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作品教学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精选8篇)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 篇1

When it comes to the Plot of the story , “Early Autumn” is little more than a slice of life.Many years later, a pair of broken lovers coincidently met each other in the street.After a simple conversation.they left separately.Facing Bill‟s indifference , Mary realized, the situation was hopeless, although she had been thinking about Bill and still loved him.After all, time could change everything.They both had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own life.Maybe ,it didn‟t make any difference to Bill.but as for Mary, this was an eternal pain.2.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this part includes appearance , social status,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attitude to each other.After the author simply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he called the reader‟s attention to Washington Square where a brief encounter happened.The story present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by means of conversation.The brief conversation did show emotional undercurrents beneath the calm surface of Mary.First, they changed in appearance.In the eyes of Mary, Bill was still young.but for Bill, Mary looked old.Second, they had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Bill was a lawyer in a prestigious law firm, but Mary was an ordinary worker in the bursar‟s office.Third, their marital satisfaction was different.When Bill asked her about her husband, Mary was unwilling to speak of him, but Bill spoke of his family with love.Most importantly, their attitudes to each other were different.Mary was emotional, and she had been thinking about Bill and still loved him.Her memories were unforgettable, especially the last sentence of the passage , “Then she remembered she had forgotten to give him her address—or to ask him for his—or tell him that her youngest boy was named Bill, too.“ is moving , but Bill was indifferent, though he was friendly.When the bus came, he left without hesitation.4.Scene rendering Several times the author described the scene on Washington Square, the passing people, the falling leaves, the chilly weather, the dusk and the lights.Did he want to tell us where and when the story took place? What other effects do such descriptions achieve? This is about scene rendering.The scene rendering was very important, which set off the change of the heroine‟s feelings.The passing people: “A great many people went past them through the park.People they didn‟t know.” “People came between them outside, people crossing the street, people they didn‟t know.Space and people.”

In a big crowd, it is lucky for people to meet each other;however, occasional events may completely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Many years later, what if they meet again? It‟s not easy to continue their love.Maybe, it is impossible.The falling leaves: “The leaves fell slowly from the tree in the Square.Fell without wind.She felt a little sick.” The scene made the picture more heavy.Mary‟s excitement was disappearing slowly.The falling leaves and the chilly weather were a kind of reflection of Mary‟s feelings.The word“ sick” implied both psychological envy about Bill‟s happy family and physical discomfort because of the autumn dusk.As for the lights, “Suddenly the lights came on up the whole length of Fifth Avenue, chains of misty brilliance in the blue air.”

“The lights on the avenue blurred, twinkled, blurred.” “misty brilliance “ seemed to be contradictory.In fact , which showed Mary‟s inner conflict and struggle from excitement to disappointment.In the same way, “blue” had a double meaning, which showed the dusk and Mary‟s sadness.5.Linguistic description The Linguistic description falls into three stages: I.extremely excited II.disappointed

III.awoken

First ,she was extremely excited.These sentences can be found in the story: “Yesterday, walking across Washington Square, she saw him for the first time in years.”

“Bill Walker,” she said.He stopped.At first he did not recognize her.Unconsciously, she lifted her face as though wanting a kiss, but he held out his hand.She took it.“I live in New York now,” she said.“Always wondered what happened to you, Bill.”

“Married yet?” “Sure.Two kids.” “Oh,” she said.Next, the word “Oh,” showed her disappointment.This was a transition of the feelings.Finally, Mary became awoken, knowing that the days were gone.all was impossible.„Suddenly she shrieked very loudly, “Good-bye!” ’ But the bus door had closed.6.Conclusion: The story provides no moral lesson about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but an opportunity for the reader to relive a small episode of daily life.This story seems to be a pity, but just a true reflection of reality, which makes the reader involved, as if to see someone around, or even himself.In the middle of the crowd, we met some people, looking forward to some stories, but starting is often the end of the story.We go back to our respective orbits.As for the tragedy of a woman who lives in the memory of the past , different reader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My interpretation is as follows: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英语文学作品阅读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作品阅读的必要性

江苏省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这一要求在江苏省历年的高考试卷得到了显著的体现。例如, 2004年江苏高考卷阅读理解D篇, 2008年B篇, 2009年B篇, 2011年D篇等, 都重点考察了考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和捕获事实细节并进行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对于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高中学生而言, 文学作品阅读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语言欣赏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对于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 文学作品阅读能培养其追求真善美的意志品质。因此, 笔者认为,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作品阅读非常必要。

二、高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的现状

英语学科作为三大主科之一, 承担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当前, 英语学科理科化、快餐化, 文学作品阅读被广大师生看作是高不可攀且浪费时间的事情。不言而喻, 高中生在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理解中的错误比比皆是。笔者就学生在英语文学类阅读中所认为的难点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对细节描写的把握, 对隐含意义的挖掘, 对人物对白的探究以及对超纲词汇的理解, 成为了学生解读文学类阅读的最主要的挑战, 而以上难点也正是文学作品, 尤其是小说的特点所在。纵览目前江苏省所采用的高中英语教材———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 所选用英语文学作品中, 小说类的材料较匮乏, 教材的跟进与高考考纲对文学类作品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 笔者在此建议, 相关部门应重视文学作品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一些英文小说简写节选。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学作品阅读的尝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学作品阅读, 对教师自身英语文学素养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以下仅是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开展英语文学作文阅读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 开发高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资源

笔者在英国学习考察期间, 就注意到英国的高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外语文学作品的开发, 他们翻译并简写中国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 这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 有一定的英语文学阅读课文, 如:由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改编而成的《礼物》, 还有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以及英国小说家威尔基·柯林斯的小说《月亮宝石》等等。英语教师可以将这些经典英文课文作为牛津教材的补充, 供阅读使用。

另外, 处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 很多英语学习网站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阅读材料。教师应根据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及其心理年龄特点, 节选和改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英语文学类作品阅读材料。笔者下载、改编了一些经典短片小说, 如欧﹒亨利的系列短片小说, 并打印出来供学生阅读, 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还给学生养成了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习惯。

(二) 开设高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指导课

有了合适的文学作品阅读材料, 教师还应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和引领。笔者曾为此开设了英语文学阅读专题课, 节选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的第六章节, 要求学生带着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 进行阅读, 无论故事的情节如何发展, 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 可以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种表现, 把握人物性格。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为了引导学生注意以上描写, 笔者分别设置了关于三个主要人物的四个细节陈述, 要求学生跟着配套的由Dick Hill所录制的录音朗读, 通过找出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证明他们的判断和分析, 让学生加以推理判断。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被Dick Hill那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深深打动, 并且找出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证明他们的判断, 有语言的、有动作的、有心理活动的。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文章中细节描写的语句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句子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生动描写人物的词汇进行咀嚼和品味, 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英语文学作品。

(三) 开展文学作品阅读后活动

教师也可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精彩的文学阅读片段, 借鉴英国学校的Drama课程的做法,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更细微地理解故事内容及人物性格, 并能使学生投入情感,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另外,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书评或者读后感的写作。拿上文的阅读课为例, 在学生对三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有了深刻的理解后, 笔者顺势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Do you like Tom, why?2.What do you think of Aunt Polly?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出发, 从不同角度发表对两个主要人物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 并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此外, 笔者还要求学生用不超过三个的英文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 形成书面文字。这样, 简短的书评就形成了。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 篇3

【关键词】意义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作品赏析

一、初中英语教学引入英语文学作品赏析的原因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强化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与兴趣,切实提升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重任。《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九年级结束时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阅读如此重要,以至于很多老师都认为阅读题做的越多越好。可是,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近况不如人意,普遍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文学阅读动力明显不足,大多数中学生时间、精力、经济有限,再加上初中生兴趣点易转移,学习持久力不足,知识面不够广,难以达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二是阅读趋于功利化、快餐化和习题化。各种选择题阅读练习层出不穷,题目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缺乏文学常识的普及,词汇量成为英语学习的拦路虎,迟迟无法形成语感,语言表达能力只言片语的拼凑,缺乏灵活运用。这样的阅读取向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功利性阅读的大行其道和英语文学经验的极度贫乏(柯安利,2007),也难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宗旨,即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葛文山,2008)。

当下,我们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养成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对本班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候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即便有也仅仅是要么随便读一些漫画书;或迫于家长压力只读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名著(中文版)。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阅读,81%的学生感到没有阅读兴趣,9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只要掌握课内的知识照样能考好,92%的学生认为读不懂英语文学作品,91%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合适的课外读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和孩子的功利心作祟。家长迫切希望孩子踏入名校,让孩子陷入课外辅导书的包围圈。有些家长对英语文学阅读并不支持,缺乏远见,只顾眼前利益,有些家长甚至反对孩子花时间进行英语课外阅读,认为有时间还不如多背点书本上的单词。

2.学生认为英语文学作品太难,不会阅读,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词汇量积累不够,导致阅读有障碍,最终失去阅读兴趣。

3.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学生平时作业量大,学生疲于奔命,应接不暇,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二、英语文学作品的选择

考虑到阅读英语原版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引导学生选择《典范英语》这套书。《典范英语》原名《牛津阅读树》,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家喻户晓的英国学生学习母语的材料。《典范英语》6-9级在此基础上,从《牛津阅读树》中精选64部适合我国中学生使用的作品,经过精心编辑而成。这套文学作品有以下优点:

1.长度适宜。

学生可以用1—2个课时完成阅读和讨论。

2.难度适中。

学生不会感觉畏惧或气馁,有助于增强其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信心。

3.语言鲜活生动,地道有味。

《典范英语》6—9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创作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些源自英美文学经典。学习这些生动有趣而又极富内涵的作品,学生在语言和心智两方面都会得到发展。

三、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

1.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每本书制定具体的语言知识目标,但本阶段的主要目标在阅读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方面。基于对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坚持“整进整出”原则,保证语言内容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自然而然地完成语言的习得。

(1)阅读技能

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文章中各个段落,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理清故事脉络与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英文阅读,保证一定的速度;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

(2)学习策略

学生能自觉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并根据需要进行自我调控;能初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必要时能结合母语阅读经验进行英文阅读。

(3)情感态度

学生具有阅读兴趣,能克服焦虑感,初步感受英文原版故事的魅力;乐于与同伴分享阅读经验;乐于表达关于故事情节、人物等方面的观点。简言之,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教学能逐渐消除阅读焦虑感,较深刻地理解故事,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确定教学环节:预热:激活背景知识→快读:了解故事情节→细读:体会字里行间→分角色朗读:浅层输出→故事表演:内化输出→分析与分享:理解性输出。

2.阅读的基本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英语学习模式,笔者采取“以拼读为先导,以诵读为抓手,以表达为重点,以积累为目标”的操作模式,具体如下:

(1)课时安排与进度

每周开设一节典范英语课,一周或两周完成一册典范英语的学习,在初二结束前完成十八册书的学习。

(2)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步骤

1)以拼读为先导

一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拼读习惯,将音标教学与拼读教学有机结合,告诉学生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其有意识地模范典仿英语光盘中的录音,让学生感知Letter(字母),Sound(音)、Bending(拼读)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读音和语言符号之间的直觉联系,最终做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

【案例1】

阅读内容: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

活动目的:学生借助拼读法能够熟读文章,掌握主要情节。

学生水平:初二年级

以拼读为先导,不理解的句子能反复阅读,在读中求得理解。大量地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中自然吸收语言。

2)以诵读为抓手

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优美文句欣赏”,让学生大声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语言的地道。在诵读与背诵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对于不同角色的语音语调,带着感情色彩去朗读,力争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每册书上完后,让学生选取喜欢的段落,精彩的段落进行背诵,教师计入平时分。

3)以表达为重点

在学生对文本把握到位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变。在此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先笔头后口头的顺序,即先让学生进行典范英语课文的改写、概括,再让其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改编。改写与概括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在语言上会有偏差与错误,老师没有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未过分关注其语言形式。同时,也给学生的口语表达搭建了较好的展示平台,定期举行短剧的排演,全面提升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案例2】

阅读内容:Noisy Neighbors

活动目的:围绕文学作品内容开展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学生水平:初二年级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合作,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角色。小组合作形式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完成阅读任务。通过选拔,最好的小组代表学校参加南京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故事改写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有效活动之一。除了故事改写、概括以为,教师也可以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描述人物性格;续写故事结尾等,教师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以积累为目标

每节课上完后,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并经常复习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英语学习的长期性,着眼未来,力图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让学生不把典范英语学习作为负担,坚信长期的语言积累能为日后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3】

阅读内容:Walrus Joins In

活动目的:学生从阅读内容中摘录5-10个好词并完成词汇拓展任务。

学生水平:初二年级

Can you find five to ten new or unfamiliar words from Walrus Joins In?

好的文字后面有情感、有思想、有内涵、有意义。写词汇日志是学生积累词汇的有效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地积累词汇,建立丰富的词汇网络。

3.初步的研究成果: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典范英语学习后,学生对英语朗读有了更大的兴趣。首先,学生通过跟读、模仿录音,大大改善了语音语调,能注意到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和意群停顿,注重韵律感。还有的学生对原汁原味的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去看英文原版读物,欣赏英语电影等。其次,在学习典范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坚持每天摘抄好词好句,跟读录音。遇到生词时,学生会先猜测词义,再去核实猜测是否正确,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词汇。第三、每册学完后学生都会写一篇作文,有的是写故事梗概,有的则是续写故事,有的是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特写,还有的是模仿书中的故事语言,自创一个故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丰富多彩的写作形式中,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故事情节精彩,故事语言也更具有多样性了。

四、结语

在这教学过程中,笔者秉承“整进整出”的理念,围绕作品内容开展了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模仿、朗读、倾听、表演、复述、小组讨论、续编故事、自创。这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体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教育要从有“意思”、有“意义”的内容出发,以内容为核心,用内容盘活形式。这为我们研究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更重视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有意思、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1984.《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柯安利.《中小学英语也要重视文学阅读》.2007

[3]韩宝成.“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实验模式及操作方案.2007

[4]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年第10期

[5]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学修养 篇4

提要近年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人材,但是,由于种种 原因,中学英语(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仅局限于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造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不高。

关键词 英语教师 文学修养 教学质量

* * *

我曾多次听高中英语教师授课,他们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的教学态度,对教材内容的精辟分 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们对教科书中出现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却时常让我感到美中不足。课后我曾向 他们提出过如下问题:“您为什么对这些名篇名著只停留在句子翻译及分析句子成份上,怎么不在写作技法及 遣词造句方面作进一步的展开呢?”回答是:“《大纲》并没有要求我们这样做啊。”

翻开《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的确很难发现有关于对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技法、遣词造句 方面的任何要求。然而,如果再仔细地分析,就不难看出:《大纲》其实己经包含了我们所忽视的问题。《大 纲》对高中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这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要侧重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和自学能力。”但是由于对“阅读能力及自学能力”的提法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在部分教师中产 生了许多视而不见的问题,加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原因,从而造成教学要求、目标的偏差。虽然不少 教师也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但只满足于给数十篇短文,规定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然后回答问 题。但是,对所选文章的体裁,文章叙述的事实及细节、作者的意图、背景知识、文字形式的变化和深层隐含 的意义等文学手法,则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结果,学生虽然经过几年的阅读理解的“修炼”,大多数却未能 取得“正果”。请看1991年、1992年广西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情况分析(见表一)。

表一 年 份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1991 20.37 38.5% 8% 1992 21.67 47.67%

13.99%

(注:该题占全卷分数的40%)

书面表达是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面镜子。这“基础知识”理解当然地应包括“文学知识及 写作技巧等能力”的内容。同样地,大纲所要求的“自学能力”也应包括“具备对文学作品及写作技巧的自学 能力。”但由于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忽略,致使不少高中毕业生,学了六年英语后仍不能正确地用英语造句,更不能用英语写信、写通知、写便条了。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审题不慎,下笔走神,思路混乱,文理不通。只 好胡拼乱凑,画蛇添足,应付了事。从1991年和1992年的广西高考写作部分的情况分析(见表二)也同样可

以 说明我们对《大纲》的片面理解。

表二: 年份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1991 8.73 54.00% 28.00% 1992 7.92 46.19%

15.35%

(注:该题占全卷分数的1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四:

第一、教师忽略了文学知识和文学技法也属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范畴,在授课过程中不 能从文学的角度去讲解课文——文学作品。

第二、教师缺乏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连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怎么能娓 娓道来,“口中生花”呢?学生对文学作品及写作技法的兴趣又怎么能有

所提高呢?

第三、教师缺乏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一件艺术品能被人们所接受并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流 传下来,决非只是由于幸运和偶然,而是有它的“客观性”。所谓“客观性”,非仅是指这一艺术品被人们所 接受的这一事实,而是指当我们对这一艺术品欣赏时,我们感到我们与它们之间是如此的相通,而毫无隔膜,使欣赏者与被欣赏对象之间达到一种美妙的和谐,并给人以启迪有着催人向上的力量。如高二册第14、15课的 《礼物》由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改编而成的:文中所描绘的那位可怜的丈夫卖掉他唯一值 钱的东西——一块金表,以便可以买一把镶嵌有宝石的纯龟甲的头梳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他的夫人。可是他的夫 人却在这时卖掉她那唯一珍贵的财富——一头瀑布般的棕发,以换取一条金表链,送给她的丈夫。这是一幅多 么美好的夫妻恩爱图。但最后的结局却不是他们所能预料的,甚至也不是所有读者希望看到的,这是一个急剧 的转变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这个故事决不是一种巧合,而成千上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真实写照。俗话说:会看 戏看门道,不会看戏看热闹。如果没有一定的鉴赏力和分析能力,你怎么能窥见出作者对人生所作的嘲弄?怎 么能把作者这一创作意图告诉你的学生呢?又怎么能把文中所描写的那只在灰色的院子里的灰色的围墙上无精 打彩的灰色小猫与女主人翁忧郁的心情联系起来呢?你又怎么能把女主人翁德拉那一头棕色的秀发与她那棕色 的帽子、棕色的外套以及那套梦寐的纯金龟的梳子这样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展示给你的学生呢?

第四、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历届高考英语题目对考生的要求只局限于语言知识,这对帮

助学生提高文学素 养无直接帮助。

第五、学生的文学知识的肤浅和贫乏。而这个原因还是由于上述四个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努力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对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鉴赏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自学能力,是广大高中英

语教师当务之急。

我们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那么,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

文学修养的同时,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对文学的范畴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懂得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及写作技巧,要了解高中课本中所 选的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人背景及其写作风格。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自 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寻找到好的 东西;就是在人们的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 的精神鼓舞

自己的生活。”

第二、弄清文学作品在高中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并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三、明确教师的文学修养水平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1.通过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既注意作品的整体结构,又注意故事的细节描 写,从而培养学生在逐步养成一个“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详略有序”的写作格局,并在阅读理解中逐步提高 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2.教师通过从文学的角度解释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学会遣词造 句,用英语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反过来帮助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任何一件 艺术品必须是一件创造品,因为它通过了艺术家的想象。要丰富一个人

想象力,唯有对知识和经验的不断追求。

4.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课文,并不只是语文教师独有的专利,英语教师也同样义不容辞。

第四、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应有必胜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当前,一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命题革命”已经展开,这是一场深层次的、意义重大的革命。我们的学生能否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在完成高中学业时,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文学素养,有待于广大英语 教师的不懈努力。

主要参考书目: [1]《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2]唐佐明主编《1993年高考英语科标准化考试原则指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许 峰等主编《文化园》,蓝天出版社出版。

[4]姚一苇著《艺术的奥妙》,漓江出版社出版。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 篇5

(1)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受到高中阶段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分为三类(祁亚平、徐丽,;彭艳华,),一是学生具有良好、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可独立完成基本学习和活动,有纵向、深化发展的意愿。二是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但未表现出明显的学习意义,无明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基本无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差。由于学生在大学阶段重新处于同一起跑线,英语教学受到阻碍。

(2)教学形式缺乏科学性高校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扩招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时,高校的教学资源也出现短缺现象,大部分高校均采用大班授课制代替小班授课。语言类学科需要相对较为稳定、小范围的教学条件,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制,教师难以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且不能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实施针对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

(3)教学目标含糊不清即使在大学教育中,应试教育现象也普遍存在,教学目的仍停留在应对期末考试上。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性质失去正确的理解。此外,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受到限制,取而代之的使用证书、考级等形式证明学生英语水平及能力,教学目标含糊不清,造成英语学习受限。

二、英美文学经典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境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语言的最佳途径,而在英美文学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经典的语言片段及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有利于消除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英语阅读的阅读面及知识接触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经典作品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思考和不断更新知识的机会,从另一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一部作品在形成初期就被冠以某种经典之名,并且每一份作品并非均在创作时期就兴起和流行的。以TheCanterburyTales为例,在进行此部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辩论等形式进行独立教学,通过反复的解读、辩证、分析,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从多元化的视角理论下开展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及欣赏,做出批判性思考。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鼓励,可提升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及人文素质,并对原著进行逆向分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独立思考、创造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学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意义,往往会起到“无声润物”“寓教于乐”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和理解经典文学的本质及思想,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诸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多的作品呈现出细腻、尖锐的处理方式,对人们所面临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引发价值观、人生观问题的良性思考和构建。例如,莎士比亚的Sonnet18充分地肯定人的价值,对人的尊严及个人的理想作用充分赞颂,诗人将抽象的`形象具体化,生动地阐释了人文主义的主题,也让学生构建人文主义价值观。

三、英美文学经典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

(1)将经典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中将经典英美文学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中,需要教师及教学目标制定者有计划、有安排地制定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此外,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能力,借助阅读的途径,分析文学原著中潜在的意义和阅读价值,并使学生掌握分析文学原著的能力,增强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将经典的英美文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并将教学目标确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上。当学生逐渐了解并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后,其英美文学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水平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2)将经典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首先,挖掘课本中的文学元素,在保障现有教学体系有效开展的条件下,以教材为主要蓝本,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和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其次,选择西方较为著名的经典名篇作为教学补充,例如:荷马史诗、神曲等经典名篇可作为辅助教学内容。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0首Sonnet18为例,该诗不仅在结构上巧妙构思,在语汇上丰富贯通,同时也反映了一代人、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交代时代背景及文学的发展趋势。此外,Sonnet18采用五步抑扬格,突出诗歌的节奏感。

以其中第一诗节为例:A: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B: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A:RoughwindsdoshakethedarlingbudsofMay.

B:Andsummer’sleasehathalltooshortadate.

本诗节中用到许多古英语词汇,如:thee,在现代英语中表示you,thou代表现代英语的the。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一方面,学生可以看到英语词汇的变化趋势及变化特征,还原英语词汇本身的词汇面貌,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借助诗歌的方式开展教学,可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学魅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原汁原味英美经典文学,接触地道的英语语言材料,并从中总结并获取活灵活现的英语语言。此外,经典英美文学中的文学体裁不同,也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Sonnet18的体裁为诗歌,AfterTwentyYears的体裁为小说,Hamlet为戏剧。

(3)将经典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文学作品的篇幅相对较长,尤其是西方的小说、戏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混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最大化。在欣赏西方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等作品时,可选择泛读;在简述某一阶段历史特征或某一位作家的代表作时,可根据文章篇幅选择精读。

(4)将经典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有效教学,需要借助多种辅助手段,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优势,蔡永华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出信息内容的多样化、信息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文学作品阅读无疑是提升其语言综合能力的可行性途径。在当前大学生英语教学形式下,英美文学经典需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并体现两者相互融合的优势和价值。只有这样,文学作品的阅读效果才能得以保障,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才能得以提升,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艳华.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以美国华裔文学为例的项目式教学[J].海外英语:上,2014(14):89-90,96.

[2]覃春华.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的调查与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106-107.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 篇6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指导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对教学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教育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素材,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思维型的英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关键词:思维过程;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

教育者基于思维过程开展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在英语文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高中英语文学阅读和思维型课堂的开展对英语学科教与学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重视教学结果,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语言形式教学上,没有意识到英语文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在新形势下,教育者应该加大教学的改革,完善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的体系,将学生的综合发展放在第一位上,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

一、正确理解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与思维型阅读教学的关系

思维过程是个体在大脑内部进行一种思想活动,它不能被直接看到,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的外在行为判断他的内心活动。有些教育者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其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不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没有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会快速运转,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往往影响着他对一项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使用的素材与一般的阅读作品不同,英语文学作品能够生动地反映出社会在某一时期的现象和人民的生活,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能够了解社会现象,感受作者情感。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进行思维活动,创新出来的产物,阅读文学作品是接触作者思维导向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掌握文章大意提供了平台,教育者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作为思维型阅读教学的素材,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利用文学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英语文学素材中具有特殊的语言特征,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育者在思维型阅读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内在的逻辑结构,将思维型课堂教学和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完善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在英语文学教学中间接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

(一)发现问题

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时,接触到的英语文学作品可能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存在着差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文本和自己的经验产生怀疑。例如在高一第二课时的“life in the future”教学中,以“未来的城市”为话题,构思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思考未来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阅读障碍,推断文章隐含的内容,推测作者写作的用意。在反复推敲和自我质疑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出问题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者在疑难中穿插一些与素材有关的问题,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意思,使学生通过联想、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对文章主体和某一章节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做出假设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查阅文献的方式,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或使用其他思维活动搜集文本中的事实材料,识别、搜寻、筛选支撑论断的阅读理解,并随着对问题的洞察和理解,逐步修正或扩展最初文本阅读发生的暗示。教育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推测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探索,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根据阅读材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制定解?Q问题的方案

教育者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中形成的某一观念进行推演,学生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形成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运用恰当的论证方式,确定对特定文本内容所采取的立场和观点。教育者提问学生,归纳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逐一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导入问题,引导学生将大的问题转化为小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五)验证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对英语文学的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在小组讨论和质疑中得出结果。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运用所学的英语口语和句式进行创作,教育者参与活动,帮助学生改写和续写。创作结束后,学生之间交流创作心得,在相互鉴赏和学习中掌握更多的写作思路。学生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没有教育者和家长督促的情况下自主学习。

三、结语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活动和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爱好。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他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运用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模式,将思维型阅读教学和英语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自己,使学生成为具有思维力的英语学习者。

参考文献: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 篇7

一、提升职高英语教师的自身文学素养, 减少教育功利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它的最终功用就是语用。而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普遍体现了功利性的一面——初中英语为了中考, 高中英语为了高考, 职高英语为了成考和统考。许多老师从进入教师角色之后, 所关注的就是考什么, 就教什么;教什么, 就练什么。教师本身也不再关注语言文学, 课堂上也不重视文学教学, 这样就使得英语课堂枯燥, 缺乏活力, 也不能吸引学生, 从而削弱了课堂的实效性。职高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其本质是审美的, 应以感性为主, 不能仅仅理性的把英语当成一门工具, 机械的学习。在职高英语课堂上我们应把和所教教材相关的中外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 从文学的特点出发, 树立起学生的语言文学审美的观念。职高英语教师要养成勤读好的文学作品的习惯, 这些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是中文、英文也可以是好的中文译本。阅读实践的丰富, 对教师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 才能使教师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 信手拈来的洒脱;才能使英语课堂闪着语言的美、文学的光。

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职高英语教学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然而, 在实际的职高英语教学中发现, 职高学生对中外文学, 特别是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外国文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及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更使英语教学产生了困难。在这种形势下, 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学。课堂中渗透中外文学不但能促进职高英语教学, 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 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笔者在一次职高英语的课堂导入部分引用了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里的一句“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笔者让学生试着翻译。很多学生把这个句子翻译成了“让生命像夏天的花一样美丽, 死亡如秋天的树叶”。这样的翻译就缺乏了美感, 只是字面意思的翻译。笔者把我国杰出诗人、翻译家郑振铎的译文写在黑板上“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都说自己读过, 但是不知道它是出自外国诗歌。这个中文译文画面极强, 字句间传递人生感悟:既然生, 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 却死若秋叶之静美如此的宁静无声, 如此的超然物外。这样的美文使得平时上课不记笔记的学生也拿起了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涉及到“What is love?”, 主要是说外国人在表达爱这种情感时的方式。笔者用ppt展示了一首来自席慕蓉的诗《一课开花的树》, 学生在语文课上是学过这首诗的, 笔者要求学生配乐朗诵, 并让学生欣赏了主持人汪涵和王雪纯的朗诵视频。学生反响很热烈, 同时也很纳闷英语课怎么变成了语文课。面对学生的疑问, 笔者又展示了这首诗的英文译文:

这首诗的英文译文语言简单, 但却把中国人表达情感的含蓄美表达的淋漓尽致。笔者也是想通过这首诗的中英文对比, 让学生领悟中外文学语言及人文情感表达的不同。学生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首诗背诵出来, 还能用英语的语音语调结合诗的意境把它朗诵出来, 并愿意去讨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而这些就是笔者课堂设计所预想的效果。当然中外文学作品赏析的方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一部作品、一部电影、也可以是一处文化名胜。笔者有时也会让学生看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汀、海明威等作家作品改编的电影。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后感。这样的课堂内容的设计是成功的, 课堂效果明显。

三、改变课堂考核方式, 力求学生积极参与, 全面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

目前, 职高课堂考核的方式单一, 考核目的功利化。不同的课程其目的和要求不相同, 因此不同的课程应采取不同的课堂考核方法。对于英语这门文化基础课, 闭卷考试是必要的, 但同时也可以采用开卷或半开卷、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及学生口试等方法进行。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学习都可以纳入他们课堂平时成绩的考核, 并加重平时成绩在期末考核中的比例。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课堂。

英语阅读教学与英美文学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化缺失;英美文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英语教学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一个接触原汁原味英语语言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接触英美报纸,杂志及原著。尤其在英语阅读课上,学生若有足够的英美文学背景知识,将极大地推动课堂的顺利进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单元涉及英美戏剧、英美诗歌。所以在阅读课上渗入英美文学知识将对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高中生英美文学了解现状及在阅读中渗入文学知识的必要性

笔者在上人教版Module 3 Unit3百万英镑导入时,问学生有谁知道马克·吐温的名著,只有2个学生说出了个家喻户晓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除此而外,再没有能说出其他的著作出来。

因此,笔者在所教的年级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实验班人数为74,平行班人数为69)分发了针对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入的问卷,在收回的136份有效答卷中,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英美文学的,尤其是来自实验班的学生和多数平行班的学生是喜欢英美文学的,尤其是对小说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经开放型题目统计,原因主要有没时间,没氛围导致的不便于了解),只有26%的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实验班的学生多数认为老师是在课堂上渗透文学知识的,但平行班并非如此,总共32%的学生觉得老师是在课堂上渗透了英美文学的;86%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渗透英美文学知识。

因此,基于以上数据,高中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文学知识,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它的核心就是创新。21世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英语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加入英美文学知识的渗透。这体现在以下两点:

1.文学教学阅读的要求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中,必修加选修8个模块,教材正文中涉及英美文学的达至少10个单元。必修三以《百万英镑》展开;其中选修6第二单元专门以poems为话题介绍了英诗;选修8第四单元以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贯穿整个单元。而在每单元reading for fun栏目里几乎都是英美文学的原著节选。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广阔现实,传达的是作者的感情和对当时现实的理解,我们教师在讲解时除了讲清楚文章大意和主题,还可以适量加入作者简介、背后的文学史、文化知识等等,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历史及文化,拓宽其国际视野,加深文化常识。另一方面,学生接触英美文学作品,生动优美的语句能够熏陶学生的语言水平。这样学生再来阅读材料,在极大兴趣推动、轻松心情陪伴之下的阅读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2.学生发展特征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转型期,他们对长此以往的应试教育已无任何好奇之感,而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文学知识,学生会眼前一亮,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的丰富,比起学生偷看毫无内涵的漫画书来是益处多多。

二、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的重要意义

1.扩充知识,拓宽国际视野

在教授必修一Unit 4 workbook中reading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时,笔者不单单就文中涉及的几个特殊句式讲解此文,还在读后给学生播放了此文配图朗读,对作者Jack London作了简单介绍,学生了解到Jack London著述颇丰,16年中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最著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下课后就有几个喜好文学的学生追来询问哪里能买到这几本书。

长此以往,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学生逐渐会建立起较为深厚的英美文化积淀,增强其多元文化意识,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美化其心灵。

2.多样化教学,推动高效课堂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是采用基于文本,运用构词法、结合语境等方法,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再结合不同阅读材料加以衍生,在遇到涉及文学作品的阅读文本时,老师可以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文化背景加以渗透。另外,很多文学作品还拍成了电影、话剧等,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原本枯燥的阅读课变得眼前一亮。

在这方面的例子在我教授必修二Unit5 workbook extensive reading CatS In The Cradle时,我就结合这篇诗歌文体的特色,给学生灌输了英诗押韵的技巧,并让学生学着跟着这首歌曲吟唱,学生在这首由Harry Chapin演绎的成名曲之中,品味着文学内在美,于只言片语之中,作者抒发其人生感慨。学生在高涨的情趣推动下,很快读懂了这首耐人寻味的歌曲,了解到作为父亲在晚年感慨,儿子像自己当年一样给自己空口支票,时常因为忙而以“改天吧”来搪塞父亲,使得父亲不禁感慨到“just like me”,读来意味深长。学生在Harry Chapin这位人道主义歌唱家的带领下,在民谣之中赏析着这篇文本,很快就加入了作者的感慨之中,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搪塞爸爸妈妈是很不对的。学生对这篇课外阅读的文本留下的印象并不逊色于精读文章,影响甚至是长期的。可见,加入文学元素的阅读,其效率提升是很明显的。

3.展教师个人底蕴,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学生之所以喜欢一个老师,很大方面就在于老师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英语老师不单单应具备强大的英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储备,而是应该对英语这个外语内在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应该是jack of all trades,至少在英语方面应做到这点。在讲授英语阅读理解涉及文学读物时,正是老师一展自己风貌的绝佳时机,通古晓今乃是成就英语名师一重要因素,学生会为老师的魅力所折服。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打破陈旧的分析式模式,加入新的元素,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机,从而唤醒学生来重新看待英语学习。而英美文学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加入这个元素将是阅读教学中一条更有意义、更高效的途径。在课程中加入此元素的方法在本文中还是很粗浅的,有待进一步探索,总之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本着充分发挥老师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其情感体验的目的出发,朝向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7.

[2]赵霞.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2012(1).

[3]李慧勤,王红毅.创新: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J].青海师专院报:教育科学,2004(6):293.

[4]郑素莲.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学术研究.阅读写作,2014(1):155.

[5]梁建秀.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5(S1):125.

作者简介:李静,女,1987年1月出生,学历:硕士,就职学校,陕西省西安中学,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and English Literature

Li J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ordinary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situation,on th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into the Anglo Americanliterature of.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lack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of American literature,the spirit of promo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broaden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oexplore,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the amount of infiltr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ignificance,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teaching.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cultural loss

上一篇:我的成长故事800字作文下一篇:小学生元宵节作文:元宵节看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