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并驾齐驱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格局已经形成。金融信息资源共享由原来的“内部协调”变为现在的“部际协调”。如何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灵敏高效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 篇1: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摘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发展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必须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才能逐步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弊端,促进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的质量。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反映了统计工作的水平,在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中,能有效地检验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使统计工作得到改善、加强和提高。

关键词:统计工作 统计制度 单轨制 统计分析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发展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迈出大的新的步伐。如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工业统计中应用抽样调查方法……等等。但是,制度方法改革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呼声也始终不绝于耳,且日渐强烈。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主观方面很大程度在于统计部门及广大统计工作者没有就改革的目标模式形成共识,以致不改不是,改也不是,怎么改都难合适;不同领导有不同思路,改过来又改回去。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规范;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迈出新的实质性的更大步伐。确立面向21世纪的统计发展战略,必须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才能逐步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弊端,促进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统计事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四化建设。

一、关于“一套表”

即反映各行业特点和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管理需要的基本单位一套表制度。目前的基层单位一套表仅限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执行,且还有部分对企业的调查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施工价格、景气调查等没有纳入。因此,完善健全规范一套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要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第三,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第四,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

二、关于“计算机网络化”

即政府统计部门之间实现统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包括上报与反馈)。21世纪之初,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规划将告完成。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政府统计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联接;建成完整配套的数据库系统,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建设,使各级统计站点不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还能使信息沿现代化网络系统快速传递,既可以及时满足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也可以向下一级统计部门反馈综合信息,并可以进行横向资料交换,还可以在网上发布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要借助网络系统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在服务科学决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网络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整个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统计数据反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准确、全面、及时、系统的统计数据,是各级政府在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做出科学、合理、正确决策的必要依据。

三、加强基层统计分析工作。

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的质量,必需重视基层,夯实基层,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充分认识统计工作在宏观调控和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发挥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作用,统计工作的重点是服务,服务的重点是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寻求规律,通过分析发现本质,通过分析找出内在的联系,把企业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等预测分析出来,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更好地创造统计信息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3.1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反映了统计工作的水平。在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中,能有效地检验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使统计工作得到改善、加强和提高。另外,经常撰写统计分析报告,能综合锻炼提高写作人员的素质,全面增长统计人员的才干。总之,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十分重要,那种认为“统计报表是硬任务,统计分析是软任务”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是万万要不得的。

统计分析报告也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提高统计地位的重要手段。统计分析报告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比一般统计数据更集中、更系统、更鲜明地反映客观实际,又便于阅读、理解和利用,因而是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社会地位。

3.2统计分析是衡量统计工作水平的综合标准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分析写作全部工作水平的综合。前面几个环节是统计的基础工作,统计分析才是出成果的阶段。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来自高质量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分析写作。但是,如果仅有较好的写作水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都是低质量的,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统计分析报告写不好,当然是统计工作水平不高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还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统计专业知识。需要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如何,也就反映了统计工作水平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标准。另外,统计分析的结果虽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如表格式、图形式、文章式等),但只有文章式--统计分析报告为最好,也最为常用。因此,统计分析报告也是表现统计成果的好形式。

3.3统计分析报告是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统计信息又是社会信息的主体,而且是最全面、最稳定、较准确的信息。统计信息要通过载体传播,而统计分析报告是主要载体之一,适合于报刊杂志上发表,传播条件比较简便,具有较大的信息覆盖面,是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中国统计,2002,3.

[2]苏永明.我国企业统计走出低谷的必由之路,统计研究,2002,3.

[3]李宝卿.关于架构现代统计体系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3(8)

作者:涂志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 篇2:

构建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灵敏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并驾齐驱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格局已经形成。金融信息资源共享由原来的“内部协调”变为现在的“部际协调”。如何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灵敏高效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建立中央银行与各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宜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针。具体而言,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通过实施过渡性安排,最终完成目标模式的构建。

金融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模式选择

利用各方现有信息体系,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可以在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成立金融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日常办公机构设在各级人民银行,办理日常信息的采集、分析、交换工作,负责跨系统的信息共享网络的正常运转,信息的加工处理、汇总传输,实现数据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确保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搭建新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辐射银监、证监、保监、各类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经济单位的综合信息网络系统。二是将辖区相关的经济信息如财政、农业、工业、商业、乡镇企业信息等作为附属参考信息纳入综合信息网络系统。三是各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为一体,能够进行量化分析,涵盖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和分析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各个环节监管信息的连续监控。四是人民银行综合信息网络系统要与银监部门的金融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网络对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独立的金融信息中心,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可以防止数据统计的重复或遗漏,更具权威性、科学性和独立性,是理论上最为理想的一种目标模式。

过渡安排——金融信息资源共享的协调制度

鉴于金融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模式还需要深入论证并作出选择,同时也鉴于任何一种目标模式的建立都还存在短时期内尚难克服的现实障碍,就目前而言,通过一整套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央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例会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宜安排在每月月初。通过信息的沟通,资源的共享,使央行与各监管部门全面掌握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各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建立金融信息交流制度。一是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将有关金融统计资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明确责任及相关的保密规定,落实具体的职能部门、联系人员,使各部门能及时了解辖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等。二是凡涉及其他机构职能范围的文件,相互主动抄送,以便相互了解、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三是各方都要主动将自身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现的涉及对方职能范围的信息及时通报对方。四是建立信息咨询与查阅制度。

健全信息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在信息管理方面,坚持“谁的责任谁负”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做好各类信息媒介的存储管理,打击和惩治编造、提供、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按照信息管理的密级、权限、范围对外披露,确保密级信息安全。

签署“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联合监控金融风险。备忘录要明确银证保等监管部门各自在金融监管方面的职责,进行协调配合,以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鼓励金融创新,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作者:王振勇 崔 彬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 篇3:

浅析我国政府统计制度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统计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也更加关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对政府统计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统计制度的历史发展,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体制和技术两方面提出改革政府统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统计制度:改革

统计数据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统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现有的统计模式,大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新挑战,我国的政府统计制度又暴露出了新问题,使得统计工作在发挥应有作用时受到障碍。要使得政府统计适应社会发展,制度改革是发展方向,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政府统计制度。

一、我国政府统计制度的历史发展

“统计”这个词汇最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统计法》中的统计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此处统计即为政府统计。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设立了统计处,1952年8月设立了国家统计局和各级统计机构。

我国的统计制度历史上共经历了四次变革。第一阶段,地区分散型,出现在建国初期。第二阶段,相对集中型,出现在1952年到1966年。第三阶段,文革期间,统计系统遭到破坏,统计工作陷入混乱。第四阶段,文革后至今,逐步恢复统计工作,形成了今天的制度。主要是由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结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一,实施法制统计。除了统计工作的根本大法《统计法》之外,还有《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统计法实施细则》等。第二,调查体系逐步完善。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统计报表重点调查为补充的目标模式。第三,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人口、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統计正逐步参考国际上的SNA体系进行。第四,统计数据从封闭走向开放,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通过统计信息网对外发表数据,让公众了解统计,并且已与多个国家建立了统计数据出版物的固定交换关系,加强国际交流。

二、我国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政府统计有了很大进步,但对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来说仍有一些缺陷。

1、统计标准不一致。虽然《统计法》第十一条有规定国家要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但在实践中这却是困扰统计工作的一个难题。各部门统计自成一体,指标定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难以衔接。比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如果公众不了解其真实含义,就会误等于全社会平均工资。但其实“在岗职工”是不包括农村和私营企业的。标准的不一致自然会产生一些争议。

2、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政府统计制度多少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随着市场经济跨地区跨行业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样“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制度无法确定企业的行业性质,不适应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3、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不协调,统计资源浪费。统计部门之间自行运转,造成重复统计,统计资源配置不合理,降低效能,尽管“企业一套表”制度已推行三年多,但成效收获甚微。数据发布较为混乱,数出多门,使得公众无所适从。

4、统计数据失真。尤其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公众更加关注,感受更为强烈。因此GDP是最引人关注的数据。但统计结果往往与人们的真实感受不符合,被平均化,被注水放水。

三、我国政府统计制度改革建议

我国的政府统计制度改革可以从体制和技术两方面进行,治标治本。

1、体制方面。体制因素是造成统计制度问题的根本所在,是解决问题的重点。第一,建立健全政府统计垂直管理体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地方政府统计的领导和监督,增强地方统计的抗人为干扰性,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第二,改变政绩考核方式,多种考核方式并行,减少政府领导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机会,增加虚报数据的成本。第三,各统计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优化统计资源合理配置,减少统计重复和浪费,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2、技术方面。第一,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制定科学的标准,适应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发展,便于国际项目的比较、交流与合作。第二,增强统计指标适应性。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敢于淘汰过时的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调查成本过高的调查项目,根据新情况及时完善调查内容。第三,打造专业统计队伍,使用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对过时的方法要清理,吸收先进的制度,把普查、抽样调查、估算制度等交叉组合,真实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特征。第四,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率。改变重报表、轻利用的工作习惯,要将花费巨大财力物力取得的统计结果开发应用,指导实践活动和政策的实施,而不是放在电脑里无人问津。第五,将统计工作透明化,接受公众的监督,听取公众的意见。除涉及到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应将统计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布,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公开制度和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媒体等途径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拉近距离。(作者单位:长治县统计局)

参考文献:

[1] 高赟:我国政府统计制度改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02)

[2] 贺建风,刘建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查体系发展的回顾与思考,统计研究,2010(4)。

作者:王树琴

上一篇:住房租房合同下一篇: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