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推荐12篇)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 篇1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益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1.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逐渐消失了,“一言堂”贯穿到底,这怎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2.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呆板的作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工具。这样就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我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2.1散文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授课时有必要交代作者写该文章的背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当时写所要表达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阅读情调。如《古都的秋》类似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一个班集体,学生阅读能力程度不一,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他读出某种情调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这类学生多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阅读课文的能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通过阅读过后,教师用

一、两段作为赏析引导,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对剩下的内容进行理解,再由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陈述,最后师生共同评定后综合归纳定案。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2.2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农村中学里,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是不流畅的,至于叫他们感知课文作口头复述更是无从说起。鉴于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再抽取学生分别口头陈述每段的大概内容,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其陈述的优劣。在赏析课文时,教师要把较难的或重要的语句以及有关的实词、虚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书上的注释加深对该知识点的把握。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变了过去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灌”、“替”的做法,从而使他们在阅读文言文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不同文体篇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程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确立随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立相关的有效教法,确保学生个性思维发挥。

②学生随堂课的主体性时间要适度,不宜让学生“放羊式”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时间要合理统筹。

③教师随堂教学内容所提问题不宜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新颖性,难易适中。

④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法,尊重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 篇2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时代的产物。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随着转变。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 终身学习已成必然, 学校已不是知识学习的唯一场所, 课堂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必须跳出原有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当然传递知识依然是教师责任, 但不能把此视为教师工作的全部, 更不是终极目标。教学思想上要发生转变, 教学应由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源于对问题的不解以及对问题结果的关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悬而未决的教学情境, 叫学生欲答不能, 欲罢不能,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目的。所以, 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情境, 即使能使教学内容产生具大诱惑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 又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智力, 点燃多种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如、在物质的量教学中, 设问:1升水+1升KNO3溶液=?升。学生答曰2升。实验结果小于2升。学生愕然。老师举生活实例:1升黄豆+1升小米<2升, 得出结论:两种溶液混合后, 溶液体积并非两种溶液体积的简单加和。

三、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前, 在学生中厌学的情况特别严重, 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没有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能力, 而是忙于教给学生结论, 反复做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这样单一、被动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化学基本常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的过程中, 体验、感受科学的思维方法, 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教学的结果, 而应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

四、创设情景, 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探索知识的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探索知识的氛围,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围绕目标而学习。例如, 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 我给学生创设了了这样一个探索知识的情景: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试液变红, 在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 红色退为无色。组织学生讨论原因, 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二、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探索氛围中, 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对学生而言终生受用。

五、把“课堂引入生活”

把“课堂引入生活”不是说要把化学课搬到生活现实中去开设, 也不是说化学课只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它是指要立足于课内, 密切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动手和探究活动,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 生活教材化,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

1. 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 由于中学实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大多数学校也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起不到很好的锻炼。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更要立足学校实际, 多让学生参加演示实验的操作。与此同时也要积极思考, 多利用一些生活用品设计一些简易的微型实验, 大面积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例如, 在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青霉素药瓶当反应器装填石灰石, 再利用一次性针管装酸并推入让其反应, 还可利用输液管当导气管, 这样一来一套完整的实验器材都具备了, 即使做到了废物利用, 又节约了实验药品,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兴趣, 也满足了多数学生的实验用具需求。

2. 开展探究性实验课题。

把课堂引入生活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学有所用”, 让学生把日常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 做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 例如在平时教学时可给学生布置一些书本上实验改进问题, 让学生分成探究性学习小组拿出一个改进方案, 老师再认真分析每一种设计, 并通过实验给以证实。也可组织学生深入生活, 作一些当地的农药使用情况, 环境污染情况, 饮用水质情况等调查报告, 开展探究性实验课题。

浅议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法

对教师来说,在数学课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摸索前进。当然,这里的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不完善的知识。所以,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还要多在引导上下工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添活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是数学课是否真正成功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更多、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这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旦培养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要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跟数学创造力可以真正得到体现,更可以显示出数学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要完成知识传播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何成功教学一堂数学课。面对高中数学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

在课堂教学结构上,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

二、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高中数学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三、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

现在的学生个性明显,他们往往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去喜欢他所代的课。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去捕获他们的心灵。工整的板书、精练的语言、独特的思维、巧妙地引导、非凡的耐心等都可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四、及时关注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学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的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学生学好学会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堂上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听懂了,但当他自己真正实践解题时却发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得十分精巧,表面上看似天衣无缝,可以完成一次完美的教学,真的结果会是这样吗?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如果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把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教师高超的解题能力外,又能有什么真正的收获呢?

五、与同事交流,进行教学反思

与同事进行交流,同事之间相互听课,相当于我们为自己找一面镜子,去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查漏补缺,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同样作为高中教师,因为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要面对的教学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更容易找到需要共同解决的教学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交流。

六、教师应该坚持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进行自我的完善。比如: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阅读数学教学理论等。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地作出有效的教学决策,从而达到更好地教授学生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篇4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重庆市万州中学 黄全安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人士已经普遍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因此,物理教学中既应该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更应该让学生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所谓科学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性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有:一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二是物理学习方法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本身,而且掌握了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及探索物理的精神。

一. 指导阅读课本,培养自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读书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二是通过反复读书,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三是通过读书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正确指导读书呢?

(1)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如功率的概念中把“时间”限制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而不能简单说成“功率等于功跟时间的比值”。又如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阻碍”的含义不是“阻止”,它是指:原来磁场增强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原来磁场减弱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在教材中“这段”、“该点”、“某时”、“某刻”、“任意”、“总是”等字眼很多,切不可轻视。要养成“抠”字眼的习惯,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

(2)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物理学上的图形很多,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

波动图线、交流电的图线、气体状态变化图线、电力线、磁感线、电路图、受力图等,是用来描述量与量之间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是最简单的物理语言。学会识图、读图、画图是一种基本功,决不能忽视。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可以提高空间想象力,增强物理综合能力。

二.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科学方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应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玛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如“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好例子,可将教学过程组织为较完整地体现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具

高中作文教学浅议 篇5

杨秋实

内容提要:作文不仅是一门功课,而且是与个体生存相连的人生体验。文章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基础上,再抛弃一切技巧和套路,进行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写作。为此文中推出了三个具体的教学模式,一是把每一节语文课当成作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加语言学习和写作知识的传授,把每一篇课文当成写作范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感觉;二是在高中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进行基本的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讲座,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文学;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感知能力,做到有话可写,开展社会实践,用心贴近社会,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措施,既治标、又治本,既经典、又时尚,既推陈、又出新,值得借鉴。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方式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道难题。教不出成绩,写不出新意;教师迷惑,学生泄气。这种现象既反映了学生书面交流存在障碍,也说明语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没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体验生命价值。

作文不仅是一门功课,而且是与个体生存相连的人生体验。从这个角度说,写作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如其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作文视为交流工具,让学生掌握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二是将作文视为生命价值载体,让学生抛弃一切技巧和套路,通过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来写作。

作文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中考、高考,还是对学生今后的求职、工作,还是对学生一生的价值取向都非常重要。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事关学生能否完成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技巧写作到心灵体验的飞跃。笔者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近20年,在本文中,我把自己近年的一些教学心得加以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予同仁以参考。

一、把每一节语文课当成作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加语言学习和写作知识的传授;把每一篇课文当作范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感觉。

高中语文课本中,生字和词已经很少,但学生准确用词仍是语文课应强调的内容。

句子方面,要让学生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还应让学生学会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应能懂得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不同效果,并在自己作文中加以运用,做到得心应手。强调叙述应清楚、明白;描写应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抒情应表达自己真感情,先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别人;议论要观点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说明应简明扼要,又解说清楚。修辞手法有很多,而学生在作文中很少会用。究其原因,一是对修辞手法作用认识不够,二是平时训练不够,三是与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所以,我在课堂上对课文中好的修辞手法,不仅讲清作用,而且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模仿。根据不同的课文和语言环境,我分阶段在课堂上用不同修辞手法,有时用排比,有时用反问等,如“元芳你怎么看?”就在前段时间用得多。

段落和篇章方面是让学生懂得文章的层次结构、材料组织和主题表达。课堂上不要求学生划分层次,但应能概括文章内容和每段写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感知文章主题。反过来,为表达该主题,文章中各段又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琢磨透。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来写应该如何表达主题。

在讲解课文时,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相连、与平常写作相连,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摹仿,说出自己的心声。学生讨论,最好让学生先有准备,搜集资料,这样的讨论才有深度,有效果。让学生参与是非常有作用的一个环节,可以写,也可以说,特别是教师应先带头说,使学生觉得不难。

中学课文都是千挑万选的名篇,可学生不买账,原因或者是他们不会赏析,或者是与他们的年龄和经历有差距,他们找不到共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课文、找到感觉,这就要考验每个语文教师的智慧与能力、学识与耐心。我的做法是:一是让学生多读课文,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多读、用心读,就能把

握文章灵魂,走进作者心灵,滋润自己内心;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诵读精彩句子或段落,并告知学生主流赏析观点;三是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赏析和评论文章,特别是那些不同的观点,从而扩大视野,并学会欣赏;四是推荐类似文章给学生阅读。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就会喜欢课文,喜欢文学,甚至产生写的冲动,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进行基本的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讲座,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文学。

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常常是零散和不成形的,因而效果也特别不好。到了高中阶段,本人在职高对口班就每期为学生讲授10节左右写作课。一是讲授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知识;二是进行文章的体裁教学,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公文、论文、新闻等写作。这种系统的写作教学,会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会让学生觉得写作很重要,认识到写作不再是语文的搭料。

职高的作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应用文的教学分量比较重,我校已开设独立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文章。所以撰写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格式规范的应用文是中职学生必备的岗位职能之一。我遵循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述的精要性,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际;二是例文的典范性,佐以简略的旁注和精当的评析,以突出实用性和示范性;三是特色的鲜明性,力求反映职业生活,体现鲜明时代性;四是训练的操作性,减少理论方面的讲授,侧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对共性错误分析纠正,以便他们能尽快掌握常见应用文的特点和写法。

写作仅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文章是有生命的,好的作品能穿越时空,穿透心灵,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作品的思想与灵魂。如何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我根据教学实际,不定期进行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教学,讲授一些基本的文学原理,介绍古今中外一些名家浅显易懂、切近学生生活和理解能力的名篇,告诉他们如果阅读,如何赏析,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但应让他们学会鉴赏作品,学会区分好坏、美丑。在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教学中,不求深刻,但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不求系统,但应把主要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在平时听课中听到相关内容,在日常阅读中能区分文章的优劣。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鉴赏力。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去体会,感悟,要求学生背诵,并让其从网上了解有哪些赏析观点,还有哪些主题相同的诗词。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文学的美妙之处,很多学生就是从诗词开始喜欢文学的。

三、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感知能力,做到有话可写;开展社会实践,用心贴近社会,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题活动作文就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生活中的现象或学生感性的生活内容、事件等为题材,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知生活,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教师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引导者、推动者,应适时点拨,循循善诱,而不能一教了之,越俎代庖。学生以自己的感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结合讨论、合作的相关资料,在情境中引入写作话题,自然有话可写。主题活动作文已是职高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但很多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够,或流于形式,或干脆不上。而实际上,主题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将呆板教学变成受学生喜好的形式,将学生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参与,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很有裨益的。

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我校在职高中开设的口语与交际课程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要求听说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注重交际中的文明素养。这部分主要

采用活动课形式,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实际,积极创设各种职业和日常交际情境,如情境对话、演讲和求职应聘等,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该怎么说话,该怎样与人交流。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所说的记下来,做到有话可写;将感想或做法写出来,让其知道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来,写作对于学生而言,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浅议高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范文 篇6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追其问题原因涉及许多方面,如有来自传统的贯性,有来自高考的压力,有来自制度层面的评价等方面。本文从课堂教学方面对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认识与大家探讨。

课堂教学实际上可分为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要想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先来谈一下学生的有效学习。1.1 关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问题,没有学生的学习就谈不上教学。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是,老师在教学生时,先出示例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接下来老师再进行讲解示范操作,最后再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在很多情况下,是经过反复的操练,形成学生的某种技能,这种学习方法是过去所强调,对提高应试考试有时也有效,这种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认心理学。用行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待学习,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某种联结的形成,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某种技能。这种练习如果过度的话,就会造成学生对待学习的负面态度。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有国内外都在讲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学生学习教材,教材对学生有作用,而学生同时对教材也有作用,学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新的观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了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概念,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步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这种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1.2 关于有效学习

反复练习、操练式学习过程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而新课程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什么是有效学习?国外大部分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反复的练习也有些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另外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产果。操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一定的效果,而对解决开放性、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反复的练习体现在“熟”上,叫“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使学生不想学习,阻碍学生的发展,长此以往,必定“熟能生笨”。这种学习不是我们提倡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当然,信息技术学习中的练习还是必要和重要的,并不是说不需要练习,而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这就是有效学习的效果。

1.3 有效学习的的五个要素

一是“感悟”。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感悟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感悟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感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有的教师上课,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总是先下定义,然后再强调一、二、三点,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非常累,效果也不尽人意。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操练式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轻。思考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为交流,实际上活动与交流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该是老师怎么讲解,而考虑的是学生怎样的学,关心的是学生怎样思维活动。四是“生成”。学习过程是学习经历与知识、技能生成的过程,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应当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和重新组合,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五是“应用”,就是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和巩固,还会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高求知的欲望。使学习向新的领域循环推进。“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是有效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那么,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2.1 关于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应走出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觉问心无愧这种教学,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这样容易造成教师盲目追求操作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教学本身。教师倾其所有,将各种菜单操作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地“操练”。这种缺乏探索性的经历不仅没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没有思考空间的过程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的操作步骤本身,无暇顾及过程中蕴藏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越不愿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实现有效教学还必需认清四种表象:第一,“信息不等于知识”。学生搜集了大量信息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这些信息都理解,学生并不能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有时甚至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去搜集信息。第二,“活动不等于理解”。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却无法在活动中“沉浸式”地学习、无法有效理解学习活动。第三,“技术不等于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只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工具、手段,教学目标的培养是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第四,“任务不等于智慧”。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有目的、有依据,并和具体教学目标坚定相连。如果只是为了设计任务而设计任务,那么就会使很多任务仅仅是一种孤立的、机械的、低水平的劳动,无法让学生习得相应的能力,智慧的发展更无从谈起。2.2有效教学的实现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怎样教学才算有效,这是一个复杂问题。有时教师讲得很多,讲得很辛苦,自以为效果不错,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最多只能说是低效教学。我们要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种策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以前通常认为,备课主要是根据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流程,备教师怎样有序地讲,很少关心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一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有几个思维高潮,怎样安排,知能构建采用哪些手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

二是实施的策略。就是根据备好的课如何在课堂中具体落实。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例如研究多媒体的数字化表示——位图图像与矢量图形区别,可设计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模块:

1、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通过展示文件(文件内容是两个带黑边的红色圆A与B)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图A与图B是否一致,引出问题。

2、组织、引导学生对位图图像的组成和存储空间计算、矢量图形的组成与特点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关注实际生活,进行学习拓展、实现学生知识迁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实现:例如有一个Word文档里面插有多张图片,发现其文件很大占用了几兆空间,如何通过对图片的转换,在不影响整体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缩小文件存储空间了;风景人物或照片,一般用位图进行存储,是否可以用矢量图来存储?矢量图存储空间是否比位图要小;视频由一连串相关的静止图像组成。每秒显示25帧(注:一幅画面称为一帧),如果播放分辨率为640 x 480、24位真彩色时间为90分钟的电影,需要多少存储空间?讨论教学策略:有的讨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可以分组进行,有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大容量思考,通过讨论提高自我判别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如在《信息安全与计算机使用道德》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黑客是英雄?”为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辩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及网络道德的认知和意识。提问的策略,怎样提问?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含量的,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的时间没有效果。

当然除以上列举的实施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实施策略,我们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进行灵活运用处理才行。

浅议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篇7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反复验证, 笔者认为,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词汇教学方法, 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一、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词典

词典是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选择the Oxford Student’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或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教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词典能使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词典能帮助学生确切理解词义。其次, 经常使用词典无疑会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再次, 词典能帮助学生学会构词造句, 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构词法包括合成、派生、转化等方法。派生法是通过加前缀、后缀的方式构成其他单词的方法。学生掌握此方法就可以推测出一类词的意思。例如, 当学生了解了“dis-, in-”等前缀表示“不”的意思后, 再见到disagree, dislike, incomplete, incorrect等就可以猜到这些词的含义。如果让学生了解了它们的构词方法并学会分析, 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三、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所谓语境词汇教学, 就是在词汇教学中恰当创设语境进行教学, 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 语境词汇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明确词义、消除歧义。英语词汇常有一次多义现象, 必须建立在语言情境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理解词义。 (2) 语境词汇教学有利于直观辨析词汇的语用区别。语境可以提供词义具体用法及它们的搭配, 使学生看完语境后就能一目了然。

四、在应用中加强及巩固

学习者若有学习新词的内在需求, 则更可能学好。 (A word is most likely to be learned when the learner feels a personal need to know it.) 教师可以通过每日报告、班级墙报及交笔友等形式, 让学生在使用词汇过程中不断加强巩固, 提高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参考文献

[1]Lewis, 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M].Hove, 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Virginia French Allen: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浅议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事物;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没有词汇,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无从谈起。然而,目前高中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指导,学生往往孤立地学习和记忆词汇,很快就遗忘了所学词汇。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反复验证,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词汇教学方法,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一、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词典

词典是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选择the Oxford Student’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或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教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词典能使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词典能帮助学生确切理解词义。其次,经常使用词典无疑会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再次,词典能帮助学生学会构词造句,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构词法包括合成、派生、转化等方法。派生法是通过加前缀、后缀的方式构成其他单词的方法。学生掌握此方法就可以推测出一类词的意思。例如,当学生了解了“dis-,in-”等前缀表示“不”的意思后,再见到disagree,dislike,incomplete,incorrect等就可以猜到这些词的含义。如果让学生了解了它们的构词方法并学会分析,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三、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所谓语境词汇教学,就是在词汇教学中恰当创设语境进行教学,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语境词汇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明确词义、消除歧义。英语词汇常有一次多义现象,必须建立在语言情境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理解词义。(2)语境词汇教学有利于直观辨析词汇的语用区别。语境可以提供词义具体用法及它们的搭配,使学生看完语境后就能一目了然。

四、在应用中加强及巩固

学习者若有学习新词的内在需求,则更可能学好。(A word is most likely to be learned when the learner feels a personal need to know it.)教师可以通过每日报告、班级墙报及交笔友等形式,让学生在使用词汇过程中不断加强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参考文献:

[1]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 [M]. Hove,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

[2]Virginia French Allen : 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侯敏华,林周婧.依托语境潜移默化地学习词汇[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 篇9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准确而迅速的接受大量信息,经过辨析、判断,并及时作出反馈,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益的提高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同时也对我们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给予更严峻的考验。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阅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达到教师想要的预期效果。

1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

2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1整体感知文章。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2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2.3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2.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其实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兴趣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学校便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的一个良好的环境。语文老师如果能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作为阅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那么将对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走出阅读的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的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对阅读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浅议初中物理公式教学方法 篇10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时期。

就现阶段的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他们富余好奇心善于探究,但缺乏抽象思维和学习持久力。所以经常觉得物理难,难在公式记不住,计算题不会算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物理公式、并灵活用公式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建立概念得出公式、理解应用、巩固公式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如在电功率定义公式导入中,利用将功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的的用电器(比如用1000W的电吹风和一个100W的白炽灯),分别接入家庭电路线路板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两次电能表的转速(或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快慢)明显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为理解电功率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实验探究是学生寻得真知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发展,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提升。更有利于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和得出物理公式。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公式前,先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再根据所得的数据推导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此顺理成章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公式: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其公式适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单位的统一性等等注意事项。

三、、图像数据推理公式

物理学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一门学科,从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定性描述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图像处理能力,数据分析和计算应用能力。

如在建立物质的密度概念时,根据探究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收集数据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者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图像知道m与V成正比,写出一般式m=Kv,代入一组(m,V)数据,即可算出k的值,得出结论,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对不同的物质,这个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就是物质的密度,从而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四、类推类比总结公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类比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对于热效率的学习,因为同为效率问题,可以先复习机械效率,由有经验的同类公式引导学习新的背景下的效率问题。

六、课堂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手段,也是课堂反馈应用公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能灵活运用公式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使学生既能灵活、全面的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七、知识框架联系公式

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知识结构中,基本概念和公式就是一个个节点,各个概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分离的,未能完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因此整理组建知识网络、画知识树等逐章总结,板块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章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归纳,每进行一个知识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结构图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这样连点成线,把零碎的知识点网络化,有助于记忆和联系公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物理概念、公式脉络,实现物理公式的对比联系与有效迁移。

八、精选考题运用公式

重视近年中考题、模拟题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导向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日常教学中,及时收集近年陕西和各省的中考试题,了解热点新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新背景、热点中的物理知识。重视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答题技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竞赛活动巩固公式

适时进行公式的扑克牌游戏、听写、默写、举行书写公式大赛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梳理物理公式与意义,记忆并巩固其单位。定期开展各种书写公式的活动,进行书写公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式的正确书写率、规范书写率。

十、实践活动升华公式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公式是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精炼的反应,要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动手做做,创新实验等等,改造实验器材,改进实验思路和方法,这样物理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提高。

浅议高中数学解题化归方法教学 篇11

【摘要】化归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解题效率的高低,只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划归法,在高中数学题目的解答中,才能更好的解决难题。因此教师需要在具体的高中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充分的展现化归法,将化归思想和数学语言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学生,并通过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在解题中,使用化归法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化归方法;

一、分析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对策开展解题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就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教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采用题海战术进行解题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做,再统一讲解,这种解题教法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学生所掌握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做题,往往只是一招一式的讲解,而缺乏对实质性的图片和理论的提高,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极重,学生在书山题海中得不到解脱.

(2)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将收集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并将这些问题的类型进行归纳,再详尽地将每个类型的解题方法一一告诉学生,因而在解题课中学生往往只能采取某种方法对号入座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采取学案的方式进行解题教学,即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发学案,往往学生只是一味地做题,而教师则是在上课即将结束时将答案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

二、简单化归目标法

1、简单化归目标法是将复杂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成简单的数学化归思想,从而得出的方法。

(1)标准形式化

标准形式化的化归方法就是将原始的数学问题通过标准的方法形式转化成简单易上手操作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数学模式。数学里有诸多公式,比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等。而高中随着知识的累计,数学公式也相对复杂,相关的数学问题,只有化归成符合此公式的形式后,才可以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得到最终答案。这在数学的解题思维中,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原则所在。

(2)和谐统一性

数学中的和谐统一,一般是指一个部分与另一部分,一个部分与一个整体之间存在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的统一性。这个特征在数学中有其涵盖意义,这种和谐统一性不仅可以使事物与数学内部间实现联系性,还要实现其统一性。

(3)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解析平面几何的椭圆、圆锥曲线等这个类型的问题方面,这两者之间可以转化“与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e≥0)的点的集合”这个数学定义方面,两种曲线可以将其看作在不同的横截面但却是同一个圆锥上所得出的,他们都始终要化归到二元二次方程,得到这一结果。

三、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化归法使用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展现化归方法

化归思想方法在数学知识中得到完整的表达,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教材逻辑体系本身,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将具体知识利用化归思想方法清晰明朗化,更能让学生对化归思想的和知识的掌控。而在教学中利用化归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定义化、定理化,公式化。这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将化归思想发挥最大的优势。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化归方法渗透到了整个中学阶段的代数、几何教学当中,可见其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相当大。在几何中,化归方法在教材中往往采用平移、作截面、旋转、侧面展开等手段实现,将复杂的空间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几何平面内问题加以解决。而在代数教材中,对于方程式问题,例如,无理方程、對数方程,指数方程等等,基本都是将方程先转变为一元一次方程是或者一元二次方程式再解决问题;不等式方程、复数间的运算问题处理方式基本相似。

(2)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过程教学

在我国的基础教学中,实行的是数字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方面,而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就同样是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或者知识面,让学生更加重视对学习知识发生、获得的过程的了解,教师在过程教学中,充分的运用教学策略,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在学习中,使得学生对于知识和认知同步前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化归法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学在过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具体的展现化归法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和诸多好处,慢慢的引导、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发现、了解相关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

(3)加强解题训练,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加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只有在平时的教学或者解题训练中,加强学生对化归思想、化归方法的运用,强化学生在解题认识中,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规范语言的灵活运用,形成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慢慢培养,更好的运用化归法。 例如:设a,b是方程x2-2kx+k+6=0的两个实根,则(a-1)2+(b-1)2的最小值是( ).这种题目要根据平时的内容发散开来,首先就该想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容易得到a+b=2k,ab=k+6.通过整理可以得到,(a-1)2+(b-1)2=(a+b)2-2ab-2(a+b)+2=4k-342-494,再根据Δ=4k2-24>0可以求出k的取值范围,从而进一步确定最小值,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就要想到运用Δ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 篇12

一、介绍悠久历史文明,切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是人类文明历程的重要促进力量。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茶叶丝绸、建筑艺术等,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文明中都带有中华文明的痕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掘这方面的资源, 向学生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充分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中,笔者除了向学生介绍了四大发明等众科技成就外,还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农业及机械设计等方面的显著成就,24节气的农事安排精准度之高,为世界罕见。通过这样的信息补充, 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更生动和充分的了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与情感的教育,对学生开展情感渗透,对于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具有积极意义。

二、沉重回顾屈辱历史,牢固树立振兴中华使命感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本充满血泪的屈辱历史,从西方列强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始, 伟大的中华民族就进入了多灾多难的历程, 苦难的中华儿女没有在暴力面前屈服, 用血泪、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儿女壮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带领学生认真回顾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细细咀嚼切肤之痛,知痛方可彻悟,才能牢固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永不忘记历史,永远牢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化沉痛、悲愤为力量为促进自身学习提高的动力,转变为沉重的责任与使命。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中,笔者不仅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军民在坚持抗日中做出的牺牲与贡献, 还选取了一些具有震撼效果的场景画面、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笔者以《南京! 南京! 》中一些惨烈的场景作为教学演示素材,学生群情激愤,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强烈愤慨。笔者还结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场景介绍, 进一步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内化为学生振兴中华的决心,较好地渗透思想教育。

三、联系学生生活感知,有效提升社会主义幸福感

历史是一部浩瀚的长卷, 每一个节点都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 深化学生理解,完成教学任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组织历史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感知效果, 其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效果也会更明显。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内容入手, 演示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一方面从几十年来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饮食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指导学生回忆自己家庭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主动说一说感受,谈一谈变化,这样的开放式交流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丰富印象感知,加深对幸福生活的体悟。另一方面,笔者选取了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面貌对比,以本地区最有名的商业街为背景,以10年为一个跨度,展示不同时期的图像,学生从这样的对比中可以加深社会生活变迁、社会不断进步的感知,并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增强社会主义幸福感。

四、关注国家热点要事,不断提高思想意识敏锐感

高中生不仅要埋头学习,更要关注国家大事,做关心时政的青少年。只有关注国家大事,才能够保持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同脉搏、共呼吸。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坚持观看《新闻联播》,平时经常阅读报纸,上网浏览,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大事,增强政治敏锐性。笔者在教学中还结合相关内容,从教材拓展开去,延伸到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大事上,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历史教学与思想教育。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认真分析了前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并与我党当前正在进行的反腐运动和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 从而站在更高的高度认识当前反腐的重要性与改革的必要性, 消除对反腐败及改革工作的片面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笔者还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强化这方面的理解效果。实践证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强烈的时事关注度, 教师应当强化这方面的引导,以社会关注的国家大事为抓手,结合教学开展渗透与引导,为学生的正确理念形成奠定扎实基础。

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思想教育, 切实承担起应有的教学责任,以三维目标为抓手,将思想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流程,使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同步推进,与能力培养一同发展,更好地促进高中生成长。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优化思想教育的技巧与方法,尤其是要善于整合资源,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国内外大事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结合起来,有血有肉地开展思想教育引导,这对于提高教育成效有积极意义。教师应当重点抓住四个切入点实施思想教育引导:一是介绍悠久历史文明,切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二是沉重回顾屈辱历史,牢固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三是联系学生生活感知,有效提升社会主义幸福感;四是关注国家热点要事,不断提高思想意识敏锐感。

上一篇:卫生监督协管培训试题(含答案)下一篇:社会实践策划 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