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英语词汇是顺利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基础。但在目前的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限于词汇的操练,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词汇理论教学方法。运用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双重代码理论指导词汇教学,提出两种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一是以言语码和意象码为基础,形成经纬相交的记忆网络。二是以表象码和语义码为重点,形成长短互补的记忆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大学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本文首先对多模态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我国的词汇教学现状分析了多模态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简要总结了多模态教学方式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理论 大学英语 非英语专业 词汇教学

多模态概述

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如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等,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称作模态(又被称为单一模态),而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参与到这个互动活动中来时,就被认为是多模态[1]。单一模态在语言教育领域中,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总是以文字模态教学为主,不重视其他社会符号的运用,而单一化的模态不能够很好地表达交际者的思想和实际意图,因此,要想将话语的意义清楚地表达出来,使接受者充分理解,就要发挥多模态的调节、补充和强化的作用。在语言研究的领域,话语分析最早涉及多模态的概念。西方研究人员在进行话语分析时,不再只是关注文本文字,而是对话语所涉及的字体、图像和颜色等等都纳入了研究的范围。语言领域的多模态化是一个交流活动或者交流成品中涉及的不同符号的组合体,或者是指将各种符号集合起来然后在某种特定的文本中构建意义的方法、方式的统称。多模态以语法为理论基础,然后从社会符號的角度进行语言研究,将声音、图片和颜色等副语言符号与文本这一主语言推到同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语言意义的构建[2]。1996年,New London Group第一次提出了多模态化教学的概念,这一理念将多模态在语言领域涉及的图片、声音和视频等结合起来,运用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等等网络或实际的多渠道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语言教学,从而令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语言的学习中来,进而引起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其听、说、读、写的能力。

多模态对于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

1.多模态教学更有趣味性和时效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其综合素养

在对词汇进行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引用相关名著、歌曲、电视剧和电影或者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等可以引起学生们兴趣的东西。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动力,而且可以通过对特定时代背景和人文特点的讲解使学生对词汇的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身边的事实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对于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深化他们的综合人文素养。

2.多模态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增加其词汇量

相信只要是学过英语单词的学生都会有同一个感受,那就是单词背过了之后,过几个小时就会忘了,这是因为单词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只是对字母进行记忆。但是多模态教学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加贴近现实的情景,让他们在对字母进行记忆的同时,还会对视频、图片、音乐等非文字符号进行记忆,记忆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再有就是情景再现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中华文明和美洲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得更清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交际水平。另外,多模态各种符号的交互使用可以刺激学习者的感官,相对于单一模态教学更能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3]。

3.多模态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多模态教学涉及的人体感官很多,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而相关研究表明,不同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官刺激所接收的信息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每个人的学习成果可能因为外界刺激的改变而变得不同。但是,多模态教学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因为多模态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共同或交互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逐渐寻找出适合该学生的学习方式,然后在保证其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出来。

4.多模态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多模态化的教学将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等等引入了课堂中,通过各种模态符号的交互搭配使用,将图片与动画组合,音乐和词汇结合,视频和事实联系起来,使得学生们对于课堂的教学内容会有所好奇、期待,听课和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和动力也会增加[4],进而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从而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5.多模态教学可以丰富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因为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所以针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很多,衍生出来的教学方法也是各式各样,而且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事实已经证明单一模态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英语词汇的教学,但是多模态教学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和要求程度等灵活方便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搭配、替换甚至是临时改变。这既可以促进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能够令其因材施教。

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要求和现状

1.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及各项与英语相关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语言方面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应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旨在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即一般要求阶段、较高要求阶段和更高要求阶段。这三个阶段对于英语词汇量都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要求,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其听说读写等能力也根据词汇的数量作出相应要求。

2.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的现状

首先,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适合现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模式。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只是通过引用书中的例句进行分析讲解,只是注重文字模态的教学方式,很少利用多媒体时代的各种教学工具,因此,也就无法形成一个相对多元、多渠道的英语词汇学习环境。学生们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难激起他们主动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其次,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在时间安排上表现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安排有英语课程,但是后两年就不再进行教学,而且以后也没有再对应于进行考核或者有需要使用英语的环境。另外,就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的英语教学都没有达到《要求》中对于听、说、读、写、译的标准,造成学生在学习词汇时这两方面能力的缺失。最后,就是教师及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和策略。

实施多模态词汇教学的具体措施

1.组织和开展多模态化的教学活动

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时,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多模态化的教学设備将各种社会符号共同或者交互地对学生的各项感官进行刺激,将那些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语言词汇转变为比较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信息,使得他们对于信息的吸收速度得以提高,从而充分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调动起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另外,有研究表明,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出就很难有本族语者的语言产出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可以多组织情景剧演出、英文歌唱比赛和英文辩论赛等活动。

2.教学时多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是进行多模态教学的物质载体,是音乐、视频、图片等所包含的信息向学生传递的一个媒介,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时要合理对其利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介已经从原来的粉笔和黑板等单一媒介转变为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传统的教学媒介只是利用了文字文本单一模态进行教学,而现在的多媒体则是通过传递声音、图画、甚至是气味等,以多模态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在课堂上,因为现在的学生一般都配有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所以,在课下时,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为学生讲解。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外语电化教学》2007年第4期,第3-12页。

[2]张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12年第1期,第52-53页。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2009年第4期,第15-20页。

[4]付蓓:《多模态化的英语写作教与学》,《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0期,第30页。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渭南

作者:郭石磊

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论文 篇2:

双重代码理论指导下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思考

摘要:英语词汇是顺利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基础。但在目前的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限于词汇的操练,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词汇理论教学方法。运用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双重代码理论指导词汇教学,提出两种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一是以言语码和意象码为基础,形成经纬相交的记忆网络。二是以表象码和语义码为重点,形成长短互补的记忆模式。这两种词汇教学方法将会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词汇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词汇教学;双重代码理论;言语码;语义码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的大学非英语专业,一般都不开设专门的词汇教学理论课程,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够,关注太少,以及课时所限等。教学中,教师大多限于词汇的操练,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意识去讲解词汇学习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往往陷入“死记硬背”的怪圈,缺乏多样的、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和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这样的问题会引起词汇学习的效率很低,甚至会出现厌烦学习词汇。以上问题,应引起广大教师对词汇教学的足够重视。

一、把握重要性

众所周知,词汇量的大小对一个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终形成,对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高低,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族语言也是如此。词汇量的大小与丰富对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关系很大。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是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的三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没有词汇,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交流活动。词汇所包含的信息远远超过语言的其他组成部分[1]。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Wilkins)也曾指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2]因此,词汇教学无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应受到我们的重视,词汇教学应该成为其他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础。

二、突出层级性

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加深认识、加深学习的。并且语言的学习也是由易到难的相互联系的过程。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参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最新推荐词汇量的要求,其具体的要求,包括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以及更高要求。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词汇量要求。这些要求能够给语言学习者提供参考。其中,一般要求的词汇量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较高要求的词汇量约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更高要求的词汇量约7675个单词和1870个词组,高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3]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弄清楚在什么阶段应该教什么词汇,应该教多少词汇量,以及高频词汇即常用的词汇。突出词汇教学的层级性,把握词汇教学的规律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更得心应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三、增强紧迫性

笔者随机抽取了本院3个非英语专业班级的学生(共131人),开展了一项关于英语词汇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达到41%的同学认为,英语单词很难记,即使记住不久便忘,找不到记忆单词的方法;有20%的同学认为,英语的词汇量只是停留在中学阶段所掌握的单词,不愿意吸收新出现的词汇;有11%的同学认为,英语单词没有规律性,只有死记硬背;甚至有9%左右的同学根本不知道单词的发音,无法完整地读出英语单词(据学生反映,从未学过音标);只有19%的同学认为,记忆英语单词有规律可循。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和掌握只是停留在盲目记忆的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如果所学词汇有限,在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时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语言始终不能作为工具来运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不但不能进步而且原有的进步还会丧失。反之,如果词汇量大,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则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综上所述,加强词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所需,更是教师教学之本。笔者通过对双重代码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知识的认知表征理论,是很有影响力的认知理论之一)的学习理解,总结出以下两种词汇教学方法:

一是以言语码和意象码为基础,形成经纬相交的记忆网络。双重代码理论认为,言语码和意象码都具有层级性,前者专门编码、组织言语信息,即将具体事物及抽象概念编码后形成的文字符号。[4]如“table”,“horse”,“dog”等单词,激起的是学习者对这些符号的语言反应;后者则处理有关非言语的物体和事件的信息,形成事物的心理意象,它包括非语言的客体、事件信息及情感反应,如,看到“restaurant”一词,大脑里浮现的是“服务员”、“菜单”、“酒”、“饮料”等相关的联想信息。如看到“storm”一词,脑海里出现的“暴风雨”的场面。言语码的组织是线性的、序列的,这与语言的序列特征有关。[5]如,看到“clever”,“a”,“child”三个英文单词,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a clever child”,而不会在大脑里形成“clever a child”或者“child a clever”类似这样的短语。再如,看到“life”,“happy”,“my”三个英语单词,也会很容易想到“my happy life”,而不会形成“life happy my”或“happy life my”诸如此类的短语的。并且,视觉言语码的组织和听觉言语码的组织形式是不太相同的。其中,从字母到单词再到句子及篇章的序列为视觉言语码;从音素到音节,从音节到单词发音,然后从单词发音到词组发音为听觉言语码。

二是以表象码和语义码为重点,形成长短互补的记忆模式。双重代码理论还包括表象码和语义码,这两种代码具有相互关联性,表现在存储信息方面,如在表象系统中,是由表象码存储信息的;在语义系统中,是由语义码存储信息的。另外,著名认知学家Atkinson-Shiffrin’s(1968)提出的记忆多存储模式把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其中,短期记忆是与感觉记忆相联系的,而感觉记忆是通过人的感官系统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感官系统处理的信息量有限,所以通过短期记忆即感觉记忆的大部分信息遗忘的可能性会比较高。而长期记忆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信息存储[6]。这种信息存储遗忘的可能性小得多了。所以在记忆的过程中,最佳的状态是以表象码和语义码为重点,形成长短互补的记忆模式。这样,通过各种有效的刺激激活人的视觉表象,使零散的信息形成意义上的联系,最终达到良好的记忆状态。

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记忆英语单词往往只是停留在单词的发音和汉语解释上,根据双重代码理论,这样的记忆只是对信息的表象记忆。要达到信息的长时记忆,只有通过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加强记忆。英语教师可用一些图片,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声音等,让学生产生视觉效应和听觉效应。如“I cried as I felt the chill spread.”这句话中“chill”一词,可以配关于“寒冷”的图片。又如学习“dessert”一词,加上“甜点”的图片。再如比较难的单词如“dopamine”,意思是“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递素。这样晦涩难懂的单词,教师可以加上多媒体视频的介绍,理解词汇,然后加深对词汇的记忆。视觉效应和听觉效应增强记忆的长时性,这样记忆方法不仅能快捷长久地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记忆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远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双重代码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学习才会更有成效。笔者提出的以上两种方法,希望能给当前的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词汇教与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Bolinger.Language:The Loaded Weapon[M].London:Longman,1980:153.

[2]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1972.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Z].2004年1月.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57/201011/xxgk_110837.html.

[4]曾凤英.双重代码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2):52.

[5]王玲,徐昕炜.双重代码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107.

[6]张丽敏.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新模式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01):92.

作者:叶红艳

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论文 篇3:

高职非英语专业词汇“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以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在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使教师积极采用各种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词汇;高职高专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英语课程教育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很多教学途径与方法,每一种途径与方法都有着自身的起因,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任务型教学是教学化发展的一个最新的形态,所以,也是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复杂的任务一般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

一、任务前阶段

任务前阶段的教学活动是任务的准备活动。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各种与任务相关的显性的或隐性的语言接触活动,准备任务实施所需的语言,感知语言运用的形态。任务前活动的目的在于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就任务完成所需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进行准备,激发学生实施任务的兴趣,亦即学习目标,减轻在下一阶段任务实施时的认知压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和任务的主动实施者。

有时,教师可能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差,无法完成任务。但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任务前阶段设计的活动不足以支撑后面的主要任务,而不是学生自身能力问题。这要求教师在任务准备阶段为学生搭建必要的支架,尤其是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支架,从而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二、任务中阶段

经过任务前的准备,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开展实施任务的活动,这就是任务中阶段的活动。如果任务的难度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失去任务的意义。反之,如果任务的难度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便很容易厌倦,对任务失去兴趣。然而,恰到好处地把握任务的难度并非易事,现实教学中任务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英语的词汇教学,一些西方学者主张通过广泛阅读自然习得单词,想要自然习得单词,就必须有一个能提供广泛阅读机会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频繁地遇到同一个单词,从而自然而然地记住它,词汇的意义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只有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词义才会明确和具体,如果脱离语境这个词汇意义赖以依托的环境进行词汇教学,即使学生记住了词形和词义,也很难将其运用到实际中。

1.反复记忆

在学生真正掌握某个单词之前,需要一定数量的重新“唤起”。用多种方法记忆单词。

2.实际应用

掌握词汇必须通过大量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将所学词汇和功能意念相结合,设计出有意义的交际场景,给学生创造一个应用所学语言的机会,只有当学生真正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这种语言能力才能转化为交际能力。

三、任务后阶段

在任务实施时,学生往往更多地注意交流的结果,而没有充分注意语言的形式及其准确性。在任务实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任务实施的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任务实施中是否运用要求运用的语言、运用得是否准确。然后要求学生再做任务,在向全班报告自己小组的任务结果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度。任务后的再做活动并不是让学生简单、重复表演,而是要让学生独立、完整地完成任务,提升语言的准确度、复杂度和流利度。通过再次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之处,也会在自己的内在语言系统中建立更加清晰的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

若没有时间进行任务再做,教师可以设计在任务结果展示活动中进行语言评价的活动,即让每一个小组向全班报告,其他同学对其报告进行评价,评价的项目包括报告的观点与内容,更要包括语言运用的评价,如:是否运用所要求运用的语言、运用是否准确、得体。

总之,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任务型教学模式提倡在情境下教学英语词汇。首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语境,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识记词汇和正确运用语言提供生动的实例。其次,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语境,自然习得语言,以语境为依托,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进行词汇训练,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操练和运用词汇,使学生从认识到了解,再到灵活运用,经历从浅层到深层次的渐进的词汇学习过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银花.任务型词汇教学初探[D].苏州大学,2008.

[2]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注:本论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2年度立项课题(立项编号10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辽宁省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高铃

上一篇:卫生局党建总结下一篇:项目公司工作总结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