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语文素质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级中学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较为深入的探讨了近年来中学语文语法教学逐渐淡化直被忽视的大环境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实际困境,并提出了高中语文语法“不讲不如讲,迟讲不如早讲,外行乱讲不如内行慎讲”的原则,希望通过开发以校(或学区)为单位的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和推行来切实改善高中语文语法状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学阶段语文素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阶段语文素质论文 篇1:

探析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与建议

摘要:中学生写作能力是评价中学阶段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并且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探讨分析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述分析了加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措施及其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措施;建议

G633.34

传统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培养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在短期内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从而得到较高的分值。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笔者教学经验,认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中学生对于作文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动力,学生只有对作文充满兴趣,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能。比如教师的作文教学内容枯燥无趣、教学模式单一,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体现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精神等方面。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需及时思索与解决的问题。(2)基于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通常强调的是写作手法、写作的知识以及片面的写作技巧,这些问题往往就造成学生对于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够全面,没有将生活与写作相结合,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生活现象缺乏了解、缺乏观察,造成了作文枯燥无味,没有結合自身具有的语文知识来对生活进行描述、对生活的看法发挥自身独特的一面。这种教学影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能够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3)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构思不够清晰,并且在表达上缺乏相应的情感,这种写作的思路就有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造成脱离题目或者是偏题的现象,造成整篇文章的失败。还有就是在写作中,教师可能会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范文或者是写作的模板,由于教师的指导不足,长时间就会影响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以及对于文章的创作水平,这就使得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加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措施

(一)提高中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将优秀作文进行通过公开的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或者可以将好的文章刊登在校园报刊上,增加学生自身的荣誉感。这些都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参加各项写作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新的作文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书写作文的积极性的调动,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目的,还让作文教学的创新性得到了实践。

(二)营造作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以便增加学生在寫作方面的自信心,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需要创建更多的开放平台,让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增强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只有学生发挥其充分的想象力,才能达到新的高度。现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无限遐想的能力,打开想象的空间,从而放飞大家的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一些新奇的题目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发散得到思维,最终提升作文教学的创新性。

三、加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取材,源于生活的作文更能表达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见解。教师鼓励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元素,走进它们、选取它们,进而将发现的生活表达到作文之中。学生眼中的生活丰富多彩,丰富的生活元素都可以记录下来。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人和社会,也可以是与其相关的若干社会与自然现象。学生可将其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素材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作文情感,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进而在作文中回归与再现生活。

(二)不断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强制灌输再多知识,都不如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激情,可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着手,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

(三)加强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作文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为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要从语言和思维方面入手,对词语、修辞、句式、意蕴等语文写作的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作文写作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仿写,例如在学完《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仿写第一段。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作文内容的情感性、充实性,并富有创新性。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阅读量,加强语文知识的长期积累,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鑫逢.提升作文教学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几点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4(4)

[2]董健良.对提升高中作文教学实用性与创新性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74)

[3]李洋.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J].读写算,2016(03)

作者:涂杨

中学阶段语文素质论文 篇2:

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级中学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较为深入的探讨了近年来中学语文语法教学逐渐淡化直被忽视的大环境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实际困境,并提出了高中语文语法“不讲不如讲,迟讲不如早讲,外行乱讲不如内行慎讲”的原则,希望通过开发以校(或学区)为单位的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和推行来切实改善高中语文语法状况。

關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困境与对策

一、逐渐淡化直至被忽视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

1956年,第一个“全国统一性”的中学教学语法理论依据《暂擬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出台,并很快落实推行,一用就是近30年,但问题也越来越多。鉴于实际需要,仍旧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人员研究修定,到1984年发表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而这一用又是20多年,其间仍旧争议不断。1991年由北京市语言学会联合多家机构,讨论研究,最终于1994年形成了《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

根据这几份指导性的中学教学语法理论,前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学语法教学实践经历了从自上而下的热烈推行,到反复论证修订,再到争论中学语法教学的必要性,最终到如今的被淡化、被忽视的复杂过程。可以说是开始地轰轰烈烈,终落得寂静无声。

具体到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我国先后于1963、1978、1986、1992、2000、2001年制定(或修定)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关于语法教学部分内容逐年减少、要求也越来越低,最本质的是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一降再降,到90年代则直接提出了“淡化语法”的主张。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除了复句学习中备注不能超过二重复句外,对语法教学具体有什么内容要做到什么程度未作说明。初中教材中对语法部分的知识也多以练习的形式安排在部分课文的课后题中,或者集中安排在课本最后的附录里。在2001年修订版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甚至连“语法”这个词都没有出现。

在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导思想下,目前中学阶段的汉语语法教学基本已失去了立足之地,出现了“初中完全不讲,高中不得不讲”的局面。

二、高中阶段不得不讲的语法

在语文教学强调阅读能力与个性特长发展的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语法基础知识初中课堂不讲,中考不考,对语文教学本身和学生总体发展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到了高中阶段,语法基础知识却是语文课堂上绕不过去的“问题”,不得不讲,原因有三:

首先,最直接的压力来自高中英语语法教学。高中英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比如词法方面要求明确词性,掌握各词类的性质、用法及不同词性的转换方法;句法方面更多,主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各种时态、虚拟语气等等。而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名词动词都分不清,更不知主谓宾为何物。英语老师要么自己从头教起(英语和汉语的语法还是有差别的),要么让学生求助于语文老师。

其次、高中阶段古代诗文教学要求提高,而语法基础知识是教好学好古代诗必须具备的。文言讲解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各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如果学生不先掌握汉语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份、复句的基本类型和常用关联词等基本的语法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诗歌的教学中,如果学生能掌语素的概念,在理解诗句意义上会有很大帮助。

第三、高考“指挥棒”影响巨大。很多人认为新课程下的高考对语法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甚至不考,但实际只是考查形式从显性变为隐性。

三、高中语文教师们该怎么办?

面对如此尴尬的语法教学现状,身处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们又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要坚持“不讲不如讲,迟讲不如早讲,外行乱讲不如内行慎讲”的原则,有效开展以校(或学区)为单位的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和推行。

不讲一定不如讲。一味的回避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学语法研究者,尤其是中学一线教师都感到了淡化和忽视语法教学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在各类语文教研杂志期刊上积极发文呼吁关注和讨论这一问题,文章涉及中学语法教学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了深深忧虑和极大的改革热情,但在教学实践中收效甚微。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讨论并尝试改革实践。

迟讲不如早讲。如今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选择在高三复习阶段,针对高考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组织较为系统的语法学习,这看似严谨实用,但没什么实际效果。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高中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的使用。因为教学时间紧张而高考又没有明显地考查语法的题目,很多学校都不选用这本教材。即使选用,也到了高二第二学期甚至高三,匆匆带过,实际效果甚微。如果能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这本教材的意义方能显示出来。或者,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具体学情,组织人力对学生做针对性调查和测试,开发简洁实用的校本选修教材。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中学语法教学现状的纵向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7).

[2]李晓宏.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处境与归趋[J].教学与管理,2004(9).

[3]沈志坚.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淡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3.

[4]包丽娜.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3(19).

[5]吕松和.期盼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回归[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5).

[6]张慧婕.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分析[J].语文学刊,2014(5).

作者:翟娥娥

中学阶段语文素质论文 篇3:

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的探究

近些年来,有关中学语文改革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上至国家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不少加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政策,下至一线中学语文老师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少改革的设想并试验之,中间还有相当部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机构作了不少专门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社会各界也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及走向寄予了热切的关注。但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无论是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政策走向、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手段的探讨、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手段的更新等方面都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仍需在各方面做出努力。

一、 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先梳理问题,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在充分研究问题和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向、改革目标,然后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意见,才有可能出台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唯有这样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才不至于纸上谈兵。现在看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学视野过于狭窄。这里所谓的教学视野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目标单一,“一切围绕中考、高考转”这样一个情况。诚然,中学语文教学视野过于单一,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但体制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在可控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开阔教学视野。如果教学视野不开阔,一味追求考试升学率,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严重下降,也将严重导致教师的教学素质的下降和教学个性的丧失,最终教师将变成一个教书匠。众所周知,语文课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远较其他科目和课堂广阔。因此,只要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开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不难的。但令人痛惜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及中学语文教师,出于追求升学率等目的,完全把语文课变成了“字词辨析、段落拆分讲解,试题练习”。本该十分精彩,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摧毁得一干二净。比如,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部分课文属于“自读课文”,由于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因此很多具有欣赏性和可读性的课文也就被抛弃在教授范围之外。这些情况都是由于教学视野过于狭窄,教师教学个性丧失所导致的结果。

其二,教学环境缺乏或不足。大家知道,语文的学习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以英语教学为例,很多中国学生学英语之所以很吃力,之所以学了多年以后也还是哑巴英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又以普通话的学习为例,南方人的普通话水平之所以比北方人差,就是因为从小受到方言的影响太大的缘故。同样的道理,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学语文学习环境,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图书馆、图书室,学生除了看语文课本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可读、可看的课外书籍了,难道语文的学习、语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就只能从教材而来?于此,还存在另外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很多学校教师、领导及家长都对学生看电视连续剧、 武侠小说等抱有成见, 似乎只要看了电视连续剧和武侠小说,就注定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似的。殊不知,近现代诸多名家之所以出类拔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小就博览群书。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其三,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单一。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手段都停留在“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个模式上。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基本做法就是教师讲解、板书,学生则是做笔记。在测评方面,除了考试就没有其他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了。这不仅无法使语文教学做到丰富多样,且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变得极其枯燥乏味。

在纸质媒体时代,通过黑板板书、通过考试测评来完成语文教学,这确是客观条件所限。但在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多媒体教育已经走进课堂教学的时代,把中学语文课仍局限于这样一个传统教学模式,还把考试仅仅当作测试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手段,则不免让人觉得落后于时代,也无法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需要了。

二、 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

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一) 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初中阶段,应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2. 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

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还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础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要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大纲中规定的能力训练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中心任务,兼顾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等任务,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意识,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训练体系。教材应精选中外名家名篇以及一部分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作为语文教学的经典范例,使学生通过阅读、揣摩来培养和训练语文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加大教材的弹性,区分能力训练的不同层次,发展层次性教材。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流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教材区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教学要求区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课文区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区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由此使教材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适应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要。

作者:王雁飞 尹珊娜

上一篇:上半年安全总结范文下一篇:公共财政本质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