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共9篇)

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 篇1

1目的对公司内、外各项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传递、分析处理、归档等过程管理和控制,确保质量信息统计分析的一致性、有效性。

2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内上报的各项质量信息和质量统计。

3职责

3.1质量技术部

3.1.1 负责对子公司/事业部统计传递的质量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将统计分析的结果传递相关部门;

3.1.2 负责组织指导子公司/事业部及运筹部开展质量信息管理工作;

3.1.3 负责可靠性试验质量信息的反馈及处理,并发布质量可靠性分析报告;

3.1.4 负责向相关领导、部门提供综合的质量信息,作为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的依据;

3.1.5 负责组织技术质量人员参照国家标准GB/T7586-2008、GB/T21682-2008及故障情况进行讨论、机械具体零部件加权(危害)系数的标准;.3.2子公司/事业部

3.2.1负责对来料、过程检验中所出现产品质量信息收集、汇总和分析,对内部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和工作的汇总,并把质量信息统计分析的结果传递研究总院质量所;

3.2.2 负责针对来料、过程检验和生产过程中所出现产品质量信息,对供方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和工作的汇总,传递给供方和研究总院质量所;

3.2.3 负责所采购零部件索赔信息的整理、统计分析;

3.3.1 负责对国内用户外反馈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调查核实、统计分析和传递;

3.3.2 负责接收、调查核实、整理外反馈信息,提交子公司/事业部组织处理,对于重大售后质量信息适时走流程外反馈重要质量信息报告发布外质量信息警报;

3.3.3 负责三包索赔信息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3.3.4 负责整机验收与交付检验质量信息的整理、统计分析和传递;

3.4 国际贸易部

3.4.1 负责对国外用户外反馈的质量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和传递;

3.4.2 负责接收、调查核实、整理外反馈信息,提交子公司/事业部组织处理;

3.4.3 负责三包索赔信息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3.5 运筹部

3.5.1 负责所采购零部件索赔信息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3.5.2负责针对所采购零部件在来料、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产品质量信息汇总,反馈供方;工作内容

4.1 来料检验的质量信息统计要求:

4.1.1 统计“总来货”、“进口件”、“国产件”、“关键件”、“一般件”的来料总件数、来料合格件数、来料件数合格率;

4.1.2 来料不合格零部件数最多的前10位零部件物料描述、该零件当月总来货件数、不合格件数、该类零件当月按件计合格率、不合格批数、不合格问题简述;

4.1.3 供方到位不合格率最高的前10位厂家、总到货数、不合格件数、件数不合格率、当月供货批数、不合格批数、批次不合格率、不合格描述、重要度;

4.1.4 月度直送件抽检不合格报表;

4.1.5 供方质控月度报表;

4.1.6 月度来料检验汇总表;

4.2 生产过程监督质量信息统计要求:

4.2.1子公司/事业部自制件月度不合格品统计汇总并附上原始数据表;

4.2.2 子公司/事业部自制件月度质量问题重要度统计;

4.2.3 月度生产过程自制件质控工作、月度装试机过程质控工作汇总;

4.3 整机检验质量信息统计要求:

4.3.1 整机入库检验不合格汇总、整机入库前检验问题统计、流入装机不合格项次汇总;

4.3.2 子公司/事业部入库检验不合格项分布统计,按类别统计;

4.3.3 月度入库整机总数、流入总成不合格品部件数、平均单台不合格件数;

4.3.4月度流入装试机过程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数量排列责任单位前10名分布进行统计,不合格数量排名中,按质控单、技术业务单停装的不计入其中,其余按责任单位统计;

4.4 营销系统质量信息统计要求:

4.4.1 月度整机验收检验不合格项次汇总、月度整机验收检验不合格项统计;

4.4.2 月度整机验收总数、验收检验出不合格机总数、占总机数比率;

4.4.3 整机验收检验不合格项具体分布要求按产品分类填写,与“整机验收检验不合格项”表的产品分类对应、整机验收单台平均不合格项(次/台)统计;

4.4.4 整机交付质量验收记录表汇总、整机售后500小时或三个月内故障项次汇总、三包期内重大件、关键件、主要件故障项次汇总、月度外反馈质量故障项次汇总;

4.4.5 公司各项质量方针目标统计

4.4.6月度三包索赔清单分析统计;

4.5 子公司/事业部及运筹部质量信息统计要求

4.5.1运筹部根据子公司/事业部三包索赔信息汇总表,整理形成月度向供应商索赔的三包信息汇总。并将提出索赔的信息汇总表、成功索赔的信息汇总表反馈到研究总院;

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 篇2

一、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走进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将准确、完整、令人信服的统计资料公诸于众,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建起诚信,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营造优越的市场竞争环境,赢得更多的商机。

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也是提高宏观管理科学性的需要。宏观统计信息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单位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层企业,其统计信息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宏观管理部门正确认识国情和判断经济形势、把握全局、科学决策、有效调控的大事。

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质量上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体现了人们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是维护企业、政府、党的良好形象所必需,也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性标志。

总之,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广大员工的利益。因此,应把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视为深化企业统计工作改革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它作为统计工作中时刻牢记、努力完成的头等任务。

二、企业统计信息包括资料信息、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和音像信息等等,根据统计信息的特点,它应该具备:真实准确;全面系统;及时;方便。

真实准确,是指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准确说明问题。真实准确是统计信息的灵魂,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因为,如统计信息失真、失准,统计工作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把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放在统计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系统,是指统计指标要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数值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因为每一个单项的统计指标,都各自有特定的内容,只能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某一侧面、某一局部,因而,就必须借助于各种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指标来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系列指标的综合,就构成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来观察和分析研究,就可以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更能从全体上、内部联系上把握问题的本质特征。及时,是指按规定及时编填统计报表、报送统计数字。应根据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统计信息,及时提供咨询建议,及时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

方便,是指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的形式、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便于决策者抉择和管理者使用。

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企业统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和宏观统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做出了贡献。可以认为,企业统计信息质量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可靠、可信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错报、迟报、漏报,虚报、瞒报、不报、拒报、篡改、造假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统计信息质量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统计客体的局限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譬如,在改革开放前,企业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企业经济类型已呈现多样化格局,民营、联营、合资、股份制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处于不断整合、重组、改制中,不仅有资本、产权的分化,而且有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分化,有生产经营范围的多变,以及生产经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引起环境条件的变化,还有企业面对的市场也有一个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企业统计工作也就只能在所允许的限度内最大可能地适应,特别是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体系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要求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相对性。

2、统计主体的滞后性。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经济的武器,也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逐步认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认识过程中,不仅受着统计客体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也常常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认识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工作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需要修改完善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工作制度、工作方式方法,这也势必对统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

3、业务技术性差错。如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指标体系欠科学,统计调查方法不灵活,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统计业务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统计基础不牢固,以及统计人员素质不高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等,从而造成统计核算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影响了统计信息质量。

4、资料信息管理上的问题。如统计信息交流制度不健全,没有坚持信息共享原则,以及统计信息使用的随意性,数出多门,造成混乱,这种现象在企业里是屡见不鲜的。

5、私心杂念。表现在企业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方面,一是好人主义,怕得罪人.怕受打击报复,不坚持原则,不严格按章办事和依法统计;二是“唯上”,迎合、讨好领导,对于不合理要求,甚至违纪违法也惟命是从,一律照办;三是为了私利,数字造假。

四、保证和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程,涉及到企业内外的许多方面,需要上下左右的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统计工作环境,全面加强企业统计工作。

1、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在观念和操作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绝对求确,机械求全,盲目求细,这种思维方式和要求是统计原始定义的异化,没有实际意义,在操作上也无法做到;二是只追求及时和方便,而不顾及真实准确和全面系统的要求,这是对统计工作功能的错位,同时,还要转变那种只认为全面调查,层层上报的统计资料才是真实可靠的陈旧观念,采取更灵活多样的调查方法。总之,端正思想认识,摒弃僵化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按照统计工作运作规律,把统计工作搞活、搞扎实,有利于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工作水平上来,通过工作质量的提高,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

2、抓好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统计信息的形成需要通过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工作环节。所以,统计信息质量管理的重点,要从事后把关(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大检查)转移到检防结合、以预防为主上来,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这其中要特别注意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过程中的正确应用。

3、加强立法和执法,用法律手段刹住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歪风。在当前经济类型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容易催生个人行为唯利性的背景下,对企业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大大地增加了难度,一旦统计资料与“政绩”捆绑在一起,数字直接与利益分配挂钩的时候,数字弄虚作假就很难避免,所以,清除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采取法律手段刹住这股歪风。广泛深入地开展法纪的宣传教育,在企业里乃至社会上营造一个有法必依,知法守法的环境和气氛,增强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

构建统计信息质量长效机制 篇3

【摘要】 构建教育机制,从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惩治机制,从措施加大打击的力度;构建制度机制,从管理堵塞工作的漏洞,建立“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统计信息质量;教育机制;惩治机制;制度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高度重视统计信息质量工作,从制定法规、完善制度等方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效果颇为明显。由于利益的驱使、社会经济的复杂性、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局限、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的差异等原因,统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必须前移防范关口,构建“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抑制统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一、构建教育机制,从思想上预防信息失真

端正价值观念,构建教育机制,使组织或个人在思想上不想统计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首要任务。

1.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加强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要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并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人的素养,增强公民意识,坚决抵制本位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自觉保持和弘扬高尚的道德风范。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平台,把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失真的危害性以及统计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公之于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营造人人关心统计信息质量、抵御统计信息失真的良好氛围,筑牢统计违法犯罪的外围防线。

2.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统计专题教育

要着力加强领导干部对统计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促进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地位观的树立,使其客观、公正地对待统计信息,自觉地把统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列入普法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负面现象发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统计各项工作,促进统计工作不断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关心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支持和帮助统计人员做好统计工作。要利用发生在一些地区或部门数据造假的案例,采取以案释法、以案说法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预防宣传和反面警示教育,促其惜权、慎权,在思想上筑起抵制统计信息失真的内在防线。

3.以统计人员为核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

要着力细化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升个人修养,树立职业道德操守。要培养正确的信息质量观,在质量上求精,在方法上求活,在技术上求新,防止绝对求准、机械求全、盲目求细,摒弃僵化的工作模式,把统计工作做细做实,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统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及时更新,培养造就一支思想好、素质高、技能过硬的统计队伍,使教育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构建惩治机制,从措施上打击信息失真

构建惩治机制,加大打击力度,使其在行动上不敢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

1.增强统计立法力度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修订和完善统计工作中所涉及的有关法律,界定统计违法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确定相应的责任、预防对策和处置措施,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的前瞻性。要依法开展统计调查、依法履行为被调查者保密的义务,增强《统计法》的震慑力,克服统计工作中的“人治”思想,使统计工作切实纳入法制轨道。

2.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严格执行《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惩处统计违法违规现象。

(1)在打击对象上。对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统计人员、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自行修改、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未按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违法公布统计资料;泄露国家秘密和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等现象,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轻者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通报、撤职、罚款处理,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2)在打击力量上。要发动广大民众参与,紧紧依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形成社会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统计执法机构,配备专职统计执法人员,保证必要的办案经费。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打击方式上,要针对统计违法的特点,主要以奖励的手段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和惩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统计人员不愿也不敢统计信息失真。

(3)在整治工作上。要认真研究和查找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督促有关部门建章立制,改进管理,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加强统计监督力度,建立系统严密的权力监督机制,赋予统计监督机构独立的监督职能,行使独立的监督权力。健全统计监督机构,配足懂行、素质较高的统计监督人员,将监督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使统计的监督和制约得到真正的保障和落实。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统计质量监控工作模式,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城市、乡村纵横交错,相互配合的统计工作网络,使统计信息、统计违法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信息运用者和社会公众的检验,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统计分析和统计结论的公允性,有效督促政府、地方、部门求真务实,打消潜在违法者的侥幸心理,从而减少现实的统计犯罪,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三、构建制度机制,从管理上遏制信息失真

构建制度机制,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堵塞管理漏洞,使统计工作不能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证。

1.在统计制度的制定中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统计制度。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对规范统计管理、堵塞工作漏洞的重要性,把制度的制定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要在认真梳理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可行。要努力健全统计数据失真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的内部管理制度,避免给统计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效抑制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2.在统计制度的执行中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统计工作的重点从主要为政府、领导提供数据转移到关注民生上来。要把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当前统计部门的最大实际,协调好管理和服务、统计与会计、统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开与保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收集、反映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反映各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提供更加及时的政策建议,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要重点抓好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关键部门的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和从业人员的责任,规范统计行为,严防工作疏漏。要把统计信息的质量与统计干部和职员的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挂钩,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事后质量抽查转移到“检防结合”、“预防为主”上来,实行全程、全域和全员的统计信息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3.在统计制度的完善中

要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统计机构垂直领导,维护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从根本上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数字的行政干预。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岗位工资制、干部考核和群众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和专业统计制度,规范统计核算程序,严格报送规定。要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不断改进统计核算方法,广泛应用抽样调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有效地反映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社会各方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信息。

要强化内部监督,健全统计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建立规范的统计数据发布系统,采用统一的统计信息披露方式,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继续开通“国家统计数据库”在线查询服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公信度,加快实现信息公开工作的数据电子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要建立民众广泛参与预防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健全投诉举报和保护举报人制度,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使统计造假分子无处藏身。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领域、各个环节,需要全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政府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和统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遵从。通过构建“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能够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思想上不愿统计信息失真,行动上不敢统计信息失真,工作上不能统计信息失真,从而有效地防治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爱军.论统计失真的危害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2(9)

[2]国家统计局政法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DB/OL].2009

现代企业如何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篇4

现代企业如何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科技信息的主体,对发挥统计的咨询、监督、决策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及时、准确、全面的高质量统计信息是统计工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有效监督和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现代企业必须转变统计观念,认识到统计各个方面存在不足并积极的予以改进.

作 者:刘梅平作者单位:河北中烟工业公司,石家庄,050051刊 名:今日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 TODAY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271.4关键词:现代企业 统计信息 质量

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 篇5

一、基础信息采集

(一)、乡镇卫生院

1、登记资料: 《出生登记本》

《儿童保健建册登记本》

《遵义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管理登记》 《儿童保健登记本》 《体弱儿专案管理卡》 《疾病儿童综合管理记录卡》

《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档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档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

《儿童保健手册》

2、报表

《遵义市0~6岁儿童保健季报表》(报乡镇计生服务站)《公共卫生月报表》(报县中心)

3、信息登记流程:

出生登记→建册登记→建《儿童保健手册》→儿童保健登记→儿童保健管理登记→(体弱儿或疾病儿童综合管理记录)→服务券运转→生成档案资料

(二)、乡计生妇幼保健站

1、登记资料: 《出生登记本》

《孕产妇保健建册登记本》 《孕产妇保健暨高危筛查登记本》

《遵义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保健管理登记》 《孕产妇死亡登记本》 《儿童死亡登记本》 《出生缺陷登记本》 《孕产妇保健手册》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咨询登记本》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检测登记本》 《叶酸发放登记》

2、报表(1)月报:

《表1-Ⅱ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表2-Ⅰ 预防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叶酸发放月报表》(2)季报:

《遵义市0~6岁儿童保健季报表》 《遵义市孕产妇幼保健季报表》 《贵州省妇幼卫生主要指标季报表》(3)年报:

《孕产妇保健和健康情况年报表》 《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年报表》 《非户籍儿童与孕产妇健康状况年报表》 《妇女常见病筛查情况年报表》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量和质量情况年报表》 《婚前保健情况年报表》

3、信息登记流程:

(1)建册登记→建《孕产妇保健手册》→孕产妇保健暨高危筛查登记→孕产妇保健管理登记→(高危管理登记)→出生登记→服务券运转→生成报表和档案资料

(2)三病咨询→采血送中心检测(返结果)→检测登记→生成月报

(3)优生咨询→叶酸发放及登记→采血送检→结果返馈→优生指导→生成月报

以上登记本及档案建立在以上单位备查。

《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儿童保健手册》由以上单位建立,原则上由孕产妇和儿童家长负责保管。其中《孕产妇保健手册》孕产妇分娩时由分娩医院收回后转产后访视单位作产访记录用。

二、报表上报及时限

1、月报:

(1)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月报表》次月5日前报县中心(2)乡镇计妇站:每月最后一天报县中心

2、季报:

(1)乡镇卫生院:《遵义市0~6岁儿童保健季报表》次季度2日前报乡镇计妇站

(2)乡镇计妇站:次季度5日前报县中心

3、年报:

(1)半年报:4月10日前报县中心(2)年报:10月10日前报县中心

三、相关要求:

1、各种信息登记本、个案卡、手册、报表等逐步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建立计算机管理平台。

2、各种登记本(卡、册)、报表及档案必须做到相互吻合、层层吻合。

3、关于《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档案》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档案》的填写、运行和归档。

以上两种档案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提供的样表为基础,统一成册印制。原则上由从事健康检查的单位填写,乡(镇)卫生院保管和电子档案录入。

4、关于《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儿童保健手册》的填写、运转和归档

(1)、《孕产妇保健手册》由计生妇幼保健站负责建立, 《儿童保健手册》由卫生院负责建立。

凡户籍属于道真自治县辖区的孕产妇和儿童均可免费发放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儿童保健手册》。

非道真自治县户籍的孕产妇和儿童在本县境内居住满半年以上均可免费发放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儿童保健手册》。

各级各类建册发放单位在发放建立两个手册时均应建立《孕产妇保健建册登记本》和《儿童保健建册登记本》。

本县孕产妇和儿童可持两个手册到县辖区内任何一家全民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健康检查和保健咨询。

(2)、服务券运转与管理:

a、孕产妇在本辖区计妇站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的检查内容实行免费,检查单位填写《手册》中“服务券”并撕下“报销联”凭券作为报销依据。计妇站凭“服务券”报销联与县中心结账。

孕产妇离开乡(镇),到县城医疗保健机构或市级医疗保健机构从事产前检查,先缴纳检查费,检查完后检查机构填写服务券并加盖检查单位公章,检查者签名,被检查者凭“服务券”报销联回户口所在镇(乡)计妇站报销规定标准费用。报销次数:产前检查5次,产后访视2次

b、6岁以下儿童在本辖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的检查内容、实行免费,检查单位填写《手册》中“服务券”并撕下“报销联”凭券作为报销依据。卫生院凭“服务券”报销联与县卫生局结账。

儿童离开乡(镇),到本县辖区其它全民医疗保健机构从事儿童体检,先缴纳检查费。检查完后检查机构填写服务券并加盖检查单位公章,检查者签名,被检查者凭“服务券”报销联回户口所在镇(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规定标准费用。医疗保健机构凭“服务券”报销联与县卫生局结账。

新生儿家庭访视管理与操作同产后访视。(3)、两个《保健手册》运转与管理 a、《孕产妇保健手册》

建册:居住乡(镇)孕产妇由乡(镇)计生妇幼保健站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建立后原则上交由孕产妇保管。运转及归档:

本县辖区实行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住院分娩时,《孕产妇保健手册》由分娩医院负责收回。一周内交由县妇幼保健机构转到产妇产后休养地计妇站开展产后访视,填写相关信息。因故未实行住院分娩的产妇42天回访完后,访视单位过录相关信息留档备查将《孕产妇保健手册》交回孕产妇保管。

b、《儿童保健手册》

建册:计妇站开展产后访视时,卫生院随同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并同时为新生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

运转及归档:

《儿童保健手册》原则上交由儿童家长保管。便于家长随时掌握儿童健康信息和入幼儿园入小学查验。

5、加强年报数据质量控制工作(1)质控范围

根据卫生部妇社司要求,国家每年将对各省年报实行质控。省级质控每年相应进行,因此,市对县、县对镇(乡)及地段医疗卫生机构、镇(乡)地段对村(居)妇幼卫生年报相应进行质控,并形成制度和常规,实行制度化管理。省级每年抽查2个或2个以上县的妇幼卫生年报进行质控,市级每年抽查3个县的妇幼卫生年报进行质控,县级每年必须对30%以上的镇(乡、街道)的妇幼卫生年报进行质控,各镇(乡、街道)要开展全面自查,及时查漏补漏,检查范围包括所辖全部村(居)。

(2)具体质控时间:

镇(乡)、地段医疗保健机构对村(居)级:每季度开展1次。时间为次季度第1月5日前;

县对镇(乡)、地段医疗保健单位:每季度或每半年开展1次。时间:次季度第1月15日前或4月15日、10月15日前进行。

(3)每次质控完成后写出专题书面质控总结或填报相关质控表上报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上报时间同质控完成时间。

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 篇6

一、妇幼保健资料管理和信息统计报告人员必须经过医学专业教育,工作岗位相对稳定。

二、乡镇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妇幼保健资料内容

1、人口资料: 辖区总人口数、性别、15-49岁育龄妇女数、孕产妇数、7岁以下儿童数及7岁以下儿童各年龄分组人口资料;孕产妇及0—6岁儿童建册(卡)数,活产数、孕产妇死亡数,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及死亡率,出生缺陷数、出生缺陷率,高危孕产妇数、高危儿数,体弱儿数,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数、发病率;HIV母婴传播阻断采样数及村级人员基本情况。叶酸发放、服用情况登记。

2、两个系统管理资料: 乡级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孕产妇系统管理卡(册)、儿童系统管理卡(册)、高危儿管理卡、高危孕产妇管理卡、体弱儿登记。

3、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新生儿破伤风应有专案调查资料及孕产妇死亡报告卡、5岁以下儿童死亡卡、新生儿破伤风卡,出生缺陷登记表。

4、HIV母婴传播阻断资料:HIV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应有采样登记及知情同意书存根。

5、宣传、培训、上级检查考核督导及对下级检查考核督导资料。

6、工作计划、总结、上级文件、专项工作资料。

三、村级资料内容:

1、人口资料 辖区内总人口数、性别,15—49岁育龄妇女数、孕产妇数、活产数、7岁以下儿童数及7岁以下儿童各年龄分组资料,孕产妇及儿童建卡(册)数、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出生缺陷数,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数。

2、村级妇幼保健登记册。

3、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及上级督导检查资料。

四、统计上报时间:

1、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削峰工程”暨“行动计划”出生缺陷监测报表实行季报,乡级季报表上报时间为:1月15日、4月15日、7月15日、10月10日,市级上报时间为:1月28日、4月28日、7月28日、10月15日。

2、妇幼卫生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信息报表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实行月报,即乡级于每月28日上报,市级每月30日上报。

3、年报工作计划,总结乡级于当年10月10日前上报,市级于10月20日前上报,所有报表上报时限均按照“3+1”模式,即上年第四季度与本年前三季度合为一年度数据。

4、其他资料根据要求及时上报。

五、资料整理 各类资料应每年整理一次,根据资料种类、数量装订成册,建档立卷,存放档案柜。

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 篇7

政府统计工作承担准确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重要职责, 从而具备信息服务、监督和管理等职能。所谓信息管理职能, 就是统计部门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和论证等工作, 在为各级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主体提供数据信息、决策参考、预警等服务的基础上, 主动参与经济和社会管理工作, 发挥调研、监测、控制、考核、协调等功能。

在信息化社会, 统计部门是社会信息集散中心。强化统计管理职能, 对推进经济和社会科学管理意义重大。一是参与决策之需要。科学决策离不开信息统计, 必须把统计参与决策提升到战略高度。二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切实履行统计的信息管理职能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监督体系及有效的激励、制衡机制尤为重要。三是依法规范社会主体意识和行为的内在需求。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各级统计部门加强对市场非规范行为的监督、考评和管理力度。

统计的信息管理职能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决策与信息。统计信息不仅作用于决策的全部环节, 而且要主导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等工作。二是控制, 即通过信息统计对经济运行进行衡量与评价, 以既定目标为标准进行偏差纠正。三是组织。在计划实施过程中, 统计部门通过机构建设、资源整合和人员素质提升, 承担起各种信息的组织责任, 有效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四是考核。统计部门以某些统计指标为标准, 实施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效果的定量分析和综合考核。五是咨询, 是指统计部门充分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 就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运营等提供信息、论证和政策建议等服务。六是协调, 即把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联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表现在整个统计流程和所有环节上, 如统计指标体系的调整, 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 以及统计信息的对外传播和社会应用等。

二、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表现

(一) 信息管理的制度缺陷

1. 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

统计信息管理的制度设计关乎整个统计工作流程实施的顺畅度和效率高低。中美统计管理体制相似但工作效率相差较大, 首先就在于我国统计制度设计得不够科学和健全,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制度系统设计。统计报表方面, 普遍存在多头设计、重复设计等现象, 导致报表体系缺乏整体性、统一性和协同性;统计指标设计上, 缺乏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 易造成统计信息的交叉、重叠、疏漏和不配套等问题。此外, 统计指标体系的不稳定, 不利于实现纵向 (时间序列) 分析、研究和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二是信息系统设计。由于缺乏顶层设计, 各级统计机构在信息统计流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上难以统一, 数据库类型不一, 数据结构不一致, 进而影响国家统计局对数据的集中处理和深度挖掘。

2. 信息管理绩效评估滞后

当前, 我国缺乏统计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无法顺利实施对统计绩效的整体考评, 如统计部门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 统计部门资源状况及其配置、使用情况, 统计规划的执行状况及统计信息服务的效果、质量等。由于国家统计局对地方机构缺乏实质性的监控能力, 而地方政府基于政绩考量对绩效评价缺乏动力, 两方面原因造成了统计信息管理评价的真空地带。此外, 独立、中立的监督机构十分缺乏, 这也是造成统计信息管理评价形同虚设的原因之一。总之, 地方介入和国家局监管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统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 进而影响了统计的公信力。

3. 信息管理协调弱化

美国设有专门的统计协调委员会, 负责统计机构间的协调工作,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信息统计机构职能重复、信息的重复统计等技术问题。但是, 我国尚未建立起类似的协调机构和机制, 地方上同时存在的两个调查机构 (统计局、调查总队) 因统计标准、口径等问题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 许多地方统计局不得不另设一套数据调查和统计系统, 无疑增加了大量行政成本。此外, 由于约束力不够, 上下、平行统计机构间往往缺乏信息沟通, 缺位和越位现象频繁出现, 而责任又无法准确认定, 导致统计工作存在无序状态。

(二) 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政府统计管理的信息重叠

根据以上分析, 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的制度缺陷必然造成信息重叠问题。一方面, 因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统计部门内部之间均存在职能交叉和重叠, 导致信息重复统计, 既降低了数据信息的质量, 也增加了执行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平台, 无法实现统计信息处理的标准化, 故而无法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对重复信息的识别和剔除。

2. 政府统计管理的信息失真

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绩效评估滞后是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信息统计绩效管理准则不健全极易造成部门管理松懈及执行力下降, 加之地方统计机构在调查中需要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 难以阻止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经常性干扰。同时,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执行监督机制, 违法成本较低, 各级统计机构和地方政府很容易达成某种默契, 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给国家层面的信息统计和处理造成了极大困难。

3. 政府统计管理的信息孤立

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协调不力造成了统计信息孤立问题, 集中体现在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诉求和行为差异上。一方面, 两者执行的调查方案不一, 如目标、方式、渠道与执行标准等, 必然造成统计数据标准化程度低、衔接性差、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 两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尚未建立, 缺乏沟通和协调, 重复调查难以避免, 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孤立、割裂, 既不利于统计部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也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此外, 由于统计信息的重叠、失真和孤立, 实际利用价值无法保障, 无法真正满足社会主体的需求。

三、信息管理视角下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社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状况, 我国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应以提高统计部门信息管理能力为核心, 通过制度创新, 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统计管理模式, 增强和发挥统计部门的整体功能, 提高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服务层次, 保障统计部门综合服务目标的实现。

具体而言, 就是要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统计信息管理体系, 以信息服务为基础, 加大统计信息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要积极、逐步地推进统计管理体制改革, 讲求效率和效益原则,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指标体系, 实行与多元需求相适应的调查方法体系, 为社会公众特别是企业和个人等微小用户提供多层次、高品质、时效性强的统计数据。二是提高统计部门信息化水平, 加强标准化建设, 提高统计数据一致性, 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三是在统计信息服务的基础上, 提高统计部门的责任意识和主导意识, 通过调查研究、行业发展监测和考核、数据控制及机构协调等工作, 真正履行统计部门的信息管理职能。

四、信息管理视角下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模式构建

在当前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 统计部门要主动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环境, 顺应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 从观念、机制、渠道、手段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形成符合国情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民众参与”新型管理模式, 努力提升统计信息管理能力, 以服务于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一) 政府主导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政府权威的统计管理模式, 有利于增强信息统计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由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两个部分构成。

政府综合统计主要履行综合、协调和管理等业务职能, 负责国家层面和范畴的信息统计, 同时依法管理和协调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的一般业务。在制度安排上,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纵横交叉的综合管理模式。横向上, 应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和程序, 形成统计管理、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处理、信息分析和研究、业务协调等职能部门, 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下级业务指导力度。纵向上,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垂直管理”的模式, 即国家统计局负责对国家、省、市三级统计工作的垂直管理, 统一实行人、财、物及信息标准化管理;地方则负责对县、乡 (镇、街道) 两级统计工作的具体管理, 并积极推进乡镇一级统计部门的“实体型”转化, 最大限度地避免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扰。

相应的, 部门统计负责本部门 (行业) 的信息统计业务, 强化其部门和行业专业性, 发挥其内部范围小、统计对象属性相对单一、专业性强的优势。鉴于部门统计是综合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管理模式上应与综合统计的管理体制相一致, 既能够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也可以排除各级部门对统计工作的人为干扰。

(二) 市场引导模式

在社会需求旺盛、多元化的背景下, 统计工作要寻求突破,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除了坚持做好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基本职能, 还要拓展业务范围, 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一站式的调查咨询服务。由于我国统计部门目前依然存在管理模式单一、业务经费紧张、机构独立性差等一系列弊端, 应将统计工作思路转移到为多元主体服务上来, 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通过观念转变、体制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变革等途径, 向市场要空间, 向市场要效益。对与市场关系密切的部分信息统计机构, 可以考虑先行实施企业化改制, 成立政府控股的信息统计与服务公司, 将其推向市场, 通过市场竞争反向提高政府统计部门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三) 民间参与模式

在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引导模式之外, 还应加快统计的“社会化”进程, 即将民间信息统计机构纳入国家信息统计体系中来, 一方面使之成为政府统计必要、有益的补充, 形成信息统计的全新格局;另一方面能够对政府统计部门形成业务竞争压力, 有利于活跃信息统计服务市场氛围。首先, 民间统计机构贴近市场, 对市场需求变化敏感度高, 生存意识和防御市场风险能力要明显高于政府统计部门, 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也更高。其次, 民间统计机构能够及时填补政府统计部门的市场真空, 有利于满足基层对微观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这种合理分工可以让政府统计部门集中精力, 专注于宏观层面的信息统计和分析业务。最后, 通过发展民间统计机构的力量, 营造不同所有制经营主体的竞争氛围, 并依托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谢伏瞻.中国统计改革的进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统计, 2007 (11) .

[2]杨美沂, 林勇.政府统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信息管理视角[J].生产力研究, 2014 (02) .

[3]施威, 熊佳敏.媒介技术演进的社会动因与选择机制[J].新闻传播, 2013 (11) .

[4]邱东, 宋旭光.中国统计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5]施威.媒介技术演进与社会构建: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 2014 (01) .

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 篇8

关键词:矿山;企业;统计;质量

矿山企业在每天的生产与经营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待检验与统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一些优秀的统计软件与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在矿山企业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企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和优化,以便更有效地管理企业,为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矿山企业信息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实。这是最常见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数据不实对国家以及企业自身都带来了很深的危害。数据不实一种原因就是虚报,造假。比如,矿山企业下属的分公司领导为了突出成绩,虚报当月产品实际收入、生产量,骗取国家贴补、工资等等。又如,年底有意瞒报当年超额完成的生产量,为来年骗取国家的生产费用。第二种是信息统计工作的技术性错误。首先由于其收集数据量不够,其次在于其各种数据不加区分,把不同地点、条件、性质的数据混同处理,在技术性加工上比较粗糙,与现实情况有出入。加上统计软件与统计分析的操作失误与分析失误,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数据的逻辑性偏差。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项目、数据之间解释不通。例如,矿山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统计表中,本月生产量不变,但是销售量显著加大,库存量却不合比例的不变。这表明数据有明显逻辑错误。这和统计员的业务水平有很大关系,有些企业长期不搞统计培训,有的尚没有专职统计员,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业务不熟练,统计软件不会灵活运用,造成统计数据逻辑性出现偏差。

(三)数据不完整。对调查数据出现遗漏,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例如,某矿山企业在进行职工文化程度统计中,对车间以上的单位进行抽样,统计结果必然偏高。数据不完整,最终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针对以上问题,矿山企业信息统计工作要认清信息工作的目标,利用专业的统计软件与计算机软件,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才能达到给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的目的。

矿山统计信息处理的目标

二、矿山企业要很据以下几点,达到对信息处理的目的

(一)以计算机统计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调整、充实,并对数据的信息量扩充,将信息数据覆盖整个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系统既要考虑企业日常管理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宏观发展定位。

(二)统计人员要开发适合企业的统计系统,以便于企业系统自身的维护利用和推广。

(三)系统实现智能化的要求,逐渐发展成随时随地上报数据,自动生成分析结果,自动检验科学性合理性等自动化分析系统。

(四)加强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强化数据库的权限管理,强化数据处理的监管,并提供恢复处理功能。

(五)发挥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结合人工分析,建立模型库管理系统,并提高其处理与分析能力。冶金矿山的操作流程与统计数据涉及的专业面较宽、专业数据比较多、各个报表数据的定义公式较为繁杂,从不同产品、不同标准、不同材料等等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矿山企业的统计工作与信息管理工作,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与标准。要充分考虑数据处理程序对實际工作的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信息统计质量的方法

(一)强化统计设计阶段质量。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步,是决定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简化,会给统计数据工作过程带来很多临时性的问题。统计设计首先要科学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即由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的要求。满足数据统计目的精度与质量的要求。第二,应该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与对应的统计计算方法。对统计资料的搜集,要对全过程实行全面监督,严格统计制度的管理规定,要将统计数据的范围扩展的全面、精准。计算矿山企业矿产品的平均质量指标,要按照要求,从每一批矿石的质量指标和重量指标加权平均,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准确,不能计算算术平均。而且要将时间与波动因素考虑进去,科学谋划。

(二)严把数据整理鉴别阶段。统计资料的整理鉴别阶段的差错对数据统计十分重要。一旦资料不准确,势必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数据资料的适用性与来源的可靠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对于残缺的资料,需要进行补充;对口径不一的,要寻找有效的参照依据;对有问题的数据,要反复进行核实,以确保高质量的资料进入处理阶段。例如矿山企业设备更新后,原有工具的更新,固资的更新,如果还按以前的指标与方法比较矿山生产电耗和油耗,必然产生统计不科学合理的问题。

(三)提高统计工作人员技术水平。首先,要提高其运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的技术,同时提高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水平。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与spss等软件是统计人员不可缺少的数据分析技能,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可将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找到经营差距,挖掘潜力。其次统计工作者应注重提高自身分析能力。统计人员应当兼具分析数据,当好参谋的作用。统计人员的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统计数据与信息处理的质量。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但缺乏对经营的分析能力,也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小视,要做到工作严谨,做人诚信,对待数据一丝不苟,始终站在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的前沿。

综上所述,矿山企业必须认识到统计与信息处理工作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必须始终抓好统计数据质量工作,将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关键的管理工作来抓,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抓紧抓好企业的数据甄别与处理工作,为矿山企业管理层提供可靠、完整的参考数据与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邓勃编,分析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论文 篇9

【摘 要】医院经济管理是医院运行的基础保障。在医院的财务、会计以及审计等制度的要求下,医院经济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制定预算、计划、控制成本、审计监督等。现阶段,我国医疗体系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当中,加之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的竞争环境激烈,医院想要从经济管理方面入手,应对当下的严峻形势,可谓是稳固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而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统计信息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究在新形势下,统计信息在医院经济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 统计信息 医院经济管理 作用

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医院的经济管理是促进整个医院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构建和完善医疗经济管理体系是医院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新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而与之相关的统计信息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医院统计信息为医院管理提供大量的医疗信息、管理信息和医学咨询信息,其对于促进医院经济管理有现实意义[1]。新形势下的医院经济管理

1.1 缴费方式更新

目前,医疗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在此背景下,95%以上的居民会采用医保支付方式[2]。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其医院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提高病床周转率、增加医院经济收入。现行的医疗缴费模式是医保结算中心与定点医疗部门签订协议,以医患第三方的模式进行缴费。这种缴费方式的转变,使得医保结算中心的经济管理及运转显得尤为重要。

1.2 “以药补医”机制被弃用

在医院的获取效益中,药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具体而言,药品的差价是各大医院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国家药品流通体制推行之后,这项经济效益来源被阻断。如此情境下,各大医院只能通过控制运行成本的方式提高经济管理效益。与此同时,各大医院还应该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下,做好院内成本核算与控制,以减少运行成本[3]。另一方面,医院还要通过增加有效收入等措施,促进医院经济管理效益提升。

1.3 医疗市场环境竞争日趋激烈

在国家各项医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各大医院需要提升技术水平,更新业务观念,这对于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加之国家支持私营资本和国际先进医疗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医疗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统计信息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医院想要谋求发展,必然需要挖掘内部潜力,才能立足于市场[4]。统计信息在医院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

2.1 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的医疗质量是医院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医院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重要资本。为了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必须需要获取准确的信息源。而信息源的获取需要通过统计信息实现。在统计信息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其准确性,必然需要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医疗指标、质量指标中,包括诊断质量指标、治疗质量指标、工作效率指标、单病种质量指标以及医技科室质量指标,这些指标中,有些能够反映出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等,是医院持续发展需要的数据[5]。

2.2 实施量化管理的基础

现代化医院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决策。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就是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在医院经济管理活动中,各项动态变化,譬如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这些均通过数据来反映。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全面的统计信息,能够帮助领导开阔思路,分析数据,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实施量化管理,以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2.3 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统计信息非常重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和决策层负责推进,其工作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数据;二是监督控制预算的使用。这两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进行。因此,在财务工作中,只用重视统计信息,才能推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一方面,统计信息对于构建信息化的网络系统非常有利。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普及下,医院已经基本更新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6]。这些信息系统的更新主要依赖于统计信息。而信息系统的更新是深化医院财务信息化程度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此,医院的临床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统计信息对于执行严格的预算计划和进行预算控制极为有利。医院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合理调用资金。为此,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和医院的决策层就需要进行预算。每年的预算编制工作都需要制定预算计划,以此来控制经费。由于?t院的预算科目众多,以致于预算超支的情况常常出现,为了及时反应预算科目的经费情况,则需要进行统计信息。借此来执行预算控制,才能控制经费。统计信息是信息反馈的根本,只有真实的信息反馈才能帮助医院管理监督部门了解相应预算科目的情况。结语

综上所述,统计信息在医院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源;二是实施量化管理的基础;三是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自医院推行医疗改革以来,其行政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统计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医院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有效手段。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统计信息工作有利于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医院经济管理,一般是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手段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而在此过程中,医院统计人员有必要做好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经济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的能力下一篇:大数据在物流方面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