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培训研究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扎根理论,运用三级编码的方法,对收集到访谈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处理,提取重要概念和范畴,最终提炼出餐旅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升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职业基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等四个方面,研究成果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培训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培训研究论文 篇1:

定位、融合与协作

摘 要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大学学术学科,其一方面承担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关注职业教育的体制、模式等宏观研究。但是实践层面对职业院校师资面貌产生的实质性影响较小;在学科理论发展层面,其学科规范程度、学科地位、研究内容等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学科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还表现出明显的定位之困,凸显了作为新兴复合学科发展中各领域融合转换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从协作机制方面做更多考虑。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学;教师教育;职业科学;专业教学论

一、背景

职业技术教育学是在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从无到有,不断进步。作为大学学科,主要承担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责任,具有三种发展思路:成立地区性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工科大学或师范大学内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根据200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统计,我国职业教育学博士点增加到10个,硕士点增加到48个;从1988年首批招收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始,截至2006年,我国每年招收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8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20人左右[1]。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薄弱学科,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其对职业院校师资的面貌变化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基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实现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的融合,为职业院校输送专业师资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然而从数量上而言,其实际上为职业院校输送的师资仍然微不足道,根据2003年的不完全统计,原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每年进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1/3左右,而同济大学职教学院每年进入职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不足1/4。职业院校的现有专业师资绝大部分是各类普通高校专业学科背景,主要通过入职后的培训获得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教学尝试和观摩中获得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个人途径或学校资源了解掌握专业领域企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对教师的职前教育影响较小。

其次,从学术学科的规范程度而言,该专业在本科阶段因师资专业多元分野,并无统一的专业名称,更没有统一的专业学位,学习内容不仅有专业不同造成的区别,更有教育理论研究(不学习任何技术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技术学科+教育学科)两种完全不同的专业设置思路;从学科层次而言,很多从事本科阶段专业师资教育的学院没有硕士点,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与研究又常与专业学科缺乏实际关联,博士点只有8个。这与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要求有很大区别。UNESCO规定,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硕士学位教学的大学应当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以保证课程教学能有一个基本和统一的质量。在学科研究内容层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理层面,针对特定职业领域展开的资格暨能力研究仍然非常匮乏,专业教学论作为特定职业领域与教育学的交叉与融合少有实质的研究成果,等。

无论是在职业学校实践层面,还是在学术学科的理论层面,职业技术教育学这一学科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都不断受到来自现实的各种质疑。本文将从定位之困这一角度阐释该学科当前作为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从融合角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并试图从协作改善这一角度提供可能的解决思路。

二、定位之困

近30年来,新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个薄弱学科,从无到有,发展出本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几个不同培养层次,更经历了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全国暨全球职业资格整体上扬的飞速发展期。每个层次到底对应着怎样的培养目标,未来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态势?作为大学的学术学科,其研究内容和学科定位到底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争论在职教界一直不绝于耳。

(一)学科内容定位

职业教育中专业领域繁多,与大学已有的学术专业并非一一对应,这一问题中外研究早已明示。基于笔者对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以德国为代表的中北欧国家也未能从形式上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其分科方式是从总体上划分为三大块,根据学术化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经济教育学(Wirtschaftspaedagogik);工科技术教育学(Berufspaedadgogik①或Technikpaedagogik);新兴服务和保健业的师资培养(如护理)。工科技术教育学又再细分为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和工民建三大领域。经济教育类则主要基于企业经营管理(即国内的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从学科专业方向上继续细分,主要取决于所在大学相应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分化情况;服务及护理业的师资培养学术化最晚,在德国只有少数几个高校有相关教席暨专业[3]。从职业院校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职校教师应对职校学生从事的具体职业暨从业的专业领域有深入了解,然而,以经济教育学为例,大学中的企业管理与职业院校的饭店服务、物流运输、办公辅助等职业领域还有很大距离。德国处理这一矛盾的方式主要是从学生入学资格及系统协调两个角度着手:首先,要求学习职业教育学或经济教育学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有一年的企业实践经历,或者相关职业教育经历及资格(如三年的双元制学徒教育);其次,双元制从系统上弥补了学校理论教师对实践了解的不足,因为还有企业培训师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配合。但在中国,这一矛盾则因体系和机制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造成职业教育学相关专业本科生“专业不对口”的困境,初到职业院校即面临重新学习大量特定职业领域知识的压力。以经济教育学为例,职业院校反而更愿意直接招收金融、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国际商务、物流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基础,本科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呈现出最为丰富的态势,争议也非常多,但学界对其的公开探讨不多,实践领域对之也不甚了解。

(二)生源定位

初期基于国外经验,考虑中职校毕业生具有职业领域知识的优势,并熟悉职业教育体系和学生特点,所有职业教育学的本科专业都曾面向中职校招生。然而,随着中职教育滑坡,生源质量有下降趋势,而中职学校和学生为把握这一难得的高考机会,并未加强专业学习,而是突击高考,导致一部分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大学学习面临困境,尤其在数理和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导致高校内部对该专业评价较低;学生自己因参与高考通常并不参与企业实习,在职业领域的修养也有限;而部分中职校也并不特别青睐这批幸运儿,在教师招聘时他们拥有的中职教育经历并不一定加分。这种内外交困使各高校逐步关闭面向中职的招生渠道。但因为社会对该专业缺乏了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限,面向高中毕业生的招生策略也有困难:如,专业思想不稳定,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等。因此,也有观点提出,是否可以考虑招收高职毕业生进行师资教育。鉴于生源定位对后续培养方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频繁变化对方案的适切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培养目标层次定位

相关讨论都在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转型暨类型丰富的问题,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等提法应运而生[4]。这与高等教育普及率逐年上升、教师学历达标情况逐年改善、教师职业准入条件逐步提高、对教师研究能力的期望上升有着直接关系。硕士研究生教育需从学科发展初期的纯学术教育转向面向教育培训一线实践人员的资格教育。此外,因学习内容庞杂,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能否造就基本合格的入职教师,在学科发展之初就曾构成疑问,如今更成为实践各方关心的问题。是取消本科阶段培养,专注于研究生培养,还是采取本硕连读的形式,或是继续保留本科生教育,但淡化教师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这是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培养方案、决定相关机构存在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定位,因而意义重大。德国因倡导通才型教师教育模式,对教师独立设计教学过程、从人文科学角度进行理论反思的能力有较高期许,因此,德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学位要求相当高:必须获得相当于中国大学的硕士学位才有见习可能。自2005年以来,德国大学学制因博洛尼亚进程发生重大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也采取了本科(6学期)和硕士(4学期)的分阶模式②,但教师的实际入职学位要求并未改变,只是课程方案发生了相应变化,允许本科阶段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也是必须),出现了专业教学论领域核心课程(Kerncurriculum)的说法,保证在本科阶段有最低限度的专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融合[5]。

(四)培养目标方向定位

这是教师教育专业长期共同面临的一个外界诘问:学科性还是教育性?以同样的时间学习双专业(教育学、相应工程学科或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必然会有调整、缩减,而本科阶段因缺乏职业教育学的专业名称和专门学位因而挂靠相关专业及其学位,如,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再辅以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的附加说明,因此常会在综合大学内部和外部遭到质疑。这与教师作为一个“准专业职业”在学界地位有待加强、尤其是职业学校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偏低的现状有着密切联系。这一定位困境影响了本科层次教育学、教学论内容的地位。真正在本科阶段冠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专业,其内容反而并不涉及任何具体技术或商科基准学科,其培养目标则是从事教育学理论层面的宏观研究。

(五)研究定位

作为一个学术学科,其研究质量决定着它的声誉。首先是研究方向,根据俞启定等对国内八所代表性高校课程设置的研究,“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等研究方向上[6]。说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仍在主攻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这也是薄弱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必由之路;其他研究方向则过于分散,缺乏论证,表现出设置随意性大,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够等问题。研究生培养方向不能完全代表业界研究方向,但也大略可见一斑。而彰显学科特色的职业科学研究和职业专业教学论研究仍然匮乏,从基准学科的内容特点研究课程开发、教学的研究缺乏,从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如,职业教育的经济投入和回报、社会效应;对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关注较少,对职业教育学校课程和教学的研究在学术界难以获得较高认可。此外,在相关专业学科与职业教育学的融合领域,到底如何区分两个学科的界限?其学科地位归属在有着更长研究传统的德国也一直充满争议[7]。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自我定位不仅在学科发展之初的中国是个问题,在传统更悠久的德语区也会成为讨论的热点。

三、融合之难

总体而言,这些定位的困难实质上是融合的困难:对哪些领域暨内容进行融合?在什么时间节点进行融合?以什么方式进行融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讨论涉及职业科学、专家知识、实践知识、专业教学论等相关理论。一方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内容上的空白或立场上的分歧;另一方面,获得的洞见在实践层面未能得到落实,尤其是缺乏激励各方进行有效协作的相关机制。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个复合学科,需要实现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知识的融合,这一点早就是中外各界的共识。首先,要实现职业与学术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也就是建立和完善职业科学的研究;其次,实现职业知识与教育科学的融合(职业专业教学论);最核心的乃是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其中既包括相应职业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转换,也包含作为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转换(职业专业教学论)。

职业科学研究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是指从职业教育向度出发对技术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及理论思考,目标在于确定职业的典型任务及其中蕴含的资格要求,调查这些任务对于能力发展的教学意义,如于20世纪70年代职业资格研究的发展[8],涉及的学科包括相应的科学学科、劳动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但我国学界对它的基本思想并不陌生:区别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知识,系统揭示企业实践领域专家知识的特征、途径。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内学界也有工作知识这一表述,将其视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9]、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10] 等。然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表现出两大趋势暨问题:其一,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及原理阐释的初级阶段。具体技术领域的工作知识到底呈现何种结构,具有怎样的层级发展阶段,仍然是一个难题,鲜有具体的研究成果,或限于较小的应用范围,未能或难以推广。其二,具体研究活动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简单再现式记录对研究资格要求以及课程开发价值有限。近年来,随着职教课程开发、专业标准制定及师资培训等项目的推进,一些地区及学校都在广泛开展行业和企业调研,致力于描述具体的岗位活动。但是常见的分析结果主要表现为对具体工作任务的盘点,缺乏从系统、流程相互关联角度进行思考。再加上当前中国企业中岗位设置狭窄、重复性简单劳动多等现实问题,造成课程开发中一味削减理论知识、代之以简单技能操练的处理方式,降低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这一倾向值得警惕。

职业知识暨专业学科与教育科学的融合乃是所有教师教育学科面对的共同挑战。不同的教育教学研究传统从不同角度研究特定学科(领域)教师与相应专业工作者的本质区别,英美研究范式中的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和教育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对教师特有能力做了解释。在关注建立有利于学习的师生关系、分析与处理教材这一作为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之外,内容与学生的关系更是当前中外研究的关注焦点,其中教师对学生典型错误的判断与处理、教师对学生在该领域前科学概念(Preconception)的了解尤为重点。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这一领域所作的系统研究较少。以商务领域为例,学生在学习会计或者特定概念(如,货币、支付手段)时表现出怎样的典型困难?他们的哪些经验及背景阻碍了对这些概念的习得或者可以用来组织教学过程?新任教师或者还没有从该角度研究学生的意识,或者缺乏从内容层面了解学生的途径,从而导致教学效能感低下,甚至认为中职学生根本不适合进行经济专业教育[11]。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常表现为成熟教师的个人缄默知识,未能得到有效揭示和科学理论层面的审视,有时甚至造成某些错误教学思路的沿袭。这一领域应该作为各专业教学论的重点研究方向。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方面涉及教师成长的整体体制设计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大学教育方式的改革。将职业实践能力的获得全部寄希望于大学教育阶段是不切实际的,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结论,通常经过大学教育入职三到五年才算是脱离教师新手阶段。如何建立和完备新手教师见习制度,已得到相关各方的重视,并在一些地区提上议事日程。职业学校、大学、教育主管部门三方如何联动是关键。

到底选择怎样的生源、以何种方案进行职教教师教育?这一问题首先是各界基于现实考量对在什么时间节点进行融合还有争议。是在专业学位获得之后再进行教育教学的学习?还是一开始就两个专业领域齐头并进、一贯制教育?较早从教育教学理论层面进行专业教学的思考,有利于未来教师以批判态度反思个人的学校学习经验,形成更为开放的教学思维方式,有利于职业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融合。但是一方面,职业技术教师的职业特点与职业待遇使得教育界在与经济界的人才争夺中常处于弱势;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领域的师资并没有对应的大学学术化师资教育专业,只有专业科学背景进入教师队伍在中国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因此,针对不同背景实行不同教育方案会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挑战。

改善大学阶段教育方式,帮助教师为未来职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一直是困扰各方的实际难题。除了规定取得相应企业实习或职业培训资格(这一领域的质量控制也是实践中的难点),相应职业领域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靠相关专业学院的鼎立合作,它取决于所在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模式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力。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因为能够统筹安排,更容易在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协调上取得突破,但其学科水平则常不尽如人意;而作为综合大学二级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承担相应专业教学院系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常不那么顺畅。

至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获得方式,教育界已有非常丰富的讨论,“基于实践的反思”成为各国教师教育界的共识。德国教师教育界基于“主体内隐理论”,通过各种技巧、设计精致的工作步骤揭示教师进行教学思考和行动时的个人观念,从而促进教师反思,则是颇具特色的研究思路,并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12]。利用成长档案袋(Portfolio)记录和反思发展阶段[13]、基于软件和网络对教学实习进行及时交流、指导,种种具体训练工具和方案非常丰富。此处,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培养和研究工作中缺乏与普通教师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未能有效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过于强调职教特色,但未能真正发展出职教特色。在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实习阶段因缺乏整体的机制设计和各方协调显得尤为薄弱。其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协调,大学、职业学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机制的保障、创新,需要更为有效的人员措施和管理机制,如,是否有可能聘任职校名师作为大学驻校半职辅导人员,与大学(专业教学论论)教师一起对教学实习进行整体的方案设计和辅导?如何遴选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如何让职业学校与大学在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形成合力,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使得研究能够不脱离学校实践,真正影响学校实践,形成真正富有社会价值的行动研究?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总结与展望

职业技术教育学到底是脱离基准学科,仅仅从理论和框架层面讨论职业教育体制设计的学科,还是作为基准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融合学科,研究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成长路径、培养方案,探索专业教学特点的复合学科?这一问题是事关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方向和前景的关键问题。从长期而言,脱离基准学科谈教师的成长、机制的建设,将导致相关研究难以深入讨论具体问题。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目前的发展态势还极其薄弱。其发展问题不仅涉及学科自身发展阶段、现实状况等因素,也牵涉到当前国内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问题及改革需要等背景,问题相当复杂。既有认识上的误区,研究内容中的空白,研究方式的单一,研究人手不足、背景不够复合,更有实践中落实不力等种种原因。逐步摆脱定位之困,促进各领域及早有效融合,是其作为大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挑战。而各方的协作则是解决这一挑战的前提和方式:包括各领域的研究、实践及管理人员的合作,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创造性,积极吸收普通教育学领域及其他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是真正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学特色的基础。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特定职业领域的能力(Competence)暨素养(Literacy)概念的结构及测量,职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与成长路径的实证研究,学生对各职业及专业相关概念的前科学概念,教师对学生典型错误的了解、判断及应对,等等。

参考文献

[1]刘晓,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性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J].高教与经济,2010(3): 51-56.

[2]赵志群,赵丹丹.国际课程标准对我国职教师资硕士教育的挑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110-114

[3]Friese, Marianne. Berufsbildung und Lehramtsausbildung für Fachrichtungen personenbezogener Dienstleistungsberufe in Deutschland. Bedarfe an Kompetenzentwicklung und Professionalisierung des p(a)dagogischen Personals. Workshop in Paderborn. 2011,10.

[4]张建荣,王建初.设置“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40-43.

[5]Gesellschaft für Fachdidaktik e.V.(GFD)-Dachverband der Fachdidaktischen Fachgesellschaften (Hrsg.) [E/DA](2005): Kerncurriculum Fachdidaktik. Orientierungsrahmen für alle Fachdidaktiken.http://gfd.physik.hu-berlin.de/texte/AKKerncurriculum2005.doc. 2012.2.

[6]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八所高校为个案[J].教师教育研究,2006(7):20-24.

[7]Büchter Karin. Klusmeyer, Jens & Kipp, Martin. Editorial von bwp@online 16. 2009. [J/ OL].http://www.bwpat.de/content/ausgabe/16/editorial-bwp16/.[2012-12-28].

[8]Sp(o)ttel, Georg/ Becker, Mattias. Berufswissenschaftliche Forschung. Ein Arbeitsbuch für Studium und Praxis[M]. Peterlang. Frankfurt am Main,2008.

[9]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59-63.

[10]和震.构建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J].教育和职业,2007(2):5-6.

[11]Zheng Jianping, die Welt- und Selbstbilder der Handelslehrer in Shanghai. Reformans?tze der Wirtschaftsp(a)dagogik in China unter der besonderen Berücksichtigung der deutschen Erfahrungen[M]. Universit(a)t Verlag Kassel,2007.

[12]Wahl, Diethelm. Lernumgebungen erfolgreich gestalten: Vom tr(a)gen Wissen zum kompetenten Handeln[M]. Julius Klinkhardt Verlag. Bad Heilbrunn. 2010.

[13]Ken Zeichner, Susan Wray. The Teaching Portfolio in US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o.17. Issue 5. 2001: 613-621.

Several Key Issues i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dagogy Specialty: Orient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ZHENG Jian-ping

(Schoo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dagoyy; teacher education; profession science; specialized teaching theory

作者:郑建萍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培训研究论文 篇2:

基于扎根理论的餐旅专业学生实习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摘 要:基于扎根理论,运用三级编码的方法,对收集到访谈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处理,提取重要概念和范畴,最终提炼出餐旅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升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职业基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等四个方面,研究成果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餐旅专业;实习效应;职业能力

引言

近年来,关于餐旅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习满意度、实习基地建设与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可以说这些都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自我调整和反思的重要环节。

国内以“餐旅人才”和“职业能力”作为主题词的研究更多的是体现职业能力与校内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这些研究的着力点都在实习前的素质能力状态上。并且有学者提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在特定职业情境下,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以实现对已有知识、技能、态度等的迁移、发展和整合[1],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只有参与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习、实训),才能促进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形成。餐旅专业学生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实习中学生表现出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折射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2],而透过学生实习,不仅可以发现其职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又可以帮助学校实现优化培养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案的目的[3]。

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以往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相对比较宏观,没有考虑基于学生专业背景、性格特征等个体因素差异的职业能力细分研究,同时缺乏来自餐旅专业实习生的实证研究,从而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自身在餐旅行业资源优势,进行这些方面的细分研究。

一、研究的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鉴于关于餐旅专业实习效应还比较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成果,本报告特别借鉴了社会学科中,常用的质性资料分析方法——扎根理论研究法。该方法的本质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一般通过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进行归纳式的推导[4]。它关注于社会过程分析,适用于研究人际或者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研究人员在开始研究之前一般不提出任何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实验(实践)观察中进行,从访谈资料中归纳出相关的概念,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5]。因此,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特别适合于对访谈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包含演绎法又包含归纳法[6]。而且,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是同时进行的、循环连续,该方法的研究步骤(如图1所示)。

扎根理论应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访谈资料进行逐级的文本编码分析,包括三个等级的编码[7]:一是开放式编码,也称作开放式登录;二是主轴编码,也称作关联式登录;三是选择式编码,也称核心式登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持续比较的分析思路,不断提炼和修正概念,直至达到理论饱和[8]。本报告中运用这一探索性研究技术,通过对访谈中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三个编码步骤来构建餐旅专业实习期的职业能力提升模型。

(二)研究设计及资料来源

1.研究设计。按照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首先与个别熟悉的餐旅专业的实习生进行交流与探讨,形成初步的研究访谈思路,随后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设计研究访谈提纲,形成预访谈提纲,并在实际访谈中,通过与被访谈者的预先交流,对预访谈提纲进行微调,最終形成了访谈提纲[9]。然后,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在访谈的过程中,以引导的方式请访谈者在话题范围内自由回答,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感受和观点[5]。

2.访谈对象和资料来源。考虑到定性研究要求受访者对本课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笔者选择的访谈对象都是正在高星级酒店实习的从业人员。研究所选择的被访谈者基于以下两个原则:第一,被访谈者都是在四川旅游学院合作的高星级酒店实习的餐旅专业实习生。第二,被访谈者都在酒店行业实习了半年以上。为使挑选的受访对象有权威性,以保证样本组合的全面性,拓展模型的效度,通过一系列的前期筛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结合理论饱和的准则,最终正式接受访谈的有效被试为60人,每次访谈的持续时间均在30—90分钟,从而实现对被访谈者的深入访谈[5]。

二、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

(一)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过程中首先对收集的原始访谈资料进行逐字逐句的编码、标签和录入,分析访谈材料本身所呈现的属性,按照扎根理论“契合和相关”的标准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10]。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为了减少研究者个人偏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话作为标签从中提取初始概念[5]。在此次阶段的初始编码过程中,编码中的号码依照顺序依次排列,并在数字前加上OC(open coding)进行标注(见表1)。

初步压缩概念,提炼形成16个范畴:工作态度、责任感、心理素质、职业素养、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专业知识、扩充知识、技能经验(见表1)。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将开放性编码进行连续不断地比较,再加以合并和类聚,使其更加具有指向性、理论性,并发展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各种联系的过程。本文根据不同类属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联系和逻辑次序对其进行归类,通过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提取了“职业基础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专业性能力”三个主范畴(见表2)。

(三)选择性编码

核心编码是研究者最终处理提炼数据的编码,建立在前两步对范畴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的基础上。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逐步加深比较,将范畴更加具体化、精细化,并用模型把相关范畴整合起来,从而构建理论。在此过程中,对概念再次进行了提升,由此,可提取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等范畴,构建餐旅专业实习生职业能力提升模型(见图2)。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次的访谈调研分析结果。我们发现餐旅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能力提升主要表现在职业基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等四个方面。职业基础能力包括工作态度、责任感、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等;社会适应性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环境适应性能力等;专业基础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扩充知识、技能经验等;专业提升能力包括综合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从以上的职业能力来看,餐旅专业的实习生在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期内,对专业提升能力如综合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锻炼还比较欠缺。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多数学生反映看不到在酒店行业待下去的动力和希望,所以导致很多餐旅专业的实习生在实习结束之后,离开这个行业,这也是导致酒店行业高端职业管理人才成长不足的原因。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要求高等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意见》提出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11]。鉴于此,四川旅游学院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星级酒店深度合作,与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希尔顿集团,联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全面改革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定向—双轨制”人才培养机制,即以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为中心,整合学校资源,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国际酒店业的领导人才。这种模式结合了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的学位教育标准、酒店管理行业及希尔顿集团职业培训标准,为学校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模式探索出了新的道路,也为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机会。相信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的职业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更多的高端酒店管理人才会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  陈保荣.职业能力体系构建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0-14.

[2]  谢五届,李海建.酒店管理本科实习生职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路径[J].大学教育,2013,(20):109-110.

[3]  陳增红.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卓越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8-09-18.

[4]  [英]卡麦兹(Charmaz,K),边国英.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万卷方法—质性研究方法译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  冯贤贤,袁新宇.影响白酒生产商与经销商合作关系的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特区经济,2017,(7):122-126.

[6]  张天问,吴明远.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旅游学刊,2014,(10):51-60.

[7]  孟娟.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70-176.

[8]  奉小斌.质量改进团队跨界行为的构思开发与结构验证: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C]//第七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12.

[9]  尤佳,王锐,徐建平.基于扎根理论的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4,(1):178-182.

[10]  耿梅娟,石金涛.军事后备人才胜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11,(5):93-95.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政府信息公开专栏[EB/OL].国务院门户网站,2017-12-19.

作者:冯贤贤 袁新宇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培训研究论文 篇3:

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探析

【摘 要】提高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水平,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人员素质一直以来是业内外人士的关注点,而酒店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两条途径来实现。从长期着眼,专业教育对人员素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酒店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更是如此。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酒店业。因此,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问题就显得非常迫切。本文根据笔者学习、工作的体会,对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做初步探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 酒店管理 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酒店的大批兴建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提高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水平,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人员素质一直以来是业内外人士的关注点,而服务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两条途径来实现。从长期着眼,专业教育对人员素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酒店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更是如此。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酒店业。基于这一点,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问题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现在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担任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主要教授餐饮服务技能实训、酒店实务、客房管理与实务、饭店服务管理等多门酒店管理的专业课程。并于2008年参与了航空城酒店管理公司的酒店主管级培训班培训课程,主讲团队意识与执行力等课程,也曾到酒店实习与挂职锻炼过。这里就根据自己学习、工作的体会,对我国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模式中的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与操作课的有机结合

按我国高等教育的规定,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年限为四年,而专科学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这样的学习年限当中,理论学习课与实际操作课时间的比例分配尤为重要。酒店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独特之处,针对毕业生求职的现状,招聘的酒店往往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要有相当长的酒店实习时间。

在国外,许多酒店管理专业学院都有自己实习用的餐厅等教学设施,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到餐厅实习。另外,学员还必须利用一整段时间到社会上进行真正的实习锻炼。在国内,许多院校则是着重理论课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有一学期的实践操作课程,专业实习期也很短,甚至没有成型。

笔者工作的学校在实际操作课程的设置上考虑的比较充分,建立校外、校内实践两大实践课堂,模拟仿真实训和顶岗实训的有机结合。采取先理论后实践(两个学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送学生到定点酒店实习)、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两年在校学习可利用实训基地)的两种基本方式。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笔者曾利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示范酒店服务技能。比如:在餐饮课程中,学校采用的是餐饮服务技能实训课程,笔者曾利用情景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学校的模拟餐厅,让学生以十人到十二人分组,每天上课前轮流在模拟餐厅门前模拟迎宾服务,迎接前来上课的学生和老师。在上课期间,让学生们以餐桌为中心围圆圈,教师分课时讲述餐饮服务的理论知识,然后示范餐饮的六项基本技能,给予学生充分练习时间。每一项技能练习完毕时,由教师组织考试打分,学生还要分阶段写出实际操作中的体会报告。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可以使学生完全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各项流程,总结出酒店服务与管理中易出现的失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酒店专业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向,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思想认识和技能水平。

二、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业内知名人士的队伍组建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取得了明显进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教学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如何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国内,一般较成型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则是泛泛的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挑选硕士及以上文凭的毕业生。这样的教师队伍往往没有去酒店实习或挂职锻炼过,学校面临“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一些教师无法胜任实践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洞不切实际。那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目标,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也是空谈。一名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仅需要很好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即使你是名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入职酒店行业,恐怕也是要从小小的餐饮部客户服务人员体验起的。正如著名的酒店行业名言,如果你没有当过服务员,那么你永远都不知道如何管理一个服务员。同样,如果作为专业教师,如果你没有到酒店学习锻炼过,那么你永远都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关于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创新课程培养模式,还要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在现今形势下,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和酒店业内的知名人士定期或不定期的来学校讲座、指导教学。也可以多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酒店挂职锻炼,参观学习。在招聘教师时,看重具有行业经验和经历,或持有从业资格证的应聘者。

比如:瑞士酒店管理学校由于历史悠久、专业度强受到国际酒店业的广泛认可,瑞士也成为酒店管理留学的首选国度。其中,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是瑞士唯一一个获得中国教育部官方认可的酒店管理学院。学院坐落于瑞士洛桑市,建于1893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酒店管理学校,成功的为日后能成为酒店业顶级职业人员的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学习和研究环境。该校目前已培训出30000多名酒店业主管。目前,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27000名毕业生分别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106个国家工作。该学校旨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想和定量技能,为学生未来在更高的管理职位做准备。除了课程上的安排,学校还整合众多职业发展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和业内专家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职业网络关系。鉴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要求,在招收学生时格外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学校要求学生有着很好的监督管理技能,并且拥有领导潜力。对于教师队伍,学校则更倾向于招收已经有一年或者更多年相关行业全职工作经验的申请者。

三、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心态与职业定位

根据酒店人力资源的现状统计分析,目前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愿意从事酒店工作的比例非常低,酒店业面临选人、用人、留人难的巨大问题。因为,一方面毕业生从事酒店业必须从基层做起,而且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机会晋升,很多学生缺乏耐心和热情,受不了长时间和工作强度大的煎熬。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普遍认为酒店工作“没面子”,吃苦受累、看人脸色、薪酬待遇低……所以大多数毕业生会转行,或者在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后跳槽。

国内的高等院校面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和解决这个问题,受教学场地的限制和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根本无法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无法使学生有自豪感。这就需要学校进行酒店市场调研,通过对人才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了解,获取比较全面的酒店人才市场资料,及时对相应课程进行调整。以易三仓大学为例,该大学拥有一支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组成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全方位的打造专业人才。该大学采用全封闭式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从学生的仪容仪表、礼仪礼貌、娴熟的服务技能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进行训练,也为学生开辟了更加宽阔的职业环境,打造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习惯。最终让学生热爱本专业,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具备发自内心的敬业精神,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总之,在目前高等院校生源竞争激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模式还在不断探讨和完善的大环境下,要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学校就应该想方设法促进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学生就业的改革,真正做到全方位、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实践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荣发.实践性教学:理论与探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刘莹

上一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下一篇: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