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授课计划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学鉴赏授课计划(精选11篇)

文学鉴赏授课计划 篇1

组长:

成员:

活动时间:周五下午7,8节课,以及晚上读书看报时间

活动地点:自习室 宿舍

活动内容:以读文学作品为主,附之以交流互动。

活动目容:丰富学生的阅历,感受文学带来的乐趣。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在全队掀起浓郁的读书氛围,让书香飘满全队。活动计划:

一、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读书网络。

完善学习室图书柜,充分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围绕相关阅读主题充实书柜,并建立健全相关阅读制度,实现资源共享。

二、保证阅读时间。

利用活动时间,设立“阅读课”,组织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每天自觉读书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三、明确阅读要求。

学生每周选读一至二本书,作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也可以写自己的读书体会),每周一千字,每学期二万字。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阅读收获。如开展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征文、编选班刊等各类读书活动,力求通过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2、开展“读书节”,展示“书香校园”成果活动。

5、开展评比活动,建立读书活动的激励机制。

①评选“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学习室,通过对全队书香氛围的创设、学习室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学生参加活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并给予表彰。

文学鉴赏授课计划 篇2

一.读懂文学作品, 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鉴赏文学作品, 首先要对文学语言有一定的敏感, 这就需要平常多读文学作品, 语文课文尤其是散文, 训练学生的语感。每一篇文学的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要读懂文学作品, 最基本的是要做到读懂字词句意。在初中语文课文中, 往往会穿插一些文言文和白话文, 这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对个别难懂的语句进行指导, 尤其是古文中, 一些字词有古今异义, 一些词语存在着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除了指导外, 还要对词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从而增加趣味性的教学, 给学生增加印象。此外,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脑中不由地浮现出文章所描述的场景, 使得文学作品变得有血有肉。朗读文章是读懂文章基本的一步。这样反复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从而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要对文学作品进行进一步的鉴赏, 还需要学生扩充其他领域的知识。

二.传授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

鲁迅在《看书琐忆》中, 曾经写道:“作者......表现人物的时候, 恐怕在他心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 于是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学生在脑中能够再现作家心中的意象, 才算是真正接受作品。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学生“再创造”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同感法、创境法、体情法来鉴赏文学作品。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 采用了体情法。首先, 让学生谈谈自己家里的父子、父女的琐事和感受。其次, 认真阅读课文, 仔细分析课文, 体会文中各个部分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感情。比如父亲在旧社会的惨淡与颓唐, 以及父子相别时的无言, 后悔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三次落泪的情节, 感受对父亲从饱和、聚焦、爆发的感情过程, 通过“大衣”、“橘子”、“来信”三件物品, 寄托了作者此时浓重的情感, 深刻地理解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味意象的组合

由于诗人经常使用某一种意象, 导致人们对这一意象有了比较统一的审美习惯。例如在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诗时,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整首诗总共只有28个字, 却包含了11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在开头三句, 就包含了九个意象, 而且意象之间, 没有任何连词, 精妙地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 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画面。景中生情, 在苍凉的背景下, 渲染了游子的孤独和寂寥。在上到这一首诗的时候, 就需要好好引导学生去品味。让学生去挖掘, 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感受作者游子般断肠的心。

此外, 除了读懂文学作品, 为学生提供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 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材料以及语言进行鉴赏。同时, 还需要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的背景。只有在掌握了关于作品的基本知识之后, 同时对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后, 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的作者, 思维不同。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文学作品所寄托的感情也会不同。所以, 在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之前,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是十分有必要的。

总之,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作品鉴赏能力之前, 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学知识, 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 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增强语感。同时, 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学生平常的阅读知识积累是十分重要的。相信把初中文学作品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就一定可以推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文学鉴赏的意义 篇3

有了这个前提,文学鉴赏就有了它独特的意义。古人或感慨时事,或自伤命运,或宦游四海,或隐居田园,或出征在外,或居家念远,或怀古,或伤今,或访友,或惜别,取诸怀抱,情动而辞发,因寄所托,立言而传万世。千百载之下,我们重温经典,感受到的是文字背后的浓浓深情,作者当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浮现于我们的脑海心田,他们曾经那样精彩地活过,而今又这样真切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悲其所悲,喜其所喜。此即“披文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行吟泽畔的屈原,与渔父相问答,那“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告白,安能不激发对屈子高洁品性的景仰?成都浣花溪畔于秋风秋雨中倚杖叹息的杜甫,尚能心忧天下,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又怎能不令我们感动于诗圣胸怀的悲悯?黄州赤壁,苏东坡放舟一游,恬然自适,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身处逆境也可以如此旷达……

然而,文学鉴赏的意义尚不仅体现在这些地方。前人的文字给我们展开了一个空间(意境),通过对这一空间的解读,我们不仅体悟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因之而起的人生感慨,体悟到作者或高洁或悲悯的道德情操,还可以触发自己的生命体验,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并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多样化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收获审美情趣。

今古虽有大不同,但总还是有一些东西是那么地相像:古代有科举,而今有“国考”,同样地令人向往也是同样地困难重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望古今相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古今相通,“手指今余把笔痕”的艰辛古今相通,“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的失意古今也相通。一位老人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写到:“……(先生)痛哭流涕,几于不能成言,感染得学生也是哭声一片。”诗中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御寒的作用早已不大;“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冻得睡不安生,就翻来覆去,乱踢乱蹬,把被里儿都给蹬烂了,诗人面对此情,又焉能不怜惜娇儿,而自痛无力改善现状?又焉能不感动千百载之下有相似经历的后人?鉴赏文学,于浩浩古人中得遇人生知己,岂不快慰!

古人或宦游,或遭贬,或役防边疆,或求学四海,常离家门,背井离乡之痛,思乡念亲之切,常萦脑海笔端,而今虽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但对真挚感情的依恋有增无减,思乡念亲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静夜思》古今同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古同唱。“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漂泊在外的人的敏感而脆弱的思乡情结轻易地被触动,而具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乡愁是余光中对古人情谊的传承。

我们每个人只能有一种人生,想来不免觉得单调。或许你平凡如我,一生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生而光亮有限,死而湮没无闻,但是无妨,我们可以醉心文学,随作者的文笔感受那不一样的人生,随之悲喜,宛如亲历,一样可以充实愉悦地度此一生。我们可以随曹操一起观沧海,一起感受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浩瀚与巍峨,感受曹操那宛如大海的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既是写大海,更是曹操的豪情啊!我们还可以出现在南宋陈与义送别北上开封的朋友的饯别场景里,感受他的那份思乡之情和丧都之痛,“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哀声如泣,不忍卒读。我们没有经历过亡国,但那亡国之痛却真切地刺痛着我们,这就是文学鉴赏的功用了——她着实地在丰富着我们的情感。

回望过去已成定局,但在展望未来时却有着诸多的可能性,前人的命运可给我们以参照,“读史使人明智”的道理或许就在此处。《枕中记》里的卢生,梦登魁元,娶妻名门,仕途顺畅,儿孙满堂,至80岁而寿终正寝,断气之际,一惊而醒,然而所历不过现实里的顿饭工夫,梦中富贵,展眼烟云。然此一梦,却是给卢生提供了真切的人生体验,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抉择--他跟着送给他枕头的吕翁出家修道去了。文学鉴赏的过程类似卢生之梦,即真切体验一种别样的人生,而后对现实的人生产生指导意义。盛唐的边塞诗人描绘出一幅幅壮丽大气的边塞风景图,渲染了激情洋溢的报国热情,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的激情告白,影响多少人走上了弃文习武的道路,“功名只向马上取”,成为一时的时代特色。

而文学鉴赏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意义和社会教化的意义则更为明显。山水诗的恬静高远,田园诗的朴素安详,怀古诗的深沉悲怆,边塞诗的豪迈旷达,行旅诗的艰辛,送别诗的深情,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犹如清冽的甘泉,滋润着日渐干涸的心田;又如远古的呼唤,召唤着人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现代人常常感慨生活的无趣,究其实却是个人部分感受能力的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情感的缺失。我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不再刻骨铭心,因为有电话,有网络;我们也会出现在送别的场景里,但不再折柳,也不再悲悲戚戚,因为我们知道,朋友坐飞机去的,万里的路程五六个小时就到了;我们也有羁旅的时候,但已不再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早行之苦,因为我们会在宾馆睡到太阳高高。我们当然不拒绝现代文明,但应清醒地意识到,部分现代文明的成果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助长了人的惰性,冲淡了人们的感受力。

文学鉴赏 篇4

紧扣题目,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把握诗意 2统涉全篇,找准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情感 3咀嚼词句,品味语言,把握特点,感悟风格 4掌握技巧,明辨手法,结合全篇,精心推敲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 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宿命”是贯穿《俄狄浦斯王》的重要线索,被神谕缠绕的命运,即使躲避和挣扎也是徒劳的,英雄也不能逃过悲剧的结局。

“报仇”带动影片《老男孩》的发展。这使它似乎符合结构主义文学的特点,贴合恋情,囚禁,放逐,潜返,侦察,斗争,决胜的情节点,但它没有拒绝传统的“感情”的概念。同时它又像是《俄狄浦斯王》的繁衍,主人公不断在与命运做着无谓的斗争。

说《老男孩》是《俄狄浦斯王》的繁衍,因为两者有共通之处。

。鲁迅创作的《 狂人日记 》、《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狂人日记》 鲁迅

启蒙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

2、《两个家庭》 冰心 问题小说短篇,冰心的第一篇小说。(1919.9)

3、《超人》 冰心

短篇,“问题小说”以及冰心早期的代表作。(1921)

4、《沉沦》 郁达夫

自叙传小说这是开创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文风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后附录作家简介及作品分析。(1921)

5、《或人的悲哀》 庐隐

二十年代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1921)

6、《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张扬女性个性主义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的表达令今天的人也为之惊讶。

7、《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作者的代表作,描写军阀战乱之中知识分子的窘状。1924,11.8、《二十年代诗歌选》

胡适 冯乃超 李金发 梁宗岱 刘延陵 穆木天 沈尹默 汪静之 王独清 刘半农 刘大白 俞平伯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雨天的书》 周作人

13、《志摩的诗》 徐志摩

14、《寄小读者》 冰 心

15、《彷徨》 鲁 迅

16、《野草》 鲁 迅

《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秋夜》、《天狗》、《荷塘月色》、《死水》、《再别康桥》、《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雷雨》、《雨巷》、《我爱这土地》、《小二黑结婚》、《金锁记》、《围城》、《白毛女》、《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百合花》、《“锻炼锻炼”》、《茶馆》、《永远的尹雪艳》、《小狗包弟》、《致橡树》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鲁迅这篇作品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可谓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错误》是郑愁予广被传诵的名诗。评介赏析的文字很多。其中,香港著名诗论家黄维梁博士在《怎样读新诗》一书中谈到对此诗的读解方法,很有启发性。

水晶先生认为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为少女的心扉紧掩;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错过惊艳的一刹那,在少女眼中,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从这段分析看来,水晶先生显然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的;换言之,她在诗中采取了主动。

《骆驼样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整体阅读不仅仅指了解文章大意(情感、观点、主旨)方面;还包括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回顾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已从对文章内容整体理解的表层,过渡到对文章的艺术技巧、语言揣摩、综合评价的深层,更关注考生对文章的文化底蕴、哲理思辨、人文精神等把握。

现代文整体阅读复习要重在阅读思维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即理解、筛选、分析、概括、归纳、评价能力。因此,复习的重心应该是过程性的,着眼于文章的理解、信息的指向、设问所在的语境,重视问题思考的周密性、准确性。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掌握多种复习方法,让每一道题目都有解决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榨菜如何走向全国

据史料记载,涪陵榨菜18世纪开始在涪陵广泛种植,当时只是作为一种蔬菜食用,直到清末(1898年)有人仿以大头菜全形腌制法,将其制成咸菜。所以,就年代而言,榨菜只能

文学常识鉴赏 篇5

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

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

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至圣孔子(圣人) 亚圣孟子 书圣王羲之晋

画圣吴道子唐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文圣欧阳修 茶圣陆羽唐 药圣李时珍

医圣张仲景东汉 草圣张旭唐

药王孙思邈唐 田园诗人陶渊明晋

诗歌之父屈原战国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世界文学名著鉴赏 篇6

——国际教育学院 电气0919董小韬1091961920

对国外书籍的最早记忆应该追溯到小时候看动画片时候听到的那些希腊神话,不论是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或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迪斯,抑或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美与爱女神阿弗洛狄忒,还有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的自己童年生活时有了很多独特而神奇的记忆。诸如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伊阿宋智取金羊毛,天英斩杀美杜莎,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阿喀琉斯之踵等传说奇异而又不荒诞,有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吸引着我,直到现在仍萦回在脑海之中。

之后接触的第一本书不知道能不能算上一本名著,英国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歇洛克·福尔摩斯,这个时至今日依然风靡世界的侦探角色,早已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最好侦探的代名词。平常的时候,歇洛克·福尔摩斯都悠闲地在贝克街221号B的公寓里,抽着烟斗等待委托上门。一旦接到案子,他立刻会变成一只追逐猎物的猎犬,开始锁定目标,将整个事件抽丝剥茧、层层过滤,直到最后真相大白!这个名侦探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推理能力,这些作为侦探必备的技能他修炼得可谓登峰造极,极为经典的场景就是它与华生第一次见面时便将华生的身份喜好娓娓道来,而且言之有据,这让当时尚未成熟的我甚至一度对侦探这个行业充满了无比的向往。除此之外,柯南道尔赋予这个人物以高超的剑术、拳术和小提琴演奏水平,以及使用毒品提神这种恶癖,这就更使得这个角色的形象更为丰满。从《血字的研究》到《四签名》,再从《巴斯克威尔家的猎犬》到《最后一案》,直到《肖斯科姆别墅》结案,福尔摩斯伴我度过了初中一年级时光。

莎翁的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也是让我极为感兴趣的英国作品。“生存还是毁灭”道出王子心中的疑问,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他生活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除却报仇,生活中再无其他的元素,身为所谓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却受制于深刻的仇恨之中,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由。不清楚这算不算是一种对生命的一种嘲讽,我在其中阅读出了莫名的无奈,这或许也

是我做为第n个读者对哈姆雷特的第n种解读。

另外,我比较喜欢的作家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三本名著代表了他相对较高的成就,无论是《安娜·卡列尼娜》中描绘的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还是《战争与和平》里以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不过三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长篇小说《复活》,这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托尔斯泰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虽然在小说的最后仍然无法超越宗教的束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晚年的托尔斯泰能跳出时局的局限,对现实社会做了激烈的抨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本质缺陷。

文学鉴赏中的景情关系 篇7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诗, 常被用来做鉴赏启蒙。传统的鉴赏程序是由贾岛的“推敲”导入, 看寓问于答的构思特点, 看平淡中见深沉的抒情特色, 看色彩鲜明的环境描写, 最后看作者的钦慕与怅惘之情。四个环节本身没有什么大的不对, 但照这样讲下来, 孩子们一开始多半是一头雾水, 到末了才有点“哦, 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其实, 多数孩子都有对松、云、山的感性认识, 对诗人写到松、云、山时的一般寓意, 也多少有一些印象。“松柏本孤直, 不为桃李颜”———见松的风骨;“耳临清渭洗, 心向白云闲”———知云的高洁;“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是“小隐隐于野”的标志性选择。由这一点, 即使诗题中没有“隐者”的字眼, 也能推知作者要访的是一位世外高人。大老远跑到深山老林里来, 自然是因为对隐者的仰慕;白跑一趟, 当然有败兴而归的遗憾。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贾岛感情的三起三落, 以及用寓三问于三答的手法来表现, 简笔繁情, 足见精妙, 孩子理解起来就顺得多。

这是相对浅显的示例, 鉴赏的材料和考查并不都这么简单。别说景有千奇百怪千姿百态, 景物本身的特征, 就有形声色味动静虚实;诗人感受景物, 有视听嗅触———单是视觉, 还有远、近、俯、仰、正、侧的角度。情更是因人因时因景而异。障眼法的使用也有七十二般变化。但只要理顺了情景关系, 不管情的瓜怎么变色, 也不管它隐藏在哪片叶子后面, 只要有景这根藤子在, 顺着摸上去, 总能把瓜摸到手。

首先, 鉴赏中景和情的涵盖要简明。

天生万物莫非景。大自然的物事是当然的景, 人事也是景。人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按茅盾的说法, 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才是真的风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是景,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也是景。白居易《忆江南》更是一个好的证明: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 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 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诗人取景:胜火江花、如蓝江水、月中桂子、枕上潮头, 固是江南胜景;竹叶吴酒、芙蓉吴娃, 尤具江南特色。尽管词中有“最忆”“其次”的排行, 这三阕的顺序却恰是匠心所在。江花江水随处可见, 只是江南的红一点绿一些, 已让诗人长忆不止。钱塘江潮, 江北必无, 别处未必有, 怎能不生重游的念头?竹叶是江南茅台, 美女是江南特产, 何况一杯竹叶穿心过、两片荷花上颊来?诗人非回来不可!一般的看法, 以为三阕由自然而人事, 在诗人却如欣赏音乐的“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醇酒佳人才是心头肉, 才渐近自然。景的涵盖与层次清楚了, 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和依恋, 由深到浓得化不开, 也就不言而喻。“最忆”“其次”的故布迷魂, 或许是碍于官声, 当不得真。

词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 除西风碧树以外, 都是描绘人的情状, 也都是王国维说的景语———当然也是情语。可见人事不但是风景, 还是风景中的高地。

喜怒哀乐是情, 志向志趣也是情。“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而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 可见在古人那里, 情与志并没有界限。“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画眉》) , 前者高标逸韵, 后者追求自由, 都是情感的抒发。

其次, 鉴赏中绘景和抒情的技巧要简化。

明确了景与情的涵盖, 也就能明确:所谓的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与借景抒情实质是一个故事。而诗词中虽有直抒胸臆的情况, 离开了景的地球放声歌唱却绝无仅有, 借景抒情是一个必然, 直接抒情也就微不足道。这样一来, 我们看障眼法就轻松得多, 把焦点对准绘景就行, 没必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比如马戴的《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念我何滞留,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要说技巧, 这一首确实多。有“片”与“烧”的炼字———语带夸张, 有云鸟归飞疾与诗人滞留久的对比, 有微阳秋山年华老去的比喻, 有尾联的心理描写, 以及建立在这个层面上的借景抒情, 还有颔联的直接抒情。但这首诗在晚唐还算鹤立鸡群的, 绘景正是鹤神, 其余无非鹤毛。夕阳秋山喻年老, 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谈不上奇, 可是残阳铺上本已草黄叶红的秋山, 这种血色黄昏就叫人不敢深味;这种老未免老去太多, 火烧火燎, 叫人无法承受。这是生理的老, 也是心理的老, 更是光阴的老, 以致诗人不敢照水, 怕容貌的巨变使自己心惊肉跳。“恐惊平昔颜”, 已足见离家的时间太久太久, 看到孤云归鸟, 自然恨不得乘风插翅, 片刻之间飞回千里之外的家乡。借景抒情一目了然, 而颔联若不是律诗非得凑足八句, 明显多余——历代鉴赏家, 多言颔联与其他三联“情景分写”, 是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对这首诗及其它诗的鉴赏, 都是一个大的误导———把鉴赏导向了复杂。

从这首诗还可以看出, 诗人情的基调与景的基调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是常态。因而, 情景关系, 我们只需要特别留意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风景如画, 美得炫目, 非但引不起游赏的兴致, 反勾出了漂泊的感伤。“荒村带返照, 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 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 何人到白云!”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满目荒凉, 诗题中却着一“喜”字。这倒不是诗人不愿意按常理出牌, 仍是由特定的景和特定的情决定的。杜甫一饭未敢忘国忧, 却无奈命运压人头, 是个中国版的拉兹、古装版的虾球———到处流浪, 归乡无望, 美景当前, 徒然显出自己的狼狈。如果杜甫看到的是山河破碎, 小我就可能退居二线。刘长卿仕途潦倒, 好不容易才在偏僻幽寂的小山沟买栋房子, 昔日同僚不一定嫌远, 却一定狗眼看人低, 只有同病相怜的人还会想起他。最难风雨故人来, 在心境比风景还糟糕的时候, 怎能不喜出望外?假定刘长卿春风得意马蹄疾, 长安花都看不过来, 几十个皇甫侍御前呼后拥, 他也未必领情。

一首诗作, 并非手法越丰富越好。在诗词的宴席中, 景是埋单的老板, 情是主要客人, 技巧只是一群服务生, 没有老板和客人围着服务生打转儿的道理。写景抒情, 老是在技巧上下功夫, 主次颠倒, 作品难免堕入末流;鉴赏诗词, 总在锤炼与修辞上生题目, 纵有心得, 也是盲人摸象———诗以养气, 养大气, 自是无从说起。高明的诗家, 对技巧的使用, 多抱不屑的态度。“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根本就没有这修那辞的弯弯儿绕, 状景摹物, 自有千古壮观或是风神尽出。“袖薄哪禁寒, 羞与郎言。早拼卖却婿池田。辛苦天寒萝屋低, 又遇荒年。绣帖未成完, 针线抛残。娇儿啼饭忒心酸。一盏瓦灯篱落外, 废尽秋眠。” (痩鸾《卖花声》) 不加修饰, 语语天然, 虽没有杜甫胸怀天下寒士的立意, 却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能打动人心。身上衣单, 茅屋低寒, 薄地早已贱卖, 偏又赶上荒年, 娇儿尚且啼饭, 爹娘岂能饱餐?这般凄凉, 可是不抱怨, 依然宝贝孩子, 体贴丈夫;哄完娇儿, 接着做针线活补贴家用, 一盏瓦灯, 直到夜色阑珊。这样的愁苦却温厚不迫, 这样的纯良贤惠, 直击人的心灵, 铁石心肠怕也会软化吧!

鉴赏材料, 正该选取这种至情至性而出的至文;鉴赏重心, 正该放在写景及通过景所寄托的情感上。如此, 阅读鉴赏的陶情冶性, 方能落到实处。

第三, 比较鉴赏, 是在景与情的层面上展开。

鉴赏进入到较高层次, 不只有欣赏, 还有鉴别, 而比较鉴别赏优得趣, 重点是意象和意境, 并以意象为核心———无象不成境。意境的比较, 首先是意象的比较。而意象并不需要长篇大论, 景物到了诗人的笔下就是意象, 日月山水是, 渔樵耕药也是。景能动人耳目, 情能沁人心脾, 自然而然就有意境。因而意境的比较, 也可以说是景及由景构成的画面的比较。

拿黄叶这一意象作例子, 我们就可以有形象性的认识。“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 (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 “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 (白居易《途中感秋》) ,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 三句在原作中都是颔联, 都写景, 属于“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 (陆机《文赋》) 。谢榛《四溟诗话》评价说:“三诗同一机杼, 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 无限凄感, 见乎言表。”韦应物“人将老”, 证明人还未老;“树已秋”, 秋到树叶是否已变黄, 要费想象。白居易诗中树叶初黄, 人欲白头, 就鲜明得多———虽然景与情, 尚止于悲凉。司空曙笔端叶黄头白, 已然悲气袭人, “雨”“灯”的意象, 使整个画面越加衰飒不堪:树叶枯黄, 本就飘摇欲坠, 苦雨浇来, 再没有恋枝的可能;满头霜雪, 早到风烛残年, 昏灯照去, 更显垂老, 说不出的孤苦伶仃。黄叶飘乱灯下影, 暮雨滴上白首心, 这次第, 怎一个凄字了得!

金圣叹改金昌绪的《春怨》诗, 也很能说明问题。“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儿女情长, 天各一方, 只能梦中相会, 赶走黄莺儿, 不让啼破好梦, 曲传春闺怨深, 已是此中上品。“莫打黄莺儿, 任它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免得到辽西。”金圣叹仅改四个字, 怨转深长:梦里一晌贪欢, 醒来枕孤人单, 倍觉凄惶, 不如没有这种梦来勾相思, 人还好受点。深与更深的区别, 都出于四个字所描情状的不同。在这里, 黄莺还是那一只, 女主人公还是那一个, 但女主人公对莺啼态度的变化, 仍属于景的变化。

诗词的寄情因人而异, 人会因时而异, 归根结底都因景而异。能参透景的贫富及绘景的高下, 比较阅读, 赏优汰劣, 也就不在话下。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8

那么,又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培养中学生的文鉴赏能力呢?

首先,从阅读方法入手,让阅读成为习惯。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朱熹的读书心得。当然,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只有在阅读中尝到甜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主动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层次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程序的求知欲,有针对性的因势利导,尽可能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将阅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内阅读,在他们的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大量选用名家名篇,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操的《观沧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朱自清的《背影》,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契诃夫的《变色龙》,泰戈尔《金色花》等等,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文学创作风格观察其个体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从他们的主要事迹解读他们作品的创造内涵,与艺术风格,从而领悟其文学精华。

二是注重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不可缺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能力的增强,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注定受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当然,课外阅读要有选择和有目的去读。选择积极向上,反映生活主旋律的,如清淡典雅的散文,瑰丽抒情的诗歌,传奇动人的小说,震耳发聩的杂文等等,针对我们班上男生们喜欢武侠小说的现象,我引导学生鉴赏金庸的系列作品,并一起和学生探讨乔峰的豪爽和大义。将乔峰出场的精彩描述的一次重现:身穿灰色旧布袍,己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的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势。通过讨论让同学们明白,武侠小说并不是要禁止看,而是要有目的的去看,从字里行见寻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从而摆脱水过沙地干的不良读书习惯。

再次,学会观赏,勤做笔记

语文阅读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文体的基本要素,更要教会他们的文学欣赏。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品味语言,如何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念信息,如何获得审美的愉悦,如何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第一步要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他豪放,浪漫的性格,柳永婉约的词派的代表人物,从“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其细腻,婉约。第二,把握意象,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柳树,水草,清潭都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特定的意境内中,因为离情别意,他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让人流连,第三步,品味意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归隐情趣,闲适恬淡之情,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我们在阅读是要把握诗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再比如泰戈尔的《恶邮差》,通过一个小孩的口吻,对邮差送来信件的气愤,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读细之下,温馨的母子场面油然而生。

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中,要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同时随时积累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求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摘抄等形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要求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阅读,消化,充分吸引精华,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再次,要学会思考

我们所进行的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最初的阅读是学习和吸收作者的文学精髓,但阅读到了一定的境界,我们就要学会从模仿走向独立,从跟随走向自我。在阅读要带着疑问,在阅读中要学会思考,假如自己是作者,应该怎么去写,假如自己是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应该会怎么做、、、、、、带着思考去阅读,将会是学生的阅读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谈的“出神入化”,倘若学生能够不拘一格的进行思考和写作,那么在平日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文章局面早己变为百花齐放的繁荣了。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篇9

《诗经》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

章法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可以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如“周南”《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六个动词,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情况和采芣苢的妇女们的欢乐情绪;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最突出的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踟蹰、参差”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的感情和自然景物,同时也造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

比如“周南”《螽斯》全诗六句竟用了六个叠字描声状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蝗虫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夺尽人民的粮谷,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与憎恨。

2、《左传》艺术特色:

①精彩细密的叙事。

a、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曾强了故事性。

b、具有讽刺意味。

c、突出体现在战争方面。

一是很多著名的战事都写的曲折完整,精彩动人;二是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②个性鲜明的人物。

a、主要采用随事写人的方法。

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构成相对完整的形象。

b、对一些次要人物,写出一两个富于特征的细节,便收到形神毕肖,声情并现的效果,如写先轸发怒只用了四个字“不顾而唾”,就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③微婉巧妙的辞令,《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

《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3、《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和辞令方面有哪些特点?

1)《战国策》,叙事写人也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笔墨叙写一个人的事迹,不但用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

《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异策,转危为安,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

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

2)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

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

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

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

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4、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①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

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③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④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5、庄子艺术特点(每条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题):①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人生哲学]。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结合哲学道理,注重表现管理科学理想和内心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如《逍遥游》中那个展翅高飞的大鹏,翱翔于天地间,相比之下,受自身条件控制的人类就显得格外渺小了。

b、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如‘蝴蝶之梦与周公’的奇想、<秋水>中庄子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

c、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

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①首先,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

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到“逍遥游”。

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

例如《逍遥游》中大鹏和鴳鸟的对比、《养生主》中疱丁解牛的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之境”和“艺术之境”的统一。

《沁园春·长沙》文学鉴赏 篇10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美学角度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历史角度

在中国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

书法鉴赏

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品,书家认为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健,艳美洒脱,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轻奇重之笔,无倚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慢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园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内柔外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试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

景物描绘角度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艺术角度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思想层面

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篇11

[关键词]培养鉴赏能力;发掘教材资源;立足问题教学;运用多媒体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审美性的中学语文课程,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亮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学生往往不是通过一次阅读就可以深入领会的,它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的重读,提倡从不同的角度随机地进行阅读理解,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下面,试就组织开展鉴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尝试。

一、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点亮文学鉴赏之灯

教材(包括教科书、读本和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光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光,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正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惟转化的文字,为形象,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态,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生存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如学习《庄周买水》是鉴赏作者的巧妙构思,折射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有关庄周的一些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教学实践证明,这一鉴赏对学生的震撼是很大的。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去鉴赏。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一文在景物描写中暗指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成长,一文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自己在大革命失败时期“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

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教师的点拨是“火种”,也不可缺少。教师应努力做到善于引导学生为自己制作“火种”,进而培养学生燃起大火“照亮自己”的能力。

二、立足问题教学,培养鉴赏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性、特征和规律,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习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学会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获取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鉴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要立足于问题教学。在这里,“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需倾注极大的热情。

首先,要精心设计鉴赏性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鉴赏性学习是可以将问题作为落脚点的,因此,能够寻求到富有鉴赏意味的问题是教学的第一步。评价“问题”质量的标准,一是能否激发学生鉴赏兴趣和热情,二是是否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三是是否符合“知人论世”的原则。在问题提出方面,应努力从教师设疑布阵的“要我鉴赏”过渡到学生自发释疑的“我要鉴赏”。 其次,要精心组织鉴赏性的讨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教学中,应极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鉴赏的积极状态之中。第三,要恰倒好处地惊醒总结,并留有余地,把鉴赏的热忱延续到课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对教师讨论的问题进行评判,看看孰是孰非。比较理想的评判,应是在肯定鉴赏行为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扼要的剖析,对一些还需作进一步透视的问题进行思路、方法或角度的点拨,或将鉴赏要点深入浅出地处理,同时勉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探其精髓。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上一篇:感冒药营销方案策划书下一篇:表情包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