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课本(精选8篇)
第一节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带来的问题:
1、因生产集中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
2、住宅问题,尽管资产阶级在不断建造房屋,但本质是牟利或者是政治原因,广大群众仍然居住在贫民窟中
3、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新建筑类型的需要。结果:两种倾向: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
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改变代表:雷恩的伦敦改建计划(十七世纪)
奥斯曼的巴黎改建计划(十九世纪后半叶)(各种原因而切开工人街区,改造仅限于主要街区,而他们背后的贫民区的混乱现象无法克服)
第二节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中主义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
地点:欧美
原因: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
方式:利用过去的历史样式 目的: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古典复兴:
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概念:是起源于十八世纪的法国,是资产阶级批判宗教迷信和所谓封建制度永恒不变等传统观念的运动,曾为资产阶级革命做舆论准备。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核心: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自由,平等,博爱
影响:唤醒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
古典复兴原因: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它反映了王公贵族生活日益奢侈与腐化,封建王朝走向末路。当时的建筑上大量使用繁琐的装饰与贵重金属的镶嵌,同样引起了厌恶,认为它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观,因此要求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段来代替那些繁琐与陈旧的东西。在探索过程中,试图用古代的外衣来扮演进步的角色。
在各国的发展:大体上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希腊式样较多。范围:公共政治建筑运用多,一般市民住宅、教堂、学校等运用少。
法国:十八世纪末到时就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据点,也是古典复兴运动的中心。
巴黎万神庙,1755-1792建造,开始是教堂,后改为供奉名人之用,罗马复兴思潮在法国盛行的标志
部雷(伟人博物馆方案1783、牛顿纪念碑方案1784)、勒杜:运用古典柱式做构图手段,但却趋向简单的几何形体,或使古典建筑具有简化、雄伟的新风格,或力求打破传统轮廓线,但由于只是表现资产阶级一时的英雄主义情绪,故实现得很少。
凯旋门(1880-1836):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部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的手法,形成所谓帝国式风格。
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古典复兴 1)英国的罗马复兴并不活跃,也不像法国那样彻底(英国的罗马复兴建筑代表作品:英格兰银行)。希腊复兴的建筑在英国占重要地位,典型代表建筑:爱丁堡中学、不列颠博物馆。
2)德国的古典复兴亦以希腊复兴为主,代表作品: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建筑师:申克尔)、柏林老博物馆。
3)
美国以罗马复兴为主,代表:1793~1867建的美国国会大厦,它仿照了巴黎万神庙的造型,极力表现雄伟的纪念性。希腊复兴的建筑也很流行,特别是公共建筑,代表:1798年在费城建的宾夕法尼亚银行
浪漫主义
时间: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另一种主要思潮,在建筑上亦有反应。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 背景(较复杂,P7)。特点:浪漫主义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着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他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纪的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有那个机器制造出来的工艺品,并以前者来和古典艺术相抗衡。
※ 先浪漫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的第二阶段:
1)先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的早期):带有旧封建贵族怀念已失去的寨堡与小资产阶级为了逃避工业城市的喧嚣而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情趣与意识。
建筑形式: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还表现为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2)浪漫主义的第二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创作潮流的时期。这时期的建筑以哥特风格为主,故又称哥特复兴。当时大量出现的关于中世纪建筑样式的分析与研究报告为它的出现做了准备,不仅用于教堂,也用于世俗建筑。
※
代表作品:浪漫主义建筑最著名的作品是英国国会大厦。此外,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性作品:英国伦敦和斯塔夫斯的圣吉尔斯教堂,以及曼彻斯特市政厅。浪漫主义建筑在英国、德国流行较广,时间也较早,因为受古典影响较少,而受传统的中世纪形式影响较深;而在法国则正相反。
(三)折衷主义
※ 时间: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 特点(概念):折衷主义越过了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和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合成各种样式。所以折衷主义也称之为“集仿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总体形态上仍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在建筑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
原因:
1、一切生产都已经商品化,建筑业毫无例外的需要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上标的要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
2、考古,出版事业发达,让人们更容易认识古建筑等各种遗产
3、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新建筑类型的出现等造成了当时建筑艺术观点混乱
※
影响与代表作:在欧美的影响非常深刻。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与20初又以美国较为突出。
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P10)、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奥斯曼改建巴黎的据点之一。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并掺杂了复杂的洛可可雕饰。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巴黎圣心堂
※ 发展: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博览会,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一次大检阅。法国大革命以后,古典主义大本营的皇家艺术学院,经调整扩充后改名为巴黎美术学院,它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整个欧洲和美洲各国艺术和建筑创作的领袖,是传播折衷主义的中心。20世纪前后,“新建筑”运动产生并发展,一度占主要地位的折衷主义思潮逐渐衰落。
第三节、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 背景: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促使建筑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建筑材料、结构技术、设备、施工方法不断出现,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也必然要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
※ 发展概况:①初期生铁结构—→②铁和玻璃的结合—→③向框架结构过渡—→④升降机与电梯—→⑤图书馆、市场、百货商店、博览会与展览馆
①古代建筑中已有金属作为建筑材料的应用了,但作为大量性、主要性的建筑材料的应用则始于近代。
Eg:英国塞文河上的第一座生铁桥,大跨:勃洛克林森德兰桥(伦敦),跨度30m,高12m。1801年泰晤士河桥。
1786年巴黎法兰西剧院的铁结构屋顶,工业和民用建筑铁构件的运用,曼彻斯特的萨尔福特棉纺厂(1801年),英国布莱顿皇家别墅,奈希设计。
②eg:巴黎老王宫的奥尔良廊,1833年建的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物——巴黎植物园的温室
③框架结构最初在美国得到发展,主要特点: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Eg:纽约哈帕兄弟大厦
④随着工厂与高层建筑的出现,垂直运输是建筑内部交通的一个很重要问题,从而促使升降机的发明。
⑤随着生产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变,在19世纪后半叶对建筑提出了新的任务——建筑必须跟上社会的需要。这时建筑负有双重职责:
一方面,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建筑类型的问题(如火车站、图书馆、百货公司、博览会等); 另一方面,更需要解决的是新技术与旧建筑形式的矛盾问题
因此,建筑师必须了解生活并要解决工程技术与艺术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迫使建筑师在新的形势下摸索建筑创作的新方向。
圣吉纳维夫图书馆,1850,拉布鲁斯特,法国的第一座完整的图书馆建筑,铁结构、石结构、玻璃材料在这里得到了有机配合
巴黎国立图书馆,拉布鲁斯特第二个著名作品,地面与墙全部用铁架与玻璃制成,既可以解决采光问题,又可以保证防火安全,在内部几乎看不到任何历史形式的痕迹,一切依照功能布置,但在其他部分处理上仍旧有折中主义的影响、纽约华盛顿商店,1845,保持了仓库外观
巴黎廉价市场,1876,第一座以铁和玻璃建造起来的具有全部自然采光的百货商店、※ 博览会与展览馆:
博览会的产生是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品在世界市场竞争的结果。其发展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范围是国家性质的,在巴黎开始和终结;第二个阶段的范围是国际性质的占据了整个19世纪后半叶,博览会的展览馆成为新建筑的试验田。
在国际博览会时代,有两次突出的建筑活动:①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展览馆;②188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博会中的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
“水晶宫”展览馆(设计人:帕克斯顿),开辟了建筑形式与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1936年毁于大火;此后,世博会中心由伦敦转到巴黎。1889年的世博会是这一历史时期发展的顶峰,主要以高度最高的埃菲尔铁塔与跨度最大的机械馆为中心
第四节
对解决城市矛盾的探索 ※
(一)巴黎改建
概况:由奥斯曼执行改建。1853年起,干道规划是十字形+环形,以爱丽舍田园大道为东西主轴,改建的重点以卢浮宫至凯旋门最为突出。当时19世纪的巴黎曾被誉为世界上最近代化的城市。局限性:巴黎改建的局限性在于炫耀国家权利,没有顾及广大劳动群众急切需要解决的居住、工作、文化和休息等问题。
(二)“新协和村”
概况:19世纪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的欧文提出“新协和村”,其特点是:长方形大院布局的村落,村内生产和消费均自给自足,村民共同劳动,劳动成果平均分配,财产共有。
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社会主义城市。他们的实践虽然在当时未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其进步思想,对后来的诸如“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三)“田园城市” 概况:“田园城市”的理论始创于19世纪末,理论创始人:霍华德(英国社会活动家,曾提出“城乡磁体”)。理论创始人鉴于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提出了亦城亦乡的田园式城市布局,使其兼具城乡两者的优点并解决资本主义城市固有的矛盾。这个理论受欧文的“新协和村”的影响最大。
影响:霍华德提出以母城为核心,围绕母城以发展子城的卫星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比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前进了一步,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现代英国卫星城镇的理论基础,其后各国的卫星城镇理论与新城运动都受它的影响。(英国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奇沃思田园城市;第二个是:韦林田园城市)
(四)“工业城市”
概况:由法国青年建筑师加尼埃提出,几乎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同时。
(五)“带形城市” 概况: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9世纪末提出。他提出:城市发展应依赖交通运输线而形成带状延伸,使城市既接近于自然又便利交通;城市应有一条宽的道路做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的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六)美国的方格形城市 概况:这种由测量工程师划分的方格形布局不能理解为某个城市的规划,而只是在使用马车时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大城市应付工业与人口集中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
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者:柏林宫廷剧院(申克尔)旧博物馆
1德国著名建筑师申克尔,开始热心于希腊复兴后多次出国考察。并在建筑设计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摸索,如柏林百货商店和一个图书馆,其柱式和檐口简化,窗加大。
2德国还有一个建筑师桑泊,原先致力于古典建筑后受折衷主义影响,试图将建筑符合时代精神,并将艺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出了两本书思想比较激进。
3法国的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圣吉纳维夫图书馆与法国国立图书馆设计中,使用了新的材料与结构,虽然没有跳出一般的建筑格局,但是造型开始净化,对后来的建筑有一定示范作用。
欧洲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
(二)艺术与工艺运动:
时间、特点: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艺术与工艺运动”,是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社会与文艺思想在建筑和日用品设计上的反映。它赞扬手工艺制品的艺术效果、制作者与成品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自然材料的美。
人物、代表作品:罗斯金,莫里斯。建筑师韦布在肯特建造的“红屋”(莫里斯的住宅。红砖建造,不加粉刷,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
缺点:莫里斯和罗斯金的消极方面,表现为把使用机器看成是一切文化的敌人,他们向往过去,主张回到手工业生产,显然是向后看的,也不合时宜。
(三)新艺术运动:
时间:在欧洲真正提出变革建筑形式的信号是:19世纪80年代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艺术运动。(19世纪中叶以后,布鲁塞尔成为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中心)
特点:
在建筑上,他们极力反对历史样式,意欲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装饰方法。新艺术派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持了砖石建筑的格局,一般比较简洁。在绘画与装饰主题上喜欢用自然界的草木形状的线条,以及易于制作的各种铁构件。
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植物形花纹与曲线装饰,才摆脱掉了折衷主义的外衣。新艺术运动在建筑中的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终不过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反对传统形式而已,未能全面的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
人物、代表作品:
※ 奥太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1893)※ 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费尔德,设计的德国魏玛艺术学校;(1906)
※ 在德国,新艺术运动称之为:青年风格派(代表人物:贝伦斯、恩德尔)。主要据点是慕尼黑,真正有成就的地方是达姆施塔特(曾在那里举行过一次广泛的现代艺术展览会,参加的艺术家与建筑师中比较著名的有奥尔布里希与贝伦斯。不仅建造一座展览馆,还就近一个公园里让各种艺术家自有布置建造房子,形成艺术家之村。把建筑作为复兴艺术的起点,将建筑设计和新艺术结合起来。在这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奥尔布里希设计的路德维希展览馆1901)。
※ 在英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麦金托什,他的代表作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图书馆部分。
※ 在西班牙,代表人物是高迪。虽被归纳为新艺术派,但在建筑艺术形式的探索中却另辟蹊径:独创了具有隐喻性的塑性造型。代表作品: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
(四)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 ※ 奥地利:
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瓦格纳代表作: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和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他主张对现有的建筑进行“净化”,使之回到最基本的起点,从而创造新形式。
瓦格纳的见解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以至后来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成立了“分离派”,宣称要和过去的传统决裂,并由奥尔布里希设计了维也纳分离派的展览馆。分离派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和霍夫曼。他们主张造型简洁,常是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只有局部集中装饰;但和新艺术派不同的是装饰的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走向简洁的道路。、在维也纳的另一位著名建筑师是洛斯,是在建筑理论上有独到见解的人。当瓦格纳还没有完全拒绝装饰的时候,洛斯就开始反对装饰,并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舒适为主。代表作: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P37),是一完全不同于折衷主义并预告功能主义的建筑形式
※ 荷兰
在北欧,对新建筑的探索以荷兰较为出色,著名建筑师:伯尔拉赫。他对当时流行的折衷主义艺术深为痛恨,也提倡“净化”建筑,主张建筑造型应简洁明快及表现材料的质感。他的代表作品: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P38),但是它正立面的连续券门,上部圆窗和檐下小齿饰让人联想到罗马风格;对阿姆斯特丹作了两次城市规划。认为城市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规划道路系统,主义人民生活需要,适当布置绿地及室外公共场地,并要有统一的城市风格。他还是最先把赖特的作品从美国介绍到欧洲的,对荷兰甚至对北欧现代建筑的发展都有过较大的影响。
北欧较偏僻的多湖泊、森林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19世纪末受到了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20世纪初,在探求新建筑的运动中,著名建筑师老沙里宁设计了赫尔辛基火车站是那一时期的杰出实例,形体简洁、空间组合灵活,为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节、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 时间: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背景:南北战争以后,···(P39),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芝加哥迅速发展。···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区内建造尽可能多的面积,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涌现。这些建筑改如何建造:是在原来的建造方法与美学观点下争取层数的增加,还是应有较大的变革或革新,是当时摆在所有与此问题有关的人面前的问题。“芝加哥学派”就此应运而生。
※ 发展:芝加哥学派最兴盛的时期是在1883年到1893年之间。它的重要贡献是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型基础,和在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筑造型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
代表人物、作品:1)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工程师詹尼;代表作:第一莱特尔大厦。2)理查森设计的芝加哥马歇尔·菲尔德百货批发商店。3)伯纳姆与鲁特于1891年设计了莫纳德诺克大厦,是芝加哥最后一座采用砖墙承重的高层建筑(1892年设计的卡皮托大厦却是一栋金属框架结构,折衷主义外衣和东方式的屋顶,是19世纪末以前芝加哥最高的建筑。由此可见,芝加哥学派对现代高层建筑的探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曲折、有反复的探索道路。其焦点表现为:对新旧结构方法与新旧形式上的取舍上)。
伯纳姆和鲁特的一件被公认为是当时芝加哥学派的杰作是:采用了先进的框架结构与大面积玻璃窗的里莱斯大厦。
4)霍拉伯德与罗希设计的马凯特大厦,是90年代末芝加哥优秀的高层办公楼建筑的典范。5)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得力支柱与理论家,他的理论与实践使当时致力于探索高层建筑设计的芝加哥进步工程师与建筑师足以成为芝加哥学派。他首先突出了建筑的功能,并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惊人口号。代表作:C.P.S百货公司大厦
※
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新建筑运动中所起的作用(P43):
首先,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摆脱了折衷主义的羁绊; 其次,它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使芝加哥成为了高层建筑的故乡; 最后,使建筑艺术反映了新建筑的特点,简洁的立面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不足:芝加哥学派并不能摆脱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所有这些成就只能为资本家作为追逐利润的投机手段,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多半集中在市中心区域一带,地价昂贵与追逐利润逼使他们不断向高层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城市卫生与交通问题。
※
“商业古典主义”风格产生的背景:1893年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全面复兴折衷主义风格的做法,是对当时刚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的一次沉重的打击,它反映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借用古典文化来装饰自己的门面,以之争夺世界市场的思想。从此,芝加哥的高层建筑中不少采用了象征美国大工商企业的“商业古典主义”风格。
※
除芝加哥外,纽约在本时期内的高层建筑发展也很快,如伍尔沃斯大厦,采用哥特复兴式手法,并由此而有了“摩天楼”一词。
(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 赖特,美国著名现代派建筑大师,创造了融合浪漫主义想象力并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他后来提出的“有机建筑”便是这一概念的发展。
草原式住宅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特点:在造型上力求新颖,彻底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草原”用以表示他的住宅设计与美国中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结合之意。代表作:威利茨住宅、罗伯茨住宅、罗比住宅等。草原住宅的特点:
1、与大自然结合成一体,不破坏自然条件。
2、平面略呈十字型,在十字交叉的地方设壁炉,以壁炉为中心,向外发展。
3、立面水平式构图,以烟道为中心,展开水平构图。
4、窗户非常大,以利于室内外相结合。
5、利用自然材料,并表现自然材料的质感。
6、流动空间。
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当时在芝加哥城郊颇受欢迎,但未受美国的普遍重视,但其名声传至欧洲,并引起德国、荷兰的极大兴趣。草原式住宅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对现代生活的需要与对建筑艺术猎奇的结果。赖特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框框下,走上体型组合的道路,创造了新的建筑构图手法,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第四节、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
背景:大工业生产为建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试验机会。钢筋混凝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广泛的采用,给建筑结构方式与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20世纪的头十年里几乎被认为是一切新建筑的标志。
※
代表:钢筋混凝土首先在法国和美国得到发展。
1)
博多在巴黎设计的蒙玛尔特教堂,是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建造的教堂。接着,钢筋混凝土结构传遍欧美。
2)
法国著名建筑师佩雷,善于运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表作品: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
3)
法国另一个建筑师是加尼挨,也善用钢混机构。曾做过“工业城市”的假象方案(全部建筑均为钢混结构)。
4)
瑞士著名工程师马亚尔,在苏黎世城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无梁楼盖的仓库。第五节、德意志制造联盟
※
背景:德国在19世纪末的工业水平迅速赶上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和法国,而跃欧洲第一位。为了使后起的德国商品能够在国外市场和英国抗衡,1907年出现了由企业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全国性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
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建筑师们,认定了建筑必须和工业结合这个方向。其中享有威望的是贝伦斯,代表作是在柏林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透平机车间和机械车间,成为现代建筑的先行者。贝伦斯的这座透平机车间为探求新建筑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在现代建筑史中是一个里程碑,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格罗皮厄斯和A·迈尔设计的法古斯工厂,是在贝伦斯建筑思想启发下的新发展。第三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背景与建筑活动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前后30个国家卷入这场战争,七千万人被驱使上战场,战死一千万人,伤残达二千万此外还有大量平民死于战祸,欧洲许多地区遭到严重破坏。从1917-1923年期间欧洲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危机(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一样),这时只有美国和欧洲中立国家,荷兰、瑞士有些发展。美国发战争财使其实力急剧膨胀,到1924年以后欧洲各国经济逐渐恢复过来,生产开始上升,但到20C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生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其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资本主义世界来说,两战之间的二十年时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1917-1923年,资本主义体系受到震憾期,欧洲陷于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中。
(二)1924-1929为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并出现高涨,这时期建筑活动随立兴盛,美国发了战争财,建筑活动相当兴旺,城市中的高层得到发展。
(三)1929-1939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酝酿和走向新的世界战争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建筑活动,战争中大量房屋被毁需重建,由于建筑材料供应不足,房价昂贵,这样新材料就显得更贵,再加上新建筑方式本身尚不成熟,所以也就不可能大量采用新技术去建造新型住宅,人们乐于采用传统方式建造住房,这样对新材料新技术兴趣减少了,尽管如此人们在20年代各国在住宅方面所做的技术革新工作并没白费,它为Ⅱ战以后住宅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建筑技术的进展
(1)、焊接技术的成熟、钢结构的出现及在高层中的运用与推广;(2)钢筋砼结构的普遍应用,钢混整体框架的大量应用;(3)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陆续出现,如1929年克罗斯提出超静定结构的渐进法及结构动力学,结构稳定等等也取得了重要成果;(4)大跨和溥壳结构出现,(5)新的建材陆续用于建筑中,如①铝材室内外装修;②不锈钢和搪瓷板开始用于面;③玻璃产量加快,品种增多;④建筑设备发展加快;(6)建筑施工技术也相应提高(1930、3、1-1931、5、1帝国大厦的建造。帝国洲大厦的建成综合体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科技水平,五天一层,共102层)。
第三节
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战后初主要是两种流派:
一、古典复兴;
二、折衷主义。
一、古典复兴:纪念性建筑和政府性建筑及一些银行保险公司仍然用古典柱式来象征其坚强实力,以及1929-1934年的曼彻斯特市立图书馆也是这样,这类建筑内部常采用钢筋砼结构,外形柱式仿古,看不到里面的内容,形式与内容明显不统一。
二、折衷主义:折衷主义的不断出现—1923年落成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这座建筑包括了希腊的、罗马的、拜占廷、威尼斯、罗马风、哥特式以及文艺复兴等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建筑式样,设计组织的很好,建筑形象也很优美(折衷主义到现在也很流行)。
战后初期的以上两种流派,在美国比在西欧持续时间更长。
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社会生活的变化,建筑功能要求的日益复杂化,以及材料、结构、层数、建筑体量等等方面的变化,使得继续套用历史形式越来越困难,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由于三方面原因而在建筑艺术探索上出现了新的派别。
三个方面原因:
1、经济的拮据,促使建筑讲实用;
2、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及材料、结构的更新,要求创出新的使用功能的建筑类型;
3、政治思想状况为建筑革新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气氛,后来的主要流派有: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和构成派。
第四节
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及构成派等,原是美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派别,其对建筑设计思潮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提出解决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如:功能与形式;过去与现代;建筑与科技。
建筑的发展方向及与当时社会科技材料,如何使用配合及怎样去创造新的形式,建筑师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等等这些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有很多人进行了探索,如美国芝加哥学派、奥地利的瓦格纳、路斯、还有法国的贝瑞,荷兰的贝尔拉格,德国的贝伦斯等人,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的设计,但他们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设计上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也没有产生一批成熟的作品,所以他们的努力只是新建筑运动的酝酿和准备,是量的积累。
量变到一定程度就要发生质变,在Ⅰ战以后欧洲社会经济及建筑发展中的矛盾极化,导致了一些年轻建筑师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其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他们设计的包豪斯、巴塞罗那德国宾馆、萨沃伊别墅就是其主张的成熟代表。这三个人在1910年前后都在贝伦斯事物所工作过,而具在Ⅰ战之前,已脱离了学院派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有设计房屋的经验,Ⅰ战之后,他们都积极地跳出来站到了建筑革新运动的最前列。
战后二十年代(1920-1929)资本主义经济恢复期,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这样他们就有了设计的机会,以反映他们的主张,其中包括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1928年,勒•柯布西耶的萨夫伊别墅,及1929年密斯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观点,又有了一批有影响的建筑实践,还有教育实践,这样新建筑运动声势日益宏大,队伍迅速扩大步伐也渐趋一致.其一些共同的特点为:(1)、功能为设计出发点,注意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2)、发挥建材和结构的性能特点;(3)、把建筑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4)、强调形式与内容一致性,并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6)、废弃表面的外加的建筑装饰。这些观点被许多人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后来又有人认为是“现代主义”国际式等,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等人反对这些名称,认为是对其恶意歪曲、因为其主张建筑应当适应地区和文化的差别,他们不仅认为建筑物的功能作用,还承认人对这些建筑物的精神感受。
格罗皮乌斯:在建筑表现中不能抹杀现代建筑技术,建筑表现要应用前所未有的形象。法古斯工厂(1911):
1、非对称的构图,依据生产的需要
2、简洁整齐的墙面,只有玻璃窗和金属板做的窗下墙,没有把窗放在柱子之间,而是放在柱子外表皮上。
3、没有挑檐的平屋顶
4、大面积的玻璃窗
5、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处理,玻璃和金属连续转过去。1914年,格罗皮乌斯在设计德意志利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时又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外墙,这个时期,格罗皮乌斯已明显地突破传统,创造新建筑。他提倡在现代建筑运动中,努力摆脱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的羁绊,力求与现代技术求结合,走彻底工业化的道路。格罗皮乌斯的这种要求反映了工业化以后社会对建筑提出的现实要求。
包豪斯教学特点:
1、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素,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3、强调哥们艺术之间的融合交流。
4、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日本文坛以“门类齐全”著称的第60届读卖文学奖日前揭晓, 小说奖颁给了现年47岁的作家黑川创, 其获奖作品《海鸥之日》描写了主人公在东京调频广播电台度过的一天。在广播所特有的时空交错的氛围中, 前苏联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从300公里上空向地球发出的呼唤“我是海鸥……”与契诃夫名剧《海鸥》中的经典台词交织、回响, 将读者带入亦真亦幻的境地。荣膺本届戏剧奖的是小山薰堂的电影剧本《为逝者送行的人》。现年78岁的女诗人白石数子以诗歌、随笔合集《诗的风景·诗人的肖像》摘得了本届随笔纪行奖, 书中不仅荟萃了金斯堡、田村隆一、理查德·布罗提根等15位现代诗人的杰作, 还追忆了作者与这些诗人愉快的交友经历。引人注目的是, 这15位诗人中包括中国的芒克。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田温司的评传《弗洛伊德的意大利》荣获本届评论传记奖。诗歌俳句奖颁给了时田则雄的短歌集《博罗悉里》 (阿伊努语, 意为“大山”) 。 (舒坦摘编)
●塞林格新作出中文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美国文学大师J·D·塞林格作品《抬高房梁, 木匠们/西摩:小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据称这是该书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至此, 由塞林格本人认可出版的四部作品全部与中国读者见面, 另外三部作品分别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和祖伊》。《抬高房梁, 木匠们/西摩:小传》由两个中篇小说组成。以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的“神童”西摩的二弟作为叙述者, 回顾西摩生前的种种往事, 譬如西摩在婚礼当天作为新郎居然没有出现, 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据悉, 年近九十岁的塞林格是美国目前在世资格最老的大师级作家。 (舒坦摘编)
●《巨塔杀机》中文简体版问世
被誉为“9·11”第一书、并获得2007年普利策最佳纪实类图书奖的《巨塔杀机》中文简体版, 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作者、《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历时5年, 数百次深入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 采访了将近700个与“9·1 1”密切相关的对象。在《巨塔杀机》中, 他以扣人心弦的文学手法, 讲述了“9·11”这一震惊全球的恐怖事件背后的图景, 叙述的主线是四个人相互交织的生活:基地组织的两名领导人本·拉登和艾曼·扎瓦希里;美国联邦调查局反恐部门主管约翰·奥尼尔, 以及沙特阿拉伯情报事务首脑图尔基·费萨尔王子。《纽约时报》评论本书用犯罪小说大师般的紧张感, 详尽叙述了一系列最终导致“9·1 1”的事件。“《巨塔杀机》是一本惊悚小说。同时, 也是一出悲剧。” (舒坦摘编)
●丹·布朗完成新作《所罗门钥匙》
关键词:文学知识 文学教育 语文课本
高中的语文学习应该在初中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尤其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上应该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加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所以实施文学教育,我们必须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
中学阶段对于文学知识的传授,应当秉持“精要,好懂,有用”的方针,所传授的知识应当是最基本的,不应当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应当依托于课程,依托于教学,依托于课堂,在动态的学习中实现其功能,而不是一些体系化的知识教材。所以需要我们对中学文学教育的知识选择及编排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学文学教育需要哪些知识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到“在阅读与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着眼于文学教育的目标,为了完成文学教育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文学知识包括:关于作家和作品的知识,关于文学作品体裁的知识,关于文学史的知识,关于文学阅读与鉴赏知识等。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作家的生活品味与人格品位往往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艺术品位。增进对作家的了解可以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拥有与文本更多的对话视角,使对话更加深入、体会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真实,使文学教育滋润学生心灵的目标得以真正落到实处。新编人教版高中课本将这一知识编排在“题注”中,既介绍了选文的出处、原题、作者的字号、时代、籍贯等知识,也介绍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交待了文章的创作背景。由于作品与我们相隔久远,所以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此文必需的文学、文化知识。
进行文学教育离不开对文学体裁知识的学习。“不同的文体有着其不同的表现方法、语言形式、审美特点、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决定了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审美方式。”[1]
如新编人教版高中课本以“题注”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如课文出处、作家生平、写作背景、题材来源等知识。并在课文的附录资料中,介绍了大量作家作品的知识及文学体裁的知识。
文学史的知识主要指的是中国文学发展史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古典的、近代的,也包括现当代的。重要的作家作品必须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虑。“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中学生应当了解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对世界文学曾经产生过影响的那些作家的简况。”比如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导语中对诗歌发展历史介绍:
“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的传统”,“五四之后对于外国诗歌的大量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语文1》第一单元)
“这一时期(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的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语文2》第二单元)
导语中的知识只是强调一种史的意识,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作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抓住这些知识点,利用中学生已有的历史编年知识,将有关课文在时代坐标轴上准确定位。
“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到要“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阅读鉴赏能力的形成与相关的知识密切相关,其中与文学接受的知识最为密切。如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单元导语很强调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上的共性,反复要求学生:“体验”“感悟”“反复吟咏”“仔细揣摩”“运用想象和联想”。
二、中学文学教育需要哪种知识类型
从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来看,知识可以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只具有静态的性质,而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策略性的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于学习任务的认识,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于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画圈、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包括识字策略、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等一系列的策略。
建国后出现的一系列语文教材,都安排了以记忆性为主的陈述性知识,很少安排程序性知识,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和语文学习习惯只能靠“熟能生巧”,反复操练,这对学生的文学作品学习几乎没有帮助;而策略性知识几尽缺失,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总是处于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文学教育陷入无序性的随意状态。
新的课程标准在语文知识的目标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强调“不是为了单纯获取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取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态的知识成为有价值、活的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基础迅速化为发展性学力”[2]。所以,应该以广义的知识观指导教材的编写,紧扣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教育的理念,在文学教育的知识介绍中,淡化陈述性知识,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如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单元导语中结合选文文体特点,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方法的知识,附录资料中提供了许多文学评论方法和过程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从“怎么做”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与鉴赏的方法和过程;“梳理与探究”部分则是通过专题性的探究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
三、中学课本文学教育知识需要哪种编排方式
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课本呈现出来的,可以说,中学语文知识教学所走过的轨迹与中学语文课本中语文知识的内容密切相关。从总体上来看,课本中文学知识的编排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知识的散点分布:语文知识、文学知识都只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语文教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它应当依托于课程,依托于教学,依托于课堂,在动态的学习中实现其功能,而不是一些体系化的知识教材。所以,在本套课本中文学知识采取的是“散点分布”的编排方式,这些知识是一点点地穿插在课文提示、助读材料、练习、附录资料、以及“梳理与探究”部分的专题活动中的,很自然地同课文、同听说读写的训练融合在一起的。知识来源于课文,又直接用于对课文的分析,对训练的指导,学生就会感到好懂、有用。
但是,如果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散点分布的文学知识也构成了一个系统,形成一条线索。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为例,按照“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鉴赏目的和积极的鉴赏态度;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位、领悟、体验、思考;文学鉴赏的更高能力要求是“努力探寻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课本单元导语中文体和方法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课文注释、习题和一些附录材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增强感受、反复品位、加强领悟、加深体验、积极思考。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经典,不能仅仅止步于了解作品中的作者个人的情感,还应该努力探寻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全人类普通的文化心理,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方法策略。为此,“梳理与探究”部分专门安排了“走进文学大师”这个专题,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可见,课本在落实这些理念的过程中,不是单独依靠一些陈述性的知识概括,而是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过程,用阅读和鉴赏中的精读自读课文做示例,将知识融入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融入在单元导语、“名著导读”的导语,附录材料中的短评和材料以及“梳理探究”部分的总结概括中,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阅读策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这种知识的编排方式是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散点分布的,可以说是“散而不乱”。
总之,就实施文学教育的目的来看,中学阶段进行的文学教育并不是要培养文学家或者专门从事文学的工作人员,而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所以在文学知识的选择上及编排上要力求“精要,好懂,有用”,通过文学知识的帮助,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学生的精神的发展提供资源,并通过文学的学习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
注释:
[1]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84页。
[2]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思想内容:通过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这个悲惨的故事,诗人表达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是一位具有坚强意志的爱国爱民的国王,为解除忒拜人民的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缉凶手。他的动机是崇高而又无私的,行动是坚决的。但最后具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对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斗争构成了尖锐的悲剧冲突。诗人相信命运和命运的威力,但诗人很同情俄狄浦斯,认为命运是不合理的。这种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客观上对命运的合理性的怀疑,正是雅典奴隶主兴盛时期民主派意识的特点及当时雅典自由民面对的尖锐的社会矛盾。
结构艺术:《俄狄浦斯王》被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作者在艺术上利用了戏剧结构的倒叙手法,使剧情发展自然、合理,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悲剧气氛也达到高潮,使观众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加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2.但丁的《神曲》如何表现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神曲》的思想内容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但丁虽然大胆揭露教会的罪恶、抨击贪婪的教会和为非作歹的教徒,但他并不反对宗教本身。他歌颂现实生活,但又把它作为来世生活的准备。他推崇古典文化,但又把古典文化的伟大代表人物作为异教徒放在地狱里,《神曲》表现出来的这种两重性,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矛盾世界的鲜明反映。这说明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但丁在中世纪神学世界观中挣扎着,渴求解放,但又无力完全挣脱出来。而《神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中世纪文学中最早以丰富的形象、广阔的画面反映这一过渡时期的意大利现实,并发出新时代新思想的耀眼光芒的一部史诗。
3.简述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思想内容:《失乐园》是描写人类堕落的长篇史诗,讲述了人祖亚当和夏蛙在伊甸园中原奉纯真无邪,因魔魁撒旦的诱惑而反抗上帝的旨意,以致干堕落致罪的过程。诗中的主角是撒旦(也以恶魔之名出现)是第一个背叛上帝,发动天国叛乱的堕落天使,他的同伴也是破逐出天国的天使。为了唆使亚当与夏蛙反抗上帝,撒旦经历了各种危险和考验。在这部复杂的作品中,人类失去乐园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清教主义,对撒旦的描写则倾注着他的革命思想,正是那些歌颂叛逆者的响亮诗行构成了诗中最动人的篇章。艺术特点:
①雄浑宏伟的风格。除全诗结构宏伟之外,作品中又充满了宏伟的图景。长诗的文字在朴素庄严之中体现出宏大壮丽的美。以无韵诗的体制,抑扬格五音步,铿锵洪亮,但不拘泥,其中多跨行的长句子,表现出雄伟的革命气势和革命激情。
②巧妙隐蔽的讽喻。他在极端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把自己的满腔的革命热诚,在诗中向英国人民诉说。
4.卢梭有哪些重要的文学作品?他对文学发展有什么贡献? 《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爱弥尔》、《社会契约论》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最激进、最革命、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崇尚感情,其思想以自然和人为核心。他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曾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①卢梭对文学发展的贡献是以教育为起点的。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教育和宗教偏见是强有力的批判,对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鼓舞作用,他的按着儿童年龄特点分段进行教育的提法,在教育史上也是重大的进步。
②卢梭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发展加以影响。他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富裕雄辩,而且 饶有抒情风味。他强调感情在文学中的地位;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自我热情地赞颂,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解放。推崇感情,热爱大自然,赞扬自我,这是他文学作品的主要特色,直接影响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 思想内容;
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 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过程。主人公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很努力地找寻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艺术特色
①《包法利夫人》中的现实主义
这首先体现在作品的真实性上。《包法利夫人》这个故事情节是取自现实生活,小说人物也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福楼拜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亲自咨询律师法律相关问题。这种准确性还涉及人物的语言,每个人物都带有属于他自己阶层的语言特征。此外,《包法利夫人》力求描绘出当时真实的世界。他认为围绕我们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每一次都以不同的面孔出现,首先要仔细观察人和事物,然后还原其本来面目。这样的写实态度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法国当时的生活。②创新性的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表现写作技巧的一个重要手段。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创作了一个想象的世界,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准确生动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人物往往使用旁人的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而且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③独特的叙事技巧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彻底地更新了小说的叙事技巧,《包法利夫人》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鼻祖。其创新的叙事技巧不仅为《包法利夫人》在文学史上赢得重要地位,还影响了很多当代作家。新小说作家们在批判巴尔扎克这些传统小说的同时,却大力推崇福楼拜,视其为现代小说先驱。《包法利夫人》的叙述技巧的另一特点是不停变化的叙述视角,并且大量使用间接引语。
《高老头》的艺术特色 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思想内容;
《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粉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不断发生改变,但仍然保持着正义与道德。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物欲横流、极端丑恶的画面,披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艺术特色:
《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多方面地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中进行精确描写,是巴尔扎克艺术的最大特色,这是与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相适应的。
① 典型环境的出色描写。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一方面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
② 典型人物的出色刻画,准确、真实的细节描写。巴尔扎克总是力图为他的人物提供真实、具体的活动背景,从而使人物获得真实感、典型性。他基本上遵循现实主义集中概括的典型化原则塑造人物。
③“人物再现”的方法,就是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起来。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天良”未泯的大学生,但到了《纽沁根银行》里,他已是个银行家脱机生意的得力助手。以后他还得到伯爵封号,当上了部长。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此外,《高老头》在结构安排,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堂吉诃德》
西班牙大师塞万提斯划时代的现实主义巨作
唐吉可德人物形象分析:从故事的表层看,他脱离实际,幻想,主观主义,不顾时代的发展,硬要用单枪匹马的骑士行侠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必然碰的头破血流,成为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另一方面,他知识渊博,热爱自由,向往平等,反对等级特权,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成为具有崇高理想的置个人安危不顾的悲剧性人物。
桑丘人物形象分析:淳朴善良,同事带有几分狡黠,实用主义者紧贴现实,只为谋生保命。两人是既对立又互为补充的形象,前者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了人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到后来,堂渐渐看到理想的梦幻性质,桑则看到他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思想内容
1. 描绘西班牙社会的广阔图景,揭露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 2. 揭露封建贵族荒淫无耻的生活。
3. 表现人民对专制政权的不满和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谴责。4. 抨击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封建到得观念,婚姻制度等。艺术特点
1. 虚实结合,小说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隐含做着对西班牙显示关系深刻的理解和概括。2. 讽刺夸张的手法,作者以多重讽刺视角描写生活和塑造人物,他长借用堂的废话和桑的傻话讽刺鞭挞现实社会。
3. 对比的手法,作者许多地方故意引用骑士小说中装腔作势的词语与实际情况对比,造成极不协调的对照,这种对比既讽刺了骑士小说的矫揉造作,又嘲笑了堂的脱离实际和无病呻吟。
《堂吉诃德》不仅标志着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而且对欧洲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和世界有新颖的想法,他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告诉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谨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当他明明有机会了结奸王生命时,却还想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弃了奸王祈祷时将其杀死的机会,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重整乾坤”的责任重于未能完成。
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里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发展变化的形象,其次,在发展中,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与哈姆雷特的复仇行程鲜明的对比)。最后,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体现了哈对人生的思索,以及苦闷彷徨的心理。艺术特点
1. 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各具性格特点,反面人物中,克劳迪斯阴险狠毒,笑里藏刀,波洛涅斯昏庸腐朽,自以为是,正面人物中,奥菲利亚天真柔弱,真心爱哈,甘心成为他的工具,霍丹旭理智冷静,包邮人文主义的理想,有正义感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农神——得墨忒耳;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火神——赫准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月神——阿尔忒弥斯;家神——赫斯提亚
二、《荷马史诗》
《伊利昂纪》:希腊主将:阿基琉斯;统帅:阿伽门农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奥德修纪》:主要描述主人公奥德修斯返乡途中的海上漂泊故事,是歌颂人与自然斗争的智慧与力量的冒险史诗。
史诗的价值:
思想内涵:
1、史诗反映了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生活风貌。
2、史诗反映了古希腊人乐观进取,肯定人的尊严、力量、智慧,肯定生活、斗
争的意义,主张个体本位的世俗人本主义精神。
3、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的理想。
4、史诗通过对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代希腊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5、史诗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艺术价值:
1、史诗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结构精巧
2、史诗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阿基琉斯:重视荣誉;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暴烈鲁莽;任性、易怒、固执;
重视友谊、有同情心
赫克托耳:理智、成熟;深明职责,英勇无畏地保卫民族利益;富于人情味
奥德修斯:智慧过人,刚毅勇敢,强烈的冒险精神
3、史诗中蕴含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因素
4、史诗的语言质朴、丰富、优美,大量运用“荷马式的比喻”。
简述荷马史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荷马史诗塑造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史诗中的每个英雄都是许多充满生气的性格特征的总和。希腊大将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他集年轻、貌美、勇敢、钟情、意气、暴躁、凶狠、善良、诚挚于一身,他的性格是立体、多元的。其他人物如奥德修斯、阿伽门农、赫克托耳,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简谈荷马史诗的结构特点及艺术成就。
(1)结构巧妙、局部完整,采用以局部带动全体的手法,从关键情节入手,带动整个事件,结构高度凝缩概括,情节集中紧凑。
(2)个性化人物的塑造。塑造人物的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相接合的手法。(要求举例说明)
(3)口头文学特色、荷马式比喻、重复与修饰语的使用。
三、三大悲剧的作者及其思想意义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思想意义:通过其与宙斯的冲突表现自由意志与专制暴政的冲突。概括雅典自由民反对寡头政治,对民主政治的渴望,歌颂民主与正义。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思想意义:表现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对命运的怀疑、惶惑。肯定人对厄运的反抗斗争精神,表达战胜命运的渴望。
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美狄亚》 思想意义:肯定妇女的尊严和反抗,通过美狄亚的遭遇概括当时希腊妇女的地位。
四、但丁《神曲》
1、为什么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第一位诗人”?结合《神曲》谈其世界观的矛盾性
中世纪宗教道德家与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先驱,《神曲》的二重性:
对宗教神学的关注和对世俗生活的关怀;宗教偏见与人文主义思想观念;神学信条与自由理性的冲突。
宗教观的矛盾:鞭挞宗教罪恶的同时,宣扬基督教的神学观,否定个别教会人士而不是整个教会制度
政治观的矛盾:渴望祖国的统一,寄希望于封建皇帝和宗教道德救世,反对暴君贪官污吏的同时歌颂开明君主
知识观人生观的矛盾:追求理性与理性有限性,禁欲与尘世关注。
2、《神曲》的思想意义何在?
但丁的《神曲》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作者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遭遇,以及他对人类和意大利民族前途的忧虑,使他意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促使他以诗的形式去揭露现实、评判善恶、描绘理想、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首先,从但丁的创作目的来看,他是为了给人类和意大利探索一条道德上和政治上复兴的道路。
其次,《神曲》广泛地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具有百科全书性质。
再次,《神曲》具有鲜明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但丁深刻揭露教会、教士的腐败、贪婪,猛烈抨击暴君、贪官污吏的恶德败行,表达了诗人反对封建专制和国家分裂、渴望祖国统一强盛的爱国激情。
第四,《神曲》还透露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作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反对蒙昧主义,赞美人的智慧,肯定世俗感情和对幸福的追求。
3、《神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神曲》是典型的中世纪艺术的代表,在艺术上它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一、梦幻与现实的交融。
二、工整与协调的结构。
三、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
四、《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并采用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
五、塞万提斯《唐吉可德》他把对社会各阶层的描写同对社会现实的描写结合起来,逼真在现出贵族绅士的专横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
艺术特色:1.采用以主人公的有利为中心线索、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结构方式,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
2.虚幻的情节与真实的情节相结合3.采用对比、夸张、反复等手法叙事状物写人
4.巧妙运用幽默讽刺艺术
5.语言通俗活泼,大量运用民间谚语
人物:堂·吉诃德: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的喜剧英雄,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主观幻想与冲动,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相分离。喜剧的可笑荒诞的一面,脱离现实,耽于幻想,骑士狂热,以过时的骑士道解决社会问题。悲剧的可爱可敬方面,热爱自由,向往平等的人文主义的见解,忠于信仰,锄强扶弱的献身精神。作者赋予主人翁以多层含义,使这位游侠骑士成为一个内在情感丰富,矛盾复杂、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在他身上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赋予主人翁的深沉含义。
唐吉诃德的精神:
1、执着:对自己信仰的执着,追求真爱、正义、真理
2、痴迷:心灵纯真的状态,为善痴迷,为骑士精神痴迷、热情、追求美好
3、无私: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六、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既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又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因为对犹豫之因的解释众说纷纭,使之带上神秘色彩。
哈姆雷特失败的原因:
1、复仇目标太过宏大
2、复仇方式不正确
3、性格软弱
结合作品谈谈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特点。
(一)概括生活的广阔性
(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三)人物性格的深层性、多面性、(四)语言的丰富多彩、诗化与哲理化
七、歌德《浮士德》精神可概括为一种探索求知行动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浮士德精神:探索、求知、行动,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
八、浪漫主义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的主观性
2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作 3惯用对比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九、雨果《巴黎圣母院》是雨果1831年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作品通过法国路易十一时期一个天真少女惨遭封建王朝和教会迫害而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爱斯梅拉达是个纯洁善良、宽厚正直的吉卜赛姑娘,她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敢于给烈日下遭受皮鞭抽打的加西莫多送去一坛解渴的泉水。然而,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却惨死在中世纪教会的暴虐之下,作家对她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主题:反对封建统治教会,赞同真善美
艺术特色:
1大胆奇特的想象与浓厚的中世纪色彩
2情节的离奇,人物的传奇,独特夸张的美学形象
3艺术对照原则的实践,强烈的多层次对比:善恶美丑的对比;场面气氛的对比
十、《红与黑》是斯丹达尔的代表作品,小说真实地描写了法国从1815年至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整整一个历史时代中的各个阶级的殊死较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法国封建贵族复辟势力及其教会组织的蔑视和批判,同时也对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英雄时代表达了无限的崇敬和追念之情。它的出现,标志着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第一个层面是表现为爱情小说,但又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小说,其次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第三是对现实抨击最尖锐的描写,还是一部风速小说。它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内倾向性的方向
于连形象及典型意义:王朝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个人奋斗反抗社会的叛逆的平民。性格中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的一面,受家庭社会歧视产生的反抗心理,鄙视贵族教士,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两种性格力量在不同环境中的消长,受压抑时的反抗性,被抬举向上爬时的妥协虚伪。于连形象概括了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等级制社会对青年才智热情的压抑。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1)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时代的本质
特征。
(2)作者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把人物在个情景下的精神活动和感情变化的特征细
腻地表现出来。
(3)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十一、《人间喜剧》巴尔扎克以雄伟的气魄把96部小说整合成一部震古烁今的巨著。它通过“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把各自独立成书的作品联接起来,共同演绎了一幕“人间喜剧”。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
思想内容
(1)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以后封建贵族在资产阶级金钱势力日盛一日的打击下,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过程。
(2)揭露了满身铜臭味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罪恶发家史和他们自私贪婪的灵魂。
(3)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被金钱异化的历史悲剧,具体通过描写家庭悲剧和个人不幸来揭露金钱毁灭人性,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把一切关系都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露了金钱对年轻一代人的腐蚀。
(4)对人民生活的反映,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等。
《人间喜剧》艺术特色与成就
(1)巴尔扎克的创作具有“外倾性”特征,擅长细节描写。
(2)巴尔扎克重视揭示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关系,采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
(3)巴尔扎克善于从经济的角度写人,揭示经济地位、状况对人的影响。
(4)巴尔扎克开创了新的小说结构模式——多线索有交织的网状结构。
十二、巴尔扎克《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物欲横流、极端丑恶的画面,披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高老头》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风格。作者调动各种艺术手法竭尽所能从各个方面“严格摹写现实”。
(A)结构精致,情节富于戏剧性。
(B)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中精确生动地描写。重视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时代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刻画人物,为人物的性格的发展提供依据。
(C)广泛的运用了对比的法则。如环境对比、人物和故事对比等
(D)小说的语言多姿多彩,叙述生动,比喻深刻。
(E)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赋予人物以突出的性格特点
十三、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1英国乡村宗法制社会的伦理道德。
2基督教文化下的贞操观念
3女性的自我意识缺失
名词解释
十四、“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十五、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出身贵族、接受良好的教育,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十六、狂飙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的文学革命运动,由一批青年作家发起,以克林格尔的戏剧《狂飙与突进》而得名。运动纲领的制定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主要作家是年轻的歌德,席勒。狂飙突进运动得目的是要摆脱沉闷虚伪的社会环境,反对封建束缚,要求独立自由,个性解放。该运动总的精神特点是:倡导返归自然,强调民族意识,推崇天才和个性解放,用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暴政与特权。运动带有狂热,放荡自我中心的反抗倾向。作品往往浪漫气息、感伤成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该运动只是局限在文学领域,而没能发展成政治性的社会运动。
十七、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思想:1提倡知识科学,破除封建迷信
2反对专制独裁,主张民主自由
3崇拜理性,要尝试建立一个理性王国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力作,他叙述了法国一个平民女子艾玛的悲剧命运.艾玛的悲剧是对卑污的令人窒息的现实的深刻揭露.
在艺术上,是一部经典范文作品,在典型的塑造上,福楼拜更注重精神气质的描绘,而不是性格特点的描写.在环境描写方面,喜欢将环境描写融入到情节的叙述中,与人物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在遣词造句上,文字的精美在法国小说中可以说首屈一指,名句不胜枚举.在叙事角度上力求变化,运用典型的电影手法.最后在结构上也有新的创造,全书分成基本对称的两部分,按照主人公经历来安排.
十八、古典主义时代的三一律: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即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十九、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是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俄国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2)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3)他在各种文学体裁形式上都写出了足以为后人楷模的作品,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
个“多余人”形象和第一个“小人物”形象;
2、《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在流传的是后人整理的,所收篇目三百余篇。其中绝大部分是古希腊的民间口头创作,有些故事还可能来自非洲、亚洲等地。《伊索寓言》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
3、新喜剧
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家奴等。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4、《新约》
《新约》是《新约全书》的简称,它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基督教的正典。《新约全书》用希腊文写成,共27卷,有“福音书”、“史传”、“书信”、“启示录”四种文体。
5、奥林波斯神系
希腊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在奥林波斯山上建立起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称为“奥林波斯神系”。其中有十二位主神,宙斯是众神之主。
6、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广阔的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家庭生活、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做了生动的描绘,被视为古希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7、《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1、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创作的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主要功用是维护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统治。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2、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基本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他们的冒险,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
3、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一般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早起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史诗具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多神教成分和异教色彩。其中著名的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列瓦拉》、冰岛的“埃达”和“萨迦”等。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史诗的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最著名的史诗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城市文学
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形成而产生的文学。它大多是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市民的审美情趣。其主要题材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产生环境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借助于古代希腊神话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以世俗的形式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
2、人文主义人2013年1月
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它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针对教会的神主宰宇宙的思想,人文
主义者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的思想。其核心就在于对人的肯定。+
3、“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指16世纪出现在法国的一个诗人团体,它有七位诗人组成,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并从中受到教益为出发点,以革新法国诗歌形式,促进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为旨归。1549年,七星诗社的成员推举杜伯莱执笔发表了题为《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的宣言,主张采用民族语言创作诗歌,废弃拉丁文写诗的传统,其代表诗人是龙沙。
4、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的新型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他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5、“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他们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指17世纪一度普遍流行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文学创作。巴洛克是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巴洛克文学创作在内容上偏重表现宗教狂热、对尘世的绝望,情绪为夸张的悲观和颓丧,用词华丽,堆叠辞藻,作品结构常常框架宏阔,叙述风格扑朔迷离。“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重要的创作规则。他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准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三一律使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具有了明晰、精炼、紧凑的优点,但对戏剧创作也构成一种束缚,使得古典主义戏剧过分拘泥于形式,不够真实和自然,尤其与现实距离较远。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启蒙运动这场大潮里,涌现出了许多或大或小的思想家,他们都鼓励运用理性或者理智,让人民以及人类社会“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是启蒙运动的实质。要运用理性去分析经验世界,要分解所有简单的经验材料,分解人们根据启示、传统和权威所相信的一切,以推动自身以及社会的进步。
2、感伤主义文学
感伤主义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得名自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感性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和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做了铺垫。
3、正剧
正剧是狄德罗建立的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限,用散文的方式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私生子》和《一家之主》是他的两部正剧作品。
4、狂飙突进运动
德国启蒙文学的高潮是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一大批青年作家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像狂飙一样重破社会的黑暗。他们在领袖赫尔德的带领下,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在狂飙突进运动中诞生了两位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和席勒。
5、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1、耶拿派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被称为耶拿派,主要人物是一对理论家兄弟,即施莱格尔兄弟,代表人有诺瓦利斯和蒂克。他们的活动中心是耶拿,理论宣传阵地是1798年创办的《雅典娜神殿》,在这份杂志上他们提出了浪漫主义,他们对狂飙突进有所继承,比如要求创作自由,重视情感,寻求神秘感。反封建的战斗精神相比狂飙精神减弱。
2、海德堡派
1805年左右,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报》,形成了德国浪漫派的另一个中心海德堡派。该派的中心人物有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海德堡派的贡献主要在于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3、湖畔派
湖畔派是英国出现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远离都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写了很多缅怀中世纪和赞美宗法制农村生活、赞美湖区风光的诗作,故被称为湖畔派。
4、《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草叶是民主的象征,也是自由、生命力、发展的象征。《草叶集》贯穿全诗集的主题是歌唱自我、民主、自由。代表诗篇有《自我之歌》、《啊,我的船长》。诗作大胆应用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
5、《东方叙事诗》
《东方叙事诗》是拜伦创作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组传奇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等,大多情节离奇,情绪激烈,叙事和抒情相结合,背景一般是大海、原野、古堡等,充满异国情调,风格恣肆狂放,潇洒自如。
6、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东方叙事诗》里集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高傲、孤独、倔强,个性独特,蔑视文明,反抗现存社会制度,敢于和罪恶
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7、美丑对照原则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根据现实社会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实际,提出艺术上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即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充分运用了这一原则。
1、宪章派文学
宪章派文学是指在1838年至1848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中出现的文学。当时全国各地的工人组织创办了许多报刊,一批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映了工人的呼声,推动运动向前发展。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代表诗人主要有琼斯和林顿。
2、小人物
小人物是19是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典型。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大人物统治下的牺牲品。一批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怜悯,批判并鞭笞了沙皇专制制度。
4、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5、意大利性格
意大利性格是对斯丹达尔作品中的部分人物性格的统称。在斯丹达尔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他们都具有追求纯洁爱情,不求虚荣,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特征。
6、含泪的笑
果戈里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无情揭露。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蕴藏着深切地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含泪的笑”使生活中的猥琐、空虚、无聊无处遁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7、复调小说
是一种小说的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复调形成的根源在于作家没有能在小说里解决他的揭示的问题,甚至连提出一个稍合理的办法也做不到,于是在小说里产生这种很特别的现象。
1、欧亨利法
“欧亨利法”是指美国作家欧亨利创作短篇小说时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欧亨利的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在意料之中,结局却往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2、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是在龚古尔兄弟的首倡下诞生于法国文坛的。它强调写真实,主张文学应完整的再现自然,强调客观性,突出科学性
3、早期象征主义
早期象征主义是在19世纪末期登上欧洲文坛的。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
最广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该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的真实,但内心的感受也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人应当找出与之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通感手法。代表诗人有保尔魏尔伦、阿尔多尔兰波、斯蒂芬马拉美等。
4、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英国的王尔德,代表作是《道林格雷的画像》。
5、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19世纪30至40年代成就最大的欧洲无产阶级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公社社员的大量文学创作。它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有诗人欧仁 鲍狄埃、让巴蒂斯特克莱芒、露易丝 米歇尔、小说作者儒勒 瓦莱斯等。
6、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指托尔斯泰在文学中表现的一种思想。他通过文学创作对现存的的制度和现实生活中一切
虚伪、荒谬与不人道、不道德的东西进行了无情的毁灭性的揭露和批判,同时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
7、忏悔贵族
忏悔贵族主要出现19是俄国文学中。一般是有理想象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由于腐败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的就会做下一些恶事,伤害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就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
8、威塞克斯小说
英国杰出小说家哈代的大部分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故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这些小说反映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对宗法制农村的侵蚀,具有悲观主义思想。主要作品有《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9、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
1、追溯法。在戏剧开幕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得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
2、讨论的手法。剧情的发展过程,剧情讨论展开的过程。
1、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始于1890年。这个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依然繁荣。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安德烈耶夫等优秀作家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稍后,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各种流派纷纷登场,并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如巴尔蒙特、梅列日科夫斯基、勃洛克、别雷、阿赫玛托娃,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派新的天地。十月革命后至20年代,虽有大批作家流亡海外,但由于文艺政策比较宽松,国内文坛上依然涌动着各种文艺思潮1920年代后期,白银时代的文化高潮逐渐风流云散。
2、战壕真实派
战壕真实派是50年代中期真实的描写战地生活的“前线一代”作家,代表作有邦达列夫的《营请求火力支援》和《最后的炮轰》,巴克拉诺夫的《一寸土》,贝科夫的《第三颗信号弹》等。他们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描绘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们在战场上的遭遇和真实感受,挖掘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小说大都描写范围较小,时间跨度不长,但对战地环境、战争气氛描写得非常逼真。它克服了此前战争文学中弥漫着的粉饰现实的倾向,尽力突出战壕真实,渲染战争的残酷,突出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不幸。
3、“全景小说”或称“全景文学”
全景小说是叙说战争的长篇巨著。60~70年代,一些作家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对战争过程进行广阔的全景性描写,如西蒙诺夫的战争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堪称全景文学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既写前沿阵地浴血搏斗的士兵,也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级指挥员,力求反映战争或战役的全貌,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概括,表现出当代人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认识。这类作品人物众多、背景开阔、多用复式结构,多层次、多线索、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广阔的全景性描写
4、“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代美国青年曾经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不过是列强间的肮脏交易而已。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本来和社会维系着的一切都被战争摧毁了,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于是,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里,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这就是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菲茨杰拉德、多斯 帕索斯、海明威等
5、“硬汉子”形象
硬汉子形象是海明威小说中特有的人物形象,他们坚韧刚毅、勇敢正直,面对苦难和折磨毫不惧怕,面对痛苦和死亡面不改色,表现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肉体上可以被打败,但精神上绝不可以被击垮的崇高气概。相信一种生存的法则“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代表人物有圣地亚哥等。海明威小说
1、意象派
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变种,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英美等国。美国诗人埃兹拉 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他的著名短诗《地铁车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诗歌。
2、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在创作上的特征是批判现实,否定传统,具有激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绪;以表现主观为主导特征,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表现性特色;常常采用象征、荒诞手法,以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人物、环境或荒诞古怪的舞台形象,对社会人生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表现。表现主义在戏剧创作方面的代表是奥尼尔,小说创作上的代表是卡夫卡。
3、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兴起,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于欧美各国。超现实主义直接脱胎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者把无意识、本能、幻觉、梦境作为创作的源泉;采用“自动写作法”“梦境记录法”“集体写作法”进行创作;并打破语法规范和逻辑制约,大胆进行“文字的自由连用”和“意象的随意并置和转换”等各种语言方面的革命实验,以追求一种新奇的语言效果。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布勒东及其小说《娜佳》,阿拉贡及其小说《巴黎的农民》。
4、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至40年代初在英国形成并流行欧美各国的。意识流作家把表现人的心里真实和意
识的流动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主张“作家退出小说”、让小说人物直接面对读者,袒露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受客观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有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称的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以及沃尔夫等人。
5、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后流行欧美的文学流派,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文学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宣扬世界荒谬、人生痛苦。代表作家是萨特、加缪和波伏娃。
6、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60年代蜚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以描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传统小说已无法表达现代人多变的内心世界,他们主张作家应该“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的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以任何意义与感情色彩。新小说派摈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段,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这个以反对传统小说创作倾向的流派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有克洛德 西蒙和阿兰 罗布-格里耶。
7、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20世纪30-40年代,到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的主潮,代表作家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揭露黑暗现实,抨击本国独裁政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探索民族的出路和未来。在艺术上,通过带有原始色彩的魔幻般的知觉感受、通过不同的文化观念折射现实,经常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如幻觉、梦境甚至鬼魂等形象展现现实的神奇色彩,不断表现生活现实的目的。
8、卡夫卡式
卡夫卡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状态和幻像的直接延续、记录。通过内心感受所激起的幻想和怪诞,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骚动和对这个灾难遍地满目疮痍的世界的心理反应,描写了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掘进程度”。人们阅读卡夫卡的作品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人类社会。他所创造的这种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
9、境遇剧
存在主义戏剧一般都是“境遇剧”,即设置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总是直接的进入戏剧冲突,而较少做更多的铺垫。让环境支配人物,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冲突往往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人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二是人物内心里的冲突。作家往往把重心放在第二个层面上,突出人在困境中进行“自由选择”的主题。这种戏剧就是“境遇剧”,1《亡灵书》
1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纸草上,写 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指导死者对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这些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编辑成集,题名 为《亡灵书》。2《亡灵书》汇入了大量的宗教性诗文,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有利于后人了解与研究古埃及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世界观及宗教信仰。2《吠陀》
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2《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 陀》和《夜柔吠陀》。其中,前两部文学成就最高。3《吉尔伽美什》
是古巴比伦神话故事的汇编。是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完整史诗。完成于公元前 19 世纪至公元前 16 世纪。4先知书
先知书是《旧约》的一部分,共15卷。所谓“先知”,即先知先觉的社会思想家和改革家,被称为希伯来民族的精神领袖。先知的作品被称为先知书,其中心内容是阐述犹太教教义,评议各种社会问题,指出违背神的旨意者必将会受到惩罚,劝告人们敬神守法,谴责社会弊端,预言希伯来人的吉凶祸福,记述自然与社会的奇闻异事。
1、《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的第一部和歌总集。为了与用汉字而写的诗歌——汉诗相区别,日本人将用大和文写的诗歌称为和歌。《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万叶集》中著名的诗人包括柿本人麻吕、大伴旅人和大伴家持父子,最重要的是山上忆良,他的代表作《贫穷问答歌》开创了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新领域。
2、物语文学
物语文学是日本平安时期出现的一类具有民族性的作品。物语即虚构的文学作品。日本的物语文学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围绕和歌为中心的“歌物语”,另一个是以《竹取物语》为代表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传奇物语”。两者都是用假名文字写成,其中《竹取物语》明显受到唐传奇的影响。11世纪初产生的《源氏物语》是这一时期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
3、俳句
俳句是日本江户时期诗歌方面的重要代表。一般俳句有三句,每句分别有5、7、5个音节。每首俳句共17个音节,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俳句的重要代表是被称为“俳圣”的松尾巴蕉。
4、悬诗
悬诗代表了阿拉伯蒙昧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据说每年都要在夷加附近的欧卡兹集市上举行赛诗会,中选的诗以金粉汁书写在亚麻布上,高悬于“克尔白”天房,因而得名。最著名的悬诗诗人是乌鲁勒 盖斯,他的悬诗一直是阿拉伯诗歌的典范。阿拉伯蒙昧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
5、《古兰经》
《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散文巨著。它包含有信仰、礼仪、风俗习惯、教法教规与教益原则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实际是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是穆斯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是阿拉伯人思想的一面旗帜,堪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散文巨著
6.“框架结构”
(1)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创造的文学结构模式。(2)即整部作品有一个总纲性的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故事还包孕着故事。故事之间有重迭、有平行,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连绵不断的整体。(3)《一千零一夜》的“框架结构”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直接受到它的影响。柔巴依: 1“柔巴依”意为四行诗,是一种波斯传统的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2 内容主要严肃地探讨了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了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3代表诗人有海亚姆和内扎米。
6、近代文学
1、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在1885年产生的,标志着近代文学走向成熟。到1906年,自然主义文学风靡一时,说明日本近代文学已经成熟。受西方19世纪下半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一改过去那种矫揉造作,热衷于浮词丽句的文风,着重对生活的认真现实和严肃的摹写,在文学语言上彻底摒弃了文言文,而代之以明白晓畅的口语,从而对日本近代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岛崎藤村《破戒》,田山花袋《棉被》等。
2、日本唯美主义文学
日本唯美主义是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对立,受欧洲唯美主义文学影响,日本出现了一种文学思潮。他们以杂志《昴星》的创作为标志,主张艺术至上,追求文学技巧的完美,重视个人感觉,表现在官能享受中的快乐和精神满足。代表作家是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等。
3、白桦派
白桦派是2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由围绕在同人文艺刊物《白桦》周围的作家组成。他们早期创作有理想主义倾向,多以表现自我、肯定自我为主。以后的人道主义思想逐步加强,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家主要有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和有岛武郎等。他们创作态度严肃,尊重个性自由,不愿受传统束缚,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多有创新之处。
4、新思潮派
新思潮派也称新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由文坛上的第三次、第四次《新思潮》杂志的同人所组成,代表作家是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等。他们缺乏共同的文学主张,但都崇拜夏目漱石。他们关注现实,注重对平凡人日常生活和复杂心理的描写,并进行一定的批评和理性的解释。
1、叙美派
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二三十年代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旅居美洲
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
2、埃及现代派
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埃及作家塔哈 侯赛因是其卓越代表。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被誉为阿拉伯地区现代文学的典范。
7、战后派
关键词:人文,养成,外国文学
0 引言
外国文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智慧、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的结晶, 其光芒闪耀的人文精神, 九死不悔的民族情结, 对于自由理想的不懈追求, 对于美好事物的真挚眷念, 激发了无数人追求理想、改造世界、培养崇高的道理情感。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是我们人文养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人文养成教育的重要承担者, 却很遗憾地轻忽了这个阵地。笔者随意抽取了五本在大语教学界得到普遍好评的《大学语文》教材, 作了一个简单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1。
从这个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语文在教学中有明显偏重本国文学, 轻忽外国文学的现象。笔者以为, 外国文学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功能, 能帮助我们学生塑造全面人格、实现自我提高, 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强化外国文学教学, 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从外国文学中浸润到异域文明的辉煌, 而且能够锻炼青春的心智和隽永的美德。
1 外国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壮怀激烈的爱国心、民族情
爱国心、民族情是一个人良好思想素质的基础, 爱国主义情感更是一个民族恒定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 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传统———即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于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对于本民族的自豪和挚爱。在外国文学作品中, 从《伊利亚特》到《罗兰之歌》, 从《牛氓》到《战争与和平》, 这种爱国主义的传统通过文学领域反映出来, 必会产生爱国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它们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范本。
文学作品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 是作家精神思想的产物。每个国家都有本身就是思想家的作家, 他们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努力, 即使受到统治者的迫害, 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托马斯·莫尔因抨击当时的封建制度, 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 被享利八世处以死刑;诗人雪莱因反对专制, 讴歌工人斗争而被迫永离国土;波兰诗人密支凯维奇一生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和民族解放斗争, 经历了被捕、坐牢、流亡, 最后客死他乡;匈牙利民族文学奠基人斐多菲, 一手拿笔, 一手拿枪, 不仅热情地歌颂匈牙利人民的解放事业, 而且战死在与敌斗争的沙场, 他的“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早已超越了民族界限, 成为世界文学的绝唱。这些作家经历和他们的作品, 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内容, 对于推动欧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价值, 正是我们培养大学生爱国心民族情的最佳利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忠于祖国、热爱民族, 尊重其他民族的革命精神, 为了高尚理想乐观进取、九死不悔的光辉事迹, 以及因这些品格而必然衍生的高贵的人品人格, 对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道德修养具有更深远的启迪意义。
2 外国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
人类的创造活动具有两重性质, 一方面是社会性, 一方面是个体性。由于东西方各个国家民族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的不同,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积淀的文化中对于人的自身本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的认识肯定就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西方人把人看成“独立”的个体, 中国人把人看成是“群体的分子”, 也就是说西方文化视个体重于群体, 中国文化视群体重于个体。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作为封建主义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 其根本核心就是一个“仁”字, 所谓仁, 是指个人对他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个人只有对他人、对群体尽到责任和义务, 圣者认识与肯定自身, 人的定义是由国到家再到人。这种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从春秋到五四, 从文革到现在, 并没有本质的改变。这种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责任感、道德感, 家庭、民族、国家的整一性和主体性占有绝对的无上地位, 使得中国文化具有空前的凝聚力和附着力。但是, 传统文化轻个体重群体的文化特质对于我们国民整体性格的塑造、对于国家精神的深层内质的沉淀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欠缺之处。它由于过分强调伦理道德对人的影响和注重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责任, 便忽视了个人的存在, 造成了个人主体的丧失和人性的萎缩;同时由于儒家文化对家族、国家的重视, 而把眼光仅仅放在族群的现实利益上, 而缺乏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终极性关怀和形而上的思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西方文化以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更具借鉴价值。人文观念是整个西方文学的基本内核, 贯穿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始终。整个西方文学史可以说就是西方文化关于人的形象, 人的观念的演进史, 是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形象的艺术写照。西方人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创造了以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并将之境界不断提升和发展。
西方文化重个体轻群体的文化特质可以促使我们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深层结构上反思我们文化传统的弊端, 弥补我们传统文化的缺失, 培养大学生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个体性群体性完美结合的健全人格。
3 外国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 对他人, 对集体, 对事业, 对公共财物、公共秩序、公共伦理的道德态度如何,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待国家、对待民族的情感节操, 所以中国的教育一直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外国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一些能修养学生道德情操、铸造学生意志性格的优秀作品。我们的时代已进入“地球村”时代。这个时代, 信息交流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更加个人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必须意识到, 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之间的命运已发生了更加密切、更加生死攸关的关系。在这样的时代, 一个掌握知识的人不但要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现实, 也必须知道世界的文化和知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属于世界的中国, 未来的大学生也必将是驰骋全球的领袖人物。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像开拓未来的柔美且锋利的宝剑。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同样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理想的精神探索的历史, 使我们得以了解外国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 进而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潜移默化地养成其高尚道德情操。因此, 作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教育主阵地的大学语文课程, 在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学教育的同时, 还应大力加强外国文学教育的比重, 以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 互取其长, 互补其短, 培养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支斌.略论外国文学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心智成长[J].英语广场, 2013 (2) .
[2]彭玉石, 匡曼丽.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11) .
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当时译文社的负责人之一、翻译家孙家晋先生奔走京沪两地,争取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完成这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其中,“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由原来的120种扩充到200种,译文社承担的数量达六七十种,其中即包括《傲慢与偏见》、《简爱》等经典译著。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集外国文学之精华,且均由当时全国知名学者翻译。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是以绿色(人文版)或土黄色(译文版)为底色,封面外围饰以精致纹案,封面中间则以双线环饰围起,以斜向交叉网格填充。这套被书迷亲切称为“网格书”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甫一上市,便引起全国轰动。当年如饥似渴的读者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长队争购《悲惨世界》、《红与黑》等书的场面大概是现今读者无可想象的,而对于当初刚刚摆脱“文革”禁锢的读者来说,狂喜之情自是无法言表。
译文社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为代表的经典名著译丛,引导和满足了读者“打开眼界,走向世界”的思想文化的启蒙。上世纪90年代,又以“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创下了一年发行360万册的惊人纪录,引发国内的外国文学名著出版热潮。当年藉由“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热销和《外国文艺》杂志领风气之先而精彩亮相的译文社,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国文学出版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
三大门类,铸就“译文”品牌
译文社现任社长韩卫东介绍说,“从成立之初,译文社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整个出版社的立社宗旨、文化以及服务对象、出版内容都是相对稳定的。”译文社从一开始便形成了整个出版的门类和特色——主要以外国文学、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外语词典教材三个门类的书籍出版为主。
如今,除了在经典的外国文学领域保持优势,译文社也开始对当代外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扩大市场份额。《挪威的森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情人》、《在路上》、《洛丽塔》、《窗灯》、《一个人的好天气》、《徒然王子》等外国文学畅销精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颇佳。
上世纪80年代,译文社出版“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俗称“黑皮书”)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从”(俗称“黄皮书”)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学术译著,至今每年仍有新品种推出。当时这些学术著作的出版,译文社无疑承担了引进西方优秀思想文化作品,打开国人眼界的重要使命。近年又出版《寻路中国》、《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寂静的春天》、《斯蒂芬·霍金传》、《德鲁克日志》等畅销人文作品。
而第三大出版门类,则是外文工具书和外语教辅读物的出版。1989年,译文社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独立研编的大型英文双语工具书《英汉大辞典》(2007年推出第二版)。此后,《日汉大辞典》、《德汉大辞典》、《法汉大辞典》等多部外语学习的工具书相继出版。此外,英、法、德、俄、日等多个语种的教辅图书及相关的音像制品,也在国内外语教学产品出版中树立了权威性。
译文社的三大出版门类和格局一直维持至今,并且以此树立了译文社作为专业出版社的市场品牌。正如韩卫东所说,读书人中,没有读过译文社的书是不太可能的。译文社的书籍在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无数读者的阅读,也为译文社积累了品牌的认知和支持。
100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中,译文社出版了60位作家的著作。例如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莱辛的《又来了,爱情》,而且早在他们得奖的几年前便已引进出版,眼光不可谓不独到。
韩卫东说:“译文社不追求经济利益,我们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我们的选题要体现一个出版的完整性。”译文社将译本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我们长期以来集聚了一批顶尖的翻译家和作者,学术的风气一直传承下来,现在也都是这样培养编辑和译者。”
译文社坚持品牌建设战略,将高质量的译本和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相结合,新近出版的作品陆续在市场上赢得读者的认可和青睐,并且代表着中国出版界在译介外国经典作家方面达到的最高水平。
作为内容提供者
时下的出版环境已全然迥异于当年。改革初期全国仅有几家专业的翻译出版社,而今全国超过500家出版社在出版引进图书,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十年、三十年前,是书荒,你做什么书都是卖得非常好。现在的环境,几乎每家出版社都在做引进、翻译。另外,出版社本身的处境也由‘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是需要面临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你的产品是否会被读者选择?在极为丰富的产品中如何体现你的特点?如何让读者信任你的品牌?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出版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韩卫东说,本世纪初,出版社面临了诸多挑战,亟需转型。
2003年,译文社所属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被列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这个背景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进入一个微利竞争的产业中,如何把出版社的工作中心建立在新的基础上,走出困境,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求得新发展。”
“三十几年的历史,对于译文社来说,既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包袱,同时更是一个丰厚的出版资源。”韩卫东说,“出版社是一个文化企业,内容的提供是要靠积累的。很多译文社的重要产品,是从建国初期开始,几代出版人积累下来的。关键是,如何把优势发挥出来,克服你的劣势。”这是当初译文社根据对出版形势和译文社自身条件和优势所作的分析和研究结论。为避免在改制大潮中,通过盲目规模扩张来赢取表面的繁荣,“我们将自己定义为内容提供商。因为出版社毕竟还是要实现文化建设,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消耗精力,最后导致出版社空心化。”
在以品牌建设为发展的基本战略过程中,韩卫东围绕出版社的品牌,要求在图书选题、产品结构上坚持专业特色。“比如这几年对图书的选题有了更严格的管控,译文社并不光看首印量,还要看重版率。关键是要让书有生命。不能将有限的编辑人手浪费。而且,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包装,来适应读者的需求。”因此,对市场的开拓能力,亦是品牌建设的一部分。译文社在转型过程中,也对编辑团队进行了调整和转型,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选题开发,但不迎合市场,不降低书籍品位。近年,译文社也着重对一些重要作品的推陈出新,以新的版本、装帧设计对书籍进行重新包装,引导阅读热点。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纳博科夫《洛丽塔》的畅销便是例子。
“译文社这五六年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经济规模翻了一番,今年又有50%的增长幅度,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韩卫东自2004年到译文社主持工作,2006年担任社长一职,见证了译文社的快速发展。译文社已成为上海世纪集团大众出版和工具书产品线建设的中坚力量。
“我们把自己定义为内容提供商。内容的获取的能力,是出版社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多人知晓译文社作为国内最大的翻译出版社,每年引进的书籍数量达到200种左右,却很少人知道译文社每年光数字版权授权的收入就达六七百万人民币,跟每年外购版权的资金持平。“特别是大型的工具书,因为我们完全掌握了著作权,所以跟一些企业进行数字化开发的合作,联合开发数字内容和阅读器。目前授权五六十种,已有丰厚的回报。”
外国文艺,曾领风气之先
《外国文艺》杂志是译文社建社时同步成立的,其创刊宗旨是介绍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率先以开放的思维向读者译介外国重要作家作品,评点外国文艺思潮和现代派、先锋派的创作手法。1978年6月内部发行的《外国文艺》创刊号介绍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的歌女》和《水月》;意大利诗人蒙塔莱的四首抒情诗;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剧本《肮脏的手》和美国约瑟夫·赫勒的长篇小说《第22条军规》。
从东方到西方,从20年代到60年代,从剧本、诗歌到长短篇小说,从现代到后现代,《外国文艺》最早介绍了劳伦斯、萨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艾略特、伍尔夫、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数百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忆、赵丽宏、孙甘露等作家都曾坦言,他们的写作很大程度得益于《外国文艺》。
【外国文学史课本】推荐阅读:
外国文学史笔记09-28
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复习07-20
外国文学史自考试题及答案06-26
外国传统文学总结10-17
2024年10月自考外国文学史试题11-23
外国文学名著目录10-07
全面外国文学笔记10-28
外国文学复习参考11-08
外国文学试卷及答案06-20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