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投资分析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未来十年投资分析(精选8篇)

未来十年投资分析 篇1

目前的养猪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猪业以“小散户为主,规模化程度逐渐提升,产业化集团养猪占总比例还很小。无论怎么计算,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程度还很低。笔者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目前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标准太低。按照农业部的统计标准,年出栏500头商品猪的猪场,就叫规模化猪场,这个标准是十年前,中国还是农村家家户户养猪时的标准,笔者认为规模猪场至少是存栏200头母猪以上规模,年出栏生猪在3000头以上的猪场,才能叫规模化猪场。从按照这个标准分析,目前中国养猪业规模化程度还很低,但正在快速提升。最后一点,和美国不一样,中国的集团化养猪(包括公司+农户模式)比例很低,就连中国最大的养猪公司,温氏集团在2013年出栏1000万头生猪,按中国2013年出栏生猪7.16亿头计算,温氏占中国生猪出栏总量不到1.5%。集团化养猪(公司+农户模式)在中国养猪业刚刚起步,中国养猪业的产业化比例仍然很低。

那么未来中国养猪业的格局将朝着哪些方向发展呢?未来究竟有哪些养猪模式还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另外1个问题,就是养猪业的成本构成问题?和美国养猪业相比,中国的养猪业绝对是暴利行业,但是这些钱不是被养猪人赚走了,而是被上下游赚走了。正是因为中国养猪业不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薄利,所以,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进程相当缓慢。假如,中国养猪业一直保持相对薄利,至少是不赔钱,我想会有无数资本和其他行业资金进入到养猪业,因为养猪不是稳赚不陪的行业,所以短时间内中国不会出现大量大型规模化猪场。

决定养殖场的2个最主要的成本是“PSY”和“饲料成本”,前者是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活的断奶仔猪数量,后者是指养殖场的所有饲料成本。我们来看温氏、牧原、雏鹰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得到1个结论,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够保持盈利是因为他们的”PSY“足够大,饲料成本足够低。比如,目前中国大部分小型猪场平均PSY不到18头,而温氏内部在2013年PSY达到23头;相当于温氏的断奶仔猪成本比其他猪场降低了1/4;而温氏的种猪是自己的、饲料是自己生产加工的,所以温氏才能成为2013年养猪行业最耀眼的明星。饲料成本占到养猪业70%以上的成本,这是推动中国养猪业淘汰小散户的一个前提,也是推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的前提。因为传统模式中,小散户该赚的钱,都被饲料厂赚走了,都被饲料经销商赚走了。如果按照传统模式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大部分小散户都可能消失,中国的养猪业只会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和“一条龙养猪”模式出

现,整个饲料行业将会控制中国的养猪业。因为只有这2种模式,才可以减低养猪业的饲料成本,才能保证养猪环节不赔钱。

出现这种模式跟互联网行业有些相似,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只有百度、阿里、腾讯三家独大,后来进入的大部分创业公司,要么被他们快速复制,要么被他们收购兼并。以至于出现开发者和平台的概念,创业者不再创立新产品,而是成为大公司平台的开发者,寄生在大平台下面生存和发展。比如,淘宝的卖家、微信开发者都属于这种模式,中国养猪业会不会出现这种模式,并且成为主流的模式存在呢?也就是说中国的养猪业会不会跟美国一样,未来主要依靠“公司+”模式呢?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几天某家媒体提出的“中国养猪业由金字塔模式向哑铃式转变”,意思是未来中国养猪业会出现两极分化,会以“家庭农场自繁自养”和“公司+”2种模式存在。从成本角度来讲,的确是这样的。家庭农场模式可以降低人员成本,更加富有活力,能够随机应对市场变化,集团化一条龙模式可以降低生产资料采购成本,但是这种分析完全是基于目前养猪业的生产资料供给模式。

成本是中国养猪业淘汰赛中的一个重要标尺,只有你的猪场成本足够低,你才能在淘汰赛中屹立不倒。从这一点来分析,自繁自养户要比专业育肥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集团化养猪企业,如牧原、雏鹰、温氏,他们更具成本优势,他们都能发展的很好。中国养猪业正在淘汰的是哪些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养猪场,也不是所有的规模猪场都比小散户有成本优势,也不是所有的“公司+”模式都能真正降低养猪成本,保证养猪收益。

中国养猪业的淘汰赛其实是对饲料行业的一次洗礼,作为一个饲料企业,你如果还是紧紧抱着经销商,希望通过经销商来辐射中国千千万万的小散户,你可能被市场淘汰,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未来中国的饲料行业经销商渠道只会占到很小的比例。

未来中国饲料行业会彻底发生变革,结束暴利时代,而成为下游养殖环节的一个供应商。因为一个饲料企业不能帮客户降低成本,他的客户注定要被淘汰,那么这个饲料企业自己会被淘汰。

未来的竞争是跨界竞争,与传统银行竞争的不是其他银行,而是互联网金融,与线下电子卖场竞争的不是其他电脑城,而是京东和淘宝。对大北农来说,与其竞争的不是正大、双胞胎,也是电子商务。未来,中国的饲料企业会以以下几种模式存在:一条龙养猪、代加工厂、电子商务、经销商;其中电子商务会成为畜牧行业一种主流渠道。

1、一条龙养猪模式: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猪企业会逆向布局饲料厂,在养猪行业持续亏损或者薄利期,大型养猪集团和种猪企业纷纷布局饲料厂。降低饲料成本,意味着可以降低大部分养猪成本,比如:温氏、牧原养猪企业都是一条龙养猪集团,未来会有更多种猪企业会布局饲料厂,中国会出现更多的一条龙养猪集团企业。

2、“公司+”模式:

是指大部分饲料集团企业会发展养猪事业或者发展公司+农户事业,形成产业链。靠卖饲料赚钱也不是饲料厂的长久之计,饲料企业发展”公司+”模式,把饲料低价卖给养猪场或者合作社,通过其他服务或回收产品来盈利,比如:新希望和正大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扩张,有一部分养猪合作社、家庭农场迫于成本压力和市场波动风险,选择假如大型产业化集团,去养殖风险更低的合同猪。

3、代加工模式

没有能力或者资金布局饲料厂的规模养猪场,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选择代加工饲料。选择质量比较可靠的饲料厂批量加工饲料或者按照自己的配方来代加工饲料,当然一些大型饲料厂,也愿意放低姿态,把产品低价的卖给他们,挣个简单的加工费,饲料厂成为养殖场的加工厂。

4、电子商务模式:

对于中国更多、更广泛的中小规模猪场(包括家庭农场)来说,既没有能力去代加工饲料厂,又不愿加入大的养猪集团,他们是否还会有出路。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新的商业模式已经出现,他们会通过电子商务向厂家直接采购饲料产品,撇开经销商。电子商务是他们唯一可以降低饲料成本的途径。目前,猪e网推出的传是中大猪预混料,4200元/吨,直达养猪场,笔者非常看好这种模式,是真正可以拯救中国中小规模养猪场饲料成本的模式,这种模式一定会发展起来。

5、饲料经销商(养猪技术服务中心)

这种模式,大北农的重要布局方向,未来的饲料经销商也不会只卖技术,可能提供综合的养猪技术服务,如兽医服务、种猪、仔猪供给、生猪收购等服务,成为一个综合的养猪技术服务服中心。

最后,我们来分析下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对饲料和养猪行业产生的影响。

1、信息传播更通畅:互联网让猪价信息传播更通畅,对猪价的影响最大,缩短猪价波动周期。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因为移动互联网已经做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2、扁平化渠道:电子商务会让不能增加产生价值的服务变得更廉价。比如,过去饲料经销商在承担最后的物流和仓储服务,这种服务并没有让饲料产生新的价值,这种服务在电子商务将变得非常廉价。比如:现在饲料经销商每吨预混料利润在1000元以上,如果是电子商务模式,每吨预混料的仓储与最后配送成本大概在100--200元之间,电子商务会终结经销商的暴利。在卖猪环节,猪贩子和经纪人的利润也很高,假如,养殖场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与屠宰场发生交易,那么猪贩子和经纪人也仅仅承担生猪运输服务,他的利润也将降低。

3、加速淘汰中间环节:电子商务永远不会淘汰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甚至不会省略中间环节,而是减少相应的服务人员,重新各个环节的定位,对利润进行重新分配。在电商模式中,饲料厂就是加工厂,挣得是加工费,经销商是物流和仓储,挣得是物流配送费,消费者才是上帝,享受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当我们果断的对中国养猪未来的产业格局下定义之前,必须考虑淘汰的标尺,成本是决定未来谁在养猪的根本。就目前来说,无论是规模猪场还是中小规模的养猪专业户,各有各的成本优势。养猪产能过剩,势必加快行业淘汰和变革。最先出局的可能是小规模的专业育肥户,而那些从事自繁自养,存栏在20--500头母猪的养猪专业户,如果能够借助电子商务带来的成本优势,在行业淘汰赛,绝对可以屹立不倒。

未来十年投资分析 篇2

1953年至2012年全国及各地区资本存量测算

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绝对水平看, 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 东部区域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增长速度看, 最近二十年中西部的总量和人均水平的年均增幅均高于东部, 追赶效应明显。

按1953年不变价格计算, 1953年全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为202亿元, 1978年上升为1113亿元, 1992年提高到3074亿元, 2003年是17213亿元, 2012年达到76927亿元, 是1953年的242倍, 年均增长10.6%。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1953~2012年间总体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 (除1961~1964年间以及1968年以外) 。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变动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 受重大事件 (自然灾害、国际经济危机、国内政府换届) 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比如, 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影响,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大幅提高, 实际同比增长23.14%, 比1957年提高了13.33个百分点。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 1961~1964年间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增幅均为负, 其中1962年降幅最大 (-5.64%) 。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实施大规模刺激计划的1998年和2009年,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实际增幅均超过了20% (分别是21.42%和23.75%) 。另外, 受政府换届影响, 2003年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实际增幅也超过了20% (20.38%) 。

第二,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的变动与融资模式变化密切相关。国际规律表明, 随着一国发展阶段不断提升、金融市场逐渐完善, 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将从财政投入、信贷支持转为证券融资。随着一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 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将从最初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 转向以银行信贷为主, 最后才实现以证券融资为主的成熟模式。与之相应的是,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的时点恰好是1998年和2003年。

1998年以前, 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完全依赖财政投入。1998年以后, 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开始介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将贷款直接投入地方融资平台, 各地则以当地财政收入为担保。截至2011年年末, 仅国家开发银行一家以融资平台为载体的城市建设贷款余额就达到10280亿元, 占该行全部贷款余额的28%。银行信贷 (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 开始逐步取代财政投入, 成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2003年, 一项重大的土地制度安排 (在经营性用地领域全面推行“招拍挂”制度) 使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显性化上涨,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大涨, 当年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快速上涨到5421.31亿元, 同比增长124%。2011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为3.15万亿元, 2003~2011年间的平均增幅是24.6%。

尽管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土地市场不景气影响, 2012年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降至2.85万亿元, 同比下降14%, 但仍占地方财政收入 (6.10万亿元) 的46.7%。另外, 地方政府除了把土地收入净收益用于城市建设外, 还利用土地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截止到2012年年末, 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面积为34.9万公顷, 抵押贷款5.95万亿元。从某种程度上讲, 2003年“招拍挂”土地供给制度的实施, 直接促成了围绕土地进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融资方式转变。

在全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估计结果基础上, 进一步估算1993~2011年间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基础设施资本存量 (不含港澳台;由于重庆市直到1997年才正式从四川省分离出来成为直辖市, 为保持统计口径一致性, 将重庆市数据归入到四川省进行统计) 。另外, 由于2012年不少省份的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还没公布, 在接下来的省级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中, 只计算到2011年。将30个省市区分别归入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 分别计算东中西部在1993~2011年间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变动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 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绝对水平看, 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 东部区域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从总量看, 2011年东部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达到89456亿元, 是西部地区存量的1.68倍。西部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从2007年起开始超过中部地区, 2011年是53121亿元。中部地区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达到45374亿元, 是西部地区存量的0.86倍。从人均水平看, 2011年东中西部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分别为16134元、10454元和9637元,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均水平分别是西部地区的1.67倍和1.08倍。

第二, 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增长速度看, 最近二十年中西部的总量和人均水平的年均增幅均高于东部, 追赶效应明显。从总量增幅看, 1993~2011年间, 东中西部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2%、17.3%和19.6%。这使得东中西部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比例从1993年的2.82∶1.21∶1缩小至2011年的1.68∶0.85∶1。从人均水平增速看, 1993~2011年间, 东中西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0%、20.4%和19.9%;东中西部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比例从1993年的2.13∶1.02∶1缩小至1.67∶1.08∶1。

未来十年我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预测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固定资本存量的比重, 在未来十年的提升空间有限。

基础设施投资在总投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国际经验为预测未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空间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基础设施投资量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进行国际间比较, 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价格水平的统一处理是两个基本前提。KLEMS数据库提供了1970~2007年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 (主要是欧洲经济体) 分行业的投资和资本存量数据, 根据数据库的行业分类标准, KLEMS数据库中属于“基础设施行业”的有:“电力、气和水的供应业”、“交通和仓储业”和“邮政和通讯业”。第一类可称为“城市 (市政) 基础设施”, 后两类分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设施”。中国上述三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在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年鉴》中都可以找到。这就使基础设施投资量和资本存量的国际间比较有了一致口径。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的国际比较

1970~2007年间, 各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固定资本存量的比重基本趋于稳定, 主要集中在10%~20%的区间。2007年13个经济体的平均比重是14.18%, 比重最低的国家是德国 (8.87%) , 最高的是捷克 (23.74%)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分别是, 美国 (10.83%) 、日本 (16.47%) 和英国 (11.64%) 。

我们只选择了1970~2007年间都有完整数据的9个国家, 但从结果看, 有6个国家的该比重峰值在起始年份 (1970年) 、两个国家在结束年份 (2007年) , 只有一个国家的峰值在时间段里 (2004年) 。这说明, 如果数据的获取年份能够延长, 各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的演变情况就能得到更完整的展现。

1970~2007年间, 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动程度要大于资本存量占比。2007年, 13个经济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平均值是14.61%。其中, 比重最低的国家是挪威 (9.55%) , 最高的是捷克 (21.60%)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分别是, 美国 (12.50%) 、日本 (11.51%) 和英国 (16.03%) 。

1970~2007年间, 各国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的峰值对应年份及相应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各国峰值的平均值是19.63%, 人均GDP水平的均值是16093国际元。按照到达峰值点的时间顺序, 依次是美国 (15.49%, 1970年) 、芬兰 (23.68%, 1976年) 和日本 (21.32%, 1978年) 等。

——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情况

为便于国际比较, 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 选取“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基础设施行业, 这一统计口径与KLEMS数据库的口径完全一致。1981~2012年间,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本存量占比的峰值分别是25.64% (1998年) 和21.84% (1999年) 。2000年以后, 两大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换言之,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本存量占比峰值在十多年前就已达到, 目前正在逐步下降。

与前述介绍的14个主要经济体相比,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占比属于中等水平。2007年中国两个指标值分别是17.20%和16.58%, 均高于2007年14个主要经济体的均值 (14.61%和14.18%) 。但如果按照中国2012年的指标值 (12.84%和12.38%) 进行对比, 就会低于2007年14个主要经济体的均值。原因在于2007~2012年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占比总体处在持续下降阶段。

进一步将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的峰值状态与各经济体相比较, 可以发现两个现象:

第一, 中国上述两个占比的峰值水平都很高。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的峰值是1999年, 对应的比重是21.84%, 仅低于澳大利亚的27.17%和芬兰的22.81%。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的峰值是1998年, 对应比重是25.64%, 是所有经济体中最高的。

第二, 中国峰值点对应的人均GDP水平都不高。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达到峰值, 所对应的年份及人均GDP水平分别是1999年 (3162国际元) 和1998年 (2993国际元) , 远远低于各国达到峰值的人均GDP水平。这说明, 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 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是在较低发展阶段相继达到峰值的。

之所以出现上述两个现象, 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 各国数据时段还不够长。发达国家这两个指标的峰值可能在更早时间出现, 特别是大部分国家可能在二战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就出现过峰值, 但受数据限制, 只能显示1970~2007年间的峰值水平。第二, 基础设施具有技术相对成熟、需求空间相对明确、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社会效益相对较大的特征。越是后发国家基础设施的起步水平就越高, 基础设施也容易成为驱动挤压式增长的主要投资领域。第三, 中国特殊的体制。特别是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拥有强大的资源动员和支配能力, 驱动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在更短的时间内释放。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提升空间有限

按照中国未来人均GDP水平的预测结果, 2022年中国人均GDP预计将达到16420国际元, 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人均GDP处于相近水平的年份分别是1973年、1991年、1989年和1987年。有关发达国家在相当于中国2022年的发展阶段上, 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和资本存量占比的均值分别为14.91%和11.59%。

中国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和资本存量占比分别为12.83%和12.38%。从国际经验来推断, 中国未来十年要达到上述6个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还可以提高2.0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则反而要下降0.7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年均增幅只有0.208个百分点, 资本存量占固定资本存量的比重年均降幅是0.079个百分点。

入世十年,我国物流未来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物流人才第三方物流物流技术

1.引言: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的发展催生了国际物流,国际物流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联系也因此更加紧密。国际贸易的实现是商品完成从一国到另一国的转移,这就必须依赖于国际物流。当今,国际物流以服务国际贸易为导向,且现代物流体系飞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促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因此,国际物流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发展至今,它们已是伴生关系,互为因果,并互相产生着反馈作用。所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一定是与我国贸易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脱离了我国贸易的实际基本情况,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入世的十年,我国的物流行业在曲折中发展,在幼小中走向成熟。

2.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量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入世十年,我国物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物流模式由直营向着合资等方式转变;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正悄然占据物流主导地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物流业并没有成体系发展,物流组织化程度较低,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规范化程度不高。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3.我国物流业未来发展方向

3.1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物流人才

要改善我国物流业现状,促进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物流业的振兴需要物流人才做出贡献。国际物流人才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目前,我国很多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都不是研习物流专业出身,大多是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转而研究物流行业。另外,我国对国际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高校开设相关物流专业也相对较晚,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物流人才的专业化,不利于现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容易导致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短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靠大量从事物流实务的人员,另一方面更需要靠一大批从事物流研发的人员,这样才能将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经验引进到国内来,摒弃落后的管理制度,形成全新的、与世界接轨的物流体系。因此,我国在大力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同时,也应完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把握国际物流人才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战略,从而推动我国物流向着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3.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3PL)是指生产企业把自身所属的物流事务从企业自身分离出来,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委托给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由他们实现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管理方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自身成本,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有利于发展国际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国内企业应逐步把自身的物流业务剥离出来,交给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同时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能充分提高整体物流的运作效率,大大降低企业成本。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在这样做:四川五粮液集团、川威集团、东方锅炉纷纷将其物流部门从自身核心业务中脱离出来,分别成立了四川安吉物流、通宇物流、东方物流,这些物流公司发展迅速,都已成为国家4A级物流企业。但这些都还不够,还需要更多企业参与进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有利于市场细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关于第四方物流也正逐步兴起。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依靠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和有效整合资源。可以预见今后物流行业的发展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前进,前景非常广阔。

3.3强化物流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

先进的物流技术,是高效国际物流运作的强力支持,是企业实现“即时供应”(justin—time)和“零库存”(zeroinventory)的有力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流技术借助先进的管理系统和信息技术,如供应链管理(SCM)、管理信息系统(M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能充分整合物流业务流程,实现物流资源共享。例如EDI,它通过统一标准格式,实现“无纸交易”,这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使信息在世界各国企业间无障碍传播,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和准确性,使各企业能及时了解共享最新信息。我国物流企业如果能够熟练应用这些系统操作,将大大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结论

入世十年,我国物流飞速发展,在国际物流领域发出了更多的声音。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离发达国家的物流还有距离,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从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物流人才、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以及强化物流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等方面入手,一定能促成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倩.国际物流的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及建议[J].经济纵横.

2011.7.

[2]李克芳.国际营销下的国际物流发展策略[J].物流科技.2011.6.

未来十年投资分析 篇4

关键字 未来电影受众 零零后 需求

调研时间:2010年 3月27日

调研对象:10岁左右小朋友

调研方法;访问法 观察法 问卷法

调研地点: 松江青少年宫 松江地中海电玩城

问卷情况:见附录

对零零后问卷问题设置目的:

此次调研我们是以访问法为主,问卷法,观察法为辅。现状的零零后小朋友是未来的电影主流观众之一,我们通过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的设置希望能够以引导方式获知小朋友现在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所接触到的一些和电影有关的信息,通过访问法和观察法我们希望能够基本获知现在的小朋友平时所感兴趣的娱乐层面,以及性格特征的展现。

(具体问题见附录一)

当前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电影的整个政策支持在《》《》下,可以预见的是主导的政治方向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要认清电影市场的半开放化,未来中国的主流观众是20岁左右的年青一代,除此之外还有30岁左右的人群,他们可能是已经有固定的收入,还在还房贷或是已近没有负债,有自己的优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群也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受众。因此除了本身主观对于电影的需求外我们还需要结果个体的外在影响观影的习惯,这包括文化程度,家庭和谐度,经济因素宗教信仰等。

现在的电影的主流人群是8090后人,未来的电影是趋于一种个性化的,10年后的电影的观看的主流人群是现在的00后,现在的00后人群是比较个性话地一代,性格中追求比较新潮的东西,现在的电影的强迫性很强,完全的没有给观影者流出足够的空间以思考自己的东西,把人们的思维都控制住了,但是00后这一代的思想比较的活跃也是比较的自我的一代,所以说以后的电影的需求可以说是朝着个性化,自我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电影的观影者数量上会大大的增加,观看电影也会成为一种潮流,甚至会成为人们饭茶余的一种必可不少的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未来的电影可能会更加的注重商业化,名人效应会更加的明显,00后一代是伴随着娱乐大世界的迅速的膨胀成长起来的,每天会有大量的娱乐信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少了娱乐名人的八卦新闻就少了一个生活的乐趣了,所以说,未来的电影可能会更加的注重名人效应,但是未来的电影也会是有不少的人喜欢艺术电影,比较有思想的电影。(高子涵)

调研结果

未来电影受众观影需求

1.未来电影趋于个性化

预测未来的电影是趋于一种个性化的,现在的电影的主流人群是8090后人,10年后的电影的观看的主流人群是现在的00后,现在的00后人群是比较个性话地一代,性格中追求比较新潮的东西,现在的电影的强迫性很强,完全的没有给观影者流出足够的空间以思考自己的东西,把人们的思维都控制住了,但是00后这一代的思想比较的活跃也是比较的自我的一代,所以说以后的电影的需求可以说是朝着个性化,自我化的方向发展。(高子涵)

2.未来电影更加大的商业化更加的注重名人效应

未来的电影可能会更加的注重商业化,名人效应会更加的明显,00后一代是伴随着娱乐大世界的迅速的膨胀成长起来的,每天会有大量的娱乐信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少了娱乐名人的八卦新闻就少了一个生活的乐趣了,所以说,未来的电影会更加的注重名人效应。(高子涵)

3.未来的电影可能会有一部分更加的注重内涵

00后虽然是比较个性的一代,思想上也会是追求比较觉醒有内涵地东西,所以说也不乏会友很多人喜欢艺术电影,比较有思想的电影比如像《朗读者》这个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启迪人心灵,在深层次上剖析了人性方面的。他们可能会要求电影中有某一点是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的,能够让他们达到思考社会、国家,小到思考人生的启发性电影。(高子涵)

4.新媒体电影可能是未来流行电影的一种

从现在的电影的好评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有一部很火的短片《十一度青春——老男孩》,这是属于80后的记忆的电影,所以不免在80后人群中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这种小成本的电影已经出现了发展的趋势,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像这样的电影是新媒体电影,这种电影的发行放映的途径比那些大成本的电影广,成本也比较低,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事,比较受人们的欢迎,所以说我们预测这样的新媒体电影也是未来电影的发展的一种趋势。(高子涵)

1.“童年”情节是未来电影受众的一种内心需求。

我们对自身的电影需求进行反推,十年前的九零后对于电影的概念,从而获知目前所接触到电影媒体信息的零零后他们以后可能会有的一些心理需求。

七零后的人童年处在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对于《变形金刚》这样少有的动画电影对于他们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这样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电影对于他们而言即便是现在的翻拍都有着群情激奋的情绪。

八零后与九零后同处在改革开放后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于《机器猫》《蓝精灵》这样的国外动画与《舒克与贝塔》国产动画也是同样存在记忆的。但是我们会发现零零后所处的时代有着更加复杂的因素。

通过我们的调查显示出零零后偏好美国和日本的动画或是电影更多,所以我们可以从现在零零后所接触的动画或是电影(相对较少)来预测未来我们可以在电影剧本上选择属于他们“童年”情节所在之处的动画片。这是一个从现在零零后身上发现的可预测的方向。(张可薇)

2.未来电影需要在剧本上下功夫

未来电影需要在剧本上有更多创意元素,从我们的调研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有9岁小朋友看过《剪刀手爱德华》,也有10岁小朋友看过《日本沉没》,另外也有小朋友反映说《喜洋洋与灰太狼》很幼稚,这说明零零后事一个思想更加独立和张扬的群体,他们目前所接受到的教育以及对于社会的涉入是更加提前的,他们处在一个信息

繁荣的时代所接触到的各种新媒体都是无师自通的,所以未来的电影可能会更加注重剧本的优质,因为未来电影受众他们可能更希望看到高质量的剧本。(张可薇)

3..从两会的政治导向看未来电影可发展趋势方向

“幸福感”成为今年两会热词,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之后,从上到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温家宝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如果说“幸福感”是一种大势所趋的势态,那么对于我们预测未来电影受众的观影需求和习惯也是一个可以把握的大方向。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电影怪圈:题材撞车,续集成风,翻拍成瘾。速食电影,恶俗搞笑电影或是以刺激感官的电影在电影市场上泛滥成灾,这与现代人的社会压力形成平衡的互补。

如果在未来十年,社会大环境以“幸福感”为指向,那么电影可能会“慢”下来。未来的受众在电影的需求上面可能会愿意选择观看一些以人文关怀的电影,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认同感,这也许会为中国的独立电影人腾出些许电影市场,但是小众电影被受众接受仍然是步履维艰。(张可薇)

未来电影受众观影习惯

.未来观影者的观影习惯

未来的电影的观影者数量上会大大的增加,观看电影也会成为一种潮流,甚至会成为人们饭茶余的一种必可不少的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未来电影的观影者不仅会在数量上增加还会在质量上增加,随着00后受教育程度的不断的增加和课外兴趣爱好的不断的培养,他们本身的艺术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超越我们8090后,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不可能使得观影者更加专业化的问题再他们这代人会更加容易的实现。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的发展,可能在他们的不少人中出现许多专业的电影人和许多电影的铁杆粉丝,所以说未来观影者的素质会比我们提高许多。(高子涵)

4.使电影消费从消遣精神产品转为积极文化产品

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是新兴的市场,特别是2010年,全国票房首次超过100多亿元。而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是繁荣竞争的市场,在对于电影功能的定位上,我们必须看到必须有一个观念的转变才可能使中国电影良性的竞争,中国没有观看电影的传统习惯,对于零零后的家长而言,电影不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电影还是如同游戏一类的消遣,在松江我们观察到更多的父母会花钱带孩子去电玩城但是却没有选择电影。如果未来的电影不再以恶俗和肤浅为卖点,不以情色和花边新闻为噱头,那么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类型片的出现。中国电影需要自身良性竞争,不以票房为目标,不以投资为噱头,从而培养出拥有良好电影素养的中国观众,这种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相信是可以驱动各电影产业与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张可薇)

5.中国未来电影不在科技上,应该是还原电影本身。

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将完成一个由拍电影到书写电影的转换过程,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设计出与演员一样的数字演员,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完善,数字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将会和真人一模一样,日本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电影美术师和摄影师的概念,电影剧作和电影导演的概念就难以确定了,那样的电影很难说是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拍电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愿

意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的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电影导演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

但如果是这样的电影时代的到来,那种电影很难定义为电影,那是另一种东西,肯定不是电影。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被众感受,就是为了体味艺术所营造的心理空间,电影在它本体的空间概论上加上时间的维度,这就不仅是画面所呈现的感官刺激,更多的是能与受众在心灵或是思想与经历上形成一种共鸣,所以即便是数字化的电影也是同样要回归到电影本体。

电影就应当是人拍出来的,而不是科技出来的,任何科技都应当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数字人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体验是数字化了的,模拟得再逼真它也是虚拟的世界,就像电脑游戏机。如果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出现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电影则是不可以的。叙事电影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这东西科技怎么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样。为此,不论电影变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电影是不会消失的,会长久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虽然以《阿凡达》为代表的3DI MAX技术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电影放映模式,但是纵观3D电影,可以看出其所能体现的最好的画面更多的是场面宏大的灾难片或是科幻片,所以这不会成为未来电影的主导发展方向,因为电影还是要回归到它的本质上,从剧本,情节上去去创新,而对于电影的核心价值的把握和寻求才是关键。

(张可薇)

6.关于零零后性格特征对未来电影的启发

我们所了解到的零零后是个性化的一代,他们大部分保持一部分思维的独立,这并不与他们尚未形成的价值观相矛盾,因为他们身处一个科技发展,信息繁多的时代,他们虽然心智尚未成熟但是对于一些事件仍然会有着自己的坚持与意见,他们的个性的建立与发展正是我们对于电影发展观望的一个隐射,未来电影要抓住他们这样的个性化趋势,使之电影在宣传渠道,包装,等方面要更加具有创意和新的元素。(张可薇)

7.未来中国电影将有受众分流发展势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推进。由此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中国电影市场不仅仅是主流受众为主的市场,同时也是各年龄层以及社会结构分流的市场。未来中国的主流观影人群还是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中高收入为主,但是我们也可以为老年群体,儿童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电影情感体验,比如说儿童以及青少年他们的市场主要是抓紧对于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从而又动漫到动漫电影的产业链,而且我们可以根据未来城镇院线和影院的建立从他们的需求方向出发,提供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审美标准的电影。这一块我相信由网络短片为主导,包括学生群体都可能成为这样的潜在受众。所以这里也存在一种除了去电影院和网络视频媒体之外的新的提供短片电影的新的媒体介质。

(张可薇)

附录一:

00后观影需求,观影习惯问卷调查

姓名:性别:年级:年龄:

问题:(请在选项上打√)

1,平时多久看一次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时不看电影时参加什么样的活动?(看书、看电视、上网、和伙伴聚会玩耍、学习培训班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常看的电影类型是?(动作片、动画片、传记片、喜剧片、纪录片、剧情片、恐怖片、科幻片、励志片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时和谁一起去看电影?(父母家人、同学伙伴、朋友、兄弟姐妹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看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组织、爸爸妈妈带着、要求爸爸妈妈带着去看、想要爸爸妈妈陪同看,但是爸爸妈妈不带着去看、和小朋友一起去看等)

6,你从哪里获得电影信息?(电视、网络、海报、杂志、电影院、同学、父母谈论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看电影受谁影响最大?(爸爸妈妈、同学、伙伴、老师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的零用钱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购买玩具零食、看电影、同学聚会、去网吧、补贴家用、捐赠、买书、买文具、存起来、没零用钱等)

9,看完电影后喜欢?(和伙伴、同学谈论、写感想、看过就算了,不想做什么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一个词或一段话形容概况你自己?

未来十年十大高薪职业 篇5

在中国社科院前不久发布的2011《社会蓝皮书》中,公务员以待遇优厚、工作稳定的较大优势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职业,但竞争激烈程度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职场分析师欧阳晖预测:随着市场需求壮大,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网络营销师、人力资源等八大行业的相关职位在待遇和发展前景上绝不逊于公务员,并将成为未来10年最火爆高薪职位。热门职业1 公共营养师

公共营养师

由于膳食不合理、营养失衡所引发慢性病的健康问题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聘请营养顾问已成为现代人的消费时尚,公共营养师成为国家新职业,为从业者提高了职业身份和社会认知度。目前,家庭营养顾问年费8000元左右,企业营养顾问年费5万元左右。营养顾问是一个高职自由职业群体,一个中等水平的公共营养师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热门职业 2 心理咨询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生活的质量了,不仅注意吃、穿、玩、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幸福等,还注重心理健康。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劳动的频率尤其是脑力劳动的频率也相应加快,心理负荷加重后心理疾病也就相应增加。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也渴望在强盛的物质异化下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在我国已形成共识。从事有关心理咨询的热线电话、热线电台、热线广播报刊也越来越多,这也是国人注重生活质量的一个折射。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心理专家的。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科学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热门职业 3 网络营销师

在互联网时代,懂得与时俱进的企业都会意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为了借助互联网低门槛、低成本的优势,大大小小的企业都纷纷进军互联网开展网络营销。当每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网络营销的时候,这一领域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因此,网络营销正在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现代企业的运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靠于网络,而中国网络的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增加更提升了网络在传播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既懂传统营销,又了解网络营销的人才在当前市场中将会非常紧俏。

热门职业 4 人力资源治理师

人力资源治理师

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深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资金是否充足,而是是否有一群有知识有能力并与企业同生共死的员工,而这些需要人力经理去开发、管理和培训。

热门职业 5

企业培训师培训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头戏”,许多企业为此一掷千金。一方面人才紧缺,另一方面需求旺盛,这是造成企业培训师身价不菲的主要原因。

企业顾问或企业培训讲师是一个收入颇丰的职业,掌声和观众也使这一职业非常有成就感。好的培训师每小时的培训收入可以达到3000多元,优秀培训师公开课的收入也达到每场3000元。因此,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培训师的市场还将逐年扩大,其缺口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职业前景一片光明

热门职业 6 理财规划师

理财规划师

理财规划师进入中国才10年时间,却已成为职场的一大热门。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目前银行专业理财人员严重缺失,相关第三方投资理财公司更缺人,市场的迫切需求和巨大的人才缺口使专业理财规划师成为国内最具吸引力的职业之一。目前中国理财规划师职业仍有20万人的缺口。

热门职业 7 职业规划师

职业规划师

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在求职应聘、职业选择以及职场发展面前越来越感到无所适从,职业咨询已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目前从事职业规划和咨询的专业人士数量非常有限,其中已取得中国职业规划师资格认证的不足千人。对于庞大的就业人群来说,现有的职业规划师人数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职业规划师的身价近年不断攀升,业务能力强的年薪可达20万元左右。

热门职业 8 3G网络工程师

随着3G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至20万元。从目前的趋势判断,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3G到来之后,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

热门职业9: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相关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设计

入行起薪:2000-4599元人民币

准确的讲城市规划专业是很有前景的,所做的规划项目可以包括很多,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等,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起步相对较晚,这方面的人才还不算很多,所以前景很好。

热门职业10:现代医药类

现代医药

相关专业: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

入行起薪:3000-6000人民币

未来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6

一、认识自我Strength:曾担任班级团支书,现任院学生会学术部副部,参加过一些院校级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学习上专业成绩比较好,英语过六级,获得“优秀学生标兵”称号,“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奖学金;周围的人普遍评价较好。

Weakness:身体不够强壮,缺乏体育锻炼;社交方面欠缺经验,做事有时不够灵活变通;正式场合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普通话不标准;不重视自己的衣着打扮等外在形象。

兴趣:喜欢新奇创新事物,从事科技事业,喜欢团队协作。

性格:兼与内向型与外向型之间,为人随和友善,谨慎处事,自制力很强。

气质:黏液质

能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可达到中等水平,特殊能力中数学能力、绘画能力较突出。

二、分析环境

学校:opportunity: 地处青岛,属机械制造业较发达地区,且所学机械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

threat: 学校不是“211”“985”类高校

家庭:和睦美满,能保证一直攻读完成学业。

社会:opportunity: 制造业发展迅猛,国家投资比重增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threat: 就业考研竞争日趋激烈,招聘时对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愈来愈高。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冲击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在。

三、目标方向

1、学习生活规划

三、大四重点学好专业课,做好考研复习,争取报考重点院校。另外适时提高工作能力及社交能力,兼职工作可以不去做,但应尽量多地了解其内容和要求。

2、未来十年的目标

2010——2012:完成学习生活规划,增加人生阅历。

2012——2014:考取本专业研究生资格,并进行硕士学位攻读。2014——2020:踏入社会开始工作,计划在两年内适应新环境及角色转换,后四年不断积淀提升专业水平,力争在某一领域有一技之长,准备考取高级工程师资格。职位晋升方面顺其自然,不需要可以去争取。

3、求职计划

职业:机械设计技术人员企业:国企中的中型企业

职务:从基层做起

四、实现途径

1、大学期间拿到学位证书及英语、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成绩保持好的状况,能够申请到各类奖学金。同时抓住机会参加院校或班级活动,争取更多荣誉证书,为自己考研就业增加筹码。

2、着重锻炼社交能力,阅读相关书籍,主要是善于观察模仿和总结。

3、读研期间多接触社会,更要紧的是利用好资源专心搞学业,这一阶段积累自己的专业优势。

4、求职阶段:向周围的老师、同学、老乡等请教经验,按照一般步骤进行即可。

5、工作阶段:做到脚踏实地,勤奋上进,尊重上级领导,更要尊重同事。涉足法律、经济学领域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十年 篇7

全球是由物流所覆盖的, 其中相连的是很多的物流节点, 无论是欧洲、美国, 还是中国, 这些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一定是物流的节点。从全球运输体系就能看出的经济全球化是多么厉害。

航运、铁路、公路、航空、高铁都在颠覆整个物流行业。在十九世纪时主要的运输方式是航运。当一种趋势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 新的技术就会出来。在1836年铁路开始出现, 1900年公路运输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可以看出每一次基础产业变更的时候, 都有新兴的巨头出现, 比如现在的高铁、磁悬浮, 就会带来下一步基础设施的变化及产业的变化。

现在物流装备公司很多, 但装备公司只是基础设施这一块, 园区也是基础设施。物流企业的衣食父母是制造业、制造商、零售商。电子商务做到了把消费者抓在手里, 重构业务形态。中国现代物流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以宝供为品牌商, 为制造业开展服务, 后来才为分销业、零售业、电子商务提供解决方案。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就是要拿出好的方案, 让客户相信他更懂物流, 然后再把这些包干出去。提供基础服务的是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

物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系统也历经了很多的变化, 首先是信息系统服务, 然后是提供专业ERP系统的互联网平台, 也就是云端化、大数据化, 再后来是生态服务, 比如说物流会议的媒体以及PE、VC、租赁公司等都属于这个生态, 这构成了整个物流产业的生态。在过去几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就是跨境电商和O2O, 物流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互联网巨头竞争差异化的竞争力。从这个生态来理解物流行业, 就要从几个最关键的要素入手, 首先是实物流, 也就是货。货基本上把装备、空间、人等重资产连接在一起;空间提供商, 当然也包括人员, 我们物流行业从业者有将近4000万人, 有很多快递员, 仓储运作的工人, 所以这个是非常重的资产;接下来是信息和金融也非常重要, 我们把一些流程演示一下, 追踪信息流、实物流、控制风险, 然后金融产生。

盘点一下过去这几年基础服务业发生了什么?首先是电子商务业, 他们抓取了最终消费者, 所以他们开始重构产业链生态, 这里面表现比较显著的就是平台整合信息数据, 过去那种隔离开来的、私有的物流信息的企业都被平台所替代。其次就是最基础的物流服务业者, 无论是最基础的运输公司, 还是专线、区域连带, 他们都从C开始往B走, 从最简单的运维体系向复杂解决方案迈进。现在许多操作仓库的人都是第三方物流的性质, 他们会受到单纯的基础服务业者的挤压。基础服务业者只提供解决方案, 越来越多云计算的企业为客户进行优化方案, 所以第三方物流今后也会遇到非常大的挑战。

另外, 基础设施是按需服务, 提供装备的人也会按需服务, 今后按流量计费的模式会出现。我认为这将在客户层面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就是供应链+, 在第三方物流产生了高度转型的倾向, 过去讲的第三方物流业务是吃饭、喝酒、垫资、承担责任, 其实今后只剩下吃饭喝酒, 其他都不需要, 未来轻量化是一个趋势。

第三个基础服务就是一体化融合, 未来界限不是那么清楚。另外一个是信息整合, 整个信息平台的整合。区域的专线很多要做联盟化, 他们可创造更多的产品, 比如以开会的方式联盟、信息系统的联盟, 或者创造其他新的服务产品。另外一个就是信息服务云平台和大数据, 这方面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还有一个是金融服务, 生态里面最核心的就是金融服务, 也就是通过信息系统控制风险, 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物流地产这块, 也会有非常多的产品涌现出来。还有装备转向服务———今后卖的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服务。

在行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候, 我们要理解这个行业的趋势。找到一个节点, 把这个行业的趋势转换成自身的优势。要认清方向, 乘着行业发展的潮头才能转换为自己的优势。

我认为2015年到2025年是中国物流行业最佳的发展期。

第一, 无论亚马逊还是沃尔玛、zara, 这些企业都是以各种零售形态出现的巨头, 但是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用福布斯的话来说都叫做批着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看整个供应链演变的过程, 从制造商、供应商, 到最终端的消费者, 权力已经转移了。所以, 这种权力转移必然使供应链上升到战略的高度。那么我们的客户在干什么呢?那就是重构整个生态圈, 谁掌握终端的客户, 谁就对上游有发言权。业内人用了很多词, 比如C2B2B、O2O、C2M, 其实都是重构生态链, 最后制造驱动变成渠道驱动再到消费者驱动。

当革命来临的时候, 有人格魅力的领袖非常重要, 比如马云就是在重构生态链。

供应链到底是什么?过去说供应链是关系, 是资源, 是能力, 现在说它是网络、平台, 其实说到底是生态系统。“互联网+”之后有一个“互联网+”的扩展过程, 就是重构生态圈, 重构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是未来竞争核心, 在大势所趋下, 供应链里面非常重要的就是物流能力, 所以说物流业现在是黄金发展时期。

从“供应链+”的动态能力来讲, 我们的识别能力、学习能力都很重要, 这些核心能力给我们物流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比如说B2B供应链服务平台就可重构冷链物流和贸易生态, 移动互联网能改造物流中介生态, 这些都是我们物流业的机会。

麦肯锡预言的很多未来改变生活的地方都和物流相关。新的商业机会不断出现, 今后会有超级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 他们有特定服务对象, 但是也会守住一亩三分地, 进行新一代M2C模式、城市物流、物流超市等实时服务。

技术上面也带来很大的变化,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会带来非常大的机会, 我判断在未来10年物流有非常大的机会, 比如说跨境、中介整合、无车承运, 以及未来第三方物流变成第四方的形态。所有这些东西都给行业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

今后战略机遇期会到来, 10年后中国物流进入世界前10, 中国物流发展进入里程碑式的节点, 一带一路绽放中国物流能量, 城镇化+消费升级, 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政策和制度红利大规模释放。我们可以看到将有巨量的钱涌入到物流行业, 鼓励大家创业。另外一个是一带一路, 对于物流是非常好的消息, 中国的产能要释放到国外。农村物流、农村快递都给物流业带来非常大的机会。通过互联网+共享经济, 国家对物流的制度和政策红利要大量释放, 美国当年也是物流高速发展情况下取消了一些收费, 中国也会如此。

这10年也将是物流业最好的快速发展期, 中国排头兵企业开始全球化发展。快运零担企业多模式快速发展, 牵头物流替代传统第三方物流;铁路多式联运构建低成本运力体系, 并要做到运力体系和收货体系相匹配;还有冷链物流快速转向食品服务;重资产设施+轻资产平台蔚然成风, 这是轻重相依, 绝对是未来的模式, 也是最好的创业环境。钱很多, 人很多, 消费者对物流有期盼, 就会有很多场景化需求, 这些场景化需求就会穿插不同的物流产品, 就会催生非常多创业机会。

把脉未来十年 篇8

回顾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4年6月中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公布了几组数据。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量从2004年的507万辆,提高到2013年的2212万辆,年均增长17.8%。连续四年刷新全球汽车生产新纪录,我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2004年至2013年民用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8.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占比从2004年的55.3%提高到2013年的80%以上。千人拥有量从2004年的21辆提高到2013年的93辆。

2005年中国首次成为汽车数量净出口国,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首次超过100万辆。从汽车产品出口的结构看,轿车出口数量不断提高,2004年比重为6.9%,2013年提高到44.8%。

2013年,中国汽车企业前10名营业收入合计3.13万亿元,其中上汽集团2013年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

2004年我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为7.9%,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成为全球第一,2013年首次超过2000万辆,比重提高到25.3%,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十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地位大幅提高。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一直领跑行业,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营业收入为1.08万亿元,2013年达到6.32万亿元,年均增长21.7%,其中三十强企业占行业比重保持在50%以上,成为行业主导力量。

同时,在这十年中,中国自主品牌也取得长足进步。2013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22.20万辆,其中30强企业销量达到689.65万辆,比十年前净增561.90万辆,年均增长20.6%;30强企业生产的中国品牌乘用车品牌数量为237个,比10年前净增128个。

这些都表明,近十年(2004—2013)是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十年。

十年已经过去,我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十年会走向何方?各品牌又该如何掌握未来发展的脉搏?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信息发布会暨十年发展回顾”大会上,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汽车产业缺乏政策引导

2014年全年汽车产销量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预计有望达到2400万辆,同比增长8%~10%左右。面对今年自主品牌份额下降的事实,中国自主品牌现在备受质疑,但回顾2013年,自主品牌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在内占比并不低,在2200万辆中占到近1100万辆,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现在,自主品牌发展的确面临很多困难,很多中国品牌在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呈现了两极化的态势,只有少数企业实现盈利,多数企业自主品牌还在赔钱,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品牌的困境根源在于品牌太多,而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国品牌的发展只有号召,没有规划。

展望汽车工业未来发展,汽车工业将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将迎来严峻的挑战。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为汽车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利好;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也将带来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挑战也不能忽视,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而汽车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又居高不下。同时,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环境、交通等问题越来越严峻的约束。

面对现在的情况,必须要有国家战略引导。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仍然没有完成,市场、技术、产品、投资以及企业的结构调整仍需在产业政策的调整下进行。而在项目审批、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更需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他说,有国家战略指引,有体制和政策保障,再通过8~10年的努力,将可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研究员刘明:人口结构决定产业增速

未来几年,中国车市的增长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水平。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目前决定是否消费有三个因素:有没有消费能力、有没有消费意愿、消费环境是怎样的。从现在来看,尽管经济总体水平在下降,还是可以保持7%左右的增长,我们的收入水平还在增长,随着竞争的加剧,车价有小幅度的波动,使我们的购买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消费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我们的消费意愿也还是比较高的。发达国家乘用车的千人保有量在500到600左右,我们的数据是60辆左右,全国不到20%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如果达到一家一辆的数据,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的人口结构,据我们调查,2010年后,我们购车的人群中,80后的比重是提高的,25岁到34岁的人群在购车人群中的比重大概是45%到50%之间。这一人群是我们的消费主力,到2015年这一人群数量会达到最高,2020年后逐渐的下降,至少可以保证未来5-10年的情况,整个车市需求的动力还是比较充足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消费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汽车市场普及水平60%,乘用车是80% 左右,跟发达国家有差别,但是总销量今年突破了2000万辆,保有量去年是1.1 亿辆,再过十年一定会突破2亿辆,这样的总量,会导致整个能源的压力、环境的压力、交通的压力,各方面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

从千人保有量来看,全国的千人保有量是80辆,北京已经达到了270辆的水平,作为大都市来讲,这一水平是比较高的。尽管过去普及水平偏低,但是大量的人口、车辆都集中在大城市里面,导致局部的矛盾特别突出。我们统计过,过去十年当中,全国人口只增长了6%,但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增长速度都在20% 左右,过去的几年,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集中化的时段,农村往城市集中,小城市往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往北上广集中,这种现象导致资源不平衡,会导致交通的压力相对比较大。前几年一些城市出现了限行限购的政策,未来这样的情况是长期存在的,因为这样因素的存在,使得整个增长速度,要比前几年降一个台阶。我们估计整个乘用车增长的速度,还是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整个商用车的增长车速度要比GDP略微低一点,整个车市与GDP相当或者是略高于GDP 的水平。

nlc202309040837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新能源车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汽车市场发展至今,新能源汽车已是未来大势所趋。油价持续上涨必会改变目前传统汽车消费结构,将推动汽车消费向经济节能型转变,而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能源车,使用上成本很低,在公务车上更适用,有很大的推广发展空间。而且还非常清洁,环保上的效果很好。

但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基本停留在样品和展品阶段,距离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方面正面临三大瓶颈:一是新能源汽车工业配套系统尚待完善。二是我国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往往是以产品为中心,“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成本高、风险大。三是节能环保意识还未深入人心。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中规中矩的车型占大部分市场

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今非昔比,消费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强,越新越炫的车型越受关注,但是,个性化并不会成为主流,中规中矩的车型还是会占大部分市场,至少在未来十几、二十年内会是这样。

首先,从使用角度讲,中规中矩的车用途更多。而追求个性化车型的往往是年轻消费者的私家用车,这只占汽车消费的一小部分。

我们要知道,一款车型是否热卖不仅取决于其外形是否吸引眼球,更多还要看内在的东西,要有高品质才能赢得市场。虽然刚开始大家看着新鲜,瞧着关注的人挺多,但没多久了解之后就冷淡了,只能默默退出。推这样的车型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好口碑,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豪华车销量跃升

过去这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一线城市面临着消费升级的问题。目前一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巨大,产品置换升级存在着潜力,已经具备了消费豪华车、进口车的一个群体。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城市、资源性城市对于豪华车的需求增大,也拉动了豪华车的快速增长。以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车累计同比增长13.54%,其中销售排行前十中进口豪华车更是占据了八个席位。

作为国产汽车的补充,各汽车厂商都在中国进口车市场上加速完善产品线,争取更大的份额。

除了目前豪华品牌扩大经销商数量、开拓二三线市场外,豪华品牌产品逐渐丰富、价格逐渐贴近老百姓也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德系三大豪华品牌,入门级的产品已经让消费者触手可及,并吸引了大批中高级车的消费者向豪华品牌转移。

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

四大车系地位稳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被世界各大汽车巨头视为重中之重。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占据国内轿车市场的不外乎是汽车市场的四大巨头:德系、日系、美系和韩系。

其中德系进入中国最早,合资企业做得非常好,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技术实力也很强。

日系车由于配置齐全,细节做得好,在中国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但丰田的保守让其在国内市场发展过于缓慢。

美系方面,通用要在中国产销达到200万辆,目前已经与大众、丰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你争我夺,战事非常火爆。

韩系发展特别快,但很难超越大众、通用和丰田。而以PSA为首的法系车,内部问题很多,虽然一直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但很难在短时间实现。(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产业 I INDUSTRY

上一篇:初中日记450字下一篇:擦亮心窗高考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