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范文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范文

汉语言文学范文 篇1

为了增强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巩固汉语言专业的知识,丰富实际工作经验,掌握好语文教学技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本人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目的就是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在指导老师韩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深入实践,既可以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又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便我们毕业后能胜任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

二、实习内容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准备听课次数为3节,完成教案为2份,试讲次数为2次,上课节数为2节,经过与任课老师协商,由我来讲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5 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第16课《青山不老》。

2、班主任工作:打算组织一次《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班会。为了办好这个班会,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我爱我的祖国” 诗歌朗诵活动。

三、实习方法:听课、评课、讲课、见习班主任

四、实习学校:兖州市xx镇中心小学

五、实习班级:六年级二班

汉语言文学范文 篇2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人文精神的直接体现, 承担着全民语言以及文化素质传承的重要责任。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古停了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整体核心的思想内容就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以及价值的关心, 对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这种温暖的正义关怀,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视, 对语言以及语境的认知也很关注。

二、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孔老夫子认为, 韶乐美善皆尺, 武乐独有美, 却失味于善。也就是说韶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 歌唱音乐, 非常的丰富多彩, 具有较为充实的思想内容, 与善的要求非常的符合。而武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完美的, 然而, 结合武王伐纣建立王朝的内容, 与孔子向往的上古礼治有悖道之意, 也就无法称之为尽善。由此, 把孔子的文艺审美观引发出来, 也就是在善这一标准的条件下, 达到美与善的统一与和谐。这两种文学艺术的形式以及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文学艺术方面, 孔子主张的是尽善尽美, 实质上是对文学艺术在思想内涵以及艺术形式上的和谐统一提出的要求。然而, 在他是作文学的过程中, 要把两者真正地统一起来,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国家的古代, 美与善分割开来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只对其中的一个方面表示重视, 而把另一方面忽视掉的做法是非常极端的。前者倾向是对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的重视, 对艺术形式的忽视, 如先秦法家的作品以及墨家的作品, 还有晋代的玄言诗与宋代的理学等等。这一类的作品都是讲道理给受众人群, 对内容的客观实用性非常重视, 却无法带给欣赏者一种艺术的美感, 无法带来愉悦的审美感, 让作品变得非常的枯燥, 没有味道, 一些政治教科书多数是以说教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后者倾向是对文学艺术的形式非常重视, 但不关注其思想内涵, 例如南朝的宫体温和骈体文, 这些作品讲究的是文字的字斟句酌, 具有非常华丽的修饰, 但缺少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内容, 导致作品华而不实, 繁采寡情, 为之必厌是这类作品中最大的特点。

三、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分析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 虽说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与观察, 但是, 文化时代的不同, 也会给文学的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景观。一九八零年代的中国文学是从对历史的沉思中走过来的。那个时代文学的主旋律就是沉思的审美。文学沉思了历史, 沉思了人性, 沉思意识形态, 就连文学自身也沉思了。通过创作的角度可以看出, 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新的声音。作家与诗人对于伤痕都进行了揭露, 对历史进行反思, 发出思想拯救的呼声。尽管说在一九八零年代的十年中, 有很多不一样的文学思潮相继出现过, 但是, 从整体来讲, 文学的审美沉思也历经了十年, 就像一盏灯一样, 不但牵动着渴望的光明, 也牵动着理想的心灵。

不但作家与诗人在创作的实践中沉思历史, 沉思现实, 并且, 文学理论家们也通过文学理论的角度对社会、人性进行了沉思, 并且, 对文学本身也进行了沉思。从宏观角度来看, 一九八零年代文学的审美沉思是向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这一目标回归, 与此同时, 更离不开群体展开, 作家的自我表现与社会群体的心声是相通的, 通过讲真话, 抒真情的方式对人民的心声进行了表达。文学依然处于意识形态的核心, 每出现一次文学新潮都伴随着理论界的激烈争论, 诗文并没有处在读者与作家的美感趣味的中心点, 而是教化功能以及实用的政治功能的体现。例如卢新华的《伤痕》,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 柯云路的《新星》等, 在这些作品当中, 作家的心是与大我的心燃烧在一起的。因此, 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学的审美沉思, 不但是延续了五四以来人的文学, 而且, 也体现了意识形态观念的文学化。所以, 沉思一词不但孕育了十年的文学, 这十年的文学同样也在沉思中迈向前方。可以说审美沉思是一九八零年代文学的主题, 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 以及对复杂人生的直接面对的这种审美沉思, 才使得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学显出了其自身的特点, 不但具有一定的理性, 而且非常的凝重, 审美的色彩有正剧, 也有悲剧, 把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们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壮志展露出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特点的分析, 以及不同时代中的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的分析, 我们可以总结出, 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正在试图进行一种更新的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失误是必然的。所以, 我们也非常热诚的期望广大的学术界的朋友们参与到探索的行列中来, 给予我们批评, 同时也做出相应的指正。我们希望汉语言文学审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变得越来越成熟, 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宽阔, 成为我们国家学者们对世界美学园地的一份新贡献。

参考文献

[1]薛学共今译:《礼记》, 294页, 长沙, 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2002。

[2]司马迁著, 韩兆琦译:《史记》第1卷, 34页,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3]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性》,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探析 篇3

【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下接35页)

(上接38页)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市第八小学)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0(2).

汉语言文学 篇4

文学院二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上课时间定于2012年2月25日(周六)开始上课。具体时间地点如下: 教材自己解决,教材版本向任课教师咨询。

2.赛罕校区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学位赛罕校区课程表

课号 课程名称 时间

中国现代文学

(一)周六上午1--4节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篇5

试论曾树生的人生困境

姓名: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考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邮 编:400047电 话: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提交日期:年月日 答辩日期:年月日 主考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2012年月日

目录

一、社会与现实环境之困„„„„„„„„„„„„„„„„3

二、家庭关系之困„„„„„„„„„„„„„„„„„„„4

三、自我精神之困„„„„„„„„„„„„„„„„„„„5

四、结语„„„„„„„„„„„„„„„„„„„„„„6

试论曾树生的人生困境

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曾树生的形象是巴金四十年代小说《寒夜》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巴金小说中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人物具有复杂的内涵,她在冲突和选择中,面临着现实和精神的困惑与茫然。她是受一个五四时期新思想思潮影响的新女性,但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 对面去与留两难的矛盾,面临着精神家园与尘世喧嚣的困惑与茫然 ,失去了皈依与稳定感,她逐渐走向沉沦。曾树生是“五四”之后代表着许多知识女性生存状况的形象,通过她,作者向我们显示出了“五四”启蒙后的知识女性的尴尬命运。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形象;矛盾;沉沦

在巴金小说的人物中,《寒夜》中曾树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女性。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她崇尚物欲、逃避现实,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在面临总总的人生困境时,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煎熬、挣扎,直到最走走向沉沦,家破人亡。

一、社会与现实环境之困

战场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陪都”人民整天地躲警报、喝酒、吵架、死亡„„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人会顾及曾树生、汪文宣他们 “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理想,严酷的现实树生理想格格不入。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没有人会理会这些小知识分子、这些普通老百姓。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血淋淋的、老百姓已被推入到苦难深渊里,正在挣扎呼号的画面。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曾树生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诱惑就是陈经理的诱惑,因为能够帮助曾树生摆脱生活的困苦、实现自由的人只有陈经理。陈经理的外貌从汪文宣口中描述出来是这样的:男人似乎是银行里的同事,有一张不算难看的面孔,没有戴帽子,头

发梳得光光。他的身材比曾树生高半个头,身上一件崭新的秋大衣,一看就知道是刚从加尔各答带来的。那时陈经理和曾树生走进了一家漂亮的咖啡店,而汪文宣那一点薪水是不可能常去咖啡店的。只是陈经理在背后的诱惑实在太.他在曾树生面前总是提她最痛心的事.让她的决定一直在飘摇,他说:“你不应该为你家里的人牺料,他们都不关心你,你何必管他们的事,你不能这样白白浪费你自己啊。”曾树生跟他在一起时看到的都是一些淑女贵族们的生活。而她自己呢?在战争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努力,灰色的前途,更何况曾树生才三十四岁,还有着旺盛的精力。她为什么不应该过得好?

二、家庭关系之困

汪文宣这个忠厚老实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里工作了这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悔的小公务员。他为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时候所宝贵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作为丈夫,汪文宣并不能给予曾树生生活上乃至于心理上的依靠和支持,所以曾树生才在外面“交男朋友”来寻求家中得不到的心理安慰。

曾树生的不幸最大的导火索无疑源于这个自私、善妒的婆婆。婆婆是封建的典型代表,她扼杀着新事物,竭力打压。她嫉妒曾树生的自由恋爱,而且这个“姘头”分享了她的儿子的爱,在她心里,儿子是她的,她也嫉妒曾树生的美丽年轻。因此在这个濒临破碎家庭里,这个刁蛮婆婆处处刁难儿媳,骂她是儿子的“姘头”,曾树生当然不甘示弱,她厌恶这个婆婆,可她还算尊敬婆婆,很多时候都是在忍让,有时甚至会同情这个可怜的“二等老妈子”,文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半掩的房门突然大开了,母亲捧着饭锅子进来。“她也在吃苦啊,”她看见母亲那种吃力的样子,不禁这样想道。可她不是弱者,也不是封建时代下的唯命是从的“好儿媳”,她敢正视婆婆的恶语,她选择还击。这样一个不讲理的老妇让她守着她的宝贝儿子吧,曾树生潇洒的离开了。她离开了,这个故事却没有结束,汪对她的痴情更是引发了婆婆的醋意,这一种“双面胶”的夹缝求

生终于让这支残烛血尽人亡。至此,家破人亡。

曾树生在对儿子方面是亏欠的,她没有给予她母亲的温情,她对儿子可谓没有感情她做的一切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她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她以为用金钱弥补,让儿子上所谓“贵族学校”念书就是对他全部的爱了。她不象一般母亲关心儿子那样地关心他,他对她也并不亲热。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是婆婆质问她 “可是小宣呢?可是小宣呢?我跟宣两个人你可以不管,小宣是你亲生的儿子,你不能丢开他啊!”母亲挣红脸,大声说······“小宣有学校照顾他,用不着你们操心,”曾树生冷冷地说。“好的,这样你可以跟着男朋友到处跑了。我从没有见过象你这样的妈!”母亲咬牙切齿地骂道。“对不起,我不是你那样的人,我也不想活到你那样的年纪,”曾树生开始变脸色,大声回答。她在享受她所谓“自由”的时候,头脑里连儿子的影子也没有。最后在小说的“尾声”里,“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就是到了明天,她至多也不过找到一个人的坟墓。可是她能够找回她的小宣吗?她能够改变眼前的一切吗?她应该怎样办呢?走遍天涯地角去作那明知无益的找寻吗?还是回到兰州去答应另一个男人的要求呢?”她将找儿子称作“明知无益的找寻”她到最后心里还是只有自己的一个自私的母亲。

三、自我精神之困

曾树生的女性形象是复杂而丰满的,是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既有理想、有抱负,又要做出违背理想的选择;既心地善良,疼爱丈夫,又要冲出牢笼,寻找新的幸福;既果断坚决,又在生活中痛苦挣扎;既自尊自强负担起全家人的生计,又爱慕虚荣,沉醉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既向往独立自由,又摆脱不了享乐主义的诱惑。

小说中处处都是无法实现幸福的矛盾,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身处社会,痛苦的两难选择之下,却无一能够带来好的结局。一方面,曾树生渴望一个家,作为女性都希望的温馨的家庭生活,而她的家庭却无法令她美满;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在社会中获得生活的满足,而这依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这个家里,婆媳有矛盾,但丈夫终究是她自己选择的。因此,她倒也“我在外面,常常想到家里”。有时想到儿子,也写信给他,汪母缝好了儿子的衣服,曾树生也为此

“对她含笑地说过几句感谢的话”。可是这个家里是阴黑、单调、沉闷而无半点生气。作为一个男性,汪文宣毫无能力带给她幸福。他只会对着她哭,她已经厌恶了他哀求的眼光,陈主任一句“我想你在家里一定很寂寞”,她就“觉得末一句话挠着了她的痒处”。

社会给了她另外一个喧嚣的世界。她也是矛盾的,银行的工作使她感到的是委屈与无奈的愤懑。因她是学教育的,却在银行当花瓶。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在浮华的社会上艰难地谋生,使她茫然无措。

四、结语

曾树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曾树生经也满怀梦想,但是社会时局的动荡不安、现实的残酷,让她的梦想毁灭。她追求追求物质生活,爱慕虚荣,加之淡漠的家庭关系动摇了曾树生了内心,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家庭。同时她也是善良的,为了家庭,她甘愿在银行做花瓶,她爱丈夫、渴望温暖的家庭,因此在出走时内心十分的挣扎,矛盾。从始至终曾树生在一种两难的选择之中,难舍难分,可不安定之感与虚伪之惧困着她,最后在一种精神困顿中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6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杨玉丽衡水科技工程学校053000汉语言教学主要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汉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社会人才需要,加大汉语言文学课程比重,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外还需要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基础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汉语言文学进行传承,通过知识范围的拓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进而解决问题,最总实现教学目标。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让汉语言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汉语言能够让人提高自身的素质。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汉语言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借助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工具,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影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汉语言魅力。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汉语言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借助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必须将德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既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又可以加快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德育的时机,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继承中担负着重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篇7

时代在发展, 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竞争日益加剧, 所以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关系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 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 只有我国的下一代学好汉语言文学, 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才不至于流失在历史长河里。 汉语言文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所以让当代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2.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 多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很少把学生主体性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 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明确, 所以教学活动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 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 自然对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有一定弊端。 而且学生参与的互动机会比较少, 学生在理论课堂中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接受, 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汉语言文学有更好的帮助, 老师需要先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自己为主导, 而且真正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以前那种老师就是权威的教学思想应该摒弃。

2.2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制定教学目标或者是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只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刻板的理论讲解, 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散乱, 没有逻辑。 这样散乱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目标, 对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具有负面影响。 想要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 老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 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应该就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要解决大问题, 就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 学习汉语言文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 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把复杂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分解成小部分, 每部分都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 老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研究, 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每个阶段及时调整重新评价教学目标, 直到最终培养出具有汉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 老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能仅考虑课程要求, 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而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不是唯一的, 因材施教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对跟不上老师教学脚步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 为他们制定更加简单详细的教学目标。

2.3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汉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性, 主要体现在老师的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 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吸收老师教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 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汉语言文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都蕴含一个历史典故,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多向同学讲述一些相关历史故事, 讲解其中典故、诗词的由来。 在讲解文章的时候多介绍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 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优势, 采用影视资料、网络课件、图片配音等方式给同学们创设情境, 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参与度。 老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之外, 还要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 主要是培养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 在网络上查阅课堂上要学习内容的背景知识, 先自己大致了解。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老师加以及时指导, 解决问题。

3.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教育事业中受到了很大重视, 因为汉语言文学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 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所以受到当前教育者的充分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 (08) .

[2]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2) .

浅谈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文化

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趋向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言的教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现代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

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韦国艳.浅谈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10.

[2]巴多.浅析中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国科技博览》,2012,12.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

作为语言文化学科,汉语言文学所着重强调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实践应用的途径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前现代教学资源不断整合、教学结构不断调整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方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短板便开始不断显露,尤其在人才要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不能够从灵活创新的方向着手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将会造成专业价值的一定贬值。本文特从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特点出发,阐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要领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学习环境的优劣也可成为关键的先决条件。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可理解为一种传播途径,学习环境则是这一途径的重要媒介,因此,只有对这一媒介进行不断的优化,才可为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创新平台。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我的意愿可得到充分激发;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踊跃提出具出视角独特、观念新颖的意见,使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参与课堂的成就感;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合理利用,以对学生的.奋进意识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例如,教师可在授课之余,以限定题目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便围绕着题目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所进行的演讲注入新颖的元素,以打破常规演讲的陈旧性与局限性,在教师所提供的平台上通过自身创新能力进行自我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这一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无形间得到锻炼,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学习环境的优化及创新平台的搭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灵活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与连贯性,教师可从这一方向着手,对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3-4]。例如,古代汉语言文学与近代汉语言文学是该学科中两个主要的版块,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行古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古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进行近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近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除此之外,还可对古代史向近代史逐步迁徙的渊源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拓展,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在素材更为丰富的平台之上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更优化。在进行教学内容拓展时,教师应当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创新欲望的进一步提升,既可避免陷入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僵局,也避免了学生在被动式教学中思维出现僵化现象,有助于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发展。

3.优化改良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

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优化,就需从教学体系的改革着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中尤为如此。一方面,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必须对足够的创新空间与创新性的实践条件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除了理论方面的指导之外,同样不可忽视实践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才可实现教学概念的融会贯通。基于上述教学需求,在针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良时,就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操作性相对较弱,因而便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以实现其专业价值的根本提升。例如,可通过创办校刊等方式激励学生踊跃进行投稿,通过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来进行稿件写作,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中获得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从评价体系的方向着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进行可观的评价与指导,并由此引申出更为广泛的相关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突破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局限性。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作为教学体系优化改良的一大表现,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推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勇于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突破模式化教学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为社会输送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锐,闫诚.汉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xx(28):148.

[2]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xx(02):66-67.

[3]时红霞.浅析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J].科技资讯,20xx(30):142.

汉语言文学实习总结 篇10

实习是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检验每一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前奏,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机会,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学业成果的舞台,它更是一个了解学生学情、熟悉教学方法策略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机会,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遇。本学期的实习安排让我极大地充实了自己,学习到了许多未曾接触过的东西,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诸多不足。

首先我们认真学习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设想自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习指导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学会如何向学生传授自己拥有的知识的同时还学会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立德树人”的真正含义。正所谓“立人者,必先立于人也”。

根据老师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准备一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进行试讲。准备的开始,我先是仔细研读教材,参考教辅资料,认真详细的设计教学思路,编写教案。在设计各个教学思路时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做到读写练有机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目的。在刚开始的备课时总会遇到种种问题,例如教学思路不够清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脱节,教学时间安排欠妥等,但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最终纠正了备课见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从学习写教案、学案、说课稿,到学习教学理论,教授授课技巧,最后终于付诸于实际的讲课。我们陆续上讲台,开始了真正的实战训练。

我的第一课是讲的《伤仲永》,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准备教学过程中,我依

据“三有利”原则进行备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虽然在上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第一次讲课还是很紧张,而且表现的也不是很理想,有许多不足和缺陷,比如教学中语速稍快,声音偏低,口头禅较多; 刚走上讲台时,略显紧张;教学中过于相信学生的自制力,忽略师生了互动中存在的“浑水摸鱼”的现象; 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不自然,时间安排不合理,没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等。

当然也有成功的地方,老师对我问题的设计和讲课态度、方法也给予了肯定。

在每个同学讲完老师都会给出简单的评价和指导,指出每个同学讲课时的优缺点,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这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次试讲中的优缺点。

经过几周的训练,我们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不同收获,逐步纠正了出现的问题,教学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这段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新一代教师肩上的重担,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不易。

在实习过程中,我对比自己的中学时代,感受着现代教学与我们那时候的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宽泛,教学手段和设施条件也越来越高科技,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并对我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知识要求。理论的说服力需要有丰富生动的知识来体现,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而且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有较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同时我也认识到,老师不仅传授学生以知识,还要引导、培养学生以美好的品德修养。即既要智育,还要德育。语文授课上,语文老师不应该单纯的为授课而授课,而应该是以授课为桥梁,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力、感悟力、表达力、思辨力以及对自己、对他

人的自识与他识等,由此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等。教师实践结束了,虽然短暂,但这短暂的的语文教师实习,却丰富了我们的课程安排,为我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让我受益匪浅。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

这次总结,是我对这次实习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现在实习已经过去,我仍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仅感恩本次安排实习和指导实习的周老师和吕老师,还感恩这一年来教导我们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老师,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

实习总结

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接本

班级:1204

姓名:李林蔚

上一篇:市委宣传部建设方案下一篇:感恩是灵魂的赞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