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统计流程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统计流程(共8篇)

银行统计流程 篇1

为规范开展统计业务,保证统计业务的正常有序,特制定本业务流程。

一、数据统计流程

1、计划财务部牵头,组织总行数据统计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监管部门金融统计规定,制定全行本年统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及规定。

2、统计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确定的统计工作相关制度及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数据。

3、总行数据统计人员对数据复核,汇总数据指标,并进行分析。

4、复核无误的数据,生成报送数据,报送监管部门。

5、当统计内容、规则等发生变动,总行统计部门需要及时更正相关制度规定、进行报送系统的调整及测试,并向全行统计人员提供培训。

二、会计数据金融报送流程

1、监管报送系统自动采集数据。

2、基层行、总行相关部门根据会计报表复核系统生成的统计数据,复核无误后系统数据达到计划财务部。

3、总行计划财务部对各部门/基层行复核后的数据进行 核对。

4、核对有误的及时纠正并对相应部门/基层行内控扣分;核对无误的,生成报送数据。

5、向人民银行报送数据,并备份数据。

三、信贷数据金融报送流程

1、监管报送系统自动采集数据。

2、监管报送系统无法自动采集的数据,由相关部门或基层行统计人员,按照卡、账、登记簿和业务报表,手工填报数据。

3、基层行、总行相关部门对报送数据确认无误后,报送到总行风险管理部。

4、总行风险管理部对各部门/基层行确认后的数据进行核对。

5、核对有误的及时纠正并对相应部门/基层行内控扣分;核对无误的,补充完整金融统计集中报送系统的数据并生成报送数据。

6、向人民银行报送数据,并备份数据。

银行统计流程 篇2

笔者认为, 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控制, 不但要对政府统计产品生产与加工环节的成本发生过程进行控制, 而且要对生产与加工前的统计设计环节、生产与加工后产品的发布传输环节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 即政府统计工作成本全流程控制。

一、政府统计工作全流程涉及的成本

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工作流程一般说来, 都遵循统计设计→统计实施→数据整理分析→数据评价检验成本→数据发布传输的工作步骤。

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工作这五大环节, 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消耗资源, 引发成本。具体如表1所示。

无疑, 政府统计工作全流程的五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缺陷, 都将影响整个统计工作成本控制。

二、我国政府统计工作成本全流程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 统计设计成本控制方面

(1) 缺乏统计设计的全局观。目前, 统计设计只是着眼于单个专业、部门或项目, 使得统计实施中出现重复或矛盾, 导致全流程总成本增加。比如目前为满足企业经营多元化的需要, 实行企业“一张表”, 但是政府统计内设机构并没有按统计流程设置, 以适应实施企业“一张表”的需要。

(2) 基层统计机构忽视统计设计。长期以来, 基层统计机构一直按上级报表制度要求进行统计工作, 统计设计成了统计调查的一部分, 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环节, 其作用表现不明显, 往往被忽视。这虽然降低了调查方案设计成本和调查表设计成本, 但会因设计不合理或缺乏整体设计, 使得后续的实施成本、数据整理分析成本、数据评价检验成本、数据发布传输成本增加, 从而导致全流程成本增加。

(二) 统计实施成本控制方面

(1) 会议支出缺乏事前、事中控制。会议费支出是统计实施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费支出主要包括餐费、住宿费、交通费、场租费、印刷费、材料费、医药费等。目前, 国家统计局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支出依照《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规定, 地方统计机构会议费支出也都参照上述规定。因此, 政府统计机构会议管理部门是依据会议的类别确定会议天数、人数、开支渠道及开支标准, 这种依靠类别控制会议费支出的做法, 只能进行上限控制。此外, 政府统计机构事前对会议召开的必要性, 与会人数、会议天数计划没有事前审核程序, 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对其进行事后审核控制, 会造成会议支出控制十分被动, 缺乏效率。

(2) 数据收集中通讯费支出的合理性缺乏控制。目前对统计数据收集中发生的通讯费实行总量控制, 集中管理, 限额使用, 结余归公的政策。然而对统计部门所发生的通讯费支出是否均为工作支出, 是否均合理并没有作出相应规定。比如有些通讯费是统计人员因私事而拨打的长途电话费支出, 并非为统计数据收集而发生;有些统计部门对在一个市或地区内其他统计部门或频繁催报的企业进行联系也要发生大量本地通话费, 而这种支出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避免或减少的。

(三) 数据整理分析成本控制方面

(1) 整理方案设计编制不周密导致整理成本增加

统计整理方案是统计整理的依据, 在方案中应明确规定各种统计分析和进行汇总的各项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然而, 目前我国政府统计在数据整理步骤中, 通常忽视整理方案的设计和编制, 直接对收集数据审核、汇总、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或统计整理方案设计编制不周密使得统计整理无法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使得数据整理成本增加, 进而导致政府统计工作全流程总成本的增加。

(2) 数据分析方法选择不当导致分析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政府统计部门通常是根据分析方法有针对地收集数据,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来调整选择分析方法很少, 所以在数据分析方法选择上对数据的来源、变量的计量标准、变量的分布类型、时间序列以及需分析问题的类型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周, 使得数据分析方法选择欠妥, 使得数据分析成本增加, 进而导致政府统计工作全流程总成本的增加。

(四) 数据检验评价成本控制方面

数据检验评价做为对整理分析完毕的统计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评价的手段, 主要是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估计, 对报出统计数据的质量负责。数据检验评价阶段的工作十分重要、也十分繁琐。目前, 我国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评价检验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 消耗的统计数据复查经费较大。如在工业统计中, 对企业上报的各种统计表, 均需经综合统计人员检验评价, 并联审相关指标后, 方可报出。对于月度数据耗时4天;季度数据耗时15天;年度数据耗时3个月。若数据联审则需要核算司牵头统计、督查、发展和改革等多个部门, 每个季度召开的会议就在5个以上。而数据评价检验对数据质量的作用是否与统计数据复查经费的消耗相配比, 却无法确切考核。因此, 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对数据评价检验存在不计成本现象。

(五) 数据发布传输成本控制方面

目前, 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发布仍采用成本较高的传统渠道。发布渠道主要以统计摘要和统计年鉴为主, 这两种传统渠道均需要大量的发布出版费, 特别是后者, 有年报、专业年鉴出版任务的单位每年都是足额使用定额经费, 没有节余。而对不需要印刷出版费的网络途径利用不充分。首先我国相关部门对政府统计信息的网上发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只是将统计网站看成是政府统计信息发布工作的附带品、印刷产品的电子版、统计事宜的公告牌, 却很少充分利用网站在数据发布方面的真正价值。其次, 国内网站大多不能直接连接到相关出版物, 从而增加了相关发布成本。

三、我国政府统计工作成本全流程控制策略

(一) 统计设计阶段控制

(1) 树立统计设计的全局观、跳出统计做统计。统计设计者不应将视野局限于单个专业、部门或项目, 应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进行统计设计。从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全局甚至全国和全球的宏观发展来进行统计设计, 树立统计设计的全局观。基于全局观, 为从组织上满足实行企业“一张表”, 就应按统计工作流程设置政府统计局的内设机构。统计工作过程是生产统计产品的过程。统计方案的设计阶段需要解决为何生产与加工、生产加工什么、怎么生产与加工的问题;数据采集处理和审核阶段要解决采集并经净化的数据的问题;统计分析阶段要解决将上述数据进行开发, 并以统计刊物、软课题研究和统计分析等形式表现的问题。

(2) 发挥基层统计设计的作用。基层统计不应被动的满足上级统计机构的需要, 而应结合本地实际补充和完善国家统计, 制定出能服务于地方的报表体系, 使统计设计的作用在基层统计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使得调查对象、调查方法选择合理;抽样调查中抽样框、抽样方法选取准确;数据收集方法得当;调查方案审核、修改工作到位;全面地咨询用户或调查对象;调查表提前草拟;审核、测试、修改调查表以保证其准确全面。设计有了合理性的保证, 会降低后续的实施成本、数据整理分析成本、数据评价检验成本、数据发布传输成本, 从而降低全流程总成本。

(二) 统计调查实施阶段控制

统计调查作为统计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其成本控制应从控制会议费和通讯费的支出入手。

(1) 加强会议支出的事前、事中控制。加强会议支出的事前控制具体是指政府统计会议管理部门应首先根据工作会议召开次数和与会人数的历史资料对一定时期可能发生的会议支出进行估算, 其结果作为会议支出计划的依据;然后针对实施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项目制定《会议费预算单》。尽量压缩会议召开时间和与会人数;会议场所优先选择机构内的礼堂、会议室;对于在本地区召开的会议, 可调整时间, 不安排与会人员的住宿;同时要压缩会议后勤人员的数量。最后在上述基础上, 对会议支出进行汇总核算, 并建立对会议支出必要性、与会人数、会议天数等会议具体计划的事前审核程序。

加强会议支出的事中控制。首先, 会议接待单位应严格执行约定的会议费开支标准, 严格核算会议成本。如有变相提高会议费支出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的行为, 主办方应坚决抵制。其次, 要纠正统计人员对会议无成本的错误认识, 加强与会者的紧迫感, 压缩会议时间, 进而提高会议效率。再次, 对会议费支出实行台账管理。详细记录会议批件、会议代表名册、会议费预算单, 并附录餐费、住宿费、交通费、场租费、印刷费、材料费、医药费等支出的相关正式发票, 以便核实。

(2) 杜绝通讯费中的非工作支出、压缩不合理支出。针对通讯费并非为收集数据而发生的情况, 统计部门应当在原有标准基础上, 对在标准范围内, 话费明细进行审核, 对工作支出予以报销, 非工作支出则应自付。针对市内收集数据要负担市话费的情况, 可采取本地统计部门与调查企业加入集团网的策略, 这样每月只需固定的费用就可轻松拨打, 进行催报, 咨询等工作, 这样话费将远远低于原来与通讯部门签订合同的包干额度, 这样固定电话费用每月将降低显著。

(三) 数据整理分析成本控制

(1) 根据统计研究目的与目标, 周密设计和编制统计整理方案。

首先, 应注意选择统计整理方案的设计编制审核、检查收集数据资料的方法。审查数据是否齐全和有无差错的方法包括逻辑性审查法、比较审查法和设置疑问框审查法。在数据整理方案中就应对数据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是否存在比较关系、是否存在一定的量值范围与比例关系, 从而确定审查数据的方法。如在人口调查中对儿童年龄段婚姻状况审查时可通过逻辑审查法;对居民户数和居民人数的审查则可选用比较审查法。

其次, 应注意确定汇总数据的组织形式和整理技术。统计整理的大量工作是汇总各组的合计数和总体的合计数, 即统计汇总。所以整理方案中从组织形式上, 应确定是选择集中汇总、逐级汇总还是综合汇总;从技术方法上, 应确定是选择划记法、折叠法等手工整理技术还是计算机整理技术。

再次, 应注意确定数据分组方法。为显示数据的差异性需在数据整理方案中确定数据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方法包括按品质标志分组法和按数量标志分组法。前者是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为分组标志, 后者是按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为分组标志。

(2) 恰当的选择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定量资料, 虽然通常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但是应考虑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对于定性资料, 虽然通常采用χ2检验, 但是应考虑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对于回归分析, 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 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 并应直接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回归分析的资料, 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的资料, 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 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 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此外, 政府统计部门应分析阶段性结论, 必要时做出分析方法调整。如果数据分布与预期不同, 或分析结论在意料之外, 这时统计人员应仔细分析这种阶段性结果, 采用其他辅助性分析, 以避免分析方法与数据不匹配。

(四) 数据评价检验成本控制

要树立数据评价检验成本意识, 从思想上认识到降低统计数据评价检验成本的重要性。首先, 要把统计数据评价检验成本渗透到统计评价检验的各阶段。在事前应考察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避免无意义评价检验成本和无法提高数据质量的评价检验支出;事中应核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把握评价检验所用时间的同时, 评价数据收集是否及时, 数据分析是否到位, 数据传播发布方式是否灵活等。其次, 要把评价检验成本贯穿到统计管理的全过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 要发挥群体优势, 发挥人才的互补作用, 应该按照评价检验工作的难易程度, 要求完成任务的时间缓急, 组合搭配高级、中级、初级不同职称人员, 在核定核算人员成本的基础上, 衡量数据质量提高的效用, 以较低耗费人力资源。

(五) 数据发布传输成本控制

(1) 重视政府统计网站在数据发布方面的价值。政府统计网络发布形式灵活多样且成本较低。比如, 在数据的表达方式上, 网络发布渠道可提供诸如txt、pdf、html、csv等多种文本形式的浏览、下载方式;在利用表格查询信息的互动程度上, 网站可使浏览者根据需要自行组织表格, 放弃对其而言是冗余的信息;在利用交互式很强的动态地图方面, 网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范围、进行大小切换等, 做到图文并茂, 比单纯的印刷版信息服务更便捷、更具个性化、成本更低。利用网络发布数据, 可以为政府统计部门降低成本, 所以政府统计部门须高度重视统计网站在信息发布方面降低成本的价值。

(2) 灵活运用网络数据发布渠道。在出版物方面, 政府相关统计部门可建立网站与相关出版物的直接链接。这样既便于用户在网上直接浏览, 或根据刊物名称离线查阅, 也是对统计出版物的充分利用与合理推销。而web服务器的互连拓宽了检索范围, 运用了搜索引擎的本质, 节约了数据发布成本。此外, 政府统计部门可建立数据来源丰富、信息广博, 分布有条理、便于查找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收藏国内外完整的政府统计信息, 全面系统地向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实行免费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 如对学校、研究所提供则免费, 对盈利机构如企业则可实行按流量或版权收费。

四、结论

政府统计工作成本控制应重视全流程中的成本降低, 而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工作环节的成本控制。本项目研究有助于政府统计部门确立全流程成本控制理念;并以此为依据, 系统、有效地进行统计工作业务面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摘要:本文基于统计工作全流程视角, 分析了政府统计全流程涉及的成本;剖析了全流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无疑, 本项研究能指导实务界以全流程视角认识与控制政府统计工作成本。

关键词:政府统计,统计全流程,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王余良.论统计的成本管理[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03) :63-65

[2]《统计行政管理公务成本》课题组.统计行政的成本[J].中国统计, 2005, (10) :13-13

银行如何再造流程 篇3

“整天光忙着进行数据录入了,一天大概只能录入200~300页,有时竟感到有些头晕。” 深圳某银行的柜员小王说。2008年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发现了自己经常要“身兼数职”——不仅要对数据进行录入,还必须进行产品营销。他每天都在想,能否将数据录入IT化,让计算机来帮助柜员进行录入,缓解柜台压力:“倒也不是想偷懒,就是觉得这样的做法有些缺乏效率了。”而小王所期待的,正是各家银行正在进行的流程再造的基础环节。

而在银行管理者圈子中,流程银行的概念最近非常火。在流程银行的理念下,民生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第一家以事业部制代替以往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上马了全新的配合流程银行的核心系统。而由于涉及到银行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流程再造不仅仅是一项IT工程,因此业界对此态度褒贬不一,山东城商行联盟总经理孟琳就明确表示他不是流程银行的实践者。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北方区总经理严庸修觉得目前银行改革的重点不在于打造流程银行这个概念,而在于将银行的业务彻底流程化。“银行不能把业务的操作都依赖于柜员的机制,必须把银行业务变成一个流程化的操作,而不是把流程放在人的脑袋里。在作业流程化的过程当中,必须减少没用的流程,不必要的流程步骤,无效的流程步骤,让你的运作更顺畅、更有效率。”

流程再造最直接的目标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其实,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外资银行已然没有所谓的BPR(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工程)概念。他们每年都有1~2次的流程调整,这样的调整如今已融入到银行日常运营而变得平淡无奇了。”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金融服务事业部高级咨询经理黄悦说。

必须改造的流程

随着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产品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顾客开始变得更加有选择性,银行需要更有人情味地去理解客户,而不是按一个大众化的标准来寻找大批的银行客户,因此传统银行的业务流程框架就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如今,国外的银行在流程银行方面都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银行在BPR上却似乎一片空白。

直到2005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正式提出“流程银行”概念。他指出,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着重大弊端,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这种状况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限制,银行内部相互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从而滋生了诸多弊端。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仍是传统的部门银行,它们往往只是重视如何拓宽服务渠道来吸引客户,发展了一段时间后,银行之间往往具有同质性。“既然银行间的服务具有同质性,那么,决定它们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集中在它们各自的业务流程上。”黄悦说。

金融风暴过后,国内银行也都意识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的重要性,以往传统银行里过于标准化的系统和流程已不再能适应顾客需求。黄悦表示,客户现在要的不是表面上的“嘘寒问暖”,他们大多要的是业务办理的便捷。国内银行进行流程业务改造势在必行。 在刘明康提出流程银行的概念之后,各家银行在各个业务线上均不同程度地启动了业务流程改造。

华夏银行CIO恽铭庆指出,过去十年里,商业银行最常干的事情就是数据大集中,仅仅是数据的集中显然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业务流程并非简单的数据大集中,中国的商业银行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计算机的控制,把所有的岗位按照以“客户为中心”或以“账户为中心”的流程,利用计算机做到业务集中,再到数据集中,进而到管理集中,所有操作都是可控的。总而言之,就是必须借助IT技术来实现这些步骤。

流程改造困难重重

正因为看准了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改造势在必行,IBM在2004年在中国率先提出了流程再造的概念。起初,国内的银行侧重的只是某个系统或者仅仅局限于某个部门内的流程改造。“我们一开始只是做管理存贷、信用卡业务这样的系统,”黄悦说,“但以事实来看,流畅业务改造必须涉及整个银行的内部。”

2005年,民生银行成了第一家向流程银行转型的银行。同年,IBM为华夏银行做了一个全行配合核心系统对接的项目。后来,广发、兴业银行找到了IBM,分别架构了一个后台作业中心。

这些所谓的局部业务流程改造期限大抵为半年,其中光是咨询费用就高达数百万元,而真正实施起来又需要超过1000万元以上。这样的费用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对于一些较小的商业银行,黄悦建议沿用较大银行的业务流程改造方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改造成本,在做到系统有所支持外,必须聘请和引进一些专业人员来进行维护、操作。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国内的许多系统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根本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在流程改造中,许多银行往往却重视了诸如‘影像系统’这样表象的东西。”

黄悦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流程改造主要面临的两个问题是,一是观念上前瞻性不够,缺乏规划。在流程改造这个角度上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仅仅只是局限于某个部门或者系统。国内商业银行同国外银行签订的都是诸如财务管理、现金管理、信用卡产品软件,做得全是产品的管理;二是技术上客观存在的差距。以国外银行为例,无论银行大小,它们在处理每一笔银行业务的时候,其计算机后台均会留下痕迹。它们将每笔业务划分成六个维度,分别是风险、客户、产品、价值、营销渠道和会计核算。而国内的银行只在会计核算能与国际对接,其他管理层面均相当薄弱。

“国内一些银行总想学国外银行,但却经常因为在系统设计和流程规划方面缺乏前瞻性而导致了一些银行的核心系统置换都是‘伤筋动骨’,业务流程再造都必须彻底重新梳理。”黄悦说。

国内商业银行通常在置换了核心系统之后,却在实施中发现了流程是一个大问题。这都是因为早前的IT规划没有涉及业务流程设计,以至于问题丛生。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各大银行纷纷摩拳擦掌,纷纷加入流程规划的行列。

在流程改造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走在了国有商业银行前面。2009年,工行、农行以及包括浙江商业银行在内的城商行都纷纷做了流程规划。而招行也在那年请了IBM做一个会计系统。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个会计系统太小,业务过于精细,当碰到需要做集中或者其他跟流程相关的业务时,招行弄不清后续系统和前面系统的关系,甚至是业务管理上的关系。于是,2010年招行又请IBM做了一个流程规划。同样的,浦发银行在会计系统改革之后又进行转型,在2010年主要做的是,将网点内部运营的一些流程集中起来。

如何进行流程改造

新加坡华侨银行在流程改造方面是银行业的一个范例。该行每天凌晨4点半的时候会通过EBM系统将之前与客户发生的交易进行整理集中,等到5点半的时候,他们便知道整个客户群的典型事件,又过了一个小时,银行可以将这些事件进行匹配营销,作出相应预案,然后又花了一个小时去进行分类,用交叉决策树去选择最佳结果,到了8点半工作人员上班的时候,还要围绕客户的事件寻找有哪些最合适的活动需要去做。

国内的银行应当如何进行流程改造呢?黄悦表示,首先应是部门内的优化,先将部门内的流程进行精简或者平移。再就是将部门内的标准流程或者服务提炼出来,同时为多个部门服务。最后则把各种服务做成一个点,当需要一个新业务流程时,银行可以通过流程将这点服务的主线或者业务主线进行串联,而后提供服务。

分行的操作被上收或集中到了总行,银行对于风险的可控性得到增强。此外,通过规模化集中和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也能降低一定成本,这就使银行达到了“控制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以国内零售银行的流程改造为例,零售业务的流程化改造通常包括两个“集中”:数据集中和操作集中。

一位从事银行零售业务的负责人说道:“数据集中的作用在于分析和判断。通过数据积累,可以明确优质客户通常具备的条件,让此类客户可以直接进入审批程序,节省审批时间和作业成本;操作集中的作用则是专业化和人员成本的下降,比如某个城市所有的房贷审批均集中到某一两个网点审批,其他网点只负责接单,向业务模块转变。这样后台人员减少,固定的员工成本降低;前台人员按业务流程考核,业务承载量与员工成本直接挂钩,对于业务开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内的业务流程改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后台作业中心的建设,它将各个网点集中到后台,进而到作业中心,第二个部分,网点的转型,从以往的重视操作,提升到了更多注重服务和销售,提高单点产出效益。

共青云团务统计流程 篇4

登录本团支部共青云账号,完成信息核对工作,包括:团干部专兼职属性、新发展团员数量、团员及团干部基本情况等内容,高校、高职要注意核实行业类别。具体步骤如下:

 登录团支部共青云账号——找到工作考核栏目——点击团统信息确认——点击查看——核对类别是否为公办高校、团员数量、2017新发展团员数量、团干部属性,学生团支部中团支书、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均为兼职团干部。

上图是登录分团委的共青云账号后发现,在下级团支部未进行信息核查上报之前,有3个团支部的类别出现错误,10位团干部的属性错填为专职团干部,所以各团支部在信息核对期间,发现问题以后,及时在团干部信息管理和团员信息管理中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后再点击

认。

(团支部正确的信息样式)

 各团支部信息核对无误后返回——上报——是否涉密填否——二级团组织登录自己的共青云账号同样进行查看,无误后——审批通过——待所有团支部的信息审批通过后——点击上报——后面的信息确认工作再由校团委完成。(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逐级确认上报,团支部确认支部中团员团干的一些信息,无误上报到二级团组织,二级团组织查看无误后审批通过,待所有团支部信息确认无误审批通过

委)。

(以水院为例,从图中可以看出未确认还有两个,其中一个是水利171团支部,这时审核通过后,就剩一个未确认,而这个未确认的就是第一个(水院分团委),此时点击查看无误后,上报即完成了在二级团组织的团务统计工作。)

1统计员工作流程 篇5

1.月度、报表工作流程

1.1相关数据收集:月度报表要求各责任部门在每月26日下班前将相关数据报统计员,报表则通过电脑录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1.2数据来源:

1.2.1仓储组、加工中心、货运室、装卸组负责提供“储运部货损货差”数据。

1.2.2设备组负责提供“设备运行状况”数据。

1.2.3装卸组、仓储组、加工中心、货运室、受理中心、保卫负责提供“安全工作责任事故发生”数据。

1.2.4财务部负责提供“卷板校平加工品种结构”数据。

1.2.5货运室负责提供“火车皮到、发量”数据。

1.2.6受理中心负责提供“汽车到货量”数据以及“货物进出量”数据,记帐员必须在26日下班之前将所有入、出库单据录入完毕。

1.3统计员将以上收集的数据核对无误后,录入电脑各项目对应表格中按月、年为时间单位制作报表。

2、仓储生产月度统计报表

2.1于仓储软件中提取相关数据制订“储运部月度统计报表”,报表内容包括:货物吞吐量、货物吞吐量累计、主要货物品种进、出、存统计分析,储运部货损货差统计分析,设备运行状况统计分析,事故发生情况统计,卷板校平加工品种结构分析、铁、公路运输入库比例统计分析,火车皮到、发数量统计,月度仓储客户资源流量排行表。

2.2生产月度统计报表须在每月三十日之前完成,由部门经理审核后呈报相关领导和部门。

3、装卸作业吨位报表

3.1装卸作业吨位数收集:各装卸班必须于当班次日上午九点钟之前将装卸作业票或发货单的装卸联按要求由各装卸班班长交到统计员处。

3.2票据要求:小吊班、加工中心装卸班的装卸作业票、发货单的装卸联必须分设备名称和白、晚班,其他装卸班装卸作业票、发货单装卸联须分设备名称。

3.3统计员按装车、卸车、转货、过磅(过磅堆码)、翻堆、内部作业、拔管等进行整

理,并将各个类别以实际吨位和核算吨位进行区分统计。

3.4统计员在当日的下班前将整理统计完毕的装卸作业吨位数据,填入装卸组“各班组作业吨位公布表”和“各班组作业吨位明细表”,予以公布。

3.5依据原始装卸作业票、发货单装卸联分别统计各台装卸设备每日作业吨位,同时对各类吨位数据进行复核。

3.6装卸组龙1门吊为加工中心装卸作业的吨位应在“装卸组吊装加工中心开平板作业量统计表”项目中进行统计和录入。

3.7加工中心装卸班为仓储组室内库货物装卸作业的吨位应在“加工中心内部明细表” 项目中进行统计和录入。

3.8装卸作业吨位的换算与分摊:各装卸班的每日实际作业吨位应按装卸作业系数进行核算成应得换算吨位,并按各装卸作业班班长提供的作业人员分摊到个人,同时记入“各班组个人吨位一览表”中,予以公布。

3.9每天的各项日报表分析统计数据应及时录入电脑,作为月度“装卸作业吨位报表”的汇总和备查。

3.10月度“装卸作业吨位报表 ”经装卸组主管和主管领导审核确认后报送相关部门。

4、装订归档

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理流程图 篇6

为进一步改进统计方式方法,强化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机制,充分摸清我县三次产业部分行业运行情况,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县政府决定开展统计工作大调研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调研目的

通过开展统计工作大调研,准确摸清我县在统计质量、统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意见建议,制定改进措施,确保各项统计指标实现应统尽统,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早日实现富裕和谐美丽洛南目标作出贡献。

二、活动安排

(一)调研时间

调研分三个阶段:2018年3月1日至3月16日,各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3月17日至3月20日,各专题调研组撰写调研报告;3月25日前,各专题调研组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县政府研究。

(二)调研内容

1.农业特色产业方面:以据实统计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为重点,各镇办选择1-2个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实现产值,是否纳入统计范畴,以及如何科学制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体见调研提纲)。

2.建筑行业方面:以据实统计我县建筑行业发展情况为重点,真实反映我县建筑行业发展情况。重点围绕全县建筑企业发展情况,包括国有投资建筑业方面,如保障房、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等是否纳入统计范围,是否存在虚报漏报等为重点,与市场监管、地税、住建等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是否有出入及造成漏报的原因等,以及如何改进统计方式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体见调研提纲)。

3.快递行业和公路运输方面:以据实统计我县快递、公路运输发展情况为重点,围绕全县快递、公路运输方面数据统计情况,是否存在虚报、漏报现象,是否与相关单位的数据有偏差,造成漏报的原因等,以及如何改进统计方式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体见调研提纲)。

4.物流行业及电子商务方面:以据实统计我县物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为重点,围绕全县物流行业、电子商务是否存在虚报、漏报现象,与市场监管、地税、商务、邮政等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是否有出入及造成漏报的原因等,以及如何改进统计方式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体见调研提纲)。

5.企业内部物流方面:以据实统计我县企业内部物流发展情况为重点,围绕全县企业内部物流方面数据统计情况,是否存在虚报、漏报现象,造成漏报的原因等,以及如何改进统计方式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体见调研提纲)。

6.旅游行业方面:以据实统计我县旅游行业发展情况为重点,围绕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包括旅游景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发展情况,是否纳入统计范畴,是否存在虚报漏报现象,造成漏报的原因等,以及如何改进统计方式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体见调研提纲)。

(三)调研方式。县级部门调研围绕以上六个方面内容进行,镇办调研围绕第一方面的内容进行。

1.调查本行业“个转企、小升规”等相关情况; 2.抽样调查部分企业纳统情况及运行情况;

3.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企业对经济运行及纳统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三、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统计工作大调研活动领导小组,对调研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部署。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袁礼锋担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李少锋、县统计局局长杨洋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发改局、经贸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商务局、旅发委、市场监管局、地税局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题调研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第一专题调研组:具体负责农业特色产业专题调研工作。组 长:白世民 县农业局副书记 成 员:冀中锋 县农业局股长

李会玲 县林业局干部

焦 锋 县统计局股长

第二专题调研组:具体负责建筑业专题调研工作。组 长:喻慧生 县住建局副局长 成 员:李 颖 县住建局股长

杨瑞芳 县地税局股长

王 鹏 县统计局干部

第三专题调研组:具体负责快递行业和公路运输业专题调研工作。

4附件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提纲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农业特色产业情况,包括畜(家畜、家禽、蜜蜂、特色养殖),水产养殖,果(干果、水杂果),食药用菌,蔬菜,花卉,苗木,蚕桑,茶叶,中药材等种养殖规模和产值情况等,比如核桃等;

2.围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现状,包括经营主体、生产规模、产值利税等情况的影响,是否纳入统计范畴;

3.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情况,加工企业销售环节和流通环节情况。

二、农业统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特色农业企业是否全部纳入统计范畴,是否与农业局、林业局、主管部门数据统计存在出入,造成漏统的原因,是否实现数据共享?

三、改进统计工作方式的意见及建议

建筑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提纲

一、建筑行业发展概况

1.建筑行业企业数量、规模、产值、纳税、职工人数情况,包括外地在洛建筑企业类别(外省、省内外县等)、数量,国有投资建筑业情况,如保障房、移民搬迁房、棚改房等;

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情况; 3.建筑企业运营及纳规入统情况。

二、建筑行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建筑企业是否全部纳入统计范畴,是否存在漏统情况,尤其是外地来商建筑企业是否存在漏统,是否与住建、市场监管、税务部门统计数据存在出入,造成数据出入及漏统的原因?

2.营改增后对企业是否有影响,对于常年揽不到活的“僵尸企业”是否统计,如何统计?

3.相关部门之间是否做到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三、改进统计工作方式的意见及建议

8工业企业内部物流发展情况调研提纲

一、企业内部物流发展概况

1.企业内部物流包含类别,企业数量、规模、产值、纳税、职工人数、企业目前购进及销售的运输方式、承运方、需要运输的物品等方面总体情况;

2.企业成立运输公司情况,是否具有独立法人,是否独立核算; 3.企业运营状况,纳规入统情况;4.个别重点企业详细的物流情况,企业的纳税和经营情况。

二、企业内部物流统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企业内部物流是否全部纳入统计范畴,是否与市场监管、主管部门数据统计存在出入,造成漏统的原因,是否实现数据共享?

三、改进统计工作方式的意见及建议

旅游业发展情况调研提纲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1.全县旅游景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数量、规模情况,尤其是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数量、接待能力、门票收入、纳税、职工人数等情况;

2.旅游景点景区配套服务项目、服务设施情况;

3.旅游景点及配套服务项目(如索道、车辆等)运营状况。

二、旅游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旅游相关业务是否实现应统尽统,是否存在漏统现象,旅游统计部门数据是否与旅游主管部门、与市场质监、税务等部门存在偏差,造成漏统的原因,部门间是否实现数据共享等。

银行统计流程 篇7

流程工业又称连续工业过程, 包括石油、石化、化工、制药、冶金、电力等支柱行业, 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对于离散工业、间歇工业过程来讲, 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比较复杂, 影响产品质量因素较多, 设备运行及生产环境比较苛刻。

对于上述重要的流程工业,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稳定的生产过程会带来质量上的飞跃。目前过程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基于先验知识的方法和基于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于复杂的工业过程来说, 准确详细的数学模型往往很难得到, 因此, 基于数学模型的过程监控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大。而基于先验知识的方法适用于有大量生产经验和工艺知识可以利用的场合, 但通用性比较差。基于数据统计的方法不依赖于过程模型和先验知识, 易于实现。因此面对复杂的流程工业单纯采用数学模型和先验知识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控制要求, 而基于生产过程的历史或实时过程、质量数据的统计过程控制具有很大优势。

1 统计过程控制及其常用方法

1.1 统计过程控制

统计过程控制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 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基于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 实现系统 (过程) 性能、工况监测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控制。

统计过程控制主要是指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科学的区分出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随机波动与异常波动, 从而对生产过程的异常趋势提出预警, 以便生产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消除异常, 恢复过程的稳定, 从而达到提高和控制质量的目的[2,3]。

1.2 常用方法

随着工业过程越来越复杂, 检测到的变量也越来越多, 并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只采用单变量统计过程控制, 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后来引入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来改进对过程的监控。

多变量统计方法主要有主元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费舍尔判别分析 (FDA) 等方法。本文用到的是主元分析法。

主元分析法是一种线性变换方法, 通过将高维信息投影到低维子空间, 保留主要过程信息, 起到数据降维和去相关性的作用。它在有一定相关关系的m个参数的n个样本值所构成的数据矩阵X的基础上, 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 使其更集中的反应原来m个参数中所包含的变化信息。主要方法是根据数据变化的方差大小来确定变化放向的主次地位, 按主次顺序得到各个主元。这些主元彼此是相互独立的。

主元分析常用的统计控制图有SPE图、T2图、主元的分图和贡献图[6]。

2 TE过程简介

1993年, 美国学者Downs和Vogel, 根据Eastman化学公司一个实际的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开发出一个用于研究和测试过程控制及多变量控制问题的实验模型, 命名为TE (Tennessee Eastman) 过程[7]。TE过程工艺简单, 且具有典型性, 控制目标要求保持过程变量为我们期望的值, 将过程的操作条件控制在设备允许的范围内, 当扰动发生时保持产品质量及产量变动最小, 同时将影响其他生产过程的阀门的变动降至最小, 并且能迅速平缓的从扰动、产品率等变化中恢复等, 是一个典型化工过程的控制目标。

TE过程包含反应器、冷凝器, 气液分离器、循环压缩机和产品分离器等五个主要的操作单元, 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软件设计及实现

3.1 软件设计

根据大多数流程工业过程的工艺过程, 结合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方法, 对统计过程控制软件进行需求分析, 确定面向流程工业过程的统计过程监控软件的基本功能如下:

1) 建立统计过程控制模型, 计算统计量控制限

根据组态情况, 选取TE正常生产过程的历史数据做为建模数据, 采用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的方法建立生产过程的统计过程控制模型, 并根据建模数据估算正常运行情况下的SPE、T2统计量的控制限。采用主元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

2) 在线监测计算统计量

将采集到的实时数据映射入统计模型, 在线计算SPE、T2统计量, 并与控制限比较, 根据是否越限判断生产过程的运行情况。

3) 实时数据显示及绘制曲线

将生产过程中所能监测到的过程变量的值及计算出的SPE、T2统计量的值实时显示在软件界面上, 并绘制相应的曲线。

4) 贡献图绘制

当统计量SPE、T2出现越限情况时, 将光标定位在越限处, 用故障诊断的方法法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软件采用贡献图法, 计算每一个过程变量在这个故障的产生原因中占有的比例。

统计过程控制软件运行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3.2 关键技术

3.2.1 MATLAB COM组件技术

本文中的统计过程监控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算法模块部分采用Matlab COM接口技术。COM组件的方法可以通过在Matlab环境下用函数的形式来实现。首先, 将统计过程控制软件中需要用到的主元分析、SPE和T2统计量计算、贡献图分析等算法在Matlab中通过函数实现, 并以M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然后, 使用Matlab COM生成器生成COM组件, 以备调用, 实现Matlab的矩阵运算优势与LabWindows/CVI、VC等开发工具的结合。

3.2.2 动态链接库

为了使统计过程控制软件的调用更灵活方便, 我们采用VC++6.0将算法组件进一步封装, 做成相应的动态链接库文件。动态链接库中利用VARIANT数据类型进行COM组件与客户的数据交换。并调用COM组件, 实现相应计算。

我们在本统计过程控制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将程序中需要用到的主元分析和贡献图分析两种算法做成DLL文件, 并采用显示加载的方法调用。

3.2.3 ADO技术

ADO技术的特点是易于使用、访问灵活、访问速度快、占用内存少[8]。

在本文的统计过程控制软件开发过程中, 我们采用ADO中的SQL方法访问SQL Server 2008数据库。The SQL Server.NET Data Provider是利用SqlConnection类来连接SQL Server 2008数据库, 它比The OLE DB.NET Data Provider连接要快。

3.3 软件实现

根据设计要求, 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 计算SPE和T2统计量

打开软件主界面如图3所示。单击“运行”按钮, 软件调用算法模块进行统计建模, 控制限估算, 根据运行数据进行统计量SPE和T2的计算, 绘制相应曲线。

主界面右上方显示的曲线即为统计量SPE和T2曲线。移动绘图控件上的坐标轴线, 定位坐标位置, 统计量SPE、T2以及对应的时间可在主界面下方的控件中显示出来。

2) 贡献图分析

当统计量SPE和T2出现越限情况时, 可将光标定位在越限处, 点击主界面上的分析按钮, 调用贡献图分析算法模块, 计算每个过程变量对统计量的贡献率, 并在左上方图形控件中绘制出柱状图, 直观的反映出此时的各过程变量的对故障的贡献因素。

3) 实时曲线绘制

单击软件主界面的“动态趋势”按钮, 打开图4所示的动态趋势界面。所监控的生产过程的过程变量均显示在界面左侧的列表框中。用户可根据需要, 勾选过程变量, 并绘制实时曲线, 以方便生产过程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监控。拖动光标轴线, 定位光标点, 相应时间的过程变量的值也可显示在实时曲线下方。

4 总结

本文从工业控制软件的开发的角度, 基于NI公司的LabWindows/CVI 6.0开发平台, 结合MATLAB COM组件技术、动态链接库技术、ADO技术、ActiveX技术等, 开发出统计过程控制的应用软件。

本文针对流程工业的特点及统计过程控制的流程, 给出了基于主元分析的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在流程工业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并针对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TE过程, 做了验证, 并在软件中进行了应用。

摘要:本文基于LabWindows/CVI 6.0开发平台, 以TE过程为背景, 采用主元分析法进行统计过程监控, 应用了MATLAB COM组件技术、ADO技术等, 开发出了符合工业现场实际的统计过程监控应用软件。

银行统计流程 篇8

摘 要 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对一国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规则和体系的考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机构跨国混业经营和本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化,金融机构通过多样化收益的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以多样化收益为目的的交叉组合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将导致风险集聚,增加系统风险,并提高风险监管的成本。促使监管部门担心风险将向银行业迁徙。本文涉及金融学,金融统计学,金融监管和规制等领域,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统计 金融监管

2008年,由于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通过贸易渠道和国际资本流动迅速扩大到全球。在部分国家,危机甚至由虚拟的金融领域开始扩散到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减速,停滞甚至倒退。针对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期望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计划,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近年来,我国步入经济转型后的高速发展期,金融安全对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提高我国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加强我国资本资源配置已经提升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高度。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稳健统计

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与风险息息相关,就机会成本来说,银行的获益手段是赚取闲置资本的机会成本差额。而在获取最大差额的同时也存在着损失风险,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以“经营机会成本风险”为其盈利的基本手段。商业银行为了保证稳健经营同时获取最大利润,需要合理控制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为此,银行对其经营数据进行分析降低银行风险发生的几率。随着银行业和统计学术研究发展,两者的融合逐渐形成金融统计这一学科。银行进行金融数据统计研究也成为商业银行的常规工作之一。纵观国际金融历史的变迁和金融产业的发展过程,商业银行的管理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资产管理模式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前,可以归结为资产管理模式。商业银行的负债基本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加上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有限,只能相对被动的接受负债。而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资产业务,其主动权却掌握在银行手中。所以,这段时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业务。

(二)负债管理模式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的繁荣期,社会急需通过银行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极大压力,商业银行开始开拓新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方式转变,负债规模的扩大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管理重点转向负债,形成负债风险管理模式。

(三)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开始实施浮动汇率,汇率变动幅度加大。受1973年石油危机影响,导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利率波动也变得剧烈。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银行经营管理的观念逐渐改变,由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四)资本金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金融衍生工具广泛使用,国际资本交换频繁,使银行面临风险复杂多样化。资产负债的形式繁多,银行的金融稳健统计指标变得复杂多变,增加了统计分析的功能工作负担,对风险的控制收效提高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经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資产负债管理”后,已经全面向“资本金管理”迈进。

银行的金融稳健统计是银行进行内部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银行抵御外部风险的的信息来源,可以说是金融监管的实现手段。

二、《巴塞尔协议》产生和发展

(一)《巴塞尔协议》产生及近期发展

为使国际活跃银行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十国集团于1975年在国际结算银行瑞士总部建立巴塞尔委员会,专门研究对国际活跃银行的监管问题。其主要任务是为成员国中的跨国银行制定一个可以衡量资本充足性并且建立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共同统计标准,建立国际通用的金融稳健统计框架。

1.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

1988年发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首先提出资本充足比率指标,用于衡量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并详细说明资本的定义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

《巴塞尔协议》结合当时国际银行的经营资本金需求标准,确定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目标标准比率为8%(即资本充足比率),其中核心资本至少应达到4%。为商业银行提供银行负荷经营提供了稳健的资本金参照标准。

2.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商业银行危机都在昭示,损失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交织而成。于是,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公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商业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三方面的共同约束,形成现代金融监管中的“三大支柱”。

(二)金融危机过程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修改

1.金融危机始末和原因分析

本世纪初的“华尔街海啸”,是从2007年开始浮现的新一轮金融危机。自美国2006年“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发生后,国内投资者开始对基于美国房地产的证券化资产升值潜力失去信心,进而引发美国的流动性危机。而美国不动产证券化资产通过美国大型跨国金融集团以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形式对外销售,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资本流通传递到购买证券化资产的国家。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创新使得金融交易的每一个交易环节上的杠杆比率比上一次更高,需要的保证金越少,进而风险被急剧的放大。在各国对金融安全维护过程中,由于有高杠杆效应的驱动,累积了巨大的风险,负债与资本金比例严重失调。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大规模的调整利率和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本,也没能阻止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次贷危机”在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下发展成为惨烈全球金融海啸。

2.2008年《巴塞尔新协议》补充文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初期,巴塞尔委员会着重致力于改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监管焦点集中在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计划,尽快恢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以及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和有毒资产的清理等方面。巴塞尔委员会为此出台了三个有关的稳健统计文件——《公允价值度量的报告》,《健全流动性监管原则的咨询文件》和《额外风险资本要求的咨询文件》,提出了相应的银行稳健统计要求。

3.2009年《巴塞尔新协议》框架修改文件

200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的政策建议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第一,提高银行资本基础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第二,扩大资本框架的风险覆盖面。委员会提出加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监管,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主要源于衍生品交易、回购和证券融资活动。第三,引入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风险资本框架的补充措施,将基于适当的评估和校准,将杠杆率纳入第一支柱。杠杆率监管将有助于控制银行体系杠杆率的过度累积,并为防止风险资本套利和模型风险提供了额外的保护。第四,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银行在经济上行期建立超额资本用于经济下行期吸收损失。反周期资本框架将使得银行体系更加稳定,降低而不是扩大经济和金融冲击。第五,建立适用于国际活跃银行的全球流动性最低标准,包括覆盖30天的流动性覆盖率,以及一个长期结构化流动性比例。该框架还包括一套监测指标以帮助监管当局识别和分别单个银行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趋势。

三、《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金融稳健统计改革

(一)我国金融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自06年12月起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必须意识到健全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可以使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中取得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具备可靠有效的银行金融统计方式方法及健全的金融数据库,能够大幅的提高我国的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与国际接轨且适应我国发展的金融稳健统计体系也将帮助我国银行业获得核心竞争力。

(二)从《巴塞尔协议》看我国银行金融统计改革

由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是国际法或国际公约,各国或经济组织对此的态度有所差异。2006年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批量进入,已经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造成一定冲击。然而,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没有遭受到与美欧类似的重创,是由于我国金融创新少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偏低、以及人民币不具有国际货币功能而涉足国际金融市场不深,才逃过一劫。

考察我国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现状,在监管方面,现行的“一行三会”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金融监管法治环境薄弱,金融监管立法仍然滞后,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处于法律真空状态。再次是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三会”的监管信息系统处于分割状态,不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监管的效率。在银行方面,金融统计数据库主要应用于本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统计指标设置基于会计财务分析,其金融统计内容和方式存在缺陷,统计信息不透明,银行间的信息系统尚处于一种分割、低效、失真的状态,报送数据存在人为调整,虚报、瞒报现象屡有发生。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面临经济转型的重大任务,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业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产业改革方面可以吸取经济强国经验,以此次金融危机为鉴,稳步有序的进行金融改革。

参照《巴塞尔协议》的国际银行资本框架,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统计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是积极推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资本框架,引入杠杆率补充风险资本,提高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我国银行需要注重从内部补充资本,强化内部约束,提高资产质量,加大处置不良资产力度,提足贷款损失准备;但是也不排除积极利用外部渠道补充资本。

二是逐步提高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从健全资本充足率和强化信息透明度入手。使用全球性流动性标准,提高反周期超额资本比率缓解亲周期性。加强会计准则,建立公正的资产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进行国际协调,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必须加强对我国银行信息的有效披露。完善银行业金融统计数据制度建设,提高数据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实施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将具有投资性的金融商品、投资服务纳入统计范围,避免产生信息披露的真空地带。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在充分了解银行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理性判断;同时,使银行在市场压力下不断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绩效。

参考文献:

[1]王兆星.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发展的若干問题.中国金融.2009(23).

[2]马勇,杨栋,陈雨露.信贷扩张、监管错配与金融危机:跨国实证.经济研究.2009(12).

[3]马妍.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分析.金融经济.2009(11).

上一篇:园林绿化专业求职信下一篇:开发智力的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