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要】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很少强调“现代”二字或凸显“现代性”。持“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第一性”见解者也常模糊地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表述为泛泛的人文素养,而教者将其具化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传统性文化、思想、思维等,重视思想教育、思路引导、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这就在前人基础上迈进了一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美学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论文 篇1:

言语智慧的生长

我常和法根聊天,也常在一起开会。每次接触,总觉得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想法,改革有了新的进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第五根支柱“学会改变”来描述他并表达我的感受,还是很切合的。这就不难理解,法根为什么总是在进步、在跃升。萧伯纳曾经说过:“唯一办事聪明的是裁缝。他每次总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拖着尺码不放。”这是裁缝的智慧,而智慧在于与时俱进,有一种“工匠精神”。语文,对于法根而言,就是那衣服那尺寸,而他则是那智慧的裁缝。

一、美学精神的映照:薛法根语文教学研究、改革的新境界

讨论语文,不得不讨论美学和美学精神。有学者在审视美学史时这么认为,“美学史就是语文——历史的科学”[1]。语文离开美,离开美学,就不是真正的语文,甚至不是语文。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学与语文越来越互相映照,越来越融合。对中国语文教育来说,美学是语言文字的感性释放,是语文价值的再造,是对语文生命的诗化阐释。显然,语文教师必须用美学精神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缺少美学精神的语文教师,他的语文教学绝不是语文教育,绝不会走向审美的崇高境界。

而薛法根不是这样的。他首先体现了对美学精神的不断追求。黑格尔说:“哲学的工作实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觉醒。”雅斯贝尔斯则说,“哲学不是给予,它只能唤醒”,又说“哲学就是在路途中”。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当然亦是如此。假若你永远行进在路途中,不断地被唤醒,又不断地自我觉醒,你一定是在追索美学,也一定在养成一种美学精神。薛法根正是,也许以往他还是自发的,而如今他已逐步走向自觉,美学精神在他的语文教学生活中日益彰显。

从学习品质看,法根具有中国美学的静虚和坐忘精神。静虚,内心的宁静,抛却浮躁,走向谦逊,让自己的心灵在安静、谦逊中得到安顿。法根具有谦虚的美德,他总是说自己有许多知识是不懂的,又总是说不少问题他还没有想清楚,当然也会说近来自己有了一些新想法。近几年,他的阅读视野不断拓展,已超越了语文的边界,开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阅读视野的开阔,让他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日渐深入,组块教学内在关联的逻辑线索越来越明晰。其实,法根的内心是不安分的,但不安分并不是不静虚,正是静虚让他学会静下心来反思,在反思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创新。我以为,静虚精神品格,培育了他的创新精神,甚至可以说,静虚品格正是一种创新精神。坐忘,中华美学的又一精神。说到坐忘,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亮着灯光的窗户,那灯光下的一个人,他专心地读书、研究、写作……坐忘,刻苦、忘我,耐得住寂寞,抛却功利,走向纯粹。法根就是那个在亮着灯光的窗下的人。我知道他的身体常有不适,但是学习的品质、刻苦的精神、坚持的意志从来没有淡化,更没有淡忘。坐忘,说到底是忘我。法根为了学校发展,为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了孩子们的秀外慧中,常常忘了自己的病痛。静虚与坐忘,铸就了法根的品格,在他的品格深处烙下中国美學精神的印记。

从学术的品位看,法根具有中国美学精神中注重品味的审美品格。季羡林先生曾经分析过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认为中国美学更注重对美的“品”,亦即审美的内在品格。法根领悟到这一特征,在中国美学精神的引领下,让语文教学走向内涵,走向核心,走向深处。但是,这些走向绝不是要把教学搞得复杂起来,相反,法根注重教学的清简、幽默和自然,以此来切入和牵引教学,即在清简、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内涵,渐渐漫溯深入,抵达核心。这是以简驭繁、以愉悦致深刻、以自然求真实的审美过程。如他的《爱如茉莉》课例,淡淡的爱在哪?在对茉莉清淡、素朴美的品味中。我们不妨做这样的概括:法根对中国美学精神的追求,凝练为清简的风格、自然的品格,表现为教学的智慧。法根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美学精神是可以“看得见”的。让美学精神“看得见”,需要在精神真正内化的基础上,以艺术的方式使其外显。法根已具备了这样的积淀和实力。

从价值追求来看,法根的语文教学具有中国美学的道德感和崇高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底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感十分鲜明;美学又特别追求崇高,没有崇高感就没有美学,也就没有美学精神。作为中国美学载体的中国语文,更要以道德与崇高的追求为价值旨归。法根的内心深处就是这么坚定地认知的。依我看,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它首先是“道德课程”,是“价值高端”课程。纵览法根的语文教学,深切感受到他在语言文学的背后看到了人,在母语的深处看到了一个民族。语文育人,语文立人,正是法根的追求。道德感、崇高感又落实在语言文字中。在法根的课堂里,道德感不是说教,崇高感不是空谈,语言文字让道德感、崇高感有了落脚的地方,而道德感、崇高感让语言文字有了灵魂。

二、为发展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语文教学核心目的和核心任务的进一步聚焦

美学精神也常常通过提问来表现。法根常有这样的自我提问:“语文是什么?对于儿童的生命成长有何意义?”“语文学科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儿童语文学习有哪些秘密?我们怎样创造可以带得走的语文?”……这些提问写在他的思想深处,回响在语文教学的上空。提问即追问,追问让法根把语文教学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结合起来,从“器”走向“道”,追寻、把握语文教学之道。

道也,路径也,规律也,哲理也,生命的创造力也。学者们对“道”有不同的解读。我们不必在它的本义与喻义上纠缠,重要的是让自己的认知贴近语文教学的主旨。在法根看来,语文教学之道即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终极意义和目的。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源性问题。根源性,是语文教学之根、语文教学之源,语文教学建基于何处,在哪里诞生,从哪里开始又走向哪里?诸如此类,假若弄不清,用法根的话来说,就是那“暗自摸索的黑胡同”永远是“黑胡同”。

法根想照亮它。于是,他把眼光投向言语智能,从语言的生命性来认识它。他引用海德格尔的话来立论:“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其实,海德格尔还讲过:“语言自我生长。”语言是一种生命,它能自我生长,而使用语言的人,更是在言说中获得生命的存在感和发展感。语言的生命更体现在母语教育上。阿根廷诗人赫尔曼说:“祖国就是语言。”语言,母语,不仅是人的生命,也是祖国的生命。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祖国的生命,集中体现在言语智能上,用智慧的方式表达语言,此时的语言就是在言说中闪耀着智慧。中国语文教学的使命在于让儿童在语言运用中向人们展现自己的智慧,向生活表达自己成长的智慧,向世界讲述中国智慧。当语言成为言语时,当言语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时,它就成了言语智能。法根认定,为促进学生言语智能发展而教,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的和核心任务。

在言语智能及其教学实践中,经过研究,法根有几个重要成果。其一,言语智能是“语言合金”,是言语智力与能力的统一(这一表述可以再斟酌,因为能力是智力的一种形态)。既是合金,它是多元素整合在一起的。法根说:“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智力因素和以实践创造为内核的能力因素,在言语活动中高度融合,就构成了言语的特殊智能。”这样的界定和阐释是合理的,薛法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二,言语智能中有两个重要元素,一是思维,二是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怎么思维就怎么言说,怎么言说意味着他在怎么思维,言语智能应以思维为核心。情感,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在哲学家大卫·休谟看来,“情感不存在违反理性的问题”,而“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感”。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这是大家形成的共识。言语中缺失了思维,就丧失了核心,缺失了情感,就丧失了发展的原动力,丢弃了美。其三,言语智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促使“言语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在这一过程中,言语智能“成为语文素养的种子,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这是诗意的表达。法根还以直问的方式表达:“让学生越学越聪明。”其四,紧紧围绕言语智能应当建构“实战型”的教学。“实战型”的教学,不仅意味着要实在,有可操作性,而且意味着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言语智能发展而教,在法根那里,是一个扎扎实实的教学体系。

语文教学核心目的与核心任务的进一步明晰,也在破解一个难题:语文的工具性与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智能告诉我们,这一难题必须破除二元思维,应当建构复杂性的思维范式。言语智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你即我,我即你,更要融合、锤炼与合成。法根有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显现了他的功力和智慧。美学精神让他走向高处。

三、组块教学,一种召唤性结构:薛法根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名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主张,由主张而形成教学风格,这是名师成长之道。经验已证实了这一点。法根一直没有放弃这一追求。可是,何为教学主张?何为教学风格?法根意识到,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的本质特征是独特性,其实质是思想的深刻性,不进入思想,风格就丢弃了灵魂,血管里再也没有思想血液的奔涌,若此,风格就成了表演、炫技的面具。所谓思想的深刻性,首先是对教育本质和基本规律的深刻探究与准确把握,其次是对教学基本规定性的深刻认知和把握,最后是对语文教学基本特征、独特任务的深刻认知和把握。舍此,无真正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可言。基本规律、基本规定性、基本特征等,无非言其基本性,就是根本性,就是深刻性。法根正是聚焦在这些基本性、根本性、深刻性問题上潜心研究,而且有了突破性进展。他认为,语文要教形式。他说:“要知道,言语智能无法‘裸奔’。语文教学须以教材为凭借,关注语言形式三个层面的教学。”又认为,“教学在于‘织线成网’”。于是,法根提出了组块教学,“即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板块,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充分生长”。

组块教学是一个结构,所谓结构,就是在关联理论的支撑下,以教材为蓝本,“紧扣教学的关键点,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值得注意的是,法根不求教得完整,但求教得立体。艺术家李默然说:“不论什么艺术都应该以几何体为标准,要具体,要有长度、宽度,要有深度。”立体的语文是站得起来的语文,组块教学追求语文的立体性。此外,他不求教得多深——不是不要深度,而是求学得充分。组块教学为学生充分学习提供了多侧面的平台,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审视语文材料,学得充分起来,自己就在语文中生长起来,内心丰盈起来,自己就在语文中站立起来。

组块教学不是普通的结构,它是一种“召唤性结构”。召唤性结构具有空间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但空间不能离开时间,只有时间在空间里流淌,空间才有意义,因此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组块教学是由空间与时间共同编织成的结构,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召唤性结构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拓展更大的视域。组块教学注重结构的紧密,但不封闭,相反向外打开。学生从这一结构中走出来,可以走向另外一个结构,发现新的天地,甚至可以建立新的结构。召唤性结构具有开发性,激励学生去研究、探索、开发。组块教学只为学生提供材料,绝不提供答案;只为学生提供思路和线索,绝不提供所谓的标准。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开发,在持续开发,在开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召唤性结构当然具有召唤性,召唤学生去探究,鼓舞学生去争辩,就像《狼和小羊》中的小羊,从容、沉着、应答、反驳,以理服人。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组块教学,我想用“造房子”来作比。在组块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好比用语言文字来造房子,门、窗、廊、床、桌、椅……都在开发、设计中。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组块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世界,无疑极具美学

特征。

法根重视形式是很有道理的。美国儿童剧领域的“教父”托尼·瑞奇在讨论儿童剧时反复强调形式。他说:“儿童剧里最难处理的,还是形式,最简单的总是最难办。”他还说:“我们追求的简单,是在表达方式层面的,做减法,洗尽铅华。”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组块教学这一形式,内涵多么丰富;但它又不只是形式,是形式包裹下的无比丰富的内容。因此,法根将组块界定为内容板块: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板块、以语文能力为内核的内容板块、以语文问题解决为内核的板块。这一切都是为了儿童的学习。法根将其界定为联结学习,这就是与组块教学取得了内在的高度一致,形成教学的

整体。

在美学精神的引导下,法根正在实现一个转化,从教师转化为研究者,转化为学者。他是个智慧的“裁缝”,不断地量学生的尺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供智慧语文,为言语智能发展而教。其实,他也在不断地量自己,我们应当为他击掌。

参考文献

[1]朱存明.情感与启蒙: 20世纪中国美学精神[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作者:成尚荣

美学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论文 篇2:

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提 要】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很少强调“现代”二字或凸显“现代性”。持“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第一性”见解者也常模糊地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表述为泛泛的人文素养,而教者将其具化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传统性文化、思想、思维等,重视思想教育、思路引导、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这就在前人基础上迈进了一步。其还提出“现代型思想视野”新提法,强调在大学语文及其写作实践课的教学中,介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或综合之,或兼顾传统文化;只是在视野展开时,始终坚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富强为代表的现代性思想为主,以后现代性思想为辅,传统文化为补充。故述介了“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由来、基本做法、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该教法是“中心平衡说”的哲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取得的新成果。

【关键词】现代型思想视野 大学语文 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

一、“現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由来与基本做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有益的)创新”。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要么重人文性,要么重文学审美性,要么重工具性,要么讲究“三性合一”“三位一体”。即使是重视人文性、强调人文性为大学语文第一性的教师,她们也往往没强调“现代”二字,没突显“现代性”(当然,“往往”不等于没有,如2011年还有2篇文章提到大学语文的“现代性”),故仍表现得较传统。而笔者在2010年发表了一篇教学改革论文,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型的“现代教法”,强调“现代型因课施教”,要培养大学生成为既具有多视角思维能力、又是现代型社会所需要的建设型人才。那时对主要方向的把握是正确的,即强调融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视角,教者须熟悉现代以来各种思想,尤其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修为。这种提法是全新的,但这也是一些大学语文任课教师所不愿接受的,因为这“逼着”她们去学习有关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理论知识,很难办。而且,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理论知识涉及哲学、文艺学(文艺思潮)、美学、逻辑学、思维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范畴内容,一般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老师不愿进行这种形而上的理论学习,故以往还没有其他人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今天的现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然而,笔者确信这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持“人文性为大学语文第一特性”教学观的教师而言。以往的授课者和研究者一般将人文性理解为泛泛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固然是对的,但也缺乏一种精准的理论辨析:这种表述多是笼统而模糊的,其模糊了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界限,以及彼此间的不同分量。而笔者却把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具体落实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传统文化的思想、思维、视角,这就与以往持“大学语文应偏重人文性”观点者也有不同。2016年笔者又发表了一篇教研论文,指出:“‘现代教法’是一种融汇现代思想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探索。将这一教法融入《大学语文》写作中的基本要求和做法是:凸显写作课的思想性与人文性,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观念,提高学生运用前沿思想武器进行思辩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以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等视角、运用唯物辩证法等方法进行写作,加速提升他们的论辩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需学习和熟悉现代以来的各种主要思想,尤其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修为;在技术层面上,制作、播放图文并茂的多媒体PPT课件。结合《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每学期设置出3个写作选题,每个选题切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或综合之,或兼顾传统文化。请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发散式思维写作,尤其注重对学生议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激励。对切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角度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精选评析,编订成册,以备未来推广。在具体教学中,以启发开导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注意将思想理论的知识点教学、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教学相结合。”该文虽论及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但实际上也是针对大学语文而说的,因为写作实践课属于大学语文的一部分。该文对如何实现大学语文侧重人文性,有了更明确的提法和要求,即指出“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渗透的思想教育首先应以现代思想的熏陶多一点”,“其次是兼有后现代思想”,“再次是辅之以传统思想”。应该说,相对于2010年笔者教改论文而言,该文的论述更正确。后来2017年笔者又发表一文,正式提出“‘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的教学观,并以《论容忍与不容忍》《论男人与女人的情爱》2篇议论文的写作为例阐释了该教法。

实际上,“‘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也适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因为只有先进行“‘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然后才有“‘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

对于如何展开“‘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除了重视思想教育、思路引导、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之外,有何实操性的具体办法?笔者2010年、2016年、2017年的教研论文已做了简要勾勒与阐述,读者可参阅这些文章。故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述,而只是略微补充一些思路。如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版里,可以考虑结合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角进行讲解的课文篇目为:①黄宗羲《原君》,用后现代的批判性质疑视角和现代民主视角;②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用现代性思想里的追求民主、平等、博爱、权利的精神视角;③胡适《容忍与自由》与李斯《谏逐客书》,讨论容忍异己,用“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视角,或对立又统一的现代辩证法视角;④莫言《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用质疑或多种发声的后现代视角;⑤《<老子>二章》,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代表的现代辩证法视角;⑥从维熙《梦回故园》与阿赫玛托娃《祖国土》,从现代性的建构主义视角或传统的爱国文化视角去谈《论对祖国的态度与感情》;⑦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用批判性质疑的后现代视角;⑧余秋雨《都江堰》,用对传统视角和看法持批判性质疑的后现代视角;⑨柯灵《乡土情结》,用现代性思想所讲的投身于建设和改造的建构性视角,或用批判性质疑的后现代视角,或用传统的思乡文化视角;⑩施蛰存《纪念傅雷》,讨论《如何看待“文革”》或《论“文革”遗产》,可用现代辩证法视角或现代人性论的视角。当然,必须提醒读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适于该视野,我们只能在合适的课文中运用。

但究竟为何要用“现代型思想视野”这一概念?或者其有何理论依据?上述3篇教研论文均未专门论述,故一些读者还存在许多疑惑。以下笔者便正式阐释其理论依据。

二、“现代型思想视野”的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

“现代型思想”是人们适应现代型社会建构而自觉具备的各种先进思想。她主要集中了中外自启蒙运动、现代文明以来的各种思想精华,包括现代思想、后现代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笼统地说,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主要指自由、平等、进步、权利、法治、经济优先、唯物主义、辩证法、质疑法、多元法等;同时也包括少部分来自于古代传统社会的思想成果,主要指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思想、思维文明。在我国“现代型思想”的内部构成中,首先应以现代思想的熏陶多一点,譬如: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思想就是现代思想的重要成分,它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主要内容,自然,我们要尊奉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说,我们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现代性最主要的成果、思想、思维和视野。其次是兼有后现代思想,譬如:质疑、甚至批判前人成果的眼光,讲究创新创业的新思路、新思维。再次是辅之以传统性或传统思想,譬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夫妻和睦、爱护小孩、和为贵等。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强调的一些内容。目前我们大讲特讲传统文化,其实也不是要将传统文化凌驾于作为现代性重大成果和卓越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之上,而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基本态度没有变。故而,笔者所讲“现代型思想视野”中的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文化性视角的比重是不一样的:简单说,现代唯物辩证法等现代性视角居第一位,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性视角居次要位,但各种思维、视角都要有。

(一)为何要提出和使用“现代型思想”这一概念

其实,笔者所谓的“现代型思想”是有学理根据的。首先,它涵盖学术界所言及的“现代性”。当然,笔者不只是吸收学术界关于“现代性”论述的重大成果,而是综合之,不拘泥于某一家学者所持对“现代性”的看法,如:黑格尔主张“主体性乃是现代的原则”,哈贝马斯却认为“主体间性”是现代“生活世界的运行原则”。虽然学者们对“现代性”的看法不一样,但这不影响笔者对现代性基本内涵的把握。笔者仿效理论大家,采用比较、归纳的科研方法,努力找出各家关于“现代性”见解的共通点、公约数。我国精研“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著名学者陈嘉明就说“自由、平等、宽容等价值,以及民主、法治、权力”“形成了”“现代性”,“‘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根本价值”。作为现代哲学奠基者之一的“黑格尔的现代性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理性与自由”,黑格尔认为“现代世界是以主体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哈贝马斯也把自由视为“现代性的原则”与“现代的首要特征”,“‘理性化’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及其现代性的标志性符号”[,“现代性概括为如下的特征: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等。既然现代性还未完结,那我们当今世界仍然还是现代性的世界。“人是目的”“构成现代性有关人的主体性的最光辉、最经典的论述”,因而,人性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对人性中对金钱、利益、欲念等的关怀,肯定私有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就形成了人性化的办法之一。马克思也强调人的自由,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

这些现代性思想正好与我国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有很多重合,如“富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其实就是学术界所讲的现代性思想。而哈贝马斯所强调的“主体间性”“交往理性”有助于现代社会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或公共关系,“和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所倡导的内容。

现代辩证法是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以来的重要思维、方法。黑格尔创建了唯心辩证法,马克思则对其做了修正,创建了现代唯物辩证法。事实证明:作为现代性的辩证法思维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陈嘉明就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同一性思维提出的一种挑战,……这一思维方式曾经孕育出了诸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这样的思想家、革命家。”可见,“辩证法”思维在现代社会中的极其重要性。尤其是马克思所创建的唯物辩证法是现代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和视角,而且是目前最权威的现代辩证法。可以说,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性思维,其中不可遗漏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常态化培养他们的现代唯物辩证法思维。

(二)为何要用“后现代思想、思维或视角”

后现代性是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其代表了思维转向“多样性、差异性的思维”,“强调认识视角与意义的多样性”,倾向于“建立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理论”,“强调差异性、片段性、多元性和异质性”。

陈嘉明指出,后现代至少有3种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历史分期的后现代,它与现代之时代、时期区别;二是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后现代,它可冠以“主义”二字,是与现代主义相反的后现代主义;三是作为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后现代,被称为后現代性,它具有某种时代精神,与现代性相反。笔者借用“后现代”或“后现代性”的词汇用在大学教育中主要是借用其作为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现象的后现代含义。首先,因为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新思维、创新性思维,后现代的思维引导人们善于质疑前人已有的成果,这对于学术创新、科技创新等来说,都是很有益的一种思维。其次,作为文化现象的后现代在社会中的存在,很多情况下是像益虫一样,是有益的存在。因为后现代的构想、信念和生活方式有时是文化多样化的体现,增加社会文化的多色调、丰富性和趣味性。再次,因为全世界现代化还并未真正完成,还没有哪个国家已从整体层面进入后现代的历史时期,即未形成完全后现代国家。据陈嘉明所知,西方学者还未作出当今时代已是后现代的论断。故我们至少未来两百年都不必重点谈建设后现代的国家。我们确定的未来方向就是建设现代型社会和国家。现代型社会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个是现代资本主义形态,另一个是现代社会主义形态。对于我们中国而言,自然是现代社会主义形态。我们建设出来的现代社会主义中期形态在实际效果上是应该比现代资本主义形态好的,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与信心。既然我们建构的是现代型社会,自然我们具有的思想就应该称为“现代型思想”,只不过这里面除了主要是现代性思想、思维外,其次也包含了某些局部的后现代现象、主义、文化、思想、思维、方式、视角等。

我国当前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4月召开的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第284号决议,确认创新对推动各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些说明,“创新创业”的极其重要性。而其核心理念“创新”在很多情况下与后现代的质疑视角是相一致的。

故而,现代性社会并不是完全排斥和抛弃后现代性的社会,笔者把现代性社会看作包容了后现代性某些特征、元素和气象的社会;而现代型社会更是既包括了现代性社会,又包容了后现代性现象的社会。

(三)为何要保留传统的文化视角

首先,西方所强调的建构现代主义的现代国家,也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东西。如英国讲究贵族血统、习气、皇家优越感心理,美国并未成为完完全全的男女平等、种族平等的国家,它们依然还是男权统治的国度。其次,事实证明,完全将现代与传统对立并仇视的理念是错误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幸福地发展。因为中国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还是很有价值的,如孔子、孟子、佛教、道教,以及黄宗羲、李卓吾等人的一些言论对当今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化传统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让传统的东西在当今现代型社会建构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产生有益的作用,完全是可能和可以的,如从传统的社会道德、艺术审美、字词训诂、语言吟诵、写作技法角度去赏析古典文史哲文章。故笔者主张保留传统文化思维和视角来介入大学语文及其写作实践课的教学中。当然,笔者所谓的“现代型思想”中的“传统性”成分不是传统中的糟粕和庸俗成分,不是传统所崇尚的家族血统、男权主义、拜金主义、暴力主义、愚忠等思想、思维,而是其积极的一面。我国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的“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实就是学术界所说的“传统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抛弃传统的文化及其思维视角。

综上所述,笔者所谓的“现代型”社会是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性。自然“现代型思想”也理应包括这三方面的内涵。

那“现代型思想视野”又是什么具体物?它是指介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或综合之,或兼顾传统文化。只是在理解和运用时,始终要坚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富强为代表的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为主,以创新为代表的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为辅,同时以传统文化思想、思维、视角为补充,或曰兼顾传统文化视角。为何要把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性理解为思维、视角呢?因为前辈著名学者就有这样看的。譬如:福柯就倾向于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即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136陈嘉明在专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的封面赫然突显着这些文字:“不论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总之都是标志着某种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行为和举止的方式。按照这样的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同,就在于两者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不同。”封面由此可见,把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性当作一种思想、思维、视角,是说得通的。当然,“现代型思想视野”同样可以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中,只不过与大学语文教育相比,其“后现代性思想视角”介入所占的比重会低很多。一般来说,中小学语文教育基本上是现代性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或其视角,其所需要的后现代性思想视角很少,大学语文教育则需要后现代性思想或视角稍多一些。

应该说,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及其写作实践课教学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很有前瞻性的创新式教学。从哲学来源上说,它是将“中心平衡说”的哲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取得的新成果,因为作为现代人,首先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人性化、富强等现代思想为中心,其次要以后现代的思想或传统文化思想为平衡加以保护,并合理运用、发展之。从前瞻性目标来讲,它是对大学语文未来教育的正确方向的宏观把握。它至少可以引领未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因为第一,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系统介绍,国内还只有20年以内的时间,各学科还存在对其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的长期过程,目前尚谈不上对其概念、观念的灵活充分而广泛地应用。目前中文学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很多教师更是对这一块的知识相当陌生。第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长时期的未完成时。作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自然要跟随这一发展过程,与时俱进,不断在自己的课程领域做好推动社会思想文化朝现代型转变的历史任务。第三,该教学理念较好地解决了大学语文要向应用型转型的问题,因为它主张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辩能力(尤其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代表的思辩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将务虚的大学语文教学落实到大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检验上,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高远的思想理论视角或视野,以更快地提升其创新能力。

故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是很好的教育新探索。

参考文献

何二元、黄 蔚2013《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蒋承勇、云慧霞2013《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国大学教学》第2期。

王维玉2011《论大学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发生》,《现代大学教育》第6期。

易东生2011《论现代性视域下的大学语文释读》,《淮海工学院学报》第20期。

李建武、孙之卓2010《简论<大学语文>教材与“因课施教”的“现代”教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周虹云2011《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宜春学院学报》第2期。

李建武2016《<大學语文>写作实践课的“现代教法”新探》,《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10期。

李建武、黄柳梅2017《“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教学再探》,《榆林学院学报》第4期。

徐中玉、齐森华2013《大学语文》(第十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匈)阿格尼丝·赫勒2005《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

刘小枫1998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2004《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陈嘉明2006《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习近平谈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1日第9版。

《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 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民日报》2017年4月29日第3版。

李建武2012《关于“中心平衡说”的创建与阐释》,《晋中学院学报》第4期。

陈嘉明等200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

李建武2017《文学经典意识和现代型思想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新探》,《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7期。

(通信地址: 510830

广州市花都区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

作者:李建武

美学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论文 篇3: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门教育性学科,语文教学以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美学价值、做人行事要求准则等帮助学生塑造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向引导助推学生素质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方式,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非同凡响,语文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要求,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打开学生求真知、悟真理的思维路径。“连接学习”方式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围绕语文写作以及语文阅读来展开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放到首要位置,然后总结“连接学习”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连接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现如今,时代迅猛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将视野和思维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之内,而应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自然界、社会中领悟人生的真谛,立体化、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连接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被推广应用,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之上,对生活、社会、生命、互联网等知识领域进行连接,从而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之内探寻生命的价值,就社会发展状况以语文视角对其深入探究,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视野,将语文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意义上突显出来[1]。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今时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初衷不再停留在对字、词、音、句上,而是为了将语文当成一门艺术,提高学生的美学气质。连接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推广应用,有利于将美学中的内容延展到语文教学中去,借助生活和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生活和社会情境中发现美、寻求美,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自身的美学架构和审美体系,提升审美情趣。

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摆渡人。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之内,更应将教学的目光放远至课堂之外,鼓励与学生去探索领悟语文的真谛。连接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被推广应用有利于转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世界的其他奥秘,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增加语文的厚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连接学习”教学模式下,课堂内讲究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该方法下使语文课堂不单单局限于课文本身,而是对语文课本进行深度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来增加课堂趣味性,而“连接教学”能将课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性展示到学生绵绵,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落实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2]。

二.连接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内容

1.挖掘重点 奠定基调

语文教研组在对语文学科素材编撰时会设置相应的章节内容,并对其教学知识点有一定的侧重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能力、审美、文化等关键性内容进行罗列,将连接学习的知识点根植于内心深处并贯彻落实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比如在对审美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连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利用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来对美这一词进行自我定义。可以是追捕歹徒牺牲在一线的警察英烈,也可以是守护交通安全的义工志愿者,当然,也可以也是父母对子女百般呵护的父爱母爱等,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将美学价值细致化、生活化、形象化、直观化,释放语文教学的魅力。教师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利用教材内原本知识点,仔细分析其内涵以及文中中心思想,通过连接学习教学方式将教材呈现到学生面前,教师该过程可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课堂有效性。

2.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与此同时,也要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成长特点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告知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比如在对《红军长征》的这一章节内容进行讲解时,不仅要向学生正面传达红军长征的整体概况,也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除此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在当今建党100周年之际,自己可以为党和国家奉献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敬爱?在深度思考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将语文教学成为一门启发学生成长性的学,从而成为最值得探索导学核心内容[3]。

3.营造情景再现历史

连接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被推广应用時需要营造情境对历史进行再现,从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比如在对《负荆请罪》专业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将室内桌椅作为道具对其合理布局,并鼓励学生就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角色扮演来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力。同时,在表演过程中感悟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告诫自己既要有情有义也应有大局观,并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对照检查,改过不足,从而提升并完善自己。以连接学习的模式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领航成长的风帆[4]。此外,教师在课堂回味历史社会情景方式,能帮助学生感受历史,从而营造高质量的网络情境。在情境教学工程中,教师可适当利用道具方式在课堂进行表演,可让学生扮演书中角色身份,在表演中感受语文课堂乐趣。教师可在学生表演中引入课本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回答,这样既能拓展学生思维,又能提高学生团体合作意识。

4.在合作中共赢

连接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被推广应用时,并不意味着学生或教师单独完成,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协同配合,共同完成专题内容。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可以像专业人员一样,以合作批判的思维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并对语文探究的过程真实性还原,从而在合作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同时也培养自身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合作的方式达成互惠共赢的教学目标,长此以往,不仅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快速成长,培养学生钻研问题、坚持不懈精神。

5.做好总结工作 形成系统化思维

连接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被推广应用时,也意味着师生完成一项专题内容时,要及时做好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共同专辑课题形成报告、行动报告、研究报告等。在总结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系统化思维,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对比,根据实际情况做科学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全局意识[5]。

6.激发创新性思维

连接式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阶段性、系统性、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前期的学习摸索配合过程中对彼此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并就日后教学中要开展的活动提前筹备,可以就语文学科中隐藏的核心素养、关键词、关键人物等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其连接到生活、历史、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对其进行深度探索,从而开启学生提前预习的学习模式。

三.连接学习在语文教学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1.分组进行、注重培养核心素养

为保证连接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被更好地推广应用,需要教师广施技能,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课程教学内容分小组进行,负责古诗文连接、学习现代文连接、作文连接学习等,要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找寻语文知识。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对于课题进行划分,对其进行研究。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和社会情境中对语言、思维、文化等深入了解和掌握。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将课本内容直接传输给学生,该过程“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内容,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采用分组教学模式,融入情境创设方式,能让学生在感知情境过程中主动去思考问题,通过相互交流方式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能力效果。与此同时该过程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审美能力,譬如,教师在课堂结束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作文写作,此时学生可对课堂内容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基于核心素养前提下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乐趣。

2.使用教科研方法探究语文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采用连接学习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把学科知识连接到生活、社会、生命、互联网中去,在相应的生活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连接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被推广应用时需要使用不同的科研方法,其中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构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验对比法等。老师要引导学生就其不同的方法进行掌握,可以对文献进行探究,从而为连接学习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访谈式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比如在研究家乡的变迁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老人进行采访,通过老人自身的感悟来进一步感知家乡的变化,在采访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家爱国情怀。同时,激发学生作为“后浪”如何守护家乡的奉献意识[6]。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连接学习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完成课内知识向课外的拓展迁移,完善和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生命观以及人生观树立起来。毋庸置疑,老师在连接学习教学模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教师自身素质关系着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并主动发现连接学习教学的优势,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可并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性,为连接学习教学工作开展奠定根基。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利用闲暇时间借助互联网或图书馆扩充自身的知识面,从而为连接学习教学工作开展行夯实理论根基。

4.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文化氛围

在连接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去传递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熏陶。教师应选择合适的素材,选择合适的文化案例,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该过程应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可采取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记不能一味的以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应连接实际生活、情境,在多样化教学模式下让学生深度自主探究问题。例如在进行《滕王阁序》一课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应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并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无限遐想,主动感知其精髓,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如此教学方式下,利用该教学模式能将课堂营造出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其中,感知文化,主动吸收课本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代的迅猛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语文学科以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帮助学生求真知、明真理、做真人,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也是迫在眉睫之势。连接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为之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意义上呈现出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优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思佳.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实践策略探赜[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3):69-70.

[2]李含笑,王玮.论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J].文学教育(下),2021(03):86-87.

[3]孫丹.大语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下),2021(03):72-73.

[4]李淑英.创新发展背景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J].汉字文化,2021(04):21-22.

[5]李亚香,何懿枭,张雪.浅析启蒙融入语文教学[J].汉字文化,2021(04):90-91.

[6]马晓英.基于互联网的课堂观察教学评价实践[J].电子技术,2021,50(02):90-91.

(作者单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作者:王新颖

上一篇:镇上半年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县农发办工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