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共8篇)
“十一五”以来,高平市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为了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该市按照“三种三养三加工”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成立了项目领导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和各乡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去年,高平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日光温室的补助标准调高到1万元,范围扩大到连片发展、贷款贴息、技术培训、品牌创建、标准化生产、基础设施配套等各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温室大棚的积极性。两年来,市乡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8000多万元,调动社会资金4亿多元,建设设施农业大棚8000多栋。
为抓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部门加强了对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的组织领导,经常派技术人员进园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基地和产品认证、技术规程制订、商品注册、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广组培育苗、节水滴灌、反光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蔬菜生产管理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化连栋温室、大跨度无支柱金属桁架结构温室等先进建棚技术和新型建棚材料,不断加强设施农业种植标准化的推广力度。示范区建设项目要求: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操作,在生产中不使用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和未经处理的有机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及未经登记的生物肥料。经过几年的努力,高平市的蔬菜种植标准化有力地推动了循环农业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模式,农业经济形成了循环产业效应。示范区内的试验示范食用菌、油桃、樱桃、葡萄等品种的设施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全市设施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快,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 全省上下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 有力地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2009年底, 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到2010年年底, 预计可突破400亿元。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我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品牌化建设、经营管理理念和利益联结机制也得到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已日益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增长较快、特色优势突出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 加工布局日趋合理, 主导产业已经形成。
全省在金泽、粟海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 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向优势产业和区域集聚, 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八大主导产业, 即粮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加工业。
(二)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支撑能力大大增强。
截止2009年, 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分别达到了20余家和160余家。其中, 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已经超过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大, 并且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持续增强,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三) 品牌建设扎实深入, 市场影响持续扩大。
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意识增强,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国家级品牌有20多个, 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的有200多家, 比2005年增加2倍多。
二、我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措施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得益于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全力参与。
(一) 坚持政策引路, 形成发展合力。
近年来, 我省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尤其是2009年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 制定了企业用地、用电、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 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龙头企业的积极性, 形成了合力推进的氛围。
(二)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发挥引导作用。
2005年以来, 省政府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资金从无到有, 逐年增加, 至今已达到近2亿元。专项资金使用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主要用于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基地建设等, 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拉动效应。
(三) 密切政银企合作, 破解信贷难题。
多年来, 我省积极与金融部门构建“政银企”三方长效合作机制。尤其是今年举办全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银企洽谈会暨信贷签约仪式签订了总额近40亿元的信贷协议。2010年, 我省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积极合作, 努力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出口型龙头企业发展。并通过举办银企洽谈会等活动, 进一步促进银企项目对接。
(四) 加强沟通协调, 实行“一企一策”。
我省充分发挥省农业产业化领导组办公室的协调职能, 与省交通厅、省国土厅、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沟通联系, 协调各部门完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配套扶持政策, 具体解决落实龙头企业用地、修路、用电、税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省交通厅已正式将我省的9个龙头企业18条道路列入全省“村村通”规划, 安排专项资金修建。省统计局也已经将“513”工程省级梯次企业全部纳入统计监测范围, 实时掌握企业发展状况。
(五) 培育优势企业, 打造龙头经济。
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 不仅能够解决农民增收卖难的问题, 还能够为地方经济提供重要增长源。至今, 我省已评选认定四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 我省又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 按照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分层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原则, 共分级评选认定了近500家企业。金泽、粟海、大象等一大批重点龙头企业, 日益发展壮大, 成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排头兵。
(六) 强化企业家素质,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从2004年起, 我省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七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高级研修班, 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名校, 聘请全国著名专家就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关键内容, 进行亲身讲授, 并组织参观考察国内知名大企业。企业家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丰富了知识, 拓展了思维, 增强了发展的信心,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七) 实施品牌战略, 开拓国内外市场。
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 对具有山西区域优势的产品, 以优势企业为依托, 对品牌进行整合。同时, 协调配合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做好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审核认定工作, 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加工企业进行奖励。每年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境内外经贸洽谈活动或举办博览会和展销周, 扩大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其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八) 加强科技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采取政策引导、搭建合作转化平台、强化服务指导等多项措施,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 着力提升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我省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 困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时, 要清醒地看到, 山西农产品加工业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改变, 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1.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足。
纵向比成绩明显, 横向比差距较大。发达国家深加工农产品80%以上, 我国40%左右, 我省只有36%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 我国为1.1倍,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7:1;2009年我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而河南双汇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 蒙牛、伊利年销售收入在250亿元左右。
2.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科技研发滞后和新项目储备不足。
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科研投入较少, 技术力量薄弱,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精深加工不够。高起点、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兴项目储备不足。产业链条短, 规模小、高端产品少。
3.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最紧要的
问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和企业家素质不高。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 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并且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属于“实战型”人才, 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上, 或多或少地存在欠缺, 而这种缺失直接制约到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壮大。
(二) 潜力和机遇。
先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 农产品加工业是长盛不衰的朝阳行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将步入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段。
1. 需求潜力大。
根据国际经验和经济规律,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食品消费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 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方便、营养、安全综合需求的新特点, 人们已不满足于产品数量的增加, 而是希望产品更加高档、安全、卫生、营养, 消费行为将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 对优质品牌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 这些新变化, 无疑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2. 产业梯度转移加速。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成本的不断加大,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有比较优势。只要能够研究和出台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做好综合协调和配套服务, 一定能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 通过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超常规发展。
3. 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加快。
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 煤炭资源整合步伐的加快, 省内煤焦铁等资源型企业资本谋求新的发展出路。一大批煤焦铁企业开始转产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 发展空间大。
山西境内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小杂粮、高粱以及干鲜果、蔬菜、油料等。其中以小米、豆类、马铃薯、苦荞、红小豆、燕麦等为主的杂粮面积、产量占到粮食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3, 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山西的核桃、红枣资源丰富, 其中核桃产量、出口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一。同时, 山西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 蕴生了一大批风味独特、制作精良、久盛不衰的传统名品, 老陈醋、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等传统名品驰名中外,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传统优势, 为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大规模、高层次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和全国先进省份相比, 还存在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规模较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等问题。现实差距就是发展潜力。
5. 发展环境好。
自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以来, 各市县纷纷出台专门的配套扶持政策文件, 明确专门的财政扶持资金。初步统计, 省市县三级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超过4亿元。同时, 省直各有关职能部门、金融部门、新闻媒体大力支持, 积极参与, 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513”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正日益形成。这些在山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说农产品加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
四、建议
今后, 我省应当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力度, 按照省政府部署, 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目标, 以培育“513”工程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八大优势产业链为重点, 强化项目支持, 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政策措施, 加强指导服务, 全力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从而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亦兵,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5年7月第4期。
[2]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 晋政发[2009]32号。
[3]朱海霞, 权东计,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3卷第1期。
2012年,吕梁市财政总收入已达341亿元,在山西11个地市中名列前茅,仅次于山西省会城市太原,位列第二;但同样是吕梁,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346元,在山西11个地市中的排名,却成了倒数第二。
“近几年,吕梁市财政收入90%来源于煤焦及冶金业,农业仅占到7%,典型的一煤独大。全市农业人口有290万,占总人口数的80%,其中年人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就有88万之多。” 吕梁市农业产业化和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陈林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13年年初,吕梁市委、市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农业振兴计划,并向计划内的农业项目投入上亿元资金。当地政府如此动作,被山西媒体看作是吕梁市由能源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而当地多名官员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政府给农业投入如此多的真金白银,实属“多年未遇的稀罕事”。
吕梁,一个依赖煤焦产业崛起的资源型城市,何以要向农业投入巨资?农业振兴计划是否可以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农业振兴计划的实施,会给当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
近几年,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些政策可分为:粮食、畜牧业、特色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五大类。公开资料显示,山西的政策(项目)共计有30项,涉及资金达54. 3亿元。
山西省高层试图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来改变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而吕梁市在农业上的新举措,正是“山西转型的一个缩影”。
吕梁市政府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农业振兴计划,在当地被统称为“8+ 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下简称振兴计划)。“是一个从地下转到地上,黑色变绿色的计划,”当地一位官员说。
陈林强介绍:“‘8’就是培育壮大红枣、核桃、杂粮、蔬菜、马铃薯、食用菌、中草药等8个产业,‘2’就是市场开拓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两个突破口。”
吕梁市现有核桃300万亩,红枣200万亩,“核桃面积占全国核桃种植总面积的7%,红枣面积占全国红枣种植总面积的10%,红枣和核桃是吕梁农业的拳头产业。”陈林强说,“另外,吕梁独有的地理、气候等条件也适宜杂粮、马铃薯、食用菌等农作物的生长,这些都是我们的农业优势。”
“前些年红枣、核桃等农产品对农民增收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那是因为生产规模小、生产管理不足。”吕梁市委副书记吴志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今年,我们要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红枣、核桃、杂粮等等优势农产品的管护,集中到一部分种植能手或者农产品经营企业手中,通过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化经营的形式,来搞农业产业化。”
吴志国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枣树平均产量只有1000斤左右,一斤红枣的收购价为1元,每亩地的收益只有1000元,如果搞红枣产业,只要严格进行标准化管理,红枣亩产量能上3000斤,枣子的质量也好了,每亩至少有4000元的收益。
“我们在枣林里搞了林下农业,种植了蔬菜、瓜果等农作物,预计每亩还能增收1500元。”
吴志国把振兴计划称为“农村又一次改革”。他说,“200万亩红枣覆盖了吕梁市沿黄河4个县,涉及农业人口40多万,两个百万亩的核桃林带,涉及上百万农业人口,仅这两个农产品就涉及150万农业人口,其中多数为贫困人口。”
“通过新的合作方式,或者公司化经营的方式,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使得一部分地方的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这样,农民可以有两份收入- - -土地出租的收入及在经营企业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农产品经营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吴志国说。
吴志国告诉本刊,今年吕梁市准备对小米、绿豆、土豆等农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如果通过了认证,这些农产品的价值可以大幅提升。
以绿豆为例:一斤普通绿豆售价只有3~4元,绿色认证后一斤可以卖到10~20元,农产品价值就可以提升10~20倍。“规模化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是吕梁农业的发展方向。”
按照振兴计划,2013年年初,吕梁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开始进行红枣、核桃、杂粮等农产品的小范围产业化试点,“1万亩红枣、2. 5万亩核桃、2. 5万亩杂粮……这些标准化示范园区已经在吕梁各县开工,如果效果好,明年各类标准化园区将在吕梁大范围推开。” 吴志国说。
要官帽子?还是要民生?
一方面,山西农业增加值仅占GDP的6%,“农业给不了官帽子,投入农业不值得”,这似乎成为部分地方官员的共识;另一方面,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对保证市场供给、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大投入。
在此两者之间,该如何选择?今年,吕梁市在推行振兴计划时就遇到了这对矛盾。
从2013年开始,吕梁市政府每年给振兴计划投入1亿元,这笔巨额资金的投入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吕梁市市级可用财力约为30亿元,掏出1亿元投到振兴计划,已经不少了。”吕梁市农业局局长高堂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陈林强则透露,年初至今,吕梁市下辖13个县已经给振兴计划投入6. 7亿元,“加上社会资金,估计总投入应该在22亿元左右。这些钱用于涉农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的建设。”
但给农业投入巨资,一部分人并不认同。“与工业项目比,农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值得做?”陈林强说,“不少干部觉得投资农业是件无利可图的事情。”
“毕竟,在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时,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很重要的标准,工业项目容易见效。农业就不同了,它在短期內不仅对GDP和财政收入起不到作用,还需要政府持续投入,于是有人对政府向农业投巨资产生了疑问。”吴志国告诉本刊,“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想法,山西省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在吕梁,往农业上投入使农民得到实惠,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增收脱贫的问题。财政拿钱,让农民稳定增收,表面上看对财政没什么贡献,但是,从社会角度看贡献是非常大的,农民有了稳定收入就能脱贫致富,农业也就做大做强了。”
nlc202309011109
吴志国认为,目前吕梁农业“做不大”的原因,就在于农业低效益问题- - -低效益导致了低收入,也就一直不能把“企业—合作社—农户”这条产业链衔接好。
“而农业产业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农业’和过去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一部分干部却没有认识到这点,这种思想需要时间来转变,其实,转型首要转的是人的思想。”
实际上,吕梁此番转型也是“时势使然”。在外界看来“吕梁很有钱”,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是煤焦以及冶金行业。前十年,煤焦市场火爆,特别是4号主焦煤,每吨最高卖到了1800元,政府财政收入从增速到總量都依附于煤焦及冶金业。
陈林强说,煤焦市场好的时候,吕梁不断上马煤焦项目,大抓工业,农业被忽视了,农民们离开土地去煤焦企业里打工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近两年,煤焦市场低迷,涉煤焦企业大幅裁员,农民们的收入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打工收入并不能让农民的收入稳定增长,土地才是农民稳定收入的来源和基础。”
灾害中,农民看到了新希望
但振兴计划始一推行便遭遇重创。今年4月的两场霜冻和7月前后近40天的连阴雨,让农业增收项目几乎泡汤。
柳林县三交镇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红枣第一镇”,按照振兴计划,在这里对12300亩红枣进行精心管护。柳林县三交镇党委副书记党锋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三交镇有32000亩红枣林,是一个以红枣为主导产业的纯农业乡镇,今年的灾害让这个乡镇的红枣减产80%。
三交镇坪上村村支书刘平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十年九旱,谁曾想,今年却涝了,旱地变水地。”
今年7月前后,断断续续下了40多天雨。“一个月就下了326毫米的雨,往年一年的雨水才有400多毫米。”坪上村村主任刘喜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树枝上挂满了枣,可没几天就被雨水冲掉了,地上厚厚的一层,心疼得不行。”
刘喜才不住念叨,要不是灾害,今年一定能大丰收,“10多公分长的树枝上能挂果十几颗。”他边说还边比划。
这场连阴雨让坪上村400多户枣农损失巨大,如果在往年,灾害将使这里农民的生活陷入困顿,但是今年却出现了逆转。
刘平生告诉本刊,今年初按照振兴计划在对枣林管护的同时采用了立体种植技术,树上有枣,树干架豆,树下有瓜果和蔬菜,“树下的蔬菜也受到影响,但不严重。西红柿、茄子、豆角、西葫芦、南瓜等树下作物都采用了地膜覆盖,科技抗灾。整体蔬菜的价格还可以,树下种植的西红柿一亩可以卖3000多元,树上的损失树下补。”
堡则则村55岁的刘月平管护着200亩枣林,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去年红枣的收入是六七万元,今年初,树下种植了西瓜、甜瓜、西葫芦、豆角,“现在都是地膜覆盖,以前不懂,这个是新技术。今年枣不顶事了,但树下的瓜菜效益还行。现在,豆角、西葫芦、西瓜三项已经收入了8万元。”
石西乡两河口村58岁的马玉才,一亩半地种植蔬菜瓜果收入了3万元,他说:“管护和种地离不开科学,谁不相信科学,谁就是失败者。”
“三交镇一共在枣林中铺了800亩的地膜,这些地膜都是当地政府无偿提供的。”柳林县农委主任贺瑞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另外,县里还投入180万元给全县3万亩枣林上了保险,估计保险公司能理赔500多万元。”
“枣树稀疏,可以开发林下经济,三年期的中药材每亩可以增产700~800元,林下种植黑豆,一亩地就可以产生上千元的收入……林下经济推广了好多模式,正常年景农民收入可以成倍增长,遇到天灾还可以减少损失。” 贺瑞斌说。
尽管,今年柳林县的红枣产业受到了重创,但贺瑞斌仍对明年振兴计划的推广信心满满,“灾害中,农民们从林下经济看到了新希望。”
振兴计划中的煤老板身影
看到“山西”、“吕梁”、“煤焦”就会让人联想到“煤老板”,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
随着煤改的落幕,山西数千名煤老板将从煤炭产业退出。据业内人士估计,山西各地“煤老板”手中大约有3000亿元的资金,其中,吕梁大约为500亿元。
振兴计划中,开始出现煤老板的身影。近几年,大量由煤老板投资兴建的农业园区、大型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吕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山西省农产品加工局局长李岳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据粗略统计,目前山西进入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煤焦资本有近200亿元,是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前69亿元的近三倍,这其中大多为煤老板退出资金。”
汾阳人李秋娥,2008年从煤焦行业女老板变成了山西山宝食用菌有限公司(下简称山宝公司)董事长,山西省食用菌行业领军人物,当地人称“蘑菇大王”。
今年,振兴计划涉及的“食用菌产业”的菌种提供及成品回收,就是由李秋娥的公司承担。
按照计划,吕梁市要新发展窑洞食用菌15万平方米(5000孔废弃窑洞),这些食用菌的菌种都由山宝公司供应,“价值1750万元的500万棒的菌种无偿提供给农民,今年5月至今,已经给农民们供应了200万棒菌种。”李秋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买菌种的钱由政府出,市级财政支付三分之一,县级财政支付三分之二。”
据李秋娥估算,一棒3斤重的菌种袋可以产3斤蘑菇,每户种植户供应1000棒,至少可以产生6000元的利润。
但事实上,菌种提供出去,最终只有不到20%的蘑菇卖回山宝公司,“我们是保底价收购,如果市场价格高,农民可以把产出的蘑菇卖到市场上去。”
“这个事情主要就是为了惠农,我们是在培育种植市场,现在并无多大利益,但是,随着蘑菇种植规模的扩大,企业是可以有利润的,市场前景很好。”李秋娥对自己选择的路径也满怀信心。
“农业产业化,涉农龙头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它搞不起来农业产业化就是空谈,那就是在作秀。”吴志国告诉本刊,“今年,吕梁市开始扶植65个规模不等的涉农龙头企业。前几天,吕梁市政府给某银行注入2000万元保证金,银行将给这些涉农龙头企业提供2亿元贷款。”
尽管吕梁官方宣称将持续推进振兴计划,但是不少人都在担心这样一个问题:振兴计划是否会长期实施?
“前几天开座谈会,农民们问:你说的很好,没问题,都可以落实,但是,如果上面的主要领导换人,这个计划怎么执行下去?”吴志国也表示忧虑,“其实,这件事情干部和老百姓都有担心,毕竟农业真正产业化之前是需要政府真金白银往里投的,两三年内对财政收入和GDP增长起不到作用,一旦停止投入就会出现断层,那就危险了,可能前功尽弃。”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简称山西农大,学校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高校,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始建于19,初名私立铭贤学堂,创始人为孔祥熙,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列入全国重点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
截至7月,学校有太谷、太原龙城2个校区,占地面积3515亩,建筑面积1880亩;设有22个教学单位,开办的本科专业68个;有教师、科研人员及职工4381人;馆藏纸质藏书185余万册,纸质期刊1360余种,电子图书329.3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校训、校徽
第三章 办学规模及学科专业设置
第四章 教育形式
第五章 校内管理体制
第六章 教师及教育工作者
第七章 学 生
第八章 经费、资产及财务制度
第九章 举办者与学校 第十章 宗旨和业务范围 第十一章 终止和剩余财产处理 第十二章 章程修改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七条 山西农业大学的校训: 团结 勤奋 求是 创新
第八条 山西农业大学的校徽:校徽核心图案以篆书“农”和“大”为设计素材,体现了农大理信、严正、稳定、管理有序,展示出农大作为农业高校所具备的行业素质。
第九条 山西农业大学校庆日定为:9月10日
第三章 办学规模及学科专业设置
第十条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
第十一条 学科门类及专业设置
根据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力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稳定在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稳定在2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点稳定在40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争取达到3个,本科专业总数发展到55个左右。
第四章 教育形式
第十二条 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非学历教育;以全日制教育为主,兼顾非全日制教育。努力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十三条 我校学历教育要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业标准:
(一)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把领导教职工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职责;4.维护学生、教师和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校长办公会是在校长主持下,集体参与校长决策的审议机构。由校长、副校长、校长办公室主任组成。必要时,可吸收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校长不在时,由校长指定的副校长主持会议。其主要职责是: 1.研究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项;
2.根据校党委的有关决定,研究制定落实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方案;
3、研究学校的教学、学科建设(学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学生教育以及学籍管理工作;
4.审定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5.研究学校工作计划和总结;
6.研究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人事管理工作的规划方案及实施意见,教职工的调入、调出、聘任;
7.研究提出每年学校招生计划、毕业生就业方案;
8.研究提出科学研究规划和重大项目、科技开发、校办产业的实施计划; 9.研究教职工及学生的表彰奖励及处分事宜;
10.研究审查学校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报告;预算外资金开支在5万元以上须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审议,50万元以上须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审议,报党委会研究决定;
11.研究学校基建项目、大的修缮项目以及大额度资金的使用; 12.研究审查与国内外有关单位、个人重大合作、交流协议; 13.拟订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方案,聘任行政组织机构负责人; 14.听取有关单位的重点工作汇报; 15.研究涉及全校性的工作及其他事宜。
第二十条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主要负责制订事业发展规划,配置人、财、物等教学资源,负责基建、维修项目的审定与实施,统一管理国有固定资产,评聘教师职务及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决定有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宜;对下属各学院及部门,实施统一领导和调控。
第二十一条 学院为学校下设的办学实体,主要负责下列工作:
1.审议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工作计划;审议校行政的工作报告;讨论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审议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学校财务预算编制方案、决算执行情况及其它重大改革方案,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审议通过学校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奖惩制度以及其它与教职工有关的基本规章制度;
3.审议决定学校的公有住房出售分配方案、福利费管理使用原则和办法,大型集体福利事项等;
4.检查评议各单位落实学校校务公开有关规定的情况;评议监督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对他们进行表扬、批评、评议、推荐,必要时可以建议上级机关予以嘉奖、晋升或予以处分、免职;
5.教育职工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支持校长及行政部门行使指挥职权。
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内容及组织办法应根据本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相应条款确定。
第二十三条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成果奖和科学研究成果奖;负责学术梯队建设方案的审议;组织全校性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应在校内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中选拔,也可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根据工作需要还要选聘少数领导干部参加,其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全体人数的三分之一。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图书馆馆长应为学术委员会成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校长兼任。
学术委员会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秘书长由主任提名,经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学术委员会对重大问题表决时,出席会议的人数应超过委员人数的一半,并以超过到会委员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的票数为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校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校内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工作,就是否授予学位做出决议。
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督导机构,对全校教学单位及教学管理部门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价,以保证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团组织应在下列方面充分做好工作: 1.按党委部署和团的工作任务,抓好团员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科学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团员和青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 3.根据青年身心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广大青年的文明素质、文化修养和健康向上的情趣;4.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的工作;5.协助学校做好安定团结的工作;6.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团组织的先进性,发挥团组织的战斗作用与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六章 教师及教育工作者
第二十九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应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第三十条 我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享受校、院的福利待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接受其他方式的培训。第三十一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
具体任职条件。
第三十五条 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教师经评定具备某一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由学校按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任。
教师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未到聘任期满,随意中止聘任合同的一方应按合同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六条 学校对教师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应公正、客观、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其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晋升和奖惩的依据。
第三十七条 学校对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学校应就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按其所属系列的任职条件,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其聘任办法,与教师职务聘任办法相同。
第三十八条 学校管理人员,要按国家规定,逐步实行教育职员制。在实行教育职员制度之前,仍按原干部系列,由相应的组织部门进行考核,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学校党委或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兼任教学和科研工作,达到任职条件者,可晋升相应的教师职务或其他专业技术职务。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执行高等教育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2.熟悉本职工作的特点及规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3.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思想,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育人水平;4.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不谋私利,工作敢于负责,不推诿、不扯皮;5.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6.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 学校实行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以鼓励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成绩。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的评定工作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
第四十条 学校对校本部在编的工勤人员实行聘任制。受聘人员的基本条件是: 1.热爱教育事业,拥护党的四项基本原则;2.遵守法纪,团结同志,服从领导;
1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品学兼优者可获得相应的荣誉称号,或获得其他奖励;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时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可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四十三条 我校学生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2.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要求;4.按学校有关规定,按期缴纳学费、住宿费等项费用。
第四十四条 学校提倡和支持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依法保护学生以诚实劳动和服务获得的收入。勤工俭学活动主要指与专业学习结合的科技与文化服务;有利于培养劳动观点和自立精神的劳务服务。
学生个人不得从事经商活动。
第四十五条 我校学生不得进行宗教活动,不得举行未经批准的游行、示威活动,不准张贴大、小字报,不得从事法律禁止的活动。
第四十六条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和通过正常渠道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或建议。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并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服从学校的管理和领导。
第八章 经费、资产及财务制度
第四十七条 学校经费来源包括: 1.财产补助收入,具体有: ①教育经费拨款,即学校从国家和地方财政取得的教育经费;②科研经费拨款,即学校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的科学研究经费,包括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等;③其他经费拨款,即上述经费外的事业经费,包括公费医疗经费,住房改革经费
3度所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本人负责,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学校财务管理应严格坚持下列原则: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学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五十五条 学校财务工作,应接受学校审计部门和上级审计部门的审计,并按要求向有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第九章 举办者与学校
第五十六条 学校的举办单位是山西省教育厅。学校党委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第五十七条 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法规,举办者的主要职责是: 1.为学校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并按《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证学校经费逐年增加;2.检查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情况;3.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审批学校发展规划和招生计划,组织领导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审查、审批;4.管理学校基建投资,事业经费分配及决算;5.指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后勤工作;6.组织校际间学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对学校进行教育质量检查和评估。7.根据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积极支持学校面向社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扩大合作办学领域与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明确学校权利与义务,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具有有效自我约束机制的法人实体。
第五十八条 学校享有如下权利: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校长为法定代表人。在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2.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3.依照专业目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4.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5的杰出人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或其他荣誉称号。
第十一章 终止和剩余财产处理
第六十五条 学校有以下情形之一,应当终止: 1.完成章程规定的宗旨; 2.原审批机关决定撤销; 3.因合并、分立、解散。
第六十六条 学校终止,应报山西省教育厅审查同意。
第六十七条 山西省教育厅同意终止后,在山西省教育厅和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开展清算工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六十八条 清算工作结束,应形成清算报告,报山西省教育厅审查。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第六十九条 学校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山西省教育厅和有关单位的监督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章程进行处置。
第十二章 章程修改
第七十条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修改章程:
(一)章程规定的事项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符的;
(二)章程规定的内容发生变化的;
(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决定修改章程的。
第七十一条 章程的修改,经山西省教育厅审查同意后,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涉及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的,须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七十二条 本章程经教代会20 年 月 日讨论通过生效,并报教育厅审核批准或备案。
山西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是联盛集团由资源型企业向生态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和里程碑项目,也是集团董事局主席邢利斌先生回报生态、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崇高精神的体现。该园区位于柳林县城东南40公里处的留誉镇,辖18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总人口19626人,耕地面积41477亩,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园区村民以户组建土地合作社,并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到合作社,村委会将村集体机动地、四荒地、林地等公共土地也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用土地经营权出资占40%,集团用现金出资占60%,组建山西联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园区项目的投资主体。园区建设坚持“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的指导思想,坚持生态和谐、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科技支撑的原则,着力构建四大产业体系,完成十大项目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建设为目标。四大产业体系即:以特色经济林栽植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循环产业体系、以特色宜居名镇开发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产业体系。十大项目建设即:①土地治理综合:机修整地8万亩,人工梯田1万亩,人工条带4万亩,造坝地1.5万亩,配套田间道路300KM。②林业产业综合:栽植核桃林8万亩,钙果林5万亩,白皮松、樟子松等生态树4万亩,通道绿化带300KM,防护林带30KM。③水利水土保持综合:年引用1000万方黄河水工程;河道治理美化工程30处,蓄水800万方;可供浇灌13万亩农田的提灌工程。154平方公里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全部治理。④旱作农业综合:轮茬种植土豆、高粱、玉米各5000亩;实施6万亩旱作农业地膜覆盖工程;种植1000亩山地旱作蔬菜。⑤畜牧业综合:年出栏1万头的肉牛育肥,20万头猪养殖,20万只鸡饲养及特色养殖项目;⑥农产品加工项目:5万吨核桃生产2万吨核桃油,5000吨活性炭,1万吨核桃蛋白加工;3万吨钙果生产7000吨果酒、1000吨钙果油;万吨马铃薯、万吨面粉及万吨白酒生产项目。⑦循环农业综合:核桃林、钙果林、土豆、高粱种植,支撑5万吨核桃、3万吨钙果加工,万吨白酒、马铃薯加工;油渣、果渣、薯渣、酒糟与秸杆合成饲料,支撑万头肉牛育肥、20万头猪养殖、20万只鸡养殖;动物粪便为原料,兴建日产6000方的沼气;以沼渣、沼液、风化煤为原料建年产1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有机肥加施到种植链条,形成循环产业。⑧农村城镇化综合:建设5000套农民新居,配套2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52个旧村复垦,300套农家乐小院改造;农民素质提升系列工程;旧村文化保护系列工程;驻村大学生工程;30万件服装生产就业工程。⑨旅游综合:创意18个特色农场、300处农家乐小院;建设陵园公墓区、庙宇文化景观、黄土地质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场、影视城、娱乐城等旅游项目;⑩物流信息产业园:惠家坪货运站;寨子湾仓
储、装卸、搬运、保管中心;配套物流信息控制中心、科技大厦以及物流基础设施项目。
联盛农业公司,计划从2011年起,用5年时间,投资100亿元,建设十大项目,支撑四大产业体系,形成年产值超过60亿元的现代农业规模;安排5000户农民迁入新居,完善配套设施,形成园区城镇化的雏形;培训1万农民,转化农业产业工人6000人,实现农民工人化。目前,园区总规划正在论证中,7个分项目的可研设计已经完成;完成机修整地3万亩、栽植生态林2万亩、核桃林2万亩;建设园区道路100公里;打坝65座、淤地6800亩;开工河道蓄水工程8处,提灌工程30处;新镇建设一期工程2000套农民新居,年内主体完工;酒厂三通一平完工,主体开工等,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
山西省转型发展的一次盛大亮相和精彩转身
这次特色农博会, 是山西奉献给全国并让山西自豪的农业盛会, 是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展会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我国的23个省市区, 共计1 429家企业参展供货, 660家采购商参会订购, 十大博览交易板块, 13个系列节庆活动, 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在展会高峰时段, 近处来自清徐、榆次, 远处来自长治、运城、大同, 仅晋中、忻州的乡村干部和农民就超过万人, 数百人排成长龙购票参观, 原有两个固定售票室不够用, 就又临时启用两部售票车, 太原街头巷尾人们都在热议农博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在开幕式后巡视各展区时说, “这些年我参加了许多全国性农业展会, 山西的农博会办得最好最有特色, 办出了一流水平”。展会的第2天, 山西省26位省级老领导集体参观了农博会, 老领导们说, “这次农博会搞对了、搞准了、搞好了, 我们的特色农业在全国可是打响了, 山西农业就是要这样抓”。临汾市秦壁蔬菜合作社的120位农民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农博会, 他们激动地说:“这场面真火爆, 产品真丰富, 看了真过瘾”。台湾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会长林先生和台湾资深农业专家杨教授, 都高度称赞“农博会办得太好了, 没有想到山西有这么多好东西, 真是不简单”。许多参观者的共同感觉是, 这次农博会为山西增了光、添了彩。
农博会引起轰动效应后, 有位记者问我, 山西是个农业小省, 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工夫办农博会?我告诉他, 山西农业占GDP的比重虽然只有5%左右, 但我们有地域广大的农村和2 000多万农民, 有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山西虽然不是农业大省, 但却是特色农产品大省,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君之所以这样高度重视农博会, 实际上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是实施以城带乡、以煤补农战略的充分体现, 是推进“三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培育会展经济的有益尝试。引导煤焦铁等资源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 是本届农博会的一个着力点。展会开幕的当天, 阳泉的华通集团就与平定县签订了投资30亿元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项目协议。农博会提供的平台, 有力地强化了我省产业结构由“地下转地上, 黑色变绿色”的导向。
农博会的成功实践表明, 推进转型发展要向特色农业转身, 特色农业要在国家级展会上亮相。抓特色农业不但要发展生产, 更要搞活流通。举办农博会就是“反弹琵琶”, 以此来促进优势基地建设, 扶持龙头企业, 打造特色品牌。需求旺了, 流通活了, 订单多了, 品牌响了, 特色农业就会更好更快发展。
展销两旺 人财两旺 树立形象的特色农产品盛宴
与其他全国性农博会不同, 起初策划特色农博会的时候, 组委会主任王君省长就要求我们, 既要重视展, 又要重视销;既要人气足, 又要财气旺;既要博览交易, 又要招商引资;既要推销农副产品, 又要树立山西良好形象。为此, 我们确定了“特色、创新、合作、共赢”的展会主题, 并不断强化以特色和创新取胜的办展思路, 努力推动全面合作与共赢。这次农博会以特色冠名, 以特色办展, 主打特色牌。展会创意是特色的, 展销产品是特色的, 颁奖晚会也是特色的, 整个农博会就是特色组合。农博会上展销的, 都是我省特色农业精品, 其他地方没有的山西独有、特有, 其他地方有的山西更优、更精、更好。展会上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许多参展商始料不及, 展品和存货很快销售一空。
我们以展促销, 以销促展, 展销互动, 展出了品牌, 销出了效益, 各展团和参展商成果丰硕。
贸易成交额、现场批零额、招商引资额, 是本次农博会重点考核的3项指标。7天展会下来, 贸易成交总额242亿元, 山西旭美与美国百事签订了5.5亿元的马铃薯加工贸易订单, 寿阳县与上海虹桥批发市场签订了20万t、4亿元的蔬菜供货协议, 广灵县与香港公司签订了800万元的农民剪纸销售合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展会现场批零销售总额达7 489.3万元, 相当一部分是现金交易, 这样大的批零额为国内同类展会所罕见。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额262亿元, 大同与南京雨润签订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投资额达38亿元。此外, 我省与北京签订了为期3年的农产品产销合作框架协议。山西将成为首都北京主要农产品供应省份。
为凝聚人气, 本次农博会采取了一些务实举措, 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仅国外, 还有我国的港台地区参展企业就有39家, 外省企业92家, 采购商包括德国CRP食品公司、沃尔玛、家乐福、华联等国内外大型超市。展会期间, 有22万人次参观, 最多的一天达4万人, 有时不得不停止售票疏导观众。
这次农博会精心设计的系列活动, 放大了农博会效应, 展现了山西良好形象。展会前, 我们不仅在中国 (长春) 农产品国际交易会上举行了务实的推介活动, 而且提前启动了汾州核桃节和清徐葡萄节;展会中, 有节奏地开展了晋中祁县酥梨节、忻州神池月饼美食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展会后, 总结表彰评选出618个奖项, 举办了“信合杯”大型颁奖晚会。这次农博会把山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强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还打开了一扇山西对外开放的窗口, 成为境内外参展采购商了解山西、认识山西、宣传山西的舞台。
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对接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耦合 魅力独具的展会
山西的农牧文明源远流长, 特色农博会是三晋农牧文明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这次展会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人们走进农博会首先看到的是“山西农业60年”成就展。抚今追昔, 我省农业走过了艰辛, 也创造了辉煌, 参观者从中可以为农博会找到清晰的时空脉络。温故知新, 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了今天的骄人业绩。办展过程中我体会到, 特色农博会展示的虽然是一个季节的收获, 接续的则是一段历史精髓, 进而传承的无疑是一种文化渊源。我们对这次展会有一个较高的定位, 就是不搞简单的“展”和一般化的“销”, 而是要用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展示我省的特色农业。于是, 山西老陈醋有了文化, 杏花村汾酒有了文化, 传统民间工艺品有了文化, 吉县的苹果、万荣的馍馍也都有了文化, 山西面食表演和乡村农业旅游的文化味更浓。尤其是农博会上各市开展的系列活动, 不是摆摊叫卖生硬推销, 而是在准确的定位上热卖具有文化符号的特色农业精品。
对于农博会, 我们不但要求特色农产品有丰富的品种, 靠多品种感染参观者;而且更要求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靠高科技吸引采购商。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科院是农博会上的科技先锋。山西农业大学引进改良的“中华羊驼”在展会一露面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农机装备也在农博会上热展, 我省制造的玉米联合收割机、马铃薯收获机等各类农机具应有尽有, 引发了许多农民购买农机的兴趣。农村新能源建设中的沼气装置、生物质能设备等让城里人大开了眼界。
农博会受到各方面的追捧, 引起了人们对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注和思考。其实,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 可以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本次农博会显示, 山西特色农业充满了现代要素,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以特色为桥梁正在进行着多形式的耦合。
农博会上, 我发现人们在为现代农业欣喜的同时, 更热衷于无污染纯天然的传统食品和传统工艺, 大家最喜欢的还是绿色、健康、有机的特色农产品。那些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园艺产品, 传统的石磨米面, 不喂添加饲料的畜禽产品, 还有传统手工剪纸和民间工艺品, 价格很高, 销路很好, 不少展位出现了抢购脱销场面。可见, 现代农业并不排斥传统农业, 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经营来改造传统农业, 发扬光大传统农业, 则更能体现现代农业的真谛。这次农博会给我们的启示是, 山西未来的现代农业必须走弘扬传统之路, 特色发展之路, 耦合创新之路。
农博会还有一项主题活动, 我们举办了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这个论坛是对特色现代农业进行理性思考的一次探索, 也是农博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首届农博会告诉我们 政府应该为农业和农民做些什么
农博会的成功使我们深入思考了一些问题, 焦点集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应该为农业和农民做些什么?大家的切身感受是,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农民和企业以及中介组织都难以适应。那么, 政府就要管市场管不了的事, 农民做不好的事, 企业不愿意做的事。农民能做好的政府不包办, 市场能调节的政府不干涉, 企业有作为的政府不代替。对于农民渴望、市场失灵、企业力所不及的事情, 政府的作用就是给三者搭建沟通的平台, 编织三者对接的纽带。构建平台, 编织纽带, 举办这次特色农博会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一件实事、好事。
在筹备展会过程中, 我们一直注重把农博会办成农民的节日, 市民的节日, 老百姓的节日。设定这个目标, 就是要预防以往有些活动政府陷入自娱自乐的误区, 官员用力折腾, 百姓无动于衷。我们所追求的效果是, 农业受益、农民增收、百姓高兴, 全省上下与农民兄弟同乐, 共享丰收喜悦。这次农博会以农民节日的形式出现, 在展会平台上实现了工农融合、城乡互动。农民的产品有了好销路, 卖了好价钱, 拉着产品来, 带着钞票走, 心满意足。这是农民最高兴的事情。农博会上, 农民的腰包鼓了, 市民的菜篮子满了, 这个“双赢”是政府最希望的。
农博会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关系到“三农”的事情, 只要带着责任往实里做, 带着感情往深处做, 遵循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去做, 用真心实劲做到纯真精细, 那就一定能够卓有成效。作为本次展会的具体组织和参与者, 我的最大收获是, 更加深信了国以农为本, 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的道理;更加强化了执政为民, 做好“三农”工作这个崇高的责任;更加坚定了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实现强农富民兴省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山东姜农刘全福:大蒜、生姜之后或许还会有“受害者”
今年年中,大蒜崩盘的惨状还历历在目,而今生姜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近日,山东安丘姜农刘全福对《北京晨报》表示,纵观两者的暴涨暴跌,不难看出它们都具有易储藏、产地集中、市场存量小等共同的特点。首先,因为依靠捂货来哄抬价格需要时间,因此游资炒作的商品通常较易长时间储藏。大蒜在冷冻状态下可以保存一年有余,而生姜挖窖保存,一年也不成问题。其次,炒作目标的产地以集中为宜。山东金乡是我国重要的大蒜集中产地,而安丘、潍坊等地则是生姜的主要产地。产地集中便于经销商通过“圈地”、“包场”等方式从源头上截流货源,使市场上供需矛盾激化,从而实现抬高价格的目的。第三,大蒜和生姜都属于调味品,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另一方面产量和市场上的存量却并不算大,也使其容易被炒作。
除了常见的调味品之外,不少产地较为集中的药材和特产作物都在可能遭遇炒作的危险行列。大蒜、生姜之后,或许还会有“受害者”。
中国农经学会会长尹成杰:捡回农业另一半
中国农经学会会长尹成杰发表于人民日报理论版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捡回农业另一半——科学认识和利用农作物能量》,文章提出,深化对农作物及产品属性和价值的认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充分发挥我国另一半农产品、另一半农业的巨大作用能收到可观效应:一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即清洁能源的发辰,部分替代传统能源,可有效优化能源结构;二是促进节能减排,减少废气排放量,减轻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促进全面实现农产品价值,化废为宝,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促进节约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预见,随着认识和观念的更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农产品种类必将增多、范围必将扩大、价值必将增长、功能必将扩展,拓展更加广阔的农业发展空问,给农业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和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王竹天:用新标准来打击假蜂蜜困难重重
从本月20日起,再次“升级”的蜂蜜“新国标”将正式实施,除了增加污染物限量、农残限量等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规定,最重要的就是针对市面上有一些蜂蜜蔗糖含量过高作出“限甜”的规定。这能不能打击假蜂蜜的嚣张气焰?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王竹天指出,用新标准来打击假蜂蜜困难重重。
王竹天说:打击蜂蜜掺假,按照这种标准来讲的话要杜绝这种现象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做假、掺假、制假现在是非常的复杂,而且越来越多的手段我们事先很难规范它,检测到它。王竹天表示,从国标的安全标准来,主要是对安全指标的限制,比如一些污染物等等,以及在蜂蜜生产中可能会带进来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而现在蜂蜜掺假主要掺一些别的糖类物质,从安全性来讲,它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它是对一个产品的品质有非常大的影响,而这些掺入的糖类物质不在安全指标里边。联想CEO李家庆:投资农业的两种玩法
全产业链和食品安全
日前在清科集团举办“第二届中国高成长企业CEO峰会”上,联想投资的李家庆表示,联想投资比较关注农业,他说,投资方式更多地强调产业链的控制。
李家庆表示,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投资还可以“换一种玩法”,国内目前消费食品安全性、原材料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消费者对于品牌、安全和品质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做的一件事情整合全球性的优质原材料资源,结合自己的通路和品牌,以比较高的性价比打入中国市场。
【山西农业】推荐阅读:
山西农业发展09-08
山西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7-10
山西写生报告07-09
山西工行简介09-23
山西信息网05-25
山西平遥考察报告09-06
山西太原学校排名11-20
山西高考作文怎么写06-15
山西高考满分作文范文07-06
山西中考体育训练计划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