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因素分析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分析了诱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提出了减少或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因素对策在社会的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会计信息的含义、内容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向着定义更清晰、内容更丰富的方向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信息失真因素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信息失真因素分析论文 篇1:

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 要】 文章从多个层面分析现代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相关因素,指出会计法规、会计核算、会计主体、会计监督、会计人员是导致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也是积极应对、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会计信息; 问题成因; 相关因素; 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评价经营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投资风险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及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源。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深入变革和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那么现实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界观点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会计法规、会计核算、会计主体、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这五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会计法规因素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一系列的法律、规章,这对于促进现代企业发展和会计依法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任何一项法规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些规章制度相对于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而言,往往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客观上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首先,会计法规一经出台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会超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范。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同一会计事项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更大,会计方法选择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这必然会使同一个会计事项产生不同的差异。再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某些定义和释义具有一定的涵盖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造成会计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如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难以准确地界定,这些均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核算因素

会计核算本身有一定的客观局限性,这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偏差。一是在会计凭证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可我国当前尚无一种严格有效的发票管理办法,各地的发票形式、规格和要求都不完全一致,加之实际会计工作中往往是先批后审,这就使虚假原始凭证的出现成为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二是有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核算时只能评估和预计,如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期限、预计残值计算、收发材料的计价、费用跨期分摊等,都不可能精确地与实际价值相符合。三是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不同性质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制度又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由此造成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特别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既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下,必然给企业集团编制会计报告、统一会计政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核算上的广泛应用,各个行业都在编制自己的会计应用软件,由于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一样,加之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及软件本身的不完备,在搜集整理、编制汇总会计信息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偏差和不完整。

三、会计主体因素

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经济活动,根本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人为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变化。一方面从企业本身来说,其经营成果经常与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有的企业为了完成效益目标,或者为了少交所得税,或者为了获得银行支持,有意识地调整收入、费用、利润;还有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为了进入资本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往往要进行资产重组、包装上市,堂而皇之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从企业集团内部和企业与企业之间来讲,各个企业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利益冲突,良好的形象能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争取项目、引资融资等方面受益。因此,各个企业常常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弄虚作假,虚报实绩,造成资产负债不实,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不真。

四、会计监督因素

在会计信息的监管上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社会监督也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软弱无力。虽然《会计法》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明确规定,大多数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一应俱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体制和内控模式,包括会计人员均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难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其次,企业外部虽有财政、税务、审计等监督部门,但各部门工作侧重不同,要求不一,加之管理分散,缺少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再次,从社会监督来看,国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监督机构管理不到位,也不规范,加之各事务所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进行恶性竞争,使其工作监督流于形式,避重就轻,弱化了会计社会监督功能。最后,现实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不够,常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会计人员因素

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直接的因素。一方面受管理体制的制约,会计人员直接受制于企业领导者,其任命、晋级、工资和奖金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领导者手中,往往按领导意图来处理会计事项,工作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估计、判断不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同,还有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对法规政策和会计核算规范理解不透,也会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综上所述,会计法规等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显而易见,这些因素也是解决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和提出治理对策的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 贾莉莉.高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 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2007年.

作者:杨 轩

会计信息失真因素分析论文 篇2: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 : 本文分析了诱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提出了减少或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因素对策

在社会的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会计信息的含义、内容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向着定义更清晰、内容更丰富的方向发展。综合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会计相关法规等文件的规则及定义,当前“会计信息”是指经济主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等)通过财务报告的方式,向经济主体利益相关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其他利益相关人)揭示本经济主体特定时期、时点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相关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关系中,会计信息提供主体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完整的、如实的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发表了错误的,有偏差的或虚假的财务报告,从而影响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行为过程。

会计信息失真,微观上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发布主体自身的经济决策,以及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宏观上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税收、经济秩序等;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尽可能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大限度的杜绝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尽可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去分析,亦即客观会计信息失真、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如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指数变动、国际贸易失衡导致的货币汇率变化、会计核算规则存在弊端等客观因素互相冲突或不协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经济主体人为因素导致其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全部或部分错误。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通常是无法避免的,或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段是无法避免的;而主观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从某种程度上讲则是可以避免的。

(一)客观原因

1.会计规则不完善

会计规则,宏观上有会计准则、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微观上则有各经济主体依据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制定具体核算规则。

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的演变历史看,都经历过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的发展里程。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识到依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并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甚至一致同意要求建立全球一致、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启动了系列准则项目的重大修改,并计划在之后两年争取完成金融工具(减值和套期会计)、租赁、收入确认、保险合同等重要准则项目。我国的会计规则,改革开放前主要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改革开放,宏观经济、企业运营模式抖发生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经济主体,显然原有的会计规则无法满足要求了,随即《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应运而生;随着时间推移,条块分割的会计规则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我国也于1992年发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走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路线。

从会计规则演变过程看,其自身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而特定时期规则的不完善或跟不上经济活动的发展,则势必会在当时存在一些无法界定或不能清晰界定的漏洞,造成特定时期的会计信息失真。这在特定时期是无法避免的,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去修补、完善会计规则,逐步消除导致因此而产生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

2.会计法规不健全、违规行为处罚力度轻

我国1985年才制定了第一部会计法,之后1993年、1999年经历了2次修改,逐步提高了对因主观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处罚力度。但现行会计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还是相对比较轻的,个人最高5万元、单位最高10万元的行政处罚,相对于违法行为对国家、社会、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早期在证券市场弄虚作假、披露虚假信息的PT红光、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只是对责任人进行了有限的法律制裁,而由此产生的重大经济损失,却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证监会、法院因缺少诉讼依据而无法立案,最终没有给出合理的赔偿;直到2002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才为造假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

当然,国家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加强了。《刑法》、《公司法》、《证券法》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加大了对该种行为的打击力度;另外包括财政部、证监会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各自的部门规章,加大了对违规会计信息披露的处罚力度。

3.会计人员素质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很快,各种新的业务模式不断涌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等,都要求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要求很高。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后续教育跟不上,对会计准则、经济活动的实质把握不准,都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

4.外部监督不强

目前对会计信息进行外部监督,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以中介的身份进行监督。但中介机构的监督力度非常有限,有时为了争抢业务,对客户的违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出谋划策帮助客户造假,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安然事件中的安达信、银广夏事件中的中天勤,他们都没有履行好自己的中介监督角色,反而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5.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活动的复杂程度也前所未有,这都使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难度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二)主观因素

1.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中,针对不同的业务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作出判断;但会计人员千差万别,自身的职业素养、从业经历也各不相同,难免有出现错误判断、选择错误方法的现象,这也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经济主体自身的利益因素

一些经济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自己编制了一个虚假的光环;为了维持这种光环,就不惜通过造假来编造一个一个谎言。例如资本市场上的银广夏、蓝田股份,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编造一个谎言,为了掩盖这个谎言,然后再编造出更大的谎言。

3.现代企业的激励制度因素

期权等现代企业激励制度,能够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也有其负面作用。一些经营者为了使公司股价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大的涨幅,以获取巨额期权收益,不惜通过虚构交易、掩盖亏损等方式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来达到目的。

二、减少或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能够扭曲经济活动的价值,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探讨减少或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从文中所列举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看,要减少或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首先,要提升会计准则的质量,使其“与时俱进”,能够跟上社会经济活动的步伐,对不断出现的新经济活动能够进行清晰会计规范;

其次,要加大违法的惩处力度。要使违法人员承担更大的刑事、民事责任,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加大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

最后,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使其能够履行会计信息的中介监督角色。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从业人员根据经济活动加工出来的,其自身的素质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大关系。这就需要国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作出合理的规定,设定一定的门槛;同时也要强制性的提供必要的后续教育。

而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来讲,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都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优化企业的激励规则

这需要我们不仅仅从会计信息角度去考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还要研究企业治理、人力资源激励措施等领域,综合性的研究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三、总结

影响会计信息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可能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会存在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合时代的特征找出一些应对策略,尽可能的去避免或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淑梅.论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机其防范措施.经济师.2009.12:1.

[2]黄震.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中的会计准则因素分析.四川会计.2003.01.

[3]欧阳晓慧,李媛雯.论会计信息失真——美国安然案例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6.

[4]靳少华.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5]宋艳辉.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成因即对策.黑龙江金融.2010.03.

作者:何一波

会计信息失真因素分析论文 篇3: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管理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从各方面全面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最后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管理;企业管理

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工作实行会计模式化誓在必行,以促进市场经济完善更好的为市场经济服务,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要求,接受新挑战,从根本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一、 现代会计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 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 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3. 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 系统性。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 全面性。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近年来,会计工作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二、 现代会计信息及其管理的重要性

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切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作用十分显著。会计工作是通过一定专业技术方法,对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记录,并对产生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归类、汇总并输出结果形成会计信息的业务。所以,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会计主体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种各样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行动时所必需的。开展会计业务所遵循的原则有: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性、客观性、及时性、谨慎性、相关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各项原则都是紧紧围绕真实、可靠开展业务,可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的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的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英国1720年发生了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不仅使南海公司破产,成千上万人倾家荡产,还给英国的社会和经济造成极大的混乱。事后审计证明,会计信息失真是引发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1929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市场崩溃,随之引发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使当时的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一些学者研究后认为,产生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会计信息失真,误导了投资决策。为此,美国会计界遭到了空前猛烈的攻击,迫使国会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1.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因素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原因有:数据不真,事项不实,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具体包括成本费用核算失真;税金核算失真;资产管理混乱造成会计核算失真;会计报表编制失真;会计信息使用人对理解会计信息的局限性造成信息失真等。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分析。由于会计学本身对事物定性分析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定量分析上的主观判断与估计,客观上对会计信息真实性也会产生以下具体影响:会计假设、前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会计确认基础带有主观性;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造成的失真。

由于客观因素使会计信息真实性产生的偏差较为有限,往往是人为主观故意地利用了客观因素形成的,要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深入分析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手段、动机和原因。

四、 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和手段

1.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这是多数虚假信息编造者的基本动机;为获得投资人投资;为获得银行贷款;为取得客户(多数是供应商)信任而造假;为应付社会上名目繁多的业绩考核;为领导者的“政绩”;为逃避税收等。

2. 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制度原因: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会计信息的外部性问题;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与“机会主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会计信息系统不健全。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1)凭证作假。在账务处理程序中,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凭证错误将导致一系列的错误后果。而且,凭证作假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会计主体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不经过一定的手续与批准,根本不可能看到会计凭证,甚至绝大多数信息使用者也不会去审查凭证,这为造假者留下了可乘之机。(2)账簿作假。账簿作假是在记账、算账、转账、结账过程中,涂改账目、做假账、挂账、收入不入账、提前结账或延迟结账、倒轧账等,造成账证(账簿记录与凭证)不符、账账(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不符、账表(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不符,或者是抽换账页、损毁账簿,或者是账外设账等掩盖事实真相。(3)粉饰报表。报表粉饰是利用报表编制技巧和会计制度的缺陷,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这是一种较为泛滥的会计信息作假方式,其危害性也最大。这是因为它是信息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和途径。报表粉饰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表账(报表数据与账簿记录)不符、表表不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不符,主表和附表不符)、虚报盈亏(加大资产或加大成本费用,虚增利润或减少利润)等。倒轧账也可归入报表粉饰。(4)虚假审计报告。股东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假,需要注册会计师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表明意见,出具的审计报告有一定法律效力,是外界和投资者评判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不仅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做假,一些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也已主观故意地为某些做假,对投资者进行欺骗误导。

五、 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与建议

1. 完善现代会计审计监管体系。要建立对国有企业定期审计制度、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体系,要保持独立的地位,业务上归国家财税部门管理,行政上向董事会或主管部门负责。董事会要有分工负责财会审核工作的专职监事,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要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离岗的监督审计制度。审计结果与评价意见要公开披露。

2.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检查。以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使经营者自觉地依法经营,真实提供会计信息;要持续不断地开展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大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会计做假账的直接责任者要绳之以法。

3. 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继续深入贯彻《会计法》,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规制度体系。同时,要严肃财经法纪,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会计信息失真的典型案例,应依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从快从严处理,以形成社会震动效应和对那些造假分子的震慑力量。用法律的权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4.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同时,要重点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水平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在对会计工作的建设上,不能只把目标局限在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上,应把这项工作提升到整个企业管理上来认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5. 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健全对受损投资者意义重大的民事诉讼赔偿机制尚未,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通过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遏制会计造假。构建有效的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有会计造假行为的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建立保险机制。根据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

6. 应用现代先进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会计核算的全面电子化,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使各部门之间在数据传递和交换时,既能实现数据共享,又可以相互制约,达到有效防止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出现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尽可能地被消灭在形成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志萍.会计信息.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汉文等.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4,(5).

3.葛志兴.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及其矛盾的协调思路.财务与会计,2005,(4).

4.冯淑萍.加强会计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会计研究,2003,(11).

作者单位:陈菡,南京财经大学。

收稿日期:2008-02-25。

作者:陈 菡

上一篇:职业道德风险企业会计论文下一篇:市建筑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