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竞争与合作环境的形成,情报学的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集成化、技术化、定量化和知识化的态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论文 篇1:

面向新文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智库式服务研究

关键词:新文科;高校图书馆;智库式服务;服务创新;学科交叉

1研究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高等教育界持续发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教育部继2017年提出“新工科”概念及建设指导意见[1]后,于2018年提出了“新文科”概念[2],并于2019年将新文科建设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一起列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3]。由此,新文科建设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高校更是纷纷开展相关举措来加强新文科建设。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必不可少的职能机构,为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已经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学科服务和情报服务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针对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高校图书馆如何通过服务创新来应对这种变化,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服务,这是图书馆界需要面对与思考的新课题。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笔者在工作单位所开展的针对新文科建设的服务实践,提出一种面向新文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举措,以期为图书情报界(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支持新文科建设的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1.1新文科的概念及建设内容

新文科的概念虽然是由教育部提出,但并未给出具体的定义或界定。在不同历史阶段,国内外均有提出过新文科这一概念:早在1974年,美国物理天文界学者WertzJ就在《BuildinganExtensiveLiberalArtsAstronomyProgram》一文中,介绍了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摩海德分校(MoorheadStateCol?lege)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属于新文科的物理天文课程[4];我国早在1975年,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在《在战斗中建设新文科》一文中提及新文科一词[5]。但显然,当前历史时期提出的新文科概念与历史上提到的这些新文科概念存在较大的区别。

针对教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文科概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6]提出,建设新文科一要加快理论体系创新;二要深化专业改革,结合社会发展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科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传统文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建设新兴的文科专业;三要来一场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我国一些学者对新文科的内涵、特点和建设内容等也进行了讨论。樊丽明等[7]认为,当前所指的新文科概念是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所阐释的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马费成等[8]认为,新文科是为了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学科交融要求,其任务是在“应变”和“求变”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及知识生产模式深刻而全方位的变革。王铭玉等[9]认为,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等新的特征。张俊宗[10]提出从学科、历史、时代、中国等多个维度来理解新文科。蔚海燕等[11]认为,学界对于新文科的认知已达成基本共识:新文科的提出并非源于传统文科的不足,即新文科的“新”并非“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主要体现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信息技术的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

从以上政界和学界针对新文科的解读和研究来看,当前时期提出的新文科建设,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而跨学科(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创新的重要趋势和方向。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12],虽然主要是针对自然科学领域,但对于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2支持新文科建设的图书馆服务

由于当前的新文科概念刚提出不久,对于如何建设新文科,我国尚处在摸索阶段,因此针对新文科建设的服务也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同样,学界对于支持新文科建设的服务研究还较少。

刘艳红[13]认为,新文科建设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两大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产品学科边界有了更加宽广的要求;二是对图书馆服务的协同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以此提出服务新举措,包括面向师生提供综合素养教育服务,面向院系/科研团队提供新一代嵌入式学科服务,面向教学管理和改革等机构提供学科规划等科学决策类智库服务。蔚海燕等[11]从数据服务的角度提出,图书馆可从DIKW模型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4个层次开展数据服务,赋能新文科建设。

以上国内研究只是提出了服务新文科建设的设想,并未见具体实践;而国外目前尚未见类似的研究。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的新文科概念、内涵、特点和建设内容等,针对新文科的中国特色和学科交叉等关键特性,尝试提出一种面向新文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智库式服务新模式,并以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新文科建设服务为例,进行实践探索论证。

2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智库式服务

2.1智库式服务

智库(ThinkTank)是一个具备西方色彩的词汇,国内外对于智库的定义和研究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较多是指相对独立的、为公共政策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智库与汉语语境对应的是幕僚、参谋等词,这与情报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有类似之处,而情报研究与智库之间的确关系密切,有区别也有联系。张凤[14]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建设实践提出,情报研究与智库建设之间存在相互赋能的关系,情报研究工作为智库研究提供了态势分析、动态监测和预测预见等综合支撑,智库建设为情报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拓展了情报研究的服务对象和任务空间。潘教峰[15]提出的智库DIIS理论方法中,“收集数据(Data)—揭示信息(Information)—综合研判(Intelligence)—形成方案(Solution)”4个环节的前3个都是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情報工作的智库化转型,既是契合现实的可行之道,也是一种重要的新趋势。图书情报界有着开展情报服务工作的长期历史和丰富经验,同理,这些情报服务的智库化转型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趋势。

因此,本文提出智库式服务的概念,这种服务是由情报服务衍生而来,是指能够直接为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决策行动建议的一类服务。高校图书馆开展智库式服务,是直接发挥图书馆的智库作用,不同于当前的情报服务或智库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较多是基于科技文献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素材(如分析出的事实),往往没有进一步提出决策行动建议,通常需要结合分析科技文献之外的其他类型信息,这正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情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智库服务一般是指为支持智库发展或满足智库工作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并非直接发挥图书馆智库作用的服务。

2.2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智库式服务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智库式服务,是针对高校管理和决策部门,为其制定新文科建设政策和举措,提供决策行动参考的一类服务,是以支持新文科建设为目标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方式。

具体而言,针对新文科建设高校图书馆可以提供哪些智库式服务,服务的内容有哪些,目前尚缺乏较深入的研究。本文紧扣新文科的学科交叉、信息技术融入等核心特征,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科技情报分析研究方面的优势,通过学术成果(科技文献)分析来解析出学科发展内部特征,特别是学科交叉特征;同时,需要结合外部的学科发展方面信息(如学科评估情况、学位授予情况、学科建设相关国家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具体研究对象(如某大学或某学科)的学科发展现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新文科建设建议。

本文从科技情报视角,以反映文科建设水平的关键要素(主要学术成果)———学术论文和著作为基础,辅以学科评估情况、学位授予情况、学科建设相关国家政策等信息,针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从时间和学科属性两个维度,分析高校的学科建设总体情况、学科建设重点和学科交叉性,并提出新文科建设对策建议。以此,构建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智库式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该服务模式的实施过程具体如下:

1)机构学术成果数据收集:针对特定机构(如某大学),收集以该机构为署名单位的论文(一般是期刊论文),以及该机构教师编著的学术图书,作为分析样本。

论文数据来源可根据该机构的文科发展水平来选取。国内论文可选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文科期刊论文等,也可以通过CNKI、万方等数据库作为数据检索源。国际论文可选取SSCI(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和A&HCI(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收录论文(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或者Scopus数据库(Elsevier公司)的社会科学类(学科领域:社会科学)论文。

图书数据主要来自机构内部相关部门收集的数据,同时可以收集公开的文科学术成果获奖信息作为补充。

数据的时间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考虑到时效性问题,一般可选定近5年范围。

2)学术成果总体情况分析:针对特定机构的文科学术论文和著作,分别进行数量、质量和时间上的统计分析。

论文分析可针对国内、国际论文进行分别分析或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来发现该机构的文科论文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国内、国际论文的比较等;以此,对该机构文科建设水平的发展趋势、国际化程度等进行揭示。

著作分析除了从数量上进行分析外,也可以结合获奖情况进行质量分析。

3)学科建设重点分析:针对特定机构的文科学术论文和著作,对其所属的学科类别分别进行统计,通过数量和质量来分析各个文科学科的建设水平、需要重点建设的学科等。

论文的学科属性界定存在不同的方式,目前较多是根据论文所发表的期刊来进行学科类别界定,这种方式虽然存在一些论文的学科类别界定不准的问题,但总体上是比较合理可行的。而由于国内外的学科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论文数据库也有自己的学科分类体系或学科归类规则,因此需要进行论文所属学科类别的统一处理。较好的方式是参照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处理,如对于CSSCI论文,将CSSCI的学科与教育部学科进行一一映射,就可以界定出每篇CSSCI论文所属的教育部学科类别;对于SSCI和A&HCI论文,处理方式类似。

著作的学科属性可以根据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的中图号类别来进行界定。

另外,可结合该机构的实际情况,调研出各个文科学科的主要建设单位(指院系)、是否具有博士或硕士点(学位授予情况),以及各个文科学科的学科评估(教育部)和排名情况等,以进行学科建设情况对照分析。

4)学科交叉分析:目前只适用于学术论文分析;一篇論文可能归属到多个学科,针对该情况可以对论文的多学科属性进行分析,进而进行论文的学科交叉性分析,对特定机构的文科学科交叉情况进行揭示。

对于论文的跨学科属性,依靠人工判断比较费时费力,目前主要依靠论文数据库来获取相关数据,而国内的论文数据库还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只有部分国外的文摘型数据库提供这方面的数据,如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因此,分析论文的学科交叉性具有一定的数据源局限性。

分析论文的学科交叉情况,可以采用共现分析方法,分析论文的学科类别共现情况,通过这种共现关系就可以揭示出已有研究(论文)的学科交叉性,即特定机构的文科学科具有何种交叉关系,哪些文科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某一文科学科与哪些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较强,或者有没有哪一个理工科学科被这些文科学科交叉最多等。

5)新文科建设对策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结合特定机构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科建设相关国家政策、国内和国际的学科建设趋势及变化,为该机构的新文科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3实践探索———以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例

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下简称“J大学”),作为以理工医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同样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等文科的建设,始终致力于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新文科。因此,以J大学为例,进行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智库式服务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J大学近5年(2016—2021年)的文科高水平学术论文作为分析对象,论文数据来源包含两个方面:国内论文是CSSCI收录论文,国际论文是SSCI和A&HCI收录论文(仅统计Article、Let?ter、Review3种类型论文)。

利用上述数据源检索以J大学为署名单位的论文,检索日期为2021年4月。经检索和初步处理后,共获得CSSCI论文3837篇,SSCI和A&HCI论文3737篇。

3.2论文总体情况分析

分别统计以上的CSSCI、SSCI和A&HCI论文数量,以及论文总量,如图2所示,可发现,J大学的文科高水平学术论文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其文科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论文總量的逐年上升与发表在国外的论文数量增长较快直接相关,而发表在国内的论文数量基本逐年下降,自2019年起,发表在国外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发表在国内的论文数量;这表明J大学比较重视文科国际论文的发表,注重国际化发展,与学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比较契合。

3.3学科建设重点分析

针对以上论文所属的学科类别进行统计,并结合学科的主要建设单位(指院系)进行对照分析,如表1所示。由于SSCI和A&HCI与CSSCI的学科分类方式不同,也与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不一致,参照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对不同数据源的论文做了学科类别处理。

通过表1并结合J大学现有的文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情况,可发现就不同学科而言,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中英文论文数量均较多,中英文论文数量基本持平;政治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和语言学6个学科的中文论文数量也较多,同时有一定数量的英文论文,但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学、教育学尚没有博士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甚至没有硕士点;心理学的英文论文数量仅次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但中文论文数量偏少;新闻传播学的论文数量虽也不少,但与其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实际情况尚存在一定差距;社会学领域的中英文论文均有一些,但该学科尚无硕士点;历史学方面的中文论文已有不少,但英文论文数量屈手可指。

3.4学科交叉分析

针对以上SSCI和A&HCI论文所属的学科类别情况进行统计,采用共现分析方法分析论文的学科类别共现情况,如图3所示。由于CSSCI论文暂无跨学科数据,无法进行学科交叉情况分析,这里不做分析。

从论文的学科交叉情况来看,J大学近5年的文科高水平英文论文具有较好的学科交叉性,约半数论文具有跨学科性。交叉较多的文科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心理学、公共管理、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法学等。

被交叉最多的理工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其交叉较多的文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如图4所示。

具体到几个主要文科学科的学科交叉情况,大致如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如图5所示,与工商管理、心理学、经济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文科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这两个工科学科也有较强的交叉。

工商管理学科也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如图6所示,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体育学、法学等文科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城乡规划学等理工学科也有一定的交叉。

经济学学科主要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政治学、城乡规划学、法学、社会学、世界史、科学技术史等文科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数学、统计学这两个理学科也有一定的交叉,如图7所示。

心理学学科主要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等文科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生物学这3个理工医学科也有一定的交叉,如图8所示。

公共管理学科主要与工商管理、经济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文科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医工学科也有一定的交叉,如图9所示。

3.5新文科建设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J大学的实际、国内和国际的学科发展趋势及变化,为J大学的新文科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总体政策(策略)方面:修订文科高水平学术论文激励政策,引导师生把高水平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扭转发表在国内的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下降趋势。

2)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强化经济管理学科的引领作用,重点引导A学院师生在国内发表高水平论文;重点支持B学院申报政治学博士点、E学院申报教育学博士点;组织相关院系论证申报社会学硕士点;策动H学院增加高水平学术论文产出,鼓励D学院多发表高水平英文论文、G学院多发表高水平中文论文。

3)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引导更多的跨学科研究,特别是需要发挥J大学的理工医学科优势,引导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之间的交叉,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新文科。强化计算机学科与文科的交叉,重点引导计算机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突出经济管理学科(含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集群效应,通过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来建立起强大的经济管理学科群。以心理学和公共管理两个学科为切入口,深化文科与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导更多的文科与医学学科之间的交叉。

4结语

面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高校新文科建设要求和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需要积极应对,在已有的学科和情报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开展针对新文科建设的新服务。

本文提出的智库式服务概念,以及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智库式服务模式,是针对新文科建设的一种服务新探索,其目标是支持高校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为其建设和发展新文科提供决策行动参考。因此,这种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智库功能,也是高校图书馆支持学校学科发展所开展的新型服务。与此同时,以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验证了所设计的智库式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本文所开展的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智库式服务研究及实践,为图书情报界开展类似的服务工作提供了方式方法和实践上的借鉴。当然,本文所开展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智库式服务内涵和内容的阐述还不够全面深入,学术论文的学科归属不够精准,学科交叉分析局限于WebofScience论文等,这都需要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作者:王兴旺

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论文 篇2:

情报学学科发展前瞻性研究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竞争与合作环境的形成,情报学的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集成化、技术化、定量化和知识化的态势。那么,情报学科研究的主流和方向如何把握?对于这个问题,情报界研究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了一些共同认知和视野聚焦: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情报的内涵及相互关系;information science的含义以及对情报学的理解;情报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情报学学科结构的变化;未来情报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影口向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重大动向;若干重要结论;等等。

一、情报和信息的关系[1]

根据信息链理论、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和质疑理论,广义的信息包括事实(事件)、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情报。它们当中有些是物理属性,有些是认知属性,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并立关系、转化关系、包含关系和层次关系。信息流是情报学的基础(见图1)。图1也表明情报学所涉及的领域之广。通信革命、技术进步、全球化和竞争环境是当前促进情报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本身不是情报,信息经过分析才能获得情报,在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分析=情报,情报是信息的增值,具有非共享性、针对性、动态性、特殊性、认知性、主观性、现实性和竞争性等基本属性。事实上,情报是来自于信息而又高于信息的精神产品,信息和情报存在一个差距(见图2)。情报包含信息情报和智能情报。根据我们长期从事科技情报工作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情报就是为决策者和组织机构提供有关目标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知识。美国情报学家Kentt[11]说过:“情报是一种知识、一种行动、一种组织。”RobertM.Clark在其新著《IntelligenceAnalysis》中认为,“情报的本质是减少;中突中的不确定性”,从本质上对情报进行了科学抽象的论述。

二、Information science[5]与情报学的区别

在我国,自1992年原国家科委发文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4]之后,绝大多数高校图书情报系改为信息管理系,各部委各省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改名科技信息研究所,从此我国情报界将信息与情报混为一谈,将Information Sci-ence译为情报学,且情报学专业具有浓厚的图书馆学气息。1967年美国文献编集学会(American Documen—rationlnstitute)改名为美国信息科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forlnformation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信息科学)是什么?1968年,哈罗德·博科博士最初的定义是:“信息科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研究信息的特性和行为,调查支配信息流的力量,以及开发加工信息达到最佳存取和使用的工具。它涉及与信息的产生、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传输、转换和利用有关的知识团体。这包括研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中的信息表达,使用编码达到有效的消息传播,以及学习信息加工的设备和技能,例如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系统。它是从数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运筹学、图示学、通信、图书馆学、管理学及其他类似领域中衍生的一门跨学科科学。它既是一门纯科学,因为它探究的问题与应用无关;它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因为它还提供各种服务和开发各类产品。”此后,这一定义被信息科学界广泛认同,成为正式定义。信息科学同时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另一个是图书文献管理学。这两者的研究课题也人为地分成技术基础型和社会应用型,“目标”分析型和公共义务型。现在,尽管信息科学有不同流派:Bates的范式学派;Saraceivic的社会结构、信息资源以及计算机科学和图书馆学的关系学派;White和McCain的共引分析学派;Hawkins的概念地图学派;Webber的观点分裂学派,包括硬科学和软科学的分裂,缺少理论基础,跨学科研究,没有清晰的理论和定律,既太指向实践又不够指向实践等,但是发展趋势朝着两者整合的方向。信息科学和情报学是有区别的。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和情报,其基础是信息科学,它的特点在于情报搜集、分析和研究,它的产品是思维、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功能是决策支持、预警、反情报,它的作用是耳目、尖兵和参谋,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

三、情报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的趋势在强化: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服务全球化、教学全球化、知识全球化、危机全球化等等,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双赢模式在强化,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自由流动。我国情报学专业必将突破传统的图书文献模式,主动走向更大更广阔的领域并与国际接轨。

——今日的科学更加不断地专门化,然而大科学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科研项目更加体现多学科性,协同研究在兴起,学科之间的界限在瓦解,科技管理在变革,更多的商业资金用于公共研究,科学成果的保密性在加强。技术在汇聚,技术开发越来越快,高技术出口限制性在加强,科学技术和产业之间的线性模式发展到科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三螺旋线”模式,在科学与传统之间的边界上出现科学突破,创新成为科研活动、经济问题和社会需求之间连接的焦点。时代呼唤情报学新的定位、新的创新。

——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效信息服务,以及模式识别、语义分析、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智能分析技术和知识技术的发展之快,使监测和跟踪能力提高,对情报学学科发展影响极大。

——信息爆炸和通信爆炸难以应对。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我们淹没在信息中,但却渴求知识。”可以预计,未来的战争是知识战,这就凸显出情报学的重要性和战略性。

——人们在计算机上查找需要的信息时,几乎有一半时间丢失在比较差的设计上。如何使情报及时、准确和可视地层示在眼前?

——根据统计表明,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机构差不多有75%的文献收藏无人间津,有50%的文献收藏有10余年未核查过。

——用户寻求自我体验,寻求个性化服务。用户最需要的是解决How和Why一类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信息。

因此,情报学将突破传统的图书馆学和文献信息范畴,从全球化、科技变革和系统集成的角度来考虑,涉及事实、数据、信息、情报、知识的发生及其有效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传输、转换和开发利用,使人类能够分析、合成、解答、发现、控制、学习和决策。这就导致了数字时代情报学的新使命,就是创建基于知识的新理论,开发和利用最先进的方法和工具,为决策者和组织机构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情报。情报学既是一门纯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不仅揭示信

息、情报、知识的特征以及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而且还提供各种服务和开发各类情报产品。情报学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或工程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交叉科学。它必须揭示和反映事实或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口向,及时明确提出可行的计划和方案,以支持某种价值状态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情报研究有其自身特色,包括跟踪研究、预测研究、比较研究和评估研究,在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现在必须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才能发挥更大威力。现实情况是经济界、科技界、商界、产业界、文化界、竞技界甚至政界都迫切需要情报,可是他们对情报既没有经验,又缺乏感觉,而且各行各业情报缺失严重。只有官产学研共同努力,我国情报工作才会有大的作为,才能推动学科发展和服务业繁荣,才能推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系统的发展。

四、情报学的学科结构[1][2]

由于情报学不是单独一门学科,而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构成的一个跨学科的科学。根据国内外30多位专家的意见,情报学包含人、记录的知

识和工具三大部分(见图3),涉及情报与社会、情报与服务、情报与学习三大领域。情报与社会,包括情报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政策和法规对情报服务业的影口向,伦理道德等等。情报与服务,包括情报需求、用户研究、市场研究、环境调查、情报行为、人际网等等。情报与学习,包括电子学习、认知和情报处理、素养培育、终生学习。

根据情报学模型可以看出,从人的角度考虑、从记录的知识角度考虑以及从工具角度考量,情报学所需的其他学科支持都有哪些。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计出情报学学科体系结构:顶层、应用层、基础层。每一层的内涵极其丰富,只能将其轮廓作出如下描述:

顶层:情报学

应用层:科技情报学、图书文献情报学、军事情报学、商业情报学、政治情报学、经济情报学、医疗健康情报学、社会情报学、战略情报学、竞争情报学等

基础层: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美术、社会学、电信学、图书馆学、组织心理学、控制论、通信科学、通信理论、博弈论、网络空间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文献学、密码学、词汇学、语言学、科学计量学、知识科学、演讲学、语义学、精神语言学、机器人学、符号学、分类学、生存系统、语言学以及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等

按照情报学的学科体系结构,情报学显然会从其他学科吸收知识和技能,大大增强情报学自身的核心能力,包括比较卓越的学科知识创造力,强大的学科整合能力,高效的学科组织创新能力以及创造学科特色的能力。与此同时,情报学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数字时代应有的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数位素养、传统素养、数值素养、网络素养、计算机素养、媒体素养、科学素养及社会应急所必需的素养。情报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有效交流能力,通过分析、逻辑推理进行创造性思考而形成的正确判断力、应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情报学的核心研究内容[3]

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ACP兰带研究组的研究以及英国AKT研究组的研究,今后10多年,情报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将转向以下6方面:

1.对大量分散的知识信息进行收集、储存、组织、共享和集成,对物理对象的模拟传感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数字化;

2.对全球网络空间信息进行批量知识变换和开发利用;

3.开发各种强大功能的智能化工具,使各种相关联的信息转变咸新知识;

4.以新的范式进行信息分类、信息表达(如标准、协议、格式、语言)、数据挖掘、信息转化、信息可视化;

5.开发先进的知识技术(AKT),更好地管理知识;

6.创建新的情报学理论。

六、影响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几个发展动向

1.从数字图书馆发展到后数字图书馆

通过知识发现方法,自上而下的知识创建,如概念分类本体、主题表、用户建模等,以及自下而上的自动知识抽取,如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网络挖掘等,有望使数字图书馆从信息库向知识宝库转变。预计10年内,我们将能用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动态自注释、自分类、自整合、自组织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来检索人类知识,并提供智能化服务和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

2.从信息孤岛发展到网格

众所周知,Internet将全世界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WWW将全世界的网页连接在一起,由于技术上、文化上、体制上、制度上、语言上、知识产权上等等问题,出现了许许多多信息孤岛。现在全球性的网格(CreatGlobd Grid)将资源与应用连接起来共享,可望将信息孤岛连结起来(如图4所示):

网格具有三大功能:资源共享功能、协同工作功能、虚拟化功能。网格的优势在于:一次登录,可访问全网格;在全球范围内,方便发现和共享资源(计算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海量数据超级计量和存储;对不同应用进行自动辨析和语义整合;个性化服务;知识挖掘;使用简单;网络管理安全便利等。网格可以是全球网格、国家网格、地区性网格、企业网格等等。

3.从信息服务发展到知识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对知识需求的扩大,当今信息服务正朝着知识服务的方向发展。有迹象显示,信息服务将从共享通信向共享计算、设备、信息、知识、智力等发展;从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产品转向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知识产品;从标准、单一、固定内容的信息服务转向动态、综合、快速响应的知识服务;从单一作业发展到知识交流和协同空间;从劳务服务和标准服务转向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从固定资源和大而全系统服务转向动态虚拟资源的知识服务;从按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的业务流程转向按用户行为过程组织的业务流程;从浅层次信息加工处理转向深层次知识加工处理。总之,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方向的发展是明显的。

要想真正实现知识服务,就要解决知识表达、获取、组织、存取问题,其关键技术体现在语义网、知识组织系统和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语义网是由Berners—Lee于1998年首次提出,并将其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资源描述框架(RDF),是描述网络资源的信息,特别是表述网络资源的元数据;第二部分为XML,利用一套事先制订好的元素对文献或数据进行标证,给计算机处理提供了极大方便;第三部分为名域(Namespace),不仅区分元素归属,而且可转换不同名域之间的同义词。此外,语义网的开发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通用的技术标准,是否有遵循这些技术标准的工具,是否具备有效的实用分类系统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知识库。语义网的标准与技

术共有7层,第一层为(Unicode&URl)国际码和统一资源标识;第二层为XML+ns+xmlSchema,是数据表示的语法层;第三层为RDF+rdfschema,是元数据层;第四层为Ontologyvocabulary,是本体层;第五层为Logic,是逻辑层,是在领域知识基础上为进一步逻辑推理提供形式规则;第六层为Proof,是验证层,为智能代理间进行验证交换数据签名提供支持;第七层为Trust,是信任层。目前,每一层都已推出标准,但是更高层次的技术标准仍然在探索中。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自1986年开始的UMLS语义网试验已经成功。它主要针对生物医学概念,共设计135种语义类型、100万个概念地图和50余种语义关系,并以语义类型为“节点”、以语义关系为“链”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语义网络结构。

——知识组织系统(KOS)是用来定义并组织表述真实世界物体的术语和符号的系统,在具体应用中往往将其泛指为语义工具。在迈向语义网的进程中,知识组织系统的类型,从结构和功能上来看,知识组织系统可以划分为两方面:一是显示概念关系在结构上的强弱;二是对自然语言的控制程度。常用的知识组织系统的结构从总体上讲,从弱结构正在向强结构的方向发展。知识组织系统的特点在于词汇控制,侧重于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控制,侧重于对同形异词、多义词、含糊词进行控制,强调对概念之间等级关系进行显示,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8]是以Web服务标准为基础,使IT各种应用都以服务形式出现,并且可以由任何经过授权的外部系统对其进行访问。这是因为Web服务构成了第一种基于真实标准的实际集成技术,而且跨越了各种操作系统、应用堆栈、编程语言和网络拓扑结构。这样一来,任何机构内部的信息孤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SOA将通过服务这样一个在业务上有重要涵义的概念提供和共享IT资源,把IT与业务的距离更加拉近了一步。服务在涉及的层次上要比组件、函数、流程等更高,而且往往在业务上可以找到与之直接对应的概念或实体。服务打破了IT系统间的樊篱,使一个机构的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数据仓库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达到服务集成。

4.从信息技术发展到知识技术

目前,应用于信息服务的信息技术在整体上处于更新换代的阶段,在不同领域的不同主题和不同侧面,提出了知识技术这一概念,进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快进展。知识技术包括内容开发技术、知识网站设计技术、知识架构、知识组织、内容可视化技术、知识本体、知识工程、本体工程、知识发现与挖掘技术、知识表达技术、主题地图、知识网格、知识管理与服务、协同技术、知识仓库技术、语义网等等。

5.从控制论到智能科学的兴起

智能科学是借助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其它学科来研究智能行为理论和技术的一门跨学科科学。智能科学将人、信息、机器和环境等社会构成要素统一作为有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智能体”来认识,研究智能体之间的感知、理解、互动、和谐问题,为智能机器感知、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人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不断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传统机器和机器人的智能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信息、人与机器、人与环境的高度协调,推进人类社会的智能化进程。智能科学是情报学的核心,涉及自然科学的深层奥秘,触及哲学的基本命题。一旦智能化生产工具得到普遍应用,人类社会将结束工业时代,真正进入信息化 智能化的新时代。智能生成机制见图5。目前,重点研究的内容为:智能计算、知识模型的变换方法和工具、智能化综合集成和优化决策方法、多模式反馈机制的优化协调策略、自下而上的涌现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浸没机制、信息融合与机器学习、智能预报、实时智能系统的协调与优化、智能化建模与推理等等。

情报学的学科走向归纳起来,可以用以下8方面加以表述:

1.从文献信息世界走向知识内容世界,再迈向智慧目标。

2.从文献计量学走向科学计量学,再走向网络空间计量学。

3.从单一学科走向交叉学科和多学科,共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例如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的问题;如何以人为主,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将人的思维、知识和智慧集成起来,通过高速网络来传输人类的知识与智慧结晶,解决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等等。

4.情报工作是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科技情报、图书文献情报、经济情报、竞争情报、产业情报等都已初具规模,但是国家层面的情报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情报尚未形成重要的国家资源,因此不能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要素,与中国和平掘起形成极不对称的反差,[6][7]。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各种利益,以及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保证,确实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规划统一、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情报体系。只要情报工作做好了,从信息情报上升到智能情报,情报学学科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5.从技术应用层面走向理论层面,并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理论。因为目前情报学理论基础非常薄弱,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往往只重视实践,只重视完成任务。一旦出现重大变革时,没有本学科自己的理论指导,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容易充当他人的角色和进入别的领域,当情报需求的呼唤再次响起时方能醒悟,因此理论研究非常重要。

6.情报学的最高价值在于情报和知识的存取及其挖掘利用。我国的情报学学科发展必须与国家的需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以及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相联系。情报应该为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定、食品和能源保障、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专利纠纷、提升研发能力、风险规避、危机防范、解决贸易摩擦和自主创新等等作贡献。

7.现在的情报工作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只能在85%的白色信息和10%的灰色信息中活动,不能在5%的黑色信息中活动;只能在法律规范内活动,不能超越法规;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因此更需要人酌智慧、使命感和事业心。有素养、有开拓能力、有实践经验的情报人才非常重要,是情报学学科发展的根本保障。

8.形成崭新的情报学学科架构,情报学专业教学将作重大变革,各院校将形成各具特色的情报学教育,有些专于科技情报、有些长于商业情报、有些强在竞争情报、有些精于文献情报、有些突出在战略情报,总之情报学专业人员应遍布在各行各业,是属于知识勘探者、导航者、解释者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 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3):193—1982 Jose—Marie Griffiths.Back tO the Future lnformation Science for the Next Millenium.www.sis.pitt.edu/~ jmgriff/awards.htm3 Atkins, Daniel E.et.aL Revolutioniz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yberinfrastructure. Januaru, 2003, http://www.communitytechnology.org/nsf ci report/4 (92)国科发管字样68号文5 C.Benoit.What is lnformation Science7 .web. sim- mons.edu/~asist/infosci04.htm6 缪其浩等.国家竞争情报研究报告.上海科学技术 情报研究所,2005,37 Jerry.P.Miller.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verview, Trends& Developments.http://www.cic.simmons. edu8 面向服务的架构.每周电脑报,2005(2—3)9 梁战平.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历史性贡献.中国信 息导报,2004(2)10 梁战平.开创21世纪知识型科技情报事业.科技 日报,2001—10—1511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Policy. (Princeton, 1949),Preface,pp.xii—xi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作者:梁战平 梁 建

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论文 篇3:

常州工学院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实践探索

【摘要】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常州工学院图书馆积极拓展与各教学院系和用户互动、交流的渠道,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决策馆藏资源建设,鼓励学科馆员向用户提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个性化学科服务,开辟以科技查新手段促进学科建设的新途径。在探索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形象和地位也大为改观,获得学校管理部门、各教学院系及科研用户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学科服务;馆藏资源建设;个性化服务;科技查新

大数据时代给高校的教学、科研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的重大变革。常州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地方高等院校,设有省级、教育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精品课程及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园。学校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咨询和指导、学科信息资源导航等专业参考服务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因应互联网和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立足于“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以深化馆员参与的学科服务为工作重心和美好愿景,探索基于用户需求的专业化、个性化学科服务的创新模式。

一、教学科研用户参与决策的馆藏资源建设创新

“不论科技如何发展,学科馆员的角色如何变化,馆藏资源建设仍是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重要职责,这一职责并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被削减,而是会继续在专业研究中发挥其作用。”①优质的馆藏文献是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也是深化学科服务的重要基础。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创建了与用户多渠道沟通的机制,广泛采集各教学院系和用户的需求、意见和建议,立足于用户的需求与决策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图书馆因应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强学科类、专业类图书的采购力度。学科馆员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教务部门、各教学院系和教学科研用户的联系,及时把握各院系学科、专业设置的动态,并综合特色、重点学科和专业、精品课程开设的情况以及用户的阅读需求,规划与之相匹配的图书采购比例。除去通过出版商的推送获取书目信息的途径外,学科馆员还通过新浪读书、豆瓣读书等社区、论坛以及QQ群、微博等新媒介平台,广泛收集图书出版、阅读、排行和评价等信息,从而获得新书、好书及专业类图书的书目信息。经由以上途径获取的预征订书目信息,经过采编部查检、去除重复等筛选工作后,还要上传到图书荐购平台,由用户决策是否进入采购环节。最便利、最有价值的获取学科书目信息的途径莫过于教学科研用户的直接推荐:图书馆常年设置用户在线荐购平台;学科馆员每学期数次走访院系学科带头人和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调研专业评估及图书采购等信息服务需求;学科馆员每年两次邀约教师、学生用户代表赴南京参加大型书展的现场采买活动。这种基于用户需求、由用户参与决策的“你选我买”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大大优化了馆藏文献配置,提升了文献资源的专业性、合理性和利用率。

大数据时代强化了数据库资源在学科建设和学科服务中的竞争力和核心作用。数据库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学科馆员制度的核心内容。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在丰富、完善数据库资源建设方面同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人事处及各教学院系的协调下,图书馆面向教学科研用户推出数据库资源培训活动,并由人事处将学员参与培训的行为纳入继续教育的管理范围。为了助力大四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和课题设计,图书馆应各教学院系的要求,每年都针对毕业生开展数据库资源培训,帮助其在确定选题、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检、管理方面开辟思路。此外,图书馆还召开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会议,听取院系教学科研用户的数据库资源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强数据库资源建设。除去继续采购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超星数字图书平台、EBSCO外文期刊、SPRINGERLINK外文期刊、CALIS外文期刊网等常用电子文献资源外,图书馆近些年还根据新引进的高学历学科骨干和带头人的建议,陆续把图星搜索、中国教学科研文献保障系统原文传递、Nextlib文献资源库(试用)、必得外文电子文献保障系统(试用)等外文数据库资源纳入馆藏,为广大教学科研用户的学科建设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资源保障。

二、基于用户专业化、个性化需求的学科服务创新

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海量文献信息为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便利,也给身兼教学、行政工作的科研人员进行文献甄别、筛选带来了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困扰,由此便催生了用户对图书馆个性化学科服务的需求和依赖。“个性化服务是一种主动、互动性的服务,学科馆员基于用户的信息执行和修改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因‘信息过载’和‘资源迷向’问题而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②学科馆员根据科研用户或科研团队定制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适时向其推送有针对性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帮助其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和价值量。专业化、个性化的学科服务仰赖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背景、良好的服务理念和人际交往能力、优秀的专业文献开发和加工能力的学科馆员的参与。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创造有利条件,派遣学科馆员外出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研讨会,并在本馆内部举办相关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大赛,以此不断加强学科馆员对新资源、新信息、新服务的了解,促进馆员学科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具备良好的数据挖掘、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学科馆员根据科研用户和科研团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化学科服务。譬如,在教育人文学院刘文斌教授担纲《晏子春秋》国家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孙姓学科馆员多次应刘教授的个性化学科服务要求,按照年代、地域等检索条件下载、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为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文献保障;沈姓学科馆员根据成语文化研究专家莫朋齡教授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助力他广泛搜集教学科研实践中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常州地名研究”是本校常州文化研究中心立项的重要子课题,信息技术部老师利用图书馆的优质硬件设备和自己的专长,对该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大量原始文本进行扫描和技术处理,张姓学科馆员则利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研究专长深度参与其中部分文本的句读、注释工作,为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优质的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提供的基于科研用户个性化、专业化需求的学科服务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和创新性,在促进学科服务新观念、新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度和信任度。在与科研用户互动、交流,参与专业化、个性化学科服务的过程中,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获得较大提升,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品格也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形诸笔端就是科研成果。常州工学院学科馆员2018年担纲完成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研究”和“电子信息检索网络课程”等校级课题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通过科技查新促进学科服务的创新

科技查新是围绕科研项目评价而开展的学科服务工作。常州工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1994年12月与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签署“联合开展情报服务协议书”,成立了“国家教委科技查新中心南京工作站常州办事处”。该办事处自开展科技查新工作以来一直挂靠本校图书馆,图书馆的优质硬件资源、丰富的馆藏数据库资源和素质过硬的查新馆员,为开展客观、公正的科技查新工作创造了条件,为提高在常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技术原创性研究水平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学科化服务的内涵及科技查新服务的内容来看,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包含了科技查新服务,而科技查新服务属于学科化服务的范畴。”③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因应学校致力于以产学研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开展科技查新服务于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科技查新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校外教科研机构和人员,而是扩大到校内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客群体。图书馆向校内用户提供优惠价格的科技查新学科服务,并在寒暑两假安排查新馆员值班,专门满足本校用户的查新服务需求。通过学科馆员的宣传与推广,越来越多的科研用户认识到科技查新对于避免课题研究重复和深入了解课题研究价值的重要性,而在申报研究课题和发明项目时提出科技查新的深层次学科服务要求。查新馆员通过查新报告为本校科研用户提供定题参考,并及时跟踪已立项课题的进展状况,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调整学科服务的内容,为促进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价值。以科技查新促进学科服务深入开展的方式,有利于查新馆员精确定位学科服务的对象,深入了解院系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或重点课题的开展情况,并根据学科建设情况和科技查新工作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馆藏数据库资源的建设。

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使查新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获得较好的提升,也使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备受关注。常州工学院高度重视科技查新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把馆员的科技查新报告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管理范围。图书馆则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使科技查新的学科服务工作更上一層楼。

四、结束语

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因应大数据时代开展学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追求学科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设置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调动用户主动参与馆藏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以此丰富、优化馆藏文献资源;鼓励学科馆员发挥业务特长,提供基于科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专业化数据信息;以科技查新手段服务学科建设,开辟学科服务的新途径。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参与学科服务的创新与探索中获得较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形象和地位也大为改观。

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在进行学科服务新理念、新模式的探索中,也面临着种种困难。譬如,由于采购经费受限,导致年轻的科研用户亟需的多种价格高昂的外文纸本文献和数据库不能如愿购入,这势必影响用户参与馆藏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再优质的资源都得藉由高素质的馆员的参与方能实现学科服务的价值。因此,加强学科服务馆员的团队建设、提升馆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就成为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注释:

[1]高颖.基于科研信息行为的学科服务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 2017(S2):63.

[2]张娟,张晓梅.基于个性化定制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23):105.

[3]田金萍.支撑学科服务的科技查新工作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4(S2):105.

参考文献:

[1]孙晓英.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体系构建之采访工作创新研究——基于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调研[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1-2):85-88.

[2]周欣.学科服务视角下本科院校科技查新工作研究[J].情报探索,2017(10):44-47.

作者简介:张武英(1973-),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与应用、图书情报。

作者:张武英

上一篇: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煤矿个人述职报告集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