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精选8篇)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篇1

2014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介绍

一、硕士研究方向:

(1)先秦至南北朝文学

(2)唐宋文学

(3)元明清文学

(4)中国小说史

(5)中国戏曲史

(6)中国文学批评史

(7)中国文学思想史

(8)传统文化与文学

(9)词与词学

二、基本情况与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系我校传统学科,历史悠久,是天津市重点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本专业在中国文学思想史、宗教文化与文学、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词史与词学等研究领域实力强劲,成就斐然,属国内外一流水平。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其中罗宗强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全国首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成为高校、科研等用人单位的中坚力量。该专业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

三、硕士学位课程:

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佛学概论、理学概论、道教概论、文学与文化、中国学术史、校勘学、古代文艺思想研究、文学史与批评史专题研究、典籍选读、古代诗论研究、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研究等。

四、考研初试科目:

真题方面可以用乐群南开考研网《南开大学文学基础考研复习精编》,历年的真题还有解析,对于考研来说帮助非常大。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4法语或245德语③717文学基础④849中国古代文学

五、参考书:

1、现代中国文学(1898-1949)(参考书目:《现代中国文学(1898-1949)》乔以钢总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现代中国文学(1949-2008)(参考书目:《现代中国文学(1949-2008)》乔以钢总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乐群南开考研网

3、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程光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篇2

基于高职类学生古文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 笔者以为,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不太适应形势的需要, 我们的目的应当是不只是“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也就是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 要从知识传授型课程向素质培养型课程转变, 既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也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近几年的探索, 这里着重就师范类中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谈一些看法, 以就教于方家。

一、整合教材内容, 优化教育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 (以下略称古代文学) 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 在中文专业众多课程中,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文学的文体形式丰富多样, 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质, 有其自身的流变规律, 师范类毕业生不仅应对此有准确的把握, 还应对它的教学方向有恰确的认识。在一般通识概述之后, 可将教材内容分为诗歌、赋 (含骈文) 、词、戏曲、小说等几大模块, 分门别类揭示古代文体的总体特征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 以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体的特点, 洞悉文体本身的规律。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而每种文体对人的影响方向也不尽相同, 如诗歌可以通过意境、情感、意象等, 熏陶人的情操和审美感悟, 小说则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提高人们辨识是非的能力等。

二、增加学术前沿, 不迷信权威

在有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古代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追踪该学科的前沿,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教师应及时吸纳教育科研新成果, 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把学生引入学术前沿。同时, 在授课中, 教师能够坦诚而适度地展示自己的研究心得与思路, 为学生提供“别一种”选择, 进一步激活其思辨能力、发现能力以及参与研讨的兴趣。对于基础教学中留下的许多言犹未尽的话题, 可以结合教学进度, 以专题形式, 如《“花间词”的美学特质及其鉴赏》, 或适当开设选修课, 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信息时代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 我们对教学与科研的思考也应体现出时代特点。教师不能为教参所限, 只有不断丰富更新知识结构, 才有可能理解和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 不迷信权威。那种依靠“一本教参吃一生”的教师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三、巩固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作品的文学价值, 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阅读的过程, 其实就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审美影响, 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 尤其是人格教育、处世方式教育、情感体验升华, 语言思辨能力方面,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 阅读文本 (原著原文) 就应放到头等重要位置。而事实上, 笔者调查过, 一个学期下来, 能背得出《诗经》中5篇以上作品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人认为当今在校学生大致有这样三种:第一种可戏称为“社会活动家”, 第二种是来玩的, 还有一种是所谓读书的, 但读书的人也不是学知识做学问, 他们只看笔记和辅导书。这三种人的共同点就是不看作品, 一问到具体作品就什么都不知道。教师的课堂教学许多时候是“一厢情愿”, 分析作品时教师说得得意, 而学生则往往听得一头雾水。针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笔者建议实施“211”读书工程。即要求学生在学期间, 读20本书, 背诵100篇古诗文, 撰写论文型读书心得10篇。长期下去, 结果肯定非常好。

四、运用多媒体, 丰富教学方法

从教学方法看, 课堂教学有两种形式:讲授式 (包括问答式、启发式) 与讨论式, 对于古代文学而言, 各有好处, 不能偏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开展灵活、互动式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而且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可以增进学习效果, 扩充学习资源, 还可以增进学习的互动、协作, 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远非传统教学所能比拟。因而, 古代文学教师也应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古代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丰富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五、延伸课堂, 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在常规课堂教学之余, 也应适当延伸课堂, 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 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比如: (1) 拓展课程学习资源, 让学生实地考察地方名胜古迹, 加深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认识, 加深对他们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地方课程资源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平台。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前往潮汕地区的潮阳、潮州等地方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有关韩愈、文天祥的一些历史事迹, 再结合作品研讨, 既改变了教学方式, 又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人格情操及相关作品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2) 请学界名家作相关学术报告 (或播放相关学术报告录像) , 增长学生的古文见识, 开拓学科研究视野。在笔者播放过的录像中, 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里叶嘉莹的《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读〈三国〉》以及王立群的《〈史记〉新读》等, 由于讲解新颖, 通俗易懂, 很受学生欢迎。这种讲座, 活跃了学习氛围, 增长了学生的古文见识, 开拓了学科研究视野。 (3) 适时播放经典作品 (名著) 影视录像。让学生适当放松心情, 也增强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感性认识。如观赏《窦娥冤》、《西厢记》等。 (4) 加强古代文学技能实践训练。依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为增大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力度, 满足师范学生拓展才智的需求, 应加强古代文学技能训练, 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课程小论文等方式, 加强对学生学术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前面所讲的“211”读书工程;还可以通过对对联、创作古诗词、写作文言文等方式, 加强学生运用文言文的能力。古代文学技能实践的开展, 必将激励学生发现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析能力与文字表述力的进一步开拓与提高。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篇3

摘 要:本文根据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的具体内容以及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专业课与专题课内容的重合,以达到重新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所有专题课,均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都要求在之前修过中国文学专业课,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等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后进一步开设与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不同、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提高课程,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主要体式进行的,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明清文学史专业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又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明清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与研究现状基本上是非主流文体的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主流文体的诗文词,则居于边缘地带。以目前高校通用教材、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五章,戏曲三章),诗文占三章,散曲与民歌合占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占四章半,戏曲占一章半),诗文占二章。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用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九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六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七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四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可见,明清文学史叙述已经完全背离了明清时期的文学真实,但从学术研究和文学演进的角度,又具有一定合理性。名家名著的评析乃小说戏曲章节之主要内容,然精英文学史观与学术研究资源分布不合理。仍以袁行霈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小说戏曲占八章,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汤显祖各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明代杂剧”与“明代传奇”。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小说戏曲占六章,其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各占一章,《长生殿》与《桃花扇》合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清初白话小说”(主要是《醒世姻缘传》和李渔)、“清中叶小说戏曲”(主要是《镜花缘》和蒋士铨)。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主要方向均为明清小说、戏曲,而其中又以小说为主。这样就出现了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交叉应该怎样解决的问题,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程讲述什么内容,而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程又应该讲述什么内容?对这两部分重合部分又该如何处理?如果都以小说为主,那应该怎样侧重?

基础课和专题课教材的性质与范围:“基础课教材有述有论,以述为主;专题课教材有论有述,以论为主。”就是说,专题课虽然也有传授知识的内容,但比基础课有所拓展和深化;专题课论析的成分居多,尤其是有争议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方面。明清小说研究课开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学生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内容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一种是全面综合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带有宏观的史的规模和性质,涉及到的作品比较多,包容面广,力求提炼和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比如我们既要讲述明代“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明代短篇小说,又要讲述主流小说史之外的其他小说,比如“剪灯三话”系列、《石点头》、“才子佳人”小说系列、《阅微草堂笔记》等;另一种是突出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即以在历史上和群众中影深广的文学名著为重点,明代小说重点讲述“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清代小说重点讲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通过对具体作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兼及某些相关的文学规律阐释。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阅读很多作品,一些在文学史上属于二三流的作品,也没有必要硬性要求阅读,涉及面过宽就容易流于空泛,反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名著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研究一些比较复杂、具有典型意义、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作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吸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体现着教师多年在明清小说方面的研究心得。有一些问题,有些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有些则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在具体课程讲述中,我们应该既介绍共识,也不回避分歧,在摆出各家观点之后,任课教师一般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或者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一时难以得出结论,也只好实事求是地存疑,以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艺术方面的欣赏,教师也只是提供一种角度、一种感悟、一种体认,重要的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在审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为了整合教学内容,经过文学院专家论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明清小说部分拟讲授内容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清文学专业课中关于小说部分一共38学时。总课时工54学时,留下部分课时讲授明清戏曲、明清诗文,其中关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最多也只能安排6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几乎无法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深层次意义,只能放到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中去讲解。因而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主要讲授内容设计如下:

两表对照可以看出,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尽量避免与明清文学专业课重复。专业课已经讲过的,专题课尽量不再讲述,专题课是专业课的深化。以第十二讲《红楼梦》与《甄嬛传》为例,一部是屡创收视历史记录,网络播放量已突破20亿,独占鳌头、红遍全国的电视剧,一个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学作品。只要是细心的受众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情节设置、人物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相似之处。本课要结合《红楼梦》与《甄嬛传》具体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学生搜寻《甄嬛传》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以期通过时下流行元素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篇4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试题

中国文学史(每题50分,共100分。其中二、三选作一题)

[2004年]

一、从继承和扬弃的角度,论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

二、焦循、王国维等学者均对我国古代文学持“一代有一代之胜”的观点,你以为此说是否有理?请陈述己见。

三、对于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一说,你有何见解?

[2005年]

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存在着由重抒情文学到重叙事文学转向的过程,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阐明你的看法。

二、试述中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

[2006年]

一、试论《诗经》、《离骚》对中国古代优良传统产生的影响。

二、试述中国的诗史传统。

[2007年]

一、试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文体及其不同功能的对应性。

二、论述我国古代政教型文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三、谈谈你读博士期间对自己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设想。

[2008年]

一、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色。

二、试述你感兴趣的某个朝代之文学或熟悉的一种文体的发生、发展、嬗变的历史与原因及其研究现状。

暨南大学2010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试题

2005中国文学史

一、结合文学史事实,试论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复古”现象。

二、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试论述文化学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三、就某个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谈谈你对目前研究状况的了解和你的看法。

3015中国古代文学

01二十世纪古代文学学术史(导师:徐国荣)

一、名词解释

1、《诗言志辩》2、3、4、二、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他人或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

三、论述鲁迅的魏晋文章之情结。

02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导师:张玉春)

一、名词解释

1、“十翼”

2、变风、变雅

3、《楚辞章句》

4、“十家九流”

二、论述先秦散文的文学史地位。

三、论述《史记》的文学特色。

03唐宋(含辽金)文学(导师:赵维江)

一、名词解释

1、香奁体

2、苦吟诗人

3、清空骚雅

4、二、谈谈格律形式与唐诗发展的关系。

三、提供了张炎《词源》中的一段话,论述词体的抒情性。

04元明清文学(导师:魏中林、史小军*2010年暂停招生一年)

一、名词解释

1、梅村体

2、套数

3、程乙本

4、“四声猿”

二、论述桐城派的流变及其文论。

三、以明代为参照,论清代诗学的特征,并就其中一点进行阐述。

05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导师:程国赋)

一、名词解释

1、《拾遗记》

2、《太平广记》

3、词话

4、四大奇书

二、论唐代小说的类型及创作方法。

三、论明清公案小说发展状况及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篇5

宋元部分

一、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大体上说,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用抒情方式表达,以情韵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胜。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实,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以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发动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清除了“西昆体”的影响,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们的创作也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北宋后期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一批内容深刻、气象一新、境界独辟的诗篇,使宋诗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王安石和苏轼之后,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此派因南宋初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之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是因为此派创始人黄庭坚是江西人。“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整个南宋诗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习“江西诗派”和反对“江西诗派”的论争。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据《全宋词》所载,宋词作品近二万首,作者一千四百余位。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等。北宋词至柳永而出现改观;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位古文家。宋初仍流行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骈文,宋仁宗时,欧阳修主盟文坛,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与欧阳修同属“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先后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各自在散文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苏轼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各体散文都有很高造诣。(2)主要作品: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的词承袭南唐余风,多为抒写男女恋情和流连光景之作,婉曲深情是其主要风格特色。识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本词写一个远行者在征途上的感受,借闺中别情抒发离愁。本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近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上片开头三句,展开一派初春景色,是旅人途中所见。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春风已暖,原野上春草散发着香气,旅人正摇动马缰,走上征途。

四、五句写途中所感。这么美好的季节不能和所爱的人一同度过,却要离别远行,怎能不生离愁呢?这离愁不但没有因路远时长而冲淡,反而随着时空距离的加大而更深了,正像沿途的河流,无穷无尽永不断绝,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再没有这样恰相吻合了。梅谢柳新、草熏风暖、春水迢迢,是乐景,用来反衬离愁,以情景的反差来增强抒情效果,打动人的心灵。

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首二句刻画闺中人形象,以下三句是旅人设想的闺中人心里话。她说,不要上楼倚栏远望吧,能望到的不过是芳草青青的平原,即使望到平原尽头,又有青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已在青山之外,如何望得见呢?旅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爱人的离愁,又由爱人的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想到她明知望不见却仍要倚栏凝望,这样就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他的离愁,而且感情层层加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2)柳永的贡献

①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②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④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前赤壁赋》

①这是一篇散文赋,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赤壁是指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因“鼻”、“壁”音近而讹,非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这一点苏轼是清楚的,但在本赋中他仍把这里当作当年赤壁大战之地,只不过是便于抒发内心,假借赤壁之名而已。识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解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且夫:况且。造物:指天,大自然。无尽藏:这里指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受、满足。

句意为:况且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以随意耳听眼看,取用不完。这才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我和你且来共同享用。②这篇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他行动不自由,生活较困苦,内心很苦闷。他在文中借游黄州赤壁,驰骋想象,抒发了在谪居生活中,对人生的见解,表达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作者以水、月为例,认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方面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从不变的方面看,则一切都无增无减,没有变化,事物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因此,人生应随遇而安,不必介意于生死、荣辱、是非、得失。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成为作者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既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又包含了超脱和乐观的情怀。本文仅仅依托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章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来结构全篇,以作者内心矛盾的展露、解决和感情的起伏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以写景为主,先交代与客人夜游,继而描写清风明月交织成的江山美景,然后写出主人(作者)由此而生的飘飘欲仙之感。用笔不多,却描绘出一幅恍若仙境般的明月秋江图,为以下的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设置了背景。

第二层(二、三自然段)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和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之中。客人的议论,是在抱怨个人的无所作为,叹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其实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悲观的一面。在客人的议论中,上文所描绘的清风明月的江山美景都染上了悲伤的色彩。如:“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用以渲染当年曹操被周瑜所困的情景;永恒的长江、明月成了他哀叹人生短暂的对立物;江上的清风在他听来也成了“悲风”,情、理与景物融合无间。

第三层(四、五自然段)主人仍从眼前美景立论,以“水”与“月”的例子,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为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找到了支持,反映了作者思想上达观超脱的一面。听了主人的议论,“客喜而笑,洗盘更酌”,说明主人的议论胜利了。结果是主客都感到轻松愉快,烦恼烟消云散,表明作者思想感情上达观战胜了悲观。

③本文之所以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还得力于语言上的创造性。写景、铺叙都能抓住事物特征,用新鲜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组合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句子骈散间行、韵散结合,流宕灵活,挥洒自如,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感,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说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词风格多样,尤其是他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他另有一些词则表现出清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二、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1)南宋前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四位诗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南宋后期的“四灵派”和“江湖派”都以反“江西诗派”的面目出现。“四灵派”又称“永嘉四灵”,是指永嘉(温州)的四位诗人,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四灵”。他们是: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江湖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刻印的《江湖小集》而得名。该集中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游食江湖的在野诗人的作品。宋元易代之际,诗坛涌现出了一批爱国的遗民诗人,文天祥是杰出代表。范成大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其中多数篇章具有鲜明的爱国主题。或抒发以身报国、驰骋沙场的慷慨情怀,表现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无所畏惧地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或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以无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陆游兼擅各种诗体,而以七律最为出色。

(2)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等。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豪放词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宋元之际著名的遗民词人有周密、张炎、王沂孙、汪元量、刘辰翁等。

(3)南宋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而动荡的时代土壤。南宋前期能代表自己时代的散文作家当推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覆亡前后,文天祥等人,满怀沉痛的亡国之感,和至死不屈的精神,发而为文,显示了宋代散文的最后光辉 ※《永遇乐》(落日熔金):

(1)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南方时某一个元宵节所作。识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体会词中的今昔对比手法和以美景反衬哀情的手法。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其词多写闺情相思。金人入主中原,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其词转为抒发内心哀痛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2)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①感情浓烈,抒情细腻,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地反映生活感受。

②语言清新朴素,擅长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个性独具的词语,音节自然和谐,雅俗共赏。

③词风以婉约为主,又有神俊建爽的一面。※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为唐琬而作的,也有人认为与此无关。后说近是。不管怎样,其中总是包涵了作者对人生的某种真切体验,才能把一对被阻隔的有情人的心理,写得如此感人。

陆游作为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更为广泛的题材、更为多样化的风格和更为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对陆游的诗歌需要注意到一点,就是:陆游虽然自号“放翁”,其实正统观念还是较强的,所以他的诗歌无论表现报国的热情还是日常生活的情趣,大体上都是相当“纯正”而很少出格的地方;换言之,陆游在抒发感情的时候,显然受到理智的约制。因此,他的诗歌中的情感内容不够丰富复杂、活跃多变。这一点同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性格不那么循规蹈矩而富于豪杰气概的辛弃疾相比,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2)辛弃疾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辛弃疾满怀抗金报国的凌云之志,但受朝廷妥协苟安政策的束缚,壮志难酬,忧愤深积,于是将一腔爱国情怀寄之于词。辛词深刻反映论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抒发了希望抗金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有志难骋、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尖锐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苟安误国。辛弃疾南渡后,有一半时间罢官闲居农村,他的部分作品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擅长于农村题材的大词人。

(3)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①辛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调。他善于创造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作品中常常充溢着奇情壮思。同时他也创作了许多具有清丽、飘逸、甚至缠绵妩媚风格的作品。

②辛词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常用比兴寄托手法,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身世之感寄托在香草美人、儿女之情上,把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委婉。

③辛词的语言极具创造性。他有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打破了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熔铸经史、驱谴诗文入词,使事用典,往往随手拈来。

三、金元诗词

金代文学的突出成就是出现了杰出的大诗人元好问。

四、元代散曲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四位杂剧作家。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剧曲用于剧中的曲词,用于清唱的称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联缀而成的一套曲子。无论小令或套数,一般都须句句压韵,并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散曲和词都是以曲谱填词,但散曲与词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这支小令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郊夕阳图,于苍凉景色中,反映出旅人漂泊的愁思。作者精心地将一系列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末句以人物透入物态,融合画面,振起全篇,使画面给人以深远的联想。

五、宋元话本

话本是“说话”艺人演讲故事用的底本,是宋代的通俗小说。宋代话本主要分为小说和讲史两大类。小说话本多是白话短篇,讲史话本多用浅显文言,初具长篇小说规模,是后代演义小说的滥觞。

六、元代杂剧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杂剧的兴盛期。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等。他们的作品都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其它如《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此外,马致远写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白朴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梧桐雨》和写裴少俊和李千金私订终身故事的《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根据水浒故事改写的《李逵负荆》等,也都是传世佳作。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期,创作中心南移到临安(今杭州),不仅作家数量减少,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前期逊色。后期作家追求辞藻工丽,失去了前期杂剧语言的本色美。此时期最优秀的剧作是郑光祖以浪漫笔调表现青年女子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斗争精神的《倩女离魂》。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

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其体制特点是:

(1)结构。一般每剧四折,另可加一楔子,楔子或置剧首开场,或置折间作过场。

(2)音乐。用北曲演唱,每折的曲辞限用一个宫调。即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并须一韵到底。

(3)演出和角色。每折都包括唱、白、科。唱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或作表情动作(科)。其行当角色,最基本的末、旦、净。末扮男角,旦扮女角,净扮“花脸”和喜剧角色。

(4)每剧结尾有“题目正名”,总括全剧内容,以末句为本剧题目。※关汉卿的《单刀会》

《单刀会》有一种抒情诗剧的特点。它的剧情很简单:鲁肃设宴约关羽过江,企图强迫他交出荆州,关羽明知其意,却不肯示弱,单刀赴会,怒斥鲁肃,智退伏兵,安然归去。剧中通过描绘关羽的英雄业绩、慷慨豪情,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同时,作品也突出地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如关羽过江时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唱词,对于剧情并不重要,实是作者借剧中人物来抒情: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驻马听》)

历史的行程是惨烈的,而惨烈的历史转首成空,这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英雄也不能放弃他们在历史中的行动,而必须在历史中建树自己的业绩,这是令人感到亢奋的地方。所以,这一段唱词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王实甫《西厢记》

(1)《西厢记》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个故事曾被改编为多种文艺形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吸取前人成果,精心创作而成。《西厢记》杂剧以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故事,在体制上是一个创新。

(2)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思想感情。这折戏主要写崔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先写她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次写他在离宴上哀婉悱恻的离愁别绪,次写她对张生离别后要善自珍重和不要移情别恋的叮咛嘱咐,最后写张生走后她流连低徊不忍离去的悲痛心情。在表达自己的离别之痛中,莺莺对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门第观念给予了有力的控诉。(3)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这折戏主要刻画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作者抓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加以生发,以暮秋天气渲染离人伤感,把离愁别恨写得层次井然,细腻感人。景物描写生动,曲词自然华美。

全折可分四层。第一层为前三曲,写莺莺在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以下八曲为第二层,写离宴上莺莺哀怨悱恻的离愁别绪。再下六曲为第三层,写莺莺即将离别的心情和对张生的叮咛嘱咐。第四层为末二曲,写莺莺与张生分别后留恋低徊不忍即去的悲痛心情。

在表现手法上,中间二层曲文侧重于直抒胸臆,开头和结尾的曲词将抒情和写景交融起来,既为全篇渲染了缠绵哀怨的气氛,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开始第一支曲子《端正好》就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蓝天白云、遍地黄花、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这些色彩斑斓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暮秋的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这种环境气氛既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又能衬托出离别所造成的痛苦心情。经霜的枫林变成红色,这在为离别而痛苦地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看来,竟是被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所染红,不言而喻是血泪。客观的景物,既抹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又饱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最后一支曲子《收尾》以夕阳残照下的四围山色映衬离愁,并以夸张手法把离愁写成车载不动,将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形象,耐人寻味。

全折文辞华美,妙语佳句层出不穷。其中《端正好》、《滚绣球》、《收尾》等曲文,词句优美,意境深远,语言虽经雕饰,但不失自然本色。

教学辅导(4)测试题

1、简述苏轼诗歌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苏轼《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简述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分析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艺术特色。

5、简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6、分析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

7、简述李清照词的成就。

8、分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9、简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0、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

11、简述关汉卿《单刀会》的剧情梗概,分析本剧中关羽的形象。

12、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梗概,分析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对莺莺心理的刻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篇6

中国传媒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方向介绍

1.国别文学与文学关系方向

国别文学与文学关系研究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包含了外国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和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之间文学关系的前沿研究等两个领域。是为了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比较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专业研究方向。它以培养具有相当的外国文学专业基础,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现代知识结构,能够熟练使用双语从事文学研究与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本方向有两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研究领域——国别文学和文学关系。

国别文学是外国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重在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文学思潮,跟踪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对其成就、价值与意义,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本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等研究内容。

文学关系是跨文化之间文学关系的研究,侧重对文学和文化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同一种文学现象、文学理念和思潮往往在不同文化体系,在知识层面、政治层面、观念层面、文化层面有着不同的评价、影响和变异,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就是本研究领域所要关注的重点。本领域包括中外文学关系、中日韩文学关系、国际汉学等研究内容。

本方向的研究,要求学生系统地接受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训练,能够较好地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既有相关的理论研究能力,也有较强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本方向将发扬中国传媒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为我国的学术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政府及外事部门等各个行业提供熟悉中外文化,能够运用多种语言服务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建设的高级人才。

2.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方向

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方向以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考察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当代西方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和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之间的关系,现当代西方文学的传播主要依托的媒介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二是现当代西方大众传媒的发展变革对现当代西方文学的主题、内容与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三是现当代西方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主要传播形态,以及这种传播形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媒文化等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方向需要考生熟悉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思想主题与主要艺术特征,阅读过大量的现当代西方文学及艺术作品,对现当代西方社会历史、大众传媒文化、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对研究西方现当代文学的传播形态及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备多元文化意识,系统掌握文学及文化传播理论,拥有丰富文学艺术的思想资源,并有志于文学艺术的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

3.中外戏剧文化研究方向

中外戏剧文化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所辖的一个重要学术研究领域。它建立在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西方戏剧文化成就和以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的东方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戏剧文化成就基础之上,其研究内容在世界文化领域和媒介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世界戏剧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它包罗了戏剧艺术的各个方面,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从艺术实践到理论总结,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西方和东方各国的戏剧理论家、作家、表演艺术家们建立和发展了这个重要的文化领域,而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系。因此,中外戏剧文化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了比较文学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研究在面向世界戏剧领域的同时,更多的突破在于将中国的戏剧引入与西方和东方戏剧的比较研究范畴,更大的突破则在于从媒介的角度去看待戏剧,并且把它与新兴的媒介影视放在同等的平台上,从比较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从而开辟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戏剧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戏剧和中国戏剧在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同等重要,都经历了各自的繁荣发展时期,都取得了各自的辉煌成就。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显然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代影视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研究作为媒介形式之一的戏剧的传播,研究以表演为特征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影视艺术对戏剧艺术的冲击等,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既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当今人们的一个心理期待,那么发挥我校的大众传媒的学科优势,利用我校的优势师资力量和学术资料,建立特有的知识结构更是我们的重心。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在于:①、世界戏剧文化领域成就的整体研究,②、世界各国戏剧理论、创作、表演及作家作品的研究,③、中外戏剧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④、在比较文学理论框架下各国戏剧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⑤、戏剧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与内容的文化艺术研究,⑥、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戏剧与影视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开阔心态、创新精神、多元文化意识、较高理论水平和开拓性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培养了解和掌握中外戏剧文化相关知识和理论,认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在媒介理论和知识的层面上具备本专业要求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尤其是能够胜任学术研究、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本研究方向将融合本专业的学业特长,培养学生面向中外文化研究、教学、国内外文化服务等工作领域的综合能力。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篇7

1 传统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儒家思想赋予古代文学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凝重的伦理品格,儒家道德主义理想的生死观,重视丧礼和祭祀,并且把道义作为判断生死价值的标准,精神上追求道德、人格和事业的不朽。道家开启一种自由的艺术精神,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道家追求自然主义的生死观,追求“长生”。佛家促使士大夫文学中幽深清远的审美情趣的产生,促进了通俗文学中因果报应模式的形成,它讲究生死轮回,灵魂不灭的生死观。三家思想共同作用导致抒情文学中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产生。

2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儒家思想凝结了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特征,并且受道家的影响,产生了对生命沉重的忧患意识和不为现实所屈服的浪漫主义色彩。墨家思想,主张要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反对战争,要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其关注的焦点是人间而非天国。其次,“文以载道”的道教传统,其内涵是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具体发展阶段为,由春秋儒家的诗教启蒙,后由唐宋古文家明确提出的“文以载道”奠定了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宋代的理学“文以载道”是指文学价值凸显其社会功利性,近代(梁启超等)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影响,通过形象评价人生,发挥文学的感化教育功能。“文以载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使得作家更加重视国家和人民的群体利益,文学开始沦为政治的附庸,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限制因素太多,导致这个时期的文学不能自由的发展。

3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论述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比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更为活跃,并且开始用古代文学观念解读现代文学,但是对古代文学观念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仍缺乏深入的研究。

3.1 文学观念概述

文学观念是指对于文学普遍本质或基本属性的理性认识,回答“文学是什么”和“文学做什么”的问题。它是文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一般来说,我国的文学理论家对文学观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理性方面。致力于揭示文学的本质,用其涵盖一切文学现象,解释一切文学内涵,指导文学的创作。现在的形势已经演变成为用现代文学的观点和概念去解释古代的文学现象,考察古代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学的研究,可以构筑现代文学的思维基础,为建设现代文学界的交流提供平台。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历史逻辑而言,一个民族最早形成的文学观念,往往包含着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学思想和最重要的文学精神,也是这个民族后来不断发展的文学观念中最深厚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源。

3.2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是以人的文学观念为基点,追根溯源,寻找符合各种要素发生的证据。用古代的实例说明现代的观念,这种观念有其明显的缺点,它不能使今人真正地了解古人,也无法向今人提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实质。此外,另一种思路和方法是尽可能地收集中国早期的文学观念信息,包括一些古代的参考文献,以及一些相关的考古材料,进行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总结,从中探寻出可以揭示中国古代文化内涵的逻辑思路和方法,所揭示的文学现象也可以放到当时的文学环境中去,对结论进行验证,从而研究出真正的科学规律。

4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当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只有一些文学因素和文学萌芽的存在,这些因素一般隐藏在其他更为重要的活动(如宗教活动)中,或者作为这些比较重要活动的一部分因素存在。独立的文学活动在西周时期才出现,而我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明确表达一直到春秋末期才比较完善。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包括主体因素的演变、知识储备的积累、话句语法的转换、文化涵养的转型、观念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等。

4.1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

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例如,从传播学的立场出发,儒家所提出的传播思想为“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要求社会成员通过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以“文”为道德观的体现。“再次立言”是先秦提出的传播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还有“比乐弦歌”,将诗、词配上乐谱,通过传唱进而传播开来。“吟”限于发表、传播的媒介及传播技术水平,前秦时代的文学大都通过吟诵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游仙与隐逸”,是与吟相似的传播方式,游于山水之间,从而传播古代文学。最后,也是最为高效的传播方式,是“聚徒讲学与周游列国”,春秋战国之际,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为发布和传播自己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改革意见,大多采取聚徒讲学或周游列国的方式。

4.2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特点 篇8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包括四言古诗如《诗经》、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短歌行》,七言古诗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将进酒》、《长恨歌》等;乐府诗(包括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和模拟乐府创造的新乐府诗)作为一个特殊门类,都属于古体诗,如《长歌行》、《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相对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要宽松得多。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由唐人最终创制,字数句数严格限定,且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是十句以上,而且从开始到结束必须两两对仗且要一韵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类作品。所以,一般说近体诗,都不涉及排律。一般说来,律诗和绝句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①句数字数一定。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②平仄要求严格。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个字一个平仄单位,原则上前一个字可平可仄,后一个字不得改变);一联之内,平则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点说就是相同);一篇之内,平仄相等。③偶句押平声韵,不得换韵。如杜甫《望岳》因不押平声韵,就是一首古诗,而不是五律,《唐诗三百首》正是将它收在五言古体中的。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在实际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韵;二是绝句偶尔有押仄声韵的,如《江雪》,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④律诗严格对仗。律诗的颔联(第二联)和颈联(第三联)须严格对仗,首尾对仗不作要求;绝句不作要求,作者自己要对仗,亦无不可。如杜甫《登高》诗一首典型的七律,就符合以上所有要求。如果同学们学写近体诗,就应该按上述要求并按照常见定式去写。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原称曲子词、曲词,简称“词”,又称诗馀、长短句、乐府、乐章等。词原本是配以燕乐曲调用来歌唱的歌辞,后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中唐,成熟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成为宋朝的“一代之文学”。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浣溪沙”“念奴娇”“声声慢”等,它们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词体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对其句数、字数、韵律都有特定的要求,创作时不能更改,只能“依谱填词”或“倚声填词”。同学们若想填词,就应该找到词谱,按不同词牌的格式去填写。词的题目,揭示词的相关内容,可有可无。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句数、字数和格律。词按字数多少一般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小令,苏轼的《定风波》就是中调,而柳永的《望海潮》就是长调;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一片)、双调(两片)、三叠(三片)等,以双调为主要形式,必修4的八首宋词双调。

作为诗歌的曲是“散曲”的简称,切不可和元杂剧的“曲”混为一谈。散曲分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三类,带过曲较少见,故我们一般只提小令和套数。散曲中的小令,就是单支的曲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散曲中的套数也称“套曲”或“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且一韵到底,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散曲都有宫调,也就是表示音乐调式的名称,如《天净沙•秋思》就属于〔越调〕,《山坡羊•潼关怀古》属于〔中吕〕。散曲也有曲牌,如“天净沙”“山坡羊”“得胜令”“醉太平”等,它是散曲的韵谱格式,不同的曲牌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上都不相同。和词一样,散曲的题目可有可无,但有题目的比例比词要大一些。

我国古代散文较复杂,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按现代标准来看,赋也应该纳入散文范畴)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既包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岱、袁宏道、归有光、“桐城三祖”等人写的正儿八经的散文,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项脊轩志》、《病梅馆记》等,也包括赋、论、序、说、奏议、箴铭、哀祭、碑志等,如《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过秦论》、《師说》、《陈情表》等;既包括诸子散文,如《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逍遥游》等,也包括历史散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我国古代散文,不论是叙事散文、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共同的特点是言之有物、情真意切、谋篇自然、行文简洁、语言优美,这其实也是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古代小说,先秦、两汉是其酝酿萌生阶段,主要形式是寓言和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主要形式是笔记小说,如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也称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唐朝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期,其形式主要是传奇,如《柳毅传》。宋元两朝,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时期,以话本为其主要形式,分为“讲史”和“小说”两类。前者一般称为“平话”,如《全相三国志平话》;后者一般称为“话本”,如明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巅峰期,出现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古典名著,出现了代表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著)“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撰),也出现了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等。中国古代小说有这样一些特点,阅读欣赏时应特别留意:①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②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③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④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

中国古代戏剧特殊,以演唱为主,道白为辅,故称为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元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三大部分。元杂剧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第三折是戏剧高潮部分,这正是选本往往选第三折的原因。主要角色有旦、末、净、杂几类,女主角称“旦”,男主角称“正末”。元杂剧只能由主角一人演唱,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男主角唱的剧本称为“末本”。剧本文字内容由唱词、宾白和科介构成,唱词就是套曲,宾白(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就是说话,科介是动作等提示语,相当于现代戏剧的舞台说明。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以及王实甫(《西厢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结构上改“折”为“出”,容量加大,从十几出到四五十出不等,角色名称变化不大,角色演唱灵活,不限于主角。南戏以高明《琵琶记》成就最高,明清传奇剧成就以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为最。其中,《窦娥冤》、《西厢记》、《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剧”。

上一篇:街道“平安xxx建设宣传月”活动方案下一篇:观《周恩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