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文化员都知道,建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化站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但实事上往往又把这项工作混同于一般性事务,远远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并且,艺术档案的质量不高。因此,乡镇文化站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存在着诸多不足。那么,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的现状又如何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加强和提高呢?笔者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与乡镇文化工作者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关于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论文 篇1:

试论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价值及其群文工作创新举措

摘要:在当今现代城市中,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里作为最基层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文化惠民服务的重要载体。乡镇(街道)文化站承担了指导、辅导基层文化的职责,是城市基层文化的基础,也是城市基层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挖掘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功能价值是关系到当前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乡镇(街道);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价值;群文工作;创新管理

1.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价值

1.1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基本功能及其价值

就国家规定的文化站性质和基本任务而言,街道文化站承担着指导、督导基层文化的职责。乡镇(街道)文化站,是政府设定的,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科普培训、文体娱乐和青少年活动于一体的,承担街道文化事业管理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单位,是城市基层文化的基础和主导力量。其基本功能是开展社会服务、指导和辅导基层文化等,主要任务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举办各类文艺培训,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开展多种文化业务活动等。

街道社区基层群众文化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其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督导。市县级的群众文化专业机构,是面向全地区的除了重点抓几个街道社区作为示范之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插手抓好每个街道社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各街道的群众文化工作必须由乡镇(街道)文化站来抓。乡镇(街道)文化站是群众社区文化的“指挥棒”,没有乡镇(街道)文化站的督促和指导,社区基层文化就会一盘散沙,也谈不上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基层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石,这个基石一旦松垮,就会危机整个城市的“文化大厦”。乡镇(街道)文化站是城市文化工作向基层施加影响的主要的渠道,它在吸纳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将现代文化传输给各社区、学校等广大的基层单位,以不断提高基层文化的品味。因此,基层文化的繁荣有赖于乡镇(街道)文化站的价值的最大化。

1.2从街道的地域性和主体人口的需要看,乡镇(街道)文化站则是大后方的精神文化家园

街道是城市里的“社区”,是城市居民群众聚居的区域。因此,可以说街道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单元,而乡镇(街道)文化站则是这个基本单元中的精神动力支持的重要来源。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大,城市居民住宅小区也会不断的增加和扩大,街道居民的住所与城市工作场所的距离也会逐渐拉开。在城市每天三等分之一的时间,劳动者的主体不在街道社区,街道在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骤然变成了“老幼的世界”。但是由于地域性的变化,主体人口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待业青年和儿童构成了街道时空中的主要活动主体。和社会其他各阶层的人一样,他们也需要各种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趋向于“静向型”的活动,如:阅讀、棋牌、喝茶、聊天等等。他们对那些现代文化中的如跳舞、溜冰、电影等活动的需求并不广泛。待业青年中的多数人也不愿意或不可能在城市大区域内过多的花费金钱消磨时间,他们迫切需要信息咨询,扩大知识和提高技能,并有待于得到一方可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偌大的城市文化娱乐圈子里,活动的主体也不会是他们。儿童们对街道内的生活依赖性强远远大于对整个城市大区域的依赖。这些情况都表明,作为占据街道三分之二时空里的文化活动主体,老年人、待业青年和儿童既需要自我娱乐,又不愿意受到城市大区域内文化娱乐的种种限制,而乡镇(街道)文化站就很好的突破了这种限制,他就设立在人群的“家门口”。因此,乡镇(街道)文化站是社区群众的“文化之家”。

1.3从城市综合文化性能看,乡镇(街道)文化站的作用是其他若干文化群体所不能代替的

在城市中的各类大型综合性文化设施,虽然品类众多,设施齐全,但就一个城市而言,其“中心”文化活动场所即使是对少数的容纳的活动对象也是有限的。而我们国家今后一个时期内,也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放于大规模的文化事业建设。由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限制,一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其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布局通常是不平衡的,在当前也不可能马上趋于完全的均等化和按需集中,只能力求适度的分散。这就必然为街道文化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即便随着城市的发展,其中心文化娱乐场所增多了,他们本身的活动依然会受到地域、时空等条件限制,绝不可能“包罗万象”完全解决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部需求。乡镇(街道)文化站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拾遗补缺的活动内容,作为对城市群众文化的有益补充。

1.4从基层文化单位的社会职能看,街道文化站具有群众文化教育的价值

作为观念形态的群众文化工作,具有潜在的转化功能。由于乡镇(街道)文化站开展各类活动,从实质上活跃了服务客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可以使一些街道社区群众,直接得到文化的精神陶冶。在情趣和意识上发生变化,从而摆脱家庭和人际之间的烦恼、低级趣味的诱惑、封建文化的刺激,以及枯燥无味的、繁琐平淡的生活内容。使他们从原来的“千篇一律”和“熟视无睹”的环境下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和愉悦,并代之以高尚的情趣、活跃健康的生活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服务客体的生活规律得到顺应,就能减轻或解除城市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同时,以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可以直接促进街道区域内各社会阶层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

没有城市街道文化站的发展,就没有城市基层文化品位的提升。街道文化站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母体和“领头羊”,是一个城市文化基础性的工程,街道文化站是城市群众文化中的一支轻骑兵。各项活动具有地域性,特殊性和补充性等特点,其社会功能不容忽视,其存在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2.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困境

早在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强调指出,必须把文化站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城乡整体规划。这些年,城市基层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和发展,目前已面临提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基层社区文化既具有最活跃、最自由、最方便的优势,但也具有最松散、最自发地特点,纯属群众性的自娱自乐,不可能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品格。所以,当前乡镇(街道)公共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工作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其一,基层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不平衡。全国都存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存在数量与质量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表现形式还相对单一,主流基层文化机构的文化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还有待提高”。

其二,是多头管理,体制不顺。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但在运作中主要的工程以文化部门为主。在乡镇(街道)一级文化专干归乡镇(街道)管理,致使“专干不专业”,或在职不在岗,因此,极容易造成因多头分管而带来的重复建设。

其三,是投入不足、水平偏低,人员严重缺乏、素质不高。同时,活动内容单调、活力不足。多数乡镇(街道)文化活动不多,大部分活动集中在元旦、春节、目瑙纵歌、泼水节等节庆期间,文化产品的供给在质量、数量上都严重不足。

3.乡镇(街道)文化站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举措

3.1以广场文化为载体,发挥社会力量办好基层群众文化

当今,不断兴起的广场文化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文化活动载体,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阵地、窗口,也是商业运营的重要场所之一。如果被商家看好,必定给广场文化活动带来新的助力。这些年来,芒市在这项工作上作出了许多的有益探索,如广场文化活动,这种“政府出面组织、企业资金赞助、群众积极参与”的活动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我市乃至全州文化广场新的亮点。如何作大、作强、作活,并进一步形成有益的良性循环,需要在“文化”与“市场经济”结合上下一番功夫。一是在组织形式上“政府出面”与“联合举办”相结合,贯彻国家、集体、个人全方位动员的方针,达到“共办、共享、共建、共识”的目的。二是在活动内容上,做到“参与广泛、主题明确、娱乐性强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广场文化艺术节,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应机而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力”。形成纵有市、乡镇街道、社区,横有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有序建立以科技、文化、宣传等部门密切合作的活动机制。三是在艺术修养普及和提高上相结合。

3.2不断整合资源,实现基层群众文化管办分开

基层群众文化是“群众”自己的事业,是社会性极强的文化公益事业,将一场民族歌舞晚会、知识竞赛、字画展“寓教于乐”,对改变群众的观念,提高文化修养,倡导社会新风,传播生产科学知识,具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对于创建社区,密切群众之间、地区之间的联系,增强社会的团结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如何加强各级群众文化工作相关部门的合作,保证足够的文化资金投入,保持群众文化工作良好发展的势头。这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取向,更是各级政府领导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化,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举措。

3.3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推进文化活动市场化

在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树立起主动融入、积极竞争、不断完善提高的发展大局意识,彻底改变“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方式。在办好、管好群众文化活动中,除了完成地区固有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之外,还要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群众文化市场运作能力,提升群众文化市场运作水平,在促进群众文化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的同时,運用市场方式解决经费不足的发展桎梏问题,不断强化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提高群众文化造血、和自我壮大的能力。

3.4发挥地域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当前,在我国东部一些发达的地区,正在走向文化经济时期,其特点是文化与经济的深度交融。一方面,经济活动中不断的被注入文化内涵,物质生活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竞争力与效益被作为评价文化活动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文化发展中经济活动的痕迹也越来越明显,科技含量比重增大,文化的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加剧,渗透力不断增强。在城市发展中,文化与政治、社会、经济的融合渗透趋势明显,文化成为各领域发展的一种基础性的因素。

因此,乡镇(街道)文化站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文化清高”的观念,把单纯服务性变成多种经营性,走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产业之路,发挥地区文化人才优势,不断壮大群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坚持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道路,把地区群众文艺术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贡献于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的群众文化宣传工作,以群众文化为“凝聚力”有力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永富主编.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24.

[2]唐艾琳.没有街道文化站,就没有城市基层文化发展[J].中国群众文化论丛,2009(3).

[3]郁宝富.试论蔚县广场文化的发展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1992(1).

[4]蒋天文.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形势[J].文学与艺术,2001(4).

[5]张佳琳.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1).

作者:陈湘燕

关于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论文 篇2:

提高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质量的几点思考

乡镇文化员都知道,建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化站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但实事上往往又把这项工作混同于一般性事务,远远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并且,艺术档案的质量不高。因此,乡镇文化站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存在着诸多不足。那么,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的现状又如何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加强和提高呢?笔者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与乡镇文化工作者探讨。

因了解和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我曾到一些乡镇查阅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 发现乡镇文化站的艺术档案“有形无质”,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文化部、国家档案局2002年2月1日颁布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要求,相去甚远。现把一些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的现状和本人的几点肤浅思考付诸文字,与乡镇文化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的现状

实事求是地讲,乡镇文化站要建好艺术档案确实不易,因为乡镇文化员“人丁单薄”。一般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就一个文化员,中心镇也只有二三个文化员。而文化员往往身兼数职,任务繁重。建立艺术挡案,也就成了一种一般性的“整理材料”工作。我认为,首先在建档的观念上,重视程度是不够的,认识上是模糊的,建档工作是未到位的。但我也相信,就全省来说,肯定有不少文化站的艺术档案是建得较好的,质量也很高。否则“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文化站等级考核”就过不了关。我在本文里反映的仅仅是“一些”乡镇文化站建立艺术档案的实情。至于是不是全省普遍的现象,占多大比例,笔者无力考证,那就权当给上级文化部门和专家的一种参考吧。

(一)文化艺术档案混同于行政档案

一些乡镇没有单独的艺术档案(室),而是把应该建立艺术档案材料,混同在政府年度工作档案里。比如,在查找某某年群众文化活动记录时,只从镇政府大事记里看到条目,卷宗里仅看到一个“关于举办某某文化活动(比赛)的通知”,其他内容则少得可怜。

(二)文化艺术档案内容缺失

关于建立艺术档案的内容,文化部、国家档案局颁布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乡镇的艺术档案,有的内容极其简单。如:“2006年3月8日,我镇举办全镇妇女健身舞比赛。”既没有照片、录像;也没有评比、评委、奖品、发奖、活动总结;更没有参赛队名单、人数、策划组织者。有的应该建立艺术档案的很有特点的群众文化活动,连政府年度工作档案里都没有记载。在文化站只找到一袋袋照片,袋的封面标注着:内“2008年迎国庆大合唱比赛照片”;内2009年全镇文艺汇演照片”等等。其它文字记录一概没有,这就是笔者认为的有形无质的艺术档案。

(三)文化艺术档案无重点

乡镇文化站也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也好,我们应该意识到:根据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经济增长的进程,文化工作是有重点的,建立艺术档案也是有重点的。比如,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乡镇兴起举办各式各样的大型文化(艺术)节,而一个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项目多,内容丰富,这就是建档重点。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为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侧重点,人所共知,那么这也就是我们乡镇文化站应该建立艺术档案的重点。试问:你所在的乡镇,有几个县(市)、地、省、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多少潜在的可以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几个健在的老艺人?这些潜在传承人的年令、身体状况如何?那些是项目至今仍在传承发展?那些项目抢救挖掘迫在眉睫等等。笔者认为这都是艺术档案建档重点。

(四)文化艺术档案不规范

实事求是的讲,文化艺术档案创建不规范,也有一些客观因素。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我在文化站工作了三十多年,几乎没参加过诸如“艺术档案培训班”之类的学习,也没看到过乡镇艺术档案范本。因此,不少的文化员都是按照个人理解、悟性、水平建立艺术档案,这就造成乡镇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不规范。比如,一个卷宗里一般应包括什么内容?不同的文化艺术活动项目,哪些是必须要收集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农村大型文化艺术节有多个活动项目,是建一个艺术档案,还是分项目建档等等。

二、提高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艺术档案是文化站的重要责职,提高是重点

首先,要树立建立艺术档案是文化站的重要责职意识。关于艺术档案的重要性,在《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的总则第二条中有明确的强调:“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乡镇文化站属国家设立最基层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的基本职能是组织与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乡镇文化站组织和辅导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其内容非常丰富。他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舞蹈、戏剧、曲艺、声乐、器乐、书法、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培训、非遗调查挖掘、文化交流等等。而在这些活动中,将会形成很多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把这些资料建成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既是文化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责无旁贷的责职。 其次,是提高艺术档案的质量。提高艺术档案不仅仅是水平问题,说到底还是责任心问题。

(二)文化员要端正“姓公”思想

我省的乡镇文化站,初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四十年历史。最早一批的文化员有的已经退休,接下去退休的将逐年增多。但是文化员退休后,有的接任者却很少看到有艺术档案留存。出现了一种人走“茶凉”,人走“房空”的现状。有的老文化员甚至把一些文化材料也一起“荣归故里”,尤其是文化艺术创作材料。他们误认为,这些材料是自已幸幸苦苦几十年努力的结晶,是私有财产。从艺术档案的历史延续性来说,这种现状容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社会文化活动的“记忆”断层;对于群众文化事业来说,是一种损失。我们应该清楚,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们,给了我们这个安身立命的职位,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姓公”,应该为后人留下我们的“光辉业绩”,使文化事业真正成为具有文化传承的事业。

(三)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记忆”和宝贵财富

艺术档案的“现在式”,是一项工作记录,是一项总结;艺术档案的“过去式”,是一种历史“记忆”。我们都知道,以史为鉴,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之一,无论是传统文化或者是社会发展,艺术档案都有一种参考借鉴的作用。同时,从艺术档案中也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发展的轨迹。这种轨迹也就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轨迹。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哪里来?就是从“过去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现在的文化活动,现在的艺术档案,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一种传承材料,一种历史性的文字、图象遗存,一种新的文化“记忆”。因此,可以肯定的说,艺术档案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四)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建档要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是艺术档案的“历史真迹”。所谓“历史真迹”就是原汁原味。它不是事后编写和随意收集起来的,而是“第一手材料”,是“历史的原始的记录”。艺术档案要保证其真实性,就必须重视艺术档案及时收集、建档、归档。建立原汁原味的艺术档案,特别要重视跟踪收集。所谓跟踪收集,就是档案收集要与艺术活动实施过程同步进行,他包括:策划创意、组织班子、制定实施计划、人员分工、通知公(广)告、报名选拔、聘请人员、现场活动、评选评比、发奖结果、活动总结等等工作。必须收集整个活动中所有的文字资料、图(音)像资料、实物资料等。群众文化活动一般不可能“复制”,每次都有新的内涵。群众文化活动是为适应社会与群众需求而举办的,是人民群众自愿参加、自我实现、自我进行的。每次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档案,需要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流动的要素同步转化为多样化的艺术档案形式。完全体现出艺术档案的原汁原味,使乡镇艺术档案不但具有真实性,还能彰显地方特色。

(五)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作用

艺术档案对未来来说,是群众文化史料。对现阶段来说,也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本人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个村要新建一支腰鼓队参加镇文化节表演,他们认为,上次文化节某某村的腰鼓队表演,审美上存在很多不足。这次,他们无论从服装上、头饰上、音乐上、动作上、队形变化上都想进一步创新与提高。于是,他们到镇文化站查阅了上次文化节上某某村腰鼓队材料。他们边看边讨论边提出整改意见,最后,他们一炮打红,名声大震,成为一支优秀的广场艺术表演队伍。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艺术档案的查阅、参考、借鉴作用。

(六)建议上级部门对文化员进行提高艺术档案质量的培训

前面笔者说过,我工作了三十多年,很少有机会参加艺术档案之类的培训,我始终认为必须“充电”。作为一个文化员,农村文化工作基本都懂,基本都会,但是建立乡镇文化艺术档案,却只能摸石头过河。这样的后果是既不规范,又不全面,艺术档案质量低下,于艺术档案的发展不利,于将来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不利。因此,呼吁上级对基层文化员进行提高艺术质量的培训。只有在《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统一标准下,在范本的指导下,才能提高建立艺术档案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按照个人的素质水平,建成不同形式的、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的艺术档案。这样,我们乡镇艺术档案才能有一个崭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艺术档案管理办法[M].国家档案局颁布,20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全国人大颁布,1996(7).

[3]《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

(作者单位:永康市古山镇文化站)

作者:陈元晓

关于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论文 篇3:

浅谈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与群众的文化需求

摘要:在现今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而大力推崇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文化修养,从而加快国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前进脚步。本文主要表述了如何让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适应于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其更好更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群众文化需求

现今形势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相对于基层的农村群众往往缺乏这种文化意识,基层文化站正是由于这一形式应运而生。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县域群众文化素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原因在于县域群众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1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的意义

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是党和政府实现建立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重要举措。文化在我国从古至今历久不衰,并不断创新,建立基层文化站是为了促进城乡文化发展,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是引导群众树立正确文化意识的关键。现情况下,乡镇群众因无法接受高教育,文化素质偏低,这一现象影响了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开设基层文化站建设,为了培养乡镇及县域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丰富其文化生活,给群众文化上的熏陶。

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体现了党和政府实施政策“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站在开展过程中,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服务,让群众更好去探索文化知识,另外,基层文化站开展过程中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始终站在群众利益上考虑问题,它的开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推进了城乡文化建设的进程,提高社会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大发展。

2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措施

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主要是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过程中应以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进行活动的开展,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使其符合群众的要求是现下地方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以下就是笔者根据调查所得总结的四点关于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措施:

(1)文化站内图书定要多样化,适应不同县域的阅读喜好。不同县域发展程度不同,继而文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基层文化站在选取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再了解各县域阅读喜好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阅读材料的选购,在购买过程中,图书要呈现多样化,且不可千篇一律,因为不同人群有不同需要,一定要以适应群众文化为导向,另外,基层文化站开放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避免购买不良书籍,防止不良文化传入群众文化生活之中,阻碍文化站发展进程。

(2)大力开展借阅活动,体现文化站免费服务意识。现在在一些西部县域中已有很多劳动力返乡工作,这样一来,文化站免费阅读流动的人口密度以及频率就会大大增加,大力开展借阅活动,可以让文化站免费开放普及到县域中每个人,促进文化站免费开放的实施力度。此外,基层文化站还可以跟当地的乡镇村委会进行合作,针对一些相对较忙无闲暇时间去文化站的群众,可以实施送书下乡的举措,满足他们对图书的阅读要求,这不仅体现了基层文化站的服务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文化站的开展,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3)组织文艺各种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基层文化站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因此开展的过程中必定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基层文化站虽是为群众而设,但是部分群众并不能意识到。若要使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深入人心,就要将文化站免费开放理念融入农村生活中,与农村文艺爱好者一起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不断壮大农村文艺骨干的队伍,鼓动群众踊跃参加,通过活动让群众了解文化乐趣,提高其文化修养意识,让群众真正走进基层文化站,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见识。开展好基层文化站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4)打造特色文化建设,提高群众阅读兴趣。要做好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就要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建设,千篇一律的文化根本激发不了群众的阅读兴趣。打造特色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群众的思想观念,各县域的风俗习惯,以此为依据点进行文化创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让特色文化独有的文化魅力传播于各乡镇间,贯穿于群众心间,让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成為一种新风尚。打造特色文化建设在提高群众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同时也加快了基层文化站建设的发展脚步。

3总结

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的推出,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大创新。在开放过程中,以广大群众文化思想为着力点是基层文化站有效开展的关键。基层文化站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文化观念渗透到乡镇之中,真正发挥其丰富群众生活,提高群众文化修养的作用。它的开放不是一句口号,要落实行动,普及乡村,使其开展促进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加快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张宪辉.浅谈文化站免费开放[J].吉林省长岭县永久镇文化站,2011,11(3):26-28.

[2] 吴正国.文化站免费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J].群文论坛,2011,3(10):15-16.

[3] 纪振君.推动当前文化站免费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J].科学向导,2013,7(5):36-37.

[4] 毛有成.浅谈文化站免费开放与群众的文化需求[J].理论新探,2012,2(9):19-20.

[5] 丁文早.浅谈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后的公众服务[J].大众文艺,2010,8(13):251-253.

作者:李诚

上一篇:团委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县建设局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