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新月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凸显。在当今资本市场中,适当的盈余管理是合适的,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操控利润。文章从契约、资本市场和监管的视角梳理了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和盈余管理的经济影响,从治理结构的健全、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审计监督的完善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摘 要:针对2012—2015年的A股上市公司,选取扩展的Jones模型计算出操纵性应计利润,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施行以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所减少。同时,构建回归方程来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年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各年份上市公司都利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

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允价值;盈余管理

引言

在2014年1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第39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重新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对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的层次等进行了说明,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应用能否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该准则是否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越来越全面,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逐渐展开。李文耀和许新霞对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中的盈余管理动机进行了分类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中存在“洗大澡”和“盈余平滑”的动机[1]。尹世芬等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使上市公司在进行估计时更加谨慎,新准则限制了盈余管理的深度。总体上讲,新准则实施后,盈余管理程度总体提高[2]。但是,阮美梅却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监督机制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并没有明显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公允价值计量没有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很大的空间[3]。

本文主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重点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是否有显著变化,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这项新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是否有变化,使各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CAS39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公允价值的层次、估计技术等,在公允价值的层次方面,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第39号会计准则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使得上市公司在进行估计时更加谨慎。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变小。

上市公司往往利用金融资产的处置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在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要将持有期间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投资收益。上市公司还可以利用对金融资产的初始划分和以后的重分类来影响利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公允价值计量下,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处置和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都涉及到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营业外收支。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作为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量时,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那么两者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处置时,公允价值减去相关处置费用后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营业外收入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公允价值计量下,上市公司的营业外收入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对于那些不想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企业,他们可以与相关交易方协议出较高的销售协议价格,对公允价值加以利用,当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大于原先资产价值时,就表明此项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企业不计提减值损失,也就意味着利润相应地增加了。对于那些想对计提减值损失的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在交易时协商出较低的销售协议价格,可以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上面做手脚,以降低資产的可回收金额,从而可以多计提资产价值损失减少利润或者扩大亏损,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公允价值计量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2—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的样本数据为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数据均取自国泰安数据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不适合时间序列分析,因此选择四年的截面数据。为了保证实证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对数据进行了如下筛选:第一,金融保险业公司盈利模式及资本运作结构都与其他行业的公司有很大差别,故研究中排除这部分特殊的样本。第二,删除观察值不全或者存在极端值的样本数据。最终得到符合上述条件的有效样本为在2012—2015年间的7 368个观测值。本文中,数据处理使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8.0和Excel2010。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设计

被解释变量方面,本文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以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代替变量。当操纵性应计利润大于零时,表示存在调高盈余管理的行为,当操纵性应计利润小于零时,表示存在调低盈余的行为,当操纵性应计利润等于零时,表示不存在盈余调控。

解释变量方面,选取受到公允价值影响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做解释变量。为了研究的一致性,本文将经过期初总资产调整后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作为最后的解释变量。

在控制变量方面,本文选取5个控制变量,其中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对数来代表公司规模,用资产负债率表示公司的财务风险,用所有者权益增长率来表示公司成长性。Industyeffect作为行业控制变量。具体的变量及其含义(见表1)。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盈余管理时经常采用的模型有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和扩展的琼斯模型,以上几种模型在检验盈余管理是效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许多学者使用扩展的琼斯模型实证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此模型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本文借鉴陆建桥[4]扩展的琼斯模型,具体的模型如下:

TAit/Ait-1= a1(1/ Ait-1)+ a2[(ΔREVit-ΔRECit)/ Ait-1]+ a3( PPEit/ Ait-1)+ a4( IAit/ Ait-1)+εit (1)

NDAit/Ait-1= α1(1/ Ait-1)+α2[(ΔREVit-ΔRECit)/ Ait-1]+ α3( PPEit/ Ait-1)+α4(IAit/ Ait-1) (2)

DAit/Ait-1 =TAit/Ait-1 -NDAit /Ait-1 (3)

方程(2)中的α1,α2,α3,α4是方程(1)中a1,a2,a3,a4的估计值,TA为总体应计利润,将方程(1)回归得到的系数带入方程(2),就可计算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最后,由方程(3)计算出操纵性应计利润。本文选择现金流量表法计算总体应计利润。具体公式为:

TAit=Earningit-CFOit (4)

其中,Earningit代表利润表中的净利润,CFOit代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为了检验公允价值计量下哪些具体因素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也就是检验具体因素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结合本文提出的假设,本文提出如下检验模型:

ABS_(DAit/Ait-1)=β0+β1INVEST +β2IMPAIR+β3EXREV+β4SIZE+β5LEV+β6ROA+β7GROWTH+Industyeffect (5)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2年1 842家上市公司中,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均值为0.039147,最小值为-1.845098,最大值为2.682744;2013年1 842家上市公司中,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均值为-0.011221,最小值为-1.81315,最大值为1.886881。2013年1 842家上市公司中,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均值为0.020706,最小值为-1.387551,最大值为3.352954。2015年1 842家上市公司中,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均值为0.005120,最小值为-0.776214,最大值为0.790401。我们可以看出,2015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绝对值比前三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绝对值要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15年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所收敛。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均值看,2012年为0.087783,2013为0.068769,2014年为0.071945,2015年为0.061587;2015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均值小于前三年,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减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限制了盈余管理的深度,总体上支持假设1。

(二)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投资收益系数在2012—2015年这四年均为正,且都通过了1%、5%、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投资收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证明假设2;据此推测上市公司根据企业的利润情况,通过对金融资产的首次划分或者规划交易行为选择出售时机来进行盈余管理。 营业外收入的系数在这四年里也均为正,且都通过了1%、5%、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营业外收入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证明假设3;对上市公司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里,营业外收入系数的绝对值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均大于其他因素的绝对值,表明这三年里,上市公司较多的利用营业外收入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损失的系数在2012—2015年四年中均通過了1%、5%、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资产减值损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显著相关;在这四年里,资产减值损失的系数均为正,说明资产减值损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正相关,证明假设4。虽然现行准则规定部分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以后不得转回,但并不适用所有资产,而且上市公司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和估计,上市公司仍可借助资产减值损失这一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结语

通过对本文检验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减少,但是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没有显著变化。

要提高公允价值应用的质量,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规范各个要素市场的交易,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上市公司要建立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完善董事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结构等中介结构要发挥好监督职能,保持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1] 李文耀,许新霞.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动机:来自沪深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5,(6):118-131.

[2] 尹世芬,王润.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信息披露及盈余管理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5,(6):25-28.

[3] 阮美梅.基于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赵舒心 孟庆军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新月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凸显。在当今资本市场中,适当的盈余管理是合适的,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操控利润。文章从契约、资本市场和监管的视角梳理了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和盈余管理的经济影响,从治理结构的健全、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审计监督的完善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动机 经济后果 改进措施

一、引言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财务手段为企业经济管理所运用,盈余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20世纪80年代实证研究的主流。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会计政策行为存在很大的选择性,也就是在GAAP允许范围内,属于一种特定的经济后果,具有一定的投机性。从企业管理视角看,盈余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企业面临危机时,企业管理层与债权人重新谈判所产生的成本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管理层为了激励经营者可能会采用盈余管理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整,为了稳定公司股价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有利信息。此外,对于不合理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能够提出更好的改进创新方法。纵观国内外盈余管理实践经验,良好的盈余管理在保障上市企业长期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更能保障企业股东的权益,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赢。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机

在市场发展不断完善,信息环境不断改进的现实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会更加依赖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可分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迎合监管动机三类。

(一)契约动机

现代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集合,经理人与股东、债权人之间都存在着契约关系,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契约双方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公司所有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激励经理人为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最常采取的措施。在薪酬激励中,管理层的报酬与上市公司的业绩相关联,企业可观的盈利情况会直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进而间接影响管理层的收益,因此管理层可能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在公司业绩未达到既定标准时,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粉饰业绩,从而达到股东期望,获得与业绩相应的高额回报。另外,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与管理层政治待遇有着直接的联系,政治成本是国家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监管和控制,而经营成本的高低则会直接导致政府监管是否关注,因此,很多上市企业为了避免政治成本的产生就会采用盈余手段减少公司在本期的盈利。

从债务契约视角看,债权融资由于其相对低廉的融资成本而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通常会考虑企业风险的大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信用以便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取得借款会向银行出具经营业绩良好的财务报告,以避免高的违约成本。当上市公司经营实际接近契约条款规定界限时,管理层就有足够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操控公司业绩,增加会计利润使违约风险降到最低。上市公司与债权人之间需要债务契约保障双方权益,保护性条款的加入也是为了督促债务人按规定及时还款,上市公司为了保持债权人对公司偿债的信心,就会通过粉饰企业财务报告避免高违约成本产生,债务契约动机也就显而易见。

(二)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的功能之一是为企业提供筹集资金的渠道,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股市作为资金供需双方交流交易的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拟上市公司必须达到一系列的盈利条件,因此很多企业只能望洋兴叹,上市资格和发行股票就成了各大企业争相追逐的目标,企业管理层也就逐步采取相对合理的盈余管理手段实现上市的目的。当公司成功IPO成为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经营活动所需资金时,同样会通过盈余管理满足配股、增发股票价等公司的一系列需求提高公司业绩,从而能够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越来越多利于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活动资金。同时证监会对于连续三年亏损公司终止上市的规定,也迫使许多公司在面临退市危机之时,通过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以避免退市风险。

(三)迎合监管的动机

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硬性要求会引发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操纵。上市公司最常采用的是平滑利润方式,在盈利年度通过盈余管理减少盈利,在亏损年度将以前未确认的盈利予以确认减少亏损额。上市公司通常会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在政府和市场严格监管中巨额盈利或者亏损的ST企业。因此,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为了降低政府和市场对其的关注度,在不降低企业实际盈余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平滑利润的方式来降低当期利润盈余,从而达到节税目的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在以后期间实际发生亏损时降低本期实际产生亏损的程度。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准则的应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或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

首先,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同的折旧方法每年计提的折旧额是不同的,折旧额的不同会导致公司费用的差异,进而影响利润。即便是选择一种确定的折旧方法,而折旧年限、资产残值等的估计也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那么管理层盈余管理也较易实施。

其次,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相对较弱的资产,但由于价值较大,其计价方法的选取能直接影响经营业绩。上市公司中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导致公司财务、经营状况的差异。

再次,合并范围的变更。通常情况下,子公司的变动如果超出规定范围就会引起企业会计主体产生变动,并且两者之间的相关信息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企业就会采取购入或出售等手段来操控其子公司数量。例如,企业往往不会将不产生利润的那些未营业和未正常营业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企业为了调增账面利润会把盈利好的子公司合并,亏损的就会被排除,从而上市合并报表涉及范围就会因此改变,管理层开始不断操纵企业当期或以后期间的会计报告。

(二)依靠集团或关联企业

首先是关联交易。在中国国情下,通过国企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数,改制前后的企业与其分离出来的关联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易关系,因此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因此上市公司通过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转移利润来实现避税或者提升业绩的目的。关联交易的传统方式包括日常往来业务中的交易活动和在购买或销售业务等经济事项中采用不同于市场公允价格进行定价两种。关联交易同市场中的其他交易本身并无区别,公司只要采用公允模式进行交易计量,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遵循的是协议定价原则,在关联方之间转移利润,以关联定价操作企业利润。

其次是资产重组。资产重组作为公司资产管理的方法,能够优化公司资产,调整资本结构,有效配置资源,从而扩大企业规模,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有助于上市公司尽快适应竞争激烈的新环境。然而,目前,资产重组并没有在大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是被上市公司当作盈余管理手段来操控企业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这种重组的产生并不是基于上市公司真正的发展需求,可能仅仅是出于粉饰企业利润盈佘的目的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经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适当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而言是有效的。首先,它能通过调节公司当期利润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从而利于后期的发展。其次,在合理范围内对企业盈余进行的管理,各个利益相关者所看到的是企业良好的经营情况,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管理层也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共赢。

(二)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

首先,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适度的盈余管理确实会美化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升市场形象,稳定投资者和债权人信心,因而管理当局就会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甚至有些西方企业为了获得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尝试影响会计准则相关内容,没有限制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就导致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决策,损害各方利益。面临不良的经营状况,管理层应该考虑从根源上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对财报数据进行操控,甚至是改变企业的具体相关决策提高盈利水平,这影响了企业原本的决策。

其次,对债权人和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由于债权人在信息的获得上存在劣势,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就会与公司签订一系列限制性条款或保护条款,假如企业违反相关条款,债权人就会采取措施来限制企业活动,因此企业经理人为了防止企业违反双方约定,产生违约金,会提前对相关资产做出处置。另外,在并非完全有效资本市场下,投资者不能彻底识别盈余管理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盈余的管理行为就会影响债权人和投资者的相关决策和企业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最后,对会计信息以及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过度的盈余管理使得相关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使用者对公司相关决策。另外,随着市场化的不斷加深和进步,各大企业参与准则制定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那么就会出现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通过左右会计准则的制定为自己的盈余管理获取更为大空间,因此盈余管理行为是在公司和监管部门之间不断博弈的过程中逐渐影响会计准则制定及实施的。

五、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由于经济市场体系和社会法制等原因,彻底消除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并不现实,但为了避免盈余管理对有效资源配置的影响,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决策相关信息,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

(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许多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根本是不合理的内部结构,因此防范上市企业盈余管理首先要改善企业内部结构。首先,要完善股权结构,匹配产权关系,合理降低国有股份在企业中占有比例,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管和监督。其次,完善薪酬机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体系。经理人的激励机制最好采取股权激励的形式,将公司利益与经理人个人利益相联系,避免经理人的短期性行为,逐步消除盈余管理行为动机。

(二)完善会计准则

由于不同企业的情况存在差异,作为规范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和会计核算的标准,会计准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允许企业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反映其财务状况及成果,然而企业管理层却以此为契机对盈余实行操控。因此要从准则本身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采取监管治理措施。监管者首先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规范会计职业判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等。其次要制定更为完善的规范条件,降低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尽量减小会计政策使用范围或限制其运用条件,为不同的会计处理和估计方法设定具体的条件并严格遵守,防止盈余管理过度。另外,监管机构也应提高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密切关注亏损企业或者受会计估计影响较大的企业,并引导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在制度与准则的逐步规范中减小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完善审计监督制度

作为董事会的重要组成架构,审计委员会能够对财务监督发挥较大效力。其建立能够有效遏制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首先,要加强对会计师的监管及经济惩罚力度,充分发挥其对盈余管理的监管作用并逐步提升其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养,从而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行为来降低盈余管理活动程度。其次,完善证券市场建设及市场机制。企业在持续经营中会由于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变滋生对盈余进行管理的动机,因此监管机构应关注上市企业的盈亏状况,避免强制规定引发管理者产生管理动机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而监管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必须依靠市场透明度的不断加强。再次,加大证监部门的监管力度。相关监管政策中的财务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不断作出调整,经济环境不同衡量标准也不同。为了更好的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并适应经济改革中公司的发展需求,证监部门应适时调整政策以履行监管职责,抑制管理当局实施过度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 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6)

[2] 赵晓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6(23)

[3] 王永梅,章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法及监管措施[J].财会月刊,2014(3)

[4] 王忠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11)

[5] 孙艳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J].经营管理,2014(2)

[6] 陈筱轩.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管理动机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7] 王继红,贾香萍,张元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管理评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6)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071)

[作者简介:吕奕承(1997—),男,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学生]

(责编:若佳)

作者:吕奕承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3:

创业投资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

摘 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当今资本市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但创业投资对该行为起到抑制还是助长作用仍不确定。中小板适合于规模较小却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是创业投资机构的重点投资领域,研究创业投资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仍值得探讨。在研究大量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后,本文将采用改进的修正Jones模型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回归,最终得出研究结论。

关键词:创业投资 中小板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一、引言

2004年6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开市的钟声正式敲响,标志着中小板正式登录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投资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被投资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的研究热点,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广受关注与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行为或多或少均会存在。短期来看,这样的盈余管理操作将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加好看,一定时间内可以吸引广大的投资者,但归根到底这并不真实的财务业绩与企业价值的反映,这在中长期内是经受不住资本市场考验的,原形终将毕露。

二、创业投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1.认证作用。Megginson、Weiss(1991)最先提出了创业投资对首次公开发行的“认证作用”,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以1983-1987年美国股票市场为研究样本,研究结论为:拟上市公司在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背景下,其盈余管理程度相比无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拟上市公司更低。

2.筛选与监督作用。Barry、Muscarella与Peavy(1990)在对1978-1987这10年间美国股票市场上64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后发现,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上市公司抑价程度会显著低于无创业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这不仅表明了创业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的重要作用,更是明确了创业投资对首次公开发行的筛选与监督作用的真实存在。

3.躁动作用。Brav与Gompers(1996)最早提出了创业投资对首次公开发行的“躁动作用”。他们指出在不断为被投资企业提供资金与其他帮助的过程中,创业投资机构为尽早获得投资回报,通常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包装”,从而希望吸引更多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关注。

三、创业投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发现企业为顺利上市或募集更多资金,通常会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结合中国实际,针对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中小板企业在上市时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假设二:相比无创业投资支持,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假设三:在所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中,高声誉创业投资参与将有效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2.样本与数据。本研究拟选取自2004年6月25日-2014年12月31日,中小板共73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作了以下处理:(1)排除ST、*ST上市公司;(2)剔除相关资料与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有效研究样本为528家。盈余管理程度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深交所网站、巨潮资讯网、同花顺iFinD、Wind资讯金融终端,并运用Eviews 6.0、SPSS 11.5进行回归与数据处理。

3.变量定义。

3.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即是盈余管理程度。本研究度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时拟采用改进的修正Jones模型。在陆建桥(1998)、王生年与白俊(2009)等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本研究拟将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无形资产与其他长期资产IAi,t、期间费用的变化额?COSTi,t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CFOi,t一同纳入到修正的Jones模型中,进而得出本研究度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改进的修正Jones模型:

TAi,t/AS i,t-1=α0/AS i,t-1+α1?REVi,t/AS i,t-1+α2PPEi,t/AS i,t-1+α3?COSTi,t/AS i,t-1+α4 CFOi,t/AS i,t-1+α5 IAi,t/AS i,t-1+ξi,t

其中,i表示公司,t表示年,TA表示总体应计利润;AS表示总资产;?REV表示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PPE表示固定资产总额。

3.2解释变量。(1)创业投资(VC)。在所有528家有效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若有创业投资机构持股,则将VC赋值为1,反之为0。(2)创业投资机构声誉(VCRE)。若中小板上市公司上市时的前十大股东属于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则将将VCRE赋值为1,反之为0。

3.3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SIZE)。本研究认为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或正相关,并拟用上市前一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2)公司成长性(GROWTH)。本研究认为公司成长性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并用上市前一年营业收入增长率来表示公司成长性。(3)公司债务水平(LEV)。本研究认为公司债务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或正相关,并拟用上市前一年的资产负债率来表示公司债务水平。(4)审计机构声誉(AURE)。本研究认为审计机构声誉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并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2012-2014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来计算得出排名前10的名单。若拟上市公司的审计机构属于这10家之一,则将AURE赋值为1,反之为0。(5)主承销商声誉(UNRE)。本研究认为主承销商声誉与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间负相关。本研究中主承销商声誉的计算方法,依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12-2014年主承销商综合排名来計算排名前10的名单。若拟上市公司主承销商属于这10家之一,则将UNRE赋值为1,反之为0(6)权益净利率(ROE)。本研究认为权益净利率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并拟用净利润/股东权益来表示权益净利率。

4.模型构建。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模型一、二依次对应假设二、三:

模型一:

DAi=α0+α1VCi+α2SIZEi+α3GROWTHi+α4LEVi+α5AUREi+α6UNREi+α7ROEi+ε

模型二:

DAi=α0+α1VCREi+α2SIZEi+α3GROWTHi+α4LEVi+α5AUREi+α6UNREi+α7ROEi +ε

其中,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α5、α6、α7为回归系数,ε为回归方程残差项。

四、创业投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在经历了2013年一整年的暂停后,首次公开发行于2014年1月重启。根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2014年全年,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中小板上市公司家数为13家,占所有15家上市公司的86.67%;而高声誉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家数为5家,在所有13家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为38.46%,这两者均创新高。此外,被解释变量DA的均值为0.1156;SIZE的均值为20,GROWTH的均值为0.2528,LEV的均值为0.5049,ROE的均值为0.2941。

2.变量相关性检验。下面运用SPSS 11.5对模型一和模型二进行变量相关性检验,采用对定距连续变量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法进行变量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一、二中只有GROWTH和LEV与DA的相关性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GROWTH与DA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LEV与DA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其次LEV、AURE、ROE分别与GROWTH的相关性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其都是存在正相关关系;最后SIZE与LEV之间的相关性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其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对于本文的关键变量DA、VC和VCRE,虽然它们之间没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根据回归结果可知VC和DA存在负相关关系,VCRE与DA也存在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系数的正负对下文的回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盈余管理程度与回归结果。运用Eviews 6.0、SPSS 11.5进行回归与数据处理,模型一实证回归结果如下:

DAi=α0+α1VCi+α2SIZEi+α3GROWTHi+α4LEVi+α5AUREi+α6UNREi+α7ROEi+ε

(-0.090)(-0.001)(0.010)(0.077)(-0.164)(-0.005)(-0.007)(-0.035)

R2=0.635, R2=0.607, DW=1.795, F=26.040

这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一总体上显著有效,并且该模型的拟合度也很好,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一年的DA与VC、GROWTH、LEV、AURE、UNRE、SIZE、ROE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而且,模型一各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5%,其中GROWTH、LEV、UNRE的P值均为0.000,VC、SIZE的P值为0.001,其它几个变量的P值均显著小于0.05,这同样说明DA与VC、LEV等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模型二实证回归结果如下:

DAi=α0+α1VCREi+α2SIZEi+α3GROWTHi+α4LEVi+α5AUREi+α6UNREi+α7ROEi +ε

(-0.091)(-0.002)(0.010)(0.077)(-0.164)(-0.005)(-0.007)(-0.035)

R2=0.635, R2=0.607, DW=2.369, F=26.040

这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二总体上显著有效,并且该模型的拟合度也很好。同时,可以发现该模型各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5%,其中GROWTH与LEV的P值均为0.000,其它几个变量的P值均显著小于0.05,这表明DA与VCRE、GROWTH、LEV等变量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

综上,可知中小板企业在上市时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假设一成立。此外,VC与VCRE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表明VC、VCRE与DA负相关,假设二、三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1.1中小板企业在上市时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1.2我国创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中小板上市盈余管理行为起到降低或抑制作用,但该作用并不明显。VC与VCRE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但绝对值偏小,这样的降低或抑制并不如国外显著。

1.3高声誉、高质量的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能够促进资本市场正常、健康发展。

2.研究启示。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启示:

2.1进一步完善中小板公司上市规范制度,推动中小板市场稳健发展。

2.2继续促进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努力发挥创业投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2.3鼓励高质量、高声誉的证券服务机构成长,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更好更快发展。

2.4完善保荐代表人制度,保障拟上市公司质量。2014年1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取消了保荐代表人资格的行政准入。这将完善保荐代表人制度,有助于加速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更能保障拟上市公司质量。

2.5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加快注册制实施进程。注册制的顺利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拟上市公司粉饰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动机,必将对整个资本市场中长期利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Megginson W L, Weiss K A. Venture Capitalist Certification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1, 46(3):879-903.

[2]王生年, 白俊. 应计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比较分析[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24(6): 64-71.

[3]吴少凡,贾宁,陈晓. 创业投资在IPO公司盈余管理中的角色[J] . 中国会计评论,2013,01:5-26.

作者简介:钱监亮(1990—),男,江苏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

作者:钱监亮

上一篇:入职工作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产业分析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