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影视艺术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论述深入发掘教材资源、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倡导阅读国学经典、丰富语文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中语文教学影视艺术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影视艺术论文 篇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文学教育的思考

【摘要】为了尝试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普遍轻视文学教育而导致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较差的问题,笔者思考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文学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办法,以竭力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浸润;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没有明显的提高。造成的原因很多,其中,轻视文学教育是主要原因之一。文学教育是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语文素养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的主渠道,是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实在的实践活动之一。为此,我想谈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浸润文学教育的粗浅认识,与同仁共勉。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文学教育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学教育教学上,普遍游离于文学作品的表层,大容量,快节奏,不能恒久、绵密地浸润文学教育,导致学生难以获得交流沟通、多种思维以及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创造美和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无法提升思维品质,不能相对完善地形成审美意识、情趣、品味、观念。文学作品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文学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最终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学中浸润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较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高中语文教学普遍不重视文学教育,直接造成那以后的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基础较差,这些高中生上大学后对阅读文学作品缺乏兴趣和耐心,参加工作后又没有阅读研究文学作品的习惯,导致高中语文教师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鉴赏、批评的能力较差。教师虽然是一种很好的职业,但很多优秀大学生不愿投身教育事业,这让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文学教育后天乏力,因为文学教育是高智商教育。浸润文学教育不单是教文学作品时才进行的教学,而应恒久绵密地贯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果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很好的文学素养,是做不到的。

(二)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语文学科的自身特征让许多高中学生滋生了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错误想法,高中学生对语文的重视远不及数理、外语学科,花在一向望而却步的文学作品类文本阅读上的时间就更少。文学教育见效慢,尤其是文学作品类文本阅读见效更慢,高中语文教师普遍轻视文学教育 ,学生自然不会重视,甚至有专家认为文学作品类文本阅读水平不是课堂上提高的,而是学生习得的。加强文学教育在各类考试中,语文成绩的差异小,文学作品类文本阅读的成绩差异更小。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宣传、倡导和政策支撑。以上原因导致文学教育缺失了引领与动力。

(三)网络的发展,冲击了文学教育的地位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阅读不能失重》一文中讲道:“如今,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式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碾轧。 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现实中,网络游戏、QQ、微信、影视节目比文学作品对高中学生更具吸引力,中学生很难有耐心和时间去读文学作品。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文学教育所采取的办法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教育心理学修养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加强对学生浸润文学教育,首先,必须养成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加强文学理论的学习,并学着创作文学作品,才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才能切实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揣摩高中生叛逆的性格特点,避免采用逼迫式的方法向他们浸润文学教育。例如针对四大名著,课外,学生爱不释手;课内,学生昏昏欲睡。无论教师文学修养有多好,但学生不接受,文学教育就成了空谈。还要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教育心理学修养是浸润文学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提高浸润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记载厚重历史,充满人生智慧,洋溢丰富情感,凝聚艺术神性,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浸润文学教育对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浸润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通过重视文学教育的考查,来提高浸润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考试是关键,这主要指命题和阅卷,命题要掌握好难易度、区分度,针对性要强,阅卷务必做到准确、客观,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而不是受罪;在考后享受属于自己的胜利,而不是沮丧,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興趣。

2.通过开展课内外文学活动,来提高浸润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师的主导下,以班级、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散文朗诵、文学故事演讲、文学故事辩论、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推荐以及学生文学习作展示会等活动,以激发学生阅读创作文学作品的兴趣。

3.通过借助教育主管部门的影响,来提高浸润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教育主管部门,拥有对教育的领导权,若能通过宣传渠道加强浸润文学教育宣传的力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制度层面,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给教育更细化的政策支撑。这是提高浸润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最有效的途径。

(三)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加强浸润文学教育

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文学作品,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上多下功夫,通过浸润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阅读习惯等进行正确的引导。

1.借助作家的生评事迹和时代背景浸润文学教育。教师要广泛搜集,认真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经历、背景以及创作意图。

2.借助优秀文学作品浸润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文学语言的精美、艺术技巧的高超。一首诗是一款浓缩的艺术精品,一部小说是一幕强化的社会闹剧,学生畅游于文学的海洋中会在享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强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借助對文学作品的鉴赏浸润文学教育。文学鉴赏是一种体悟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高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受到语言、情感、思想、艺术感染,会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会促使高中学生反复阅读玩赏文学作品。

(四)在课外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共进

1.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课 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文学作品,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家庭生活等有意义的事情,写成诗歌、 散文、微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学生一旦开始文学习作创作,就会自觉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以此来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

2.文学作品融入日常生活中。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凝结。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求学生还原作品中的人物,甚至将作品中主人公当成你自己,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还会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恒久绵密地浸润文学教育,浸润文学教育正如人的成长一样,不能违背规律,走得太快,欲速则不达。家长、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浸润文学教育不只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是提高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必由之路,是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铁凝.阅读不能“失重”[J].党的建设,2009(1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组[S].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师培训手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鹏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语文教学中的浸润.[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6]吴鹏荣.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浸润[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编号:WW[2017]GH227)课题成果。

(编辑:龙贤东)

作者:吴鹏荣

高中语文教学影视艺术论文 篇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本文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论述深入发掘教材资源、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倡导阅读国学经典、丰富语文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必要性 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就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而言,这一优势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当代文化激烈碰撞、冲突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边缘化现象。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传播、演化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已经不是单纯地表达符号系统和信息编码模式,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道德伦理、哲学思想等。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这一独特文化意象,如果丧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禀赋,那么我们将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当下是一个多元文化及价值观融合的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工具,大量国外文化纷纷涌入,其中既有精华也包含糟粕,对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精华吸收无可厚非,但糟粕文化不但会误导高中生,而且会造成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的立足根基、传播途径消解—— 如快餐文化、消费文化、拜金文化等。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世界所接纳、所喜爱的同时,缺乏判断能力的部分高中生反而沉迷一些“洋垃圾”般的腐朽文化,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严重缺憾。身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手段

高中生是一群特殊人群。一方面,他们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普遍处于 15 至 18 周岁之间,生理层面处于青春期的末端,性格较为冲动、遇事较为情绪化,但经历漫长的学校教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在心智发育层面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又缺乏社会阅历,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可塑性较大。另一方面,他们将迎来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高考,繁重的学习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使他们容易出现精神和心理问题,进而造成生理健康方面的损害。为保障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各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应提供一些疏导、排解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获取持续奋斗前进的动力。语文是高中阶段的主课之一,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价值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呈现,对构建高中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顺应网络文化时代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今高中生处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文化充斥在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后喻文化”现象,充分释放了高中生利用网络工具获取陌生文化资源的动机。但网络文化是一个缺乏监管和过滤的生态,高中生认知能力虽强但判别能力不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一些不良文化及价值观所误导,甚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例如,充斥于网络中的暴力言论、色情信息、国外反动势力以及被巧妙包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这些文化因素被隐藏在影视、游戏、动漫等高中生喜爱的文化形式中,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造成误导。此外,网络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低价值密度文化”,文化的系统性被严重破坏掉,以支離破碎的形态呈现于受众面前,如果高中生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容易将错误的、狭隘的视为正确的、全面的,久而久之就会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三)是高中语文育人功能实现的必然渠道

《语文标准》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核心素养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传承的重要对象,是实现高中语文育人功能的必然渠道。一方面,当代语文教育所使用的部分资源可以理解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撷取”,如古代诗词、文言文、古典名著(摘选)等,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些素材中无法剥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实现自身育人价值的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不仅可以让高中生领略到先贤智慧,还能够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水平。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深入发掘教材资源,呈现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教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收录了大量蕴含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文本,如古诗词、文言文、古典小说等,但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大多以隐性状态存在,需要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入挖掘整理,将其转化成显性状态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陈情表》一文由文言文形式写成,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工作重点大多放在文言词汇、段落的解读上,旨在转化成白话文让学生理解其意义,但文中深刻蕴含着的“孝道”和“忠义”传统文化容易被忽略。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在原文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作者李密面对“孝道”和“忠义”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认知,而李密选择了“孝道”,他的这一选择出发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又该如何正确地弘扬孝道精神?通过辩证思维和逐层引导,让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建立关系,从而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重视。

(二)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强化人文精神熏陶

客观地说,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边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所依赖的价值体系及表达语境被消解,包括名著、经典、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载体,相对于现代社会也存在明显的时代感。为了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高中语文教学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相对应的语境和文化场景中得到熏陶,不断强化人文精神底蕴。例如,在学习《归田园居》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针对诗句阐释之外,还要将诗文中蕴含的“田园思想”“归隐情怀”等内涵表达出来。教师可将其与信息技术整合,结合多媒体、国风图片、古典音乐等营造一片田园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人心灵家园的静谧、安详,这样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何被称之为“田园诗人”—— 进一步,田园思想反馈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给自足的社会理念,归隐情怀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世无争的人文境界,学生在深入了解之后,其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倡导阅读国学经典,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扩展

国学经典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四大名著这样的鸿篇巨著,又包括《论语》《劝学》《寡人之于国也》等这样的智慧名篇。然而,教材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在国学经典内容的呈现上主要采用摘选方式,学生无法窥得全貌,只能以碎片化文本了解有限的内容。因此,在倡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一要注重整本书的阅读,二要精读、略读合理安排,做到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这样不仅保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还能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实效性。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摘选《红楼梦》一书的部分内容以《林黛玉进贾府》的篇章呈现,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红楼梦》的整本书时,可以将林黛玉这个人物作为精读线索,整理出与林黛玉相关的场景、事件、情节等篇章,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其余部分可暂作略读处理,在此基础上再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提炼出来,以满足优秀传统文化扩展的需要。

(四)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感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教法单一、落后是导致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薄弱的主因。由于语文是高中阶段的主课,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比例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心理,即希望最大限度地输出知识、技能,为学生在高考中获取好成绩奠定基础。由此形成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被动性的,如比较普遍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填鸭”或“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当,会直接造成教学目标偏离,即教育价值倾向“知识与技能”,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严重忽略。因此,丰富语文教学方式是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根据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差异,教学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基于古诗词、现代美文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诗词美文能够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其中一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以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讲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高中生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美丽的同时,自然能够更好地认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例如,在《琵琶行》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被篇幅震惊,潜意识中会产生不愿学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渲染一个“泛舟浔阳江”的美丽夜景,配上琵琶音乐,先将整首诗的梗概讲明,再筛选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此处无声胜有声”“相逢何必曾相识”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基于国学经典采用探讨教学方式。国学经典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组织上显得支离破碎,教师在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的同时,对待此类教学内容应注重探讨式教学,与学生一起品鉴、欣赏、批判,以此拓宽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维度,引导学生尝试融入自己的观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力。

第三,基于应用文体采用实践性教学方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活的文化”,教師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例如,针对《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本地公园、古迹、博物馆等,打通书本与现实的隔阂,直接面对传统文化载体。

综上所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工具等的创新应用,能够有效扭转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缺位的现象,为进一步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蒋莉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08).

[2]黄俊瑜.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J].中学课程资源,2020(03).

[3]李元香.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分析[J].科技风,2020(08).

[4]郑丽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渗透[J].中学课程资源,2020(02).

[5]何万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05).

(责编 罗汝君)

作者:林新魏

高中语文教学影视艺术论文 篇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探索

【摘 要】文学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水平。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语文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得不到重视,文学教育现状更是堪忧。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现状为出发点,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文学教育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学是人类语言和文字的精华,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却往往得不到重视,成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内容。实际上,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都是流传古今中外的名篇,如果语文教师能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提升文学在心目中的地位,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水平。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现状

(一)语文学科不够重视

首先,从考试成绩方面来讲,高中课程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语文并不是一门能拉开考试成绩差距的学科,即使不学习也能和认真学习的同学考的差不多,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语文不够重视;其次,从学科知识竞赛和辅导班方面来讲,教育机构会经常举办数、理、化及英语等学科的知识竞赛,却从未举办过语文学科竞赛。数、理、化及英语学科的辅导班也比比皆是,却从没有高中语文辅导班。这种不均衡现象就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语文学科不重要;再次,从学习时间方面来讲,高中其它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学生更多的是在努力完成“硬性”任务,对于语文这种“软性”任务自然是一拖再拖,最终导致学习语文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也就放弃了学习。

(二)文化多元化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娱乐活动和快餐文化进入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传统的文学作品失去了兴趣。在现阶段,影视作品、音乐舞蹈、网络小说等快餐文化已与高中学生密不可分,相比阅读文学性强的文字,学生更喜欢通过影视作品来获取直观感受。同時,课本中选取的文学作品过于死板,远没有网络小说和青春杂志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尤其在网络小说风靡的今天,高中生的文学欣赏水准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觉得网络小说比经典文学作品更值得品味。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必要措施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语文是人类社会中的交际工具,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特点,这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其实用性。教师要改变一味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实际,正确指引和点拨,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与作者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受益者。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在文字中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之间的风俗与文化。由于这些作品体裁和内容跨度较大,需要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厚文学功底,才能对学生讲起来得心应手。

(三)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掌握影响文学教育的因素,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引领学生深层次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第一,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学教育中,教师要创造合理的教学情景,提升课堂品味,使得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激扬文字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消除学生对语文的厌恶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美感。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画,一场电影。比如写景散文《春》,教师可通过深情的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春天的明丽清新,让小草、鲜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美感;第三,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多角度的解读文学作品有助于挖掘文学作品的精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学习《项链》时,传统的教学中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女主人公的爱慕虚荣,但教师也可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和“十年还债体现诚信”这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优秀文学艺术的目的。

作者:刘秋花

上一篇:区审计局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信用社个人稽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