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采用统计分析、典型调查、聚类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全面掌握了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系统聚类划分生态特色农业区,并根据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广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对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提出了该区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区方案和发展方向。为该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论文 篇1:

濉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及思路与对策

摘 要:阐述了濉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濉溪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濉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思路与对策

1 濉溪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濉溪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部署,以及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的具体要求,发挥濉溪县农业资源优势,在狠抓粮食生产、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建设美好乡村、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1.1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异彩纷呈 各镇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农业发展基础,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引入工商资本,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果树、花卉苗木、瓜菜、食用菌、中药材、红薯等特色种植基地不断涌现。据统计,全县特色种植面积1.12万hm2,其中,果树0.13万hm2、花卉苗木133.33hm2、瓜菜0.85万hm2、食用菌12.33hm2、中药材600hm2、红薯400hm2,黑糯玉米266.67hm2。种植规模33.33hm2以上的特色种植基地22个,0.26万hm2。

1.2 特色产品市场化崭露头角 各镇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同时,注重特色产品品牌化、市场化。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开展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现已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182个,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26个。双堆集镇以淮北市浩强菇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工厂化珍稀食用菌产业园,以“浩强菇业+图形”商标、绿色食品标志统一生产销售,年产杏鲍菇1 350t,年产值1 620万元,利润560万元。四铺镇颜道口村组建濉溪县四铺颜道口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西瓜注册了“隋园蜜”牌商标,并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统一组织西瓜销售,辐射面积近333.33hm2,形成了以颜道口村为中心的产地销售市场。

1.3 特色农业产业经营农场化、产业化 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公司、合作社)以流转农民土地经营权为主要方式,逐步扩大经营规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机制,集中资源、资金,使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和物资装备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并促进了农民增收。孙疃镇陈楼村农民陈印节发起组建黑糯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近133.33hm2,种植黑糯玉米,注册成立濉溪县金之田食品有限公司,订单收购、加工真空包装鲜食黑糯玉米,年加工能力达500万穗,销售额1 150万元。同时,农民种植黑糯玉米,667m2产值1 750元,纯收入1 200元以上。

2 存在问题

从对濉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还存在着基地分散、规模较小,产品品牌不响、市场占有份额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特色产业发展有待提升档次和水平。

3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2 基本原则

3.2.1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立足省内、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瞄准市场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有序增长,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2.2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产业园。

3.2.3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加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兼顾带动发展相关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集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协调性构建,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3.2.4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目标,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5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坚持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发展目标 经过5a(2013-2017年)的努力,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每年新增1 333.33hm2,总规模达到2万hm2以上,基本实现最佳适宜区域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提高基地产能,提质增效。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特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1 600元以上,占13.5%。

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濉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思路是建设路域经济带、提升特色产业园,发展一村一品,点状辐射带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全面发展。

4.1 建设路域经济带 一是泗永路粮瓜菜立体多熟制。铁佛镇、百善镇、四铺镇沿泗永路的行政村,发挥隋唐运河两岸土壤质地优势,推广小麦套种西瓜、蔬菜三熟、四熟种植模式,面积0.67万hm2,形成粮瓜菜路域经济带。二是泗许高速沿途栽植果树,一边10行,形成林果经济带,面积666.7hm2。

4.2 提升特色产业园 一是建设百善镇现代农业示范園区。对前营村、百善村设施蔬菜温室大棚进行改造,推广物联网技术,结合田间工程整治,实现美化、硬化、科学化,建设现代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二是打造五铺农场生态循环农业园。以生猪养殖为基础、沼气站建设为促进、设施蔬菜、果园无害化生产为主要方式,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综合利用循环发展。三是双堆集镇食用菌产业园提升产能。以陈桥村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为基础,扩大种植规模,发展生态猪养殖,建设沼气发电站和有机生物肥厂,利用沼渣、沼液生产有机生物肥,发展绿色果菜生产,提升产能。

4.3 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 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面积大、生产经营良好的村为核心区域,扩大种植规模,快速形成一村一品,并整村推进,多村联合发展,逐步壮大成为一镇一业。如孙疃镇陈楼村黑糯玉米,百善镇龙桥村设施蔬菜,四铺镇颜道口西瓜,刘桥镇小城村中药材等,将建成各具特色的666.7hm2小麦良繁——黑糯玉米基地,666.7hm2设施蔬菜基地,666.7hm2西瓜基地,666.7hm2中药材基地。

4.4 以点带面,辐射发展 在现有的已具6.67hm2以上规模的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濉溪镇蒙村果树,韩村村设施蔬菜,小湖孜村莲藕+泥鳅,刘桥镇关帝庙村、四铺镇新庄村花卉,五沟镇北湖南村苗木,百善镇张庄村红芋等等,示范推广成功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并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实行企业建基地,订单式产销,形成一户带多户,一场带全村,一村带一镇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5 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各镇要把加快集聚提升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来抓,突出发挥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规划,科学确定本镇的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的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县农林、发改、财政、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做好引导、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镇要立足各自的镇情,从实现出发,认真制定各产业单项规划和实施方案。镇党委、政府要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调整充实考核内容,改进优化考核办法,认真考核,严格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5.2 加大资金投入 要积极筛选、论证、申报一批争取国家投资的项目,特别要抢抓县委、政府加大对果树、苗木花卉、瓜菜、中药材、红芋等特色农业产业专项扶持的政策机遇,加大争取力度。要用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都要安排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2 0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且确保逐年增加。要管好用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投资机制。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则,把财政支农等项目资金,向特色农业产业聚集。

5.3 提升产业化水平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延伸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5.4 强化科技支撑 引导、鼓励县、镇干部、科技人员到基层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实体,并对其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我县传经送宝,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培训,研发特色产品,借助外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5.5 落实惠农政策 要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织、家庭农场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种苗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收取其它费用。

5.6 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建立镇土地经营权流转调控中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严格遵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有效地解决林改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围绕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技术支撑,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5.7 优化发展环境 各镇、各部门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削减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全力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搞好服务。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造舆论,积极推介我县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形成全社会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和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要抓好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责编:陶学军)

作者:邵英姬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论文 篇2:

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区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统计分析、典型调查、聚类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全面掌握了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系统聚类划分生态特色农业区,并根据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广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对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提出了该区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区方案和发展方向。为该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分区

桂西资源富集区(以下简称桂西地区)是指地处广西西部河池、百色和崇左三市所辖区域。面积87456km2、占广西总面积36.54%,人口900.52万(2013年末),占广西总人口的17.05%。桂西资源富集区集大石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社会发展欠账多,扶贫攻坚难度大,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问题突出,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尽管桂西资源富集区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发展资源型产业潜力巨大。但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是滇桂黔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比较落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桂西地区经济竞争力,促进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桂西地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并实现产业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的逐步枯竭,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桂西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其远离大城市,大工业少,很多自然资源尚未开发利用,因此,其环境优良,空气质量上乘,风景优美等优势相当明显,这对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有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在国家政策的拉动下,桂西地区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方向发展。生态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12年,桂西地区甘蔗种植面积468893hm2,占广西种植面积1128020hm22的41.57%,甘蔗产量3244.2417万t,占广西甘蔗产量7829.71万t的41.44%。桑园面积56183.33hm2,占广西种植面积175150hm2的32.08%,蚕茧产量95259t,占广西蚕茧315700t的30.17%。果园种植面积148841hm2,占广西种植面积997230hm2的14.93%,产量121.58万t,占广西水果产量121.58万t的11.79%。木薯种植面积52796hm2,麻类种植面积2998hm2,药材种植8876hm2。这些特色农业产业逐步成为桂西地区重要主导产业。

1.2生态特色农业成为桂西地区农业发展新趋势

桂西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大量推进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生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集中,区域化布局越来越明显,产业聚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不同的产业带。一是甘蔗生产布局向优势区域布局,形成右江河谷、崇左甘蔗产业带。二是桑蚕逐步向宜州、环江、都安等优势主产区集中,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木薯生产向基地化方向发展,形成百色、崇左木薯发展基地。四是水果业也向特色品质、特色加工品种、杂果类品种方向适度发展。形成以右江河谷和崇左为中心的香蕉优势区,以崇左为重点的菠萝主产区,以河池市为重点的山葡萄产业带,以左右江河谷为重点的芒果产业带,以百色市、河池市为重点的板栗主产区。五是剑麻生产向园区化方向发展。围绕扶绥山圩剑麻工业园,在崇左、百色的部分县逐步发展成为剑麻生产基地。此外,河池和百色岩溶地区的中草药产业也逐步形成,百色的田东、田阳,河池的都安、大化等地的竹子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产业化方向发展。

桂西地区各地还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推广“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多种生态模式和生态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逐渐成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亮点。与此同时,岩溶地区充分利用各地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优势,探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初具规模。

2桂西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耕地散、小,制约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桂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面积大,开发难度大。山多田少,旱涝频繁,除河谷地带外,无成片耕地分布。且由于山区耕地坡度大,土地条件差,既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也难以配置机械化手段进行耕作和管理,不利于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和科学技术推广,生产主业是靠手工劳动,生产效率不高,这是制约桂西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因素。

2.2经济相对落后,制约生态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由于自然环境影响,桂西地区经济总体上还是很落后的,绝大多数县财政都十分困难,无力投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环境差。由于受交通运输和土地资源的缺乏因素制约,工业相当落后,而种养业的规模很小且很分散,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成本高,回报率低,回收周期长,风险大,因此很难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农业项目的发展。各县只有一些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加之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大都处于艰难的维持状态,很难发展成为引导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由于产业链短,难于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因此,影响了优势特色农业的培育发展。同时,桂西资源富集区的财政状况、金融资产状况、投资状况等都不是十分理想。该区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仅靠银行贷款和政府扶持重点项目建设,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利用外资甚少,上市融资企业屈指可数,开发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当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技发展滞后,开发技术相对缺乏,制约了生态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桂西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富集,资源型经济在该区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但由于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相关的开发技术,当地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的问题非常突出。大部分工矿企业产品缺乏深加工,处在提供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的产业低端,而且企业规模也比较小,竞争力不强。一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也缺乏科技开发,使得农业产业化进程步履维艰。另外,由于当地经济主要依靠项目投资来带动,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且高污染、高能耗,给桂西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

2.4生产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桂西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有近百万的剩余劳动力,但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每万个从业人员中拥有高中、中专、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很低。此外,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务工,留在农村大部分为老、幼、妇等文化体力素质较低人员,他们接受各种新事物和科技的能力弱,导致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难,阻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劳动力素质的偏低,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这也成为桂西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的一大障碍。

3桂西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功能分区

3.1分区原则

3.1.1生态平衡原则 生态特色农业的分区要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平衡,做到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促进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3.1.2一致性原则 为发挥资源优势,应保持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一致性、农业系统环境结构和功能一致性、发展方向与模式及采取的技术措施协调一致、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总体规划目标一致性原则。

3.1.3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相结合 按照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的原则,在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差异性的归类综合,把具有不同生态、经济、社会特点的区域划分开来,而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内部的共同型,实行同类相聚,使环境差异在同一区域内相对较小,而区域之间相对较大。

3.1.4区域共轭性原则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双重作用之下进行的,在进行区划时应尽量保持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同时,在收集、整理统计资料时以县为单位,因此功能区与行政区的界线一致,有利于规划的编制和落实,也使划分结果和治理措施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2分区步骤

(1)搜集基础资料;(2)运用数学方法对各个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区划的指标体系,并明确各指标的概念或量化标准;3、进行生态农业区划;(3)参考有关的区划成果,特别是农业区划方面的成果,并根据行政区域调整最后的区划界线,绘制生态农业区划图。然后结合区划图进行区划结果分析。

3.3指标体系

3.3.1分区依据 桂西生态特色农业分区是在河池、百色、崇左三个地级市的范围内,以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为目的的区域划分,在选定依据时主要考虑各地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社会经济水平,结合生态环境的差异,这样既可以抓住问题的本质,又不至于评估体系过于庞杂重复。

(1)自然生态条件是区域自然环境分异的基础进行生态特色农业的分区,要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如降水量、光照、活动积温等,由于三个地区经纬度跨度不大,而且本次区划侧重于三地的生态特色农业,因此自然生态条件方面仅选取年均降水量、森林覆盖率来作为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生态特色农业分区的直接依据,但是它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一方面表现为高度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往往也十分恶劣,这种相关性在许多地方存在。在本次区划中,从实际操作性出发,选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等指标来进行评定。

(3)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桂西部分地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有着完善的产销体系,其所发展的模式及农产品类型各不相同。在进行分区时,考虑到根据农业优势部门和商品化、集约化程度这些综合因素来分区,有利于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农业模式促进发展,因此,选取了各个县的农、林、牧、渔产值比,以及桂西地区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如甘蔗、木薯、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重来反映各县、区的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3.3.2分区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以上分区依据建立下列指标体系见表1。

3.3.3生态特色农业分区的数学方法、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

(1)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生态特色农业区

现将聚类步骤简述如下:

①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标准化转换

采用标准化转换法处理,其公式可表示为:

V南部河谷丘陵农牧蔗生态特色农业区,包括江州、扶绥、龙州、大新、宁明、凭祥等县(市、区)。

3.4.2各分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以上5个生态农业区,14个主要的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见表2,从表2可看出各区生态特色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根据这一基本情况,结合各区生态特色农业自然资源及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各区生态农业建设途径及发展方向。

(1)北部低山丘陵农林牧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本区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发展山区粮药套种模式、林菌特模式、农林草、农林药、林畜鱼等复合生态模式,保护现有的水源林和用材林,对裸地和裸岩石砾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增加灌木、藤本植物覆盖,改善山坡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利用丰富的牧草地资源,发展畜牧业,牛、羊、马等草食性牲畜,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获得综合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后应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注重发展粮食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同时发展林业和渔业,扩大油桐、油茶、构树等经济林木种植,还要注重茶、果、药材、木薯、剑麻、烟叶等生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2)东部低山丘陵农牧结合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本区要继续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解决粮食供应。在岩溶覆盖面积大的地区,应采取农林牧综合发展生态模式。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进一步发展立体生态特色农业开发模式,立体种植、立体种养和立体养殖模式并举,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的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山坡地生态系统的整合效应,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育林。节节拦蓄坡水,修小水库,库中养鱼,库边栽树养畜禽,库下发展水田,保水、保肥、保土,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今后要继续发展沼气生态工程,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猪—沼—果、饲草—猪—沼、菇—果、粮—鱼的食物链,秸秆和塘泥返田,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在搞好农田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促进农民增收及农田生态平衡的稳定。注重茶、果、药材、木薯、烟叶等生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3)西北中低山农林牧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今后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立体种养模式,在空间的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山坡地生态系统的整合效应,可采用粮林间作,林草畜模式等。可在水库中养鱼,库边栽树养畜禽,库下发展水田,保水、保肥、保土,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继续发展林业,抓好经济林、用材林和水源林基地建设。在低山河谷地带可以发展板栗、核桃、柿子、红枣等经济林,林下可种植土特产品云耳、木耳、香菇,同时扩大当地生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继续发展畜牧业,区内石山区的灌木和四边草地,适宜发展山羊和肉用牛。

(4)中部右江河谷农牧果蔬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本区的农业发展优势很明显,右江河谷土地平坦肥沃,水利灌溉条件好,可作为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本区水稻、甘蔗、花生、豆类单产较高,水稻宜实行双季稻、加冬菜或绿肥等一年三熟制。可在甘蔗地里间种、套种花生、黄豆等,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本区渔业产值比重较低,牧草地资源丰富,可在库区河谷建立鱼—鸭混养模式,鸡、鸭、鱼、猪立体养殖模式来发展渔业和畜牧业,同时加强沼气工程建设。今后应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扩大粮食、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及销售市场。提升本区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可引入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采用专业市场带动型,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农副产品市场,为农民产销直接见面提供交易场所;或者技术协会带动型,围绕某个项目的主要生产建立民间技术协会,并通过协会向会员提供技术、良种、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服务,把生产、科技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体现的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有利于延长食物链、生产链和资金链,农林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5)南部河谷丘陵农牧蔗生态特色农业区发展方向

本区由糖蔗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今后要稳定发展甘蔗种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含糖量,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形成蔗渣综合利用、成品糖深加工、废糖蜜深加工、甘蔗叶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链。同时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甘蔗、木薯、瓜果等间种、套种模式。利用其良好的农业生产优势,多建设新的沼气生态工程。继续发展糖蔗、剑麻、龙眼、木薯、瓜果、蔬菜等特色产品。

在岩溶覆盖面积大的地区,今后应采取农林牧综合发展生态模式。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果业,加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推广立体种植模式,山上种植水源林、经济林,在林下种植牧草,山下的耕地种植玉米、黄豆等旱作物。由于喀斯特地区多为石灰岩陡坡,土层薄,可以垒石为坎,修筑高质量的梯田,在条条梯阶地上实行玉米、大豆、甘薯等不同作物的间作套种,使植被覆盖地面,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同时可以发展畜牧业,增加草食性牲畜饲养,养猪肥田,农牧结合,发展立体种养模式。提高秸秆利用率,以养殖业为纽带,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改变能源供给方式,减少森林资源消耗。

作者:王辉武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论文 篇3:

重庆市永川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 茶叶、食用菌、永川豆豉是重庆市永川区重点发展的三大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永川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大做强茶叶、食用菌、豆豉三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永川秀芽”“永川豆豉”“永川香珍”三大特色品牌,努力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三大目标。分析永川区茶叶、食用菌、豆豉三大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抢抓战略机遇、做大产业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强化要素保障”等促进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茶叶;食用菌;永川豆豉;现状;对策建议;重庆市永川区

茶叶、食用菌、豆豉是重庆市永川区重点发展的三大特色农业产业。目前,永川已成为全国早市名优茶生产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永川秀芽”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自2012年食用菌产业列入主要特色产业打造以来,实现了永川食用菌占据重庆本地生产食用菌市场份额的50%以上,其中秀珍菇占比达到90%;永川豆豉有近400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永川要抢抓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优势,进一步推动茶叶、食用菌、豆豉等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永川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大做強茶叶、食用菌、豆豉三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永川秀芽”“永川豆豉”“永川香珍”三大特色品牌,努力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三大目标,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1.1 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全区规划农用地12.766万公顷,其中耕地6.473万公顷,园地1.786万公顷,林地3.09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415万公顷,耕地中有永久基本农田5.223万公顷。2019年,全区农业生产总值98.5亿元,农业增加值67.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068元。茶叶、食用菌、豆豉等特色产业产值为18.23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8.5%。其中,茶叶总产值8.38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8.5%;食用菌总产值7.8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8.0%;豆豉总产值2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茶叶、食用菌、豆豉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农业主导产业。

1.2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2019年,全区茶叶基地面积达到0.667万公顷,产量7 600 t,生产加工主体33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能力8 000余吨;食用菌袋栽规模1.35亿袋,产量6.8万吨,生产企业34家,初步形成以种植企业为主体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发展格局;永川豆豉年产量4 000余吨,规模化加工企业13家;粮经比由2017年的60∶40调整到2019年的40∶60。

1.3 产业布局日益优化

按照全区乡村振兴“一带六园多点”战略布局规划,2013年以来,整合发改、国土、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20多亿元,重点用于配套完善泛黄瓜山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循环带及圣水湖、九龙河、石笋山、板桥、英山、杨广桥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和支持茶叶、食用菌、豆豉及休闲观光等产业发展,建成产业园核心区1.333万公顷,基本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1.4 品牌发展逐步壮大

“永川秀芽”已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9.3亿元,先后多次获得荣誉奖项,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荣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等,目前正在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永川秀芽”国家驰名商标。“永川豆豉”是国家地理标志,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川香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规模不大

目前,全区茶叶种植面积仅0.667万公顷,年产量7 600 t,总产值8.38亿元,仅占永川农业生产总值的8.5%;34家食用菌企业年种植规模1.35亿袋,产量6.8万吨,总产值7.85亿元,仅占永川农业生产总值的8.0%;豆豉规模化加工企业13家年产值2亿元,仅占永川农业生产总值的2%。永川茶叶的产量、产值、品牌影响力虽然居全市第一,但是基地面积仅居全市第三。永川茶叶基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300万公顷)的0.2%,对比周边产茶地区,如贵州省湄潭县标准化生态茶园达4.058万公顷,四川省泸州市护国镇茶园面积达0.4万余公顷,产业规模较小。“永川豆豉”的销售份额在国内同类型产品市场中仅占8%左右,远低于成都郫县豆瓣、贵州老干妈、广东阳江豆豉等。

2.2 市场竞争力不强

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引领型的龙头企业,品牌效应不突出。全区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4家,但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豆豉企业多数为租赁厂房的作坊式生产,产品质量、企业规模发展空间小,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性不高。“永川秀芽”“永川香珍”“永川豆豉”都是很好的城市名片,但由于品牌宣传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的包装、宣传、营销策划,品牌知名度不高。例如,“永川秀芽”虽在重庆及周边省市有一定的知名度,也销往了全国16个省市,但在中央和省市级媒体上广告宣传不够,品牌影响力不大。

2.3 产业链条不长

1)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数食用菌企业所需种源全靠外购,产品以鲜销为主,只参与了中端的生产环节,缺乏产业前端的母种培育、产业中后端的加工、产业末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无市场主导权,产品品牌价值和附加值低。以圣水湖园区为例,由于前期未配套原材料生产、菌袋制作、产品深加工、包装箱定制等与食用菌产业发展匹配的产业链条,没有统一的原材料供货渠道和后期销售、配送渠道,导致企业运行成本高,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价格恶性竞争,对产品品质和“永川香珍”品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例如,茶文旅融合度不高。永川境内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尽管有远近闻名的茶山竹海,但真正与茶有关的文化氛围不浓,没有将茶文化、旅游有效融入到茶叶生产当中;还没有一个能够代表永川秀芽和永川茶的元素和符号,宣传永川秀芽的歌曲、视频传播不广,企业对营造茶叶文化氛围的意识不强。同时,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服务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2.4 要素保障不力

1)技术支撑不够。茶叶生产鲜叶利用率不高,只重视春茶采摘加工,忽视夏秋茶的开发利用,鲜叶利用率只有50%左右。食用菌企业大多依靠外聘福建、泸州等地的技术人员支撑,技术力量薄弱。食用菌生产未实现周年化,大棚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低。2)农产品加工用地难。目前,永川区14家茶叶企业仅3家取得建设用地产权,13家豆豉企业仅4家取得建设用地产权,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几乎均未取得建设用地产权。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原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用地无法落地。3)农业企业融资难。由于农业企业投入受用地方式限制,无法形成产权资产,地面附着物、设施设备等不能被金融机构视为有效抵押资产用于抵押融资。

3 对策建议

切实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举措,真正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3.1 抢抓战略机遇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战略机遇,分别编制茶叶、食用菌、豆豉产业“十四五”规划,以“永川秀芽”“永川香珍”“永川豆豉”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策划一批重点发展项目,争取纳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产业化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市级项目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产业。加强与成渝及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争取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充分利用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争取市级支持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租、出让开展先行先试。

3.2 做大产业规模

充分利用五大山脉1.153万公顷集体商品林、残次林地和箕山约2.667万公顷的坡耕地资源,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按照“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因地制宜扩大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三教食品工业园优惠政策,扩大永川豆豉等农产品加工规模。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茶叶种植面积1.333万公顷,年产值20亿元;食用菌生产规模2亿袋以上,年产值12亿元;豆豉产量1万吨,年产值5亿元。1)茶叶产业方面,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对永川红茶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和绿茶制茶工艺的突破,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提升全产业链产值。2)食用菌产业方面,健全“前端—中端—后端”产业链。丰富前端,引导企业探索母种培育、品种资源储备、品种研发及衍生品研发、技术攻关;做强中端,探索秀珍菇周年化生产,培育菌包专业化生产基地,组织食用菌批量工厂化生产,带动农户通过家庭农场方式季节性生产食用菌,确保食用菌适销对路、产量稳定;拓展后端,开发菌渣养鱼、废菌包生产有机肥等食用菌综合利用方式,引进培育食用菌冻干产品、干片产品、罐头食品、速冻产品、方便即食食品和调味品等精加工龙头企业,从生产初级菇类产品向生产药品、保健品、营养化妆品等精深加工生物制品发展。组建特色产业行业协会,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提供生产、服务、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合作服务。3)豆豉产业方面,打造豆豉产业园,积极引导现有豆豉企业进入三教食品工业园区,提高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水平,扩大生产能力,积极引进与豆豉相关的调味品企业,打造豆豉产业园。加大研发力度,建设立体研发中心,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大豆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利用,创新产品、工艺、装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组建豆豉产业联盟,推进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加强行业自律。

3.3 扶持龙头企业

加大对茶叶、食用菌、豆豉企业的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茶叶、食用菌、豆豉产业基地厂房建设、加工设备更新、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的补助。积极引导豆豉加工企业入驻三教食品工业园,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在项目用地、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同等享受工业企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3.4 加强品牌建设

通过主流媒体宣传、设立广告牌、策划参与品牌推介活动等,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在全国、全市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营销氛围,提升品牌知名度。将“永川秀芽”作为重庆绿茶第一品牌来打造,努力把“永川秀芽”创建为全国驰名商标。集群化抱团做大做强“永川香珍”品牌,全力把“永川香珍”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成重庆食用菌第一品牌,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在板桥建立花椒基地套种大豆示范基地,以保持永川豆豉非遗产品的地方特色;在三教食品加工园,打造永川豆豉“非物质文化产业园区”。

3.5 促进产业融合

1)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产业园+精品园”為载体,以茶叶、食用菌等标准化现代农业基地为依托,构建农旅融合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统筹整合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文旅等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安排用于配套完善产业园的基础设施,把全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景点、生态景点、文化景点、宗教景点、休闲配套设施等有机连接起来,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游”“采摘体验游”“慢生活农家游”“古镇古街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特色乡土农副产品和工艺产品,办好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文旅、农旅、康养旅深度融合,拓展产业价值链。2)做好电商流通平台。强化大数据结果的分析应用,整合全区各类特色农产品业户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对电商交易数据进行跟踪,深入分析、研究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情况,提出有效措施,提升电商发展水平。依托实体网点开展线下体验与线上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电商,培育壮大本土农产品电商主体,将现有单量大的企业资源优势整合起来,借助“吉之汇”电商物流优势,组建永川农产品电商中心,加强与猪八戒网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培育一批懂电商的新农业人。

3.6 强化要素保障

1)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充分利用《土地管理法》修订后的相关政策,切实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的问题。在编制村庄规划时统筹产业发展空间,在镇街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合力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可出租出让的政策,解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问题。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示范区点状征地政策,通过征地出让,解决一批重点农业企业的用地问题。争取市级主管部门支持,将农村闲置宅基地调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盘活用好闲置宅基地。2)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将农业企业融资纳入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贷款范围和区应急周转池的帮助范围,担保费享受工业企业同等政策。扩大农业风险担保基金池规模,每年按财政增长比例增加农业风险贷款担保基金,力争突破1 000万元。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搭建政企合作、企民合作平台,吸引社会投资,找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汇合点,让农户更多地从工商资本下乡中受益。加大本级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对乡村产业振兴、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的扶持。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等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强同科研院校、民营企业的合作,建立茶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豆豉研究院、食用菌研究院,深化集产学研推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大力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通过举办茶艺班、食用菌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撑乡村产业振兴。

(责任编辑:易 婧)

作者:吴修明

上一篇:军训总结发言下一篇:班主任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