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几十年来,英美文学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合格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高校外语院系的英美教学课程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其不足与所处的困境也日益显现出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篇1: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摘 要:“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基本功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并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逐渐加强。目前国内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英美文学课程;课程设置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他要求全面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教学观念,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一门主要课程的“英美文学”课也面临着改革的契机。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课程设置方面提出英美文学课改革的思路。

一、现阶段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要求:“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对外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大多采用“英美文学史+选读”的课程模式,以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这一课程设置在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日益显露出其弊端。其一,文学史教材中的文学知识点数量多且杂,不易掌握;文学选读课程忽视了学生阅读古典作品能力不足的现实,反而多半以古典作品开始。学生学力不足,很难形成学习文学的热情。其二,随着现阶段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大,英美文学的分支也越来越细,而目前高校大多只是侧重讲授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一些相对新的观点鲜有涉猎,客观上造成学生学习文学的盲区。再者,一般文学课都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共开设3个学期,周学时为2-4。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使得课程课时紧,在教学内容庞杂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掌握文学知识和方法,教师往往采取“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对作品理解、分析和评价的状态,何谈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因此,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型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

(一)学生层次各异的特定现实条件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一致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那么改革整个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我们有必要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分析。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的学生虽然学习需求很高,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来自不同省市,英语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水平层次各异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科研学术能力,在改革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课程设置宜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现二元化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现实,英美文学课程可以设置为两个阶段,即文学基础阶段课程和高级阶段课程。

(二)新型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

英美文学基础阶段课程,或称文学基础课,设置为必修课课型,为英语专业所有研究方向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这个层次上,要面向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课程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介绍和主要经典作品的研读上,包括英美经典作家和作品介绍及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的涉猎。学生从整体角度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或作家,才能掌握这部作品或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写作特色,才能形成自已的独特见解,学生在文学课程实践中才能实现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这一阶段的课型包括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史、文学概论等。该阶段可以设置贯穿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每周4学时。有理由相信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及思辨创新意识,真正达到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益。

高级阶段课程,即文学提高课,这一阶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型。在基础阶段的英美文学学习之后,学生已具备较高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有能力胜任英美文学高级阶段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面向基础阶段中具有较高文学爱好和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开设更深层次的专业选修课,例如《英美文学史》(通史)、《文学批评方法》等。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应定位在英美文学史的宏观知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上。课程应引导学生对文学及其文学批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适时向学生介绍批评界的一些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具体作家或文学作品进行专题形式的研讨。通过对文学的深层次解读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多角度解读文本或作家的能力,找出前人忽略的东西,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高级阶段课程主要设置在四年级上学期,每周2学时。高级阶段课程是在基础阶段既得的完整的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基础上,对文学的更深、更宽和更全面的挖掘。这一阶段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与英美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现实价值观念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无疑可以使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上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对课程的参与度和热情。可是传统英美课程考核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同时也容易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重新设置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现代教育更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即将平时的课堂参与考核与期末试卷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英美文学成绩的考核方式。

由于文学具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时应适当增加问答题、论述题等分析性题型的比重。根据上面提到的课程设置的不同,期末试卷具体考核操作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英美文学基础阶段课程试卷考核要侧重考查学生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主要经典作品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上,应为闭卷考试;高级阶段课程试卷考核应着重于对学生英美文学史的宏观知识和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的考核上,尤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比如对具体作家或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或对比分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独创性观点。

总之,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应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对文学作品的自主解读。只有这样,英美文学课程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新型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他们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念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英美文学课程应与时俱进,寻求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新思路,不断更新、完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国内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安海,孙文宽.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张生珍,关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6).

作者:曾秀烨

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篇2:

高校外语院系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与思考

[摘要]近几十年来,英美文学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合格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

用。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高校外语院系的英美教学课程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其不足与所处的

困境也日益显现出来。鉴于此,文章对高校外语院系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一些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更好地

促进高校外语院系英美文学教学。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作者简介]杨秋娟(1977-),女,陕西富平人,渭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陕西渭南714000)

20世纪

20年代以来,英美文学课一直是我国高校外语院

系的主干课程,也曾一度被视为真正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多

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设置使外语专业的学生人文素质

得到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增强,知识面也有了很大程度

的拓寬。然而,人们也不难发现,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不断推进的今天,高校外语院系的英美教学课程也面临越来越

大的挑战,其不足与所处的困境也日益显现出来。鉴于此,本文

对高校外语院系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一些探索,并提出一

些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英美文学教学。

一、高校外语院系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几点不足

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多种类型中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其后果之一就是文学“边缘化”:文学

已降为文化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其影响力大大减小。作为高校

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英美文学课程也受到了一定的冲

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严重不足。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实用主

义教学思想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受到了冷落,其课时被大大压

缩。据笔者所知,大多数高校外语院系只有在三年级阶段才为

本科生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每周两个课时,持续一年或二年。但

英美文学课程专业性强,历史跨度大,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经过

一两年的学习,学生无法做到系统地学习文学知识,从而无法打

下坚实的文学基础,也无法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2.师资力量薄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外语思维

方式,大多数学校的文学课都聘外籍教师担任,但由于教师的流

动性较大,且外籍教师知识面和文学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文学

理解上的障碍。虽然有些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由中国教师担任,

但大多数为年轻教师,文学功底不够深厚,往往对文学课的教授

表现出信心不足、畏惧的心理。

3.课程结构略显单一,教材老化,授课方式缺乏创新。现阶

段文学课程的结构为“文学史+选读”。其重点在选读,即系统

地向学生传授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大多数院校的文学选读教

材,其编排往往不顾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总是按照年

代顺序编排,以史为序,初学者首先接触到的是晦涩难懂的古典

作品,其繁难的内容挫伤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打击了

他们学习的信心。此外,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教师难以对授课方

式进行创新,他们只能沿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解读经书

式地精解语言难点,文学课往往上成了语言课。文学作品被解

析得支离破碎,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丧失殆尽。这种“填鸭式”的

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在文学课

堂上的主体地位,使文学课程所特有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

建学生审美人生境界”的教育功能难以实现。

二、开设英美文学课的重要性

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把英美

文学列为英语专业知识主干课程。新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

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原著的能

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与分析英美文

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

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开设英美文学课

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文学批评能力,培养其审美情

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其审美个性化,从整体上促进其人

文素质的提高。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从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来看。结合现阶段英美文学

的教学现状,范谊教授将本课程的目标内涵划分为五个层次。

其一是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教师应该鼓

励和指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原著作品阅读的全过程,逐步消除学

生对英美文学的隔膜感,激发起学习英美文学兴趣。其二是基

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教师应该向学生系统

地介绍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和脉络以及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主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主流作家等常识性的知识,进

而帮助他们获得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其三是基于理论思辨的

审美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介绍文

艺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方法,结合具体文学

作品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读、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其四是

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通过英美文学认

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national

character),拓宽学生的思想疆

域和文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

力。其五是基于人文关怀的哲学层次。这一层次要求教师在陶

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其视野、使之认识人生、丰富其精神文化生

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学

课程的在反思生活和表达悟识方面的價值。这五个层次要求我

们在英语专业学习和教学中,在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

同时,更应关注并引导其人文性和思想性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

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文学修养及敏感性。

2.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的外语专业的

人才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经济的需求,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

多。根据《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世纪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21

世纪的外语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应该具有宽

广的知识面。文学作为诸多学科领域的一分子,是培养学生的

诸多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探讨作品里

面所涉及的深刻的社会人生问题,学生可以窥到哲思的门径。

王守仁教授曾经也说:

“文学课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

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

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

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

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以上的分析表明,在英语

教学中,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

英语人才铺平道路,而且也能满足他们在信息时代的国际交流

中,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提高思辨能力的渴求。

三、反思与建议

1.改变文学选读教材编写中的传统思维模式,加快教材建

设。笔者认为,新编教材应该注重理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即将

文学理论、文学术语和文学的基本构成成分纳入进去。这就要

求文学教材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有必要增加批评理论和批评

方法的介绍和训练,只有这样,理论的意义和活力才能在实践中

得以展现,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变得晦涩玄奥,学生才会积极主动

地参与文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

材的编写者应充分考虑到教材最基本的功用,即让学生通过教

材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了解社会,了解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

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学、文化和其他相关的

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再次,新编教材应该着眼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应强调合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培养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最后,新编教材不应

制约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应给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留有

一定的空间,要让学生感到外语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给教与学

一个多维度的课程体系。

2.合理安排课时,平衡完备课程设置。程爱民教授等的《关

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的调查结果显

示,对大多数高校外语院系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周所开设

2学时的英美文学课程很难保证他们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

学习,更谈不上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所

以笔者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课时数

和学习年限,以满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

面,应该尽快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其弊端在前文已经作了

详细的描述。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的分析和感悟能力,有

学者建议我们应该借鉴南京大学英语系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模

式,即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定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文学作品,

要求其对所选作品进行完整具体的阅读,同时教给他们欣赏作

品的方法;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阅读老师指定的文本,应用

老师讲过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基于自己对作品

的理解,写出读书心得。

3.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授课模式,重视读者对文本的阅读

体验和再创造。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是已

完成的含意结构,但它的含义其实是读者个人的“产品”或“创

造”;把文学批评的注意力从作品文本转移到读者的反应上,聚

焦在读者对作品文本的内容系列的复合解说的反应上。把这一

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对文

学作品的评价,往往不同的主体赋予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理解

与意义,从而构成了对人文世界的理解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然

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种理解都能揭示出文本中人文世界

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模

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

动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同时,在学生主动解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不断地回归到文学对象上,深

入理解、剖析,使其抛弃纯主观的部分,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文世

界的有限实质。

4.优化师资的配置并加强培养。传统的外教授课虽然可以

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感受不同于中国的

文学欣赏角度,但如上文所述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教

师恰好能在文化沟通性、教学连贯性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补充作

用。因此,在文学教学师资上,应实行中外结合,合理互补。此

外,各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如鼓

励他们在职进修或攻读学位以更新他们现有的知识;创造条件

使更多的年轻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讨会,及时掌握国内

外英美文学研究的新动态,吸取新的文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到,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化

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高校外语院系英语教学已经暴露出了“轻

人文、重技能”的弊端。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的今天,要

发挥文学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功效。我们要根

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时,平衡完备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英美

文学授课模式,优化师资的配置,使英美文学课程摆脱现在的

“被边缘”命运,重回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今后外语专

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外语教

学,2000(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

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2000.

[3]范谊.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4]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作者:杨秋娟

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篇3:

翻译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与策略探析

摘 要:高校翻译本科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英语翻译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应采取合理有效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促进学生翻译技能和文学素养的提高,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通过分析翻译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具体如何调整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翻译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教学目标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高校翻译本科专业应运而生。翻译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英汉双语基础和娴熟的双语交际能力,掌握多方面翻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教育、科技、商务、传媒、法律和旅游等多个领域从事口、笔译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翻译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1)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英汉语口语及书面语表达能力。(2)全面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熟悉翻译理论,掌握多种文体的口译和笔译基本技能。(4)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具备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5)具有全面的人文、科技知识素养,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1 . 教学目标与价值

在此基础上,翻译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归纳为: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西文化文学知识;培养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翻译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很多翻译专业的学生排斥英美文学课,缺乏学习文学的动力与兴趣,仅仅满足于学习语言技能而忽视了自身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另外一方面,一些高校的外语院系没有给予英美文学课程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英美文学课程不仅由必修课沦落为选修课,而且在翻译专业教学计划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学分数和课时数都偏少。同时文学课程的授课规模也由二三十人的小班上课变为近百人的全年级大班授课,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难以保证。

事实上,英美文学课一直是翻译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文学作品为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语言素材,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及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各类文体及语篇风格,从而洞察作品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势必增强学生对英语的领悟和实际运用能力,即表现为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素质的提高。第二,英美文学课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价值取向等。同时,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典故、格言、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及英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促成学生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英美文化知识的丰富不仅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第三,掌握一定的英美文学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的结晶和人民智慧的体现。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其间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感受到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 教学策略探析

强调英美文学课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实用英语。事实上,两者相辅相成,具有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共同目标。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娴熟的语言技能和相关的国际商务、经贸等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形势。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

2 . 1 精选博览,夯实语言基本功

近年来一批质量较高的英美文学教材出版,大大丰富了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但是,仍有不少教材存在着内容陈旧、编排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可读性等问题。因此,教材本身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鉴于此,英美文学教师应充分、灵活利用现有教材,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并适当拓展教材内容,从而最大程度上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首先,导入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供文学阅读材料,扩大学生阅读面。目前高校翻译专业文学课一般都在三、四年级开设。在这期间,迫于强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或是忙于实习、兼职,或是准备各类证书考试,也就很难有精力和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了。实际上,根据笔者的调查,随着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已具有初步的阅读英语原著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选取合适的文学作品编辑成册,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假期或课余阅读。这些文学阅读材料应包括小说、寓言、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最关键的是能让绝大部分学生读懂和喜爱。这种措施不仅有效落实了英美文学课程所要求的阅读量,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为其进入高年级系统学习英美文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 2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培养文学文化素养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基本采用“填鸭式”、单向输入型的“三段论”教学方法。教师一般先罗列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作品梗概;接下来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几段原著节选并讲解语言点;最后分析人物、情节和主题,总结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则被动地听课记录,很难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要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首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而不应阻碍学生和文学作品的动态交流。文学课上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策略,即给学生布置课题或提供几个不同的评价角度,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准备,在第二次课上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阐明各自的观点。其次,教师有必要适当介绍文学理论及文学欣赏的方法。传统的英美文学课上,教师分析主题思想、语言特色、艺术风格时照抄照搬书本内容,缺乏创新和独到见解。这种做法违背了科学的教学规律,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具体作品扩充必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讲解文学术语,介绍文学批评的方法,消除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距离感,使之逐渐学会如何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随着英语教学手段的改进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电影、光盘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英美文学的教学活动也因此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由此可见,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前提下,英美文学课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英美文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经常查阅英美文学资料,了解英美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丰富文学理论知识,加强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分析作品、灌输知识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将单向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多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从而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质量。

2 . 3 改革传统考核模式,启发学习自主性

考试是教学评估的主要方式。考试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传统的英美文学考试内容多为需死记硬背的题目,命题缺乏可信性和有效性,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又对文学教学起了不良的导向作用。所以,有必要改革目前的考试方法和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考查学生文学批判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题目。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还应结合平时的读书报告和课堂讨论的表现,尽量真实地反映学生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情况,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策略的转变。

3 .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翻译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英语人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原有的英美文学教学策略也应及时调整以求得生存与发展。英美文学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教材,拓展相关内容,还要打破僵化的教学形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文学作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对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口、笔译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和中西文化文学知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英美文学课程将在翻译专业教学中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程爱民.英美文学教学:调查与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何三宁、蒋云美.对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几个概念的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3(11).

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郑友奇.非英语专业教材现状暨第五代教材编写新理念思考——基于教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11).

作者:夏玉玲

上一篇:银行调查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