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篇1

----李晓东老师先进事迹

李晓东,男,出生于1977年1月11日,1999年6月毕业于雁北师范学院中文系。2002年6月取得自考本科学历。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在东泉中学任教。2008年2月调入平遥县职业学校。有10年教龄,10年班主任经历,7年高三教学经历。2006年9月取得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现任教于高三年级。自任教以来,他始终凭着对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自己三尺讲台的小小天地里,树立了众口皆碑的好形象。先后多次被平遥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并于2004年获得“晋中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006年获得“平遥县首届学科带头人”称号,2008年获得晋中市“教学能手”的称号,2009年获得“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称号。

(一)、政治思想方面

李晓东老师始终全心全意从事着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力求精益求精,绝对服从上级和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从工作中去体味教育工作的崇高,从工作中去获取人生的奋斗意义,在工作中去享受为人师表的乐趣,在工作中逐渐充实了自己。他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上课和下班辅导,定时定量布置作业,批改测试和讲评非常及时。他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密切注意和追踪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和高考信息,掌握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科组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教研课题,并把新的科研成果引进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

(二)教学教研工作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他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他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阅读教学的核心位置上。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他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语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他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语文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科组、备课组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从教10年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与高三复习”等。通过这些专题探讨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多次承担学校公开课教学,均获得较高评价。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他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教育论文,从未间断。先后在《作文周刊》《学习周报》上发表论文10余篇,并参与编写《名家阅读》一书。

4、信息革新,多元发展。他深深懂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现代化教育要求教育手段要多元化,为此他努力学习电脑方面的有关知识,收集电脑课件素材,力求在课堂教学上有新的突破。经过努力,他在电教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利用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等应用软件先后制作出许多较有实用价值的多媒体课件,大大提高了的课堂效率,很受同学们欢迎。

(三)班主任工作

他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他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他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在此期间,他几乎每晚都下班辅导,与学生谈心。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他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等等,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他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优秀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差生、扭转班级学风上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教育家朱永新说过,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李晓东同志对教育的爱换来了他事业的成功,对学生的爱也换来学生的尊敬。

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篇2

一、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常有的典型错误

(一) 知识性错误

以往学生做接触的数学大都是确定性的, 而教师在处理教学时往往又会偏向于轻思想重计算, 对概念教学处理较随意。在课堂观察中,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概率相关概念通常是简单的一带而过, 知识处理模糊, 更多的时间是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直接造成学生因基础概念知识不扎实在学习中犯下知识性错误, 如某气象站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80%, 计算 (1) 5次预报中恰有2次准确的概率; (2) 5次预报中至少有2次准确的概率;学生往往对这两种试验的类型分不清而导致错误。正确应 (1) (用独立重复试验) undefined (2) 则应该用对立试验解决。概率与频率混同、互斥与独立混淆、互斥与对立不分、期望与方差混用等, 这些错误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级的, 但是又普遍存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继续学习。

(二) 心理性错误

在概率的教学中, 学生对于概率的认识大都是零碎的、不成熟的经验之谈, 纯属于感性基础上的认知, 加上学生对随机现象缺乏反复观察的经验, 造成学生概率学习的认知障碍。如某人参加一次考试, 4道题中解对3道则为及格, 已知他的解题正确率为0.4, 则他能及格的概率为______ .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出他能及格是指要解对4道题中解对3道或4道:解对3道的概率为:P (A) =Cundefined0.43·0.6, 解对4道的概率为:P (B) =Cundefined0.44, 且A与B互斥, 他能及格的概率为P (A+B) =Cundefined0.43·0.6+Cundefined0.44.在概率的实际教学中, 学生随机观念建立不平衡, 不能进行思维的逆转, 不能以发散、多向、求异的非常规性思维考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概率教学的策略

(一) 情境导入, 引导学生自主加深概率知识认知

顺应新课改的潮流, 将课堂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容器转变成活动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 而教师则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在概率定义的教学中, 笔者先联系实际的生活背景, 列举出一些有关概率的现实原型, 如某单位有三辆汽车参加某种事故保险, 单位年初向保险公司缴纳每辆900元的保险金, 对在一年内发生此种事故的每辆汽车, 单位可获9000元的赔偿 (假设每辆车最多只赔偿一次) , 设这三辆车在一年内发生此种事故的概率分别为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且各车是否发生事故相互独立, 求一年内该单位在此保险中获赔的概率;如彩票中奖率、药品有效率,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等, 并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接触到哪些关于概率的知识。学生纷纷主动应答, “投篮命中率”、“摇号录取概率”、“随机点名概率”等, 教师自然引出概率的定义。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对概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加深了对概率定义的理解。

(二) 鼓励学生探索, 渗透随机思维模式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强化概率概念的讲解和辨析, 更多以具体化、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向学生展示真正的概率思维, 与既有错误思维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 进而促使学生去检查、修正或改正错误的认识, 进一步加深对概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并树立正确的随机观念。例如在解下面一题时:甲投球投进的概率是0.8, 乙投球投进的概率是0.6, 各投3次, 设每人都只投进2次的概率分别为a和b, 则 ( ) 。

A. a>b B.a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选了A。他们觉得甲投球的命中率明显高于乙, 均为3投2中, 当然水平高的可能性大了。果真如此吗?教师就针对这一题目进行了一次真人实验, 在班里选择一个篮球技术较高的学生甲和一个技术中等的学生乙进行投篮比赛。比赛分三轮, 每轮投三次, 结果出乎意料, 球技中等的学生赢得两轮。学生得到了启示, 虽然甲整体水平明显高于乙, 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甲获胜的概率大, 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通过计算, 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为B。教师设计的有意义又有趣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收集和处理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建立理论概率模型”的试验过程, 体会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它的统计规律性, 建立正确的概率思维模式。

(三)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概率研究的随机模型逐渐的复杂化合多元化, 所涉及的计算也更为繁多和困难, 给教学带来的一定的影响。为了方便我们的教学, 优化教学效果, 我们积极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 不但帮助我们快速解决了庞大困难的计算问题, 而且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准确、全面, 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逐渐增强, 自信心也慢慢培养起来了, 教学有效性自然也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重播2004年中俄女排以“五局三胜”制进行决赛, 根据以往战况, 中国女排在每一局赢的概率为undefined, 已知比赛中, 俄罗斯女排先胜了每一局, 求:中国女排在这种情况下取胜的概率;求本场比赛只打四局就结束的概率. (解析) (1) 中国女排取胜的情况有两种, 第一种是中国女排连胜三局, 第二种是在第2局到第4局, 中国女排赢了两局, 第5局中国女排赢, ∴中国女排取胜的概率为undefined. (2) undefined.如, 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模拟掷硬币的试验, 原本学生认为正反面概率各位百分之五十的观念被证实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在一百次试验中, 两种结果出现的概率不是大致一样的, 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教师由此告诉学生得出正反面概率百分之五十的认识是要建立在无数次试验的基础之上的, 切不可随意作出判断。

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典型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2-057-010

地理学科是高中生必修的课程之一,高中地理教学不仅符合当前教育形势的需求,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高中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可更好地认清环境、资源、人口等发展趋势,所以,教师高度重视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运用一些合理化的教学对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分析

首先,教学模式单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性格特点不同,他们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不均衡现象。其次,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不少高中地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按照固定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计划。不过现阶段不断涌现出新的地理学知识,包括观点、方式和思想等,而教师则对这些新知识运用的较少,导致教学资源陈旧落后。再次,课堂有效互动匮乏,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去发现和认识地理知识,也没有给予他们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与时间,有效课堂互动较少,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沉闷,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典型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综合教学素养

要想有效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首先应提升教学的综合教学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师综合素养不高,教学理念需要转变的问题,各个高中学校应全面提升整个教学队伍的师资力量,完善教师团队的建设,并加强道德观念相关的教育培训。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应从本质上转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将激励性教育理念带进课堂,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与兴趣,并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够得以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全面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独立性与创造性潜能。

2.引进先进地理教学设备

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而且不少地理知识需要通过动态演示,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高中学校应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特殊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资源。高中地理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与电脑软件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真实情境的还原与再现,强化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同时,教师可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接触地理知识,将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高中生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自我激励、创新和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3.因人而异结合因材施教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标准理念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主动积极学习,教师则需采用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坚持因人而异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之前,详细了解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水平、技能等情况,将其分为多个层次,然后在实际教学中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与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进行《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时,对于地理知识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让其自主学习与探究,总结出影响选择工业区位的因素,并搜集实际案例进行补充;而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只需要求他们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即可。

4.合理增加课堂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也是如此,通过课堂互动,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掌握其具体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式和教学规划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互动焊接,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和沟通,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其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与教师平等对话,释放压力和紧张。比如,在《太阳和太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自己当作太阳,再找几名学生分别当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木星等,然后让他们彼此间的位置关系,了解太阳和太阳系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总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师应高度重视、谨慎对待,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改善与优化教学理念和方式,然后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地理知识。

[ 参 考 文 献 ]

[1]姚慧红.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的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5,04:159-160.

[2]杨改荣.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下),2015,09:175.

[3]张臻华.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07:114-115.

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篇4

营城子中心小学

一、识字教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方法,音形义相结合,立体识字。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针对本节课生字的特点进行分类,有形声字,多音字等,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归类识字。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识记其他的形声字,做到了省时高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第三种读音,并且交给学生运用的方法,学生在大量组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类总结不同读音代表不同的意思,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组词的方法,还要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教给学生词语的用法,高年级学生识字,更应注重从字义入手,体现了课堂的执行力。

二、阅读教学——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学习方法,执行好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出准确的主线问题。

2、在学文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全方位把握全文,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紧紧围绕着本文的主线问题美丽和富饶展开教学。

3、注意抓重点词句、抓细节品味揣摩,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

4、要认真落实了学校关于课堂结构、主线问题以及落实、思维训练、执行力等方面的要求;保证时间与密度的调控。

三、巩固练习

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篇5

认真回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几个典型疑难问题分析》这门课,结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的要求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教学。

回想起来,以往我的阅读教学主要就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再依据我事先拟定的阅读题再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再讲解(生怕学生听不懂占用了较多的课上时间),学生整理笔记。这样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取代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我强加给学生我的解题思路,忽略了孩子们的智慧萌芽。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阅读材料来说,由于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因此对同一个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不能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以后会慢慢地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不能再让自己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培养有独到见解的人才。

高中生典型事迹材料 篇6

她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她觉得,个人的进步是渺小的,只有让全体同学都进步,那才是一件大乐事。她不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谈心得、交流学习经验,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与其他班干部一起主动关心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为了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她总是百问不厌、耐心细致地讲解。

富明珠同学作为班干部,总是以身作侧,以大局为重,毫不吝惜牺牲个人时间,每当班级布置劳动任务时,他就带领同学认真完成,有些脏活、累活自己身先士卒,带头干,抢着干,并且毫无怨言,每次劳动后,她总是把班级的劳动工具整理摆放的整整齐齐。她经常说:“只要为班集体争得荣誉,牺牲个人利益毫不足惜”。

向量在高中数学中的典型应用 篇7

高中数学新教材把向量作为工具引入后, 代数和几何被很好地联系起来, 为我们通过代数研究几何提供了新的途径、新的方法.在处理有关角度、平行、垂直、共点、距离等几何问题时, 适当构造向量去求解, 往往使几何问题直观化、符号化、数量化, 使某些复杂的几何问题得到更简捷、更巧妙的解决.本文就向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作以下归纳总结.

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利用同向时等号成立) 证明不等式.

例1:求证

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1. 垂直:利用a軆⊥b軋圳a軆·b軋=x1x2+y1y2=0可以解决垂直问题.

例2:已知圆的一条直径的两端点分别为A (x1, y1) , B (x2, y2) , 试证明此圆的方程为: (x-x1) (x-x2) + (y-y1) (y-y2) =0.

证明:设圆上的一动点为P (x, y) , 则= (x-x1, y-y1) , = (x-x2, y-y2) ,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

∴圆的方程为 (x-x1) (x-x2) + (y-y1) (y-y2) =0.

2.证明三点共线:三点共线问题的证明是平面几何中较难解决的问题, 但如果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来证明共线问题就简单多了.

例3:已知O (0, 0) , B (1, 0) , C (b, c) 是△OBC的三个顶点, 写出△OBC的重心G, 外心F, 垂心H的坐标, 并证明F、G、H三点共线.

解:△OBC的外心F的坐标为, 重心G的坐标为, 垂心H的坐标为

故F、G、H三点共线.

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1.求空间角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设点A∈直线a, 点B∈直线b, 点D∈直线d, 且直线a、b是异面直线, 则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

(2) 线面所成的角:直线AB埭平面α, 则直线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其中n是平面a的法向量.

(3) 二面角:二面角的大小为, 其中m, n是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

例4:在正四棱锥V-ABCD中, E为棱VC的中点, 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2, 高为1.

(1) 求异面直线BE与棱VA所成的角的余弦;

(2) 求直线VA与底面ABCD所在的角;

(3) 求二面角B-VC-D的大小.

解:如图1,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1) 由题意得:V (0, 0, 1) , A (1, -1, 0) , B (1, 1, 0) , C (-1, 1, 0) , D (-1, -1, 0) , E

∴异面直线BE与VA所成角的余弦为

(2) 设直线VA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为α, 则sinα

(3) 设= (x1, y1, z1) , = (x2, y2, z2) 分别是平面VBC与平面VCD的法向量, 则而= (1, -1, 1) , = (-2, 0, 0) , = (0, -2, 0) , ∴=x1-y1+z1=0, =-2x1=0, 解得x1=0, y1=z1=1, 即= (0, 1, 1) .同理可得n軋= (-1, 0, 1) .∴cos, 故二面角B-VC-D的大小为120°.

2. 求空间距离

(1) 点面距离:设是平面α的法向量, 直线AB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 点A∈平面α, 则点B到平面α的距离为

例5: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高为4, 求点A1到平面AB1D1的距离.

解:如图2所示,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则A1 (2, 2, 4) , B1 (0, 2, 4) , D1 (2, 0, 4) , A (2, 2, 0) , = (-2, 0, 4) , = (0, -2, 4) , = (-2, 0, 0) .设平面AB1D1的法向量为= (x, y, z) , 由=0及=0, 可得x-2z=0且y-2z=0, 解得x=2, y=2, z=1, 即= (2, 2, 1) .于是, 点A1到面AB1D1的距离为

(2) 线线距离:设是异面直线l1, l2的公垂线的方向向量, 若点A, 点B分别是直线l1, l2上的任意一点, 则l1, l2的距离为

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语言思维 目标语典型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28-02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既是人的思维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达形式。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也制约着句子结构。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当然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汉语与英语在句法层面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上的失误。也容易导致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出现汉语式错误,所谓“汉语式的英语”和“英语式的汉语”皆因不了解这种差异所致。

英民族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重辩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在句法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从整体上说,汉语比较强调主体意识,而英语是主客分明,经常强调客体意识。也就是说,英语注意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的支配,句子组织严谨,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而汉语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理论不严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表面不易看出,它对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主要取决于语言上的搭配是否合理,以意统形。

因此,要想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摆脱汉语思维影响,就必须聚焦英语语言的典型性。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关的句法现象,基于英语语言句法的典型性,提出改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英语语言典型性的语言逻辑分析

英语语言最明显的典型性就在于其严格的语言形式逻辑,特别是语言主客体逻辑。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语言逻辑。他指出,所有的语言表达无非表明了两种内容,一种是阐明关系,一种是进行定义,而进行定义又可以进一步概括如阐明关系的语言,因为定义即是人的主体精神与外在世界关系。这种严格的主客精神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英语语言表达,我们来看英语中的一些基本表达,以“主系表”为代表的便是定义式的语言表达,比如“It is a dog”。以主谓宾句法结构为代表的关系式的语言表达,比如“I have a dog”。在主谓宾句子结构中,这种主客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我”是主,“狗”是客,主客间为一种“有”的所属关系。在主系表结构中这种主客关系同样非常明确,“it”即是我的观念,“dog”即是外在实存的狗,中间由表语(语言逻辑上称之为系词)“is”进行一种连接。英语中的这种主客关系划分表达是十分严格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语言现象来说明,例如英语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句子表达,即“上帝存在”的语言表达,在英语中为“God is.”为什么这个句子中 is 后面没有语言逻辑上的谓词,而只有作为“god”的主词呢?因为在英式语言逻辑中,任何一个命题均是由“种加属差”为语言结构的,“上帝”作为西方逻辑思维中的“最高实在”代表了一切的完满性,“上帝”包含一切完满性,所以对于“上帝”而言,没有什么是属于客体世界的,所以这个句子也就没有了作为客体代表的“谓语”。这种严格的语言逻辑在中文中是不存在的。

二、基于英语语言典型性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加强英美文化背景教学。英语语言知识是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形成事件,许多学生反映英语语言知识太多,难以记忆,而且使用过程中把握不好语境,这都是由于对英语形成背景以及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了解不足造成的。例如英语语言表达中常见的一个表达是“Push the buck”,意思是推卸责任,如果仅仅从字面理解是难以将其与表达的意思相联系的,必须了解“buck”是西方纸牌游戏中的一种计分器,用来表示游戏中发牌者的身份,当计分器由一位玩家交给下一位玩家时,发牌责任便随之结束,所以引申为推卸责任,由此也可以推导出英语习语中另一个常见表达“The buck stops”,意思是承擔责任。类似的表达在英语习语中还有很多,学生唯有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语言含义,弄清语言使用语境。所以,以英美文化为导入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显得十分必要。

(二)把握英语语言逻辑,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英语语言典型性可以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重难点所在,要想让学生深刻地把握英语语言逻辑,避免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汉语式英语”的错误,就不能仅仅把聚焦英语语言典型性放在理论层面,而必须让学生熟悉英语语言的典型性。对此,最重要的就是要营造英语语言环境。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语言环境的营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内容最好是以英语为母语进行创作的作品,因为以英语为母语进行创作的英语作品能够最真实地体现英语语言的典型性,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此类作品,便能够将英语语言逻辑和句法表达潜移默化地植入自己的语言思维之中。例如,一些英语原著小说、英语报刊短文都是学生英语阅读最真实最典型的材料。其次,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对英语语言典型性的教学,对于阅读过程中体现英语语言思维逻辑、英语语言独特表达方式的内容,老师要格外留意,并向学生进行重点讲授,同时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日常阅读中注意此类表达。

(三)从教材出发,忠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课本中一些优秀的阅读文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一方面要从教材出发,忠于教材,另一方面也要对教材进行灵活的运用。例如,当教授一篇新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用“新三步”,即 listening、reading、writing 来替代传统课堂的pre reading、while reading、post reading。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第一步看了两到三个简答的问题和选项之后,不打开课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约 5-8 分钟),然后选出正确答案。其次,先在课件上展示和课文有关的相应的细节问题,然后叫学生打开课本细读大约 10-15 分钟并完成相关设计练习。这个部分练习的设计尽可能地和高考考题模式联系起来。一般建议分两种题型,一是通过补充完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二是给学生几个指定的段落或章节,来完成相应的短文填空和改错。最后,根据文章大意给学生一篇 100 字左右的概括性短文,文中有约 10 个下划线的短语或表达。先让全班齐读短文,然后分组讨论,如何用更高级的词汇来升格文章中的画线部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由于文化环境的原因,英语具有自身的逻辑、表达等方面的典型性,这也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为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加强英美文化背景教学并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对英语语言典型性有更好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鲁艳辉.数据驱动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8(2)

[2]罗琴琴,周江林.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HAVE搭配行为调查研究[J].外语教育,2007(1)

[3]雷春仪.中国英语学习者“SO”使用的失误特点分析——基于CLEC与Brown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2)

【作者简介】李圣洁(1985— ),女,广西合浦人,硕士,北海中学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高中生个人优秀事迹典型材料 篇9

XXX,男,1993年8月出生,xx市第六中学高三年级0804班学生,担任学校学生会副主席兼学习部长。

2008年秋,XXX同学以中考949分进入xx市六中学习,入校伊始,XXX同学就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和组织能力成了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学校和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

一、品德高尚,自立自强,自觉提高个人修养。

XXX同学政治思想表现好,诚实守信,谦恭有礼,性格内敛,沉稳干练。入学不久就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其后参加了学校党支部举办的第十五期党(团)校培训班的学习。学习期间,XXX同学勤做笔记,勤写心得,还勇于同培训班的教师交流自己对党的认识,畅谈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看法,视角独到,见解深刻,深受支部一班人的好评,被确定为学校党支部的重点培养对象。

XXX同学是教师子女,成绩又特别优秀,但从没在同学面前显示出一种优越感。他富有爱心,待人诚恳热情,对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同学,总能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尽己所能帮助他们。班主任熊老师考虑到他学有余力,又乐于助人,编座位时,有意安排一些学习上或上课表现方面欠佳的同学跟他做同桌。他总是乐于接收,跟他同桌过的同学也都能从他那里有收获。或在精神上深受感染,或在学习上倍受教益。张旺同学就是一个在他的影响下奋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典型。张旺生长在单亲家庭,家庭条件比较差,加上学习上底子薄,缺乏自信心,曾经一度出现过自暴自弃的迹象。2010年上学期,熊老师安排他们同桌,XXX同学一方面经常给他鼓劲,课余还带他到家里吃饭,一起散步,一起打羽毛球;一方面又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地帮助他。张旺同学的心情日见开朗,同时重拾信心,学习干劲越来越足,学习成绩迅速上升。进高三第一次月考,张旺同学一跃进入年级前12名,现在基本上稳定在年级前十五名以内。谈起这段往事,张旺总是动情的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这位同桌,要不是他的鼓励,我也许至今还未走出阴影,现在还在不在读书都说不定。是XXX坚定了我学习的信心,让我重新找回了自我。”

XXX同学的母亲是学校的一名普通老师,多年执教高三毕业班,工作任务繁重。父亲在海事部门工作,长期在外,一家人一年难得有几天团聚的日子。作为独生子女的他,比同龄人更自主自立。生活上他坚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惹父母生气,不跟他们提过分的要求,尽可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从小他就学会了做饭、炒菜、洗碗、擦地板、洗衣服等,家里的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有些粗活重活,他有时还抢在母亲前面去做。在90后独生子女中,许多都是泡在父母的宠爱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把这种享受当成了理所当然。因此,不熟悉XXX同学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他在家里还是这样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

二、能力出众,爱好广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高中语文典型教学案例 篇10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物实验题解答典型错误分析 篇11

关键词:生物实验;错误分析;高中生物

一、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高中生物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很多,如免疫中浆细胞和B细胞、效应T细胞和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纯合体和杂合体,杂交、自交和测交等。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注意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对易混淆的概念作认真的比较,解题时才不会发生因概念不清而造成失分。

二、审题的能力差,不善于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造成片面回答问题

相当多的生物实验题在题干中隐藏着某些解题所需的重要条件。找关键词是审题的基本技巧,找准关键词,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重要的突破口。审题时要多用一点时间仔细审题,不遗漏关键词等,可事半功倍获得高分。否则了解大概就答题,会偏离题意造成失误。

三、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熟练,理解能力及基本实验能力较差

许多生物学鉴定实验中常用到一些试剂和检测手段,以及相关的基本实验原理,有的试剂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又有严格的区分,不能乱用。生物学实验原理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验题中如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熟练,就会因小而失大,造成严重失分。

四、答题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表述能力欠佳

由于实验题所处的重要地位,在高考复习阶段,每位考生练过大量各种类型的生物实验题,从而获得了很多解题经验,总结了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也有不少好題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经验、模式和印象会妨碍学生的正确思考,甚至导致判断失误。再加上相当多的学生读题不仔细,将高考题中已经变化的条件、数据等当作原实验来解答。生物实验题的设计上有较强的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如果思维不严密,或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则易造成答题错误或答题不完善或以偏概全的错误。

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基本要求,即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上,思路狭窄,解题能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高中语文审美教学三法 篇12

一.透过语言文字发现美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乃是审美文学作品的第一步。有的作品语言端庄中正给人以凝重坚实之美;有的作品语言雄奇秀丽给人以轻松奇谲之美; 有的作品语言虽平实却给人感受到内在的思想张力……总之, 不同的作品, 因其语言文字排列不同, 产生不同的美。

如鲁迅的《药》结尾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 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这是沉重郁结之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用《采莲赋》 描写少女采莲荡舟的画面“夏始春余, 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 这是轻盈欢快之美;巴金的《小狗包弟》用质朴平实的文字, 讲述自己的沉痛忏悔, 这是含蓄上进之美……

因此, 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 应注重对语言文字分析, 分析不同作品的不同语言、句式与表达方式, 透过语言文字表面, 捕捉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发现字里行间的无边美色。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许多文章, 其文笔与句式不读不足以体会其妙处, 有感情的朗读即是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 沿着作者的行文与思路, 用自己的话, 替作者抒发作品的感情。

二.创设情境意象体悟美

有些作品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浅露于外的, 给人以直觉的美感, 往往不必深思;但有些作品, 其美感是蕴藏于内的, 需要读者掩卷深思, 在脑海中构建意象, 方能探得其妙。针对这类作品,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透过作品与文字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在脑中创设作品所描绘的情境意象, 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而体悟其中的美。

如宋祁《玉楼春》一词, 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先生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对高中学生, 单就字面而言, 他们往往无法理性挖掘其内在的美, 对春天的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景色并无多少形象的感受。再如贾岛《题李凝 幽居》一诗, 写道“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 响中寓静, 有出人意料之胜。而这也是高中学生缺乏审美方法, 难以理性鉴别的地方。

针对这类内蕴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利用图画与声音, 模拟虚构这种场景和意境, 积极引领学生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作品意境之中, 体悟其中的美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通过多媒体, 创设莺歌燕舞、蜂飞蝶绕的或喧闹或繁忙场景, 引导学生在脑中积极想象, 从而体悟春天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教师还可以通过情绪体验法, 创设临时情境, 如,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教师可以在课堂突然中断讲话, 让学生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中加以体悟响中寓静, 再去体悟诗的幽静美。

三.鼓励模仿创新创造美

创造美本身即是“再审美”的过程, 是将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知识重新用自己的作品予以表达的过程。而要完成这种过程, 对于阅历尚浅的高中学生而言, 首先是一个模仿创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对美的认识和内心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模仿创新创造美?可从作文的写作训练入手。

首先, 厚积方能薄发。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教师还得让学生养成收集、积累优美文辞句式的习惯, 通过不断的积累, 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正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发挥而来, 若没有平时的积累, 是不会有如此老到的语言。

其次, 学会审美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模仿的优美文章, 或仿其构思美, 或仿其语言美, 或仿其形象美, 或仿其情感美, 从而在训练中不断增强写作技巧和审美能力。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 其构思之美、语言之美, 均模仿教材里的《孔雀东南飞》。其后, 2004年、2007年高考, 都有考生据此变换审美角度, 模仿出新, 不断成就高考美文。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希望小学教学楼落成庆典仪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