是,2009年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施行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这4万亿资金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投向了基础设施公益性行业等领域,因而2009年国有投资在公益性行业中年增长率高达42.11%,为近十年年增长率之最,当然在国有投资的带动下,民间投资同年增长也达到了近十年的近峰值。

(3)民间投资的行业分布

2004-2016年,民间投资在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比例一直维持在90%左右,但近年来略显下降趋势;民间投资相对较少涉及自然垄断性行业以及公益性行业,自然垄断性行业的比例仅约在2%~4%之间,公益性行业的比例相对高一些,约在4%~7%之间,且上升迹象明显(见表1)。

相对来说,国有投资在自然垄断性行业以及公益性行业的分布比重较大,其中,公益性行业的比例由2004年的26.85%增长到2016年的35.46%,且有不断增大之势;而自然垄断性行业的比例由2004年的24.94%下降到2014年的15.37%。可见,国有投资从自然垄断性行业中退出迹象明显。国有投资在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比例也较大,2016年其在该行业的比例达到49.17%。值得说明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有投资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比例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08-2012年间上升是因为政府一直强力刺激经济增长,促使国有企业向一般竞争性行业投资,尔后下降属于正常的调整回归。

综上可见,民间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竞争性行业,而民间投资在不同行业的规模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主要取决于我国市场准入政策的要求。我国市场准入政策,向来偏向国有投资,因而导致垄断性行业中国有投资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放开,尤其是“新36条”政策的全面实施落地,民间投资在垄断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的比例将会得到提升。

4.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

1995-2016年间,我国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三二一”“二三一”以及“三二一”的演进历程。分阶段看,1995-2004年间,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一直维持“三二一”结构,即在第三产业分布最多,其次是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最少;2005-2013年间,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则调整为“二三一”结构;2013年以后,我国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又变为“三二一”结构。可见,我国民间投资一直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第一产业分布较少。

分产业看,1995-2016年间,第一产业民间投资比重一直处于稳步下降趋势,从5.98%一直下降到3.45%。相对来看,1995-2016年间,第二产业的民间投资变化较为复杂,其比例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的曲折历程。1995-1998年,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第二产业民间投资比例逐步减小,从1995年的35.58%下降到1998年的32.67%;1999-2009年,国家对于民间投资采取放松甚至鼓励政策,民间投资比例逐步上升,从34.07%上升到51.13%,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发布“旧36条”后,民间投资进入第二产业步伐明显加快;2009-2016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民间投资进入第二产业步伐放缓,与此相应民间投资比例一直下降,2016年该比例为38.25%,比2009年下降了12.88个百分点。

与第二产业民间投资的发展变化相类似,1995-2016年间,我国第三产业的民间投资比例也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历程,即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具体来看,1995-1998年,在第二产业民间投资比例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民间投资的比例逐步上升,从58.44%上升到62.55%;1999-2009年,与第二产业民间投资比例上升相对应,我国第三产业民间投资比例稳步下降,从61.08%下降到45.42%,十年间下降了15.66%;同样,2009年以后,在国家“调结构、稳发展”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第三产业民间投资比例又掉头上升,截至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民间投资比重为58.30%。

由此可见,我国民间投资产业分布上并不均衡,其原因主要在于战略导向。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历来是国家宏观层面上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先选项,农业在我国三大产业中一直处于薄弱地位,受民间资本的逐利本性驱动,第一产业中民间投资规模稳步下降几乎是必然的,民间投资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在投资比例方面,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四、相平面图视角下民间投资的动态演进

本节相平面图是指描绘各地区的民间投资曲线所对应函数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关系图。通过绘制各地区1997-2016年间民间投资额B-Spline数据修匀图,研究各个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特征的动态变化模式,然后求出不同地区的民间投资曲线所对应函数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即可作出相平面图(如图2所示)。图2中横轴为一阶导数,纵轴为二阶导数,曲线上的标号为代表年份的内节点字母,{a,b,...,s,t}分别表示20个内节点,对应时间1997-2016年。民间投资额曲线的一阶导数体现民间投资当下的发展能力,而二阶导数则反映民间投资在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平面图可以直观地展示这两种发展能力交替变化的情况。

整体来看,全国民间投资曲线所对应函数的一阶导数在不断上升,而二阶导数波动相对比较复杂。也就是说,近年来全国民间投资的当下发展能力总体上在不断增强,而其未來发展潜力则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而随之变化。1999年前后,受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影响,投资领域连续发行国债,拉动投资需求大规模增长,全国民间投资的当下发展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都在提升,这一阶段民间投资发展较快;2005年,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非公36条”政策出台后,全国民间投资曲线函数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快速提高,民间投资的发展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迅速提升,特别是其未来发展潜力开始迅速增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因而2008-2009年间全国民间投资发展能力提升放缓,未来发展潜力呈下降状态;2010-2011年在“新36条”的政策刺激下,全国及各地区民间投资发展潜力得到激发与提高;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民间投资趋于不活跃,全国民间投资的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都有所减小。

从区域角度来看,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相平面图易知,三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能力与潜力变化情形很相似,即总体上民间投资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发展潜力则有一定波动。1996-1999年间,受国有经济在投资中所占比重的长期影响,我国东中西部民间投资的发展能力一直在降低,也缺乏发展潜力,足见民间投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1999年开始,受投资国债影响,投资需求大规模增长,各个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能力开始提升,并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2002年左右,中国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结构不合理、信贷规模增长较快等问题,因此在这一年,我国东、中及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发展能力和潜力都受到一定影响;2003年下半年,中央采取了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钢铁水泥等投资项目自有资金比例等措施,因此,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东部地区由于投资规模最大,所以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其对政策反应更加敏感,在2002年二阶导数反映的发展潜力开始下滑,2005年到达低谷之后,在“非公36条”刺激下又快速回升,中西部地区因为民间投资数额较少因而受到的影响较小。

此外,三大地区的二阶导数在2008年之后均明显下降,反映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不过易见,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西部地区下降相对最为不明显。中国多数企业在2008年9月份后业绩快速下滑,在严峻形势下民营企业遭遇巨大冲击,所以全国各地区民间投资发展潜力随之下降。2010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发布,三大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潜力快速上升,2010年至2011年均保持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地区民间投资曲线函数二阶导数上升速度最快,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提升速度最慢,这说明中部地区民间投资未来的发展潜力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民间投资发展潜力最小。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东部地区民间投资“脱实入虚”、民营企业主跑路、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等民间资本市场失灵现象愈来愈突出,使得东部地区对“新36条”的政策响应程度较低,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国有经济占主导的限制,民间投资发展受政策影响突出。2012年以来,受整体经济新常态的“三期叠加”影响,民间投资趋于谨慎,2013-2016年间,三大地区民间投资的动能趋势逆转,缓缓转升为降,而势能则成骤然下降态势,转正为负,民间投资未来发展潜力遭受很大程度的减弱。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总量发展特征与多维度结构视角剖析了我国民间投资的运行特征,研究发现:从总量看,民间投资现已成为全部社会总投资的主要力量,经济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其主因;从区域结构看,我国东部民间投资总量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但中西部的平均增長速度高于东部,战略导向是其主因;从所有制结构看,90年代以集体经济投资与个体经济投资为主体的民间投资模式将逐步转换成以股份制经济投资与个体经济投资为主体的民间投资模式,经济制度环境是其变化主因;从行业结构看,民间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市场准入是其变化的主因;从产业结构上看,在考察期内我国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三二一”“二三一”以及“三二一”的演进历程,且当前民间投资在各产业中均占有主体地位,战略导向是其主因。同时,我国东中西部民间投资的动能总体上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势能均有所波动,但近期全国及东中西部动能势能均呈下降趋势。依据上述研究结论,并基于当前经济环境,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优化民间投资区域结构。东部地区应致力于确保现有相关政策的优化与执行,确保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应尽快制定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相关细则政策,大力推进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其政策环境,以充分激发民间投资发展潜力,实现民间投资区域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今后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时应适当向中西部倾斜,加大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力度,激发其民间投资的发展潜力,优化我国民间投资的区域结构。

2.推进产融结合模式,健全民间投资支持体系。结合 “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两种模式,一方面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其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解决民间投资游离、闲置的“脱实入虚”问题,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建立民间投资支持体系,具体包括法律支持系统、组织支持系统、社会中介服务系统、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等,逐步消除民间投资的政策障碍,合理引导其流向,提高民间投资的效率。另外,还应着重改善民间投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民间投资行业队伍建设,为民间投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根本基础。

3.建立“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投融资运行机制。加强民间投资的宏观管理,依据各行业分类别建立民间投资的指标体系,实行民间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宜创新投融资方式,打通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内源融资、外源融资渠道,组合融资工具,全面建立立体交叉的“民资、民用、民管”投融资运行机制,提高民间投资市场投融资效率,强力发挥民间投资发展潜力。

作者单位:李富有、杨振宇,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刘希章,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牛泽东

作者:李富有 杨振宇 刘希章

民间投资态势分析论文 篇2:

浙江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摘要: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中分析系统因素关系的方法,以此方法可以根据系统动态过程发展的态势来判断其关联程度,从而对从系统动态过程发展态势进行量化比较分析。运用复杂系统的灰色关联度作为分析工具,选取浙江省2004-2007年17个行业的民间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实证分析浙江省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促进浙江民间投资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间投资;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Governmental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Zhejia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rey Correlation

DAI Rui-jiao, LI Xi-m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Key words:non-governmental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grey correlation grade

民间投资①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关于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国有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民间投资对产出的贡献并不明显,它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使产出增加0.11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在短期可以暂时替代民间投资来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然而,过多的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会产生挤出效应。长期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应该是民间投资。[1]也有学者通过对我国1981-2004年民间投资和GDP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指出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民间投资加速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并没有对民间投资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2]

浙江省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发展范围均处于全国最前列,作为一个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浙江民众的投资意识较强,民间投资增长迅速,从2000-2007年浙江省民间投资情况(参见表1)可以看出,八年来浙江民间投资以年均19.3%的速度增长,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了六成多。民间投资的发展对浙江省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②

笔者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浙江省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一些启示性的政策建议。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简介

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③中分析系统中因素关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动态过程发展的态势来判断其关联程度,从而对系统动态过程发展态势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其对样本量要求不高,也不需要样本满足某些典型的分布规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的方法来判断浙江民间投资的各个子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笔者选取2004-2007年浙江17个行业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分布数据(见表2),经济增长数据选取2004-2007年各产业的生产总值(见表3)。

二、浙江省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民间在各行业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分析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哪些行业的增长较少依赖民间投资。

该关联序表示的是民间投资于某一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大小程度,根据以上的关联序可以得出浙江省民间投资各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

制造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批发和零售业>采掘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教育>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从以上关联序中可以看出,在民间投资的17个行业中,制造业的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房地产业次之,这与浙江省民间投资的投向主要用于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有关。一直以来,对于这两个行业的民间投资占据了很大的比重,2000年用于制造业的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的比重为37.3%,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为18.8%,2001年这一比重分别上升为45%和29.1%,2002年民间投资的近一半投向了制造业,2003年投向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5%,2004年民间用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比重分别占了51.1%和31.6%,两项合计占了八成多,2005年两项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57.2%和30.9%,2006年为55.5%和31.4%,2007年为55.7%和33%,近几年民间投资于这两个行业的比重均占据在八成将近九成左右,因此,民间对这两个行业的投资对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影响最大。

制造业为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间投资于该行业扩大了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提高了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其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非常大;而民间投资于另一行业——房地产业极大地反映了民间投资的逐利性和风险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然而,民间投资在这些行业的过分集中也使得这些行业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竞争过度。

2.民间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也较大,说明了近些年来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政府引导力度的加大,民间投资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也日益显现。随着《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有制经济36条”)、《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浙江省民间投资进入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并对一些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了较大影响。

3.民间对建筑业的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很小。通过表2与表3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07年民间对建筑业的投资波动较大,2005年的投资额从2004年的34.94亿元下降到9.28亿元,此后,到2006年、2007年虽然投资额有所回升,分别是15.02亿元和10.68亿元,但仍未达到2004年的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几年的建筑业生产总值却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759.05亿元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1 052.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5%,现实情况恰恰验证了我们通过关联度分析得出的结论。

民间在服务行业如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教育、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等的投入较少,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小,说明这些行业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业垄断,民间投资对其的介入程度有限,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二)经济增长对民间投资的依赖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民间投资的依赖性最小,其次是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取决于投资、消费及对外贸易三因素,虽然投资一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投资中除了民间投资外,还有国有经济投资,尽管近些年来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在下滑,但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毋庸置疑,尤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而这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又有限),等等这些都使得经济增长对民间投资的依赖性没有想象中的大。与之相对应,作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常住人口之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民间投资的依赖性最小也不难理解。

2.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对民间投资的依赖性最小,其次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由于第三产业中的某些部门并没有对民间投资开放,在关系着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重要的公益性服务行业以及一些自然垄断行业中,浙江省的国有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浙江各所有制经济增加值的产业构成中,国有经济增加值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2.9%。因此,要继续加大第三产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此外,现有一些已开放的投资大、收益低的领域,民间投资又不乐于介入,加上政府在相关财政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上做得不够,也导致民间资本不愿进入某些行业,从而使得这些行业对民间投资依赖性较小。与此相比较,从关联序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对民间投资的依赖性很大,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中,非国有经济占100%,国有经济退出了第一产业,同时,在非国有经济增加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82.9%,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建筑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增加值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可以说,在这些产业或行业中,非国有经济已成为占主要地位的经济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3结论中我们得出非国有经济对建筑业的投资对浙江省GDP的影响很小,而在这部分我们又发现在建筑业领域,非国有经济比重很高,这可能与浙江省建筑业的投资质量与效益不高有关,投资在资本运营中的比重很低。说明浙江省建筑业亟需转型升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浙江省的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民间投资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浙江省的非国有经济已成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居主要地位的经济形式。

第二,浙江省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民间投资涉及面广,投资领域大大拓宽,对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影响力已开始凸显。但是,也应看到,民间投资在一些基础性领域仍显不足,而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又过度并存。

第三,浙江省某些行业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仍居于重要地位,说明浙江省的民间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因此,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民间投资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浙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民间投资进一步健康发展。

1.全面有序地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浙江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兴办金融机构,投资商贸流通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

2.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通过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浙江民间投资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

3.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实力。这就需要浙江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民间投资发展增加强劲动力。如应用市场化思维,探索中小型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及股票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民间投资服务的金融服务和组织体系。

4.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浙江各级政府部门应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5.努力提高民间投资质量,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浙江民间投资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不强等弱点,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这些严重制约了民间投资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使得许多非国有经济单位面临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压力。而许多浙江企业以个体业主制、家族制及合伙制等企业制度建立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推动民营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民营企业减少交易费用,解决融资瓶颈,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在体制上创造促进企业发展和扩大投资的动力。

注释:

① 民间投资的统计口径一般认为应该由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扣除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但鉴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更重要的是与其他民间投资较发达的省份相比较,历年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在浙江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2000-2007年其所占比重分别为7.2%、11.2%、8.5%、8.7%、10.4%、16.2%、17.4%、16.1%,而国内资本在非国有投资中是最活跃部分,因此非国有投资的统计数据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民间投资的情况,本文中的民间投资指的是非国有投资。。

② 目前,对于浙江省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普遍认为浙江省民间投资有力地拉动了浙江经济增长,但鉴于统计资料的局限性,大多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很难从定量上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③ 灰色系统理论是中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灰色系统是一个系统中含有灰色信息,或含有黑、白、灰之中的任意两类信息,即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或者说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系统。

④ 不同的分辨系数便可得不同的关联度数值,关联度的具体数值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关联序。

⑤ 为节省篇幅,本文将直接应用复杂系统的优势分析方法,关于复杂系统的优势分析介绍请参看孟广武编著.灰色系统论[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9-44.

参考文献:

[1] 钞小静,任保平.经济转型、民间投资成长与政府投资转向——投资推动中国经济调整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8(2):5-15.

[2] 刘昱.民间投资和国有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100-103.

[3] 张洁,刘科伟,陈策.我国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6):64-67.

[4] 张承惠.关于浙江民间投资活动的调研报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5):1-3.

[5] 刘竞.浙江民间投资现状及投资趋势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03(3):31-34.

[6] 胡卫华.浙江省民间投资情况调查[J].浙江金融,2003(1):16-17.

[7] 蒋康宁.浙江民间投资的趋势分析[J].新西部,2008(16):40、49.

(责任编辑:石树文)

作者:戴瑞姣 李细满

民间投资态势分析论文 篇3:

我国民间投资增长的新空间研究

摘 要:农林牧渔服务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等5个大类行业有潜力成为民间投资增长的新空间。建议对于生产能力充分、国企事业单位垄断力量强的行业,要以推动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改制为重心,把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间资本控股挺在第一线。对于生产能力不足、供给不充分的行业,要把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放在更突出位置,以增加有效供给。

关键词:民间投资 增长空间 民营经济

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今年以来,在整体投资增速逐月走低、基建投资增速断崖式回落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增速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前8个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8%,较上年同期加快1.9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7%。可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挖潜民间投资增长空间是当前稳投资、提高投资有效性的关键抓手,也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推动国企降杠杆的重要手段。

一、民间投资的统计范围

2012年初,国家统计局印发《关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定义和统计范围的规定》,正式开始统计并定期对外公布民间投资情况。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即非国有及国有控股、非外商和港澳台商及其控股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

迄今,国务院层面针对民间投资印发的重要文件主要有三个,一是2005年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简称“非公三十六条”;二是2010年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简称“新非公三十六条”;三是2014年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一般简称为“社会投资三十九条”。

二、民间投资的发展情况及结构特征

(一)发展情况

2017年,我国民间投资额达到38.2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0.4%,连续6年超过60%。2012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增速走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民间投资与整体投资同步持续回落,主要是“四万亿”扩内需政策消退后投资增速的自然回落;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在专项建设基金等投资政策的支撑下,基建投资发力带动整体投资增速下行速度有所趋缓,但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最低时仅为2.1%;2017年至今,针对民间投资低迷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文件,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加快,民间投资增速企稳回升,今年以来始终高于整体投资增速(见图1)。

(二)结构特征

根据《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17》中的数据,分别从行业间分布结构、行业内比重结构两个维度对民间投资的结构性特征进行分析。

民间投资的行业间分布结构,可以反映出现阶段民间资本集中进入的行业领域。民间资本在某行业领域的投资规模越大,一般代表该行业领域公平准入的程度较高,利润空间比较有吸引力。2016年,民间投资达到36.5万亿元,其行业分布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1.民間投资在第二产业中的规模高于第三产业。这与整体投资在三次产业间分布是有区别的。民间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比例是4.1:50.0:45.9,而整体投资则是3.2:38.9:58.0。

2.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上述两个门类行业民间投资额分别为16.4万亿元、9.0万亿元,分别占全部民间投资的44.9%和24.6%,合计为69.4%,余下18个门类行业的民间投资合计占比仅为30.6%。

3.民间投资规模较大、在万亿元以上的门类行业有7个。规模从大往小分别是制造业(16.4万亿)、房地产业(9.0万亿)、农林牧渔业(1.7万亿)、批发和零售业(1.6万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6万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万亿)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万亿)。

4.制造业民间投资规模较大、在万亿元以上的大类行业有6个。规模从大到小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万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万亿)、通用设备制造业(1.2万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1万亿)、专用设备制造业(1.1万亿),主要是一些基础原材料高耗能行业和装备制造业。

5.民间投资规模偏小的大类行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水利、环境、教育、卫生、社会工作、文体娱乐等第三产业。比如道路运输、电信传输、教育、卫生、社会工作、文体娱乐等大类行业的民间投资额都在5000亿元以下,所占比重都不到1.5%,主要是一些国企垄断行业和事业单位集中的行业。

民间投资的行业内比重结构,可以反映民间资本相对国有资本在某个行业中的影响力。某行业民间投资比重越高,一般代表在该行业中民营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更有优势、更具主导权。2016年,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61.2%,其行业比重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1.制造业领域民间投资比重普遍极高,超过85%。制造业民间投资比重高达87.2%。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4个大类行业民间投资比重超过90%,10个超过80%,3个超过70%,仅烟草制品业民间投资比重为18.9%、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民间投资比重为61.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民间投资比重为62.2%、其他制造业民间投资比重为69.8%。

2.第三产业民间投资比重较低,不到50%。第三产业民间投资比重仅为48.5%,低于民间投资平均比重12.7个百分点。进一步考虑到第三产业民间投资一半左右进入到房地产业,剔除房地产业后的第三产业民间投资比重进一步骤降至37.0%。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民间投资比重偏低。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比重为19.7%,其中,交通运输业仅为14.7%,信息传输服务业仅为23.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仅为22.7%。公共服务领域中,电热燃水生产和供应业民间投资比重仅为36.8%,教育仅为26.4%,卫生和社会工作仅为39.1%。

三、民间投资增长的新空间

通过考察民间投资的行业间分布、行业内比重两个维度,对民间投资潜在的新增长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行业间分布用来反映民间投资的绝对规模,规模越大则表明该行业民间投资量级大、拉动力强,同时也反映该行业整体投资规模比较可观。行业内比重用来反映民间投资在该行业中的影响力,比重越低则表明民间投资在该行业的增长空间大、扩张潜力强。

综合考虑,筛选标准界定为(2016年数据):该大类行业的民间投资规模大于1800亿元(比例大于0.5%)、民间投资比重低于60%。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的大类行业,即认为民间投资在该大类行业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挖潜空间。

可以发现,农林牧渔服务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等5个大类行业有潜力成为民间投资增长的新空间(见图2)。这些行业的投资规模足够大、但民间投资相对不足,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类特点:第一类是竞争性领域中存在着数家大型的寡头垄断央企,比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第二类是竞争性领域中存在大量的地方国 企,比如道路运输业;第三类是公共服务领域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事业单位和国企,比如农林牧渔服务业、教育、公共设施管理业。

当前,我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超过60%,第一产业民间投资比重接近80%,制造业领域民间投资比重超过85%。因此,民间投资比重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实质上是比较有限的,主要来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假设上述5个大类行业民间投资比重能在中长期内顺利提高到60%,静态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民间投资比重有望再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68%左右的水平上。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以及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要求,民间投资比重接近70%也是比较合理适宜的水平。

在5个大类行业中,促进民间投资增长的政策既要全面兼顾,更要有所侧重。首先,对于生产能力充分、国企事业单位垄断力量强的行业,要以推动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改制为重心,把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控股挺在第一线。比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道路运输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其次,对于生产能力不足、供给不充分的行业,要把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放在更突出位置,吸引更多民间投资来增加有效供给。比如,教育業、公共设施管理业。

参考文献:

[1]潘旭亮,白景明.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效果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18(13).

[2]李晓清.民间投资政策落实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8(11).

[3]辜胜阻,韩龙艳,李文晶.进一步激发我国民间投资活力的战略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8(05).

[4]刘进军,何元峰,李冰心等.甘肃省促进民间投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调研报告[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01).

[5]拓晓瑞,徐久香.广东民间投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8(01).

[6]李海龙,谢毓兰.以政府信用为支点 激活民间投资动力[J].宏观经济管理,2017(01).

(胡祖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张令奇,中国人民银行定西中心支行。)

作者:胡祖铨 张令奇

上一篇: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支部工作述职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