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产权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农业领域内的一切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商业标志享有的独占性权利[3]。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知识产权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知识产权论文 篇1: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运用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摘 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要求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农业更快的发展,本文从专利角度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些途径。

关鍵词:农业;创新;专利;供给侧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印发,《意见》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要求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同时,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进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及工业;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

1 行业发展受制于人,专利申请后来居上

农业关乎国家稳定、民心安定的战略性产业,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6年)》显示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呈现整体快速提升态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农业知识产权数量增加与质量改善不同步的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农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相对弱小的特色仍然非常突出,由于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尚不够强,农机具方面,凯斯纽荷兰、克拉斯、约翰迪尔等公司均在我国建厂并进行专利布局,我国农机具行业的主要技术很多依赖进口,经笔者检索:下图1为农机行业国内国外及全球专利申请走势图,其中申请量最大的是关于种植和移栽机械相关专利,在2005年以前国外相关专利申请量一直遥遥领先中国,2005年之后由于国家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国内外专利申请量差距开始明显缩小,在2008年由于国家正式颁布知识产权战略,国内申请量超越国外,并且不断拉大和国外差距,可见国家政策对农业知识产权发展影响重大,本文将以专利为基础,分析当前加强农业知识产权运用助推农业供给测改革进程中的几种模式。

2 支持农业从业人员专利创新,助力供给测结构改革

《意见》提出了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及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等,这将有助于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农业部下发了部署推进农业供给测改革的一号文件,提到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近年来也涌现出了许多新型农民发明家,通过专利实现了自身发家致富放入同时带动了农业发展,鼓舞了农业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毕业于浙江海洋学院的四位大学生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和贾兴鲁毕业后利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扎根农业,承包了20亩土地,养殖起了泥鳅,当起了职业农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泥鳅大面积死亡的技术困难时,他们利用母校资源,在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成功解决了泥鳅存活率问题,目前基地泥鳅繁育成本下降了60%,不仅如此,他们还拥有了包括人工育苗、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御技术的三大核心技术及5项国家专利,并成立了依托海洋科技大学的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并且他们开设了泥鳅养殖技术培训班,带动周边养殖户230余家实现了致富,促进了泥鳅养殖的供给侧改革。可见支持农业从业人员专利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供给测改革。

3 依靠农业专利技术,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要适应农业供给侧改的新要求,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智能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化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是必然要求。以粮油机械行业为例,江苏牧羊专利申请量居首位且远高于其他企业,作为全国生产粮油饲料机械的骨干企业,江苏牧羊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转型的步伐,由总裁担任知识产权总监,集团拥有知识产权专员8人,经笔者检索发现,截止2017年2月,其在国内共申请830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9件,并且拥有国际专利5件,其中“多出料通道挤压膨化机”还获得了第17界中国专利奖优秀奖,通过重视专利技术的研发,江苏牧羊在面临国内出口下滑的情况下,依靠专利的有效支撑,实现了走出去,连续多年稳居饲料机械外贸出口第一,在牧羊集团专利产品的带动下,饲料生产产能明显比以前提高了,饲料颗粒更加均匀,含水量更加稳定,牧羊集团通过专利技术升级产品,促进了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可见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供给侧结构改革。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支持农业从业人员专利创新,依靠农业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笔者试图从专利分析的角度为农业供给测改革提供一些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国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上海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J].上海农村经济,2017,(1):4-9.

[2]陈进.关于农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垦,2017,(3):24-26.

(作者单位:1.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2.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作者:欧冠男 张一博 吕金金 郭振宇

农业知识产权论文 篇2:

论农业知识产权在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助推作用

摘要:农业知识产权是农业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助推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河南省农业资源充足,但农业知识产权创新驱动力与乡村振兴不相匹配,存在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活跃度不高、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激发产权法人的创新力,拓宽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渠道,提升优质农产品和品牌认证制度管理水平,确保农业知识产权在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引擎”作用。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乡村振兴;助推作用

1 引言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是国家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力。农业知识产权是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延伸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价值链,加速农业产业有机融合[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然而,在农业种植、深加工过程中,先进技术扶持较少,农业产业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尽管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大幅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力也在整体提升,但中国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被闲置现象突出,导致科技支撑农业生产力度不足,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作为农业大省,在河南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精准把握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农业知识产权发展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农业知识产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路径,对河南省打好种业翻身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农业知识产权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激励作用

农业知识产权是指涉农(牧)的著作权、商标、地理标志、专利、农林植物新品种、农业商业秘密、农业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等。农业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权利保护机制,是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标志,对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2]。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农业知识产权发展氛围,通过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不仅能够创造出一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可以激发产权人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热情,激励人们不断投入新农业技术的发明创造中。农业知识产权的确立与实施,节约和保护了有限的农业资源,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新时代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总抓手,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契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離不开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转化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伴实施,能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给农民带来生活富裕和生态文明。

农业知识产权是农村和农民的宝贵财富,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首先,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植物新品种权有利于育成和推广植物新品种,推动我国的种子工程建设,解决农作物种子“卡脖子”问题;再次,农产品商标有利于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地理标志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成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还可以打造地理标志公共品牌,提高区域知名度,增强农民对家乡农产品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第四,农业技术专利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打造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实践中的转化应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将农业知识产权深度融合入农业生产中,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提早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3 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农业知识产权为构筑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农业知识产权在乡村振兴中的驱动作用,以农业品牌建设和品牌扶贫为抓手,借助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了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农业知识产权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加,但农业知识产权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知识产权创新驱动力与乡村振兴不相匹配,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3.1 农业知识产权创新力不足

创造是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的基础,创新力水平是农业知识产权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相对于山东省、江苏省等农业强省,河南省的农业知识产权在排名和总体发展态势上仍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和申请量指数分别为41.18%和35.69%,全国33个省市均位列第九位,授权量指数为48.53%,全国位列第七位,维持年限指数40.32%,全国位列第十位,与河南省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五位的排名严重不匹配,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

3.2 农业知识产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各市县农业知识产权发展速度差别较大,排名前五位的省辖市“三品一标”知识产权约占全省总量的40%,排名后五位的省辖市“三品一标”知识产权不足全省总量的10%,各县市拥有农业知识产权的产品占比低,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3.3 农业知识产权经济活跃度不高

知识产权经济活跃度,一般用专利和商标规模指数来衡量。从涉农专利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公开涉农专利申请1 357 696件,位列全国前三的分布为江苏省(103 682件)、安徽省(96 297件)和山东省(76 874件),河南省涉农专利申请26 414件,全国34个省市排名11名;2019年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注册9 861件,河南省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300件,全国34个省区市排名11位,与山东省(1 060件)、四川省(829件)和湖北省(730件)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有较大差距。

3.4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农业知识产权司法或行政的案件量是反映地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2019年河南省法院受理各类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1 623件,同比增长34.7%,结案10 381件,审结率89.31%,全省受理二审知识产权案件1 208件,结案1 033件,审结率85.51%。全省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主要呈现案件数量上升快,地区分布不均衡,商标权、著作权纠纷占比大,小标的案件多;专利等技术类案件增长较快,新业态、新领域案件不断出现;服判息诉率高,审理周期短;精品案件不断涌现等五个特点。

4 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存在问题分析

4.1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渠道不畅通

非杂交农作物品种一旦进入市场,容易被农民自行繁种,而且农作物品种替代性较强,难以在市场中产生知识产权大额交易,品种权转让连续性不强,造成品种法人成果转化不顺畅,品种成果闲置问题突出;专利产业化发展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转化”的问题,部分专利本身缺乏实用价值,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转化应用可能性小,许多无效专利仅仅为满足项目结题验收、职称评审等要求而申请,未考虑后期转化应用事宜。

4.2 农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浓厚

尽管河南省重视农业科技的提升,了解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加强了农业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但人们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尊重利用农业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农产品企业主体对商标的市场经济价值重视不够,树立品牌意识不强,影响农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4.3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农业知识产权依法享有国家法律保护的权利,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应规范农业知识产权在生产中的应用。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的法规政策体系构建较晚,2017年郑州市中院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在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挂牌成立全省首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地”,开展涉农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共享,开展典型案例审判。河南省农业厅多次组织打击侵犯农业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但农业知识产权被假冒和侵权事件屡打不绝。

4.4 农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

河南省出台了对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的支持和奖励政策,但未将农业知识产权的创新发展纳入省委省政府考核市级、县级党委的重要观测体系,导致资金不到位、政策落实难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时有发生,支持和奖励政策难以落实兑现,影响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和作用发挥。

4.5 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河南省的优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够健全,优质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同台经营,投入大、管控严的认证产品难以体现“优质优价”,获证农产品没有明显市场竞争力,涉农企业未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农业知识产权的优势无法显著呈现,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动力越来越弱。

5 农业知识产权助力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是河南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政府要积極统筹谋划,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强化优质农产品认证及品牌后续管理,稳步推进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利用科技创新,使农业知识产权在助推河南省乡村振兴过程中源源不断地输出强劲动力。

5.1 注重宣传造势,营造浓厚氛围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的科技文化落后、法治意识淡漠,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教育,把农业知识产权法治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措施中,提高人们尊重、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助推河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政府可以举办农业知识产权讲座、比赛,引导创办农业知识产权网站,开辟农业知识产权专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新媒体,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实施典型带动农业知识产权宣传进村、进社区,深入开展多角度、深层次宣传。

5.2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深入调研农业对科技的需求点,强化农业、农村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农业高新企业的对接,加速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孵化,鼓励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持续推进实施农业品牌计划,打造农业领域的自有品牌,构建富有区域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复合体;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资源普查机制,挖掘可地理标志化的潜在资源,推进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支持植物新品种培育,简化植物新品种申报、登记备案,加速农作物育种创新成果向植物新品种权的转化。

5.3 拓展运用渠道,提高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率

农业知识产权转化是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深化农业科技领域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探索科研单位和农业高新企业对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新模式,提高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率,制定实施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的保障措施,创建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市场,完善全省各市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真正为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5.4 完善法规政策,构建良性发展机制

农业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规政策的制度保障。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在农村相对薄弱,侵权、售假现象屡禁不绝,制定和完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升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大侵权、售假的违法成本,有效遏制侵权、售假行为,保护产权人、企业和产权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和优质品牌的保护,确保农业知识产权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持续、健康发展。

5.5 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农业知识产权认证过程中,产权法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准确把握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引导产权法人牢牢把握质量安全主线,严格把控农产品生产质量,地理标志农产品应坚持立足传统特色和特殊资源,科学合理划定地理区域,规范农产品等级认证,提升农产品品质特色和品牌价值,政府做好管理过程的监管,才能确保农业知识产权认证和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6 结语

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收入偏低,河南省的乡村振兴任务任重而道远。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打造河南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农业知识产权优势明显,作用不可替代。河南省要把握“三农”发展全局,重视和支持农业知识产权创新、转化和保护工作,创新理念和方法,求真务实地实施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农业知识产权在助推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强大、持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世旅,林志豪,黎淳锋,等.产业振兴战略下农业知识产权与乡村产业的关系研究[J].法治博览,2021(06):22-23.

[2] 张术麟.农业知识产权与乡村产业振兴[J].贵州民族研究,2020(01):34-38.

作者:邱海鹰

农业知识产权论文 篇3:

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

十九大明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方向和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时,着眼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新的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河南省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推进“三农”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实践遵循。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及,农业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展农业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农业知识产权在我国农业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是國家知识产权强省试点,以农业知识产权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因此,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将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做大做强,切实增强河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助力河南省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3]。

农业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农业知识产权是农业科技创新重要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

农业知识产权是打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门的“金钥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将农业知识产权紧密融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打开了农业企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的突破口,成为打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据调查显示,创新地理标志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产品价格平均能够增长3至6倍,品牌价值提升显著。

农业知识产权是形成“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力的催化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地理标志”等农业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基于“互联网+农业”所产生的农业知识产权,是所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得以生存、持续的基础和保障。农业知识产权必然成为“互联网+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衍生的孵化器,催生促进更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发展新动力。

农业知识产权是实现农业企业智慧升级的导航仪

一方面,广大农业企业通过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深度挖掘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价值,使企业可以捕捉到市场先机和竞争动态,全面快捷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和走势,预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掌握竞争者的优势和软肋,分析市场竞争态势及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及时主动布局市场、指导产品研发、调整经营策略,实现以高价值知识产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广大农业企业充分运用专利文献,能够避免进行盲目重复研究,缩短科研周期,节约科研经费。可以说,以农业知识产权为基础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播撒了农业知识产权的金种子,使农业企业能够及时利用先进的成果,用智慧升级农业企业,提升农业企业“造血”功能,增强自身发展实力,是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一条捷径。

农业知识产权是塑造农村良好营商环境的金名片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农村营商环境,良好的农村市场营商环境离不开强有力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其作用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目的一脉相承。厚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沃土,全方位做好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的线上线下保护,对假冒侵犯品种权、涉农专利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业知识产权的案件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增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力,将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创造更加公平、正义、高效的营商环境,让“引进来”的投资者和技术转移者吃下定心丸,让农业企业更愿意扎根农村,让农业科技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为吸引农业高端人才、集聚高端要素保驾护航,切实增强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农业知识产权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在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农业知识产权扮演着无可取代的关键角色。一方面,通过专利检索,可以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专利产业化项目与扶贫实践对接,增强“造血”功能,有效提升扶贫产业的水平,推进扶贫产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品牌、专利、植物新品种以及地理标志等被依法保护的知识产权途径对农产品进行有效保护,特色产品与知识产权元素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农产品身价,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知识产权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重塑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新格局。

农业知识产权是传承发展农耕文明的孵化器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契合紧密,传承和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在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以传统文化营造文明乡风,从而真正践行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传承、保护和开发农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借助专利、品种权、商业秘密、注册商标与地理标志等更加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对乡村农耕文化的挖掘、重组及包装,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和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推广,将农耕文明中相关精神、知识、符号、自然元素等知识产权内容进行创意转化,将农耕文明知识产权的运用从传统文化贸易拓展到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内容等产业领域,提升了农耕文明的文化自觉、传承与产业创造力示范辐射效应,成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振兴乡村发展的孵化器。

农业知识产权是推动中原更加出彩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时,着眼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新的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河南省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推进“三农”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实践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河南省落实落细,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破解“三农”困局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推进“四优四化”,基础在创新,前提在创新,关键在创新。因此,着力补齐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短板,让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插上农业知识产权“引擎”,最大程度释放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红利,让各类农业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就,为加快中原更加出彩筑牢坚实物质基础和提供强大支撑。

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总动力和核心引擎,农业知识产权是构筑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南省着力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应用,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中释放出了强大的能量。但从整体看,农业知识产权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与农业知识产权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不相匹配,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等问题。

存在问题

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足。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是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的基础,农业知识產权创造水平是体现农业知识产权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要指标。2018年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位列全国第八位,这与河南省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五位的排名严重不匹配,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存在明显差距。

农业知识产权经济活跃度不高。知识产权经济的活跃度,一般用专利和商标规模指数来衡量。从涉农专利来看,34个省区市平均量为18 090.18件,河南省为4 286件,创造数量指数明显偏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75 822件)、安徽(69 685件)和山东(59 206件)有明显差距。2018年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注册237件,远远低于山东(919件)、四川(631件)、湖北(565件)和福建(503件),全省共获批地理标志产品61个,只有199家企业获批使用地理专用标志。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一般通过农业知识产权司法或行政的案件量等指标来反映。2018年河南省法院系统共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8 628件,同比增长33.4%,结案7 677件,同比增长20%;二审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896件,同比增长238%,结案822件,同比增长254%。同期,湖南法院审结9 545件,同比增长69.08%;四川法院审结7 331件,同比增长67.34%;河北法院审结一审案件2 608件,同比增长156.44%[4-5]。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浓厚。尽管多年来,大力进行农业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农业知识产权理念已经渐入人心,但尚未形成一种尊重和鼓励发展农业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每万人专利、商标申请量以及知识产权政府网站访问量都处于全国中游位次。

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健全。尽管河南省制定出台了《河南省2009年农业植物品种权行政执法实施方案》等地方性法规和相关政策,但与国家相关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及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无论是农业知识产权法规体系还是政策体系都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现有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领域内仍然有许多的真空地带,比如至今没有专门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规。

农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河南省省级层面对专利、商标提出了一些奖励政策措施,但是涉及农业知识产权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在实际操作中,又因为资金不能到位、程序烦琐复杂等诸多因素,导致奖励很难落实兑现。在市、县层面情况更为突出,相关政策不只是不到位甚至是空白。

进一步运用农业知识产权助力河南省乡村振兴的

对策建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知识产权大有作为。河南省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探索和制定科学的农业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的法律和扶持政策,从根本上推进农业知识产权发展,将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做大做强,有效地利用农业知识产权,释放农业知识产权红利,更好地助力河南省乡村振兴,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大支撑。

加强宣传,提升农业知识产权意识

丰富农业知识产权宣传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如建立“农业知识产权网”站,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开辟“农业知识产权”专栏、举办农业知识产权知识讲座等,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省人民增强农业知识产权意识,形成保护和尊重农业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

构建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等参与的沟通平台。激发广大农业知识产权理论工作者积极开展新时期农业知识产权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更好地为政府制定运用农业知识产权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可行的政策建议。

大力实施农业知识产权进党校、进行政学院工程。在省、市、县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农业知识产权专题,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业知识产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意义的把握,不断提升农业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和能力。主动将农业知识产权渗入到做决策、上项目、布产业等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好农业知识产权政策工具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不断创新推介形式。一是继续推出像“河南老家”一样具有广泛宣传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推介活动。二是各级政府牵头举办类似“龙虾节”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造势活动。三是探索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开辟地理标志专区,加大地理标志产品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推动全省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

实施典型带动。对国内农业知识产权促进乡村振兴模式进行认真调研,大力推介宣传诸如“好想你”成功案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鲜活案例了解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红利”,积极调动全省运用农业知识产权的主观能动性。

完善政策,健全农业知识产权发展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知识产权关系到乡村振兴方面多个体制机制的创新,涉及财政、农林、科技、文化旅游等多个主体,建议成立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推进委员会,强力推进全省农业知识产权工作。

推动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规划。2008年11月,河南省依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根据河南省实际,制定颁布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3年9月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见》。但是目前仍缺乏引导全省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性纲要文件。因此,应当在遵循国家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前提下,根据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特质,尽快制定出台《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统领指导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健康发展。

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奖惩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激励机制。对于农业科研成果丰富、农业发展贡献较大的机构和企业,采取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的双重方法,如税收减免、荣誉表彰、发明创造产权激励等机制,提高科研机构和涉农企业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建立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省、市层面应当设置负责农业知识产权的专业科室或专门岗位,并科学制定农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权。规范农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检查审核制度等,以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和保护。三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罚与制裁力度,让侵权者付出高额侵权成本,让受害者得到高额补偿,切实保障维护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

构建有效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面向市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知识产权顺畅流动和快捷交易。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监督、咨询、风险保障等配套服务业,为提升农业知识产权转化效率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严格保护,构建农业知识产权协同大格局

推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进程。一是尽快制定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项法规,特别是要加快制定关于遗传资源、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立法步伐;二是制定符合河南省实际的农业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为科学审判农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提供法律遵循。

健全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多元共治机制。一是加强农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必须增强执法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强化行政执法手段,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对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部门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实施“互联网+农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建构网络化的侵权救济和权利保护渠道,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知识产权快速反应处理机制”。三是建立多元化高水平的司法体系。省市层面法院可以设立单独农业知识产权审判庭,聘请知识产权、法律、标准化、产品所属行业等不同农业领域的科技专家参与案件审理,引入专家意见、专家鉴定等审判方式。

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农业知识产权投入体系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各级政府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农业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产业目录和发展规划,建立稳定的农业知识产权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提高上级专款、上级补助资金占经济发展资金支出比例,逐渐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知识产权投入的比重,加大有关激励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力度。

设立农业知识产权实施专项基金。政府部门应通过设立专门基金的形式以经济补偿手段来弥补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成效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行为。建议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对涉及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綜合改革、产业融合示范、传统村落保护和现代农庄等方面的扶持资金,拿出一部分作为农业知识产权基金,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各种涉农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支持农业知识产权项目,尤其是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农业知识产权项目,加大对实现农业知识产权转化成果的资助力度,确保做大规模,做出效益。

探索建立新型的农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鼓励农业知识产权资本化,充分发挥农信担保公司的优势,积极主动大力给予农业知识产权项目农业经营主体一定的信用担保,省市农信联社等金融机构给予农业知识产权主体一定的授信额度,积极推广探索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为一体的农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解决融资难问题,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合作,实施农业知识产权人才支撑

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机制。建议政府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知识产权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农业知识产权人才给予一定奖励。

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林高等院校设置农业知识产权必修课,鼓励其他高等院校开设农业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另一方面,依托河南省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采取定向、委培、实习等多样的培训方式,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知识产权专项培训和学术交流,以培养更多各类农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积极推进农业知识产权专业职称评审机制。现有知识产权职称评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知识产权人才“职称评审难”问题,但缺少知识产权专业职称评审渠道,职称评审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比照被靠用系列的标准或条件,无法充分反映知识产权人才的职业特征和岗位要求,造成知识产权人才“职称评审难”。使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不仅难以获得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不利于整个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要结合河南省实际,尽快落实知识产权专业职称评审制度,凝聚各类农业知识产权人才,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人才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秦元元.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447-21449.

[2]汪东丽.河南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战略实施[J].中外企业家,2014(16):84-85.

[3]孙迪.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落实[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10-10.

[4]吴珂.知识产权打通发展脉络,陕西走上创新驱动发展快车道![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05-17.

[5]孙志国,刘红,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恩施州智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基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智力资源开发[J].江西农业学报,2018(05):135-141.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河南省知识产权软科学项目:农业知识产权助力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基于党政领导干部视角(20190106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瑞芳(1965—),女,本科,中共濮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作者:李瑞芳

上一篇:林业产业结构论文下一篇:企业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