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医院急诊医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信息化起步大多是先落地于门急诊,继而推广至全院。随着应用的深入,信息化逐渐呈现专科化、智能化。但是基于急诊专科化特点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未能对急诊工作形成有效支撑。近年来,急诊医学对信息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受到医院信息化专家包括急诊专家的关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军队医院急诊医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军队医院急诊医学论文 篇1:

欧洲上空的一颗「救命星辰」

一九八七年的金秋,我飞渡重洋来到了联邦德国的飞行急救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我的老朋友、总部执行主席戈赖尔博士高兴地握着我_的手说:“宗浩,你这次来不会象上次那样匆忙,我们要让你尽量地多飞,多到现场进行抢救。”这正是我所要求的。“现在你到旅馆稍事休息,一小时后我去接你,注意,请换上深色的西服。”戈赖尔博士这位典型的德国男子汉做事说话干脆利索,没有一句废话。为我制定的日程可把我吓了一跳,几乎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给我排满了日程,但我心里满高兴,我就是喜欢德国朋友这种高效率的工作劲头。

从悲痛中开拓事业

戈赖尔博士和他的夫人陪我浏览了斯图加特这座山城,真有点“重庆味道”。随后,车子开到了具有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宫殿旁停了下来。原来,今晚在这里演出的是著名的瑞士现代芭蕾舞团。

剧场约二百多个座位,观众秩序井然。男人多着深色西服,女性多穿拖地长裙,十分高雅,开幕前有几位社会名流致词,对我这位中国医生极为友好,表示欢迎。演出结束后,有一个招待会,戈赖尔夫妇把我介绍给斯塔埃格先生夫妇,我早已仰慕其大名,他是飞行急救总部的创始人之一。

十五年前,他们的爱子因意外伤害而得不到及时的现场急救,丧失了年轻的生命。斯塔埃格夫妇悲痛万分。但当痛定思痛后他们发现,地面的救护车在执行任务中,可能因交通高峰或其它原因而难以前进,但无情的时间却在吞噬着病人的生命。要争分夺秒不失时机去抢救,只有“插翅高飞”!于是他们与戈赖尔博士等人共同发起组建飞行急救总部。刚开始也是困难重重,不被人理解,渐渐地,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不少人开始赞助支持这项事业。一个一个的直升救护机站建立起来了。他们在悲痛中开拓的事业里,看到不少危重病人得到及时的抢救,得到了极大的欣慰。

朋友们问起中国是否有空中救护时,我说现在还没有建立,但不久的将来会发展这项事业的。

争取在十分钟之内

戈赖尔博士为我安排的第一个直升机救护站,正是我四年前访问过的,而且有一位飞行员还认识我。这样,我也丝毫不感到生疏,我们就很快一起开始了工作。意大利一所医学院的学生们在这里参观见习,于是我这位“老师”顺便给他们介绍了中国急救医学事业的情况。我感到十分骄傲的是,我国急救医学近几年来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已经成立,各地已在逐步建立以院外急救为主要任务的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飞行总部的费新先生介绍了十五年来他们事业的发展。现在该国已有约30个直升救护机站,执行50公里半径的空中急救,覆盖着近95%的领空。直升救护飞机最大的优点是争取时间,这不仅在地面交通拥挤、阻塞时可以“独辟蹊径”腾空而起,病人还可免除地面交通的颠簸之苦。通常,呼急电话发出,救护飞机赶到现场,原则上都不会超过10分钟。

有一次我在美丽的多瑙河畔的乌尔蒙大学讲学后,老朋友们特地陪我到附近的一个军队医院参观,正巧要转送一位脊柱骨折的病人,于是我们对此进行了讨论。朋友们告诉我,脊柱损伤的转运在以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稍不留意,局部损伤加重会造成截瘫。截瘫,对一个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终生的不幸!而对其家庭和社会又意味着什么?沉重的负担!但自从使用了气垫式的担架褥使病人牢牢地固定并用直升飞机转运后,病人局部不会受到震动,这使得脊柱外伤的截瘫率大大下降。“救护途中的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立克教授深沉地说道。是的,人们往往把治病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医院中,岂不知,现场急救、转运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可以“一锤定音”呢。

飞往伊比萨岛

从地面救护到使用直升飞机,不能不说是急救领域内的一次“飞跃”。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要远涉重洋去抢救病人,直升飞机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于是又发展了轻型喷气救护飞机。

一天我正在直升救护机站工作,忽然接到电话,要我尽速回到斯图加特。飞行总部值班室内正在紧张地处理各种呼救电话。原来,他们接到了急电,一位在地中海伊比萨岛上度假的德籍老人发生了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室纤维性颤动,病情十分危急,需要急救并要转送回国。这任务交给了我。我深知,作为一个中国的急救医生,无论在地球的哪个部分,“救死扶伤”是责无旁贷的。

于是,我赶紧回旅馆带了护照。“奔驰”牌汽车风驰电掣地把我送到了机场。几分钟后,我的同行,一位年轻的十分精干的麻醉师和一位略上了年纪的男护士也赶到了。救护飞机酷似一个危重症监护病房,机舱的主要部分是一张病床,周闱有各种医疗器材,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呼吸机、吸引器、氧气瓶、输液装置以及各种急救箱。

从斯图加特经瑞士、苏黎世,飞过了法国南部的图鲁兹时,我与那位麻醉师已经说得很投机了。我发觉他对飞机上的抢救设备十分熟悉,他经常参加外出抢救,对心脏除颤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我们商讨了急救的处理意见后,我忽然想到,由于我的护照没有去西班牙的签证,要是边防官员不让我入境怎么办呢?他说到时他会尽量去说服他们的。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在我们下面那碧蓝的大海显露出了海滩。飞机终于降落在伊比萨岛机场。

我们到了边防站,麻醉师与西班牙官员交谈了一番。一位边防官员十分友好地用英语问我:“我只想问您一个问题,请您告诉我中国话‘晚上好’怎么说?”我回答后,他和另一位官员都站了起来,笑容满面地握着我的手,用刚刚学会的生硬的中国话对我说“晚上好”,示意请我入关。当我还想把护照拿出来请他们验看时,他们却表示不必看了。

我们坐上汽车直驶医院。病人是一位88岁的老妇,先后发生过三次心室纤维性颤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一起检查、处理了病人,又严密地观察了二个多小时,觉得病情已趋平稳,估计在转运中不会发生特殊问题,于是决定送回西德。我们给病人接上了心电监护等装置,接通了氧气,挂上了输液,在“全副武装”下,飞机向着夜空起飞了。

多少人在翘望着这架飞机,多少人翘望着负有同样使命的这类飞机一一它们不正是一颗在欧洲上空闪烁的“救命星辰”吗?

作者:李宗浩

军队医院急诊医学论文 篇2:

急诊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医院信息化起步大多是先落地于门急诊,继而推广至全院。随着应用的深入,信息化逐渐呈现专科化、智能化。但是基于急诊专科化特点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未能对急诊工作形成有效支撑。近年来,急诊医学对信息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受到医院信息化专家包括急诊专家的关注。急诊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全流程支持的信息采集及共享系统,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使患者及家属免于往返奔波,尽量缩短患者的无效移动和等待时间,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

急诊首先需要识别危重患者,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医院急诊科规范流程》按照病情危重情况将患者分为四级:一级濒危,二级危重,三级急症,四级非急症。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不同级别的患者在不同的诊区,适用不同的诊疗方案。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急诊预检分诊缺乏信息化工具的支撑,分诊的准确度严重依赖于分诊护士个人经验,而且在纸质分诊登记表上记录患者预检信息,不仅容易出错,也难以管理和利用,制约了急诊临床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建立信息系统,可以内设评分标准,通过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和体征指标,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估,最后决定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

危重患者往往流转速度快,病情复杂多变,目前虽然建立了急诊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不仅需要保证人流、物流的通畅,也要保证信息流的通畅。目前很多医院使用门诊医生站做为急诊医生站,用住院系统简单配置作为急诊留观,都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共享,因此需在建立急诊临床数据中心基础上,整合汇总来自社区、救护车、抢救室、留观病房、急诊ICU、急诊手术室的数据,形成经授权的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的诊疗全程完整记录。

此外,由于急诊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以及抢救、治疗、康复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基于单病种临床路径的临床指南,包括传统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难以在繁忙的急诊业务流程中得到有效落实,不少急诊科医护人员还是过度依赖经验治疗。通过建立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对急诊医疗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对诊疗过程进行实时的引导和恰当的提示,提升临床指南的依从性,保障医疗安全。

一套完整的急诊信息系统应能够支持急诊全流程管理,通常应该包含院前抢救、急诊分诊、排队叫号、普通急诊、急诊留观、EICU、输液管理,并能够与医院已有的挂号、收费、药房无缝衔接。急诊特点在“急”,而急诊信息化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提高效率适应其“急”:

数据采集效率 急诊需要采集完整的数据,但急诊工作的紧急性导致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在人工录入数据上,可充分考虑包括无线技术、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例如预检时直接读取设备采集到的体征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床旁数据采集;应合理设置基础数据,例如术语模板、医嘱组套等实现批量录入等等。

管理流程效率 急诊先挂号再分诊,还是到急诊分诊后再挂号?是否通过预储值减少交费排队时间?

数据交互效率 如何与转诊医院实现数据传递?如果是第三方系统应该如何与原HIS系统集成,是独立设置挂号、收费和药房系统,还是与原HIS系统实时交互?

尽管起步晚,可喜的是急诊专科信息化在一些医院已经成功实施,其中既有综合医院也有专科医院,既有地方医院也有军队医院,这些医院急诊信息化的落地经验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实例,本期技术聚焦的文章均有涉及,希望能够对关注急诊信息化建设的医院起到借鉴的作用。

作者:于雪梅

军队医院急诊医学论文 篇3: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进展

摘要:危重患者是指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变化快,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减退或衰竭病情发展可能会危及到生命的一类病人。急诊危重患者经急诊治疗后需要立即院内转运,院内转运虽然时间短,但涉及病情,转运人员,设备等多个环节步骤,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如果转运过程没有好的护理措施很可能伤及患者的性命。因此,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有关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进展的研究,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广大相关医护人员提供思考,使急诊危重患者得以安全的进行院内转运。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急诊危重患者在急诊处理后往往需要进行医院内转运而进行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在急诊转运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发生各类风险事件。临床研究表明,院内转运的时间较短往往只有10—20分钟的时间,但是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却较高,可达到70%以上。廖飞娥 [1]以及张建芳 [2]等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急诊科是危重患者的首诊科室,患者经初步抢救、复苏后,常需要到其他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在转运的过程中可能因患者病情不稳定、检测设备限制、人员素质差异等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事件,导致患者死亡。

一、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

1.1病情因素

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是检查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转运到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相关治疗科室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卓小华[3]在研究中指出,院内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转运能够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致死率比平常高出9.6%。陈双婵 [4]以及李亚欣,陆琴 [5]等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抢救的前沿,其工作重点是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安全转运,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患者的抢救成功与否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三者缺一不可,而对急诊护理安全转运是关键,也是最容易引起起隐患和纠纷的环节。

在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相对集中,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限制和人员不足以及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患者发生危险事件。杜丽凤 [6]等在研究中指出,危重患者转运时发生的不良事件中,31%是与患者病情相关,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

1.2转运因素

选择的搬运工具不当,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缺氧、肺动脉栓塞、颈部和肢体的损伤、骨折加重以及伤口裂开、坠床,还可造成人工气道、输液导管、胃管、导尿管等滑脱或异位。周代鹏,胡娅兰.周燕妮,陈晓蕾,皇甫淑娇 [7,8]等在研究中指出,搬运中体位的改变也会导致监护探头、血压袖带移位,仪器的抗干扰能力下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护士对病情的判断。此外,如果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都会延长转运时间,增加转运风险。

1.3人员因素

由专业人员进行转送,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在危重患者的转运中,只有75%配备了足够的医护人员。黄淑贤.马莉,王志稳,葛宝兰 [9,10]等在研究中,转运时如果没有安排合适的、足够的医务人员护送,或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熟练、工作责任心不强,就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1.4药物及设备因素调查发现

在急诊患者转运发生的意外事件中,45 .9%与设备有关。如果危重患者转

运途中缺少可携带的监护设备和相对完善的急救设备以及药品,使医务人员不能及时、持续监测病情,并做出有效的应急处理,则会贻误抢救时机。较常发生的与药品、设备相关的危险事件包括:使用氧气枕使氧流量很难调节或在放射检查等过程中无人看护,使氧气不能准确或连续供给;没有配备简易呼吸气囊或呼吸气囊漏气;药物配备不足、静脉通路不畅或堵塞;监护仪功能异常、电池电量不足、干扰、屏幕显示不清;吸引设备无负压吸引或吸引力不够等。

1.5沟通因素

患者转运前,转运人员未能与接收科室或患者家属沟通病情、转运的目的和风险;转运时医护人员的协调欠妥当;接收科室的床单元、监护设备和吸氧装置等准备不完善,不能及时、顺利地接收治疗和监护,就会影响安全转运,甚至出现送错科室的情况;而运送人员将患者轉到后,如果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交接不严密细致,使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不能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心理状态等,也会影响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二、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对策

2.1认真评估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包括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运前不测生命体征未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准备;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患者、药物、仪器等);静脉输液护理不到位;氧气供给不足;运送方式不当等。

2.2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

转运前主管医生和护士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Sp02等,并评估和了解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检查的必要性和转运过程中的利弊,并签署转运知情同意书。马莉,王志稳,葛宝兰,刘叶[11,12]等在研究中指出,对待意识清醒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给予心理安慰,取得患者的配合;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护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休克患者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敷贴上注明穿刺时间,贾艳萍[13]等在研究中指出,途中如果输液不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应尽量避免普通静脉针输液;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是否通畅,可加固原有固定,以保持管道位置正确、通畅,防止运送过程中不慎将插管滑脱;各种引流管、胃管、尿管衔接处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折叠、受压;烦躁患者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刘亚平,周艳[14], 李宏元[15]等在研究中指出,护送途中保持患者安全合适的体位,应用铲式担架搬运,有条件者整床转移,转运床备有床栏,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滑脱,甚至加重病情;过床、推车要平稳,避免剧烈震荡,上下坡时保护头高位。曾淑华[16], 张玉蕊,陈欢欢[17]等在研究中指出,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备好气管插管盒,相应的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可拉明、洛贝林、利多卡因等,以便途中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给药抢救治疗。

2.3 保证氧气供给

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不同程度的供氧,因此,一般缺氧者转运途中可用氧气袋,林美凤,赖梅月,刘先凤[18], 黄燕君[19]等在研究中指出,用时轻压氧气袋,以保证氧气一定的流量。对于严重缺氧者,可携带氧气袋及简易呼吸气囊,必要时用小氧气筒供氧,保证充足的氧气供给。

2.4接收科室准备

急诊科在转运危重者前应与相关科室及有关部门联系好。电话通知,认真交待患者病情,使接收科室迅速作好各项准备工作,避免因工作不协调延长患者等待的时间而加重病情。刘盎,孟倩倩,张洪磊[20], 金婉婉 [21]等在研究中指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具有服务面广、工作量大、应急性强和技术精细的特点。要求转运单位装备精良,具备高速移动中监护救治急诊危重患者的高超技术条件;运筹周密,保证安全和快速的效果。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危重救护转运系统归入消防部队体系,主要是因为军队卫勤学的伤病员紧急救护运送技术体系素以装备优良、技术过硬、服务精心、制度严明、反应快速为特征。

2.5转运规章要求

转运人员填写《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观察记录表》,负责转运患者的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能力,并且有独立的工作和应急处理的能力。王哲涛[22]等在研究中指出,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医师和护士共同护送,并做好各种应急抢救准备,避免盲目转运。

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重要性

急诊护理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专业艺术,它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李旭蓉[23]以及李亚[24]等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急诊患者中大多数为危重患者,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变化快,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必须分秒必争进行抢救。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涉及人、物、环、法4个方面,医院需要持续质量改进,全面控制风险。伤后60分钟是决定伤员生死的关键时刻,属危重抢救阶段,被称为抢救的黄金时间,要求医护人员把有效的初步急救措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患者身边,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和抢救,以维持其生命。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体位因素,医疗因素,当前普遍采用转运评估单用于风险的识别管理。

小结

危重患者送检、转科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更明确的诊疗和护理,但转运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林淑端[25]等在研究中指出,转运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为主、防护结合,应于平日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设备应用、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转运工作是一项各个科室部门间协作的工作,应与各科室部门协调配合,增加默契,保证患者转运的通畅。同时需要加强监护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我院将许多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飞娥,刘宝仪,范小龙. 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 辽宁医学杂志,2021,35(1):76-78.

[2] 张建芳.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321-323.

[3] 卓小华,廖秀芳,陈小婷.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科学,2021,11(7):137-140.

[4] 陈双婵.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管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3):116-117.

[5] 李亚欣,陆琴. 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J]. 当代临床医刊,2021,34(1):55,6.

[6] 杜丽凤. 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 医疗装备,2021,34(2):181-182.

[7] 周代鹏,胡娅兰. 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7):104-105,121.

[8] 周燕妮,陈晓蕾,皇甫淑娇,等. HFMEA在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21,21(5):375-379.

[9] 黄淑贤.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0):155-157.

[10] 马莉,王志稳,葛宝兰,等. 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风险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2019,33(21):3676-3680.

[11] 马莉,王志稳,葛宝兰,等.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前核查单的编制及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9,19(9):1388-1394.

[12] 刘叶.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3):3390-3392.

[13] 贾艳萍. 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积极效果[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2):154-155,159.

[14] 刘亚平,周艳.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7):191-193.

[15] 李宏元.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203-204.

[16] 曾淑华.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2020,10(4):166-167.

[17] 张玉蕊,陈欢欢. 规范院内护理转运流程在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中医药,2020,49(5):308-309.

[18] 林美凤,赖梅月,刘先凤. 急诊科危重患者MEWS评分及院内安全转运和无缝对接模式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7):163-165.

[19] 黄燕君. 改良早期預警评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 中国乡村医药,2020,27(22):65-66.

[20] 刘盎,孟倩倩,张洪磊,等.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J]. 中华护理杂志,2021,56(3):336-341.

[21] 金婉婉,李博,梁敏,等. 急诊患者实施院内转运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2):2136-2140.

[22] 王哲涛.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护理研究——评《急危重症患者预见性护理》[J]. 中国医学装备,2020,17(7):204-205.

[23] 李旭蓉,杨强,程林英,等.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19,36(6):928-929.

[24] 李亚,留静,李超男. 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管理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7):58-59.

[25] 林淑端,陈夏冰. 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评估及安全护理研究[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3):322-323.

作者简介:姓名:吴红英,出生年月:1979.10,性别:女,民族:壮族,籍贯:天等县,学历:本科,职称:主管护师,科室:急诊科,,研究方向:急诊急救护理

作者:吴红英

上一篇:保险公司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节能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