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共8篇)
教师教案 1
七年级国防教育学科第一单元
课题:山东省的光荣革命斗争史
主备人: 侯建民 使用人:侯建民 时间:2013-9-1 教学目标:1山东省人民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传统 2山东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3了解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末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历程。
教学重点:山东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
教学难点:各时期革命斗争历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巩固深化
二、互助合作,学习新知
(一)激趣导入:观看《水浒传》、《地雷战》、《地道战》、《沂蒙山六姐妹》等影片片段。引出山东光荣的革命斗争史。
(二)自主感悟:(1)根据影片,向同学们介绍山东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东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
(2)学生阅读课本2——3段,学习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末期的革命斗争史。阅读完毕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以下问题。
(三)合作探究:
1、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在山东的几个名人,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2、简要介绍几个梁山好汉的事迹。
3、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山东的革命斗争拥有悠久的历史。
(四)展示交流:继续阅读课本剩余内容,阅读完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小组之间可以讨论,选择代表发言。
1、封建社会末期山东人民对帝国主义都进行了哪些英勇的斗争?
2、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人民对日伪军又进行了哪些革命斗争?
3、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进行了哪几场著名战役?选择一场战斗简要介绍一下。
(五)总结拓展:阅读小资料,讲解并进一步说明山东人民英勇的革命斗争取得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内容。——作者
山东费县探沂中学
教师教案 2
成果。
三、学情检测,分层评价
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讲解,同学们能很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知道了山东省拥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更好的理解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业效果很好,同学们了解了很多关于革命斗争的故事,提高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一、我校档案文化的鲜明特点
我校是一所创建于抗美援朝烽火时期的军队院校,历经了“四立校址,七变归属,八易校名”,见证了社会和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广东乃至全国高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我校档案作为学校历史面貌最直接、最真实的凭证,其呈现的档案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军队与地方特色相融合、南北地区差异相交汇等特点。
(一)与生俱来的军地特色。我校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自1951年成立那一天起,就担负着为国防卫生事业建设培养人才、服务军队和战伤救护的光荣使命。在半个多世纪的军旅生涯中,校园就是军营,教室就是阵地;老师都是教官,学员都像士兵;戎装在身,军纪严明;雄壮的号音,嘹亮的军歌;整齐的步调,统一的内务。校园里处处都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军队高级首长来校视察指导的足迹。叶剑英元帅题写的校名手迹收藏在档案馆,蓬筚生辉;刻在校门上,熠熠耀人。几十年来,在校任职任教的军人中,拥有一大批团级以上军官和相当职级的文职教官。其中1988年军队重新授衔以来,学校拥有少将军衔的行政人员达28人,专业技术3级(相当于少将)以上的文职教官达44人,为军队培养了大批具有合格军人素质的国防卫生事业建设人才。校园里的一切活动,一切事物,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映衬出浓厚的军旅文化色彩。
1958年,第一军医大学的前身齐齐哈尔第十一军医学校短暂脱离军队系列,移交地方政府,四年以后,重回军队序列,重归军队建制。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整体转制移交广东省人民政府,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成为省属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年的调整和建设,南方医科大学又拥有了与其地位、环境和使命相应的地方大学的新特色。其间,原有军队院校的体制机制、思想文化、传统作风等,在继承中有取舍、有扬弃、有融合,形成了南方医科大学鲜明的军地特色,这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可谓是独一无二,这充分体现出我校丰富的馆藏档案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色彩。
(二)鲜活生动的时代特色。大学因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存在,而发展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这是现代大学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大学的脚步必须与社会的脚步相一致,这种一致的结果常常是:社会是大学前进的风向标,大学是社会发展的睛雨表,大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活生动的时代特色。
1951年,第一军医大学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承担起为朝鲜前线培训医护人员的任务,同时收治伤员,并派出医疗队奔赴前线执行战伤救治任务。学校的使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苏友好的环境氛围中,我校学习借鉴了苏联经验,及时改革教育教学,学校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1957年,“反右”运动波及学校,“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影响了发展;反右运动结束后,学校又进入了近十年的良好的发展时期;1966年文革十年动乱开始,学校进入动荡时期,停招学生达四年之久,1970年恢复招生后,教学工作也难以正常进行;1976年十年内乱结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学校和国家一样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4年,为适应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卫生工作的新形势,学校整体转制移交地方,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学校现存的历史档案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学校前进的每一个足迹,都与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密切相关,拥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一切,使得我们的档案文化同样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艰苦卓绝的生存本色。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一个团体,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一个生存问题,都有一个如何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存的问题。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谈到生活,谋求发展。翻开我校的历史档案,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奇特的现象,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四立校址,七变归属,八易校名”。这一连串奇特的现象后面,是我校生存和成长路途上的曲折坎坷、风云变幻,而在这漫长路途中的每一段行程、每一个节点,都充满着艰辛、风险、竞争,一次次面临考验、一次次艰难抉择,犹如一次次山重水复、一次次柳暗花明。在风雨兼程的旅途中,南医大人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高屋建瓴的智慧、脚踏实地的努力、实实在在的成就,向社会证明自身存在的作用和价值,从而牢牢地在军校序列和地方院校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位,不断地迎来风雨过后的彩虹。1951年建校以来,先后经历了中等医学专科学校、全国普通高校、全国重点高校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人才建设、教医研等多个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了今天的南方医科大学,正在朝着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医科大学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所有的历史档案都揭示,我校之所以能够由一所军医学校脱颖而出、顽强生存、走上辉煌,艰苦卓绝的生存文化的支撑,无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档案管理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我校在档案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注重对档案文化的凝练和提升,充分发挥了档案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档案文化促进了人才培养。翻开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卷宗,可以从我校历年来的专业设置与建设中提炼出一个显著的特色——因势制宜、适应社会。这个“势”,是指军队建设发展之势、军队和社会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之势,也是学校自身的环境条件和能力水平之势。从1951年的建校之初,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学校只开设了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培养中级医疗卫生干部;1957年,为满足部队护士需求,经总后批准开设了护士专业;1958年,学校移交地方,更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为适应地方需求,开设了五年制医疗本科,三年制医士、护士、检验士、X线、化验、放射性防护共6个专业;1962年,学校重归部队,1966年,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1975年,军医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增设了中医专业,目的是满足部队中医人才的需求,不久又增设了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2004年转制以后,增设了中药、生物技术、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心理、卫生管理、卫生法学、医学英语等专业。为了适应国家关于扩大办学规模以及经济社会对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我校先后成立了17个二级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共七大门类、达40多个专业、50多个专业方向,在校生由原来的5000多人扩大到今天的近2万人。学校之所以能在转制后迅速扩大办学规模,是因为原第一军医大学保存的档案材料齐全完备,翔实地记录了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为学校转制后扩大招生规模、适应地方院校办学管理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使得我校在转制后有了条件和需求时,便能乘势而发,在稳步前进中寻求新的突破,在建设发展中逐渐形成办学特色,在短短的12年间,迈入了国家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
(二)档案文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江泽民曾经指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在我校的发展历史上,我们特别注重对科研档案的收集和开发利用,不仅因为学校在长期科研实践中产生的大量科研档案是学校师生们迈向学术高峰的起点,更是因为档案中记载了历届学者、教师严谨细致的学术活动,是学校独特的精神财富,能不断激励着全校师生锐意进取、科学创新,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新动力。我校从1979年开始,先后对自己的科技成果洁灵牙膏药粉、正天丸、三九胃泰等科技成果进行技术改造,向社会公开,创造了转让生产、联合生产、自创生产等若干个由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的模式,创办了全国首家校办医药企业——南方制药厂。学校档案馆一直珍藏着1984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厂名的手迹。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科技创新和医药科技产业的产值达7亿元,在全国高校中位居首席。科技创新所创造的效益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医疗、科研,实现了良性循环,学校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体两环”新型办校模式,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当时国家教委对这一办校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军医大学锐意科技兴校,“实际上创造了一种一半靠上级拨款、一半靠校办产业收入建设一所重点大学的经验,这是一种全新的建设重点大学的模式”。这种打破常规、敢为人先而又实事求是的创新品质,在我校的建设发展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学校的档案文化卷席中留下光辉的一页。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不仅永久地被记录在案,而且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永远地在南医大人身上留下烙印,并激励着一代代师生奋发有为、开拓创新。
(三)档案文化深化了管理模式的改革。翻开南方医科大学成千上万的案卷,关于教育管理的内容特别丰富和厚重。细细品读,深入思考,宽严相济的管理特色了然于胸。在转制前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大学的前身第一军医大学奉行的是军校管理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严”字:军人的品格风范,绝对的政治服从,严格的管理规范,高度的集中统一。从档案馆保存的大量管理规章制度中,翔实地记录着我校各个阶段的治学管理模式,处处体现出“治军要严,治校更要严”的理念和管理特色。转制移交地方后,学校对原有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具体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扬弃,形成了一个既有军校特色又有地方院校风格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这种宽严相济的管理特色在教师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军校的坐班制度,乐意在办公室里完成备课、撰文、研究等教研学术工作。这种管理特色的优越性在学生管理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形成吃苦耐劳、作风严谨、为人正派等具有我校特点的学校文化特色。
(四)档案文化塑造了全员人文精神。“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微言大义,揭示了“人文化成”的文化要义。人文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有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我校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化”与“化人”,也都深深地镌刻着人文印记。有着65年的办校历史,浸淫南北风情,既有军旅文化又有地方文化熏陶的我校历史及其馆藏档案,无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特色。这些档案已经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功能,使师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成就感,并把好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校园里,“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校训刻在墙上,记录在案,也刻在人们的心中;“秉承军队传统,注重人文立德,突出中西医互补、理工医互渗、产学研互动,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努力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庄严的校徽引人自豪,嘹亮的校歌唱响校园。“崇敬厚德,为人师表”的师德主题引领着教师的思想言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讲政治,重德育”“能吃苦,敢拼搏”“重团结、善协作”“重规范、严管理”的光荣传统在南医大人的记忆中代代相传。南医大教职员工中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有两院院士、全国全军优秀教师,有危急关头舍身救学员的英雄,有抗击非典的模范,有扎根边疆基层的典范,有雷锋式的好医生、好干部,更多的是在教医研第一线默默奉献勤勉工作的平凡而高尚的医务工作人员。我校的档案文化处处可见人文的积淀和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推动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若干问题
高校档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学校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如何围绕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档案管理,提升档案文化建设层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我们认为当前需要注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正确处理档案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高校档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以在校师生员工为目标对象,通过对各种先进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宣传,在保持学校历史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引导在校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档案通过记录高校在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学科人才建设、党政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作为有形的文化载体,从厚重的历史材料中透露出其文化特征,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学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学校各级领导和机关、广大教职员工在内,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档案文化一般以静态方式渗透在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学校文化对档案文化的动态利用,又会在档案中留下新的记录,从而改变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进程。可见,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二)注重提升档案文化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的质量和水平。档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十年的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作用,首先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学校的建设发展大局,努力实现服务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档案综合管理及其档案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学校作为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建设目标以及“十三五”规划建设方向,要牢牢服务于学校以“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优良传统作为在校师生员工的培育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校师生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档案综合管理及其档案文化建设,要不断地提升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的层次、质量和水平,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有关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的档案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编研服务,把“死档案”变成“活字典”,为学校各项重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资料,发挥档案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不断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注重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的方式和领域。服务利用是档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档案文化深藏于档案之中,只有不断地利用档案,档案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被发掘传播、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新的时期,档案文化要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注重拓展服务方式和领域:一方面,要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利用转变为主动服务,增加服务的方式方法,使神秘的档案材料走向群众,通过对学校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的把握,把相关的档案做成专题研究,利用校史展览、网站展示等方式方法,把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档案充分展示给广大师生员工,发挥档案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内容,从以往档案着重在学术研究和工作查考方面的作用拓展为智慧启迪和文化教育作用等,通过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调查研究广大师生员工的兴趣和热点,把档案文化资源加工成既生动活泼又贴近群众的普及读物,不仅使档案文化拓展成为全校师生员工触手可得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快捷有效地实现档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从而不断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在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档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档案文化建设的十年实践,提炼出档案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学管理、人文建设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指出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档案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注重提升档案文化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的质量和水平、注重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的方式和领域。
关键词:档案,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敏特.现代文化与现代人[N].解放日报,2012-3-25(8).
[2]崔秋锁.江泽民创新思想理论的哲学探讨.人民网[EB/OL].(2007-01-16)[2016-07-12].http://cpc.people.com.cn/GB/74144/74146/5289439.html.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2012-3-26(5).
[5]孙再罗,陈阳,薛建航,侯爽.档案在高校形象塑造中的地位与作用[J].兰台世界,2015(9):64-66.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EB/OL].(2008-09-12)[2016-03-28].http://www.gov.cn/flfg/2008-09/12/content_1093980.htm.
建组以来,小组曾以第一个试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而享誉全国工业战线,创造了中国工运史上“劳动竞赛”、“民主管理”和“技术革新”“三大法宝”,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
60多年来,马恒昌小组组员换了几代人,组长换了18任,作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做到了“组魂不丢、红旗不倒、精神不垮”。
在新的历史时期,小组将马恒昌老前辈常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固化为小组组魂,并在“三大法宝”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特点,提出了“五全管理模式”,即全员有责、全员参与、全员提升、全员管理、全员达标。“五全管理模式”是“三大法宝”的发展和升华,是新时期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举措。
组魂激励,实现全员有责
责任驱使。小组牢记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公司时的谆谆教导:“不要小看一个螺丝钉、一个焊点,它的好坏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素质,那才能够真正做到用心智去劳动,用心智去创造。”小组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零件加工,发扬小组质量工作“三检三对一遵守、干净利索勤研究”的光荣传统,使小组目前承担的十大类产品458种关键零件加工合格率均达到100%,其中20多种规格的铣头体零件全部达到了免检。
当好标杆。小组成员以老英雄马恒昌“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榜样,通过唱响组歌和参观事迹展览,教育组员“为旗帜争光”,努力做到各项工作都“干出样子、当好标杆”。去年以来,在公司230个班组中开展的“两提一降”活动中,小组创新创效、成本控制、革新项目等指标名列前茅。小组在公司内推广“马恒昌小组工作法”,制定班组工作“五在前”,倡导旗帜班组竞赛,每年与全公司评出的“马式班组”学习交流、竞技比武,共同成长。2010年,小组分别参加了在武汉东风汽车公司和抚顺矿业举办的全国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做典型发言。小组荣获了国资委“百名先进班组标杆”和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影响带动。每年4月28日是建组纪念日,小组把这一天定为“倡议日”。每逢“4?28”,小组成员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向公司各班组发出倡议,以引领和带动各班组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2011年,小组提出的实施以“提升产品质量,向用心智造要效益;提升生产效率,向按期交货要效益;提升创新能力,向技术进步要效益;提升运营水平,向经营管理要效益;提升综合素质,向队伍建设要效益”为内容的“五提”立功竞赛活动倡议,为公司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作出了贡献。
“比学赶帮”,实现全员参与
结对传艺。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小组总结出“学练技艺三方法”,即“传艺带徒法”,组织老组员结对子带徒弟,传带多种典型零部件的加工技术。“互动学习法”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互动学习,让老师傅与小组大学生结对子,让大学生学习实际操作技能,让老师傅学习新的技术理论知识。“佳技教学法”是让“身怀绝技”的老组员通过绝活演示、要领讲解、数据对比分析和上机实练等方法,快速提升中级工岗位技能。近两年,小组有9名中级工掌握了绝招佳技,有3名初级工提前晋升为中级工,班组还为公司输送了11名技术骨干。
竞赛引领。在班组竞赛活动中,小组要求组员积极创先争优做表率,引领竞赛活动不断开展。去年,小组与其他先进班组联合发出开展“旗帜班组竞赛”的倡议后,得到各个班组响应,并取得156项创新成果。在“马恒昌小组”的带动下,企业先后涌现出“王长新班组”、“张静海班组”、“康健班组”等以个人命名的先进班组。
岗位练兵。小组坚持岗位练兵常态化,每年都结合生产技术关键开展技能对抗赛、技术表演等活动。近年来,通过组织岗位练兵,全体青年组员较好地掌握了精挑丝杠、主轴加工、数控工艺等关键技术。组员张宜飞在数控车床上成功突破了加工复杂蜗杆技术关键,被誉为“蜗杆大王”;孙玉力的高速精挑丝杠技术在全公司巡演中获得“丝杠状元”称号。他们加工的蜗杆和丝杠不仅质量好,并且效率高。
学练技能,实现全员提升
坚持通过质量检验提高工作效率。小组从熟悉图纸工艺抓起,引导和帮助组员明确技术要求,掌握加工要点,精通操作方法。同时,对首件交检、中间互检和完工总检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有效提高了班组成员的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青工李梁在技术互助中受益匪浅,很快成为班组技术骨干,挑起了班组生产的大梁,月均产量由去年的400小时,提高到现在的600小时,他的《汉克件加工M48螺纹方法革新项目》刚刚在企业科技大会上获得“技术革新成果奖”。
坚持开展工余技术培训。为帮助组员尽快提升技术水平,小组聘请了公司工程院高级工程师和工学院优秀教师当技术顾问,到现场为小组成员讲解数控编程方法和技巧。两年来,小组克服生产任务忙的困难,坚持每个月至少组织培训8小时,系统学习了《车工工艺学》《金属切削刀具》《数控机床基础知识》和《数控机床维修与保养》等基础理论知识,为生产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够独立编制零件加工程序,并自己维修常规设备故障。
坚持开展岗位自学。小组积极为组员创造学习条件,班组骨干自费2 000元购置技术书籍,建立了图书室和资料室。为了尽快使新购进的德国卧式加工中心和弧齿磨床投入使用,小组的两名操作者利用业余时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字典,将设备使用说明书翻译成中文,最终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掌握了两台国外高端设备的操作和编程技术。小组经济核算员张海森已经49岁了,他克服家庭负担重、生产任务忙、年龄大记忆力减退等困难,以坚强的毅力挤时间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努力,系统地学完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大专课程,取得了大专文凭。目前,小组成员已经全部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并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nlc202309051209
制度建设,实现全员管理
实行轮值管理。小组建立了“三组长”、“四大员”制度,根据班组两班倒特点,实行轮值管理,保证各项工作不留死角,形成了“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局面。如正副组长每天都进行交接班,并召开班前会,安排好夜班工作,保证生产计划顺利衔接。同时,王亚东和孙玉力还担任小组的技术质量员,一个负责白班小组加工的零部件质量,另一个负责夜班,保证了小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
编制管理手册。小组制定了《员工岗位职责》和《班组工作流程》,结合生产实际编印了《数控车床作业指导书》。为了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小组充实了班组管理园地,营造了班组文化氛围,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完善制度建设。小组结合新形势,制定并坚持了班组长工作的“日三抓、周五查、月四会”;质量工作的“三检三对一分析”,班前“三做好”、班中“四做到”、班后“六不走”;关心组员“五必访”、“六知道”;思想工作“六坚持”等制度,使班组管理不断迈向现代化。
技术创新,实现全员达标
坚持攻坚克难,为企争光。小组针对产量、质量等薄弱环节确定创新课题,实施交叉作业法和比较法,使小组月产量从4 500小时猛增到11 160小时,提高工效2.3倍。去年,在公司与世界最先进压力机设计团队汉克公司合作中,马恒昌小组承担了大部分高精度零件加工任务。在加工关键件拉紧螺杆过程中,由于工件尺寸超长,超出设备加工极限,小组成员通过增加定位支架、快速切削、连续冷却、设计辅助定位基准等方法,解决了拉紧螺杆超长加工问题。在其他班组加工的一批急需的液压螺母,因设备精度不够将被外国专家判为工艺废品的时候,小组主动承担了修复任务。小组成员在仔细研究产品技术要求和现有加工能力后,结合实际,改变了德国原有加工工艺,通过镀硬铬增加表面硬度,自制精修磨具,最终修复了这批螺母。德国专家说,没想到齐二机床人也能干出这样的好活,令他们刮目相看,为企业减少了大量损失,并缩短了生产周期。
积累经验,推广成果。马恒昌小组通过实践“五全管理模式”,班组长素质、班组管理水平、组员技术技能和思想文化道德素质都有了新的提高,班组管理工作实现了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系统化。目前,班组成员中的技师、高级技师达到了60%以上;近两年又有4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小组成员赵刚研制的硬质合金刀块刃磨装置等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和行业得到推广,并两次在福州、西安荣获“全国发明展金奖”。
做强做优,争创一流。新时期,为了使小组能够继续走在时代前列,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马恒昌小组积极响应国资委提出了“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号召要求,正在以世界一流为先进标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小组“政治先进性”、“生产力先进性”、“管理先进性”、“素质先进性”;通过实现“三个转变”,即加工能力实现由数控机床向加工中心的转变,加工性质实现由单一的车工班组向综合机加班组转变,加工的任务实现由单一为铣床小件配套,向承担企业主导产品中型关键件生产的转变。做好五项工作:一是面对岗位转型,练内功,将现场变课堂,把学习资源转化为岗位技能。二是以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为目标,全面加强班组管理。三是追求技术创新,学技艺,视难题为课题,把生产压力转化为攻关动力。四是以增强先进性和战斗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小组党的建设。五是以弘扬小组光荣传统为统领,推进职业道德素质工程。
概括起来,使马恒昌小组实现“一个定位”、发挥“两个作用”、具备“三个能力”、逐步实现“四个提升”、达到“五化”要求,形成“六个单元”。
一个定位——瞄准“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配备先进设备,完成中件核心部件全序加工,形成配套齐全、能力均衡、相对封闭、可以产出“成品”的数控化制造“孤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我国“班组建设的一面旗帜”。
两个作用——马恒昌小组要发挥旗帜班组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使公司班组建设工作走在我国班组建设的前列。
三个能力——“高、精、尖、专”的制造能力,较强的自我保障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适应能力。
四个提升——全面提升组长素质、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组员技术技能水平、全面提升思想文化道德水平。
五化要求——实现班组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
六个单元——把小组建设成为一个优质高效的生产单元、规范标准的管理单元、内生发展的创新单元、自觉进取的学习单元、创先争优的组织单元、文明和谐的文化单元,名副其实当好公司所有班组的学习榜样和追赶目标。
(责任编辑:崔小花)
曲阳县东旺乡李东旺小学甄苗坤我爱这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是我今生今世无悔无怨的选择!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最富有。因为,我们是春天播撒希望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们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我们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任何乌云也挡不住的;我们还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我们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与胆量!我自豪,我是教师!我光荣,我是人民的教师!
孩子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是天底下最美丽迷人的图画,教室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和全体学生,我们付出了全部心血,于是我们成了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作为班主任,我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品德。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我每天总是早早地来到班上和学生一起学习,放学很晚才拖着疲倦的身体离开学校。要求学生尊敬师长,乐于助人,我自己首先就为学生树立榜样。喜欢和学生交朋友,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喜欢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势。“让每一株幼苗都茁壮成长,让每一朵鲜花都灿烂开放!。”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给予,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在教育这个美丽的岗位上,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用深厚的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田。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常在说服学生的同时,何尝不是在说服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摆正事业与金钱的位置。学生的纯真固然可爱,可他们的幼稚却令人烦恼: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的常规却总有人违反;重复了又重复的作业依然满纸红叉;做了又做的试题考试时还是一塌胡涂……当我每次面对孩子们时,我的耐心和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因为我从事着绿叶的事业,我是学生最尊敬的人民教师!
有谁能像我们一样,天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晶莹的眼睛,一颗颗透明的心,一个个青春的梦?!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丝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根根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的欢乐?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朋友们,我们很清贫,每月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清贫的日子,不要让我们的事业清贫!无论何时,我都会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我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话——“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可是,我已经飞过了!”因为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平凡得如同路边的一棵小草,平凡得如同空中的一朵白云,我像一株小草一样在路边装点大地,像一朵白云一样在空中点缀蓝天,日日月月、岁岁年年。就是这样,我单纯得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小时候,恩师的尊尊教导 就让我在懵懂的心坎上 产生了走上讲台的渴望,教书育人是我最初也是最终的梦想,所以,选择这份职业我从不曾后悔。教学的道路上,我也曾有过挫折与坎坷,但是,我一直很开心,也很努力,我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我甚至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圆这样的一个梦——为人师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希望我能像我的老师一样——也为我的学生负责,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幸福负责,以此来回报师恩,回馈社会,因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也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像教自己孩子一样尽心尽力地去教育自己的学生。
人们常用蜡烛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说他们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就应当是一团熊熊的烈火,让学生和自己一起燃烧,去照亮世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不仅仅是在于教他们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本领,而是赋予他们一个健全完美的性格:他们应当有健康的心理,有高尚的追求;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有迎接挑战的激情……有了这一切,他们将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
记得今年 “六一”,我校举行了体操表演比赛,我班学生刻苦训练,有的学生练疼了腿,有的学生练哑了声,但最终屈居第二。比赛结束后,我在小结会上对学生真诚地说:“我们班虽然没有取得第一名,但是我知道大家都尽力了,我很欣慰,也很高兴,非常感谢大家!”会后,在学生的作文中,我竟然惊喜的发现这样的话语:老师,真对不起,我们让您失望了„„老师,别灰心,我不会让您的心血白流,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老师,我们成功了,您让我们再接再厉,我们失败了,您让我们从头再来,我真想将来也能成为一名老师,像您一样的老师„„
如果剔除信仰中的上帝,轮回等迷信的东西,人类所有的宗教剩下来的只是心理治疗,修行方法,是人类几千年来为克服焦虑和痛苦而在心灵上的探索和努力。基督教过于依赖上帝存在这样的假定,而印度教及其重要分支佛教则不那么依靠这样的假定。剔除了迷信的印度流派是最接近心智运行真理的学说和修行方法,如前文所述,将会被100年后脑科学的技术手段所证明。
为什么关于智慧与解脱的正确的思维方法产生于印度?我猜想可能与气候有关。地处北温带的欧洲与中国四季分明,为了能生存下去而不至于冻死饿死,人们需要组织起来辛勤劳作,并在数千年前进入了生产率很高的农耕文明,其结果是效率文化和一切有利于生产率的价值观。所以北温带文明是入世的文明,这些文明使社会发达起来,每个人都很聪明和复杂,但同时又肤浅而缺乏智慧。而印度古代人们的生存压力就相对小一些,没有衣服房子不会冻死,喝凉水吃野果都可以活,长时间在石头上打坐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不至于得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脏病。。。所以印度人有大量的时间和条件不去追求效率而思考为什么活着,怎样能快乐,形成了比北温带文化更关注内心的传统。
当然,当文明板块因通讯与交通的发达而激烈地接近与碰撞的时候(现代),各个文明都在互相地融合,当代印度已经展现出相当的发达和效率,但其关于智慧与解脱的传统将会帮助我们穿过20世纪西方心理学所进入的迷雾,使人类在21世纪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大脑,心智以及快乐生活的真谛。
新浪网消息, 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编写的《中华传统美德壹百句》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的是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当今的社会中, 人们置身于物质和欲望的洪流中, 常常迷失了自己, 一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泯灭了良知;而也有一些人不论怎样提高物质享受的程度, 都不能填补内心的无助和空虚。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向我们的祖先寻求人生真谛的答案, 他们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作出过智慧的解答。为此, 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中华传统美德壹百句》, 希望与读者共同重温和品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智慧, 并用它们指导我们的现实人生。《中华传统美德壹百句》精选了上自先秦下迄晚清, 涵盖文、史、哲、政等多个领域的经典名句, 按自强、诚信、仁义、智勇、正气、孝慈、廉耻、礼敬、勤俭、中和十个修身德目分类。全书坚持古为今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心选摘, 为读者呈现出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本书的书名由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题写, 并由李岚清篆刻。书中的一百句美德箴言都用书法作品来表现, 文字深刻的内涵, 由逸动的书法作艺术的演绎, 使其更具神韵。
关键词: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功能
中图分类号:G8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7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传承体系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发扬毛主席、邓主席、江主席、胡主席培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奋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正确认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文化功能,发挥其增强人民军队向心力凝聚力,保证部队团结统一和纯洁巩固,实现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现代价值。
一、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文化功能
优良传统的功能主要是指其对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良传统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主要是通过其功能表现出来。
(一)目标导向功能
优良传统传承的过程中,通过熏陶、教育、示范和践行,保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和形成革命军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效能。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 [1]243。独具魅力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人民军队作为党领导下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凝聚着党和人民对军队的重托和期望。在其传承中传递的是正能量,通过传承可以培育官兵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
(二)行为规范功能
优良传统在传承中直接影响接受和传承它们的官兵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软约束”的作用。传统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包括体现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各个层面上的文化特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它一旦产生和形成就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约束人。规范性是传统的固有属性,是依靠惯性力量,在其支配下,长期保持着一定秩序和特定形式。传承优良传统的目的就是要今天的官兵们去肯定它、接受它、实践它。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2]2。军队是典型的集体社会,生活、成长在一定环境中的军人总是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感受并学习到他所置身其中的传统,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适应、传承这种传统。
(三)官兵培育功能
优良传统所体现的军人思想、情感、意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因素对官兵全面素质培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不仅体现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等军队建设标准要求,凝聚着人民军队官兵对军事实践的历史认识、现实感受和精神追求,也蕴含着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做人做事的准则、方式和方向等诸多层面[3]。优良传统具有内隐性功能,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道德风尚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民军队官兵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和驱动力,并将持久地影响着军人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4]。受什么样的传统影响,就会培育什么样的军人。通过对优良传统的学习遵循、对军人精神意境的陶冶和对军人个体思想与行为的评价,为每个军人提供根本价值原则,使广大官兵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得失,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军人自身的成长进步等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四)军心凝聚功能
优良传统在人民军队建设中有着统一思想、规范行动、统摄军心的重要作用。凝聚力是军队赖以统一、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直接关系到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是衡量军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凝聚了人民军队共同信仰、共同价值、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事业追求,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形象,是一种凝聚军心的无形力量。“世界上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传统。从听党指挥、令行禁止的传统成就了人民军队战胜万难的内驱力;服务人民、军民一家亲的传统造就了人民军队无坚不摧的凝聚力;英勇善战、不畏万难的传统成就了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战斗力”[5]。
(五)战斗力生成功能
优良传统在战时作战与平时完成军事训练、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各项任务中能够提升战斗力。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优良传统虽然不像硬实力那样显性而直接发挥作用,却有着比硬实力更加持久的影响力、渗透力、扩张力,可以说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马克斯·韦伯曾深刻指出:“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6]。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所蕴含的“军魂”意识、理想信念、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牺牲奉献精神,时刻影响着军事人员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品质,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主体克服重重困难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六)历史储存功能
在采取媒介传承优良传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把优良传统保留了下来,既储存和再现了历史历程,也保证了传统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优良传统在军事实践中创造出来以后,就起着记录历史的作用,它把人们的精神和实践的创造能力,通过载体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积累起来。传统不是形成于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每一个优良传统,都有着鲜明和光辉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烙印。描写和反映优良传统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媒介,储存了优良传统。
二、传承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现代价值
(一)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科学保证
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精髓是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是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站立在党的旗帜下,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军魂所在、生命所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是这一优良传统的生动展示。在岁月积淀和战争熔铸中逐步确立起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支部建在连上、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等传统,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官兵的思想意识深处,形成制度和原则,成为人民军队之魂。
(二)军队全面建设的历史根基
历史是精神孕育形成的沃土。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而又极为厚重的创造史、奋斗史、发展史,既展示着苦难辉煌、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又蕴含着揭示规律、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也凝聚着固本强基、滋养后人的优良传统。回顾人民军队的辉煌历程,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依靠就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性,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而不是旁人。它把现实的我们和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世俗潮流之上的浮萍” [7]7。回顾历史,优良传统集聚了革命前辈攻坚克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革命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对于今天进一步认识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特点、规律、不断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历史借鉴和根基。
(三)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关系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发展,关系到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关系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优良传统是先进军事文化的红色血脉、文化基因和源头活水。优良传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如果抛弃优良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先进军事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要从国情军情出发,按照军事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和挖掘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汲取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经验、智慧和力量。
(四)履行使命任务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旗帜,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优良传统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精神支柱,而它所显现出的文化价值则是军事文化体系功能的主观外在反映,传统中蕴含丰富的精神营养,永远是培育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官兵的宝贵资源。“能打仗、打胜仗”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责,要靠“利剑”,更要靠精神。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充分说明战争既是“硬实力”的比拼,更是“软实力”的较量。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时代张力和自我创新力,成为我们党和军队建设发展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官兵成长进步的动力源泉
影响官兵成长进步的因素众多,文化是其中最常见的突出因素。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先进军事文化的历史形态,能够潜移默化地给予官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实现官兵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塑造,推动官兵的成长进步。优良传统体现了理想信念、科学信仰、高尚情操、健康追求等人生价值,其强大的推动力、渗透力来感染人凝聚人,对官兵战斗气势的形成及提升、培养,乃至对增进部队内部团结、加强组织纪律均起着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无形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石岐峰.用先进军事文化强化战斗精神的路径选择[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4).
[4]刘树德.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J].指挥学报,2009,(1).
[5]赵福林,邢成宾.论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作用[J].桂林空军学院学报,2009,(3).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推荐阅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06-13
我骄傲,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演讲稿09-23
人民满意的人民警察05-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0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11-0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教案11-21
人民满意教师07-21
争当人民好公仆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