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农业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效益农业(推荐8篇)

效益农业 篇1

一、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一目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倾力打造农业品牌,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以兴产业、富农民、增活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类种养基地发展到118处,规划建设优质出口大花生基地10万亩、土豆种植基地5万亩、经济林基地19万亩、万只肉鸭养殖基地30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5处,兴建农产品交易市场24处,其中蔬菜批发市场12处、电子交易市场1处。按照每个优势产业都有龙头、每个龙头都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信贷支持、实施技能改造等措施,培大做强了金鹏食品、禾丰牧业、圣地源牧业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4家,带动发展种养殖基地32万亩,连接农户8万户。

(二)富民强市产业培植大见成效。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工程来实施,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等措施,全面建立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体系。截止目前,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组织达到46家,其中工厂化、智能化的生产加工企业17家,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86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2万吨,产值11亿元。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26处,规模菇棚1.8万个。培植了华源食品公司、常生源菌业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食用菌“航母群”,其中集盛食品公司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友和菌业公司投资1.2亿建成的金针菇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达到了省内第一、国内领先水平。3家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000万美元。2010年我市被纳入山东省“十二五”果菜食用菌振兴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2011年的项目实施中取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三)品牌农业建设规范完善。按照现代农业、高端农业发展要求,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扩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投入6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与意大利国家食品研究委员会合作建设了中意农产品实验室,投资300余万元在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了57个质量检测站。2011年整合农业、质监、疾控等检测资源,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挂山东省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牌子。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大规模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3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1处、绿色标准化示范区14处、畜禽标准化养殖场40处、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9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5个、绿色食品认证17个、有机食品认证18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山东省名牌农产品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3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成功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农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登记注册经济合作组织415个,辐射农户8万户,带动种植面积46.3万亩、畜禽养殖792万头只、水产养殖7600亩。围绕加快农业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引导农民有序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截止目前,共有596个村、3.97万户农民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14.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31%,流转方式也由过去的一家一户间零星流转,转变为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规模流转。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启动实施了花生良种快繁及高产栽培、秸秆高效产沼气、食用菌高效种植、农产品绿色防控等一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农业科研项目,其中11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个科技项目取得国家专利,7项技术获得济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与当前“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由于受家庭为单位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并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以及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布局零散、没有规模优势、缺乏区域特色,农业规模效益不高。各镇街主导产业不明确,特色优势不明显,产业优势不突出,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集群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层次较低、结构不优的问题,各镇街主导产业基本相似,多是粮油、瓜菜、果品等大众化产品。种养殖品种不优、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加工能力不足,龙头带动乏力。中小农业企业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行业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为数不多,龙头企业在拉动行业发展、宣传推介**等方面影响力较弱,大型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市场开拓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且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备、信息管理不先进、产品吞吐能力不足等问题,与农业生产集约化、商品化、信息化的要求极不相称。品牌意识、商标意识淡薄,不注重产品包装和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一些在本地市场受欢迎的优质特色产品进入不了高端市场、卖不上好价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总体数量、发展规模,还是规范程度、组织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坚持把培育高产高效循环型农业作为工作基础,把提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把打响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作为关键环节,把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作为有效载体,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努力打造鲁南农业新高地。

(一)良种+良法+科技化保障,打造高效农业。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千方百计保障粮油、果蔬、蛋肉等农产品供应是安民立命的根本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我市农业资源和区域优势,按照稳粮油、强畜牧、优林果、重特色的原则,在邹东重点扩张优质大花生和鲜食地瓜种植,在邹西重点发展智能化食用菌栽培和无公害水产养殖,在东南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土豆、黄姜种植,在西南片区重点发展核桃种植,在城市近效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有机瓜菜种植,力争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供应能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水平。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两年高标准发展经济林示范园5万亩,加速石墙薄皮核桃、香城长红枣、金山大樱桃、峄山桃园等林果示范园建设,促进传统林果生产向高档果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转变。二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依托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站,重点加强与农科院以及农业大专院校的深度技术合作,积极实验并应用防灾能力强、增产空间大、产品品质优的农业新品种。继续发扬农业科技创新的优良传统,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农业科研课题,加快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加大新农机、新农艺的研发、改进和推广力度,农业机械重点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倾斜,有效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特色产业生产成本。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快捷、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和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三是增强科技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农技人员一线工作法、1/2基地工作法和现场考核制度,科技干部和农技人员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在镇街和农业基地上班,靠上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邹东山区组建抗旱服务队和森林抚育队,加强林木管护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在邹西粮食主产区组建机务服务队,集中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和小麦玉米集中收获作业,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

(二)龙头+基地+标准化生产,打造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延长农业发展链条、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实现这一内容的必要条件则是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基地建设的标准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对禾丰牧业、友和菌业、玉晰面粉、金鹏食品、十八趟工贸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成长性好的农业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加强对外联合协作,用好专项资金和关键技术,促使现有骨干龙头企业增量提质,增强行业辐射带动能力,并形成食用菌加工、畜禽养殖加工、粮油加工、林木果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引导中小型农业企业退村进园,提高农产品加工集聚能力。立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围绕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销等各环节,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参与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与优势特色产业相配套、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规模龙头企业,以龙头的“昂起”带动产业的“掘起”。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基地扩张。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强基地、建好基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种养殖空间布局,扩大基地规模和标准档次,促进零星基地向十万亩大型基地发展,培育壮大食用菌、核桃、大枣、肉鸭等十大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用足用活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在邹东山区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连片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邹西平原重点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扩张牛蒡、苗圃花卉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扶持金瑞肉牛、圣地源牧业、呱呱鸭等重点畜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模式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高标准屠宰、加工生产线和冷链物流体系,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三是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走绿色路线、做品质农业、打品牌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绿色、有机质量标准要求的种养加模式,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进一步巩固扩大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果,严格执行农药经营备案及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大力推行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市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有计划地在产业基地、农业企业、贸易市场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站或产品质量化验室,并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进行联网,对农产品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全过程管理,加快形成“三位一体”的无缝隙检测网络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让全市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四是突出抓好食用菌产业培植。立足“食用菌之都”品牌优势,依托省政府果菜产业振兴食用菌项目,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集盛食品、友和菌业、普泰贝尔、绿山园科技等企业,尽快成长为不同食用菌种类生产加工的行业龙头,抢占国内食用菌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精细化、系列化开发食用菌产品,支持集盛食品与美国施尔丰公司联合建设国际先进的菌种厂,加速“食用菌农业”向“食用菌工业”转变。

(三)品牌+市场+一体化营销,打造品牌农业。农业效益提升的根本在于农业的品牌化建设和市场开拓,并通过“两驾马车”的拉动,加速从“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转变。一是打响**绿色有机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争创名牌,开展品质认证,并通过质量保证和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地方品牌、原产地品牌、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真正以过硬的品质开辟市场、以良好的口碑树立品牌。严格品牌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巩固并扩大农业品牌的含金量和美誉度。二是多渠道做好农产品推介。按照有形无形市场同开发、国内国际市场齐开拓的思路,积极开展农产品对外推介活动,适时在我市农产品已经进驻的济南、青岛、沈阳、上海、深圳等城市召开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与星级宾馆、大型超市的产销对接,更多地开办**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专柜,巩固扩大**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坚持把大宗农产品集中配送作为巩固和开拓大中城市城乡市场的重要举措,在进一步完善沃尔玛超市、银座购物超市配送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连锁加盟、超市快运、订单生产、冷链物流等多种经营形式,将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到东北三省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的城乡市场,提高品牌农产品销售比例。积极开辟国外市场,扩大食用菌、出口大花生、牛蒡、板材等优势农产品的海外销售份额。依托圣地物华电子交易中心,发散式开展农产品电子贸易业务,切实把**打造成为“买全国、卖世界”的农产品网络集散中心。三是突出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层流通组织,大力发展生产合作型、包装销售型、中介服务型经济合作组织,有效架起企业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一体化经营体系,提升对外营销组织化水平,带动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生产贷款和信息技术服务、赊购种苗、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业生产与市场开拓两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等问题。

效益农业 篇2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应在效益审计三要素的基础上, 根据农业资金的特点, 从资金投入各个环节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审计。

1、农业资金经济效益审计内容

农业资金的经济效益审计内容主要是审计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单位在审计年度内利用农业资金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的主要指标有农业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有效率。这是从总体上评价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即审查农业资金拨付到位率, 有无存在截留, 应配套的资金是否及时配套到位;审查真正用于农业项目资金比率, 通过审查得出真正用于农业项目的比例和结构是否合理, 反映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资金发挥了经济效益, 还有多少资金没有发挥效益, 甚至被挤占挪用;审查实际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发挥效益的比率, 还有多大比例的资金从总体上发生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审查通过农业项目建设, 是否实现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双增长等。就单个项目而言, 主要审查投资概预算执行情况, 有无违规超预算、有无损失浪费现象, 项目建设投入运营或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是否符合设计能力等。从项目决策、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审查, 有无决策失误, 工程质量隐患, 是否存在建设进度缓慢、项目闲置难以运营等不经济情况。

2、农业资金社会效益审计内容

农业资金社会效益审计内容主要是检查农业资金利用后是否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是否改善了生产经营环境, 是否安置就业,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3、农业资金生态效益审计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农业资金使用效益审计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要关注其生态效益。审查评价农业资金利用的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还要探索利用非货币性指标, 检查农业资金利用是否有利于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 有助于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的效益, 是否有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林木覆盖率、植被率是否得到提高, 水土流失面积是否在减少, 对生态环境是否起到改善作用都应作为农业资金生态效益审计内容。

二、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1、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

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主要是审查资金的来龙去脉, 违规违纪金额, 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其审计评价往往可以用数字来量化, 或者用逻辑关系来判断, 并没有从效益的层面上, 来衡量资金是否应该投入, 投入的效果如何, 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转变审计观念, 拓宽审计思路, 把农业资金审计工作从任务型、程序型向目标型、效率型转变。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摆脱传统审计的束缚, 跨出财政财务收支的框架, 从完善机制、体制入手,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和政府预算管理服务的功能, 满足成果使用者对审计的要求;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上, 要把重点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 即要审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 同时也要审查预算安排的经济性、财政投入的效益性, 确保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即要审查以政府财政支出为纽带的政府部门整体经济活动的情况, 使审计目标由过去的“鉴证”形式向事前确定目标, 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转变。即要审查农业资金的投入、投量, 也要审查管理活动中的效益, 使审计评价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提出建议和意见,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选好审计项目明确审计重点

效益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选好审计项目, 进行效益审计评价, 是审计立项的首要问题, 必须要有所侧重,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选择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公众有切身利益的项目, 如扶贫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 即可以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效益, 同时可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3、加强审前调查, 搞好试点, 制定科学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前调查应围绕农业资金的使用目的进行, 重点了解掌握农业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投入政策、具体确定的项目安排情况、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 (重点是预期效益情况的评估确立) 及相关资金管理规定, 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和部门设置, 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内部的部门名称、人员编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调查时可以将设计好的调查表交被审计单位填写, 通过调查表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部门性质、了解各部门使用农业资金的比例, 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调查的部门。审计人员根据控制风险水平和控制保证系数初步评估结果, 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重点, 确定审计重点, 防范审计风险。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 积累经验, 掌握农业资金管理上的漏洞, 还可以有选择的对一、二个单位进行试点审计, 通过试点审计, 我们能够熟悉农业资金的具体流转环节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总结一些共性问题,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4、传统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提高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工作效率

在开展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中要注意运用现代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具有节约审计力量、节省审计时间、获取数据信息多、计算快速准确、有利于进行综合分析和发现共性问题等优点, 因此, 要对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单位组织进行计算机审计。同时, 要加快建立农业资金审计信息数据库的步伐, 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的查询、分析、筛选功能, 提高农业资金审计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系统地反映农业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的不规范的问题, 促进规范资金分配管理, 不断提高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摘要:农业资金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业投入具有公益性质, 如何开展农业资金效益审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确保涉农资金管理到位, 使用合理, 尤其是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审计工作遇到的新的挑战。文章主要是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关键词: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效益农业 篇3

汪洋强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坚持市场导向,让市场形成价格,以价格引导生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二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努力营造好调结构大环境,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农民种什么就帮助农民销售什么上来,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代替农民决策。三要坚持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汪洋强调,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是当前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方案,相关地区要抓紧制定好具体补贴办法,切实做到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要加快库存玉米消化,抓紧做好秋粮收购的各项准备,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妥善安排主产区秋 粮收购资金、收购仓容。

效益农业 篇4

变生态农业为“绿色黄金”

2008年09月17 日

梅州日报

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万亩油茶产业园,广东首个“广东凉茶”药材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加工基地,平远脐橙以“广东脐橙”的身份叫板美国“新奇士”并出口至泰国等地„„如今,平远绿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亮相,销路看好。仅去年冬至今,该县已实现脐橙、油茶、大米等农产品销售额3亿多元,直接为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生态效益型农业的不断发展,正逐步使该县的生态农业变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黄金”。

平远县坚持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建设生态经济县的基础来抓,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为载体,树立和实践“绿色效益”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的意见》等政策,由县财政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划拨150万元,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贷款贴息及资金补助;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园建设贷款贴息。至去年底,该县先后培育了省、市农业龙头企业14家。这些龙头企业每年均带动2万多户农户,为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该县依托广东新大地、南台药业、飞龙果业、梅州金穗等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把油茶、南药、脐橙、优质稻“四大农业产业园”建成“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成果产业化、产品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去年全县新种油茶5000亩、南药5000亩、脐橙4400亩、优质稻2万亩。今年,该县继续对连片种植脐橙30亩、油茶50亩、南药50亩的大户给予苗木补助,新种油茶5000亩、南药5000亩、脐橙3000亩、优质稻3万亩。

提高农业科技期刊效益的对策论文 篇5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仍囿于传统办刊方式的农业科技期刊敲响了警钟。那些曾使我们为之欣慰和骄傲的一期期杂志已步入了无人问津的怪圈。据统计,全国正式出版的诸多农业科技期刊中,有近80肠的期刊陷在效益低下的泥淖里无力自拔。即使效益较好的期刊也面临着订数大幅度下降、印刷费涨幅居高不下、拖欠刊物款严重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尴尬境地,获得积极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了所有办刊人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效益

1.造成办刊效益低下的原因

1.1.皇粮在上,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思维模式成了办刊效益下降的症结。现在的农业科技期刊大多是国家各部委、科研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厅局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主办的。他们每年都向所属期刊社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以保证期刊的顺利出版。即使期刊社入不敷出,也可由主办单位给予经费补贴。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期刊向质量高、品位高的方向迈进,同时,也为农业科技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懒惰与下思进取提供了温床。办刊人端着铁饭碗研究办刊宗旨与栏目设置,丝毫没有竞争意识,更别说优患感与紧迫感了。当市场经济之门洞开时,这种思维定势下出版的农业科技期刊在迷惘与惶惑中走进优胜劣汰的竞技场,尚未交手就败下阵来就不足为怪了。

1.2.期刊社只注重编辑工作,忽视了读者的选择性,更没有意识到宣传自己的重要作用。过于宽松的扶持政策和无忧无虑的编辑生涯,使办刊人的思维只能局限于就编辑工作本身进行思考的格局,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编辑工作以外的事情。诚然,编辑工作确实应该作为期刊社的中心环节。但是编辑工作不能孤立地去做,也不能把中心当作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进行自由选择的契机。选择的结果必然是适者生存。许多期刊社正面临供给与需求的巨大断层问题,如果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其结果必然是为读者所抛弃。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读者面对纷繁的农业科技期刊而茫然不知所从,甚至不知到哪儿去订阅,这种现象在自办发行的期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如此,许多期刊社仍没有意识到间题的严重性,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宣传搞得如“娃哈哈”那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经济效益。1.3.许多农业科技期刊在内容上趋同,四封及版式设计流于平庸。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的正式科技期刊有3900多种,约占全国正式期刊总数7000多种的53肠,另外,还有6000多种内部发行的科技期刊。如此浩繁的科技期刊,势必造成内容趋同。这样,既浪费了期刊社的人力与财力.也造成了读者的流失.进而导致办刊效益的降低。期刊的四封及版式设计,是最先面对读者的实体。读音往往容易先入为主,第一印象良好,就可能爱不释手;否则,就可能不屑一顾。纵观全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四封及版式设计,虽然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仅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期刊的四封及版式设计仍流弓:呆板、艳俗和“一篇接一篇排”的形式。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大大损害了期刊的整体形象。

1.4.农业科技期刊仍处在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的二难选择中。长期以来,通过邮局发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也就缺乏研究发行间题的兴趣与胆识,其结果是发行费用居高不下,而发行数量却多呈下降趋势,期刊社只能在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中徘徊。当然,有的期刊社早己意识到了这个间题,采取了自办发行的办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自办发行的实质是农业系统内部的发行,辐射面小,工作量大,回款慢,有的甚至拖欠刊物款长达几年,给期刊社的资金周转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面对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的二难选择,许多期刊社仍处在矛盾之中,无法找出更佳的途径来解决。

1.5.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期刊发展不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科技期刊逐步向内容新、品位高、质量高、编排和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科技编辑队伍的知识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笔者对吉林省的4家农业科技期刊社的15名编辑人员调查得知,没有1人系统地学习过编辑理论,从事编辑工作前,均不知如何做编辑;专业基础薄弱,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在这15名编辑人员中有8名是根本不懂农业的。而学过农业的也只是系统地学习过某一方面的知识,对农业科技缺乏系统地、全面地了解;编辑人员的思想不够稳定。许多年轻同志在从事农业科技编辑工作后,感觉到不如进行研究工作,事业上有失落感,感觉到前途渺茫;由于农业科技期刊的效益均比较低下.给年轻的编辑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编揖人员的知识老化,更新速度非常迟缓。这种编辑结构和思想状况势必给期刊的编辑与出版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2.解决办刊效益低下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破除旧的观念,树立竞争意识,研究竞争策略乃是当务之急。农业科技期刊同其他书刊一样,都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但同时,农业科技期刊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是农业科学技术得以迅速传播的有效途径。过去,没有人敢视农业科技期刊为商品,期刊社只管生产,不管经营,认为期刊社的工作是超越市场之外的桃园,管他风雪雷电,仍可怡然自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科技期刊社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复合型转变的力度和深度必然加大.让市场来俭验成败得失,就成了许多农业科技期刊社面临的新课题。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期刊相互间的竞争具有互不相容性,因此,竞争具有激励作用。在竞争中,为了战胜对方,就不能不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有时甚至是极为惨重的代价。但竞争的目的是生存与发展。顽强的竞争意识和高超的竞争策略应是每个办刊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体现,也是为期刊社和期刊社的每个成员寻找生存空间的最基木手段。

2.2.研究读者心理,不断探索发行工作的新方法。不研究读者的读刊需要、审美趣味.就无法预测农业科技期刊的消费趋势.也无法调整期刊的内容,适应读者的需要。读者对期刊的感知过程,主要是读者对期刊的外在形式的认识,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阅读的冲动,进而想了解期刊的内容。因此,完美的外在形式(包括刊名、封面及版式设计)和高质量的内容是吸引读者的最佳方式。在阅读后,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期刊做出他们认为是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一个期刊的社会效益如何,和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看这一阶段读者的反映。期刊的成败也在这一阶段便可见分晓。办刊人还要有发展变化的眼光,不断捕捉读者读刊心理的变化。例如,前几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读者对农业科技期刊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求知性和实用性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阅读心理开始向娱乐性和趣味性发展。倘若农业期刊能及时向此靠拢,就能吸引读者,反之就要在竞争中失去读者。研究读者心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两个效益的双丰收只有通过扩大发行来实现。传统的发行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己显现出许多弊端,然而在现阶段,要冲出发行的误区并非易事。一是抓住主要发行渠道不放松。无论是通过邮局发行,还是自办发行,办刊人都应不遭余力地抓住这个关键环节,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发行。二是建立健全发行网络。农业部门从省到市、县、乡都有健全的农业机构,这对于扩大发行是非常有利的。期刊社应通过这个渠道建立发行网络,扩大期刊的辐射面。并保证发行网络必要的资金和人员设置。三是实行奖励机制。对发行数量多,投递准确而及时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调动发行人员的积极性。四是挖掘发行潜力。可以通过培养乡一级邮电所发行员的办法,扩大发行数量,消灭发行死角。五是加大发行宣传的力度。过去,办刊人多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训认为期刊本身的气度、品位、质量就是期刊最好的宣传。实践证明,这种不是宣传的宣传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期刊本身的宣传问题,相反,这种思维方式还会阻碍宣传向市场靠拢。因此,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扩大宣传,才能促进发行。

2.3.以提高办刊质量求生存、求发展。面对比较单一的读者群,农业科技期刊有明显的优势。即: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科技意识已明显增强,他们渴望拥有高质量、高品位而实用性强的衣业科技期刊.无论是创刊时间较长,还是创刊时间较短的期刊社,均有一支有一定办刊经验的编辑队伍。这就为提高办刊质量创造了先决条件。农业科技期刊的竞争,实质是质量的竞争。一个期刊社只有出版了高质量、有特色的期刊,才能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质量,内容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着重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在内在质量上以新取胜。所谓农业科技期刊的内在质量‘是指完整而准确地、创造性地积累农业科学知识的程度。内在质量的新不仅是指刊登新的农业技术、新的市场动态,而且是要对期冈的风格做全新的调整,使期刊在整体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成熟的编辑特色,既有独特的魅力,又能让读者喜闻乐见,使期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完美的统一。

第二,在表观质量上以优取胜。表观质量是指物质形态外观上体现的易见易辨的优良程度。简单地说就是期刊的四封、版式、题目、插图、尾花的设计水平。农业科技期刊受读者层次的制约,其四封的设计应以美而不艳,庄重而不刻板,富有特色而不哗众取宠为准则,使四封设计贴近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读者的生活,适合各个农时季节的特点。版式设计应冲破以前的那种呆板的排版方式,使版式设计的思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得以充分体现。创造出既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内容,又能体现自己期刊特色的版式,最重要的是贴近读者的读刊需求,使版式设计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就要求版式设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在熟悉稿件内容、计算稿件字数、确定图片尺寸、标明字号、掌握设计发展趋势等方面刻苦钻研,不断创新,使设计日臻成熟。题图、插图、尾花的设计应能和文章的内容相吻合,落脚点应放在形象逼真上,符合读者审美需求。为了保证期刊质量,应严格执行三校制度,坚决把差谱率降到最低点。目前.许多农业科技期刊的差错率均在万分之三以上,甚至有的期刊的大标题都出现差错,这种质量便伤,使原本很好的内容和较优秀的版式设计而黯然失色。这样在读者心目中会造成相当坏的印象,他们会认为你这个期刊社的工作是在敷衍读者,从而影响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消除校对人员的.无错不成刊”的错误认识,建立健全校对奖罚制度,使校对工作向求实、求细方向迈进。

2.4.采取多种形式,让编辑人员尽快定位。

首先,编辑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的本质就是对抗与争胜。竞争可以促使编辑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强化编辑的主体意识。使编辑在确定选题.加工稿件时始终面对市场,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重期刊社的经济效益。编辑树立了竞争意识,就会摒弃“吃皇粮,的保守观念,而随之将产生强烈的创造冲动,使编辑生涯永葆青春。同时,编辑将把创新意识做为参与竞争并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创新意识的作用,就是善于从总体上掌握和预测不断变化的读者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从而由多层面、多视角出发,权衡得失,适应读者的需求,起到传播农业新技术、新经验的作用。

其次,编辑要不断寻找自己的真正坐标,尽快进入角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它不仅是抽象的理论间题,也是编辑寻求期刊社的.经营之路和自身增强生存能力的现实间题。近两年来,许多部、委、厅、局已对所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削减经费、裁减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许多期刊社面临的首要间题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工作的起点与终点必然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编辑工作介入、延伸到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了解信息,掌握动态,关注销售。

第三,尽快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索听.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一是掌握农业科学的墓本知识。农业科学知识是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想全部掌握是不现实的。正确的方法应是基本常识烂熟于心,掌握理解深奥的学术间题的方法。二是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编辑在审稿和加工稿件时经常会遇到语法错误、文字功夫欠佳、逻辑背谬的稿件,虽然稿件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素贡,但编辑作为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有责任把好语言文字关,并把增强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提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要有较广博的知识。随着期刊走向市场,其内容必然是逐渐向综合性发展。来稿就会冲破仅仅与农业有关的局限,这就要求编辑有较广博的知识。现在许多农业科技期刊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倘若编辑没有广泛的涉猎,就很准适应编辑工作。

2.5.国家和主管单位应给农业科技期刊社制定优惠的政策,拢其健康发展。农业科技期刊在传播与积累知识,启发读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承认与关注,许多读者,尤其是农民读者不断寻求以科技致富的途径。然而,一方面许多农业科技期刊举步维艰,正在逐渐丧失农业科技的载体作用,即使励精图治,不懈努力,要冲破已有的侄桔尚需时间;另一方面,全国农业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仍在低标准徘徊,束缚了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主管单位应从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出发,制定优惠的政策,大力扶持农业科技期刊,使其在“科教兴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6.拓宽渠道,开展多种经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农业科技期刊社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空间,当然,在这个空间里。机遇与风险是相伴而生的。迎接挑战,拓宽渠道,开展多种经营是许多期刊社所渴望的。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跨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农业科技期刊社具有信息灵、人员素质较好、科技力量强等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可以开展以服务农民读者为宗旨的经营活动.经营国家政策允许的农作物种子、苗木、农甲微肥等。就吉林省农业科技期刊社的经营情况看,他们采取批发、零售、邮购等方式为农民服务,经营收入都很可观,同时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优。

第二,可以利用人才优势开展业余教育活动。期刊社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开展专项培训,重点解决名特优新品种的技术问题,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

第三,开展广告业务。目前,许多农业期刊l钓广告尚处在初始阶段,刊发的广告数量少、效益低。

效益农业 篇6

分析了芗城区水田稻菜菌生态模式、旱地果草牧菌沼生态模式和蕉基鱼塘生态模式的`特点、运行关系与效益,介绍了芗城区近年来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的成效,为闽东南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 者:赖德芳 沈魁敏  作者单位:漳州市芗城区农业局,363000 刊 名:福建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FUJ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3 “”(6) 分类号:F3 关键词:生态农业   模式   效益   芗城区  

★ 南溪县桑园套种榨菜效益分析

★ 大蒜套种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法学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分析论文

★ 棉花稀植栽培技术分析论文

★ 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效益分析论文

★ 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研究论文

★ 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综合效益的评价研究

★ 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分析论文

小锦州航电枢纽农业效益分析 篇7

关键词:小锦州航电枢纽,灌区农业,农业效益

前言

航电枢纽是指以航运开发为主, 兼有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等其它功能的拦河通航建筑物, 是交通运输部门为了促进航道的建设与发展而实施的“以航为主, 航电结合, 以电促航”的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农业效益是指农业能够满足人类利益的效果, 包括: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社会效益、农业生态效益。第二松花江上拟建的小锦州航电枢纽具有良好的航运效益、发电效益, 也将对周边的永舒榆、九座、土城子灌区农业发展带来影响, 其中对永舒榆灌区的影响最为显著。针对永舒榆灌区农业发展, 从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社会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拟建小锦州航电枢纽农业效益。

1 小锦州航电枢纽概况

为了发展吉林省水运, 吉林省航道管理部门在第二松花江丰满大坝至三岔河口段规划了九站、白旗等8个航电枢纽, 小锦州航电枢纽就是其中之一。该枢纽位于第二松花江丰满大坝以下72km, 校核洪水位177.4m, 设计洪水位176.3m, 正常水位176.0m, 校核库容0.4776×108m3, 正常库容0.3091×108m3, 装机容量35MW, 年发电量1.4×108KWh, 渠化里程22km[1]。

2 永舒榆灌区概况

永舒榆灌区位于吉林市北部, 第二松花江右岸, 以第二松花江为水源, 是吉林市唯一的无坝自流引水大型灌区, 是吉林省8大灌区之一, 也是吉林省的水稻主产区, 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灌区始建于1943年, 自建成以来, 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益范围涉及长春、吉林两个地区的两市一区共7个乡镇、62个行政村、1个国营农场和1个经济开发区, 灌区人口15.7万人。规划灌溉面积2.41万hm2, 实际灌溉面积1.95万hm2, 实际灌溉定额14490m3/hm2, 设计灌溉保证率65.7%[2]。

3 农业效益分析

3.1 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3.1.1 农业灌溉

永舒榆灌区是自流引水灌区, 渠首取水口处水位为174.12m。近年来, 由于第二松花江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 丰满水库蓄水不足, 渠首所处河段河道下切、水面线下降, 加之区间工业、居民用水量逐年加大, 导致实际的灌溉保证率远低于设计保证率, 致使灌溉不足, 粮食减产。2012年, 为保春灌, 吉林市投资近320万元在灌区渠首修一条简易临时拦河坝横断江面, 以抬高水位, 确保灌区的水田能够及时泡田。由于是临壅水措施, 只能解决近一两年的灌溉问题, 如再发生像2010年的汛情势必将该拦河坝冲毁, 可能年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抢修抢建,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灌区的供水问题, 因此水利部门建议在取水口下游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工程, 估算投资7500万元[3]。该枢纽正常水位为176.0m, 灌区渠首取水口正处于该枢纽的回水区域内, 正常水位高出渠首取水口近2m, 不用修拦河闸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渠首取水难问题, 既可节省巨额工程投资, 又可极大的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促进灌区农业发展。

(1) 中低产田改造。以灌区水稻种植为例, 灌溉用水得到保证后, 将可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 每亩平均增产暂按100kg考虑, 水稻收购平均价格3.0元/kg, 每年可增加农业收入600万元。加之由于灌溉给旱田带来的效益, 那么由于修建枢纽所带来的农业效益将更为可观。

(2) 旱田改水田、荒地改水田。灌区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灌区水稻平均亩产530kg、收购价格平均3.0元/kg, 玉米平均亩产430kg、收购价格平均1.8元/kg, 水田比旱田每亩毛收入多816元, 灌区农民更倾向于种植水稻, 但由于灌溉保证率低、井灌成本高等诸多原因, 不得不种旱田。该枢纽投入使用后, 灌溉用水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将提高, 水稻的种植面积将逐步增加, 初步预计将有0.3万亩的玉米旱田改种水田, 每年可增加农业收入245万元。此外, 初步预计灌区将新增荒地改水田面积0.2万亩, 每年可增加农业收入318万元。

(3) 井灌改自流灌。依据《吉林省物价局、水利厅关于调整水利工程供农业用水价格的通知》, 永舒榆自流灌区水价为0.038元/m3, 在自流灌溉不足情况下, 不得不采取井灌方式, 水价 (含打井、提水所用的油、电费) 要远高于自流灌溉的水价。枢纽投入使用后, 灌区灌溉水得到保障, 水量充沛, 无需继续打井或提灌, 农民可节省大量资金。

3.1.2 水产养殖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第二松花江永舒榆灌区江段水产养殖业发展极缓慢。经估算枢纽投入使用后, 库区将形成水域面积30 km2, 宜发展水产养殖的面积约10km2, 可通过网箱养殖、库湾放养鲤、鲢、鳙、草、鲫等经济鱼类, 按鱼产量100kg/亩计算, 年产商品鱼150万kg, 按10元/kg计算, 水产养殖年收益可达1500万元。

3.1.3 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

该枢纽投入使用后, 灌区水产养殖业、绿色粮食种植业、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将得到较快发展, 灌区生态环境也将得到较大改善, 为灌区发展具有灌区特色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基础。灌区可以充分利用库区风景秀美、农业景观众多、乡村民风淳朴等优势, 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

3.1.4 抗旱防洪

由于第二松花江流域降水时空不均, 灌区农业发展既要抗旱, 又要防洪灾, 枢纽投入使用后将为灌区实现旱涝保收发挥积极作用。在旱季, 天然状态下, 上游来水将有时很难满足灌区用水需要, 枢纽运行后, 水库库容将起到应急作用, 大大缓解干旱所带来的压力。每年7、8月份雨季来临, 灌区沿江区域防洪减灾形势严峻, 该枢纽的库容虽然不大, 但与上下游航电枢纽联合调度, 将在调蓄洪水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而减少淹没耕地面积, 降低灾害损失。

3.2 农业社会效益分析

3.2.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是世界人均粮食占有率较低的国家,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的长期战略, 增加东北大米等粮食作物产量是重要保障。为此, 吉林省政府制定了《吉林省农业“532”工程规划》, 要建设5000万亩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吨。永舒榆灌区作为吉林省八大灌区之一, 在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前文分析, 该枢纽投入使用后, 能保证灌溉用水, 确保灌区粮食稳产, 此外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旱改水、荒改水, 预计灌区每年还可增加粮食产量0.336万吨。灌区粮食稳产、增产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3.2.2 促进农民就业

该枢纽新增水域可为灌区提供水产养殖、生态旅游、餐饮等多项经济增长点, 能促进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 增加农民转型就业机会。此外, 枢纽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 这将为灌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对社会就业起到稳定的保障作用, 同时也将促进灌区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3.2.3 增强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 灌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灌区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而且将危害我国的粮食安全。该枢纽项目实施后, 将增加粮食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生活环境, 必将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3 农业生态效益分析

3.3.1 保护地下水资源

多年以来, 由于灌区供水不足, 每年开采大量地下水用于灌溉, 使灌区地下水位下降, 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灌区自流灌溉用水得到保障后, 地下水的抽取量随之降低, 同时地表水也将补充地下水水源, 从而使地下水资源系统和地表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原来的平衡, 原来的地表植被逐年减少的情况会得到控制和改善。

3.3.2 减轻环境污染

当前灌区农民生活取暖能源消耗方式以燃烧水稻、玉米秸秆为主, 不仅能源消耗大、浪费资源, 还污染环境。枢纽年发电量1.4×108KWh, 可以改变灌区用电紧张的局面,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用电得到保证后, 将有利于改变当前灌区农民能源消耗方式, 更多采用电器设备, 进而减少秸秆燃烧量, 减轻大气污染。此外, 由于水库形成, 以及水田种植面积增加, “湿地效应”将显著增强, 使灌区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不仅有利于灌区农作物增长, 也将使土壤性质得到改善。

3.3.3 淹没土地

根据《第二松花江吉林市以下河段梯级渠化工程总体规划报告》, 该枢纽将淹没土地14.80km2, 主要为河滩地, 只有少量农田。同时, 由于蓄水后水位抬高, 可能对灌区沿岸地带造成一定的浸没, 引起土地盐碱化, 使部分农作物减产。

3.3.4 影响鱼类洄游繁殖

该枢纽规划中虽留有鱼道, 但库区将形成与原天然河流不同的水域环境, 导致底层水温降低、下游饵料减少, 对第二松花江鱼类, 特别是对鲟鱼、鲑鱼等洄游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的繁殖和成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该枢纽具有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社会效益;在农业生态效益方面既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等有利一面, 又有淹没土地、影响鱼类洄游繁殖等不利一面, 但利大于弊。总体来说该枢纽具有良好的农业效益, 符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参考文献

[1]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松花江吉林市以下河段梯级渠化工程总体规划报告[R].2010-6.

[2]于会玲, 严学刚.永舒榆灌区防渗技术综述[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1 (06) :146~147.

效益农业 篇8

【关键词】 抗旱节水 提高 粮食生产效益

1.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适应干旱形势必然选择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節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4.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上一篇:旅馆计划书下一篇:高一四班级口号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