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语言训练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聋儿语言训练(精选9篇)

聋儿语言训练 篇1

聋儿因听力障碍,使他掌握有声语言变得异常困难。由于没有声语言,他们无法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知识,也很难与健康人进行交流,这对聋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障碍。所以语言学习和训练是聋儿康复中的重要一课,是聋儿重返有声世界的前提。

如何有效地对聋儿进行语言训练,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必须是一个有声环境。我们知道,人类有声语言的建立必须依附于正常的有声社会,人们必须通过生活在正常的有声环境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建立正常的有声语言,因此,培养聋儿的有声语言的首要条件,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正常有声语言的生活、学习环境,在每个家庭环境里,声音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人的声音、物体的声音、动物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我们在孩子戴着助听器的前提下,随时有目的地与孩子讲话,敲响某些物体的声音,带孩子听小动物和家人说话的声音。此外,电视机、录音机也是孩子在家庭里聆听有声语言的好伙伴,把一些适合孩子的节目尽可能地给他看和听,自然而然提高了他们接受有声语言的兴趣。

二、时间安排上,要贯彻定时教和随时教相结合的原则。在家庭聋儿康复训练中,贯彻这种相结合的方法都很重要,他们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据家长首先要每天固定安排时间来训练,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条件的家庭,从聋儿的特点出发,可以安排上午、下午、晚上三段时间进行,每次训练0.5-1个小时左右,不宜太长,但必须保证时间,做到雷打不动。安排了上课时间,不要经常变更,要让孩子养成这一时间是上课,不上好课其他事情都不能做,也许开始有抵触,这就需要家长动番脑筋,提高孩子学习兴趣,比如变更学习内容,一节课只学一个内容,学完就下课,制定必要的规矩和奖励。家庭成员都要齐心协力,重视上好每一课。

有时候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更换或提前下课,也要让孩子明白,下次要补课,说话算数,取信孩子,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不论孩子如何调皮取闹,不能随意改变规矩的。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溺爱是换不来孩子的康复的。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还只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但是,只重视定时教是不够的,还必须随时教,把训练溶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抓住训练的几分钟,即起床的几分钟,饭前饭后的几分钟,散步的几分钟,睡觉前的几分钟,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尽,精心安排充分利用,格外珍惜不起眼的几分钟,它却能取得定时教所不能取得的好效果,这对孩子的康复大有益处,实践证明:随时教的特点更适合聋儿的心理特点和语言本身的特点,使孩子在无意中学习,效果不比定时教学差;在日常生活训练中,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有意识地反复已学过的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训练训效果;长期单一的刺激,会使人注意力分散,容易疲劳,而在不断变化的日常生活中训练,可以调动孩子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能保持稳定和集中;在日常生活中,聋儿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既可多方面锻炼说话能力,又可以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今后回归主流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定时教和随时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家长都应重视。

三、语言训练要讲究训练方法。在聋儿语言训练时,家长只有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获得训练的良好效果。这些科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家方面:

1、养成戴好助听器的习惯。聋儿每天除睡觉外,尽可能要配戴助听器,养成自觉佩带助听器的习惯,否则语训失去前提和意义。

2、要有一个语训计划,康复训练孩子要每天定时间、定内容,不能训练一天停两天,要有长时间短安排,持之以恒,要考虑一年半载的总计划,每周又有哪些具体内容,避免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步一个脚印,长年累月,必将获得良好的语训效果。

3、语训内容要赋予趣味性,尽量选择孩子有兴趣的事和物。要了解聋儿的特点、爱好,注意他关心什么要求什么,正在做什么事情,观察他对那些事和物发生兴趣,有讨厌那些事物,只有当孩子被感兴趣的事和物吸引住时,才能增强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语言教学与孩子兴趣相适应,是一个教学原则。

4、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重要途径,对聋儿语训更为重要,它可以发挥聋儿的大脑和听、视、嗅、味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这样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易领会,易记牢;聋儿能说话是靠技巧而不是靠本能,正常人的发音全凭听觉来协调口腔动作,而聋儿的发音事全凭发音器官的运动感觉。所以及家长在教发音和语言时先要自己掌握好正确的发音部位或各个声素的位子,这样才能教孩子发出正确的音来。

5、循序渐进。聋而的语调是复杂的,不能一蹴而就的,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聋而的发音应先求数量在求质量,不管声音如何,只要发出声音,首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后再不断纠正,不断提高。语训从简单到繁,从短句到长句逐步完成,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事倍功半。

6、温故知新,重复教学。聋儿和正常儿童不同,它具有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要温故知新,重复进行,考虑用新的活动,练习旧的语言;或在旧的活动中使用新的语言。家长应有计划地、反复地温习学过的内容,加强刺激,加强记忆,巩固训练成果。

7、因材施教。聋而尽管有共同之处,但各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比如,聋而的听力残余不同,年龄和性别有异,爱好和性格不一样,因此教学方法因从聋而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不同聋而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如果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对待每个聋儿,肯定是无好效果的。

8、形式多样化。社会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儿童天真活泼,聋儿刚开始接触社会,都有新奇感,教学形式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和聋儿的需要。固定时间上课是一种形式,更要重视聋儿的特点,采取游戏形式,普遍受欢迎的。还有散步到公园,谈话,简单的家务劳动等等,克服呆板教学,尽量吸引孩子参与,不知不觉地进行语训,效果一定会好的。

9、说话认识相结合。四岁以上的聋儿可提倡认字,认字和说话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4-5岁时聋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这个时期儿童的印象和自觉发育较快,机械记忆力特别强。识字内容可从聋儿接触多的,笔划简单一些的,语言又容易读的开始,方法可以是看图认字,看物实质,看动作识字,游戏识字。开始时不要贪多,一天识一字为宜,同时注意反复复习巩固,逐步掌握。

10、示范教育。语训中,家长要做出示范为孩子效仿。充分地让孩子听,从听到有反应,并能分辨声音。训练孩子“跑、跳、走、站“时,不是让孩子讲,而是要家长讲清楚,让孩子们看,看家长的脸、听声音、做示范,家长做示范又做动作,孩子理解了,会慢慢跟着讲,跟着做。家长示范时,要说话自然,稍慢一些,语言要流畅,语调分明,面部和声音要富有感情。

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好的教学方法是在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以上讲的十个方面,致使一些教学原则和基本方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家长可以举一反三。相信家长们就将会在于训的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聋儿语训时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门类的学科知识,作为一家一户的形式来对孩子们进行语训,希望家长们多学习一些有关知识的技能,加强联系,取长补短,把语训工作做得更出色更有成效。

聋儿语言训练 篇2

一、课程目标

聋儿语言康复的“阻力”主要有三类:第一,听力障碍。第二,听力障碍产生发声障碍和构音障碍。第三,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语言障碍。从三大阻力出发,我们将课程目标表述为三方面,即听觉、言语、语言。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课程的总目标为“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和“交流自如”。“听得明白”是指:最大限度地提高对日常各种声音的分辨和理解能力。“说得清楚”是指:使聋儿自然舒适地发音与准确地构音,为他们学习说话奠定基础。交流自如是指:培养交流意识,能主动沟通交流。只有“听得明白”,聋儿才具备“听得清楚”的基础条件,也只有“听得明白”和“说得清楚”,才能最终达到“交流自如”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由于聋儿言语语言的发展和正常儿童一样呈现出固有的发展顺序:音位→词汇→句子→语段→会话。因此,我们经过精心筛选确定了大量的词汇、句子和短文作为课程内容。考虑到词是学句的基础,因此词在教学内容中占绝对优势。课程中所选词均为沟通、交往中的高频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共计1200多个。句子则涵盖了2~6岁儿童常用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短文部分,语言简练易懂,内容贴近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我们将所有的词、句和短文围绕着儿童的生活展开,编排在不同的主题中,按由易及难分成六个等级:启蒙上、启蒙下、基础上、基础下、提高上和提高下。内容的组织遵循两个原则:不同等级数量变化和不同等级难度变化。不同等级数量变化是指不同教学内容的数量在不同难度等级中是不一样的,体现在:词主要集中在启蒙和基础阶段,句主要集中在基础和提高阶段,而短文主要集中在提高阶段,见下图。不同等级的难度变化是指不同教学内容在不同的难度等级中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规律,主要体现在:第一,词汇不断提高难度。结合聋儿言语语言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他们经常接触、较易理解、且易于听辨和发音的词编到启蒙篇中,把离生活较远较抽象,且难以理解和发音的词编到基础篇和提高篇中。第二,句子不断增加修饰成分。句子是按由简单句到简单复句阶梯性的发展逐步加强难度设计编排的,见表1。第三,短文不断提高难度,也是根据由短到长阶梯性的发展设计编排的。

三、课程的实施

2~6岁不仅是聋儿听觉、言语、语言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认知、操作、运动、艺术等其他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语言能力与其他能力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必定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反之亦然。这意味着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共同促进语言发展。我们将语言康复教学的形式分为两种:基础性活动和延伸性活动。其中,基础性活动是基本形式,延伸性活动是辅助形式。基础性活动以听觉、言语和语言的学习为主导线索,寓听觉、言语矫治技术训练于语言教育中,听说结合,使聋儿的发音器官得到锻炼,让他们在浓缩的游戏化的环境里学习语言知识。延伸性活动配合基础性活动,参考正常幼儿园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设计了语言活动、科学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运动活动和生活活动,开拓了聋儿学习语言的辅助渠道。两者之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基础性活动和延伸性活动都有相同的主题,通过选择统一的课程内容,将不同的教学形式有机地衔接和统一起来,使聋儿在一种形式下习得的内容,在下一个环节中得到巩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课程的一日活动安排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康复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并不一定要严格执行以下计划,应根据本班聋儿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合理策划一日的教学活动。

四、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应以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为基准。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总目标为“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和“交流自如”,对聋儿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也必须包含这三个方面。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一)标准化的测验

如:使用孙喜斌的听障儿童语言能力评估词表进行聋儿语言能力的评估,使用黄昭鸣—韩知娟词表(50词测试)进行聋儿言语清晰度的评估等。

(二)主观评价法

仅通过标准化测验来评价聋儿的学习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以聋儿在实际会话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通过自然情境下观察聋儿的语言行为和情感态度表现,在活动中对聋儿进行评价。

(三)专家评价与康复教师和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康复教师和家长最了解聋儿,应该在家长评价和康复教师评价的基础上,专家根据康复教师和家长提供的材料,共同分析,得出评价的结论。

五、课程本身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本身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评价,如: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否具有适宜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否恰当?教学形式的选择是否恰当?课程评价的方法是否恰当?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本身有效性的评价不是课程开发的结束,而是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和提高语言康复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下一轮课程的开发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评价采用了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详见表3。研究者选择了同行,专家共十个人利用以上评价表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评价,并对之结果进行统计如下表3。

对以上结果统计,给予肯定回答的共有74人,给予否定回答的共有16人,肯定的回答占了82%,研究者得到了以下结论:1.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本身的质量在总体上是较好的。表现为:课程目标比较科学,课程内容具有一定价值,教学方法比较恰当,课程评价较为合理等。2.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包括了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是比较完备的。3.注重从多渠道收集信息,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本身做科学的评价。

六、结语

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本研究正是在这一趋势上开展的。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开发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本研究仅仅是“浅尝辄止”地做了些探索,展望聋儿早期语言康复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聋儿康复工作者关心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开发,为满足聋儿的特殊教育需要做出有益的探索。从而为一线聋儿康复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案例,我们坚信,聋儿早期语言康复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立足于实践,以聋儿语言康复为主线,试图从实践操作层面全面探究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之开发,以期为该课程的塑造提供参照。

关键词: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

[2]周兢,李绍珠,郭熙,等.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整合教学活动设计[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2.

[3]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7-59.

如何对学龄前聋儿进行语言训练 篇3

关键词:聆听习惯;发音训练;联系实际

一、培养有残余听力聋生主动聆听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聋儿的听觉察知能力,让聋儿认识声音的“有”和“无”,必须让聋儿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其次,要培养聋儿的听觉识别能力,让聋儿认识声音的特征,如:声音的大小、快慢、长短等等。

再次,要培養聋儿的听觉分辨能力,让聋儿辨别各种声音,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听听优美的乐曲、朗朗上口的儿歌,使聋儿认识到处处有声音的存在,感受到各种声音的美妙,从而激发他们聆听声音的兴趣。

最后,要培养聋儿的听觉理解能力,理解声音是聋儿听觉康复的“质变”阶段。理解声音阶段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繁杂、从单音节到多音节、从短句到长句反复训练。

二、重视对聋生的发音器官的训练

1.呼吸训练。如吹纸条、吹蜡烛、吹喇叭、吹口琴等。利用简单的教具,训练学生用鼻子呼气、吸气,用嘴呼气、吸气和口鼻结合呼气、吸气,这样在说话时才能很好地控制气流。

2.舌体操。在音乐声中,做舌头的伸缩、上下、向两侧、旋转、向上向后卷舌等运动,训练舌头的灵活性、柔韧性和正确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发音部位,为纠正学生的构音错误打下基础。

3.唱音练习。通过长、短、缓、急四声练习,训练学生的用气和感受调值。

4.拟声练习。通过模仿各种声音,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舌、唇等的协调性。

三、注重联系聋儿的生活实际

教师应根据聋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说话内容和他们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例如:吃饭时,教学生说“饭”“碗”“菜”“汤”等词语。睡觉时,教学生“宿舍”“被子”“床单”等词语和“这是宿舍”“我在宿舍睡觉”的句子。由于说话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总之,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就是要根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利用聋儿的残留听力,发掘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代偿作用,建立聋儿的有声语言体系,发展聋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补偿聋儿的听觉缺陷。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特殊教育学校)

如何进行聋儿语训中的应用训练. 篇4

1、应用训练是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使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技巧呢?我在提供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环境。应用训练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技巧。对聋儿而言就是将课堂上所学词语积极转化为主动语言。要完成这一任务,在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里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千方百计地创造良好的条件,让聋儿到活泼的语言天地里去,广泛接触常人的语言实践才行。

2、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沟通

培养和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建立他们的交往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孩子没有交往的需要,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进行语言训练就很难见效。

聋儿由于缺乏有声语言,他会用其他方式,如手势、表情、动作,或者用一些自然的语声“呀”、“啊”等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老师对孩子的这种初始的交往意识要及时给予鼓励。

同样,孩子也能通过老师的动作、表情、说话时音调的变化和节奏,来理解意思并作出反应。在老师和聋儿之间找出最好的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非言词性的表达也将为学习有声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沟通是交流思想感情、表达意愿、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在老师和孩子沟通时,一方面,要注视着孩子,对他表述的事物有所反应,给他做一个聆听的好榜样,另一方面,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在他注视老师时候,老师就对他说话,作为孩子注意的奖励。

3、利用多种感觉方式进行训练

在聋儿语言训练中,采用“看、听、摸”等多感觉的方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训练方法。因为聋儿听觉器官受损后,可用视

觉、触觉等感官补偿听觉器官的不足,这叫作“功能补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各种感觉途径来训练他们说话;用眼睛“看话”,用手“摸话”,更重要的是用残余听力“听话”。这种利用各种器官来训练,要耐心摸索,逐步掌握规律才能有成效。

4、创设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情景。

语言训练形式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应在游戏活动中激发他们学说话的兴趣。聋幼儿与正常幼儿一样好动好玩,好胜心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聋幼儿进行语言应用训练的最好方法。

5、不停地说,增大语言的刺激量

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必须给予他大量的、足够的语言刺激。老师要对他不停地说,反复地说。在不停地说的过程中,引导启发孩子明白你说话的含义。在开始阶段,不要求孩子对你的语言作出明显的反应,只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去看、去听、去感觉声音的振动。随着语言刺激量的增加,再要求他理解、掌握。老师对孩子“不停地说”哪些内容呢?①选择孩子有兴趣的事和物;②选择孩子经常看到的事物;③经常叫他的名字和他大招呼;④通过说“对”、“不对”,让聋儿认识可以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给他一些简单的命令,让他去做。

聋儿家长的心理特征 篇5

孩子失聪后,家长大致分为理智与非理智两种类型。

(一)理智型

理智型占家长的少数。

对自己孩子的命运,同样感到痛不欲生,起初,有的也怀疑医生的诊断,总希望有药物或方法能治好孩子的耳聋,到处求医问药,几经周折后,能较快冷静下来,以他们的爱心和毅力领孩子走上艰辛的康复之路。

他们有的自学听力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丰富自己,有的甚至辞职,一心扑在孩子的训练上,这些家长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终能聋而不哑,回归社会主流。

(二)非理智型

非理知型占半数以上,一般可分为:

1、迁怒他们,攻击行为

确诊后,象受到极大侮辱,当场发火;有的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甚至离婚,把孩子推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

2、倒退行为

个体受挫后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简单的方式应付挫折情境。

如盲目再生,重男轻女等。

3、负罪

面对孩子感到内疚,有的负罪感,不能面对现实,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有的甚至想到自杀,抚养中百依百顺,不想让孩子多受一点委屈,从客观及主观都限制了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4、固执

通常指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或话语尽管无意议,还是继续这样做。

5、否认

一种潜意识的简单防卫机制,事实似乎不曾发生,自尊或逃避痛苦,不正视事实,自圆其说,有的抱着“说话迟”这种心理,不检查,等待长大就好了,不承认家族史,担心对方指责。关系破裂。

6、补偿

多花钱,不积极配合有效的方法,觉得付出了即可。

7、急躁

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

聋儿语训教师工作总结 篇6

1、具备有关课程的知识,应有实际 工作的经验;

2、能够组织自己的家庭访问;

3、能够有效地 和家长进行交流;

4、自己首先要坚信教给教给家长的技能 对孩子确实是有用的,督促家长很好的进行、完成家庭作业。

5、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家长,所以必须懂得成年人的学习方 式;

6、能觉察家长的学习动机;

7、要鼓励家长成为一个独 立的、有创造性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用的人

8、能够 对聋儿及其家庭提供真诚的关心和服务;

9、要乐意并善于 和年幼的孩子及他们的父母交流。从我们目前的实际出发, 希望对0—3岁聋儿及家长的教育由家庭顾问承担,帮助聋 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进行各项训练。我们可以请听力学家、语 言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儿童教育学家来 对家庭顾问进行培训。

对家长的培训。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家长 培训的重点。讲课时,发给家长一本小册子,里面有每一课 的基本内容以及为家长留下的家庭作业。要保证家长能够理

解听课的内容,讲解概念时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 以借助一些常见的辅助教具,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 家长培训的形式既要有讲解也要有观察、参观、动手操作和 实践。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这些:

1、关于听力知识、听力对语言的重要性及什么是声音;

2、语言的知觉;

3、从 耳的解剖学上分析听力丧失的性质;

4、听力检测的方法, 如何分析听力图;

5、助听器的应用、检查及保养;

6、人工 耳蜗技术和调频系统。

讲完以上内容后,对家长进行一次能 力检测,保证他们掌握全部内容的80%方可继续学习下面的 几个训练方法、技巧。

1、听力训练技巧;

2、语言训练技巧;

3、交流的方法、技巧;

4、聋儿的性格培养。我认为,其中 交流能力相当重要。如果交流被忽视了,就有可能减少孩子 的发音兴趣,减少他们了解、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1)建立有效的交流环境;

(2)鼓励孩子探 索和游戏;

(3)和孩子保持同一水平;

(4)应用面部表情;

活用看图说话发展聋儿语言 篇7

关键词:聋儿 康复训练 看图说话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就是针对已佩戴合适助听器的聋儿,通过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听觉训练,充分发掘他们的残余听力,让他们学习有声语言,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能理解语言,学会表达,能运用语言与人交流,从而回归主流。笔者在近几年从事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工作中发现,看图说话是一种很好的对聋儿进行听力和语言训练的方法。

一、适用对象的界定

前面已经提过,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需要经过一个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戴助听器对语言还没有分辨识别甚至理解能力、还不能说句子的聋儿来说,对他们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就为时过早。本文中看图说话的适用对象有两个界定标准,一是听觉发展的水平,要求聋儿听觉能力的发展已度过听觉察知和听觉分辨阶段,处于听觉识别的高级阶段和听觉理解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能识别出大部分常用词语和短句。二是语言发展的水平,要求聋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简单的句子。这两个标准是同一的,聋儿在同时符合上面两个条件时才适合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

二、看图说话中“图”的选择

看图说话训练有难易之分,一般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就是能看一张图说出一句简单的句子,第二种是看一张图通过想象分析推理说出一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第三种是通过观察几张有关系的图,说出一段有情节内容的话。本文所说的看图说话指的是第一种,因为这一阶段聋儿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太复杂的图他们看不出图意,即使看出来也不会表达。所以在选择图片时就选择那种内容单一、接近聋儿生活实际的单张图片。

三、看图说话的作用

1.看图说话,可以培养聋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等

在聋儿长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多数老师一味追求聋儿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从而忽视对聋儿各项能力的训练。而看图说话,可以弥补这一单一训练的缺陷,同时训练聋儿的各种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聋儿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注意某种事物,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运用记忆中的词汇和经验进行口头表达。

2.看图说话,可以提高聋儿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聋儿的康复程度和康复时间因人而异,极少聋儿经过几个月能得到康复,大部分聋儿需要经过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康复。训练的过程是漫长的,有时候甚至是枯燥无味的。通过看图说话这一训练形式,每次变换不同的图片,可以吸引聋儿的眼球,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说话的欲望,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四、看图说话的具体训练方法

初次进行看图说话训练,可以选择一些以聋儿熟悉的单个动物或者人为主体的图片,他们在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小狗在吃饭。小鸟在飞。马在跑。爸爸在看书。阿姨在洗衣服。小朋友在刷牙,等等,也就是“谁在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训练时,老师通过引导,让他们说出句子。开始训练时,聋儿可能不明白“谁”“干什么?”“他(她、它)是谁?”“这是谁?”“这是什么?”“谁在干什么?”等等这些疑问词和疑问句的意思,通过多次训练后,他们逐步会明白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聋儿能够自主看图说出“谁在干什么”这样的句子后,老师就要加大训练难度,选择稍有难度的图片,训练聋儿说出“谁在哪里干什么”“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几个什么在哪里干什么”甚至更高难度的句子。比如,“小猫趴在筐子里睡觉。”“几个小朋友在公园里骑自行车。”“早晨,很多人在公园里做操。”等等。

五、看图说话训练的注意事项

1.训练时,要先让聋儿自己观察,不要急于引导。

2.要鼓励聋儿大胆说,对说不好的不要嘲笑。

3.利用看图说话,让聋儿积累词汇。看图说话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如果是聋儿已经学过的,他们会通过回忆后说出来,这样可以巩固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如果看图说话中涉及到的词汇是聋儿没接触过的,可趁机让他们学习新词汇,积累词汇量,对于发展他们的语言有很大好处。

4.在引导聋儿看图说话时涉及到的一些句子,老师最好是一一板书,这样,聋儿会更加听明白老师说的话,对于听力不好的聋儿来说,可以通过看也知道了老师说的每句话,这对于积累聋儿的语言,发展他们的对话能力及沟通与交流能力是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训练聋儿看图说话中的其中一个板书是这样的:

它们是谁?它们是小狗。

有几只小狗?有两只小狗。

小狗在干什么?小狗在睡觉。

小狗在哪里睡觉?小狗在地板上睡觉。

小狗是躺着还是趴着睡觉?趴着睡觉。

趴在哪里睡觉?趴在地板上睡觉。

两只小狗趴在地板上睡觉。

5.看图说话所用到的图片,需要自己去寻找,可以是聋儿和家人的照片,可以是书籍或报刊杂志上的图片,也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图片。其实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因为平时在教聋儿学习词汇时,为了让他们理解词义,我们往往会从网上搜索很多图片让他们认识。这些图片我们最好都收藏起来,看图说话需要图片是一找便是。

六、看图说话的延伸

在聋儿听觉理解训练阶段有一个“听话识图”的训练,即,在聋儿身后说一句话,让聋儿听到后指出相应图片并模仿说出句子。这项训练就可以和看图说话结合起来。方法有两个,一是同一节课上可以学习三个或四个看图说话,学完后把这几张图片作为听话识图的内容,这几个看图说话的句子最好是涉及到的句式相近,这样可以增加训练难度,更好地训练聋儿的听觉能力。二是,对聋儿进行看图说话用到的一些图片都要保存好,可随时挑选来作为听话识图的素材。这样既减少了去找寻图片的麻烦,又巩固了所学的东西,一举两得。

对聋儿家长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篇8

对聋儿家长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刘 升

家庭是聋儿入世的第一学校,家长是聋儿第一任教师。在聋儿康复与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聋儿康复成功与否,家长是关键。因此,每一个康复机构都要做好聋儿家长的指导与培训,提高家长素质,形成康复合力,提高康复效果。

一、做好聋儿家长培训的意义

聋儿成长的各阶段都离不开家长,家长也需要老师的帮助与辅导。家长培训在帮助家长树立康复观念,明确康复目标,增强康复信心,了解康复过程和学习基本方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家长了解聋儿康复

聋儿康复是利用多种康复手段,充分发挥助听和学语设备的作用,开展科学的康复训练,是聋儿能听、会说,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聋儿康复决不是简单的学前教育,它的实质是听力补偿和听觉语言功能训练,包括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等。聋儿家长培训首先要让家长明白“聋儿康复”是怎么一回事。

(二)让家长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有人会说,自己生的孩子谁不知道?其实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对自己的聋孩子认识就不够,传统观念认为“聋”也就“哑”,指望不大了,能认得名字会几个数就可以了。我接触过的家长刚开始不少都有这种想法。聋儿家长培训,关键要让家长看到康复的希望,帮助家长树立信心,配合机构做好做好相关工作。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相结合和康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已经为聋儿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条件,康复机构要让家长从康复的可能性上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转变观念,看到康复的希望。

(三)让家长学习康复知识

聋儿康复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耳科学、听力学、言语病理学、电声学、康复学等学科的知识。聋儿康复讲究时效性和专业化,是一项抢救性工作。聋儿家长培训一定要用专业的知识武装家长的头脑让,让家长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以便于配合老师开展听觉语言训练,达到家校同步,形成康复合力。

二、聋儿家长培训的内容

聋儿家长要掌握的内容很多,包括聋儿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听力学知识和助听设备、家长心理辅导、后续教育等,可以根据康复机构自身情况和家长需求来确定。

(一)基本知识培训

虽然聋儿进入了机构有专业教师进行康复训练,但是作为聋儿家长也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把家庭训练作为机构训练的有效补充,让机构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延伸到家庭训练,提高康复实效。

助听器的使用与保养知识是首先要让家长掌握的。现在进入机构训练的聋儿基本上都佩戴了助听器,我们一般都会把认识助听器上的符号标志,电池与开关,正确佩戴耳膜和助听器的保养等常识首先告知家长,便于他们熟练操作。

聋儿康复首先是听觉康复,听觉训练也是要求家长掌握的。聋儿在机构训练每周只有5天时间,加上节日和假期,一年里其实有很多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家庭听觉训练跟不上,康复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听觉训练的实质是训练聋儿听懂听到的声音,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聋儿养成使用助听器的习惯,并通过听觉功能训练,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残余听力,发挥听觉的潜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言语听觉和有声语言。我们经常提醒家长,一个良好的听环境,可以使聋儿的听觉较为充分地显露出来,不良的训练环境,也会使孩子的听觉受到掩盖。

聋儿的残余听力常常处于被动或睡眠状态,听觉训练的具体声响要从自然声中提取,又要把听觉引导到自然声中去;从有声语言中提取,又要引导到语言交往中去。聋儿放学或者回家了,对一些重度听力损失的聋儿,我们让家长从低频音开始,从较大音量开始,结合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情境,用鼓声、喇叭声、喊叫声甚至敲击声做噪音刺激训练,培养聋儿听的兴趣和习惯。第二阶段,我们会建议家长用比较简单的,节奏感强的儿童歌曲进行乐音刺激训练。乐音刺激可以结合简单的律动进行,逐步让聋儿进行乐音与动作结合、与语言结合、与情境结合进行训练。根据机构的康复计划和孩子的训练进展,还建议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高一级的辨音训练,要让聋儿掌握声音的有无、大小、远近、方位等,主要是要让聋儿逐渐知道什么事物会发出什么声音,帮助他建立听觉概念,为听懂有声语言打下基础。听觉训练是十分重要而又便于家长操作的,聋儿家长培训必须要让家长掌握并付诸实施。

对一些素质较高,条件较好的家长,还要让他们学习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学习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共鸣训练、构音训练和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让孩子回到家也能接受同步训练。聋儿听觉和言语的康复离不开家庭语言,离不开家长对聋儿的训练,聋儿若能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他学到的将是最有效的语言,这将会大大促进聋儿康复的进程。

(二)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每一个父母来说无 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对聋儿的康复和前途至关重要。

“聋儿的康复首先是家长的康复”。家长培训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家长调整心态,树立康复的信心,形成正确的认识。要让每一聋儿家长清楚的认识到聋儿康复是有希望的,但也是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的。要想让孩子康复,家长必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康复知识,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形成一定的康复技能,配合机构开展家庭康复。如果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期,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们经常通过展示一些聋儿康复的成功案例帮助家长找回自信。《从哑女到神童》是我学生时代就珍藏的一本好书,我也借给很多聋儿家长看过。有一次,我把书借给一位新来的聋儿母亲,她当晚就打电话向我“表决心”,说一定要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康复。电话那头,哽咽并带着激动的话语让我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和母亲的伟大。我早年带过一个耳聋女孩,康复效果很好,后来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并顺利考取北京的大学。通过走访身边成功的家庭,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融入社会,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些身边实实在在的成功例子,对于每一位还在彷徨和中途受挫的聋儿家长来说无疑都是一支强心剂。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社会的理解与老师的支持下,孩子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是大有希望的。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有个别家长有这样的心理,认为聋儿康复是康复机构和老师的事,只要把孩子送进机构就可以了。对于这些家长,我们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要知道,康复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需要社会支持,需要康复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去开拓,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收获成功。

(三)项目工作培训

随着国家与社会对聋儿康复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不少的扶持政策,比如,由财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发起的“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已于2009年在我国全面启动。有关部门对实施项目的康复机构有着更为规范、更加严格的操作规程,其中有些是需要家长配合才能完成的。康复机构要本着对国家负责,对项目负责,对聋儿负责的态度,实实在在做好工作。政策解读、信息归档、表格填写等都是很专业的技术工作,有些需要家长协助,机构和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给家长给予必要的培训指导,争取家长的配合,齐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四)后续教育指导

聋儿接受早期康复后,随年龄增长及早期康复任务完成,应进入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全面康复。1985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在天津听力障碍康复中心考察,提出聋儿康复的后续教育问题。聋儿早期康复的终结,就是聋儿后续教育的开始。早期康复后,不管效果如何都要进行安置。聋儿后续教育的形式有两大类:聋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我们要帮助家长认识规律,遵守规律,提出安置建议,从着眼于聋儿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客观分析孩子的情况引导家长确定孩子的教育安置。机构和家 庭要帮助聋儿在新的教育环境中,继续发展听觉功能、言语能力,进行心理康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使聋儿健康成长。

康复机构应及早做好家长培训工作,传授后续教育康复知识,使家长回到彼此认同的聋儿成长环境中,有成就感、成功感,给家长以心理安慰,这也家长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聋儿家长培训的模式

(一)跟班学习

多年来,对于一些有时间条件,有学习能力的家长,我们都要求他们进行跟班学习,时间长短视家长实际情况而定。跟班学习有两个好处:一是孩子比较小,刚进机构训练还不适应,家长陪着孩子学习一些短时间,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生畏情绪,减少聋儿对康复训练的抵触心理,形成亲子课堂,使聋儿在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二是家长可以同步学习康复技能,即时掌握教学进度,便于家庭康复和机构康复的有机结合。跟班学习还可以让聋儿家长更深切地了解到康复教师工作的艰辛,更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二)专题辅导

平时,我们会不定期安排一线的骨干教师或邀请有经验的专家,针对家长在聋儿康复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突出问题和比较有共性需求开展专题辅导。去年,我们就争取自治区有经验的康复专家来开展了一次专题辅导,家长们积极参加,互动热烈,效果很好。抢救性康复项目扩大后,我们又请残联的项目官员做专题讲座,为家长解难答疑。因为辅导对象都是进机构训练的聋儿家长,他们不等同于康复教师,所以培训要求不能定得太高,内容要深入浅出,只要能达到或基本达到培训的主要目标即可。

(三)家长学校

聋儿家长学校我们已经运作了很多年,我们安排了精干力量负责此项工作,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工作,促进了家校联系。家长学校平时负责收集家长的培训需求和热点问题,每学期至少举行1—2次家长培训,主要解决一些全局性的、普遍性的问题。

通过家长学校,可以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家长参与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举办家长学校还定期编印内部家长培训教材,免费赠阅。

家长培训的几种模式是相互补充、不可或缺的,都是指向家长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家长培训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康复技能,提高他们参与聋儿康复训练积极性。

四、对改进聋儿家长培训的设想与建议 第一,广西的聋儿康复工作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人员、装备还是技术、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家长培训工作比较薄弱,家长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已经直接影响到我们聋儿康复工作的成效,建议上级部门能统筹兼顾,成立相关机构,加强业务指导。

第二,可以整合各康复机构的骨干力量,编写更专业,更权威,更富地方特色,更符合广西聋儿康复实际的家长培训教材,供各地聋儿家长学习使用。

第三,在相关网站上开辟“聋儿家长网校”和“家长论坛”等,为家长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的平台,可以组织专家在线回答家长的疑问,对家长开展家庭康复进行在线指导,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

一个专业的聋儿康复机构应该是多技术融合,多人员参与,多力量支持。机构不能代替家庭,教师不能代替家长。做好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长参与应为成为每一个康复机构的共识。有家长的有效参与,将会大大缩短聋儿康复的进程;有我们的共同努力,广西聋儿康复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刘全礼著,《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语言训练点 篇9

一、积累词语。如《槐乡五月》一课中,“白生生”等ABB形式的词较多,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词好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上这些词语,现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通过体会课文语言积累词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

二、课外阅读课上,在学生自读了文章之后,通过填空练习来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词

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故乡的明月是那样的(),那样的(),那样的()„„她(),像()。”这个练习让学生又积累了许多描写月亮美丽的词句:晶莹剔透、纯洁无瑕、明亮、如银如水、迷人„„

玩味重点词语。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和玩味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学《军神》一课时,我是这样训练的:(1)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刘伯承动作、神态的词语,并讲讲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抓住这几个词语,初步体会到刘伯承的坚强。(2)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如有的学生认为“一声不吭”、“泪如雨下”两个词语用得好,因为它们写出了刘伯承的坚强。(3)引导学生把课文中这两个词去掉,让他们揣摩表达效果的不同。这样,不仅进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还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积累并运用课文语言。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帮助的。我们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复述课文时,不必要求学生非要用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将范文语言放在口头上来练,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那实际上已是学生在初步内化范文的语言了。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教师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这种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有力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结合课文内容,训练思维表达。如教学《小露珠》一课,写小动物对小露珠的赞美――这几个自然段写什么?它们是怎样赞美小露珠的?课文又是怎么写这些小动物的?在理解了内容,领会了课文的写作形式后,启发学生想象:清晨,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会赞美小露珠?它们会怎样赞美小露珠?能像课文这样说一段话吗?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不胜枚举,关键是老师要能把握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找准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由“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把语文课上成分析课”到“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由“满堂灌”到“满堂问”到“满堂练”。使人不免发生怀疑:命运多舛的语文教学是否又是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正如语文教学上的讲解法本身是切实可行的,但偏激地理解和运用讲解法使教学掉进了“满堂灌”的泥潭;同样如此,不顾及提问设计法的教学特点就会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深渊。如今,如果我们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加强偏激地理解,练之过极,就很可能使语文教学顾此失彼,走向一个新的误区。所以,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是搞好语言训练的有力保证。

特点之一:语言文字训练是指对语言的训练。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正因如此,人们赋予了语言丰富的感情,因而就有新鲜活泼的丰富的语言。而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语言,训练这些语言就不是机械的了,而应是充满感情的训导和练习。因此,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要掌握语言的特点,训练要讲究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这有别于其它专业(如体育)单纯的技能练习。

特点之二:语言文字训练是情中训,趣中练。语言文字训练究竟是什么样的训练?语文课是集思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语言是外壳,表情达意才是语言的内涵。如果说数学课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再通过练习解题达到知识的迁移以求熟练,这一过程是晓之以理的认知过程,那么语文课则是一种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情中训,趣中练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大特点。

特点之三:语言文字训练是练中有训,训中有练。语文教学中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不对!满堂练,也不对!因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绝不是练习。但是如果这样说,满堂地灌、问、练,对不对?不难理解,将讲解式灌输、启发式诱问、指导性练习有机地应用于一堂语文课中是切实可行的,问题是要“有机”。而这里对“灌”、“问”的理解不就与“训”的意义相关吗?所以说,语文训练是练中有训,训中有练。指导与练习是相辅相承的。

一、语文课姓“语”。

叶圣陶对“语文”二字的解释是“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口语表达与书面语的表达重视起来。通过学习,积累语言,并且能运用和表达。但这种表达不应该是机械地重复,而应该有自身的情感。有人说情感是不能训练的,但我认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比如朗读,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训练,学生是不可能从会读达到表达情感的。这又印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书读百变”就是训练的过程,而结果就是“其义自见”的感悟和理解。

二、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

并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民族精神进行薪火传承,在学习中激发求知欲和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领悟、意会、揣摩、体验乃至于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认知活动,并要注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等思维和情感活动。但这些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熏陶,一次次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实现并巩固。反过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人必然对语文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在潜移默化或者有意识的品读中进语言文字功底的提升和巩固。

三、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如果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能很好地表达,“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理。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

四、语言文字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

训练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成功与否。所以要真正做到落实到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的预设可以促成灵动的生成。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哪些内容?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通过怎样的形式训练?教师怎样进行指导?这些都是需要课前精心预设的。现代课堂教学虽说是生成的教学,但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教师多一份艺术性的预设,学生就多一份生动的生成。因此我们要注意对训练进行精心的预设。

2.训练应该是有重点突出。

语文可需要达到的目标有很多,我们不能通过一堂课就把这些目标全部涉及。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我一直反对那种所谓的“堂堂清”的课堂,这种课堂是虚无缥缈的。课文各有特色,各有长处,只要在教学中将这些重点的东西给学生进行训练,我觉得就是成功的课堂。突出重点在能达成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否则都只是浮在表皮的训练,达不到效果。

3.积累也是一种训练。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积累在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中是多么重要啊。

记得苏教版教材的主编张庆老师曾经把积累比作“布云”,把表达比作“下雨”,我觉得这个比喻十分的恰当,没有大量的原料输入,哪里会有运用和输出呢?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将其落到实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融入集思想性、情感性、意趣性,做到练中有思想,练中有情感,练中有意趣。使少年儿童在有着纯正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浓厚的志趣的基础上更深刻、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那么如何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找准读写训练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关键,八个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一个关键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二、八个策略

我在实践中注意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在广泛的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形成了一些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的有效读写结合策略,现与大家共享。

(一)、策略1:读前先写,赏文作比。

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如在学习《理想的翅膀》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请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材插图中的各式风筝。因为有了课前的写,学生们带着审视、对比、欣赏、迫切学习的心态深入语言文字,感悟更深刻。

(二)、策略2:课前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保守。老师们总是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老师进行全批详改。如此一来,对学生而言是个负担,他们不愿写;对老师批改而言也是—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划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如:在了解了学生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初读感受后,以学生初读所感受到的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作为话题,深入文本展开讨论:你是从哪些描写感受到的?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等等。

再由句子深入重点词,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对比,在步步深入的理解中有感情地读,最终感悟到文本的真正内涵。

(三)、策略3:课中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

1、从仿起步——模仿阶段

学习了《松鼠》后,马上让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学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小动物的外形

特点。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马上让学生仿写两个小节,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2、从仿到创——创新阶段

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如学习了《田忌赛马》后,学生们设想了第二次赛马后,田忌与孙膑又见面的情景,续写了故事。

(四)、策略4: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有的文章结尾余意未尽,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炮手》,可续写德军被赶走后,士兵的生活(回到家乡后得到的待遇、如何重建家园等)。

(五)、策略5:改写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如把《村居》改写成一篇记事的文章,将放学的孩童开心放风筝的场面描写出来。学习了《信》后,将2、3、4小节改写成书信的形式,换种格式,换种语气来写,进一步巩固了书信的格式,还可练习变换人称。另外可改情节,如《和式献璧》,可改写假设卞和不再那么执着会怎么样。改写往往要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启发学生思维,使读写训练深刻化。

(六)、策略6:用心灵去观察

我们提倡写得真实,孩子们笔下的应该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否则,作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模式化的拼装过程。

如: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次“呵护小生命诞生”的体验活动,每个孩子领养数只蚕宝宝,在多天的照料和期盼后,也许会目睹蚕宝宝吃食,活动,蜕皮长大、吐丝结茧、成蛾破破茧而出的动人时刻,感受生命的伟大;也许付出与希望会成为泡影,见证的是生命的消失......不管怎样,孩子们用眼睛、更是用心灵在关注、在观察。最后将自己的体验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从孩子们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一种真实、一颗真心、一份真情......

从这里我们看到,阅读过程是—个还原生活情境的过程,仿写过程是个先体验生活情境,再表达的过程。只有写作形式和所写内容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内化。

(七)、策略7:课外读写天天练

读写结合应以自能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我们设计了“天天做”的家庭作业,内容固定为“阅读摘抄”和“每日感想”。让学生每天都能主动去阅读去积累,同时把每天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和点滴发现及时记下了,随时练笔,将写作变成一种习惯。

期末大家合作制成一本班级作品集——《阅读与习作》,那是学生的“作品”集、“读书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兴趣、写作兴趣。实践证明,这种亦读亦写的结合,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八)、策略8:假期读写

寒暑假的作业,我们总要布置学生看几本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读写结合,提高了阅读、习作训练的有效性,也让师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因此,我们主张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板块构建

第一板块: 景物描写

(一)教学内容:

3.《观潮》《火烧云》(自读课文)《雨》(网上文章)《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苏教版)

写景的古诗:《咏柳》《春日》《城东早春》《山亭夏日》,宋词两首

板块训练主题: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介绍一处景物,重点片段描写,学习课文中拟人、比喻的写法。

第二板块:事物的静和动

教学内容:

1.《燕子》4.《鸟的天堂》《荷花》《珍珠泉》(学习乐园)

板块训练主题:抓住动词体会事物的动态特点

展开想象表现事物静态特点

第三板块:观察和发现

教学内容:

5.《爬山虎的脚》6.《蜜蜂》7.《玩出了名堂》8.《找骆驼》

背诵《中庸》

3、4段,古诗4首。

板块训练主题:学习细致观察,具体描写的方法。观察动物或者植物,写观察日记。

第四板块:人物的语言

教学内容:

《花瓣飘香》(苏教版)《炮手》(北师版)《放飞蜻蜓》《菩萨兵》(苏教版)

板块训练主题:抓住人物语言及提示语,体会人物的想法及表达的情感。

第五板块:人物的神态动作

教学内容:10.《一面五星红旗》2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1.《卖木雕的少年》28.《卡罗纳》12.《中国国际救援

队,真棒!》《搭石》

板块训练主题: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人物品质

经典背诵:《太阳是大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宋词两首 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第六板块:动物描写

教学内容:13.《猫》(老舍)《猫》(丰子恺散文集)14.《白鹅》16.《白公鹅》14.《松鼠》 推荐阅读 《促织》周而复的猫的片段 夏丏尊的猫

板块训练主题:观察一种小动物,在描写中重点写出外形、性格、活动。

经典背诵:《中庸》

1、2段,宋词两首

第六板块:说明文

《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苏教版)《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推荐阅读:《鲸》、《黄河象》

板块训练主题: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经典背诵:《中庸》5、6段

第八板块:景物描写

(二)《长城》、《颐和园》、《梅雨潭》(同步阅读)《九寨沟》、《秦兵马俑》。

推荐阅读:《春日游湖上》《襄邑道中》《初见嵩山》《宿甘露僧舍》

板块训练主题: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游览一处景物。

经典背诵:宋词四首

第九板块: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

《女娲补天》《普罗米修斯》《夸父追日》《女娲造人》(人教版)《扁鹊治病》《螳螂捕蝉》《黔驴技穷》《杯弓蛇影》

板块训练主题:概括主要内容 学习写批注

推荐阅读:中外神话故事

经典背诵:背诵《夸父追日》的古文,《中庸》

上一篇:电梯安全知识百问百答下一篇:小兔子的眼睛三年级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