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学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朝文学(精选11篇)

唐朝文学 篇1

唐代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顶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的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是绝句的珍品。边塞诗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孟浩然,王维则成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王维工音律、善诗画,宋代苏轼曾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岑参和高适则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中国豪放派浪漫主义诗人的高峰,世称“诗仙”。杜甫,字子美,别称杜工部,世称“诗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高峰。

后人评论: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中唐时期的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余为柳宗元和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擅写寓言体散文的柳宗元并称“韩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领导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名篇《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流传。

贾岛和孟郊是“苦吟诗人”,时称“郊寒岛瘦”。

唐朝文学 篇2

关键词:唐朝至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女性主体意识

一、引言

本文所涉及的女性文学是指女性文人自己亲身参与文学创作的范畴, 而并非宽泛的, 凡是涉及女性题材, 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基础的文学范畴。本文将研究时间划定在唐朝与五四时期之间, 其理由为在唐以前的作品中多数女性文人都表现出对占有主导地位的男性文学的一种依附与模仿的痕迹, 借以文学为手段, 试图在此领域追求与男性的同等, 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寻求到自我价值的升值。

笔者认为才是真正出现了女性文人独立表达个人主体意识的文学新现象是从思想、文化都较为开明活跃的唐朝开始, 期间有宋代的兴盛突破, 有明清的扼杀压制,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种探索才得到了真正主流文学文化的认可。

二、传统中国女性生存状态

中国古代农业宗法制社会男权机制塑造了女性的配角地位。随着私有制的出现, 母系氏族大权旁落至男性手中。以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女性一直处于历史遮蔽之下, 只是作为男权制度神话中的一个消失者和缺席者, 女性鲜活的生命和热烈的情感处于囚禁和封闭状态。社会的统治均以儒家宗法伦理为序, 而其中男女、夫妇之间的伦际关系是最为基础的规范。“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 应遵守“三从四德”的妇道等等, 从伦理上把妇女既定在了卑微的“伏子人也”的从属地位上。后世还进一步将这男女伦际关系的儒家教条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乃至于法化, 更彻底地残杀了广大女性人格和自尊, 活生生的人被当作了一种存在的客体、一种的符号、一种宗族繁衍的工具, 任由男性的好恶来决定她们的生存境况命运, 彻底否定了妇女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存在的合理性, 被剥夺了包括独立生存权在内的许多应有的人生权利。

三、唐朝至五四新文化时期女性主体意识演变

(一) 唐代女性文人主体意识的萌发

高度发展的封建文明以及对道教的推崇给唐代女性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这种觉醒仅仅是相对于其他朝代被泯灭了的女性意识而言的, 只限于女性作为人对最初级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她们试着用女性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并试着以女性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去评判社会现实。在此情境中, 她们逐渐明确了男女地位的巨大差异以及女性性别给她们带来的束缚, 性别压抑的不平使她们萌生了反抗意识, 她们无力改变严酷的现实, 但她们在自己创作的诗歌中真实地展示了一群反抗封建礼教, 敢爱敢恨的美丽女性。

鱼玄机, 李冶, 薛涛三位女冠诗人, 花蕊夫人、黄崇嘏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薛涛曾“因罪”被罚赴边, 其中《十离诗·竹离亭》:“蓊郁新栽四五行, 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 不得垂阴覆玉堂。”以独傲万类的雪霜之姿, 竹的苍苍劲节自喻, 作为一个弱女子, 她不仅有哀鸣, 更有据理陈述和申辩, 隐藏着讽喻和抗争。花蕊夫人的《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 宁无一个是男儿。”诗人用鄙视和愤怒的口吻对后蜀君臣的屈辱投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在对懦弱男性的痛恨和怒骂中发现了自己作为女性的力量与价值。

唐代的这些女诗人正是通过她们的笔墨与行动反映了她们生活中的怨恨悲愁。她们的主体人格不顾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威胁而对自身实现趋向进行自我肯定, 对自己生命价值进行发现、思索与追求, 真正开启了女性觉醒的新纪元。

(二) 宋代女性文人对女性自主意识的升华

宋代其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的时代, 是一个转折点。历史给女性强加的重负是没有实质改变的, 可是从如宋代后妃干政的合法化, 垂帘听政, 宋代女性还有较大的财产权, 女儿可以获得相当于儿子那份一半的遗产, 婚后妻子可以控制自己的嫁妆, 再婚时甚至可以带走等情形来看宋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了些许的提高。这样一来也使得女性文人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书写自己的世界。

李清照是不得不提的先驱人物。她不希冀对男性文学的模仿, 她的词是纯女性的, 以自己的性别维度去体验生活, 即使生活并不那么近人意, 但也不需要掩埋自己的真实情感。“何须浅碧轻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倜傥洒脱、自信乐观气质;“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的豪情壮志不亚于大丈夫;“不如随分樽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的崇尚独立人格的意识;“不效颦于汉魏, 不学步于盛唐, 应情而发”, “风神气格, 冠绝一时”的自我风格, 一切都让李清照成为女性们最强有力的代言人。

朱淑真在诗中以自我解嘲的方式表达了初始觉醒的思想。“女子弄文诚可罪, 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 绣折金针却有功”。还有“非无欲透龙门志, 只待新雷震一声”, “当时寂寞冰霜下, 两句诗成万古名”, “凭阑观雪独徘徊, 欲赋惭无咏絮才”等等, 书写时心中充满矛盾, 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知音的渴望, 对自我才华的肯定, 对自我实现的期待。

宋代女性强烈地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着自我独立, 不惧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 打破陈规, 勇敢说出女性的心声, 为以后的女性文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突破基础。

(三) 明清女性文人挣脱桎梏的反抗

明清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商品经济活跃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的转折时期。整个社会在繁华新兴的躯壳下隐藏着不安与反叛, 文化领域本身相对的多样性, 开放性, 自由性成了人们发出对最高统治集团, 对泯灭人性的制度伦理反对, 声讨的最佳阵地。女性文人终于从闺门走出, 走进社会。

最有解放意味的女性莫过于秋瑾了, 她打破了前人 (女性) 从不敢打破的男性至尊地位的格局并以平等人格来唤醒女性的激情。《满江红》“肮脏尘寰, 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 时闻杰出。良玉勋名襟上泪, 云英事业心头血。快摩擎、长剑作龙吟, 声悲咽。自由香, 常思熟。家国恨, 何时雪?劝吾济今日, 各自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 繁华莫但夸衣块。那弓鞋寸太无力, 宜改革。”这首词绝不仅仅只是提出要改革裹脚之习, 她震撼了传统的男性至尊的人格理想, 塑造新鲜的“摩擎长剑作龙吟”的女性形象, 以“自由香”、“家国恨”唤起女性超越”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的自我体认。

(四)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自主意识的真正爆发

19世纪末女性主义在西方发展起来, 女人和男人同工同酬, 获得了一种表面上的政治、经济、职业的平等。这对20世纪的中国那场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许多作家接受了人的‘个体本位价值’观念, 或叫个性主义思想, 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对于历来只强调君权、族权、父权、夫权而不强调个人权利的中国人来说, 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巨大改变, 也是”人文精神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兴的女性主义, ”强调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心理差异, 使得整个社会由以男性为中心逐渐转向女性自身的发现和对女性心灵独特性的重视。”女性通过写作, 传播自己长期被忽视的独特的存在, 终于从文学的被叙述步入自我话语言说, 女性世界的故事在冰心、庐隐、萧红、丁玲、冯沅君、凌叔华等女性作家的笔下闪烁着美丽的光芒。这种存在性的言说与传播是女性主体性意识觉醒的一大步。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第一个最早也是最尖锐的提出女性的本质, 男女爱和性的意义的文章。苏菲意识到应该做自己灵魂的把握者去追求灵与肉的完美契合。这种激情洋溢的女性倾诉呈现了女性在遭遇爱情时矛盾、情花翻卷、爱意弥漫的女性心灵世界, 不仅是尺度的突破, 还是对传统的大胆颠覆。

此时的女性作家们采用一种全新的审美观点———女性审美观点。”这一观点以女性的审美意识为基础, 用自觉的女性眼光, 以女性的立场和感受, 通过刻画真实生动的女性形象, 来高扬自己女性的审美理解”。她们非常豪迈地向封建社会宣战:”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四、结语

纵观此期间的女性文学世界, 分外精彩, 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让深入人们骨髓的封建伦理, 道德规范也受到了巨大的动摇。虽然不会达到颠覆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秩序的地步, 尤其是女性文人的率先觉醒, 使女性打破了在男性社会的“失语”状态, 找到了自己应有的社会存在感, 女性正在找回失去了几千年的起码的尊严, 在做回真正的”人”,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她们的承受, 压抑, 觉醒, 追求, 奋斗才有了今天女性在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也是她们让我们开始书写女性历史精彩的下一篇章。

参考文献

[1]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 1957

[2]谭正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3]康果正.风骚与艳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王金寿.易安词女性意识再评价[J].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 , 1999.3.2

[5]赵莉.评鱼玄机作品的女性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1.5

[6]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 1988

唐朝外交官 篇3

除了强烈抗议和强烈谴责之外,外交官还能干什么?看看下面这位的事迹吧:

现在给大家介绍个传奇人物,陈述一段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这段传奇的创造者叫王玄策。这不是故事,也不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王玄策:一个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个在历史书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王玄策

姓名:王玄策

性别:男

血型:未知

籍贯:河南洛阳人

喜欢的颜色:红色(在国外,眼看一同前来的大唐使者被杀,居然敢抄家伙砍人,竟把一个大国给灭了,没血性那是肯定不行的!)

在那场战争中,大唐使臣王玄策只凭一己之力就灭掉了天竺(古代的印度),并把印度的国王擒获移交回长安法办。

祸起唐僧取经

王玄策这个名字在近代渐为人知,首先要感谢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和他所写的两本书《中国武将列传》《天竺热风录》。前书只写了王玄策短短的传记,大约这位日本作家也觉得王玄策实在是牛得一塌糊涂,意犹未尽,干脆又专门为他写了一本小说。

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猴子的师父说起……

当时有一位叫做玄奘的唐朝和尚留学天竺,参加了无数的辩论会,把印度老师们辩得纷纷吐血,名气实在是大得吓人,当时的天竺国王施罗多(就是戒日王,勇略过人,多年象不解鞍,东征西讨,终于统一了天竺。)也知道了这位唐朝和尚,就诏来一见,问道:“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玄奘此时肯定不免要吹嘘一下强大的祖国,把戒日王听得神往无比,当即表示要东去面圣。随即便派了一个使团远赴大唐,去拜了拜山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大开了眼界的天竺访问团回国,为了礼尚往来,唐太宗派了一个使团护送,并顺便回访,王玄策正是这个使团的副使。

经过这次历练,王玄策也算是一个有经验的外交官了,所以,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朝廷又一次派使团出访天竺的时候就任命他当了正使,副使由蒋师仁担任,使团的翻译就是玄奘的弟子辩机和尚,根据史料记载,随行的还有王玄策的儿子和侄子,后人分析,从长安到天竺,远涉万里,路途艰险,又不是现在领导的出国考察,他既然敢带上自己的子侄,说明他们均已成年,那么王玄策此时的年龄,应该不会小于35岁。

这一次的出使颇不顺利,原因就是戒日王施罗多死了,在王玄策还没有到达天竺的时候就死了,他这一死不要紧,关键是他没有继承人,他只有一个公主,也已经远嫁,王位无嗣,这就引起了大大小小野心家们的觊觎,就在大家面合心离互相观望的时候,中天竺一个叫帝那伏帝的诸侯国国王阿罗那顺毫不客气地宣布自己继位了,这么一来,别的大臣和诸候自然不服,纷纷拥兵自立,于是打成一团,整个中天竺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我们的王团长就是在此时抵达了天竺。

要说这个阿罗那顺确实不是君王之材,他竟然看上了王玄策使团中沿途各国进贡给大唐王朝的各种珍宝,于是这位仁兄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打劫。

阿罗那顺的这次打劫还是非常成功的,王玄策带领的使团不过三十来人,阿罗那顺竟然派了上千人前去抢劫,唐朝使团自然是无法抵挡天竺鬼子的猛烈进攻,于是在奋力抵抗后,终于全部被擒了,所有贵重物品均被洗劫一空。

也许是打劫的太顺利,也许是发财发的太容易,总而言之兴奋的阿罗那顺放松了警惕,这就给了王玄策一个机会,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小嗖风风地吹着,王玄策带着副使蒋师仁,还有翻译辩机和尚,也不知道翻墙还是越栏——跑了。

惊魂未定的王玄策很郁闷,好端端的一趟公费旅游搞的差一点儿把命丢了,照理说,按照正常的逻辑,王玄策此刻应该返回长安,向皇上禀明实情,毕竟这是由阿罗那顺挑起的一场恶性外交事故,并没有他的责任,然后由朝廷采取外交手段或者干脆直接发兵搞一场天竺风暴之类的行动,给老阿点颜色看看。

招之能战 皇帝那里好交代,可是老婆那里怎么办?

想起当初自己把胸脯拍的红通通,给夫人百般保证才把儿子带出来见见世面,临行之际夫人还千叮咛万嘱咐,这下倒好,出来时候是爷俩,回去就只剩下爹了,把儿子留在天竺天天吃咖喱饭,无论如何也是交代不过去的。(唐朝大臣一般都怕老婆,房玄龄、程咬金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

想想玄奘当年有老大佛祖保佑,取经途中尚且九死一生,现在三个人身无分文,能不能活着回去都是问题,即使回去了,见到老婆能不能活命又是问题,再想想天竺鬼子固然可怕,总不会比回家之后无法面对夫人更可怕,于是乎王玄策此起彼伏,跳出了一般人的思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

王玄策和蒋师仁由天竺一路狂奔,北上渡过冈氐斯河,穿越辛都斯坦平原,来到了尼婆罗(今尼泊尔)王国,连夜叩关求见国王阿姆修瓦尔曼。

王玄策出使去天竺前就已经经过吐蕃和泥婆罗了,并且以大唐使臣的身份拜见过这两个国家的国王,否则以他三人劫后余生的狼狈模样,所有东西又被阿罗那顺抢了个一干二净,连个身份证都没有,辩机和尚估计头发都长多长了,泥婆罗国王除非脑子进水是万万不肯相信这三个逃犯一般的汉子就是大唐使者的,大怒之下只怕要关门放狗。

现在估计大家都能猜到这位牛人要干什么了,没错,借兵!

王玄策开始了与泥婆罗国王的谈判,我们的王团长肯定是个非常有口才知策略的人,否则朝廷也不会两次派他出国访问,一开始谈判他就以吐蕃老丈人国家的名头唬住了泥婆罗国王,并且以王中之王的名义开出借兵条件,我们无法得知王玄策是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阿姆修瓦尔曼的,总之这位泥婆罗国王很快就答应出兵了,而且一次就派了七千骑兵任由王玄策调遣。

在国际事务中,借兵和借钱可不一样,事关国家命运,一旦处置失当,对于泥婆罗这样的弹丸小国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王玄策打赢了倒好说,或许还能跟着分一杯羹,可是一旦打输了,这位国王老兄只怕天天做梦都要听见阿罗那顺的磨刀声。他之所以敢借,肯定是看到了王玄策身后屹立的强盛的大唐王朝和吐蕃王国,有了借兵这层交情,今后万一被谁欺负,大唐纵然远水不解近渴,以吐蕃之强盛,碍于面子总是要来管一管的。松赞干布也得知了老丈人家在天竺被人欺负的消息,这位唐朝女婿火冒三丈,当下就决定派出一千二百人的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前来助阵,这在增加了王玄策兵力的同时,更是打消了泥婆罗国王阿姆修瓦尔曼的顾虑,根据唐史记载,此时还有一个叫做章求拔的小国也颠颠儿地跑来凑热闹,派出了多少兵不知道,但是几百人总是要有的吧。这样算下来,此时王玄策手头的队伍就快有一万人了,王团长变成了王司令。

战之能胜

队伍拉起来了,仗,怎么打?

王司令手上这不足万人的部队实在是不成样子,还是个多国部队,下个命令都要经过好几道翻译,搞不好还要通过肢体语言。而且王玄策首先是个文官,当初做县令时候,也许曾经带着众衙役追匪缉盗,但是警事和军事毕竟是两码事,现在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大家相信他,兄弟们提着脑袋来毕竟不是来参加天竺X日游的。

但是,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这些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了,也许是大唐初期连年战事频仍,名将云集,各种战例就如王玄策诸等文官也是耳濡目染,纵没吃过猪肉,在朝廷上总是天天见猪跑的,总而言之,王玄策用他过人的能力和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打消了手下将士的疑虑,让这支多国部队紧紧地团结在了以王司令为首的领导核心的周围。抢劫犯阿罗那顺对于几百里之外发生的这一切一无所知,他一直沉浸在发了横财的喜悦之中。

战争,在王玄策的精心策划和阿罗那顺的懵然无知中开始了,大家都是熟人,也不用互相介绍,二话不说便开打。

首战,爆发在冈氐斯河畔,王玄策自任统帅,以蒋师仁为先锋,杀气腾腾地扑将上来,阿罗那顺看到这阵势,也不敢含糊,赶忙派出万余象兵列阵迎战,王玄策命令蒋师仁带领骑兵以速度的优势纵横穿插,很快就把老阿的大象部队搞得晕头转向,然后分块吃掉了。

首战竟然败得这么惨,是阿罗那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在双方实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王玄策的多国部队又是劳师袭远,仗打成这样,阿罗那顺不如干脆直接改行去做强盗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算了。

经过这一战,王司令信心倍增,带领手下五颜六色的多国部队,一路高歌猛进,直捣阿罗那顺的老巢茶缚和罗城,阿罗那顺被打懵了,坚守不出,估计此刻悔的连肠子都青了,暗暗发誓今后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拿,万万没有想到一桩顺手牵羊的买卖竟然惹来这么大的祸事。

王玄策一心报仇,现学现卖,拿出在国内学到的唐军的各种攻城手段,造云梯、架石车、让阿罗那顺大开了一回眼界,你就招呼吧!

关于攻城这一仗王司令是怎么打的,《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载:

“玄策与副将师仁帅二国之兵,进至中天竺所居茶缚和罗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

胜之威武

城破后,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王玄策救出了自己的使团成员和自己的儿子、侄子。然后向着阿罗那顺逃跑的方向一路追去,阿罗那顺自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收拾残兵败将,再纠集地方上的一些驻军,又跑去东天竺王鸩摩罗处游说一番借来援兵准备杀王玄策个回马枪,结果正遇上蒋师仁轻骑追击的先锋部队,二话不说,又打做一团,要说这个阿罗那顺的军事能力不是一般的差,在此战中又被斩杀和俘虏了一千多人,正在逃与不逃之间徘徊的时候,王玄策赶到了,在此前数战中王司令早就看出了老阿只知蛮斗不通兵法的弱点,于是巧设一计,分兵埋伏后陪他玩了最后一次,此战结束,篡位者、抢劫犯阿罗那顺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身份——俘虏。

在阿罗那顺被俘后,他的老婆和儿子带领残兵,逃到了乾陀卫江边上的一座城中,准备凭险坚守,哪里想到王司令宜将剩勇追穷寇,也不知道架桥还是渡江,反正很快就打过江来,毫不费力就活捉了阿罗那顺的老婆孩子,王玄策赚大发了,据史料记载,仅此两战,就抓获了一万两千多名俘虏,这还不算,蒋师仁又缴获了牛马两万多头。至于老阿,则给自己全家人都赚来了半个唐朝户口(全家被俘)。

仗打完了吗?没有。

在当初和阿罗那顺对阵的时候,东天竺国王曾派兵援助阿罗那顺,这自然让王玄策很不爽,于是在收拾完敌人残兵,整顿好自己兵马之后,下令部队向东进发,东天竺国王鸩摩罗得知此消息,吓得魂飞魄散,直接选择了投降,赶紧献上厚礼,并送表甘愿臣服大唐,远近各大小部落也纷纷望风而降,唐史记载:“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

在做完诸多的善后事宜工作后,王玄策将他所代表的唐王朝的大国风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犒赏了吐蕃、泥婆罗、章求拔联军之后,他望了望这片曾经被他征服过的土地,然后率领他的使团,还有自食其果的阿罗那顺,回国复命去了。时间过了一千年以后,有一个国家派兵踏上了这片土地,在这里大肆掠夺,并且将它完全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英国。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这么争气,自然是惊喜不已,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梦回唐朝_ 篇4

见过唐三彩、绫罗绸缎吗?

见过唐朝的盛世吗?

你可能说这些只是在电视上见过,是不可能亲眼目睹的。但是,我,一个幸运儿,就有机会领略了这一切。请先别问我是不是梦。

夜晚,看完了七年级下册的历史,就觉得两眼疲惫。躺在床上不多久,朦胧之中,我来到了公元727年的唐朝。

长安城,唐朝的都城,雄伟地屹立在我的眼前。城门上有两行醒目的大字:百朝君王百朝空,百世唐朝百事梦。

走进长安城内,也就是坊,初始很静,行人很少,街边雄伟气派的建筑给人以美的感受。但顺着街道往里走,越走就越能感受到集市的气氛――各种吆喝声,各种谈话声,各种味道都在空气中弥漫着。

到了集市上,真是热闹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形色色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光流脂粟栗香,公私仓禀俱风实。”你看,连杜甫也这般形容过这样的盛景。

在街道旁,树木成行,花草茂盛。在这里,我相信了周敦颐的“自李唐世人甚爱牡丹。”花故醉人人自醉,我竟然遇上花中仙,也正应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花中笑。”这句话。

她玉肌柳眉,纱绸丝裙,亭亭玉立,笑语盈盈。“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榄露华浓”。我醉了,也不知念的是什么。也难怪李隆基会为她痴迷。

走着走着感到累了,就找了一个叫悦来的客栈休息,我的房间是由屏风隔成的,我不由地说一句:“背靠田园风光山水图,前倚热闹街市丰收画。”隔壁客人也说了一句:“金樽清酒斗千斤,玉盘珍馐值万钱。”咦,这不是李白的诗吗?难道……我不敢想象。透过屏风,我看到一个二十有余三十不足的白衣男子,桌上有三大坛酒。“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的就是他了。

“街上有恶霸撞倒了一个小贩,却反要索赔”。小二与客人的对话被屏风后的白衣男子听到了,他手扶了扶剑鞘,便使我不由地想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不知怎的,就随口念出来了,他看了我一眼,扣下铜板就走了。我连忙跟了出去,只见他轻轻一跃就到了人群中,把刀架在恶霸脖子上,吓得对方连声讨饶。

唐朝马球运动揭秘 篇5

根据文献记述证明, 马球运动早在东汉时期就开始流行。汉代以后, 骑术逐渐精进, 唐代时骑兵达到鼎盛。唐代盛行轻骑, 它有机动性强和利于长途奔袭的特点, 当唐太宗得知有西蕃人打球时, 觉得打球既有利于提高骑马技术, 又有利于克服“贵中华, 贱夷狄”的弱点, 便有“比亦令习”之举。“比亦令习”不但说明唐太宗善长于学习外来文化, 而且也反映了在唐太宗以前, 长安城里除了西蕃人打球以外, 再没有其他人骑马打球这一事实。“比亦令习”的结果是, 首开了唐人打球的风气, 这标志着马球运动在唐代的兴起。

唐代马球的规则方法: (1) 球杖:球杖是一根周围绘有花纹、顶端呈半弦月形的棍子。这也可从唐代的诗文中得到证实。鱼玄机《打球作》对球杖有描写的句子:“月杖争敲。”这充分说明了球杖的形状。 (2) 球场:唐代的马球场平展、宽广、十分讲究。军队的球场一般比较大, 考究的球场用油膏铺地, 避免尘土飞扬。 (3) 用球:击鞠用的球是圆形、质地坚硬, 外面涂有颜色。 (4) 唐代马球的比赛方法:球门有单门和双门, 人数不限, 根据参加人数而定。比赛时, 把球放在场地中间, 驾驭马用球杖击球, 以进门为得分。得分称“得筹”, 胜者增红旗一面, 负者罚减红旗一面。

“上有好看, 下必有甚焉”。唐代马球运动的兴旺和皇帝的倡导有很大关系。唐朝是讲究文治武功的帝国, 自然是骑射风行。马上作战、砍杀非常灵活。而马球运动就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方式。由于这一军事目的, 在统治者的提倡下, 马球运动在唐代风行一时, 成声势最大的运动项目。而且国家的富足也足可以支撑这项高消费运动, 就像现在竞技体育都是在广大发达国家开展的, 道理基本类似。马球既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 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活动。“百马撵蹄近相映, 欢声四合壮士呼”。无论是参加打球, 还是观看比赛, 马球运动都能使人精神振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开元之时, 天下富庶, 社会上就需要有一些休闲娱乐。于是, 马球运动成为社会欢迎的活动。作战的军士要练武, 闲暇的富民也要娱乐, 这就是唐代马球运动能够蓬勃开展的原因。

皇家的偏爱。唐代的马球运动肇始于唐太宗。但唐太宗对自己的这一决定很慎重, 律己甚严的唐太宗不愿意让吐蕃人看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此, 当吐蕃人把马球送给他时, 他把马球烧了。不管唐太宗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从马球运动传人中原以后, 很快就在军中和贵族阶层风行起来。唐高宗李治酷爱观赏马球表演, 但他认为光看从吐蕃学来的马球不过瘾, 于是专门把吐蕃马球队请入宫中, 看他们进行原汁原味的表演。唐中宗李显也曾亲自去梨园亭马球场看汉藏马球队之间的比赛。而且, 有的皇帝不但爱看马球, 甚至还亲自下场打马球。如唐敬宗李湛酷爱打马球, 只要兴之所至, 即使在深更半夜, 也会聚集人马挑烛夜战, 结果被专职的马球手打死在马球场。唐宣宗李忱球技出众, 即使是神策军中的职业球手在他面前也甘拜下风。唐僖宗李儇对自己的球技颇为自负, 不过, 在众多喜爱马球的唐代皇帝中, 真正的玩家还数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继位以后, 仍打马球不辍, 有时甚至因此误了上朝。其次是唐玄宗不光自己打马球, 还提倡在军中开展马球运动。他曾于天宝六年 (747) 下诏, 认为马球是“用兵之技”, “义不可合”, 下令在军中推广。此后, 马球运动便成为军中的常戏。还有就是唐玄宗活到77岁, 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寿命较长的皇帝之一, 而且在他62岁时, 他还想亲自上场打马球。唐朝时期, 马球成为了皇室贵族最喜爱的运动, 全国上下球场林立, 打球成风, 唐朝的19位皇帝11位深爱这项运动, 甚至有两位因打球而丧命的。

唐代文人也有不少人会打马球。进士科是唐代文人最光荣的出身, 有“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之说。文人都希望由进士科步入仕途。而进士科及第后有三大盛会, 即慈恩塔题名、曲江游乐宴会和月灯阁下打球。这是文人占得鳌头后最得意的活动。如不会打球, 岂不使盛会扫兴。因此, 唐代文人由文入武, 当了节度使的也不乏其人。如诗人李绅、高适、张建封, 都由文入武当上了节度使。文人入武, 首先就要会打马球。唐代个别文人, 马球技术也很精湛, 还能战胜神策军中的老手呢。五代人王定保的《唐摭言》中, 记述了这样一段月灯阁下打球的故事:晚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 , 新进士集会在月灯阁下准备赛球, 球场外面上千人围观。突然, 有几个神策军闯进了球场, 手拿球杖, 策马奔驰。其用意很明显, 是要和新进士较量一下。晚唐时期, 朝廷政权完全掌握在宦官之手, 而左右神策军就是宦官手中的两把刀子。虽然他们是无理取闹, 新进士也不敢公然得罪。但这天的盛会, 是新进士出头露脸的大喜日子, 如果在几千观众面前输了球, 是很丢脸的。正在为难之时, 有一个新进士叫刘覃就挺身而出说:让我去教训教训他们!说完跨马执杖驰进了球场, 向在场的几个神策军拱手道:新进士刘覃, 特来奉陪练球!这几个神策军见有人应战, 便拿出球子与刘覃比赛。谁知只驰驱了几个回合, 球子便被刘覃夺得。他只有一个人, 无法传球, 便在马上连击几次之后, 一个大打, 把球子打向空中, 球子飞出球场, 不知落到何地去了。这几个神策军想不到一个文人竟然有这样高超的球技, 有这样大的击球力量!一个个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在几千名观众的嗤笑声中, 面红耳赤地离开了球场。

马球运动的演变。然而马球虽获得了富人阶层的喜爱, 但由于身体素质等原因, 这项运动并不适合于所有人, 特别是女人。男人们身体素质好, 因此骑马打球, 不亦乐乎。但女人们却禁不起折腾, 由于身体素质受限, 只好通过改变载具来降低激烈程度, 驴球也因此应运而生。“驴球”大大降低了危险程度, 但精彩依旧, 因此也获得一些皇帝们的喜爱, 比如唐敬宗和僖宗都喜欢看“驴球”。特别是僖宗还是一个“驴球”高手, 经常在皇宫之中, 纵驴驰奔, 一边出汗一边怀念当年自己的先祖李隆基们骑马打球的英姿。

摘要: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 穿越历史长河去探讨远古的唐朝马球运动, 追寻它的源头、比赛规则, 以及它兴旺的根源, 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

关键词:击鞠,比亦令习

参考文献

[1]王琳.唐宋军队的马球运动[J].文史杂志, 2002 (2) .

[2]左从现.唐代马球运动发展分析[J].体育科学, 2001 (3) .

梦回唐朝作文 篇6

,那些远去的历史,就在它的沿岸,画卷一样的渐渐展开。

它,一个繁荣一时,千古流传的朝代;他,一个痴情的古代帝王;多少个岁岁月月,多少个日升日落,都不曾,让人们将他们所遗忘。

繁荣一时的唐朝盛世;悲痛慷慨的安史之乱;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事变;李隆基与杨玉环感情的荡气回肠……这一切,均为那静止的朝代添上更多的色彩。唐朝,你如那划过天际的流星,璀璨而耀眼;你是史上最为绚丽的一笔图画,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你是历经风雨而不减的神话,为后世,留下经久不息的流传。

灯影江声里,天尤寒,水尤寒。

二月份,北方深深浅浅的雪,淡淡的已悄悄化开,那深宫中,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你,看着这初春的太阳,情绪又是怎样?是的,为到达这天的位置,你已牺牲了太多太多……

读你,读千古佳人的优雅‘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彩’你被堪称为唐朝第一美人,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而在你38岁那年,你与他流亡蜀中,禁军哗变,你成为唐玄宗的替罪羊,而被绞死,香消玉损。也许你情愿,但这并不是你的错。

时光飞,看你对镜梳妆,清水中映出你倾城的面,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优雅。千古佳人,荷立斜阳,最终都但是红颜怅老。而你的美,却历尽千年而不衰!

扬花萧萧满落肩,笛声寒,竹影残,梦里丝竹清唱。静夜诗,驱不散,风声细碎云影乱,千古名流,一天清辉,霞影照入水晶涟!

时间没有留住你们,却留住了你们的精神所在。让后世,历经千年,还能感受到你们。唐朝的诗词,带来了多少的名人佳作。那豪情的诗仙,那被予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那‘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的相思愁肠;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世态炎凉;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感情忠贞。

梦回唐朝,我与千古风流才俊,交流体验世间百态。梦回唐朝,再造雄汉盛唐。

没有人能够永久相聚,戏唱完了,总有散场的时候。灯光黯淡了,帷幕拉起来,一切都无法回到从前。正如唐朝,梦醒了,历史还在。

唐朝 篇7

欢乐与泪水,期盼与失望,充实与空洞,交织成了十四岁小女孩的天空,汇织成了学习的辛酸——

十四岁的女孩的天空,充满了春的柔情,夏的豪迈,秋的风韵,冬的壮观。

学习的生活,充满了一年四季的韵味,却有不知被谁添加了酸、甜、苦、辣、味。

漫步在海边,“玉树临风”地让风儿轻拂我的脸,风里带来些渔船归来的腥味,却使人觉得很舒适。我想起了我儿时的伙伴,我们共玩“过家家”,我们共织的彩色记忆,我们共洒的银铃歌声,此时,它们又从遥远的东边走来,是那么轻盈。

过去的已过去了,它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已不再汹涌澎湃,但它已把贝壳留给了大海;它就像是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再光辉,但它还是把星星留给了苍穹。虽然初中的生活是给自己造成了许多的压抑,但我们又何不去把大海的馈赠悄悄捡起,将天空的孩子痴痴欣赏呢?

于是,我选择了笑声,我笑着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书山题海,因为心告诉我,欢乐就在彼岸;我选择与同学们继续挥洒笑声,我变得好谈笑风生了,我做回了真正的我!

十四岁的天空又变了,它飞舞着稚嫩的诗句,散发着清纯的气息,描绘着成熟的果实,舒张奔放的情意。当那闪光的诗行从我们纯洁的心灵向外源源不断地流淌,我真的想推倒心墙,让青春的胸怀散发永恒的气息!

十四岁的女孩,虽然迎来更多的只是学习的任务,但我们却开始欣赏那飘逸的长发,追求曲线的完美,开始向往韵味的短裙,攀比潇洒的牛仔;十四岁的我们学会了“叛逆”自己的父母,做个坏小孩,学会了学会了不对老师“奉若神明”,开始与老师“对歌”。

十四岁的女孩变得多情,当考试不顺意时就仰天长啸:“为什么考题总是和我过不去呢?”当看到新栽的小树在寒冬里默默死去,不禁感叹世事黑暗,哎!

李大钊曾在《晨钟》之使命里说过:青年之文明,奋斗者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使华也。不错,青春是少年的纯真,青年的舞台,老年的不息。青春是短暂的,犹如流星划破长空,在这青春年华,何不抓紧时间干一翻大事业呢?

唐朝也有天价稿费 篇8

书商俯拾皆是, 论出手大方, 还数万榕的老总路金波。众所周知, 路金波给过王朔365万元的稿酬;还给过韩寒280万元的版税, 折合一字28块钱。据说到目前为止, 路老板还在给畅销书作家们支付着动辄几百万元的稿费。

不可否认, 路金波已经在大陆出版界声名鹊起, 但是如果把他扑通一声扔进历史长河, 却显不出他来了, 因为在中国文化史上, 开稿费开得比路某还大方的主儿, 实在是多了去了。宋朝人洪迈在《容斋续笔》里就提到过几位。

一位是唐宪宗时的大将韩弘, 这人特能打, 也特有钱, 著名写手韩愈写《平淮西碑》, 在碑文里猛夸了他, 韩弘很高兴, 一次寄给韩愈500匹绢。按谭文熙《中国物价史》第109页所记唐朝开元盛世时物价, 绢一匹值200文, 米一斗值13文, 韩弘寄给韩愈的500匹绢, 大致相当于7690斗米。又按左光明《中国度量衡考》第259页所记唐朝量器, 当时一斗米约有13斤。现在买13斤普通大米, 大概需要26元, 买7690斗则需要199940元。也就是说, 韩愈一篇文章就拿了近20万元稿费。

读过韩愈那篇《平淮西碑》, 全篇只有1505个字, 换言之, 每个字至少132元, 这稿费标准明显比路金波开给韩寒和王朔的高多了。据说在韩愈死后, 刘禹锡给他写祭文, 曾经用上四句话:“公鼎侯碑, 志隧表阡, 一字之价, 辇金如山。”假如刘禹锡老师未卜先知, 大概会改写祭文, 说韩愈“碑文一篇, 二十万元, 既压王朔, 又盖韩寒”。

再一位是唐宪宗时的宰相裴度。据洪迈《容斋续笔》第6卷记载, 跟韩愈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写手皇甫湜给裴度写过一篇碑文, 裴度按一个字3匹绢的标准支付稿费, 皇甫湜嫌少, 裴度只好升到一个字6匹绢。如前所述, 一匹绢折合15斗米, 一斗米需要26元, 说明当时一匹绢的价值是390元, 裴度按一个字6匹绢签发稿费, 等于把皇甫湜的稿费标准涨到了一个字2340元。

唐朝经典古诗词句 篇9

2.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3.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1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15.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1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1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1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19.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20.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2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2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2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2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29.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

3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1.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3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

3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

35.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3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3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3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4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4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寒食)

4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45.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4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4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48.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4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5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朝的历史作文 篇10

我是特别喜欢唐朝,我觉得唐朝是一个很有吸引人的朝代,我会经常会问长辈们唐朝的点点滴滴,或者看历史书知道唐朝的.历史。接下来我就给你们看看唐朝的历史。

唐朝:公元6,关陇贵族李渊建立唐朝。唐朝享国二百九十年,历二十一帝中(包括女皇武则天)。在唐朝有一件事,可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渊次子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勋最高。李渊称帝后,将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将李世民册封为秦王。然而,李世民在朝堂上下具有极高的声望,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惮。太子遂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双方明争暗斗不断。武德九年,唐朝边疆遭到突厥的侵犯,李建成借机向李元推荐李元吉担任统帅抵御突厥,以谋夺秦王的兵权,并打算在昆明池设下伏兵除掉李世民。太子府有人向李世民密告了此事,李世民将计就计。同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命尉迟敬德等人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当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上朝,就遭到伏兵袭击。随后,太子东宫和齐王府的卫队也相继被打败。”这次事变就是着名――“玄武门之变”。

历史上有一位女皇诞生在唐朝那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可是历史上的女皇,无人不知。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原是太宗的才人,太宗驾崩之后就入感业寺剃发出家。唐高宗永徽二年,高宗下旨召他入宫。身手高宗宠爱的武则天,在永徽六年被立为皇后。由于高宗个性软弱,身体虚弱,而武则天却机敏聪明,通文史、识大局、有谋略,所以从显庆五年高宗患上风疾之后,武则天就开始帮助高宗处理政事。麒麟元年,朝廷的大权已经全部掌握在了武则天手中,“自是上每视是,则后垂帘于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从此高宗和武则天被大臣称为“二圣”。当武则天称帝后武则天开始整肃李唐宗室。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位,将过好定为“周”,年号天授,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

在一次兵变上,使得武则天退位: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因患病而卧床不起。时任宰相的张柬之和朝廷大臣等人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意图谋反为由,发动兵变,率领五百禁军杀入宫中,将张氏兄弟斩杀,之后又将武则天的寝宫包围起来,逼迫武则天退位,不得已之下,武则天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显,李显即为唐中宗。历史上将这次兵变成为“神龙革命”或者“神龙政变”。至此武周一朝正式结束,唐朝复辟,朝廷官员、旗帜和服饰、文字等全部恢复唐时之制,以神都(及洛阳)为东都。神龙元年(705)冬,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终年八十二岁。武则天遗诏称: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与乾隆。这就武则天,传说中的武则天。

唐朝时期“日籍”的汉化现象 篇11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和封建文明的发展进入了高度成熟时期,为向周边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和邦国传播汉族文明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到了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最为密切,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和跟随使节团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包括请益生、请益僧、还学生、还学僧、学问生、学问僧等)来中国。他们除了学习和汲取汉文化知识外,并把大量的文集和儒家经典等汉文书籍带回日本。加之唐中期雕版印刷业的兴起,图书制作效率有很大提高,印本书籍日趋丰富,流布日本的书籍也随之增多。据日本学者统计,至唐代为止,日本有中国典籍1800余部,18000余卷,而且隋唐时之经史子集各部均有,大致已摄取隋唐时代宫廷藏书之一半[1]316。

从中国典籍向日本传播的途径看,一是来华日人在中国购书、抄书。随着唐代官私藏书量的增多,书籍买卖盛行,市场上出现了专营书籍买卖的书肆。当时一个名叫将义的人就藏书有15000卷,有史料记载:“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虽甚寒暑,手不释卷。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家藏书一万五千卷。”[2]唐代官方和私人的藏书量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多,空前的藏书量和繁盛一时的书籍买卖,为来华日人搜取中国典籍提供了便利。据资料记载,遣唐使粟田真人:“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3]二是政府赐书和私人赠书。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日本著名僧人奝然来华,谒见太宗,“又求印本《大藏经》,诏亦给之。”[4]60三是华商贩运中国典籍到日本。9世纪以后,中国商船频繁往来于中日之间,舶载品中就有书籍。四是赴日唐人的随身携带。据统计,鉴真东渡,带到日本的物品有佛像8种,佛具7种,佛经34种,字帖3种[5]83。

唐时期,中国典籍的东传达到了鼎盛。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1979部、16000余卷。其中包括科技图书3000卷左右[6]228。就其内容看,大致有佛教经典、儒家经典及其他诸子类书和医药典籍等四十余种。

二、“日籍”中的汉学痕迹

中国典籍的大量输入,在日本广受追捧。“日本之习汉学,盖自应神时始。时阿直岐自百济来,帝使教太子莵道稚郎子以经典。……及通使隋唐,典章日备,教化益隆。……其教之之法,有《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之七经,而《孝经》、《论语》则令学者兼习。”[7]779-780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时代,学习唐文化盛行,并以汉文典籍为立国和思想文化指南,日本书籍的方方面面渗透了中国的汉学痕迹,以下几类书最为突出。

1. 文学书籍。

《源氏物语》是作者紫式部在平安时代创作的一部大篇幅的写实小说,以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生活面貌。全书五十四卷,涉及四个朝代,历时近80年,它不仅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写实主义长篇小说,为世界文学巨著。《源氏物语》引用了中国典籍的史实,典故、成语共185处,涉及典籍20余种。根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小说中涉及白居易诗47篇,引用次数106次,并在文学观念、作品结构等方面接受《白氏文集》的影响[8]55。例如在《须磨》一卷,有引用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中的“三千里外远行人”诗句,来描写出主人公的凄凉心境。该书还引用了《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战国策》、《诗经》、《礼记》、《论语》、《孝经》和《史记》等中国典籍的内容。唐时期,以汉诗为模板的文集创作在日本得到了发展。一是模仿汉诗,9世纪初,模仿唐人张志和渔歌词的《渔歌》;采用中国古体诗五言体和七言体形式编纂的《凌云集》、《和汉朗咏集》、《文华秀丽集》和《经国集》等;在编选体和文艺思想上都受到了中国《昭明文选》影响的诗歌总集《万叶集》等。二是直接引用汉诗,例如:诗歌选本《和汉朗咏集》,共选汉诗589首,其中白居易的诗,就有137首之多[9]。于947—957年间编撰的诗集《千载佳句》共收录了153位唐代诗人的1083首诗句[10]。

2. 政治类书籍。

精通中国典籍和佛经的圣德太子,在天皇的支持下,主动与隋朝交往。并参照隋朝《开皇律》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编撰史书,提倡佛教等重大改革。公元604年,日本制定了作为国家立国准则与官员行为准则的《十七条宪法》,《十七条宪法》深受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多地方是直接引用中国典籍的。例如“和为贵”、“上和下睦”等句子分别取自《礼记》和《左传》,还有些内容是取自《周易》、《尚书》、《左传》、《论语》、《诗经》、《孝经》、《韩诗外传》等中国典籍。公元701年,日本根据《唐律疏议》制定和颁行了《大宝律令》。公元718年颁布的法律《养老律令》中的有关官制、田制、兵制、税制的一些规定,几乎都模仿唐制的。

3. 史学类书籍。

日本编纂的六国史有《日本书纪》(720)、《续日本书纪》(797)、《日本后纪》(840)、《续日本后纪》(869)、《日本文德天皇实录》(879)和《日本三代实录》(901)。这六部史书深受唐代修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多半借用中国典籍上的文字,描述上代的传承之说。例如《日本书纪》中的“百姓贫之,则朕贫也;百姓富之,则朕富也”,是借鉴了《论语·颜渊篇》中的句子。日本的官方史书《古事记》(712)和《日本书纪》(720)都是按照中国的正史体裁编写的。《日本书纪》还引用了《史记》、《汉书》、《南史》和《新序》等汉籍。

4. 医学书籍。

唐朝时代中国医籍《难经》、《脉经》、《甲乙经》、《黄帝针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和唐时的医学名著《千金方》等先后传到日本。日本专门设立典药寮,有医博士、针灸博士和按摩博士。针科学习中国医学典籍《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决》和《赤神乌针》;医科学习《本草》、《甲乙》和《脉经》。日本人结合中国传入的医学典籍,创立了本国的“汉方医学”。

5. 佛教类书籍。

佛教经典的大量传入,为日本佛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平安时代,日本僧人空海回国时带去了多部佛经,并在日本建立了密宗,分别创立天台宗和真言宗,成为日本密宗始祖。日本佛教的净土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等几个大宗派实际上是唐代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分支。

6. 艺术类书籍。

中国有大量的乐书传入日本,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把《乐书要录》十卷、乐舞曲谱和定音用的铜律管等带回日本。在与唐朝音乐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日本的“雅乐”。

三、日本社会中的“汉化”现象

中国典籍大规模移植日本,日本社会在官制、教育、医学和文字等方面呈现了“汉化”的现象。如模仿唐朝皇帝的年号、谥法、陵寝制官八省制的制度,建立以律令为本的国家制度,建设“律令制国家”。大化革新以后,日本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建立起自己的学校教育制度。《孝经》和《论语》被指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周易》、《尚书》、《周礼》、《仪礼》、《毛诗》、《礼记》和《春秋左氏传》,被指定为选读的教科书,并根据它们的难易程度和分量划分为“小经”、“中经”和“大经”三大类,每人必须选学两本。依据《养老令》规定,设立太学和地方学校,开始学习汉文儒经、《史记》、《汉书》及《文选》等。京城设立太学,郡国设立国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模仿唐制进行考试。日本在隋代“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11]空海和吉备真备依据汉字分别制定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假名与汉字结合,形成了日本文字的基本格局。日本男女穿唐式衣服,行唐礼,用唐式餐具和观唐舞、唐乐等。日本大化革新后,仿照唐长安布局,先后建成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先后发生了安史之乱和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的黄巢农民起义。经过暴乱的打击,经济政治衰退,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公元894年的日本,因唐朝政局动荡不安,日本贵族政治腐败,还有是经过几百年来移植隋唐文化,已产生了日本新文化,使统治阶级对中国文化的需求趋向消极。公元895年,宇多天皇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虽然中日两国几百年的关系已遂告中断,但隋唐时大规模移植日本的汉学典籍,对日本的影响是多元化的。不仅“日籍”(日本人创作的日文和汉文书籍)受到了影响,而且中国文化也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其他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萌生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摘要:唐朝时期, 中国典籍为日人关注, 日本使者来华研读汉学经典, 把大量的汉诗文集和儒家经典带回日本, 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现了“日籍” (日本人创作的书籍) 在内容上直接引用、创作手法等方面模仿中国典籍的汉化现象。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下一篇:民主生活会如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