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创新莫小珍教育论文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创新莫小珍教育论文(精选8篇)

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创新莫小珍教育论文 篇1

论文题目

精神立人,活动入心

——浅谈如何创新途径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作 者:梁小娟 单 位:蔡甸区柏林中学 联系方式:***

精神立人,活动入心

——浅谈如何创新途径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内容摘要 弘扬吴运铎精神,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我校积极探索弘扬吴运铎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弘扬吴运铎精神与主题活动、与精神文化和网络媒体相结合的“三结合”的活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既增强了吴运铎的精神影响力,有力的推动有效德育和尚实德育的开展,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吴运铎精神 创新途径

红色文化蕴含着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红色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为了进一步扩大家乡名人吴运铎的精神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有效德育和尚实德育的开展,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优良校园文化氛围,挖掘本土德育资源的精神价值,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着力打造运铎文化名片,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弘扬吴运铎精神,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我校积极探索弘扬吴运铎敢于牺牲的勇气、顽强拼搏的意志、学习进取的激情、忠诚忘我的奉献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弘扬吴运铎精神与主题活动、与精神文化和网络媒体“三结合”的活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一、弘扬吴运铎精神与主题活动教育相结合

发掘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一定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不同的客观环境、不同的时间节点所导致的不同氛围和情境,选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使红色文化的内容与人们的心理情感相融合。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整个学生主流大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多元文化思想影响,部分学生存在一些突出的思想问题,主要是理想信念淡薄,学习目标比较模糊,学习态度欠端正;受享乐主义思想影响,害怕困难、不思进取;依赖性太强,自理能力和自立意识较差;缺乏历练,抗压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等。这些问题存在,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我校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而吴运铎的革命精神对于我校来说真的是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主题活动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

1、活动内容要丰富。重大节假日缅怀先烈活动:如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抗战胜利日、十一国庆节等节日节点可组织开展①向先烈雕像敬献花篮;②诵读自创红色诗歌;③书画比赛;⑤红歌比赛;⑥革命情景剧演出等。感恩回馈社会活动:如①创办红色社团,师生排演红色剧目,柏林福利院慰问演出;②学校蔬菜大棚忆苦思甜;③与鲁子海农庄共建活动;④到野战国防园参加军事拓展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

2、活动形式要创新。我们的传统节日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在原有节庆活动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例如:清明时节,柏林中学全体师生来到运铎雕像前,深切缅怀了先烈的丰功伟绩,表达了无限的崇敬思念之情。伴随着一首《激情燃烧的岁月》,以“传承经典文化,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红色诗歌诵读比赛正式拉开了序幕。朱志刚副校长题写的联语:“神州英烈铮铮铁骨,千古不朽;柏中学子勃勃生机,万代传承”点燃了在场师生团结奋进的激情。活动第一项是吴运铎名言联诵“个人秀”,来自8个班级的8名选手们声情并茂地诵读着一句句吴运铎的名言,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活动第二项是红色诗歌“团体诵”比赛,各班学生全员参与,选手们用自创的诗歌深情歌颂了革命先烈豪迈气魄、坚定意志和革命必胜信念。最后,全体同学在吴运铎雕像前庄严宣誓。在创新形式的展现下,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全体师生感受了先贤先烈的革命激情和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相信,学生们定会不忘历史,牢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奋斗之中。

3、活动内容要走心。能走进学生心里的活动才真正有时效。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拥有心对心的尊重,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为了强化学生的帮扶和奉献意识,3月学雷锋月,“让爱传出去”不再只是一个口号,我校开展了“点亮微心愿•让爱传出去”一系列的行动:第一阶段,利用班会课时间,“微心愿”征集面向全校学生展开,一张张来自学生的“心语心愿”心形卡很快成为了心愿树上的一个个爱心花苞,让人无限期待倾听花开的声音。第二阶段,全校师生、家长代表集聚校园大操场参加 “爱心义卖”活动,采用跳蚤市场的形式,将班级“爱心商铺”里由师生拿出来的闲置不用的东西卖给其他需要它们的人。现场,工作人员热情高涨,购物师生参与面广,大家合理选购,开心淘宝。参与其中的政教处何主任感叹活动氛围热烈火爆,即兴创的小诗 “齐聚操场同义卖,讨价还价乐开怀。涓涓细流汇成河,点亮梦想创未来。” 成为了活动的点睛之笔。第三阶段,利用大课间晨会时间,在凝聚爱的力量的《让爱传出去》手语舞蹈中,校“微心愿基金会”点亮微心愿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根据爱心义卖活动筹措到的资金总额,由校领导以现场摘卡形式最大化、最多化地达成心愿树上80名学生中的44名学生的微心愿。一张张心愿卡被摘下,一个个心愿被点亮,倾听着“心愿花”花开的声音,真的很美妙!在同学们领到后期可以兑换物品的“微心愿达成卡”的瞬间,爱意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间,爱的传递,幸福时光瞬间定格成永远!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们的智商、情商与财商在活动中得到了共同发展。整个活动的开展,触动、感动和带动了更多具有爱心的师生、家长们加入到关爱队伍中来,帮助更多的学生圆了心中微梦想,点燃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热情。爱的种子,已然在柏林中学每一个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今后将会在行动中茁壮成长。雷锋精神将在幸福美好的校园中焕发出耀眼光彩!

二、弘扬吴运铎精神与精神文化教育相结合

1、力量无穷的红色班歌精神立人。音乐的力量是无形的,好的音乐是一种享受。借助音乐的力量,可以对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红色主题班歌是与校园红色文化,班级愿景以及精神气质吻合的歌曲。红色班歌可以是自己创作,请人创作,也可以是选用现成的歌曲,或根据现成的歌曲稍加改编的歌曲。在这一年中,我教会了学生很多的歌,我深深地感觉到歌的力量是无形的。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有些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激情,缺乏信心,会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不如人,长期以往,这样就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仅靠单一的语言是不能起到长久的作用,而唱歌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唱歌时“随歌潜入心,润德细无声”,不经意间让他们的思想情感经历砥砺,从而内省,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雄壮激昂、节奏感强的乐曲,可以刺激大脑的兴奋度,能激励、鼓舞人的精神。如《精忠报国》“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光荣与梦想》“迎着梦想的方向,凝聚决心和力量,集合在复兴伟大的旗帜下,赤子的心已经滚烫„„”这些歌词本身就能让学生热血沸腾,而且唱歌时大脑会产生种种与歌词同步的遐想。在舒缓低沉的曲调中,他们渐渐成熟;在清新明快的曲调中,他们懂得进取;在热烈奔放的曲调中,他们充满激情。还有那些励志优美的歌词可以让学生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消除失败带来的悲伤。寓德育工作于音乐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和风细雨,心灵美丽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绽放。

2、过程扎实的经典诵读深入生心。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开花、结果,更能成为我们民族昂然前行的动力,在中秋、国庆节前期,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品读经典,传承文明”诵读比赛暨优秀童谣传唱系列活动。第一阶段:在校园中布置宣传阵地,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宣主题“品读经典,传承文明”,利用大课间的时间做经典诵读宣传,使整个校园处处包裹在诵读的氛围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熏染的效果。第二阶段:在本校开展初赛,然后由街、乡教育总支组织复赛,最后到区教育局进行决赛,我们柏林中学的26名学生着汉服激情诵读“中国梦”,然后场景转换穿越到现代快板“我的梦”环节,最后在呈现“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中强烈体现学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的决心。诵、读配快板,别具一格。在这一系列的诵读训练与比赛中,我欣喜的看到了我们原创作品在同学们的演绎下,感人至深,情真意切,感染力强,而且画面配的非常贴切,音乐也是丝丝入扣。在评委们的认真评比下,我校的原创性节目《中国梦 我的梦》,略胜一筹,荣获张湾街一等奖,蔡甸区二等奖。第三阶段:这样的一次参赛体验是最有感染力和带动力的,借此机会,我们通过一次“”品读经典 智慧人生”的主题班会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学生也加入到我们经典诵读的行列中来。班会课上同学们欣赏了参赛学生的精彩视频,陶醉于现场的诵读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作为鸿鹄之志的新少年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立志:“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革命先辈的光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接着一起学习中国梦的诗歌,亲身实践,集体朗诵,现场气势高昂,满怀激情。在集体呐喊:“中国梦,我们的梦,我们为祖国的富强而骄傲,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声中更加坚定了努力践行的决心,整个教室里洋溢着快乐和自信的气氛。此次举办的品读经典系列活动,既传承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这样的一段段经历是非常值得被记忆的。

三、弘扬吴运铎精神与网络媒体教育相结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对教育的形式和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受众面多,影响面广。团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应该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特点,积极探索网上的有效引导方式,开展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传播及时快捷,灵活分散,碎片化的特点,拓展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把红色文化传播延伸到虚拟世界,增强互动性,及时交流各自心得体会,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1、搭建红色教育网站。开辟QQ群,申请微信公众号,设置红色课程,开辟红色课堂,上传红色教育视频,筹建红色宣传阵地,筹建红色学习园地。

2、合理有效利用校园广播平台。分时间段进行各项任务:早上,以晨会、旗下讲话的形式讲吴运铎等革命先烈的故事。中午午休时间红色专题音乐放起来,如《美丽中国走起来》《精忠报国》《光荣与梦想》等,下午班会课时间或者校园红色主题广播响起来或者红色革命电影展播。耳濡目染,浸润人心。既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又将红色精神的力量传递。

3、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利用红色教育网站,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红色精神我传承,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诗词我诵读,开发红色网络培训教材,观看红色影视,开展红色网上旅游,开展网上祭英烈,网上红色知识竞赛,网上诗文创作,互动交流活动,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参与面。激励了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弘扬了主旋律,发挥了正能量。

打造运铎文化名片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既增强了吴运铎的精神影响力,有力的推动有效德育和尚实德育的开展,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红色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是民族凝聚和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之源;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中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只有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形式进行创新,才能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升华,体现出时代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参考书目

【1】《红色文化教育读本》2012年 【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3】《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年01期

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创新莫小珍教育论文 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发散思维,创造力

化学是一门知识创新快、技术应用广泛的自然科学, 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化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学会方法, 发展能力。下面就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一些设计思路及原则:

一、在化学教学中适当使用“发现法”

“发现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布鲁纳倡导, 也称“问题法”。布鲁纳说, 学生不仅是学习者, 而且还是发现者和发明者, 强调学生发现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发现的方法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他说“发现不限于寻求尚未知晓的事物, 确切地说, 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量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 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运用“发现法”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应是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对元素周期表的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 可采取让学生把1——18号元素编排成表的做法, 通过学生各自编排, 共同讨论, 得出正确的排列方案, 形成部分周期表的雏形。这对学生来讲, 是一次分析归纳、独立思考的训练。

2、学生的独立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学生的“发现”应与系统知识掌握结合起来

例如在上述教学中, 在学生的编排之前教师应指出编排原则。排完后启发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然后简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史, 认识到科学家的思想方法。

3、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

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 教师对探讨的方向作了指导之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做出适当的引导外, 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研究问题的心境 (如实验条件、讨论气氛、提供材料、做出必要的引导等) , 同时不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逐步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能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新异事物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的能力。“发现法”有助于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去发现规律, 使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 不但增强了学生知识的深广性, 而且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独立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发散思维训练

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主要表现在求异性和多样性。它不落入定式圈子, 广开思路, 自由想象,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相互关系、不同的结构形式, 获得解决同一问题的大量新方案或探索求得的新结论。

由发散思维产生的想法很多, 有的不一定好, 但从多种发散思维中才能选择最好的, 才更有可能创新。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以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多向学生提一些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 对这些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回答的问题, 能使学生的思维呈放射性状态向四面八方扩散, 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还应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 从中再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散思维往往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而化学习题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好素材, 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引导,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设置开放性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可以变学生的定势思维为多向思维, 拓宽学生思路;一题多变既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特点, 又可使学生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心, 并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对学生有所启迪;设置开放性的课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训练学生的发展思维。

通过多种发散思维的训练, 能培养学生多向、灵活、批判的考虑问题, 较快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大胆利用发展思维的课业, 将创造思维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了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并形成创造力, 必须使创造思维和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化学课外活动则是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受大纲、教材、课时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制约, 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钻研受到限制, 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中学生中, 确有一批素质极好、学有余力、热爱化学的尖子生, 有条件的学校应注意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提供条件, 早期培养方法:一是放手让他们超前自学 (教师给与指导) , 尽快掌握全部中学内容并早期进入更深、更宽的学习领域;二是提供条件,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展专题研究, 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创造性人才。小组成员宜少不易宜多, 教师可采用带研究生的方式, 选专题、读参考书, 探索实验、写论文、搞答辩等。

实践证明, 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 不一定取得科学成果, 但由于不少课外活动的内容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 运用创造性思维, 独立地认识他们的未知领域。在这一过程中, 一般要通过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方案—探索实验—观察记录—统计资料—推力分析—得出结论—在提出新问题等一系列过程, 使他们学到探索真理, 不畏艰难, 不怕失败, 不怕花费时间, 像化学家那样去研究化学。

综上所述, 学生独立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知识探索过程, 独立感知 (包括阅读和实验观察) , 独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用, 并在同学教师的讨论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各方面的检验和修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素质、方法、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孙喜亭, 靳希斌, 陈孝彬.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1987.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0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语)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营造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2 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3 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變“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4 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5 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实施开放性教学,进行创新教育 篇4

[关键字]:新课程 开放性教学 问题透视 转变观念 环境 任务型教学 启发思维 参与及合作 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的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高中英语课程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他们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它还提出了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那就是: “要重视共同基础,为每个学生的可能发展奠定基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课程应多样化;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养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及风格;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这些课程标准和理念与传统的英语教育观相比,明显的加入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那么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呢?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平时的教学实际,实施开放性教学,以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 问题透视。

目前由于受高考的影响,英语教学中仍旧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虽然英语教学已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轮番改革,在教学观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实际实践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倡导双边活动,但在学生的眼里,老师仍然是高高在上的,课堂形式呆板,教师设计课堂流程,教学过程规定死了,教师上课往往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缺乏民主气氛,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忽略了语言学习在丰富而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去完成。长此以往,只学不问,“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字纸篓’,教师成了灌知识的‘字纸篓之制造家’”(陶行知)思维僵化,创造性被严重扼杀。即使是有一定的任务,也是教师课前设计好了的,重复使用的,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些按照一个模块来操练的任务,不能完全抛开旧的框框的限制,教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跟着上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没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过程.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教师着重如何教,要求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在教“懂”、教“好”上下功夫,学生要在听“懂”、学“会”上做文章。这样学生学习外语自始至终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运行,不仅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长期受到了压抑,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没有开放性教学,不能很好的进行启发性教学,学生身边没老师就无法解决疑难问题,培养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生没有创造性任务,培养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蹩脚的创新教育。以上道出了由于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知识型、经验型的教育模式,无法充分实施开放性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并成为束缚中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 解决问题。

实施开放性教学,贯彻并实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 实施开放性教学,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目前很多英语教育强调对知识的积累的过分孤立追求,强调单一教材教学,以高考为目标,忽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教育则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加关心学生有什么样的个人观点和想法,经常的帮助学生把以前的看法和现在的看法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情绪,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潜能。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 实施开放性教学,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因为学生只有对自己、英语、英语学习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而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英语是语言学科,同时又是学生的第二语言,所以出现英语能力不等是正常的。比如,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时,都会有怕错而不敢说或不肯说的现象。而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潜意识的运作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 。这种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将教室布置得十分舒服,播放一些音乐来松弛学生的压力,强化语言节奏感,加强学生的印象。同时,作为老师,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要循序渐进,更不可随意责备。心理学家洛斯蔡弗勒(Loschilffler)曾说:“学生----成年人比儿童更甚----在外语学习中受到抑制,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显得可笑或是怕用错或讲错。”所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循序渐进。先跟读,后自己讲;先自己大声讲,后面向全班同学讲;先讲简单的内容,后讲复杂的内容。老师要多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谈,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另外还可以借助视觉的应用,创设视听课,这样使静态或动态的场景能声像并茂的映入学生的眼帘,极大的强化和丰富听力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开口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为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创设恰当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把教材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同时又把实际生活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使课文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新教材的题材多样性和现实性给课堂联系实际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讲Unit 6 Good Manners的听说课上,笔者先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图片, 并提了一个问题:What should you do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 You see your teachers on campus.

(2) You receive a nice present from your friend.

(3) You want to enter the classroom, but the teacher is giving a lesson.

(4)You see an old man getting on a bus with difficulties.

(5) You lose your friend’s bicycle.

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积极性,主动性高涨,围绕话题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笔者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重点Why is it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good manners?时,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围绕主题的五个方面,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情景,运用所学知识,相互帮助启发,自己创设情景并表演出来。学生对这样的运用印象深刻,记忆清楚,又能在合作表演中展示个性。在这个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应试指挥下的创新教育以升学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在以应付考试压力的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封闭,压抑的教育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主动开拓进取,积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温暖的教学氛围,要改变“教师权威”教师设计课堂,学生疲劳地跟着学,跟着老师设计的课堂来做的弊病,给学生更多开放性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机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鼓励学生的创意,使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知识,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三)实施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体现创新教学理念。

一方面所教语言的材料要尽可能真实;另一方面是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区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中真实运用。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自始自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预定的学习目的去展开有意义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学生仍然要学习语法知识和记忆单词,但知识的掌握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是由学生通过运用去体会与内化。语言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就象建筑楼房时的脚手架一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在开始阶段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

在设计任务时我们应该注意:设计的任务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要向学生说明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这个任务之后能学会做什么。成功的任务设计应该是1)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2)能使学生在课堂内演练生活中真实交际时所需要的语言技能;3)能激活学生心理和心理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到最底限度,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持积极的态度,明白犯错误是正常语言学习活动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5)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任务活动应该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任务的类型: 1)编目(listing);2)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3)对比(comparing);4)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5)个人经历(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6)创造性任务(creative tasks); 按任务的方式分类:1)拼图式任务(jigsaw tasks);2)信息差型任务(information gap tasks);3)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4)选择决定型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5)交换观点型任务(opinion exchange tasks)。

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引导学习方向,指导和资源的提供者;言语和与语言相关的行为的示范者;开展活动的协作者;探索知识,开发学习技能和策略,享受成功的指导者和同伴;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开放性的任务型学习中学生的角色:参与者、监控者和探险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通过体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需要将学习过程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并且能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冒险精神。由于许多任务需要学生传递自己的独特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他们在独立完成任务时,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学生应该不怕犯错误,并且认识到犯错误在学习语言到过程中是不可逾越到一个阶段。

四) 实施开放性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设疑引思,打开创造思维通道,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为指导思想,以营造培养发散思维的语言环境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三种机制--扩散、转化、创新为教学途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质疑,不光是指提出惑而不解的问题还包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结论提出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现在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围绕其结构特点及中心思想去提问,比如,如何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异议,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进行推理判断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必须求异,而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直觉思维又称非形式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过程。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根纳因病在家修养,在观看地图时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两岸轮廓惊人的相互吻合,由此提出‘大陆漂移说’。这种创新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实物、图片、多媒体以及各种游戏活动创设一个开放的空间,激励学生直觉推新,并且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如猜字游戏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有很多,例如值日法、演讲法、表演法、自由会话法等。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在不失控的条件下,教师应不怕秩序乱,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只在旁指导、点拨。在学生犯错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多动脑、多动口。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教师对那些新奇而有创意的构思给予热情地鼓励,对那些欠一点的我就耐心启发诱导,让其他的同学补充使其想象更加完美合理,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开放性教学,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四个原则:

(1)、学生参与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尽量使他们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鼓励性原则

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多表扬、多鼓励、少责备、少批评,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3)、宽容性原则

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急于纠正,以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更大胆、更好地运用语言。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尽量间接地提示,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4)、求异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五)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课型及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任务,吸引而后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而后使用英语。例如在处理高中英语教材时可将任务设计成以下6种---Prediction tasks, Jumbles, Comparison tasks, Problem solving tasks, Memory challenge tasks and Creative tasks。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层次理解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跨文化思维能力。

包括任务型教学在内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和信息的获取。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合作学习。我们在现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 pairwork , groupwork, teamwork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困难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的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活动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首先,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讲 ‘Trust yourself./ Never give up. /Hurry, hurry, don’t worry. / 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学生的话语,大胆的表现自己。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把功能项目、语法项目与话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自编对话或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提问。例如,采取游戏竞赛让各小组对所学课文内容进行快速问答,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体会,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敢于质疑等。在学生了解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及合作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参与及合作中得到交流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及合作学习,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法,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为学生交流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通过丰富多样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参与及合作中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根据Dickinson的观点,所谓自主能力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让学生反思其学习观念和参与及合作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将其已有的知识从无意识提升到有意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要进行创新教育,就要实施开放性教学,抛弃以前所有的落后的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实施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郭、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柳斌《创新教育模式全书》 北京教育出版社

赫克明、谈松华:《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

向玉琴 :《愉快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梅 、山川:《21世纪学生健康成长全书》;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国家教育部:《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5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弄清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61-01

历史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奋发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运用比较法

一是中外对比,即将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发明创造,放在整个世界历史范围内进行比较,进一步阐明其地位和贡献。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讲述中,教师在讲到“造纸术”的发明时,除了介绍造纸术发明的经过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外,还要拿出中国和外国最早出现的造纸厂造纸的时间进行对比。在中国,蔡伦于公元105年便造出了当时世界上“精美”的纸张,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150年才在西班牙的沙提法出现了第一个造纸厂,比中国晚1045年。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我国造纸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二是正反历史人物的对比,即将不同阶级或阶层和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在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言行进行比较,烘托出爱国者的高风亮节和卖国者及奸臣贼子的丑恶脸嘴。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一目时,教师除了叙述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的英雄业绩外,还必须揭露出赵构、秦桧投降卖国的丑恶灵魂和残害忠良的可耻罪行,以突出岳飞爱国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学习爱国者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史实的始末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

具体而生动形象的介绍史实的始末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而播放历史影片又是最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观看历史影片也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播放电影片段。例如,讲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讲到“黄海战役”时,教师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的片断,让邓世昌等爱国官兵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捐躯的壮烈场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又如,在讲到一二九运动时,教师除了详尽的叙述运动的经过外,还必须得对爱国学生顶着大刀木棒和迎着皮鞭,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等这些细节进行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前辈们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斗的精神,进而学习他们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

三、充分利用乡土史料进行乡土史教学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认识上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国与家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及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在我们祖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我们的祖先洒下的血汗和创建的劳动成果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乡土史料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是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推出的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有参观访问、专题报告会、历史知识竞赛、办小报或墙报、文艺活动等。例如,在学到遵义会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老红军、老干部等,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真人和实物,直接获得感性认识,这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讲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办一次办小报或墙报的历史活动。其中重点开设“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著名历史人物评析”等栏目,集全体学生的智慧,把历史小报或墙报办成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地。

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创新莫小珍教育论文 篇6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有责任参与其中,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适度的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增强环保意识,对环境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进行环保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的环保内容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臭氧层的破坏、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大气污染、核污染等等.涉及到这些学习内容我们怎样进行环保知识的教学?

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做到既适时又适当,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过程中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例如进行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教学时,我先向学生介绍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能产生粉尘和CO,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致缺氧而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二万五千人死亡,五万人双目失明.这虽然是久而远的事件,但足以使学生的心灵发生震撼,我还特别列举了2006年2月,吉林6个市发生CO中毒事件!学生当时情绪很激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体会到CO污染的严重性!

二、利用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教育

物理实验课都是教师准备好教材,学生到实验室按要求得到结果以验证所学的内容,学生多数是教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对于器材的来源从不过问,多数学生都认为器材是学校花钱买来的,没什么问题,即使损坏了,也只是让教师去调换.记得有一次做平面镜成像时我问学生:“如果我不提供实验器材,你们有办法去完成这个实验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终大部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成实验器材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有一个学生用报废的干电池,这个实验不但解决了原来实验中燃烧的蜡烛与镜后未燃烧蜡烛不完全等大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原实验蜡烛燃烧的时间限制问题,并且避免了众多蜡烛一起燃烧所引起的空气污染.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完成了任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废旧物品是可以利用的.同时,物理教学中的不少实验都可以自制器材去完成.如在制作天平的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废弃不用大小的电池来作为天平的砝码,横梁也可以用木棒来代替.像这类制作还有很多,而这些器材的用品来源完全可以用被人们扔掉的废物,如旧电池、易拉罐、木板、玻璃、塑料等来替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周围都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垃圾所占去,我们的空气会怎样,环境有会怎样?我们利用了废品,既减轻了垃圾处理量,降低了处理费用,有利于保护地球的物资资源和能源,减轻了全球生态系统的恶化.又如做碘升华、凝华实验时,课本要求将碘放在敞口的烧杯里进行,由于碘蒸汽有毒,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将碘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里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外溢,以免污染环境,又能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三、利用生活中问题进行环保教育

物理教学有一个优于其它学科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物理关注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众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来解决.而生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应当考虑到每一部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借助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治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环境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活常识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为什么现在人们买冰箱时,售货员会介绍无氟冰箱呢?原来距地面20公里~30公里的平流层里有一层臭氧,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具有特殊“新鲜”气味的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杀菌速度快、效果好,而且有去除色、味的特点.臭氧层在天空中就像一道天然屏障一样,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而电冰箱的氟利昂如果散逸、泄漏出来,上升到臭氧层会破坏那里的臭氧,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现在我们已经研制出了氟利昂的代用品,淘汰了这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于是就有了无氟电冰箱.又如前一段时间太湖水污染导致无锡等地用水紧张,水价暴涨.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的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水质受到污染.更有其它的许多地方河流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生产用水都出现了危机,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生活中,水资源的危机很可能取代能源危机而成为人类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和其它许多自然资源一样,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油、煤炭没有了,可以用核能、太阳能来代替;钢铁不够用了,可以用铝、铜甚至用塑料来替代.可是水呢,水却没有替代品,任何别的东西都代替不了水在自然界和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四、利用课题研究渗透环保教育

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创新莫小珍教育论文 篇7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 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 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 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 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 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 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 也可以自备自制实验教具, 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 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问:大家一起来想一想, 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问, 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突出“手”与“脑”的联系

从观察入手,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 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其次, 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 克服一定的困难, 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得到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 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出大量事实的第一步, 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 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 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 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想起的, 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 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 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来, 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抓住实验环节, 落实手脑沟连。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 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 平时看不到。在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 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 形成共识, 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 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仪器, 作必要的记录, 得出相应的结论, 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 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重视方法的总结, 达到手脑合一。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 结果出来了, 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结束。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 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 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

三、改革实验教学评价, 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 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 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 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学生掌握了什么, 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 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 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 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念转变;创新教育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心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人,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育实践来探索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性教学。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戰,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而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 , 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就首先要创新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现创新呢?

一、教师的角色的观念要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敢于向老师、向课本质疑,做一个“开放”型的学生。在课堂上,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创造性也就越强。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老师向学生说"不",而创新教学中,学生却可以大胆地向老师说"不"。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习,经常深入学生学习的活动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求,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流的状态达最佳水平,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知道教学中,学是主体,教为主导。只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教育提供前提。

三、教学方式要转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美教育时曾明确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这个名词也许不太好,不过实际是这样的”。自古至今,我们的教育都是重“灌输”的教育,死记硬背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鉴于目前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原因,有论者指出:第一,认为在经过多人精心耕耘过的土地上已无新可探。第二,因为司空见惯而习以为常,漠不关心。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所以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善于“钻空子”。下面是我的在物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1.鼓励学生当“问题”少年,要学好物理关键是一个“疑”字,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推动力。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思维,并提供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口,进而促使学生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时,不把材料嚼细了喂给学生而可以作撩拨创新意识的引问,如““这个问题你看出来一些什么?”、“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分析?”、“此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样来牵引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氛围,从总体上,从关键信息中,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具有创新的意识。

2.教法要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多变,用启发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①物理作为理科有时某些章节上起课来是比较闷的,而活跃的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灵丹妙药。我在讲到半导体、超导体等介绍性的内容时,让几个同学课前先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资料预习好,然后鼓励他们上去讲台,让他们过一回老师瘾,当然或者他们并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所以等他们讲完后再进行适当的补充,一堂课下来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获益匪浅,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当老师备课、上课的艰辛,一举多得。②在物理教学中,适时、适宜、适度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我在讲交流电的产生、海市蜃楼等抽象,且实验现象难以观察的问题时,利用多媒体把它演示出来,形象生动,声色俱全,教学效果大大提高。③尽可能多做学生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3.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喜欢在讲完一章书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把这章你认为较难的一道题目交上来,可以是课本的,也可以是课外的资料的,不会做可以就把题目写上来。这样做学生一般都会比较认真去翻课外书,不同的学生所选的题目都不同,可以从中知道他们的水平,然后有利于对症下药。当然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老师要化的工夫是比较多的,不过这同时也是老师重新学习的一个过程,所谓苦中作乐。

四、结语

创新就是不断超越,教学无止境 , 创新无止境。在教学中 , 学生是否创新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旧的观念。

上一篇:江苏省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考核自查报告下一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