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推荐8篇)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篇1

A.资产=负债+净值 B.金融净资产=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

C.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负债

D.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增减符号与等式左边相反)

2.以下指标中,不能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是()。

A.垦殖率 B.耕地生产率 C.可耕地利用率 D.森林覆盖率

3.一些城市定期监测和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标,这在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中属于()。

A.环境压力指标 B.环境状态指标 C.环境反应指标 D.背景指标

4.文盲率是()文盲人口占同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

A.14岁以上 B.15岁以上 C.16岁以上 D.18岁以上

5.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A.既是专题分析,又是宏观经济分析 B.既是专题分析,又是中观经济分析

C.既是综合分析,又是宏观经济分析 D.既是综合分析,又是中观经济分析

6.定量分析应当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两者关系中()。

A.定量分析是最重要的 B.定性分析是最重要的C.定量分析是基础 D.定性分析是基础

7.2006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A.对两个指标的评价都属于相对比较

B.对两个指标的评价都属于相差比较

C.对第一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对比较,对第二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差比较

D.对第一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差比较,对第二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对比较

8.某地区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5,表明()。

A.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偏大 B.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比较平均

C.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小 D.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9.欲对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62%)和产品销售率(95%)进行相对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分别取上期同行业的平均水平60%和96%作为这两项指标的标准值。正确的处理结果是()。

A.62%÷60%,95%÷96% B.60%÷62%,95%÷96%

C.62%÷60%,96%÷95% D.60%÷62%,96%÷95%

10.对于非单向变化的指标(如通货膨胀率),较为适宜的综合评价方法是()。

A.直接综合法 B.加权平均综合法 C.综合记分法 D.距离法

参考答案: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篇2

一、《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效性现状

很多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投入很大精力,但是效果不太理想。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

教学内容该详没详,该简没简,没有做到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课程单调,缺少实践性,课程内容大部分比较陈旧。

2.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些教师习惯运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够。

3.评价体系呆板

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统计基础知识》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多采用闭卷笔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知识及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

4.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尽管中职学校一直把自主学习、全面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教育宗旨,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仍然是较注重理论;统计实践性教学的目标也仅仅停留在用实践验证理论的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完整的体系。在统计课程的设置中,更是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单独开设的统计实训课程很少,一般只有统计模拟综合实训。

5.实践教学的方法落后

传统的手工填表在实训中占主导地位,其主要形式是集中实训,一般是先说明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布置一定的实训任务让学生完成。一是每位学生按照实训资料的要求,独立完成某一单位某一月份的统计报表;二是以组为单位相互协调,快速完成某一月份的统计报表。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缺乏系统、高质量的统计实训教材,没有完整的统计模拟数据系统。学生对统计理论与实务的认知能力不高,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6.《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较差

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一些中职学校的实训室建设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的程序上,远远达不到仿真及信息化要求,无法满足《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实训的需求。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实践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专业实习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7.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中职学校统计教师队伍中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不多。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实践经验,在讲授统计理论和指导实训中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很难有效地组织统计实践教学。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建议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1.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并、增、改”。重点的知识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带而过。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实验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室,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训练。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3.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电子技术教学更生动、形象

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教学中涉及的难以实现或表达的事情、现象、过程再出现于课堂教学中。让教师与学生处于互动的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为生动和深刻。并拓宽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空间,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法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在于应用。考试应该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讲完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必须掌握全部操作技能。中职教育针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应避免“一份试卷定成败”的做法,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方法,采用多方位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成绩认定。

5.建立好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学校应在统计教学体系上增加或突出实践性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同时,开设各种单项实训室。理论课程都应设置相应的课程实训,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一线统计人才。

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统计实训基地是培养中职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校企联合,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7.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要鼓励统计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提高学术水平;紧密联系企业,让统计教师去企业单位兼职或任职,既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实际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统计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8.加快优质校本实训教材的编写

中职学校《统计基础知识》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资深的统计从业人员倾斜。教材结构上要多采用统计实际案例,使教材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统计实训教材仿真度要高,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统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以一个统计主体的业务来设计案例,并且前后要一致,使学生更有兴趣。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篇3

第1题

传染病发病率统计是用全国26种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例数/同期的()

A.生病人数

B.年平均人口数

C.年末人口数

D.全国生病人口数

正确答案:B

第2题

按照目前我国能源统计规定,下列各项中可以计入能源购进量的是()

A.供货单位已发货,但尚未运到本单位的能源

B.活已运本单位,但尚未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的能源

C.在为办理完入库手续前已经投入使用的能源

D.自用的能源

正确答案:C

第3题

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的统计范围是()。

A.大中型企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及成果应用

B.技术开发

C.基础研究

D.科技服务

正确答案:D

第4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财务统计中管理费用的是()

A.土地使用税

B.研究与开发费

C.计提的坏账准备

D.招待费

正确答案:C

解析:计提的坏账准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第5题

以市或县为总体的分市县住户调查抽样目标是,在95%的置信度下,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抽样误差基本控制在()以内

A.5%

B.10%

C.20%

D.15%

正确答案:A

解析:以市或县为总 体的分市县住户调查抽样目标是,在95%的置信度下,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抽样调查基本控制在5%以内,分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抽样误差基本控制在10%以内

第6题

住户调查采用日记账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基础数据

A.日记账

B.问卷调查

C.抽样调查

D.日记账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正确答案:D

解析:住户调查采用日记账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基础数据

第7题

住户调查分()两部分

A.分城乡住户调查

B.分省、市县住户调查

C.城市住户

D.农村住户

正确答案:B

解析:住户调查分两部分:分省住户调查和分市县住户调查

第8题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表规格品的平均价格的计算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环比指数法

D.几何平均数

正确答案:A

第9题

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所使用的权数是()。

A.物资消耗额

B.工业总产值

C.工业品销售额

D.工业品平均价格

正确答案:C

多项选择题

第10题

统计数据的()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

A.准确

B.完整

C.真实

D.迅速

E.及时

正确答案:A,B,C,E

解析: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

第1题

下列单位属于法人单位的有()。

A.某国家机关

B.某集团公司开办的贸易公司

C.某住户

D.某大学

E.某研究机构的服务中心

正确答案:A,D

解析:法人单位是指同时具备了三个条件的单位:(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作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能够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只有AD两个选项。

第2题

我国现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统计中不包括的部分有()。

A.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补贴

B.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C.加班费

D.离退休费

E.讲课费

正确答案:A,B,D,E

第3题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的试验发展研究人员包括()

A.参加试验发展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

B.应分摊在这类项目上的管理的全时当量

C.直接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

D.参加R﹠D项目人员中的科学家的全时当量

E.参加R﹠D项目人员中的折合当量

正确答案:A,B,C

解析: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的试验发展研究人员包括参加试验发展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应分摊在这类项目上的管理和直接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

第4题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编制权数,原则上在尾数为()的年份进行调整

A.0

B.3C.5D.6

E.8

正确答案:A,C

解析: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编制权数,原则上在尾数为0和5的年份进行调整

判断题

第5题

统计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低于统计规章,高于地方性法规。()

正确答案:0

解析:统计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和统计规章。

第6题

统计法所称的统计人员,是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工作人员,包括各级政府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

正确答案:0

解析:《统计法》所称的统计人员,是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政府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

第7题

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并对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正确答案:0

解析: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第8题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是以相对方的申请为前提和条件的,相对方不申请,行政机关不能主动授予其统计从业资格。()

正确答案:1

第9题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其业务管理的需要进行的专业性统计调查。()

正确答案:0

解析: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批准。

第10题

统计调查制度一经批准或备案即产生法律效力,统计调查应当按照依法批准或者备案的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篇4

1.统计报表制度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权威性和(C )。

A.具体性

B.有效性

C.法规约束性

D.统一性

2.统计报表制度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这样分类是按照(A)。

A.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

B.统计调查单位的不同

C.统计调查性质的不同

D.统计调查地点的不同

3周期性普查通常是为了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属于( B )。

A.重点调查

B.全面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4.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组织者是(C)。

A.国家统计局

B.国家发改委

C.国务院

D.中央及地方政府

5.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进行的年份是(B)。

A.

B.

C.

D.

6.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的部门是(C)。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政府综合统计机构

D.地方各级政府

7.统计调查项目制定必须贯彻的原则是精简效能和(A)。

A.成本核算

B.事后监督

C.按部就班

D.层层审批

8.地方普查机构要聘用或抽调具有相关专业和统计业务素质的人员担任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负责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普查指导员证或(D)。

A.调查员证

B.统计从业资格证

C.统计师证

D.普查员证

9.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是(D)。

A.工业统计

B.农业统计

C.人口统计

D.基本单位统计

10.我国的基本单位按其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法人单位和(B)。

A.经营活动单位

B.产业活动单位

C.企业活动单位

D.事业单位

11.企业一套表的报送单位是(C)。

A.经营活动单位

B.产业活动单位

C.法人单位

D.事业单位

12.纳入企业一套表范围的调查单位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或省级统计局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时要求统一采取的方式是(C)。

A.上交纸质数据报表

B.口头上报

C.联网直报

D.电话汇报

13.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C)。

A.经济水平

B.经济活力

C.经济结构

D.经济目标

14.GDP按照现价和不变价分别核算,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的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价格则是(C)。

A.上期的

B.当期的

C.固定基期的

D.预计的下期的

15.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是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的表示方式为(B)。

A.小数

B.百分数

C.指数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篇5

单项选择题

1.统计学的基本涵义是(D)。

A.统计资料

B.统计数字

C.统计活动

D.是一门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也可以说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推断或预测,直到为采取决策提供依据。

2.要了解某一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则统计总体是(B)。

A.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

B.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

C.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D.每一个企业

3.《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人员。

A.行政领导

B.行政管理

C.统计责任

D.专业技术

【答案】B

4.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是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多年统计实践经验,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基础建设有两个重点:一是要求企业事业组织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二是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等管理制度。

统计师考试辅导:http://edu.21cn.com/kcnet2040/

A.审核、交换

B.审查、档案

C.签署、交接、归档

D.审核、签署、交接、归档

【答案】D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

B.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

C.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机构是政府统计机构的一部分

D.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是根据国家、部门、地方、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任务的需

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

【答案】C

【解析】C项,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机构属于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

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依法管理统计、开展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A.独立

B.半独立

C.附属于政府某个部门之下

D.独立或附属于政府某个部门之下

【答案】A

7.《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乡、镇统计员的管理体制由()具体规定。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统计师考试辅导:http://edu.21cn.com/kcnet2040/

C.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D.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答案】A

8.对各单位中不具备统计专业人员,应当由()组织专业培训,凡培训合格的,发给《岗位专业证书》取得上岗资格。

A.各级人民政府

B.各单位或各级政府统计机构

C.各级政府统计机构

D.各单位

【答案】C

【解析】各级机构新增加和补充统计人员一般应当在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中选调。对各单位中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统计人员,应当由各级政府统计机构组织专业培训,凡培训合格的,发给《岗位专业证书》取得上岗资格;凡培训后仍不合格者,应当调离统计工作岗位。

9.依据有关统计法规的规定,各级政府统计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调动,应当征得()的同意。

A.国家统计局

B.上一级统计机构

C.当地人民政府

D.本单位

【答案】B

【解析】l989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统计监督作用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正副局长任免、调动、奖惩,必须征得国家统计局的同意。并在其他有关统计法规中规定,各级政府统计机构主要负责人调动,应征得上一级统计机构的同意。

10.依据有关统计法规的规定,乡镇统计员的调动,应当征得()的同意。

统计师考试辅导:http://edu.21cn.com/kcnet2040/

A.国家统计局

B.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C.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D.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答案】C

【解析】为保持一般统计人员的稳定,在有关的统计法规中明确规定,统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应当有能够担当规定职责的人接管,并须办理交接手续;乡镇统计员的调动,应当征得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同意。

11.某市统计局副局长张某,欲调到税务局工作,此项调动应征得()同意。

A.国家统计局

B.市统计局

C.省统计局

D.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答案】C

【解析】为保持统计领导干部的稳定,198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规定:地方各级统计局局长、副局长的调动,应征得上级统计部门的同意。市统计局的上级统计部门是省统计局,所以该市统计局的副局长张某,欲调到税务局工作,此项调动应征得省统计局同意。

12.根据《统计法》相关条款的规定,统计人员具有依照统计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的职权。

A.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检查

B.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分析

C.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

D.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研究

【答案】C

统计师考试辅导:http://edu.21cn.com/kcnet2040/

【解析】最新修订的《统计法》第六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13.统计报告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力。

A.统计机构

B.统计负责人

C.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D.统计师

【答案】C

【解析】统计报告权是指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有权将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和情况加以整理、分析,向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提出报告;最新修订的《统计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来源:统计师考试网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篇6

1.下列经济单位中,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

A.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

B.在我国境外的中资企业

C.来中国访问的外国专家

D.在国外定居的华人居民

答案:A

2.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的关系是()。

A.完全一致

B.没有关系

C.隶属关系

D.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分类单位

答案:D

3.我国近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帐户上出现较大的顺差,这主要是由于()顺差造成的。

A.货物贸易

B.服务贸易

C.资本往来

D.金融往来

答案:A

4.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总差额”等于()

A.储备资产增减额的相反数

B.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帐户差额

C.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

D.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合计数减借方合计数

答案:A

5.某城镇从业人员11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3万人,则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A.2.5%

B.大于2.5%

C.小于2.5%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释:失业率=失业人口数/经济活动人口数=3/(117+3)×100%=2.5%,故选A

6.张生户口登记地为安徽W县,今年春节后到北京市打工半年以上,后又转到上海市继续打工,到年末进行人口登记时,张生应统计为()。

A.安徽W县的常住人口

B.北京市常住人口

C.上海市常住人口

D.上海市暂住人口

答案:C

解释:常住人口是指以该地区为经常居留的人口,或者说是长期(通常是半年以上)居留于该地区的人口。

7.标准化处理是将变量值转化为数学期望为O,方差为1的标准化数值,其变量服从的分布是()。

A.正态分布

B.二项分布

C.指数分布

D.任何分布

答案:A

解释:只有在正态分布下,才能进行标准化处理。

8.在一元回归中,对回归系数的检验使用的检验方法是()。

A.t检验

B.F检验

C.z检验

D.x2检验

答案:A

9.国民经济统计中属于经济存量统计的是()。

A.生产与使用统计

B.收入分配统计

C.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统计

D.国民资产负债统计

答案:D

解释:经济存量是指截止到某一时点对经济资源的持有量或称拥有量。

10.在计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诸指标时,其分母数应该是()。

A.年初人口总数

B.年末人口总数

C.年内调查时点人口总数

D.年平均人口总数

答案:D

11.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A.取得系统完善的有关资料

B.掌握统计年鉴和各种普查资料

C.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D.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答案:A

12.对企业产品质量下降问题的分析,运用的是()。

A.宏观经济分析

B.专题分析

C.综合分析

D.微观经济分析

答案:B

解释:专题分析是指对某一个专门问题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使某项重大问题、关键性或紧迫性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13.我国近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帐户上出现较大的顺差,这主要是由于()顺差造成的。

A.货物贸易

B.服务贸易

C.资本往来

D.金融往来

答案:A

14.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总差额”等于()

A.储备资产增减额的相反数

B.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帐户差额

C.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

D.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合计数减借方合计数

答案:A

15.某城镇从业人员11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3万人,则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A.2.5%

B.大于2.5%

C.小于2.5%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释:失业率=失业人口数/经济活动人口数=3/(117+3)×100%=2.5%,故选A

16.张生户口登记地为安徽W县,今年春节后到北京市打工半年以上,后又转到上海市继续打工,到年末进行人口登记时,张生应统计为()。

A.安徽W县的常住人口

B.北京市常住人口

C.上海市常住人口

D.上海市暂住人口

答案:C

解释:常住人口是指以该地区为经常居留的人口,或者说是长期(通常是半年以上)居留于该地区的人口。

17.标准化处理是将变量值转化为数学期望为O,方差为1的标准化数值,其变量服从的分布是()。

A.正态分布

B.二项分布

C.指数分布

D.任何分布

答案:A

解释:只有在正态分布下,才能进行标准化处理。

18.在一元回归中,对回归系数的检验使用的检验方法是()。

A.t检验

B.F检验

C.z检验

D.x2检验

答案:A

19.国民经济统计中属于经济存量统计的是()。

A.生产与使用统计

B.收入分配统计

C.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统计

D.国民资产负债统计

答案:D

解释:经济存量是指截止到某一时点对经济资源的持有量或称拥有量。

20.在计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诸指标时,其分母数应该是()。

A.年初人口总数

B.年末人口总数

C.年内调查时点人口总数

D.年平均人口总数

答案:D

21.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A.取得系统完善的有关资料

B.掌握统计年鉴和各种普查资料

C.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D.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答案:A

22.对企业产品质量下降问题的分析,运用的是()。

A.宏观经济分析

B.专题分析

C.综合分析

D.微观经济分析

答案:B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篇7

多项选择题

1.利用统计调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A.设置原始记录的B.危害国家安全的C.设置统计台账的D.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E.进行欺诈活动的2.我国统计调查制度由()组成。

A.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B.部门统计调查制度

C.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D.定期报表统计

E.抽样统计调查制度

3.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由——审批,报国家统计局备案;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审批。()

A.本部门

B.国务院

C.国家统计局

D.同级地方人民政府

E.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4.下列组织中有权制定统计调查表的有()。

A.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

B.事业单位

C.轻工总会

D.社会团体

E.纺织总会

5.搞好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统计资料,才能进行科学的汇总与整理,才能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作用。

A.及时

B.准确

C.全面

D.详细

E.系统

6.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具有制定统计标准的法定权限的有()。

A.省级人民政府各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C.国家统计局

D.国务院标准化管理部门

E.国务院有关部门

7.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等的标准化。

A.指标涵义

B.分类目录

C.统计编码

D.计算方法

E.调查表式

8.经国务院批准的周期性的普查项目包括()。

A.基本单位普查

B.人口普查

C.经济普查

D.农业普查

E.第三产业普查

9.最新修订的《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的职权,不受侵犯。”

A.统计调查

B.统计整理

C.统计报告

D.统计分析

E.统计监督

10.最新修订的《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调查统计违法案件或者核查

统计数据时,有权采取的措施有()。

A.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向检查对象查询有关事项

B.就与检查有关的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C.进入检查对象的业务场所和统计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核对

D.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登记保存检查对象的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E.对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11.民闻统计调查指我国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国家机关所组织的政府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以外的,由()组织的各种统计调查活动。

A.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其他组织

B.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调查

C.地方统计调查

D.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个人

E.社会团体统计调查

12.民间统计调查的特点有()。

A.调查主体.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多为商业性的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还有一些社会团体

B.调查目的,一般都为了谋利

C.服务对象,主要是为国内外各类公司的企业服务

D.调查内容,多为商业性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为公司和企业提供统计信息咨询资料E.个别的还受国外一些组织委托收集涉及政治内容的调查材料

参考答案

1.【答案】BDE

2.【答案】ABC

【解析】我国的统计调查制度包括:①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拟定、经国务院批准;②部门统计调查制度,由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③地方统计调查制度,经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制定。

3.【答案】AC

4.【答案】ACE

【解析】有权制定统计调查表的必须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类似轻工总会、纺织总会等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也应有权制定统计调查表。

5.【答案】ABCE

【解析】统计调查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统计调查取得统计资料完整与否、正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阶段的工作质量。因此,只有搞好统计调查,取得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原始统计资料,才能进行科学的汇总与整理,才能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作用。

6.【答案】CDE

7.【答案】ABCDE

8.【答案】BCD

9.【答案】ACE

10.【答案】ABCDE

【解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调查统计违法案件或者核查统计数据时,有权采取的措施还有:要求检查对象提供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未出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检查。

11.【答案】AD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 篇8

1、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 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是各级政府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

●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统计资料包括:

(1)原始调查资料

(2)经过整理分析的综合统计资料

3、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

(1)统计表(2)统计报告(3)电讯、磁介质(4)出版物

●信息、咨询、监督是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咨询和 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

4、全国性的大型普查有:(1)经济普查(2)农业普查(3)人口普查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3、8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 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经济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但对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采用抽 样调查的方法。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6的年份实施。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0的年份实施。

●在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一般是指不重复抽样。在实际工作中,直接采用 简单随机抽样的并不多。

5、重点调查的特点: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6、进行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7、典型调查的优缺点: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机动灵活,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缺点是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可能导致调查结论 有一定的倾向性,且结果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数字。

8、统计调查项目分为:(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经过批准或备案的合法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第标识。

第二章 统计调查设计

1、统计调查设计:具体表现为包括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表式等内容的调查方案。

●调查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调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关系到调查工作的成本或费用,关系到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2、政府的统计需求包括:

(1)全面系统描述和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统计数据

(2)全面系统的价格指数数据

(3)全面系统反映人口发展的统计数据

(4)系统反映经济结构的统计数据

(5)全面系统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统计数据

(6)监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数据

(7)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方面的统计数据

(8)全面系统的金融数据

(9)为配合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 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10)反映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统计数据

3、政府、部门、企业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 政府综合统计对政府部门专项统计在统计业务上实施统计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统 计根据政府综合统计所确定的统计指标、统计调查方法以及自身管理所需要的指 标等要求组织部门统计工作,向政府综合统计上报规定的统计资料。企业统计的 根本任务是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在指标、台账和报表设计上要符合综合统计 和部门统计的相关规定。

4、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 的社会经济单位。

5、基本单位按作用和性质分为:(1)法人单位(2)产业活动单位

6、法人单位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 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7、法人单位包括:(1)企业法人(2)事业单位法人(3)机关法人(4)社会团体法人(5)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法人

8、产业活动单位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两者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法人单位有单产业法人单位与多产业法人单位之分。

●掌握业务核算资料是认定产业活动单位的重要依据。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的编制,使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 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 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

●统计用区划代码的第一段为6位数字,表示县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划;第二段为 3位数字,表示街道、镇和乡;第三段为3位数字,表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 会。

●我国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划分行业的基本单位。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分20 个门类。

●在具体划分一个单位的行业属性时,按主要活动确定其行业性质。

9、《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内容:

(1)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2)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统计上划分城乡是以居委会和村委会为基本单位,以国家批准的市辖区、县级 市、县和街道、镇、乡的行政区划为对象。

●《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将全部企业划分为三个大类: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统计上大中型企业划分办法》规定,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 业人员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

10、大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各项条件的下线指标:

(1)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0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 40000 万元及以上

(2)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30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 额40000 万元及以上

(3)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从业人员800 人及以上、销售额15000 万元及以上

●《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中,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

11、调查对象:就是需要调查的那些经济社会现象的总体。

12、调查单位:就是构成需要调查的那些经济社会现象总体的所有个体。

13、统计调查表分为:(1)综合表(2)基层表

●综合表指标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基层表的各项指标间应彼此衔接,以便对现象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进行了解,也便于使指标间相互核对、相互验证,提高原始数据质量。调查周期短的,指标 数量应少一些,指标分组宜粗一些;调查周期长的,指标数量可以多一些,分组 可以细一些。

14:统计调查表的一般格式:

(1)左上角为填报单位的标记,中间是表名和报告期别,右上角为统计调查表 的法定标志;

(2)表的左面为主栏,右面为宾栏;

(3)表的下面是统计责任标志。

15、统计调查表的法定标志包括:

(1)表号(2)制表机关(3)批准机关(4)批准或备案文号

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个构成部分:(1)基本核算表(2)国民经济账户(3)附属表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

2、常住单位:是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常住单位包括我国驻外使馆,外商对内的投资企业。不包括外国驻我国使领馆、我国对外投资企业。

3、服务与货物的主要区别:如果和其投入物相比,产出没有实物形态的根本改变,没有使用价值的根本改变,那么就可以说该产出是服务。

4、最终产品: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5、生产范围包括的三个部分:

(1)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2)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3)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都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6、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的价值,减去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生产者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7、机构单位的基本特点:

(1)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2)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法人单位。

8、常住机构单位分为的四大机构部门: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

9、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10、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1)生产法(2)收入法(3)支出法

11、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

12、生产法增加值的计算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13、总产出: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工业总产出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商业附加费,即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销售成本。

●非营利性单位总产出等于经营性业务支出加虚拟折旧。

14、中间投入: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中间投入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中间投入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计算增加值时只扣除中间消耗价值,不扣除固定资本消耗,得到的增加值叫做总增加值或毛增加值。

15、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16、收入法增加值的计算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17、劳动者报酬的实物性收入与中间消耗的区别:生产单位提供的货物或服务,可以满足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里的需要,并可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同时,其他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这部分货物和服务就属于劳动者的实物收入。生产单位为了生产能正常进行,为劳动者购买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如工作服装、差旅费等,属于中间投入。

18、营业盈余: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19、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20、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21、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最终消费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包括居民住户购买的建房用建筑材料,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

2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存货增加

●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支出法核算中,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23、不变价生产核算方法的种类:(1)基年价格估价法(2)价格指数缩减法(3)物量指数外推法

●缩减法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物量指数外推法分为双外推法和单外推法。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农林牧渔业采用的是双缩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用的是单外推法,其他行业都是单缩法。

24、国民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国民总收入(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25、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是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领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主要方法之一。

●投入产出表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26、投入产出表中基本的总量平衡关系:

(1)总投入=总产出

(2)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4)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

●单个部门的总投入也等于其总产出,但单个部门的增加值一般不等于其最终产品。

27、资金流量核算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收到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2)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3)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4)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5)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财产收入产生于各种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包括资金借贷产生的利息,股票买卖产生的红利,土地等资产出租形成的租金,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产生的使用费等。

28、初次分配总收入:是指生产活动形成的收入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总收入包括劳动力报酬、土地租金、资本收入(利息收入、股本红利或未分配利润)、政府征收的生产税或支付的生产补贴。

●经常转移包括除资本转移之外的所有转移,其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

29、国际收支核算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

(3)储备资产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

(4)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

30、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包括:(1)货物(2)服务(3)收益(4)经常转移

●货物的出口记贷方,进口记借方。

●服务的贷方表示我国对外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借方表示我国接受境外提供服务的支出。

●收益的贷方表示我国获得的收益,借方表示我国对外支付的收益。

●经常转移包括侨汇、无偿捐赠、赔偿等,贷方表示我国从国外获得的无偿转移,借方表示我国向国外提供的无偿转移。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借方表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贷方表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31、资产负债核算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1)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负债+国外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

(2)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

(3)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

(4)负债=国内负债+国外负债

(5)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第四章 国民经济行业统计

一、农业统计

1、农业包括的行业大类:(1)种植业(2)林业(3)牧业(4)渔业(5)农林牧渔服务业

●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林业包括:(1)造林(2)育林(3)护林(4)森林采伐和更新(5)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

3、渔业包括:(1)水产捕捞业(2)水产养殖业

4、农林牧渔服务业: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 活动。

●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服务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社性质的经济组织。

5、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乡镇管理区域内 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

6、现行统计方法所指的农村居民包括:

(1)纯农业户

(2)农业兼业户

(3)农村中经营二三产业的非农户中的常住人口

(4)主要收入带回农村家中的在外务工人员

(5)生活与农村家庭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和退休人员

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8、农产品产量指标包括:

(1)粮食产量(包括薯类、豆类)

(2)油料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等,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野生油料)

(3)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不包括 淡水生植物)

(4)猪牛羊肉产量

(5)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

●耕地面积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面积。不包括属于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等。

●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 作物播种面积中。因遭灾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9、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分为:(1)整劳动力:男18—50 周岁;女18—45 周岁(2)半劳动力:男16—17 周岁、51—60 周岁;女16—17 周岁、46—55 周岁

●虽然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算为劳动力;超过劳动年 龄,但能经常参加劳动,计入半劳动力数内。

●农业统计中,对没有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没有统计基础的统计调查单位,由 地方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

10、农业统计采用的调查方法:

(1)全面调查(如耕地面积统计)

(2)抽样调查(如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

(3)重点调查

第五章 专业统计

一、能源统计

1、一次能源包括:(1)原煤(2)原油(3)油页岩(4)天然气(5)核燃料(6)植物燃料(7)水能(8)风能(9)太阳能(10)地热能(11)海洋能(12)潮汐能

2、能源按使用性质划分为:(1)燃料性能源(2)非燃料性能源

3、能源按形成和再生性划分:(1)再生能源(2)非再生能源

●工业用水、压缩空气、电石、乙炔、氧气等工作物质称为耗能工质。

4、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的计算公式: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标准煤热值

5、能源购进量的两种情况:

(1)能源经销企业用于销售的能源购进数量

(2)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能源购进数量

6、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的条件:

(1)实际到达本单位

(2)经过验收、检验

(3)办理完入库手续

●能源购进量核算应遵循“谁购进、谁统计”的原则。

7、能源消费分为:(1)加工转换消费(2)终端消费

8、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1)谁消费、谁统计(2)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3)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4)耗能工质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

●企业自产的能源,凡作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如煤矿用原煤生产洗煤,炼焦厂用焦炭生产煤气,炼油厂用燃料 油发电等。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如炼油 厂用原油生产出燃料油后,又用燃料油生产其他产品,如果燃料油不计算产量,作为中间产品的燃料油也不计算消费量。

9、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和其他生产性活动的能源;

(2)用于技术更新改造措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制以及科学实验等方面的 能源;

(3)用于经营维修、建筑及设备大修理、机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的能源;

(4)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5)其他非生产消费的能源。

10、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不包括:

(1)由仓库发到车间,但在报告期最后一天没有消费的能源;

(2)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3)拨到外单位,委托外单位加工用的能源;

(4)调出本单位或借给外单位的能源。

11、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的能源;

(2)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

(3)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能源;

(4)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科学试验使用的能源;

(5)为了工业生产活动而在进行的各种修理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6)生产区内的劳动保护用能。

●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其消费的成品油既不能包括在工 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也不能包括在车辆用油中,而应计为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

12、用作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和用作原材料的能源的区别: 用作加工转换,投入的是能源,产出的主要产品还是能源;用作原材料,投入的 是能源,产出的主要产品是能源范畴以外的产品。

●在计算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时,需要将加工转换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分别折算为 标准燃料计算。

●根据生产活动的性质,综合能源消费量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是企业消费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扣 除加工转换产出的二次能源后的实际能源消费量。

13、能源库存量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分为:

(1)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

(2)经销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

(3)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

14、能源库存量的核算原则:

(1)时点性原则

(2)实际数量原则

(3)验收合格、办理入库手续为准

(4)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和能源经销企业的库存按照能源的所有权原则统 计;能源使用企业的库存按照能源的使用权原则统计;建筑业库存按照“谁管理、谁统计”的原则统计。

15、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包括:

(1)本企业生产的,报告期内经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

(2)库存产品虽有销售对象,但尚未发货的;

(3)已销售,但没有办理完货款结算手续、承运手续的产品;

(4)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5)产品入库后发现有质量问题,但未办理退库手续的产品;

(6)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16、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不包括:

(1)未验收入库的产品;

(2)已销售并按规定办理完各种手续,但尚未提货、发货的产品;

(3)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4)盘亏的产品。

17、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包括:

(1)购进的、经验收办理完入库手续的商品;

(2)寄存在外单位的商品;

(3)已销售,但没有办理完货款结算手续、承运手续的商品;

(4)设在外地的仓库和中转仓库中的商品;

(5)盘点中的账外商品。

18、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不包括:

(1)未验收入库的商品;

(2)已销售并按规定办理完各种手续,但尚未提货、发货的商品;

(3)代外单位保管的商品;

(4)盘亏的商品。

19、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包括:

(1)凡是本单位有权支配的,不论来源和存放地点;

(2)在统计时点上未投入消费的,包括车间已领取但未投入第一道生产工序的;(3)外单位来料加工或自外单位借入,在报告期末未消费的;

(4)已决定外调,但未办理出库手续的;

(5)委托外单位代保管的;

(6)不属于正常周转库存的超出积压或特准储备、战略储备;

(7)盘点时查出属于账外的。

20、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不包括:

(1)已拨交外单位委托加工的;

(2)已外调并已办理出库手续的;

(3)供货单位错发到本单位的;

(4)代外单位保管的;

(5)已查实确属损失或丢失的;

(6)已付货款,但还在运输途中的;

(7)已运到本单位,但尚未办理或尚未办完验收入库手续的。

2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2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2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计算公式: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第六章 城乡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

●城乡住户调查是以城乡住户为研究对象的统计活动。

1、价格统计包括:(1)生产价格统计(2)消费价格统计

●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调查单位为城镇住户。

2、城镇住户调查的范围:

(1)户口在调查区域内的常住非农业户

(2)户口在调查区域的常住农业户

(3)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

(4)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半年以上的农业户

●城镇住户调查包括单身户和一些具有固定住宅的流动人口。

●住户调查的“住户”是比家庭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家庭。

3、城镇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

(1)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2)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3)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收支

(4)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5)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

4、城镇居民家庭成员的婚姻状况包括:(1)未婚(2)有配偶(3)离婚(4)丧偶(5)其他

5、城镇居民家庭期初(期末)手存现金:是指调查户家庭全部成员期初(期末)所有的全部人民币和外币折合成人民币的手存现金。

●城镇居民家庭手存现金包括家庭成员为亲友购商品的各种暂付款,但不包括家 庭成员手中不属于其所有的各种暂收款,如亲友委托家庭成员代购商品所交给的 现金。

●手存现金是住户调查中的重要指标,是计算货币流通量、家庭金融资产、反映 货币购买力的重要依据,通过清查手存现金,可以检查记账质量,防止漏记、多 记现象的发生。

●城镇居民家庭手存现金包括家庭成员为亲友购商品的各种暂付款,但不包括家 庭成员手中不属于其所有的各种暂收款,如亲友委托家庭成员代购商品所交给的 现金。

●手存现金是住户调查中的重要指标,是计算货币流通量、家庭金融资产、反映 货币购买力的重要依据,通过清查手存现金,可以检查记账质量,防止漏记、多 记现象的发生。

9、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类别分为:(1)食品(2)衣着(3)居住(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医疗保健(6)交通和通信(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8)其他商品和服务

●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不同,其特点在于其劳动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

●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包括本人单位以各种形式提供给个人生活消费物品(包括购物券、消费卡等)及服务。

10、国家城镇住户调查采用的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1)按照城镇规模将全国所有省(区、市)的城镇分为三层:大中城市、县级 市、县城(镇)。

(2)按各层人口占全省(区、市)人口的比例来分配每层的样本量。

(3)按城镇就业者年人均工资从高到低排队,依次计算各城镇人口累计数,然后根据样本量的大小随机起点等距抽取所需数量的调查城镇。

●国家城镇住户调查的样本量为65400 户,每年轮换1/3。

●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每月填报,年末一次性上报。

●参加全国汇总的调查市、县,每三年由国家统计局统一进行调整修订。

●全国及省级调查资料全部采用超级加权汇总方式,定期生成全国或省级综合资料。是指居住在市区或县级市城关镇社区(居委会)内的常住人口 数除以该类城镇调查户的平均家庭规模。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按报告的对象不同分为:(1)财务会计(2)管理会计

3、会计的基本职能:(1)核算(2)监督

4、会计核算从内容看包括:

(1)记账、算账、报账(2)预测、分析、考核

5、会计监督从时间看包括:

(1)事前监督(2)事中监督(3)事后监督

6、企业会计的目标:

(1)向三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7、三类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

(1)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单位和个人

(2)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

(3)进行宏观管理的国家综合部门

重点:会计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动。

重点:典型的现代会计是企业会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业企业会计。

8、资本循环: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本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本、生产资本、成品资本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本的循环。

9、会计基本假设包括:

(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

重点: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重点:如果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下去,则持续经营前提就不再适用。

10、企业会计期间分为:(1)(2)中期

11、会计可以采用的量度种类:

(1)实物量度(2)劳动量度(3)货币量度

重点: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重点: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1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

(1)可靠性(2)相关性(3)可理解性

(4)可比性(5)实质重于形式(6)重要性

(7)谨慎性(8)及时性

重点: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重点: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13、可比性的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重点: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重点:在会计实务中,重要性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1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1)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2)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3)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4)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

重点:会计信息的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及时传递是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

重点:在历史成本计算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重点:在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可回收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15、会计计量属性包括:

(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公允价值

重点:对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16、企业会计要素包括:

(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

(4)收入(5)费用(6)利润

重点:资产主要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17、资产按流动性不同分为:(1)流动资产(2)非流动资产

18、非流动资产包括: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长期应收款

(4)长期股权投资(5)投资性房地产(6)固定资产

(7)无形资产(8)长期待摊费用

重点: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19、负债按流动性不同分为:(1)流动负债(2)非流动负债

20、流动负债包括:

(1)短期借款(2)交易性金融负债(3)应付及预收款项

(4)应付职工薪酬(5)应交税费

21、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2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留存收益

23、留存收益包括:(1)计提的盈余公积(2)未分配利润

2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5、收入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

(1)销售商品收入(2)提供劳务收入(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26、收入的确认除应符合定义外还应同时符合的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27、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8、工业企业费用按经济用途不同分为:

(1)生产成本(2)期间费用

29、生产成本包括:

(1)直接材料(2)直接人工(3)制造费用

30、期间费用包括:

(1)销售费用(2)管理费用(3)财务费用

31、在利润表中企业的利润分为:

(1)营业利润(2)利润总额(3)净利润

32、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

33、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交纳所得税前的全部利润,它等于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34、净利润:是指企业在交纳所得税后可供所有者支配的利润,它等于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35、静态会计等式(基本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重点:基本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36、动态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37、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动态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重点:企业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无论引起会计要素发生怎样的增减变动,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仅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而且会使会计等式两边总额保持不变。

38、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1)会计确认(2)会计计量(3)会计记录(4)会计报告

重点: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是会计要素,一般标准是会计假设和确认原则。

39、会计报告:是指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格式,把账簿记录加工成财务指标体系,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

40、会计核算的方法:

(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

(7)编制财务报表

41、复式记账:是指对于每一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

重点:登记账簿必须以凭证为依据,利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将经济业务分门别类的登记到账簿中去。

42、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实账面数额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

43、我国会计法律体系的构成:

(1)会计法律(2)会计行政法规

(3)部门会计规章(4)会计规范性文件

重点:我国第一部《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通过,1985年5月1日实施。现行《会计法》于1999年修订。

44、《会计法》的主要内容:

(1)总则(2)会计核算

(3)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4)会计监督

(5)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6)法律责任

(7)附则

45、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

(1)基本准则(2)具体准则(3)应用指南

重点:基本准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具体准则是企业对具体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必须遵循的具体规范和要求。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1、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的原则:

(1)要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

(2)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会计科目的名称含义要确切,内涵要清楚,外延要明确

重点:总分类科目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重点:当有的总分类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较多时,可于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

重点: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而设置的,确定什么会计科目就相应设置什么账户。

2、账户结构包括的项目:

(1)日期(2)凭证号(3)摘要(4)金额

3、通过账户记录可以提供的会计核算指标:

(1)期初余额(2)本期增加发生额

(3)本期减少发生额(4)期末余额

4、四个会计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5、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有:

(1)库存现金(2)银行存款(3)应收账款

(4)预付账款(5)原材料(6)在途材料

(7)库存商品(8)周转材料(9)存货跌价准备

6、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有:

(1)长期股权投资(2)固定资产(3)累计折旧

(4)无形资产(5)商誉

7、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有:

(1)短期借款(2)应付账款(3)预收账款

(4)应付职工薪酬(5)应交税费(6)应付利息

8、反映非流动负债的账户有:

(1)长期借款(2)应付债券(3)长期应付款

9、反映投入资本的账户有:

(1)实收资本(2)资本公积

10、反映营业损益的账户有:

(1)主营业务收入(2)主营业务成本(3)营业税金及附加

(4)其他业务收入(5)其他业务成本(6)资产减值损失

11、反映非营业损益的账户有:

(1)营业外收入(2)营业外支出

12、共同类账户有:

(1)清算资金往来(2)货币兑换(3)衍生工具

(4)套期工具(5)被套期工具

重点:在总分类账户中一般只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在明细分类账户中,除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外,有时还需要使用实物计量单位。

重点: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下按照材料的类别分别设置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明细分类账户;在主要材料明细分类账户下,还可以按照材料的名称、品名等分别设置钢材、铝材等明细分类账户。

第三章 借贷记账法

1、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2、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3、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建立在会计等式的基础上,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4、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

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

5、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

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重点:资产、费用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重点:双重性质账户是兼有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两种性质的账户,其账户的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6、记账规则的内容:

在借贷记账法下,对于任何类型的经济业务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有借必有贷”是指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应在一个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或借方),或者一个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和另几个账户的贷方(或借方)同时进行登记。“借贷必相等”是指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和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都必须相等。

7、会计分录:是指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和金额的记录。

8、会计分录应包括的内容: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2)记账方向符号即借方和贷方

(3)记录的金额

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根据每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通过编制记账凭证来确定的。

9、复合会计分录:是指一项经济业务涉及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重点:为了保持账户的对应关系清楚,不宜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10、余额试算平衡的计算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重点:记账时重记、漏记、错用科目、借贷方向颠倒等错误不能通过试算平衡表发现。

11、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反映的经济业务相同。

区别: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

重点:总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根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登记。

12、平行登记的要点:

(1)同期登记(2)方向相同(3)金额相同

重点:同期登记要求每一项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在有关的总分类账户中登记,另一方面要在同一会计期间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

13、筹资业务的主要核算内容:

(1)资本的形成(2)负债的取得与偿还(3)利息或红利的计算与分配

重点:实收资本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股份制企业开设股本账户。

重点:短期借款账户核算企业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用于企业经营活动、归还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种借款的取得、归还情况。短期借款的利息按季结算。

14、工业企业原材料核算的方法:

(1)按实际成本计价方法(2)按计划成本计价方法

15、材料采购的具体业务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1)材料采购成本的确定与入库同时完成;

(2)材料已验收入库但未收到供货单位的发票账单,运输途中的采购费用也未确定;

(3)材料的货款已经支付,但采购成本不能确定,材料尚未运达企业;

(4)同时采购几种材料,发生共同的采购费用,需要分别确定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

16、原材料账户应设置的明细分类账户包括:

(1)原料及主要材料(2)辅助材料(3)燃料(4)包装物

重点: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登记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增加数,借方登记已偿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偿还的应付账款。

17、直接费用包括:

(1)直接材料费用(2)直接人工费

制;(3)直接工资福利费(4)其他直接费用

18、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包括;(1)生产车间固定资产的磨损(折旧)费

(2)车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

(3)车间的水电费及共同材料费

19、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公式: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成本

20、企业确认劳务收入应同时满足的条件: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有效控

(3)与销售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的计量;

(5)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21、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核算的税费包括:

(1)营业税(2)消费税(3)城市维护建设税

(4)资源税(5)教育费附加

22、应收账款账户核算的款项包括:

(1)销售货款(2)应收的增值税额(3)代垫费用

23、营业外支出包括:

(1)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3)债务重组损失(4)公益性捐赠支出(5)非常损失

24、利润分配的顺序: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当年税后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法定10%)提取,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实力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

(2)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可供分配利润减去法定盈余公积金之后的利润向投资者分配。

重点:会计分录的习题

第四章 会计凭证、账簿、对账和结账

1、会计凭证的重要意义:

(1)如实反映经济业务(2)及时提供记账依据

(3)便于明确经济责任(4)有效监督经济活动

2、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

(1)原始凭证(2)记账凭证

3、原始凭证按取得来源的不同分为:

(1)自制原始凭证(2)外来原始凭证

4、原始凭证按填制手续的不同分为:

(1)一次性原始凭证(2)累计原始凭证(3)汇总原始凭证

重点:累计原始凭证的填制手续不是一次完成的。与一次性原始凭证相比,采用累计原始凭证不仅可以减少凭证数量,简化核算手续,而且可以事前控制有关耗费,加强成本管理。

5、汇总原始凭证: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若干张记录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加以汇总编制而成的一张原始凭证。

6、专用记账凭分为:

(1)收款凭证(2)付款凭证(3)转账凭证

重点:通用记账凭证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业务量也比较少的企业或单位。

7、记账凭证按填制方式不同分为:

(1)复式记账凭证(2)单式记账凭证

重点:目前我国银行业根据其工作特点都采用单式记账凭证。

8、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区别:

(1)填制人员不同(2)填制依据不同(3)填制方式不同

(4)发挥作用不同

9、填制原始凭证必须符合的基本要求:

(1)记录真实(2)内容完整(3)填写规范

(4)手续完备(5)连续编号(6)填制及时

重点:一次性原始凭证“收料单”一式三联,一联由验收人员留底,一联交仓库保管人员据以登记材料物资明细,一联连同发货票交送财会部门办理结算。

10、原始凭证审核的主要内容:

(1)形式上的审核: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实质上的审核: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11、原始凭证审核后应区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对审核合格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并作为记账凭证的附件;

(2)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

(3)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4)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

重点:记账凭证必须包括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12、填制记账凭证除应符合填制原始凭证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的要求:

(1)凭证摘要简明(2)业务归类明确(3)会计分录正确

(4)日期填写准确(5)凭证编号连续(6)附件数量完整

(7)空行应予注销(8)记账凭证的改错方法应符合规定

(9)签章手续齐全

重点: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只能反映一项经济业务或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列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重点:记账凭证应按月连续编号。若一项经济业务需要填制若干张记账凭证,这项业务所编制的记账凭证只占用一个号码,则各张记账凭证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每月末,在最后一张记账凭证填制后,应在编号旁加注“全”字,以免凭证散失。

重点: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重点: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错误的,应当采用红字更正法予以更正。

重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其打印出来的机制记账凭证上,应加盖单位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主管人员印章或者签字,以明确责任。

重点:对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相互划转业务,为避免重复记账,只填制付款凭证,不填制收款凭证。

重点:凡是不涉及到现金和银行存款增加或减少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填制转账凭证。

13、记账凭证审核的主要内容:

(1)内容是否真实(2)项目是否齐全(3)会计分录是否正确

(4)书写是否正确

14、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具有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用来序时、分类、全面、系统的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

15、记账:就是根据经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中全面、系统、连续、分类的登记各项经济业务。

16、设置和登记账簿的意义:

(1)提供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2)便于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

(2)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数据资料

重点:账簿是联结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中间环节。

重点:账户的作用是借助于账簿来体现的,而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则把账户这一核算方法具体化了。

17、账簿按用途不同分为:

(1)序时账簿(2)分类账簿(3)备查账簿

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普通日记账已很少使用。目前企业广泛使用的是特种日记账。

18、分类账簿分为:(1)总分类账簿(2)明细分类账簿

重点:经济业务比较简单、总账科目为数不多的单位,为了简化记账工作,可以把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结合起来,在一本账簿中进行登记,这种账簿称为联合账簿。

重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备查账簿不是正式账簿,一般不需要根据会计凭证来登记,也没用固定的格式。

19、账簿按外表形式不同分为:

(1)订本账簿(2)活页账簿(3)卡片账簿

重点:订本账簿适用于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等比较重要的账簿。

20、账簿按账页格式不同分为:

(1)三栏式账簿(2)多栏式账簿(3)数量金额式账簿

21、三栏式账簿:是指设有借方(或收入)、贷方(或支出)、结余(或结存)三个基本栏目的账簿。

22、数量金额式账簿:是指采用数量与金额双重记录的账簿。

重点:日记账必须做到日清月结。日清即每日终了分别加计当日收入、付出合计数及余额,库存现金日记账还要与库存现金实有数进行核对。月结即每月末要加计当月收入、付出合计数及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还应定期与开户银行送来的对账单进行核对。

重点:在登记总账时,对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收付业务,只能根据这两种日记账的付出或贷方金额过记,不能根据收入或借方金额过记,以免总账登记重复。

重点:总分类账簿既可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根据经过汇总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等登记。

重点:三栏式明细分类账簿适用于只需要进行金额核算,不需要进行数量核算的结算类科目的明细分类核算。

重点: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簿适用于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既要进行金额核算,又要进行数量核算的各种财产物资类科目的明细分类核算。

重点:在启用会计账簿时,在账簿扉页上应当附启用表,内容包括:启用日期、账簿页数、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项目,并加盖名章和单位公章。

重点: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的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

重点: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

23、登记账簿时可以用红色墨水书写的情况: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4)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

重点: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

24、更正错账的方法:

(1)划线更正法(2)红字更正法(3)补充登记法

重点:划线更正法适用于在期末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据以登记账簿的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即纯属过账时不慎所造成的账簿记录中的文字或数字笔误的情况。

重点:记账以后,如果发现账簿登记错误源自记账凭证,而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向并无错误,只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可用红字更正法。

重点:补充登记法也称蓝字补记法,适用于记账后发现账簿登记错误源自记账凭证,而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向并无错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的情况。

重点: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完整和真实可靠,企业单位必须定期对各种账簿记录进行核对,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25、对账工作的主要内容:

(1)账证核对(2)账账核对(3)账实核对(4)账表核对

26、账证核对的主要内容:

会计账簿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号数、内容、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同等。

27、账账核对的主要内容:

(1)总账各个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与贷方余额合计数核对;

(2)总账与日记账核对;

(3)总账的期末余额与其所属明细账的期末余额之和核对;

(4)会计部门的财产物资明细账与财产物资保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核对。

28、账实核对的主要内容:

(1)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与现金实存数核对;

(2)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核对;

(3)各种财产物资明细账的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实存额核对;

(4)各种往来款项明细的账面余额与有关债权债务单位或个人核对。

29、账表核对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字与会计账簿中相关账户的期末余额核对;

(2)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各项目的数字与会计账簿中相关账户的本期发生额或本年累计发生额核对。

30、结账的基本程序:

(1)结账前,必须将本期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并保证其正确性。

(2)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调整和结转有关账项,合理确定本期应计的收入和费用。

(3)将本期实现的各项收入和发生的各项费用分别从各有关账户中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清所有损益类账户,计算确定本期的经营成果。

(4)结算出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结转下期。

31、账务处理程序:是以账簿体系为核心,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记账程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技术组织方法。

重点: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32、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5)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或按照一定方法对记账凭证汇总后定期登记总分类账;

(6)月末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户余额的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中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相符;

(7)月末根据核对无误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第五章 财产清查

1、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有:

(1)在收发财产物资时,由于计量、检验不准确而发生品种、数量或质量上的差错;

(2)在凭证和账簿中,出现漏记、重记、错记或计算上的错误;

(3)财产物资在保管过程中发生了自然损耗;

(4)由于结账凭证传递不及时而造成了未达账项;

(5)由于管理不善或工作人员失职而发生的财产物资损失;

(6)由于不法分子的营私舞弊、贪污盗窃而发生的财产物资损失;

(7)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了财产物资损失。

2、财产清查的意义:

(1)有利于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

(2)有利于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加速资金周转

(3)有利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4)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和结算制度

3、需要进行全面清查的几种情况:

(1)年终决算前(2)企业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

(3)中外合资、国内合资时(4)企业股份制改制时

(5)开展全面资产评估、清产核资时(6)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工作时

4、局部清查的特点:

(1)范围小(2)内容少(3)时间短

(4)参与人员少(5)专业性较强

重点:定期清查一般是年末进行全面清查,季末、月末进行局部清查。

5、进行不定期清查的几种情况:

(1)更换财产物资保管和出纳人员时

(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损失时

(3)配合上级主管、财政、税收、审计、银行等部门对单位进行会计检查或审计时

(4)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

(5)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和临时性清产核资时

重点:不定期清查可以是全面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

6、库存现金清查:是采用实地盘点的方法来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再与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进行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及盈亏情况。

7、库存现金清查应特别注意查明的问题:

(1)有无挪用现金

(2)有无以白条、借条、收据及待报销凭证等冲抵库存现金

(3)有无超限额保留库存现金

(4)有无任意坐支库存现金

(5)有无库存现金短缺或溢余

重点:国库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清查方法与库存现金的清查方法基本相同。

8、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不一致的原因:

(1)双方或某一方记账有错误(2)存在未达账项

9、未达账项:是指由于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重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主要是用来核对企业与开户银行双方的记账有无差错,只起对账的作用,不能作为调节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原始凭证。

10、实物资产数量的清查方法:

(1)实地盘点法(2)技术推算法

重点:在往来款项清查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查明有无双方发生争议的款项、没有希望收回的款项以及无法支付的款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

重点:财产清查后,如果实存数与其账存数不一致,会出现两种情况:实存数大于账面数,称为盘盈;实存数小于账存数,称为盘亏。当实存数与账存数一致,但财产物资有质量问题,不能正常使用,称为毁损。

重点:对于经查明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予以核销。核销时不必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应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直接核销应付账款并转作营业外收入处理。即借记应付账款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

13、资产负债表的两种格式;(1)报告式(2)账户式

重点:我国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

14、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编制方法:

(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后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后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5)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重点:货币资金项目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15、利润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16、利润表的作用:

(1)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

(2)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3)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利润发展趋势及获利能力

17、利润表的两种格式:(1)单步式(2)多步式

重点:单步式利润表不能揭示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对照关系,也不便于同行企业间报表指标的对比。

18、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一张动态报表。

19、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

(2)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3)有助于分析企业的收益质量及分析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

重点:现金流量表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概念,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20、现金流量表将企业一定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划分为: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1、经营活动包括:

(1)销售商品(2)提供劳务(3)购买货物

(4)接受劳务(5)支付职工薪酬(6)交纳税款

重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税费返还等所收到的现金。

重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是指购买货物、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交纳税款、支付职工工资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重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

2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包括: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23、筹资活动包括:

(1)吸收投资(2)借入资金(3)偿还债务(4)分配股利、利润(5)偿付利息

24、财务报表附注包括的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2)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3)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4)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6)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7)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13、资产负债表的两种格式;(1)报告式(2)账户式

重点:我国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

14、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编制方法:

(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后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后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5)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重点:货币资金项目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15、利润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16、利润表的作用:

(1)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

(2)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3)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利润发展趋势及获利能力

17、利润表的两种格式:(1)单步式(2)多步式

重点:单步式利润表不能揭示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对照关系,也不便于同行企业间报表指标的对比。

18、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一张动态报表。

19、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

(2)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3)有助于分析企业的收益质量及分析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

重点:现金流量表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概念,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20、现金流量表将企业一定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划分为: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1、经营活动包括:

(1)销售商品(2)提供劳务(3)购买货物

(4)接受劳务(5)支付职工薪酬(6)交纳税款

重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税费返还等所收到的现金。

重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是指购买货物、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交纳税款、支付职工工资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重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

2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包括: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23、筹资活动包括:

(1)吸收投资(2)借入资金(3)偿还债务(4)分配股利、利润(5)偿付利息

24、财务报表附注包括的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2)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3)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4)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6)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7)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七章 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

(1)偿债能力分析(2)获利能力分析(3)营运能力分析

(4)发展能力分析

重点: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

重点: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与负债的关系的分析来进行。

重点:获利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利润的形成情况以及利润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来进行。

重点:营运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与效益的分析来进行。

重点:发展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资产和净资产增减情况的分析来进行。

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2)比率分析法

(3)趋势分析法(4)因素分析法

重点:在运用比较分析法时,对比的指标可以是绝对数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也可以是相对指标,如资金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

重点:比较分析法只适用于同质指标的对比,对比时要注意相比指标的可比性,即进行对比的各项指标,在经济内容、计算方法、计算期等方面应当可比。

3、运用比率分析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比项目的相关性(2)对比口径的一致性

(3)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4、比率分析法分为:

(1)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2)构成比率分析法

5、构成比率(结构比率)的计算公式:

构成比率=(总体中某个组成部分的数额÷该总体总额)×100%

重点:通过计算构成比率,可以了解某项经济指标的构成情况及其结构的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其构成是否合理。

重点:趋势分析法实质上是对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的综合,是一种动态的序列分析法。

重点: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一般采用绘制统计图表和编制比较财务报表两种形式,比较广泛使用的是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形式。

重点:采用趋势分析法,在连续若干期之间进行比较时,可以进行绝对数比较,也可以进行相对数比较。按相对数编制比较财务报表,分为按横向和纵向两种比较分析方法。

重点:按相对数编制的比较财务报表,可以揭示比较财务报表中各项目的比例关系,能够准确分析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还可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业务规模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便于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的比较。

6、采用趋势分析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用于进行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在计算口径上必须保持一致;

(2)要剔除偶发性因素的影响,以便分析的数据能够反映企业正常的经营状况;

(3)当基期的某个项目数据为零或负时,不应该计算趋势百分比,否则会造成错误的计算结果和分析结论;

(4)应用例外原则,对某项目有显著变动的指标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重点: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可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但不能揭示引起差异的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采用因素分析法则可以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揭示相关因素对这一差异的影响程度。

7、因素分析法的基本程序:

(1)分析某综合性经济指标的影响因素,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该经济指标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将各项因素的基数代入确定的数学表达式,计算出该综合性经济指标的基数。

(3)按数学表达式中排定的各因素的先后顺序,依次将各因素的基数替换为实际数,并将每次替换后计算的结果与前一次替换后计算的结果相减,顺序计算出每项因素的影响程度。

(4)将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的代数和与指标变动的差异总额核对相符。

8、因素分析法分为:(1)连环替代法(2)差额计算法

9、连环替代法的一般原则:

(1)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2)先实物量指标,后价值量指标

(3)先分子,后分母

10、运用连环替代法应注意的问题: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3)替代顺序的连环性(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

重点:差额计算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

11、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1)流动比率(2)速动比率(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2、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2)有形资产负债率(3)产权比率

(4)已获利息倍数

13、流动比率的计算公式: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重点: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14、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重点:采取现销政策的企业,几乎没有应收账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

1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计算公式: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

16、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公式: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重点: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资产负债率越低,对债权人就越有利,其贷款安全程度就越高,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17、已获利息倍数的计算公式: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重点: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该指标越大,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就越强。

重点:负债与权益比率也称资本负债率、产权比率。在评价企业的负债与权益比率是否适度时,应从提高获利能力与增强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进行,也就是说,在保证债务偿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这一比率。

18、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有:

(1)存货周转率(2)应收账款周转率(3)流动资产周转率

(4)固定资产周转率

19、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存货周转率(次)=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存货平均余额=(存货期初余额+存货期末余额)÷2

20、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赊销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折扣和折让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2

21、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2、固定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余额

23、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

24、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

(1)销售净利润率(2)净资产收益率(3)总资产报酬率

(4)资本保值增值率

25、销售净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26、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27、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公式: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重点:总资产报酬率反映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全部资产的总体运营效益越高,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好;反之,则情况相反。

重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如果等于1,表明企业资本保值;如果大于1,表明资本增值;如果小于1,表明资本没有实际保全,损害了所有者的权益。

28、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

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

重点:每股收益越高,表明上市公式获利能力越强,股东的投资效益越好。

29、市盈率的计算公式: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重点:市盈率越高,表明上市公式的获利能力越强,股东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有信心。

30、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有:

(1)销售(营业)增长率(2)资本积累率

31、销售(营业)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32、资本积累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33、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数据,是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即财务报表提供的是历史数据。

(2)仅根据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所得的分析结果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3)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大多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而历史成本与实际价值往往会有差异。

(4)依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业务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财务报表中数据的可比性就较差,将会影响报表分析的结论。

(5)财务报表分析所披露的数据往往会有双重性,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2、需求法则: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吉芬商品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3、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

4、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

与需求量不同,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

5、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6、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1)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2)消费者的偏好(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替代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互补品价格的提高(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增加)。

需求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Q)对它本身价格(P)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ΔQ÷Q)/(ΔP÷P)。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奢侈品);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7、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8、供给法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越多;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

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正。

供给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供给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

Es=(ΔQ÷Q)/(ΔP÷P)。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品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或不易保管商品。

9、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出售量的相应变动。

10、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供给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11、影响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1)投入要素的成本(2)技术水平(3)厂商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12、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价格的计算

13、供求法则: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影响: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增加;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减少。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影响: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增加,均衡数量减少。

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主要表现为价格控制,即制定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第二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达到一般均衡的表现:

(1)消费效用极大化(2)企业利润最大化(3)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2、达到帕累托最优会同时满足的条件:

(1)交换最优(2)生产最优(3)交换和生产最优

3、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1)外部性(2)垄断(3)公共物品(4)信息不完全

4、正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正面影响,即其他成员从中获得好处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的特征是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而其收益低于社会收益。

5、负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负面影响,即其他成员因此而受到损失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的特征是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而其收益高于社会收益。

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表明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6、垄断形成的原因:

(1)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2)专利制度(3)规模经济(4)准入制度

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

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而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7、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有:

(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2)合并相关企业(3)明晰产权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是明晰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不可能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

1、两部门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S-I=0,即储蓄(S)=投资(I)

2、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三种不同核算方法:

(1)从生产角度看: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2)从收入角度看:GDP=∑增加值

=∑(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从支出角度看:GDP=∑最终产品=∑(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从生产角度看,GDP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在生产法核算GDP中,如果将折旧从GDP中扣除,得到的指标被称为国内生产净值(NDP)。

3、GDP缩减指数的计算公式: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缩减指数是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物价指数,可以较准确的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如果实际GDP的水平超过潜在GDP,即GDP缺口为正值,表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此时可能会出现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即经济过热。如果实际GDP的水平低于潜在GDP,即GDP缺口为负值,则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失业,还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即经济过冷。

4、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

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5、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1)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耗减和对环境的破坏

(2)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福利的变化

(3)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1、宏观经济运行涉及的四个市场:

(1)要素市场(2)产品市场

(3)金融市场(也称货币市场)(4)国际市场

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产品市场中的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2、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1)在短期中,无论可支配收入多少,是否等于零,消费支出总是大于零。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

(3)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少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

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称为自发消费。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消费叫引致消费。

3、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支出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可支配收入。

4、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的趋势。

5、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1)当可支配收入为零时,储蓄小于零,为自发储蓄。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增加。

(3)储蓄的增加量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

6、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7、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储蓄量。

边际储蓄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边际储蓄倾向具有递增的趋势。

由于国民收入恒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所以平均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8、乘数:是指一定时期中,一单位总需求的变动所导致的数倍国民收入的变动。

9、乘数的正反两方面效应:

当投资或政府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反之,当投资或政府开支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0、主要的乘数有:

(1)投资乘数(2)政府购买乘数(3)转移支付乘数

(4)税收乘数(5)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一般小于1。

11、货币的四种功能:

(1)交易媒介(2)财富储藏(3)核算单位(4)延期支付

12、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

13、货币的三种需求:

(1)交易性需求(2)预防性需求(3)投机性需求

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认为,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已无力再加以控制。

14、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三个口径:

(1)通货(2)货币(3)准货币

16、我国现行货币划分的层次: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活期存款

(3)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其中M1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M2-M1为准货币。

基础货币(B)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与流通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C)之和,即B=R+C。

货币供应(M)与基础货币(B)之间的关系为:M=m×B。m表示货币乘数。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越低,投资需求越大,总需求就越大,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IS-LM模型中,根据货币需求L和货币供给M作出的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一致,并且同既定的利率i和收入水平Y相一致;根据储蓄S和投资I做出的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储蓄等于投资,并且同既定的利率i和收入水平Y相一致。国民收入Y的均衡水平是由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即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在IS-LM模型中,通过利率把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联系起来: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目标(2)充分就业目标

(3)稳定价格水平目标(4)平衡国际收支目标

2、失业的四种类型:

(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

如果在经济中仅存在摩擦性失业,此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自然失业率是实现充分就业状态下存在的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衰退和萧条导致需求不足而引致的失业。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变动与GDP缺口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

3、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有:

(1)税收(2)政府投资支出(3)政府消费支出

(4)转移支付(5)财政信用

4、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转移支付,从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收支方式,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5、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从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收支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6、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工具有:

(1)累进税收制度(2)转移支付(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7、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

8、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

9、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机构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市场利率就会上升,进而抑制总需求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导致贷款规模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应提高再贴现率;如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应降低再贴现率。

10、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时,就等于向货币市场注入基础货币,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就会有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并引起利率上升,并进一步导致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及就业的减少。所以,当政府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要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11、具有内在稳定器的货币政策有:

(1)利息率效应(2)货币余额效应

12、挤出效应:是指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利率上升,使企业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上的区别:

(1)政策效应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利率提高,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导致利率降低;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挤出私人投资,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导致投资增加。

(2)作用时滞不同。财政政策的生效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和反映时滞较短

(3)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作用的效果不同。在经济萧条阶段,扩张性财政政策会直接增加总需求,因此具有显著的效果。在经济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武器,效果比较显著。

1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种基本组合方式:

(1)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2)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3)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4)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第六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入(形成支出)、金融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表现为资金流出),贷方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出(形成收入)、金融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表现为资金流入)。

1、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

(1)经常项目(2)资本和金融项目(3)官方储备项目

(4)误差与遗漏

2、经常项目包括:

(1)货物和服务贸易(2)收益分配(3)经常转移

3、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对应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应支付多少本币,因此又叫应付标价法。

4、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对应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相当于计算出售一定单位本币应支付多少外币,因此又叫应收标价法。

购买力平价是经济学中著名的一价定律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应用。

5、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有:

(1)国际收支状况(2)利率(3)通货膨胀(4)汇率制度

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包括其他国家的收入和实际汇率,影响进口的主要因素包括本国的国民收入和汇率。

6、出口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出口所增加的收入量,等于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出口的变动量之比。

7、进口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进口所减少的收入量,等于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进口的变动量之比。

8、官方储备资产的作用:

(1)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

(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

(3)信用保证

(4)赢得国际竞争利益

按照特里芬的比例分析法得出的经验结论:一国的储备量应当与该国贸易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储备进口比率。一般以40%作为标准。

9、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一国经济的扩张或收缩通过进出口贸易导致其他国家经济的相应扩张或收缩的效应被称为溢出效应,又反过来对最初引发溢出效应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效应被称为回振效应。

第七章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按照价格水平上涨的幅度分为:

(1)爬行的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率为1%--3%(2)温和的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率为3%--10%(3)飞奔的通货膨胀:较长时间内大幅上涨超过10%

(4)恶性通货膨胀:短期内大幅上涨,如每月超过50%

3、通货膨胀按照对不同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分为:

(1)平衡的通货膨胀(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按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分为:

(1)可预期的通货膨胀(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对收入及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再分配具有影响,有利于富裕阶层,不利于贫困阶层;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2)通货膨胀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影响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

(3)通货膨胀短期内与产出水平正相关,长期则不会对产出产生实质性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无论价格水平怎样变动,失业率均为自然失业率。

6、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的三种主要形式: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总需求的增加可能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净出口四个分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中某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假设在不存在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引发的通货膨胀。

7、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1)用制造经济衰退的办法抑制通货膨胀

(2)用收入政策反通货膨胀

用经济衰退抑制通货膨胀是一项反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实现。

收入政策是针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而提出的一项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可以通过工资控制收入和产品价格的上升来抑制由此而引发的通货膨胀。这种政策通常借助于工资与物价管制、道义劝告、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等方法来实现。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1、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1)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萨缪尔森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四个要素视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库兹涅茨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知识存量的增长。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只有投资等于储蓄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增长。

在罗默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内生变量,是知识积累的结果。

2、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刺激资本形成(2)促进技术进步(3)增加劳动供给

3、经济周期性波动分为的三种类型:

(1)长周期:50—60年,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

(2)中周期:8—10年,又称朱格拉周期

(3)短周期:40个月,又称基钦周期

4、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含的四个阶段:

(1)复苏(2)繁荣(3)衰退(4)萧条

上一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下一篇:西方节日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