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建议(通用8篇)
现将高中语文教学意见里面的书目、近期召开高三全县集体备课分工发给你,请组织教师认真准备,形成电子稿,于3月10日前发给我。
集体备课分工: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作文 王善国
高中语文教学建议(修订稿)
高一
一、总目标
1.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人格,有理想,讲道德,立大志。2.培养浓厚的阅读写作兴趣,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3.阅读课外读物40万字,写作3万字(包括周记、作文,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写,主要练习记叙、描写,穿插部分说明、议论),记2万字的读书笔记(包括抄录名言佳句100则)。
4.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如《通俗哲学》)、文艺(文艺刊物及文学著作)读物,着重阅读记叙、说明性的文章。
5.阅读部分浅显文言文,熟读100首诗词,背诵100句名言警句,练钢笔字200页。6.注重培养基本能力,掌握基础知识。
二、阅读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记叙文,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等)和记叙的特点(可围绕线索、结构安排、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体会)。
2.阅读说明文,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限制性词语、数字的确数与约数等)。理清层次,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诠释、举例、列数字、作图表等),区别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周密)与叙述语言(具体、形象、生动)的不同。
3.注重阅读方法(像符号助读法、摘录法、背景助读法等),重视字词句的学习,能准确地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4.培养自学能力,能在阅读中提出具体问题,并能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一些疑难问题。5.读《文言文助读》,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6.注重精读和速读相结合,详读和略读相结合,注重熟读和背诵。
(二)教学措施
1.每日一人一书活动。每天上课拿出五分钟,轮流请学生单个发言,介绍近期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或推荐介绍新书。
2.举办读书交流会。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采取代表发言、自由发言、自由讨论、交谈等多种形式,交流读书体会、感受、经验等。
3.开展演讲、辩论赛。教师根据学生近期的阅读内容确定主题,学生自由拟题。参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材料,构思撰文,然后选取较好的参加演讲或辩论。
4.正视学生之间的差距,分层次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学生阅读水平不均衡,决定了对笔记的指导要求也不应千篇一律。根据阅读训练的三个层次,把阅读笔记相应地分为“三种”类型:C型,侧重文章阅读。摘抄名言佳句,整理文学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这适应处于理解性阅读训练的学生,这种做法既不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又便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简洁明了地表达传递信息的能力。B型,侧重文章鉴赏。能够分析结构、分析重要语句、归纳思想内容、归纳写作特点,品味作品思想实质、艺术境界。这适应于处于鉴赏性阅读训练的学生,这种方法便于学生为深层阅读提高审美能力打下基础。A型,侧重文化感受。对文章进行研究性阅读,抓住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发感或论评。这适应于处于评价性阅读训练的学生,便于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评析的能力。
三、写作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练笔的好习惯,能较好地选择和组织材料。
2.写记叙文,六要素要牢记,做到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描写具体生动,并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思想。
3.写一般的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准确明白的语言,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4.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5.练习写一般通讯报道、调查报告等。
6.注重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规范、连贯,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讲究文面整洁。
听说能力目标:注重即席发言,能按照自拟的提纲,用普通话讲故事,说明事物,阐述观点,讲述读书心得,交流体会,进行辩论,做到语言清晰,仪态大方。
(二)教学措施
1.作文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写作热情。在课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情绪、作文情怀,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让作文成为学生倾吐心声、抒发认识的平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体裁,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或口语化,或诗文化,或散文化,或逻辑严密进行思辩,或自由抒发心灵感受,在写作中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特色、亮点,反复练习,交流评价,从而训练他们有话可说,提起笔自然而然就流淌出这样的文字,来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这些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周记、日记、甚至平时课后小练笔来完成。
2.重视作文素材积累,注重回归课本,以课本为根,让学生学会开枝散叶,多给学生积累阳光、雨露、施肥,这可能要老师更辛苦的去精挑细选好的作文、素材、诗词美句,更好的为学生做课文的归纳和拓展。教师做好学生的明灯和指路人,任重而道远。
3.重点指导记叙类文章写作。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运用多种手法刻画形象,表达情感,升华主题。
四、背诵、阅读书(篇)目
上学期 背诵篇目
必修一:《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荷塘月色》《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二:《赤壁赋》《再别康桥》《琵琶行(并序)》
必读书目
文化苦旅》(余秋雨)《花季雨季》(郁秀)《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世说新语》《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
推荐书目
《悲惨世界》(雨果)《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谁动了我的奶酪》(斯宾塞〃约翰逊)
下学期 背诵篇目
必修三:《陈情表》《屈原列传》《记念刘和珍君》《古诗二首》(《氓》《行行重行行》)《兰亭集序》《论语(六则)》 必修四:《宋词二首》《念奴娇》《永遇乐》《六国论》《阿房宫赋》《滕王阁序》《报任安书》
必读书目
《苏东坡传》(林语堂)《人间鲁迅》(林贤治)《病隙碎笔》(史铁生)《新月集〃飞鸟集》(泰戈尔)《边城》(沈从文)
推荐书目
《旧时月色》(董桥)《我们仨》(杨绛)《与鲁迅相遇》(钱理群)《从容一生》(俞敏洪)报刊:《语文报》《散文》《散文选刊》《杂文选刊》《作文与考试》《读者》《中国青年》
高二
一、总目标
1.注重情感教育,既要注意传统美德的教育,更要注意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的培养。2.进一步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营造语感氛围,培养语感。
3.阅读课外读物40万字,写作3万字(包括周记、作文,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写,主要练习议论文体,穿插其它文体,并注重多种表达形式的综合练习),记2万字的读书笔记(包括抄录名言佳句100则)。
4.继续阅读文艺读物,加强时文(报刊)阅读,着重阅读议论文体。
5.继续阅读文言文,背诵100首古典诗词,100句名言警句,练钢笔字200页。
6.注重基础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锻炼。基础知识的主要范围,一是指继续加强修辞、标点符号、语病修改等方面的练习,着重进行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训练,注重广义修辞的练习;二是指继续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与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基本古代文化常识(称谓、历法、官职、地理、科举等)。
二、阅读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记叙文(含文艺作品),着重把握记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注重文句的分析与理解,能从整体上把握主旨,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结构、层次、表现技巧,作初步鉴赏、评价。
2.阅读论说文(含政治、经济、科技和文艺理论),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要注重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辨别、筛选,正确分析文意。
3.积累高中五册及《史记选读》所列实词;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等虚词;熟悉词类活用:名动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判断、被动、省略、倒装(宾语前臵、介宾后臵、定语后臵)。
(二)教学措施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三、写作
(一)教学目标
1.注意材料的积累。
2.写记叙文,注重培养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联想力;提高审美情趣,注重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注重叙述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3.写议论文,注重审题、立意,做到内容正确,观点鲜明;注重布局谋篇,做到思维条理,符合逻辑;注重遣词造句,做到准确、鲜明。
4.写一般的说明文,注重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5.练习写应用文,注重其格式及行文的习惯要求,具体练习书信、便条、启事、通知、电报、新闻、广播稿、说明书。
四、听说能力
(一)教学目标
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评价同学的观点、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能对时事发表客观的评论,做到讲道理,不偏激。
(二)教学措施
1.学生交流。一是交流心得。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谈读书的体会和做笔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相互学习借鉴。二是交流读书笔记。采取同学之间自由交流、以班级为单位相互交流、选好的笔记展览等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创作鼓励。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并选取好的作品发表,使学生产生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强阅读和创作的兴趣。
3.批语引导。大体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鼓励型。对阅读笔记做的较好的,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赞赏型。对鉴赏评析文章见解合理且有个性的,以肯定赞赏为主,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三是指导型。对于方法欠佳,评论偏激的,要帮助纠正,培养正确的评论观。四是沟通型。有的学生有时借助读书笔记,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或忧郁等,作为老师应及时与之沟通,使读书笔记成为构建师生良好关系的桥梁。
4.指导撰写专题报告。教师确定主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找材料,构思撰写成文,以写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以《我最……的一位女性》为题,进行研究性阅读,有的写《我最佩服的一位女性思嘉》,有的写《我最同情的一位女性苔丝》等等。要想写就必须读,而想写好就必须广泛地阅读,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多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背诵、阅读书(篇)目
背诵篇目 上学期
必修五:《沁园春 长沙》《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并序)》《逍遥游(节选)》 《唐诗三首》(《蜀道难》《登高》《锦瑟》)《齐桓晋文之事》《史记选读》:《廉颇与蔺相如》《垓下之战》(垓下歌)《荆轲》(易水送别)
必读书目
《山居笔记》(余秋雨)《古典之殇》(王开岭)《灵魂只能独行》(周国平)
推荐书目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灵山》(高行健)《飘》(玛格丽特〃米切尔)下学期
必读书目
《围城》(钱钟书)《活着》(余华)《平凡的世界》(路遥)《穆斯林的葬礼》(霍达)《狼图腾》(姜戎)
推荐书目
《老人与海》(海明威)《雪国》(川端康成)《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报刊:《语文报》《散文》《散文选刊》《杂文选刊》《作文与考试》《读者》《中国青年》
高三
一、总体目标
1.进一步加强主人翁意识、责任心的培养。
2.阅读课外读物20万字,写作3万字(包括周记、作文,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写,主要训练议论文、记叙文),记1万字的读书笔记。
3.继续阅读部分文艺读物,加强文学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阅读政治、经济、科技和文艺评论等文章,并作初步鉴赏、评价。
4.加强现代文阅读训练,要求能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技巧,并能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5.继续学习《文言文助读》,加强翻译训练;复背100首古典诗词,背诵100句名言警句,练钢笔字200页。
6.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语言知识进行排查训练,重点放在词语、句子、语言运用上。
二、阅读
(一)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具有一定的质疑、释疑和评析的能力,且能熟练地辨别、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对内容能正确地加以概括、阐发或解释。
2.对文学作品初步具有鉴别欣赏能力。注重把握文学作品内容,分析体会语言特色,分析表现形式等。
3.阅读各种著名演讲集,学习演讲艺术。
(二)教学措施
注重阅读方法的多样性,力求可操作性。语文阅读重在求量,在求量的基础上求质。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会默读、速读、略读,又要会精读,只有多样阅读,方法灵活,才能切实提高阅读能力。但是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正确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时只是“让眼睛在文章上溜一遍”,而对于具体的思想内容、结构、写作技巧等却不能作深入具体的分析。为了解决这一实质性问题,可按文体特点,总结阅读方法。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文、散文、短篇小说这类文学体文章时,可采用了“四步十点法”。“四步”,是指阅读过程中分为四步,由浅入深地展开阅读赏析;“十点”,是指具体的阅读项目。简单地说:第一步,标明阅读日期、写清阅读题目、记住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落实生字词。这样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为下一步深层阅读做好辅垫。第二步,理清线索、弄清结构,提高学生鉴赏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的发展规律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把阅读引向深层。第三步,分析重要语句、归纳思想内容。这是阅读的核心环节,也是基本能力的要求。第四步,归纳写作特点,学习写作规律。这样便于提高学生鉴赏评价及应用能力,这是阅读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写作
(一)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的写法。2.能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使文章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字体端正,文面整洁。
3.写书信、便条、启事、通知、电报、新闻、广播稿、说明书八种应用文,要符合写作格式及行文的习惯要求。
听说能力目标:能做有准备的演讲,中心明确,材料充实,语言比较简练、生动;能在一定的会议上作即席发言。
(二)教学措施
1.增强计划性和有效性。加强集体备课,强化研究,合理安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实提高作文训练质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审题意识。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立意的准确与否决定作文得分的高低。要将立意训练贯穿作文课的始终,使文章立意准确,思想深刻。
3.培养文体意识。记叙文要有描写意识,写好细节,写好情节,写活人物,用好倒叙、插叙、悬念法、误会法等。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内容丰富,语言精炼、有气势,使文章结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符合文体要求。
4.培养“亮点”(创新)意识。要凸显自己的亮点,不怕张扬,不怕“招摇”,把文章的语言美、立意美、结构美发挥到极致,使文章个性鲜明,亮点突出。
5.培养材料意识。要重视积累,灵活运用材料。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时代,善于思考感悟,使文章内容丰富,具有时代感。
6.培养文面意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没有错别字。
四、阅读书(篇)目
上学期 必读书目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丑陋的中国人》
推荐书目
《寻找家园》(高尔泰)《美的历程》(李泽厚)报刊:《语文报》《散文》《散文选刊》《杂文选刊》
下学期 必读书目
《生命的品质》(周国平)
推荐书目
一、高中管乐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错误的心态
由于学生尚未认识到学习管乐的积极作用, 缺乏对管乐学习的全面认识, 导致其抱着错误的心态进行管乐学习。管乐学习需要长期不断的积累, 十分注重实践练习。而学生仅仅只有在一周一次的管乐课堂教学中才会接触管乐, 进行为数极少的实践练习。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 根本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管乐水平。同时,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好好听课,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种理论知识。因此, 在实践练习时, 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而且也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管乐水平。
2、教学方面的轻视
虽然各大学校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 在教育中合理融入管乐等数字教育。然而, 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 实质上仍然重视对学生主要课程的培养, 尚未从观念上改变对管乐教育的看法,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仍然一味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严重轻视管乐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下, 学校应付式的增设管乐课, 在实际教学中根本不会落实到位, 管乐课也被主课所占据。在高考的压力下, 家长也十分同意学校的做法, 过分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即使学生学习管乐, 也是有特殊目的的。比如, 学生需要参加音乐考级为高考加分等。这种有功利性的管乐学习, 并不是学生发自肺腑的想要学习, 因此,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管乐教学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而增设的一门学科。因此, 在高中教学中, 一开始是由音乐教师担任的。然而, 这部分教师虽然也有一定的管乐基本功, 但是其毕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管乐训练, 对学生的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忽略了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过分强调提高学生的管乐水平, 安排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作品, 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科学性, 学生虽然不断的努力, 但是却没有任何进步。久而久之, 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与国外学校相比较, 教师普遍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一旦稍微取得一点小成就, 教师会及时表扬学生。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 教师应该及时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利用这种积极的教学方式, 能够给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管乐教学, 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另外, 在我国高中管乐实际教学中, 教师一味注重学生练习曲目的数量, 同时, 极少给学生亲自做示范, 学生只能根据自身仅有的经验来判断对音色音准的把握, 导致音色干、句子不完整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提高高中管乐教学的相应措施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管乐学习观念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 当代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加上教师与家长的不断灌输, 导致学生认为只有考入重点大学, 才是人生唯一出路。长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导致学生一味注重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成为学习的机器人。久而久之,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 学生也不愿意将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管乐学习上, 觉得管乐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毫无帮助。然而, 学生作为管乐学习的主体, 首先应该在观念上正确认识管乐学习, 明确管乐学习的积极意义。因此, 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端正教学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改变以往功利性教学方式, 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减轻学生的负担。其次,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 不断培养学生对管乐教学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感受到管乐教学的美妙。
2、大力提高管乐教育的师资力量, 提高管乐设备的使用率
由于管乐教学是各大学校后来增设的教学科目, 因此, 学校缺乏充足的管乐教师, 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严重影响了管乐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一现状, 学校应该不断壮大管乐教育师资队伍, 给学生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首先, 整合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利用现有的高中音乐教师,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调整不合理的布局, 实现教师资源与教学设备的高效配置, 充分发挥现有音乐教师的积极作用;其次, 不断提高高中管乐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传统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书呆子”完全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已经没有任何现实价值而言。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教育, 推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然后, 学校可以提高管乐教师的招聘门槛, 引进一批优秀的管乐教师, 不断优化管乐教师队伍结构。最后, 加强对管乐教师的职后培训,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显著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除此之外, 加强对管乐设备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管乐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高的教学, 自然离不开对乐器的使用。在实践教学中,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可以让管乐教师直接掌管乐器, 不仅大大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安排, 而且显著提高了管乐设备的使用率, 从而达到良好的管乐教学效果。
3、积极发展学校管乐队伍, 并对其正确辅导
为了彰显学校管乐教学的实际成果, 可以组织表现优秀的学生成立一个管乐队伍, 不断发展学校的管乐队伍。管乐队伍的建立是由校方全权负责的, 因此, 学校管乐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管乐队伍是针对对管乐感兴趣或者有管乐天赋的学生而设立的。所以, 在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细节。首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管乐学习, 掌握与管乐相关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意识到管乐学习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 往往学习效果都不理想。在全面认识管乐学习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认识五线谱等一些基本的练习方式。在管乐教师正确的辅导下, 不断提高学校管乐队伍的整体管乐演奏水平, 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 推动了学生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管乐教学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管乐教学仍然只是表面形式, 没有贯彻落实到位。因此, 学校应该及时打破这种现状, 加大管乐教学的力度, 将管乐教学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内,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切实提高学生的管乐水平。多多练习管乐, 不仅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且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普及, 高中教育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高中教育中逐渐融入管乐教学等艺术教育,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促进学生全方面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管乐教学,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彭盛卉.论新课标下的高中器乐教学[J].黄河之声, 2009 (08) .
[2]李杰.高中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 2014 (21) .
[3]张晓蕊.中学音乐教学中乐器进课堂的可行性[J].学周刊, 2011 (15) .
【关键词】 高中 物理教学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44-02
一、实验创新背景
焦耳定律只涉及到电能转化为内能的问题,电路的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外,还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与磁场能,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不涉及反电动势的问题,高中教学常常只讨论纯电阻电路,所以许多高中学生也常常认为UI、I2R和U2/R 三者总是相等的,对电路中能量的转化问题,出现了认识偏差。
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6焦耳定律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该节先讲“电功和电功率”,再讲“焦耳定律、热功率”,最后讲“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在“电路中的能量转化”中虽然也谈到电动机电路的P电=P热+P其他问题 ,在“练习与评价”中,五道习题中也有一道排气扇的题目,其他全是纯电阻的习题。
初中学生在准备中考时,关于电功率UI与热功率I2R; 电功UIt与电热I2Rt 的习题做过几百、上千道,对于这些公式掌握的非常熟练。现在高中的学生,还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初中讲的欧姆定律都成立,认为UI、I2R和U2/R 总是相等的。殊不知初中讲的欧姆定律也有不适用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上述三个公式就不再相等了,其中,U2/R甚至没有意义了。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高中关于焦耳定律的教学,应该在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电功率UI与热功率I2R; 电功UIt与电热I2Rt这些公式的基础上,从欧姆定律不适用的问题入手,例如从电动机电路入手,讨论在这种情况下, UI与I2R; UIt与I2Rt各自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何时相等,何时又不相等……等问题。与此同时渗透如下的思想:“算清电路中各种能量之间的关系(有人称之为“能量账”),是加深理解电路问题的基础,也是解有关电路习题的基础。”
实现我们上述设计思想的关键,在于能否用实验演示出:电动机电路中,输入的电功率UI等于热功率I2R与输出的机械功率之和,该实验的误差只要控制在10%之内,就算成功。
二、实验创新作品教学(即使用说明)
上课伊始。老师为学生演示电动机的实验,说明
电能————→机械能
根据电动机上面都贴着电动机的电阻,大约11.2Ω,两端接有12.2V,让学生猜想电动机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多大?——学生大多根据初中的欧姆定律,猜想电流大约为1 A——而实验验证(如图1)实际结果却是0.07A——为什么?
由此总结出:在电动机的电路——有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不能再用我们初中的欧姆定律来计算电路的电流。
计算这种状态下,电动机获得多大的机械能?
已知:U=12.2V、I=0.07A、R=11.2Ω
电路的输入功率为:UI=12.2×0.07=0.854 (W)
发热功率为:I2R =0.072×11.2=0.055 (W)
电动机获得的机械功率:P机= UI - I2R =0.799W
由这部分机械功率“干什么了?”——引出这部分机械功率主要转化成为克服摩擦的功率。——为本堂课最后半定量实验的修正埋下伏笔。
仍然利用图四的实验,用手指增加电动机轴的摩擦力,发现电动机变慢,电路电流增大;摩擦力越大,转速越慢,电路电流越大。如果将电动机的轴用手指捏死,通过电动机的电流倒是1.1A 。
由这些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电动机工作时,初中学习的欧姆定律不再适用,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与电动机的工作状态有关。
2.电动机不转,没有机械功率输出,已经不成为电动机了,这时电路就是纯电阻电路了,初中欧姆定律当然成立了。
请注意:使用电动机时,如果电动机卡死不转,电路的电流与发热功率都很大,可能很快将电动机烧毁。这是个极端—甚至是破坏性的实验,时间不能长。这时,应该尽快把电源断开。
为了深入探讨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再演示一个半定量实验:让电动机吊起一个m=300g的砝码,在匀速上升(并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其速度为V=0.61m/s)的过程中,讨论电路能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数据还有: U=12.2V ; I=0.3A ; R=11.2Ω
输入功率:UI = 12.2×0.3=3.66(W)
发热功率: I2R = 0.32×11.2=1.008(W)
提升重物的机械功率 P机=Fv=mgv =1.793(W)
为什么 I2R+P机=2.801W 不等于UI=3.66W 呢?相差还不少。问题出在哪里?
由于我们没有计算电动机转动轴消耗的摩擦功率,必然引起误差—如何测定这部分的摩擦功率呢?——我们无法测定这部分功率,但,可以借助同样的电动机在同样的电压下空转时,克服转动轴摩擦功率的大小,来进行修正。
由前述的伏笔可知:P机2=UI- I2R=0.799(W) ,这样发热功率、提升重物的功率与克服摩擦的功率之和:I2R+ P机+ P机2=1.008+1.793 +0.799=3.60(W)
与输入功率:UI = 12.2×0.3=3.66(W) 比较,两者就很接近了,误差大约2% 。”
本课的总结略。
四、实验创新展望(本标题最好改为:几点说明)
1.本课的半定量实验中,测定重物上升中段的速度,也可以用三个光电门,在上升中段相近的三个点进行测定。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重复两次、三次实验,而不用播放事先录制的录像,增加实验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2.《新课程标准》提倡:尽量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体验某些物理过程。
学生实验的小电动机型号为PPN13PB125C,售价5元/台,外型如图2所示。电阻约6Ω。实验时,电动机接3V电压,短路(卡死)电流约0.5A ;空载电流约0.05A 。其实验数据也可以很好反映电动机工作的定性情况。
3.有老师对小型电动机的电阻有如下意见:用电阻表测定小型电动机的电阻,离散度很大,几乎没有一个集中的数值。
对于型号为PPN13PB125C小电动机,我们用电阻表测定其电阻,令转子在不同位置,只要转子不动,其电阻都在6.2-6.4Ω之间。另一种测定方法:电动机接3V电压,转子在不同位置,短路(卡死)电流大约0.5A ,因此算出电阻约6Ω ,两种测定方法一致。
对于电动机的电阻问题,我们有如下的看法:
直流电动机应用非常广泛,工艺也已经很成熟了;电工学中有关直流电动机的理论也已经很成熟了,所以,电动机的电阻不可能成为不解之谜!。
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是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从初中、高一、二年级起就要抓紧、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二是把握精髓。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把对立统一法则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把握住这个核心,就把握住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由此说开去,在历史教学中也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诚如列宁所说,在历史上,有过暂时的劳动者专政,却不曾有过巩固的劳动者政权。中国古代单纯的农民战争,其结局不是被封建统治者所镇压,就是像刘邦、朱元璋领导的斗争那样,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斗争总以英雄史诗开篇,以悲剧而终结,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明朝未年,李自成这位来自被压迫者的真正英雄,领导的大起义是如此;1851年,农民知识分子洪秀全发动的金田大起义也是如此,尽管他们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规模巨大,波澜壮阔,成就了扫荡封建王朝的宏伟事业。但是,这两支一度所向披靡的队伍,因为沉沦于对胜利的过分陶醉,骄傲自满,不具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生活腐化,宗派斗争,不再体恤民情和维护内部团结,终于变得不堪一击而归于溃灭。他们的事业成为一出英雄的悲剧。
三是纵横联系。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纭多变、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联,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四是贯穿鲜明而深邃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始终贯穿的鲜明而深邃的主题。
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一鲜明主题,不能仅满足于制作图表,史实讲述得形象生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历史遗迹及风景胜地等这些具体活动培养的朴素的情感,而要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高度,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就起点高,理论深刻,政治思想性强,情感内涵浓烈。
从高考的视角来看,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给情感因素的测量评价以适当的地位。但它又不同于政治学科及其他学科,而是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寓意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蕴含在历史学科的试题之中。
如:概述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功绩,这三次会议解决的问题给了我们什么启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这三次会议,都克服和纠正了党的“左”右倾错误,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或政治路线,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党的领导为“左”右倾错误所统治,革命和建设同样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此题政治性强,突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教育深刻,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更加坚定党的领导的信念。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三种角度的整合
第一种角度的整合:以时间为线索,中外结合
一、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书画的起源和演变 3.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代希腊智者学派 2.苏格拉底
二、近现代外国和中国的思想文化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五)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新文化运动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六)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
(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2.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八)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思想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九)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种角度的整合:以内容为线索,中外结合
一、人文主义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2.儒家思想的形成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宋明理学 5.明清儒学 6.新文化运动
(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发展 1.古代希腊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启蒙运动
4.马克思主义
(三)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创新 1.向西方学习技术(1)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向西方学习社会制度
(1)《资政新篇》
(2)维新思想
(3)三民主义
(4)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3.走中国自己的路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科学技术和教育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2)农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工程学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科技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4)相对论、量子论
(5)网络技术、空间技术
(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两弹一星(2)杂交水稻(3)计算机(4)神舟飞船
(四)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五)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三、文学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
(二)19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发展
(1)欧美文学发展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发展
(3)亚非拉文学发展概况
(三)新中国文学的发展
四、艺术
(一)中国古代艺术
(1)汉字与书法发展脉络
(2)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塑
(3)南戏、杂剧、昆曲、京剧
(二)19世纪以来西方美术、音乐发展
(三)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
第三种角度的整合:三维目标的整合
一、知识目标
(一)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方面的知识 1.中国古代史
百家争鸣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颢 程颐 朱熹 四书五经 陆九渊 王守仁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四大发明 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昆曲 京剧 2.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除 魏源 张之洞 康有为 梁启超 陈独秀 《新青年》 李大钊 胡适 民主与科学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个代表” 两弹一星 袁隆平银河系列计算机 “神舟”号飞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科教兴国战略 3.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4.世界近现代史
薄伽丘 彼特拉克 马丁〃路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康德 牛顿 达尔文 爱恩斯坦 普朗克 拜伦 雪莱 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 贝多芬 印象派绘画 莫奈 凡高 毕加索 瓦特与蒸汽机 卢米埃兄弟
(二)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 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5.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概况(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双百”方针的内容和实施的经验教训。(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教训。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线索
(1)古希腊学者对人文精神研究的思想历程。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3)启蒙运动中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
(1)经典力学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进化论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3)相对论、量子论对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4)蒸汽机、电气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线索(1)19世纪以来文学的发展线索。(2)19世纪以来美术的发展线索。(3)1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线索。
(4)19世纪以来影视艺术的发展线索。
二、能力目标
(一)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六)表达和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
(七)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
2.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3.调查并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分组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探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6.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7.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8.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3.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文化发展历程》体系和特色
(一)体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 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3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5课 理性之光
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7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西学东渐
第22课 新文化运动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3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教材特色
1.教材对课标进行再创造,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产力标准和人文精神 很明显,教材对课标进行了再创造。教材按照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当代的世界与中国的顺序,整合课程标准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便于教材使用者横向地、比较地看待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便于教材使用者纵向地、总体地把握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这样,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在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评价方面,岳麓版教材以生产力标准为指导,充分关注人的发展,一些分析结论客观、实事求是。
2.教材高于课标要求,对课标明显不足之处进行了增补 例如:课标规定,“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文化发展历程》第8课改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这是对课标的提高。
再如在“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中,课标规定,“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这个部分的其他内容来揣摩《课标》的逻辑:“经典物理学、生物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条线典型体现了影响人类科学和思想进步的重大科学理论发展轨迹,“蒸汽机、电气技术”,是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成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按这个逻辑推理,仅以“网络技术”为例,仅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显然没有典型体现第三次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生活的影响,起码还应添加“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岳麓版必修三第27课补充了这部分内容。这种补充是必要的。
3.教材弹性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由于岳麓版教材相对于《课程标准》来说,补充了不少内容。教师、学生可以在使用教材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重组,依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取舍、添加。这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个过程,可以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4.教材较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师生的教学活动以课程标准为最低要求,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教材实际上是课程资源之一,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的任务,尽可能在有限篇幅内给师生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给师生指引利用学习资源的线索。三、三个层次的文化史教学
在哲学上说,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一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主要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所以,要进行文化现象的教学,必须要弄清楚那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政治经济状况。
由此,文化史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一、产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
二、文化现象内容
三、文化现象的影响(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对后世文化现象的影响)
例如: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统一》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背景
政治:西汉刚建立
经济: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思想:秦朝暴政的教训
(二)内容
1、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而动;
2、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注重自身修身养性
(三)影响:汉初统治比较开明,社会矛盾缓和,经济恢复发展
但不能适应中央集权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政治: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西汉经济继续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
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形势要求;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二)内容
1、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
皇帝受天命统治人间,全国臣民必须服从皇帝统治 皇帝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2、尊崇儒学,摒弃其他学说
(三)影响:有利于西汉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儒学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
由于对课标、对教材、对课程改革的精神理解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处理教材和授课的方式。
以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为例,说明这三个层次是怎样授课的:
层次一:完全按照课本授课
现象:完全抛开《课程标准》来备课;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来一字一句地进行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课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泰勒斯、智者学派的哲学观点;掌握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观点;掌握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主要贡献
(2)能力(略)
2.过程与方法:(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重点难点
1.重点: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观点 2.难点: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板书:
一、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 1.哲学的产生 2.哲学之父泰勒斯 3.智者学派
二、知识即美德 1.哲学家苏格拉底 2.知识即美德
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柏拉图 2.亚里斯多德 授课PPT
从本课例紧密依靠教材、不遗漏任何知识点、体例完备、时间线索清楚,课件精美。似乎是一节高质量的课。
但是,如果看看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问题。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这节课的重点是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难点是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哲学的起源、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贡献是可教可不教的内容。
因为备课时什么都教,总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就造成授课赶进度,该进行的教学活动无法进行。
层次二: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
其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根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
课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能力:分析希腊早期思想家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阅读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有关论述,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其中人文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难点:古希腊早期人文精神内涵 板书:
一、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一)背景 1.自然哲学的产生 2.民主政治的发展
3.工商业的发展和殖民开拓活动
(二)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影响
二、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 1.对“人”的研究
2.人必须具有知识和美德 3.影响
三、早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四、早期人文主义的发展——亚里斯多德和他对真理的追求 授课PPT
现行教材的许多内容,都不是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本节课中,自然哲学的兴起、亚里斯多德对真理的追求,都不属于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时至少有四种方法:
一是按照上述的线索结构全部讲授,在学生素质较高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只讲其中的一部分或两部分都不讲,在学生素质较低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三是把它抽取出来,与别的章节内容结合起来讲;
四是把它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只供学生作为阅读材料。课例二是一所生重点中学教师的授课。
在一般的中学,可以这样授课:
导入:教师讲授,哲学这个概念古希腊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提出来的。起初,古希腊中的一些人对宗教神话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解释产生怀疑,希望通过从实际出发,通过人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他们最先探讨的有关自然界的问题。到了公元前5世纪,一些哲学家们把关注的问题转移到人身上,于是,产生了古希腊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公元前5世纪,那些哲学家为什么把哲学关注的问题转移到人身上呢?
一、具有人文精神的古希腊哲学
(一)背景
(二)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三)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知识与美德
二、早期人文精神内涵
这样处理,本课就可以结束。布置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
包括,若干道选择题,课本自测题第一题。
第二层次,今后想读文科的学生完成。在练习内容上增加本课后的“解析与探究”,以及课本自测题第二题。
第三层次,有兴趣的少数学生在前面练习基础上完成研究性学习题目:
到了公元前4世纪,这种人文精神又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对人文精神的发展表现在哪里?
层次三: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其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改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
在课改的精神和理念中,最重要是教师必须树立起牢固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的主人。教师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即《课程标准》,参考最重要的资料,即所选定的课本,自己重新整合授课内容,教出自己的特色。说到底,中学教师要有向大学教授靠拢的野心、胆识、学识。这样一来,有一万名历史老师,就可以开出一万门富有自己特色的历史课程。
课例三: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单元整合教学
整合思路:把整个“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作为一课,将它分为五个课时。
先看课标: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4)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5)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6)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课标的层次性非常强: 古希腊时期是“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是“人文主义的含义”;启蒙运动时期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在理性精神的推动下,17—19世纪,经典力学是关于非生命的自然科学,进化论是关于生命的科学;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结合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古希腊早期人文哲学是在当时宗教神话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人文精神的萌芽,只是少数哲学家的思想,影响面不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从世俗社会中来解决人与神的关系问题,人、人性、人的创造性被发现,宗教改革是在宗教领域内部解决人与神的关系问题,最终,神要服务于人。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用人文主义精神看自然,产生了完全不同于神学的自然科学——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布鲁诺、伽利略都支持证明日心学说,而新航路开辟的冒险家们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闯出了一个新世界,用实践证明了原来神学在宇宙方面认识的错误,客观上证明新科学的正确性。17—18世纪,人们用理性主义的观念审视一个新领域——人与人的政治关系问题,这就是启蒙思想。用理性主义看自然,人们发现了非生命领域的规律,集大成者就是牛顿力学体系,在生命领域,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进一步打破宗教神学关于生命起源的禁锢。自然科学的许多新成就,有意无意地运用到社会生产领域,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并广泛地运用,这一技术与当时人们在科学领域的认识殊途同归,电气技术的应用,就是当时电学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个别领域到广泛领域不断发展。
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课程标准的思路是,用典型知识说明一般问题。把握住这个思路,我们对课标要求的“等”知识就有了明确的理解。
例如,“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中的“等”,还可以包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涉及文学、思想、雕塑、绘画等方方面面,后来扩展到英国、西班牙、德意志等地区,这样,“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中的“等”,还包括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意大利人及其作品,扩展后,包括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人及其作品,宗教改革首先从德意志开始,扩展到其他地区,所以,“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中的“等”,还可以包括加尔文。其他的“等”可以依此类推。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至两个典型例子,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开展教学,就可以对教材进行删、增、补。我们的教学就自由了。历史课程就是历史教师的课程,而不是教材的课程。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文化发展历程》这样编写的理由。我们用教材就游刃有余。
这样整合,第三单元的五个课时是: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一课时:教师概述第三单元内容;希腊早期人文思想
第二课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三课时:启蒙运动
第四课时:近代科技革命
第五课时:探究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的发展历程
当然还有其他的整合方式。
这种整合,突出了历史教师的三种能力:开发教学资源、调整课程结构和进行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师完全有权力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大多数老师来说,起码做到上述的第二层次,即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相信有部分老师可以做到第三层次,即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四、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与考试要求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标准、两个要求。即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评价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教学的唯一法定的最低标准。这在全国都是一样的。
高中历史课的教学要求,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可以因学校具体情况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不能低于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学习能力基础,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水平基础和教学技术基础,各学校的教学要求可以高于课程标准。
评价要求也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但是,在评价要求中,最主要是闭卷、纸笔考试的要求。这种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为考试是一种学习情况的检测手段,考试受考试时间限制,在检测的内容上、程度上都具有选择性,考试的内容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要求。
还有些《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学习过程中的查阅资料、合作学习、讨论、调查等等,是无法用考试这种形式来检测的。
因此,考试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各校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要求》与《考试要求》。《教学要求》要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这一点,就可以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工作了。
五、《文化发展历程》复习备考思路 复习备考,一般进行两轮或者三轮复习。基本原则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相结合。在复习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第一轮整合的方法,可以参考前面整合一(按时间为顺序,中外结合)、整合二(按内容为线索,中外结合),重点解决知识结构和非选择题答题方法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亲自动手获得数据,就不会对问题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直观方式再现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它的相关背景为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情境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创设情境应该注意:第一,要适合学生理解,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第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得到知识升华。第三,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能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能合理直观地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引导学生严谨科学地思考数学问题,并找出合理规范的解决方法。第四,要有学生情感的融入,还要有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数学课堂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在教学中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是教师的活动,表现在组织、引导学生活动,评价学生学习。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使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学的关系,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学”是学生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的学习。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经历观察、猜测、推理、计算、验证等过程。良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教材内容、所教学生基础和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因素。良好的教学活动要时时散发浓厚的数学味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大部分教师都认同此观点,纷纷采取探索、交流、课前预习等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预习后的新课怎么上?调查发现,教师的做法大致有:第一,抛开学生的预习情况,按照教师的活动设计授课。第二,将学生预习产生的各种情况作为各种活动的预设问题,教师还按原计划授课。第三,归纳学生的问题,课上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活动。采取哪种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内容而定。
三、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误区,建议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给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 能否实现这个任务, 这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功能的发挥程度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 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 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译码、加工和处理。从这点来看, 阅读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 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可感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本应一举两得, 学生应该是乐于学习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恰恰相反———学生对阅读课并不感兴趣, 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是痛苦的。结果学生没能获得应有的语文阅读能力, 更不要说什么人文性的熏陶了。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于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
第一, 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成为教师的陪衬。一直以来, 高中语文教师上课满堂灌, 讲的太多, 让学生思考的太少, 即使阅读课也是如此。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长期以来教师都从教出发, 现在要转到从学生的学出发。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会学语文,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 而是学生学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一定要让学生读教材, 再好的教材读不进去也是没用的”。由于没有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教师完全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 没有真正的对话, 有的也是在教师的牵引下, 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第二, 阅读教学定式化, 流程化, 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 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经常在学生读过一遍教材与教材有过一面之缘后即开始讲解分析, 把原本生动活泼的有机的文章肢解成零碎的知识、语法、中心思想等, 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 使活泼的语文阅读流于程式化。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生吞活剥式的学习课文:课文先被分段, 然后机械的分析段意和写作特点。分完段之后则是没完没了的分析, 分析句子的性质、句子成分。至于中心思想则更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凡是文章必有中心思想, 否则就是对文章理解不深不透。这种定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 这种机械的做法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 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没有了美感和心灵的愉悦。结果为敷衍了事, 学生们往往依样画葫芦, 而放弃了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
第三, 忽视语文的具体可感性, 不顾学生感受的差别, 对文章的理解也同样整齐划一。由于教师主导了课堂, 为了应对高考的要求, 教师往往只强调标准答案。这样, 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抹杀, 造成一种千人同声、万人同言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 课堂又变成了死寂的海, 只有老师的答案能激起死水中的微澜。这种标准化答案扼杀了学生鲜活的个人情感体验, 使学生难以体会文学鉴赏的乐趣, 感受不到审美的愉悦, 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而且, 语文是包罗万象的, 它包含了太多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教师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其中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 所谓“道可道, 非常道”。如果教学至此就完结了, 那么是对教材资源的巨大浪费, 简直是挂一漏万。学生长此以往会习惯这种教学, 那么也无从谈起什么素质教育, 什么创新, 只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的复制品。
正是由于以上误区存在, 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最枯燥、最死板的课。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迎来阅读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在此建议如下:
首先, 必须摒弃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要逐步改变那种老师是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 逐步把老师是主体改变成老师是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特别强调改变学习方式, 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让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思考和感悟,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积累优美语言, 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 而学生主体的体验, 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再次,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 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提倡独立思考, 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学语文, 用语文,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 在于学生自能读书, 自能作文,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开展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 语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 既要立足课内, 又要放眼于课外,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 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文中人物。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在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 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文化的积淀, 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 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玉琼.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教研天地, 2006, (11) .
[2]杨文玫.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的四种误区[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7, (10) .
[3]路晓兰.浅谈语文阅读教学[J].青海教育, 2007, (9-10) .
中图分類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89-02
摘 要 《新课标》的要求使得改变传统的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我认为,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和引导。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新课标》的要求使得改变传统的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我认为,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和引导。
1 以积累词汇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基础, 学生把握的词越多,写作能力就越强,而词汇匮乏是妨碍英文写作的最大障碍之一。写作是 一种语言输出形式,语言的的积累的达到一定的程度,在学习中把握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才 能写好一篇文章。 为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坚持每周用一课时让学生默写单词,要求学生根据汉语解释,写出词的拼写形式,词类,音标。当堂同桌交换批改,教师抽查,记入平时成绩,半期与家长见面。
重视默写。从高中第一册开始,逐册默写,然后又从头开始,不断反复,直到学生毕业。这就使学生在长时期坚持不懈的默写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在教学实践中,我还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好文章、好句子、谚语、俗语,对书面表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些句子、文章往往就在我们身边。通过阅读,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提高,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量“变”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出色的文句自然脱口而出,笔下生花。教师可把篇章中重要的单词,词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进行“连词连句说 篇章“的练习,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用这些词句编课外的内容。这种强化练习促进了学生 之间,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资源共享。学生写作能力就会逐渐有相应的提高。
2 培养听说能力,激发书面表达爱好
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几种基本技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对这些技能的练习,也不能孤立地进行,培养听说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 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排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因素。坚持课前5分钟自由对话每天上课前,抽5分钟时间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用英语进行自由交际,主要形式有师生问答,值日报告,讲英语故事,内容可以是刚学习过的书本知识,也可以是真人真事,句子可长可短,课下每个学生都有整理记录自己的自由交际内容,这样的形式既练听又练说,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英文表达能力,为英文写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 通过扩大阅读量,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汉语的一种学习方法,同样可借鉴于英语写作。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英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一种好方法,有利于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指导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段落中心句、写作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二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推敲优秀的文章来学会写作方法和选词用词;通过大量的泛读来吸取信息量,扩大词汇量。三要扩大阅读量。提供阅读的材料涉及面要广,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适应各种题材的写作。
4 通过多写英语摘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摘要是把一篇文章的要点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使之独立成一篇短文,这不是简单的摘录,而是忠于原文意思的再创作。写英语摘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原文的中心意思、弄清原文的篇章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
5 通过重视写作过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长期以来,英语写作成果教学法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写作的终成品来判断写作的成败,重视写作的技术性细节(如格式、拼写、语法等),忽视写作过程的指导。根据D.Rumechart和J.McClelland提出的连通论理论,写作包括写前阶段、具体写作、文章修改三个基本过程,这三个过程并非是线性排列,而是循环往复,穿插进行的。教师只有重视加强对写作三个过程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在写作前阶段,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挖掘题材,训练发散性思维,以及如何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等。在具体写作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紧扣主题、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等。在文章修改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语法及用词的错误。 六、通过发展英语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是运用已掌握的内在化语言知识和表达方法,通过思维进行外在化输出的创作,因此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在英语写作中作用非凡。对于我国学生而言,在英语写作中易受汉语语言思维的影响,难以直接用英语语言进行思维,不利于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发展其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要采取各种方法训练学生英语语言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要从训练形象思维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训练;在课文讲解中要尽可能不用汉语翻译而用英语解释,消除汉语思维的影响;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在英语交际中发展英语思维能力。
英文写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达到现代英语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建议】推荐阅读:
实施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06-12
初中语文高中语文07-02
高中语文篇目09-27
高中语文试卷11-05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5-30
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07-01
主题式教学高中语文11-15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06-04
高中语文时评文06-08
高中语文必读文章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