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精选8篇)
一、普遍缺乏统一认识
当前,全省各地对休闲农业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叫法五花八门,完全没有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之中。休闲农业是我国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进行实践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和民众在认识上还比较肤浅,主管部门在开发中仅停留在观光、旅游方面,而忽视了立足之本“生态农业”,形成了本末倒置,未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二、政府缺乏资金扶持力度
应该说,发展休闲农业,不管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件环境方面的专业服务人才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例如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而经营者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品牌单
一、档次低,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招商引资困难。因此,资金缺乏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缺乏立项前的调研
近年来,有些地方发展休闲农业有点急功冒进的作法,由于休闲农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当地收入方面的作用,一些地区的领导、经营者和农户完全不做市场调查,对于客源的类型、客源的分布、市场的规模、客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完全不了解,看到别的地方休闲农业搞得很红火,就一厢情愿地利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盲目发展休闲农业。其结果可想而知,游客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最终导致休闲农业区门可罗雀。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应该说休闲农业是根基在于农业经营,它的特色是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的结合?然而,有些地方的休闲农业主管机构或经营主体脱离本地的实际情况,大搞工程建设,休闲农业的人工化痕迹明显,我们可称之为人造休闲农业,违背了休闲农业的原生态特征,可谓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事实上,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发掘本地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
四、项目雷同,缺乏特色
当前,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名目繁多,如有的叫生态农业园,有的称观光农业园,还有的叫农业科技园等等。但总体而言,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每个观光农业园的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要么是进行瓜果采摘,吃吃农家饭,要么是挖几个池塘,供游人垂钓。一些休闲农业经营者都是利用现有的池塘、果园、农田、养殖场,稍加装修和美化,再建几个人工景观,这样就把休闲农业搞起来了。正是由于经营者的简单想法和投入的低成本和回报的高利润,使得休闲农业遍地开花,模式雷同。这种休闲农业就是典型的低层次开发,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同时还存在投资少、规模小,地区分布较分散等问题,且大多数景点都分布在偏僻的乡村。此外,部分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水、电、通信设施不配套,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它也不可能使游客印象深刻而再次光临。
五、缺少对农民利益的兼顾
休闲农业的开发本身是为了更好建设新农村,但由于缺少对农民利益的充分尊重,利益主要集中在政府或开发商手中,在开发过程中矛盾突出,土地流转问题、合作方式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等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缺少对农民专业技术的培训,农民的现代服务意识和技能较差。而且休闲农业旅游点地处农村,相关方面在开办之前及开办之后对农民进行指导、管理或规范工作都做得不够,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
六、缺乏宣传促销力度
休闲农业在整个宣传策略上,还缺乏重点突出、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在宣传手段上,也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作用。游客只对一些大型的、较成熟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有所了解,对其它小型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情况则知之甚少。
七、缺乏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引导
1 生态农业发展的演进
目前,南宁生态农业已经形成由单一农作物种植向多种农作物种植发展的模式,由单一养殖向复合养殖发展的模式,由单纯种养向立体化种养发展的模式。
1.1 由单一品种种植向多品种种植发展
这是一种复合型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它以种植一种农作物为主附加种植其他农作物。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①稻田延伸种植模式。以前,南宁乃至广西水稻的传统种植基本采取一年两熟制,收割完晚稻后就留田闲置过冬。后来为了提高稻田的种植效益,南宁农民充分利用冬季闲置稻田种植蔬菜、玉米、红薯及冬菇和绿肥等农作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②旱地套种模式。南宁市由六区六县组成,耕地面积为61.79万hm2,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在旱地里单纯种植玉米、红薯、木薯等农作物,效益不高。套种农作物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实现了在玉米地间套种红薯、绿豆、黄豆、西红柿、辣椒、桑苗等农作物,在木薯地间套种花生、红瓜子、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在甘蔗地间套种绿豆、花生、西瓜、辣椒、香茄、食用菌、黄豆、烤烟、粟米、冬绿肥等农作物。例如,宾阳县大桥乡连明村农民在甘蔗地间种早熟花生,亩产花生75 kg,亩产甘蔗7.62 t,甘蔗比不间种增产1.62 t。③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南宁市有相当一部分耕地是丘陵或山区,非常适合种植果、桑、林,在这些果林地间还可以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例如,在荔枝、龙眼地间种菠萝;在杉木林地套种木薯、红瓜子;在林木地种喜荫、湿的药材如砂仁、鸡骨草等。例如,马山县古零村弄拉屯农民推行“山顶封山育林,山腰栽果种药,山脚生产粮食”的立体综合经营模式,就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由单一养殖向多种养殖发展
这种模式是以养殖一种家禽或水产品为主,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同时养殖多种家禽或水产品。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①“鱼+鸭”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养鱼的池塘里放养鸭子,利用鱼塘的水给鸭子进行习性活动,利用鸭子排出的粪便可以饲养鱼,从而获得鱼和鸭的双重养殖效应。②“禽+鱼”混合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鱼塘的上面搭棚进行家禽养殖,形成禽鱼混合模式。例如,南宁的一位农民开创了“鱼、鸡、鸭、果”经营模式,即在鱼池养鱼,鱼池上搭棚架养鸡、鸭,用鸡、鸭粪喂鱼,鱼池边种果树,塘泥肥果,年总收入达2万多元,纯利超万元。③庭院楼式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楼房盖在养殖池的上面,楼上供农户起居生活使用,楼下是猪栏或鱼塘,供养殖使用。这种模式多见于山区农户或远郊农户。
1.3 由单纯种养向立体化种养发展
这种模式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禽或水产品按一定方式配置形成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①稻田立体种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宁乃至广西推广稻田立体种养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早稻+晚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南宁市宾阳县的垄稻沟鱼等,又如南宁市横县、宾阳等县城郊区一些农民在保水田实行田基栽桑种菜,田里种稻、育鱼苗、栽莲藕。除每亩可收获稻谷500~600 kg外,还增加了桑、鱼、藕产品的收入,产值比单一种稻大大提高。②“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以庭院、果园等为依托,建设沼气池、猪舍、厕所、果园四结合工程,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并突出创建种植和养殖两大产业的生态农业模式。③“猪+沼+果+灯+鱼+捕食螨+生物有机肥”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猪+沼+果”模式的基础上提升形成的,它的关键是通过增加生态链和延长产业链的接口技术,带动、提升并形成优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④“猪+沼+菜+灯+鱼+黄板”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沼气池将猪粪发酵,将产生的沼气作为生活燃料,沼渣、沼液作为蔬菜的有机肥料。这种模式既合理处理了人畜粪便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开发了优质清洁燃料,也为蔬菜、瓜果生产提供了优质有机肥。
2 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南宁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标志是在第二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上获得了“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但是,要把南宁的生态农业向更高层次推进,困难多,问题突出。
2.1 短期效应思想束缚
生态农业要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料取代化肥、以生物链防治病虫害、间作套种、轮作免耕等方法进行生产;使用绿色饲料养殖畜牧,使用绿色兽用药品防治疾病,这可能会在短期内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风险大、经济效益不明显。当然,如果提高有机农产品销售价格,可以增加农民的有机农产品收入,弥补农民因发展生态农业所造成的损失。但从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中了解到,生态农产品的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价格1倍以上,导致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不乐观。而就南宁乃至广西来说,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消费能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如何解决发展生态农业后的农民经济收益和风险问题,是南宁乃至广西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难题。
2.2 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南宁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未达到这个目标,有些地方甚至仅仅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来发展经济,难以获得高经济收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落户南宁后,既为南宁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新的挑战,南宁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其中,生态农业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此外,随着南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占用土地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持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已经成为困扰南宁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宁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从技术层面来看,尽管中国生态技术发展较快,但具体到县份还很难落实到位,原因是县份的技术应用不足、推广力度弱、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从经营层面上看,没有形成规模化,“生态农业户”比较突出,“生态农场”有待发展。由于生态农业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远没有显现出来。
2.3 生态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田水利工程、能源、国土整治、环保等多个领域,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省外的一些省政府所在城市,一般都设有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每年的投入都在百万元以上。而南宁由于地属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远比不上兄弟城市,再加上需要照顾一些贫困县的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极大,资金的短缺导致投入不足,从而制约了对生态农业的服务和能力建设。目前,南宁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此外,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建设不完善,导致农民参与生态农业的意愿不迫切。要全面动员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并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就要重点解决能力建设的问题。
3 深化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南宁市有关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确保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绿色南宁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市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只有正确认识生态农业,才能保障生态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南宁市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市民的生态农业意识教育,提高市民对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一是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改革措施来抓。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显而易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列为我党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目标。而目前强调的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抓好。二是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因为生态农业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江河水质的提高和河道两岸的绿化,生物植被的保护和山体水土的保持,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市民起居生活的环境优化,减少空气污染和杜绝雾霾天气发生等,都可以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当从这些环节入手抓好生态农业建设。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利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开展环保知识、生态道德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宣传及普及,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正确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3.2 构建生态农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从生态农业发展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目前南宁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小农经济”的模式,尽管有些涉农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农+贸”发展模式,但总的说来,生态农业的产业链还是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影响了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根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来自加工转化,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法国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食品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是汽车工业的两倍。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程度在90%以上,而中国仅为20%~30%,南宁市的生态农产品加工程度也不是很高。
针对南宁生态农产品加工率低和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拓宽和延长生态农产品加工链条,以此提升生态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价值。例如,特色农产品香蕉,除了要继续提升传统的香蕉片加工能力和规模外,还可开拓“香蕉粉”的深加工。香蕉粉被誉为“植物奶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宜食宜药,既可直接泡饮,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入其他食物如奶粉、饼干、冰激凌及一些保健品中,且保质期长、色香味不变,深受日本、北美、西欧市场的青睐,国内市场潜力也很大。因此,南宁应考虑在香蕉主产区设立加工厂,通过将香蕉加工成香蕉粉,一方面可以提高香蕉业的附加价值,实现香蕉就地升值,提高相关企业利润和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就地消化大量的生鲜香蕉,缓解集中上市的压力,减少香蕉滞销事件的发生。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运作的背景下,南宁要将生态农产品加工业链条拓宽地域视野,延伸至东盟各国。例如,制糖、烟草加工、禽畜水产品加工及淀粉、酒精加工等,都可以延伸至东盟各国,形成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
3.3 加大发展生态农业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保证,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需要。一是可像其他省份城市一样,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发挥市场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生态是一种资源要素禀赋,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地配置好生态农业这个经济资源。三是积极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逐步将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将农业投融资业务与农业保险结合起来,探索对生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担保贷款项目实行“先保险、后支持”的扶持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担保+银行授信+农户承贷+农业政策+保险”的融资方式。建设“农业开发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生态农业项目”融资模式,创新反担保方式,建设“农业开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融资模式。只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才能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谢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探析[J]。生物学教学,2011(7)。
[2]王文震,甘永萍,周莹婷。南宁市城郊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6(3)。
目前,国家对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在即,期刊市场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农牧3刊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期刊的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找出农业期刊生存发展的新出路,是当前农业期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业类期刊存在的问题
受体制、地域、市场环境影响。内蒙古地处边疆,经济落后,文化氛围较差,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味延续“等、靠、要”的老一套办刊思路,仅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生存,依赖性过强,且经费紧张,没有积累。受制于国家对报刊政策的调整,在期刊细分市场上经不起风浪,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领导班子不健全,缺乏创新精神。几经期刊改革,农业期刊生存环境恶化,逐渐淡化为“三农三牧”服务宗旨,成为主办单位的累赘。《现代农业》等3本杂志划归农牧业科学院主办以来,一直在等待改革中原地踱步。6年来,杂志社班子不健全,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在改革中继续观望,从而坐失了市场发展的最佳时机。
办刊经费紧张,职工素质有待提高。多年来,办刊经费不足一直是农业期刊面临的最大难题。没有经费,刊物质量难以提高,发行量跟不上,广告自然难以承揽,创收渠道狭窄,办刊陷入了难以维持的恶性循环之中。因为经费紧张,编辑人员除了继续教育培训外,几乎很少有出去参加学习培训、交流办刊经验、更新知识的机会,造成了编辑人员闭目塞听,专业知识贫乏。不能学习到先进的办刊理念,也不能及时领会国家行业指导性政策精神,自然也跟不上办刊形势,办刊理念陈旧,难以突破陈规,谋求发展。
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农业期刊是公益性杂志,其行业性质决定了其发展空间有限,除了同类期刊间竞争激烈,还要受网络、电子出版物及多媒体的冲击,如果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及学术交流的需要,农业期刊可能真的要被淘汰。
上述这些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影响期刊生存的重要因素。
发展思路及对策
农业期刊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在这些主客观难题的背后如何突破办刊颈瓶,才是农业期刊适应市场,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存发展之道。
加强班子建设,打造合力团队。 在生产关系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根据杂志社办刊工作需要尽快完成单位的合并整合,成立社务会,建立健全班子工作职能,使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各部门间要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才能形成合力,最大效率发挥班子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加强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传统的“大锅饭”显然已经不适合杂志社的健康发展,应该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对外竞争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这就要求办刊工作者要学习和理解市场大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懂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内也要有竞争,部门间、同事间既要互相支持,也要在工作技能、业务学习以及经济创收等方面相互竞争,这样才能培养职工的竞争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才能进一步增强杂志社期刊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努力提高办刊质量,打造期刊精品。杂志社最根本的任务是办好杂志,其它各项工作也要围绕杂志的出版发行而展开,所以,刊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杂志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现在我们办刊还存诸多问题,说明我们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还不够强,还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惰性思想。因此,杂志社要注重学习,紧跟形势,学习各家期刊之长,补已之短,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努力找出且实可行的办刊新路子。
加强学习,紧跟形势。要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努力创造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学习型集体,还要积极筹措经费走出去参加各种与业务相关的培训班及研讨会,使员工能在学习中拓宽工作思路,开阔眼界,学习到中国乃至世界上先进的办刊模式和经营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不至于落伍,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才能进一步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智慧,为杂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依托现有资源,内联外挂,实行多种经营。当前,农业杂志社的根本出路就是改革创新,自强自立,实现自养,也就是保生存、求发展。首先,要利用自身资源,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渠道。既要遵守国家的办刊政策,适应形势的需要,提高刊物质量,又要开放搞活,找出適合杂志社生存发展的新路子。
其次,农牧业杂志社有3本杂志,要适应形势,不断巩固扩大作者、读者群。想方设法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影响力,打造精品期刊,单位要给政策、给机会,不断扶持使其发展壮大。对有一定影响,市场前景较好的杂志,要采取相对灵活的经营方式,比如:联合办刊,挂靠办刊,或成为行业专刊,根据需要发展合作,实现自养,这样既可以降低办刊成本,也实现刊物价值。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刊物,要充分利用其特点,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在经济上给予资助,不仅杂志要办,还要办出特色。
再次,办刊工作还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杂志和读者的关系,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杂志社和主办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处理好前两者的关系,就是要办好刊物,满足读者的需要;编辑工作就是要加强和作者的联系和沟通,全心全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第三个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杂志社既要接受他们的领导,又要在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下做好工作,加强与有关领导的沟通,理顺各层面的关系,为杂志社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杂志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
在14日进行的2010年亚洲能源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路耀华,公布了最近由国资委监事会牵头进行的一次关于电力行业发展的集中调研情况,指出中国电力发展现存的五大主要问题:
——电力结构不尽合理。路耀华引用调研数据说明,2009年底,火电装机占全国装机总量的70.5%,且大部分是用煤作燃料,水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22.5%与巨大的水电资源相比,明显偏低。核电装机所占比例只有1%,也明显偏低。
——电力的规划工作严重滞后。路耀华指出,目前电力行业的规划指导性与权威性不强,电力的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之间、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之间、电源结构规划之间、传统能源规划与新能源规划之间、输煤规划与输电规划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与科学性。
——电价的形成机制不合理。路耀华认为,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执行不到位,办法不完善,既影响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媒体企业的长远规划。
——电力行业法律法规建设速度缓慢。路耀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行业的管理体制、机制,电力的科学技术,电力的管理机构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目前仍然执行的是1996年实施的《电力法》,之后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也缺少实施细则。
——电力开发建设的环境和社会压力加大,发展的困难增大。路耀华说,征地拆迁、水土保持、植被保护、移民诉求等等的成本大幅提升,有的已超过了电力企业的承受能力。
路耀华认为,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将大幅提高中国电力建设甚至能源发展的成本。
他还特别呼吁,应进一步发挥水力资源发电的潜力。
电缆行业重新洗牌 国企成为企业兼并和重组的焦点
近几年来,中国电缆行业一直在重新洗牌,国企又成了企业兼并和重组的关注焦点。
如今,中国电缆行业企业转制和资产重组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就全国最大型的几家电缆企业来看,企业兼并、并购、资产重组十分激烈。亚洲最大的沈阳电缆厂已经解体,一部分成为日资的沈古电缆公司。上海电缆厂已不复存在,其三分之二的资产已经与日本藤仓合资。郑州电缆集团公司也正在在被多家中外公司垂涎。中部大型电缆企业红旗电缆厂已被实力强劲的民营内资电缆企业并购。内蒙古电缆厂已被上海电缆有限公司兼并。据传,西南老牌电缆企业南宁银杉电缆公司也正在被兼并中。
国企被并购既演绎出中国国有电缆企业一种悲壮,也演绎出的他们的命运,它们那些辉煌的业绩已经成为中国电缆史上光辉的一页。
但是,国有企业被并购改制以后,也不一定就能起死回生,后来又反复进行二次、三次改制的实例已经屡见不鲜。
在中国电缆行业大洗牌的潮流中,富有实力的中外电缆企业老板,仍然看中为数已经极少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他们看重的不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看中的是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牌。前不久,有外商明言表示不愿意与民营企业合作,其理由是“诚信度不足”,只想吸纳资金而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当然是极个别的事例。
中国电缆行业大洗牌的结局,必然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合资化或者外商独资化。洗牌之后,将必然面临着这些“三化”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电线电缆重点发展方向及生产基地分布
近年来,我国光电线缆市场以每年
15%~20%的速度递增,电线电缆业在我国机械行业中的位置是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产业,中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线电缆生产国。
但是,近期全球电线电缆市场日趋成熟,电线电缆制造业发展趋缓,增长幅度不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竞争的影响,世界电线电缆行业已经进入几大巨头垄断竞争的格局,在世界范围内纵横摆阖。几乎与韩国LS集团宣布进入中国的同时,全球领先的电缆制造商耐克森公司宣称,投资2200万欧元的新工厂耐可森(上海)线缆公司已于4月份正式开工,标志着世界先进的特种电缆开始在中国生产。此前,中国市场所需要的高档电缆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虽然中国本土的生产商数量高达7000多家,但几乎都集中在低档领域靠低价格抢夺市场,这也成为国内企业的发展瓶颈。目前在利润空间大的高档电缆领域,中国市场完全被跨国巨头抢占。
受金融危机,是对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冲击,产业发展转入低谷,更是对电线电缆思想观念的一次洗礼。
企业使出“密稽”扩大生产
面对挑战,电线电缆企业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有的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加快科技创新,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有的企业主动改变营销方式,坚持“两条腿走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有的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员工培训,苦练内功;有的企业抢抓低成本的机遇,加大投入,积极上马新项目。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启动总额达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今后几年里将持续对电力、铁路、交通、能源、通信、船舶等产业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据市场分析,今年全国电线电缆销售收入将超过6000亿元,近三年,电力导线和电缆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这无疑为电线电缆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电网建设给电线电缆行业带来大商机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未来5年主干网建设规模大幅增加,国家电网公司打算近两年内建成两条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一是晋东南-南阳-荆门的交流工程,另外一条是云南昭通-广西桂林-广东惠东1000kV交流输变电工程。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特高压及跨区电网的输送容量将为2.1亿kW。到2020年特高压交流加直流的市场一共是4060亿元,其中交流为2560亿元,直流为1500亿元。
有评论说,电线电缆行业虽然只是一个配套行业,却占据着中国电工行业1/4的产值。是中国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行业。它产品种类众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电力、建筑、通信、制造等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密切相关。电线电缆还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动脉”与“神经”,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实现电磁能量转换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器材,是未来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基础产品。
在大电网的建设与改造的背景下,必将掀起新一轮电线电缆行业发展高潮。
我国电缆企业如何突破发展中的一些瓶颈
受金融危机影响,使我国电缆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克服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带来市场环境的骤变,以及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电缆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保持健康较快发展,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中国电缆企业如何接轨国际市场?
经常有媒体宣传,说某某电缆已经跨出了国门,挺进了国际市场。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电缆企业出口额呈现增长态势,不少企业国际化贸易战略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但通过调查分析,我国电缆企业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我们出口方式有:
1、大多采用与“国字号”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实现配套出口;
2、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链,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3、通过国外代理商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投标等方式,将自己的产品间接的推出国门。绝大多数电缆企业还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外直接销售平台,实现对海外市场的自主控制,中国电缆与国际市场之间还有一道高高的“防火墙”。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电缆制造大国,而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叫得响的世界电缆品牌,还没有一家中国电缆企业真正迈进世界级企业的殿堂。所以,中国电缆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不仅要追求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在全球化品牌形象、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的世界级企业。目前,我们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提升国内制造业的水平,缩短与跨国企业在全球视野、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差距。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营销模式,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销售服务体系,积极培养国际贸易人才,逐步适应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改变过分依赖间接出口的局面,拆掉我们与世界市场之间“防火墙”,最大限度地拓展国际市场份额,使我们的电缆企业在世界占有应有席位。
二、如何应对市场骤变带来的风险?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这使得企业诸多未知的风险,需要我们持续地予以关注,有效地予以应对。
1、上游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原材料铜价大幅上涨,电线电缆企业购进原材料银根吃紧,资金周转缓慢;而铜价大幅下跌,企业来不及消化原材料,出厂价格急速下跌,两者之间的“剪刀差”与“时间差”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对企业经营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渐释放到实体经济层面上,比如,去年和今年铜价波动幅度高达70%-80%,铜材价格的剧烈波动,使电缆企业根本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这主要因为,电线电缆制造所依赖的有色金属业高度国际化、市场化,该行业是我国较早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点产业,其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关联十分紧密。电解铜等原材料期货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动在国内市场的反应同样十分敏感,自2008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逐渐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外部需求明显萎缩的有色金属业供求关系受到很大影响,电解铜、电解铝等价格剧烈波动,势必影响电线电缆制造等下游产业。其次,电线电缆制造业的本身属性使其在危机中“为铜所困”。电线电缆产品原材料的60%左右为铜材和铝材,导致其对上游产业的依赖非常明显。因此,上游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传,导致电缆行业的“电解铜和电解铝困局”及其影响不言而喻。
2、行业“竞底”行为加大了企业的生存风险。竞底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之一。从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到现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没有任何借口”等,无一不浸透着竞底精神。竞底如同魔法,它使中国制造迅速崛起,但也如同一道咒语,使中国企业沉迷于低层次的发展,缺乏转型的动力。竞底就像打篮球,底线通常是指球场两端的界限,当球一出底线,就意味着一方失败,另一方取得发球权。竞底就是不断向底线靠拢的过程,犹如一个人不断向悬崖迈进,而当他跨越悬崖的顶点,不可控制地下坠,那个顶点就是底线。中国的乳制品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往鲜奶中掺水,为了掩饰稀释后的鲜奶中蛋白质含量太低的事实,他们就添加三聚氰胺以便蒙混过关。当然,在添加三聚氰胺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他们在供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出口乳制品中都没有添加。而且,他们觉得添加少一点应该不会出事,他们都心存侥幸地觉得,只要控制好了三聚氰胺的含量,掺假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但三鹿集团率先打破了这条底线,它在每公斤奶粉中添加了2563毫克三聚氰胺,导致众多婴儿死亡,从而引爆奶粉事件。我们电缆行业也不例外。电线电缆行业由于进入“门槛”比较低,近年来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内频频出现企业间为争夺市场而竞相压价,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的现象,不仅造成市场非理性的无序竞争加剧,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使我们电缆企业面对严重的诚信危机,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3、企业的短期投资和过度投资带来了资金风险。目前,我国电缆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较高,平均达60%-80%,有的甚至超过80%。很多企业在用别人的资金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用短期有限的资金进行企业长期发展的投资。此外,电缆企业在外的呆坏帐也在不断的增长,不少看似赚钱的项目,到头来却亏了本。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这种举债经营的方式存在很大风险,一旦企业的现金流断裂,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例如,我们知道的德隆集团、东星航空、韩国大宇集团的案例,还有很多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纷纷在一夜之间消失,最近,通用汽车公司等很多美国企业在金融危机时的破产,应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4、新合同法的解释给合同履行带来新的风险。《合同法》于5月13日对有关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其中第二十六条规定:合同成立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齐鲁晚报》有一篇报道,山东信发公司与德诚公司签订了三年的氧化铝合同,但由于金融危机,材料大涨时供方不愿意供货,材料下跌时需方不愿意买货,这起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典型的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导致了这起上亿元的商务纠纷大案,最后经省高院调解结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新的合同法解释增加“情势变更”条款,给部分因价格波动而拒绝履行合同带来了借口,造成合同履行的障碍,进一步增加了买卖双方的合同执行风险。面对新的司法解释,我们电缆企业要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如何在情势变更的情况下,建立一套预警应对机制。
三、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电缆市场?
电缆市场在不断变化,变化是自然规律,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才是电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而管理与技术是电缆企业腾飞的双翅,如果电缆企业不能对这两个基础环节实施有效的创新,那么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电缆企业拥有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电缆产品,仅卖出三流的电缆价格。创新和创意无处不在。管理创新的根本内涵在于,管理要不断地被坚持,要持之以恒地优化流程、控制成本、提升品质、提高效率。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没有竞争的优势,避开竞争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并独占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在技术研发环节,企业应始终坚持市场和用户导向,既要关注电线电缆市场的普遍需求,又要善于发掘潜在的个性需求,通过对新技术、新功能、新材料的发掘和利用,研制出超越用户期待的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中国过热的经济增长开始有了暂时的停顿甚至减速,但这“冬天”最寒冷的日子还没有到来。《华为的冬天》我们并不陌生,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预言,警示我们时刻要居安思危,更要居危思进。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庞大的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电线电缆行业新一轮发展的希望所在。电线电缆行业仍然是充满机遇的“朝阳”产业。正如阿里巴巴马云所讲的那样,未来企业的发展要有开放的胸怀、分享的精神、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全球化的眼光。我们相信,困境的跨越往往带来的将是市场的创新,凤凰的涅磐迎来的将是电缆行业的新生。(摘自国家电网)
特种电缆市场潜力巨大
据统计,2003年,中国船用电缆的生产总值达到3000万美元,其中,2000万美元的产品用以出口,其余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研究表明,中国的船用电缆出口市场在未来十年将以5%的年增长率递增。有预测显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在21世纪前10年将按10%~15%的速度增长,因此未来一个时期内,电线电缆将迎来一个需求的旺盛期。毫无疑问,在电线电缆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不会让人觉得意外,但是那只是局限在传统电线电缆市场。
我国的电线电缆行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形成相当的规模,但对于一些特殊需求还是很难满足,基于这种状况,特种电缆市场正脱颖而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人们对安全、环保的重视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船用电缆、安全防火电缆、机车车辆电缆以及核电站用电缆等其他特殊应用的电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些以热塑绝缘或交联聚乙烯绝缘的特种电缆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低烟、无卤、防火等特性,所以容易安装、环保,而且安全防火。在发生火灾时,烟释放量、毒气释放量极低,无腐蚀性,能给人员逃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再如核电站电缆,其主要分布在核站的核岛、常规岛和BOP各部分,用于电力传输、控制、计算机、仪表等,一座核站所需电缆的种类基本与火电站相同。但由于核电站电缆对无卤、低烟、低毒等技术性能要求十分严格,我国目前仅能生产制造核岛外围用电线电缆,其余目前大多只能依赖进口。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0MW,占我国总发电量的17%。核电站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核电站用电缆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据有关专家预测,每建设百万千瓦装机容量需要电缆约2600公里,按照我国关于核电发展最新规划,预计2004~2015年期间将需电缆总量78000公里以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核电站建设用电线电缆主要是电力电缆和控制和仪表电缆。电力电缆除用于120V~13.8KV的电机和其他设备(测量控制仪表、阀门、盘、空调器等)的配电外,还可用作照明系统供电电缆;控制和仪表电缆用于仪表和控制装置供电和信号控制、联锁和监测等,在电站电缆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通讯系统电缆从电压分类上仍属于控制电缆,主要用于电话通讯系统、广播和撤离报警系统、气衣通讯系统、维修通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时钟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
风电电缆行业总产值将迅速增长
在各类可再生能源中,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建设可行性来看,风能最具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全球风能产业的前景相当乐观,各国政府不断出台有利于再生能源发展的鼓励政策,为该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德意志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风电发展正进入迅速扩张时期,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预计到2015年,该行业总产值将增至目前水平的5倍。
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风能电缆的研发刚刚起步,国内大部分此类电缆产品均需要进口。据悉,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对此并没有专门的布局,主流光纤光缆企业均没有上马或者刚刚介入该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量产的能力。
据了解,风能电缆由于风力发电的环境恶劣,风机使用年限较长,且电缆随风机不断旋转,对电缆的性能要求较高,故我国风能电缆一直依靠进口,且价格昂贵。业内人士呼吁,研发并采用国产风能电缆已迫在眉睫,高端风能电缆国产化道路任重道远,这必须引起国内电缆企业的高度重视。
2010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超过9亿千瓦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21日表示,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电力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到2010年,电力装机总量将超过9亿千瓦。
张国宝在2010年全国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上说,目前,全国水电装机从“十一五”初期的1.17亿千瓦增加到去年底1.97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2412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三位;核电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国在建的核电基地已经达到23个,总共为2540万千瓦,中国已成为全球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
张国宝表示,中国火电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6417万千瓦。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重从“十一五”初期的43.37%提高到67.11%,高效的清洁机组已经成为燃煤发电的主力。
张国宝指出,必须加大小火电的淘汰力度,这是优化电力结构的要求。目前全国30万千瓦以下的纯凝火电机组约为7000万千瓦,火电单机的平均规模只有10.31万千瓦,与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比较,中国在机组平均效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只有进一步优化火电结构,提高单机容量,提升机组水平,才能从电力大国转变为名副其实的电力强国。
轨道交通电缆需求标准
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高潮迭起、风起云涌、好戏连台。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大、涉及行业多,建筑、冶金、电线电缆、电气、通信信号、工程机械制造和机电设备制造业等多个行业都可以从中收益,而其所涉及的每一个行业,都离不开电线电缆。可以说,电线电缆制造业是最大的配套行业之一,它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轨道交通用电线电缆的品种很多,按使用场合、用途、功能等的不同,可分成站内、线路、机车用;高压与低压;电力、控制、无线通信与仪表计算机用等。
由于轨道交通运行的环境和使用的非凡性,所用电缆大都要求低烟无(低)卤、阻燃、耐火、耐油、耐紫外光、耐潮、防水、防霉、防鼠等,南方还要求防白蚁。适用于南方湿热气候和多蚁环境的高低压电力电缆、低烟无卤电缆、云母带绝缘耐火电缆、矿物绝缘防火电缆、泄漏同轴电缆等,将有良好的市场机遇。地铁区间隧道、地铁车站、设备安装、消防等建设则需要大量的电力电缆(轨道交通通常采用强电方式进行动力供给)、通信电缆、隧道非凡用电缆以及漏泄和射频电缆等。隧道和地铁车站用照明电线电缆也是一大亮点。高速客运专线的建设,按照当前的技术,轨道应答器必将大量使用,这就为轨道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轨道交通用电缆中电力电缆将主要是直流牵引电缆、阻燃电缆、耐火电缆、绿色环保电缆、自控温电缆等特种电缆。信号电缆主要集中在地铁用、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通讯电缆、通讯光缆等品种。漏泄同轴、射频电缆主要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
看来,在全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大潮中,国内电线电缆企业有理由也有实力对未来满怀憧憬。
TPEE(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成电线电缆材料新宠
电线电缆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不管是电线本身还是外部护套料都对原料有着具体的要求,尤其是目前对于中高端护套料的质量要求也需要一种新的材料来满足。
而TPEE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材料,这种材料有着多方面的优越性能,包括耐冲击耐疲劳耐热耐冷耐摩擦等等,凭借着这些性能,TPEE迅速进入电缆护套料市场,弥补了电线电缆中高端的空白,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特种电缆市场,如船用,矿用,军工,航天以及一些有特殊性能要求的电缆护套。TPEE正在以其越来越快的速度成为特种电缆行业的宠儿。但是,目前国内专业研发生产TPEE的厂家并不多,所生产的TPEE性能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农业保险;合作保险;财政补贴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农民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参不参加农业保险无所谓,甚至在设有农业保险公司的地区,仍有一些农民没有保险意识,在农保还没有涉足的地区就更不必说。在一些以农业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只有当灾害事故发生并遭受巨额损失后,一些农户才意识到保险的必要性,投保人的淡薄意识必然阻碍农业保险的整体发展。
2.逆选择问题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是普遍存在的,农业保险也不例外。由于农民的保险意识不是很强,而且农业险也非强制险,所以投保的覆盖率就不可能达到100%,这样就很容易发生逆选择的问题。据保险公司人员介绍,农业养殖险比种植险的逆选择的风险更大,导致农险理赔的难度和成本要比其他险种高出许多。如此一来,让一些即使开设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也望而却步,不愿再继续经营下去。
3.保险公司没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虽然1996年,我国保险公司实行了商业化运作,但对农业保险却并没完全市场化。根据各省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实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农业险的平均年赔付率达到80%左右,而70%赔付率是保险业界公认的盈利临界点,农业险的赔付率远远高于临界点,做得多就亏的多。如果保险公司按照保险行业的大数 规律 和其他的相关规律,赔付率高就意味着保险费率定的不合理,保险费收入过少,保险费率定的过低,要想改善经营状况,保险公司就必须要提高保险费率。在政府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过高的保险费支付对于农民来说根本承担不起,而按照农民的投保能力去承保,保险公司自己又赔不起,这样必然导致农业保险走入日渐萎缩的“怪圈”。
4.缺少专业的 法律 支持和政府的财政补贴。1995年通过实行、2002年修订的现行保险法实际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中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大相径庭,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会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无法可依,农业保险中的许多情况多存在着法律真空,政府在农业保险中主导地位不明确,即使政府积极参与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而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也缺乏法律保护和约束。另外,由于农业风险面广量大,一旦风险发生,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保险公司基本无力承担。而我国现有的几家农业保险公司也都是在政府的财政大力支持下才成立起来的,因为没有专业的农险法律保护和规范,所以政府在这个方面的补贴也没有明确规定,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农业保险也只享受免交营业税的优惠,许多商业化的保险公司都不愿开设农业保险。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政府支撑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前提。具体可把政府支持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适用于一般商业保险的《保险法》并不适合农业保险,而《农业法》中也只是略有涉及,所以必须加快对农业保险立法,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同时要明确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经营方式、机构设置、农民参与形式、再保险机制、监督管理机构等,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参与农业保险各方的利益关系,引导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对于农业保险,国家可借鉴与银行业发展类似的道路,建立政策性的由国家控股的农业保险公司和农业再保险公司,农民参保方式上可参照一些地方成功的农险经验,如可自愿投保,但不投保的享受不到政府相关的农业优惠政策等,这样可减少农民逆选择的问题。
第二,对农民参保费进行直接补助。保险补贴是绿色补贴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扶持农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世界上一些农业险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法国、美国等,都采用这种形式,美国补贴保费的53%,加拿大补贴保费的50%,日本补贴保费的40%——80%。我国在国家财政尚不宽裕的情况下,可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补贴。由于有财政补贴,农险保费率降低了,不仅可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还不断的扩大农险险种。同时对农业保险业务实施税收减免,在免去营业税、减免所得税,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
目前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整体而言成效是明显的,但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种种差异,这些差异而恰恰是这些差异,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不容乐观。
1.1农业执法装备落后。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地方农业执法几乎是无装备,条件稍好的有辆车,有台相机,有台电脑,条件差的是一个单位几个人,一个执法证和几十种执法文书,下乡无车辆,一身便装,有的连电脑也没有,更不用说检测仪器和勘探设备这类高档仪器,提取一个需要检验的物证需要送几百公里外才能检测,执法成本非常高。
1.2农业执法人员无标识。
国家整顿着装后,农业部门只保留了植物检疫着装以后,而还有众多的在农业一线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没有着装,一身素装有失执法队伍的严肃性和威严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着装被取消后,老百姓和农资经营者误认为取消着装就是不能搞执法了,或者是违反了农业法律法规也不算是违法,更有甚者,当执法人员履行职务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时当事人竟说:“你们连服装都没有,我不知道你们是真执法的还是假执法的,这个证件是假证还很难说,我只认服装,没有着服装就别在这里执法。”老百姓普遍存在着只认大盖帽,不认“证”的糊涂意识。由此可见,一个执法机构还不如一个企业,现在一些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统一工作服,给出人一种严谨有序的认同感。
1.3农业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过去的农业主要是技服务,技术人才不少,现在搞农业执法就有了一个业务不对口问题,农业执法人员都是从各个农业服务单位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的,全是半路出家行政,工作起来确实有许多困难,非法律专业人员多,在法制健全的时代从事执法工作,没有较高的法制功底是很难胜任的。再者,执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不出证办案,大搞“人情案”也存在,由于执法水平低,从而使农业部门的执法权威难以树立起来。因此,要想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大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1.4宣传不到位
一是农业部门宣传自身的职能不到位,向群众宣传不够,导致老百姓误以为农业部门就是技术推广任务职能的普遍存在。二是农业部门自身对职能认识不够,重技术推广轻执法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把两者很好地兼顾起来。三是受经费自然因素等的制约,导致农业法律法规未能及时有效向社会宣传群众对农业法法规的知晓率不高,造成一些人违反了法也不知。
1.5农业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缺陷,导致本部门的权利被别的部门蚕食
农业立法比较多,与其它执法部门交叉的也很多,由于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法律法规的有些条款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比如:种子、农药广告的审查职能由农业部门负责,而擅自发布广告虽然违法但处罚权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这个“审批权”又有什么意义。再如:《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对“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内容不符的”可以罚款处理;但是一些有效成分极低的或者说基本无养分的肥料也只是罚款了事,经销商仍然可以卖掉,那么吃亏的只有老百姓,为什么就不能将其没收销毁呢?总之农业方面立法不少,但强有力的不多,很多地方与现行体制极不适应。
2、解决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重要,管理权和责任更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农业主管部门行使主管权,同时也必须负担相应的责任,假如不履行就是一种失职,而失职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而要使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正当履行职能,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就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提升农业内部的服务功能,帮助下面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此来保障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和维护社会的公平。
2.1集中财力武装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农业执法监督能力 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新工作,据了解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部门都存在着装备落后现象,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一是建议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每年调拨一些资金解决下面农业执法装备问题,重点解决执法交通工具、信息、勘验取证设备,以市为基础建立一个能独立具备农产品,种子、农药、肥料检测能
力的实验室,以此来提高执法工作效率,进而提升监管能力。二是要象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一样,统一执法车辆的外观标识,统一执法人员的着装,达到执法标识明显,执法队伍严谨有序。
2.2加强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执法者的基本素质 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人员都是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抽调的技术干部,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行政执法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建议省级农业部门拿出一定的经费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轮训,请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专家来授课,争取培训出一批农业执法工作骨干;再就是可以从高校选拨一批法律专业的学生充实到农业执法队伍中,或者通过公开招聘,使掌握法律专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执法队伍中去。同时要保持执法队伍的稳定性,执法工作骨干不能随意调换岗位,严禁不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总之,高素质的执法人员是增强农业执法能力树立农业部门服务“三农”好形象的需要,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应作为重点加以解决。
2.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业执法工作氛围 宣传是营造工作环境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要采用多形式多渠道抓好宣传教育活动。一是要抓好对领导的宣传,重点是向各级领导宣传农业部门的职能,宣传农业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性,使领导对部门的工作职能、管理程序、工作的重点性有更加深刻所了解,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抓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宣传与合作,使部门之间都能了解农业的工作职能,支持农业执法工作。三是要抓好向社会的宣传,要面向群众,面向农资经营单位,通过上报工作信息,科技下乡、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把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业热源工作宣传出去,并结合“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争取得到各阶层对农业执法的理解与支持。
2.4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做到廉洁执法,高效执法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大部分取决定于有没有一支素质高的执法队伍,要建立一支清政廉洁,工作过硬,思想过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法队伍,就必须从人员的选拨、培养等方面着手,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一是要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和持证上岗;二是规范执法队伍,杜绝合同工、临时工从事农业执法工作;三是农业行政机关招聘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四是要严格按照权与责的关系来要求执法人员,严格管理,深化监督。对一些滥用职权、执法违法徇私枉法的执法人员,要坚决依法处理,决不能由于少数人而影响到整个执法队伍的形象。
2. 5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执法责任制,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将法律法规分门别类,按其确定负责实施的行政机关,明确执法责任,以解决执法中责任不清或不作为的问题,促进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执法水平。必须科学设定执法岗位,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形成一整套执法绩效评估和奖励制度,并根据制定的制度去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一是必须明确划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把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及执法人员;二是将执法任务、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具体化,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使依法行政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建立健全以部门领导承担责任为核心的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执法人员考核奖励制度,切实做到执法主体到位,目标措施到位,保证措施到位。
2.6完善农业法制法规,增强法制法规在现实操作中的适应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有的不再适应现行体制的发展要求,这就有必要从事农业法律研究工作的专家向有关立法机关提出修改完善,以便增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适应性。
总之,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工作,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在农业行政执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些我们各级领导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解决农业执法中所遇到的难题,为农业执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为农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关于农业执法过程中在法律适用、文书制作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孙中远
http:// 北海农业信息网 2009.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理假农药、劣质农药、过期报废农药、禁用农药、废弃农药包装和其他含农药的废弃物,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对违规被没收的农药,没收后作如果处理,是自行处理还是协同有关部门一起进行处理,具体履行怎样的手续,没有明确规定。
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限期改进。对质量连续不合格的产品,肥料登记证有效期满后不予续展。”但对于违规被查处的肥料产品进行如何处理(如:没收或退回厂家等),没有明确规定;没有责令停止销售、进行查封或作其它处理等处罚规定;使得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对被查处的肥料产品处理方式缺少法律法规依据;往往只能将违规当事人罚了款了事。
三、农药使用对环境影响问题。农药(如除草剂)使用对可能发生的药害,漂移危害和其使用对邻近那些敏感作物会造成药害,需要多大安全界或距离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施药人没有约束规定。随着人们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在广大农村,不慎施药造成邻近作物受害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而又由于缺少明确的施用规定,至使在处理类似纠纷案件时,执法人员缺少必要法律法规依据,很难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只能进行调解。
四、证据先行登记保存难以现场实施的缺陷。在日常的农业执法检查中,执法人员往往事先并不清楚当事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更不清楚违法行为所涉及的相关证据是否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农业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又不太可能带队在现场检查,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印章更不可能带到检查现场。因此,当发生上述紧急情况,执法人员往往处于既要赶回机关办公地依法履行报批和盖章程序,又要立即对物品就地(异地)保存的两难处境,从而逼迫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盖有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印章的空白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一旦发现上述紧急情况,立即制作并送达事先盖章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回机关后再“补办”报批手续的变通办法。这样从表面上既达到了先行登记保存的目的,又可应付上级进行案卷评查;但用这样的变通办法取得的证据是违反法定程序的,是经不起听证会和行政诉讼法庭质证的。
1 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2]。农业的崛起纵观1万多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期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期以及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都是围绕着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农、林、牧、渔等主副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1.1 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3]。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世界各国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英国诺福克郡[4]的宽阔河段是受人类影响而导致富营养化的系统的一个例证。这些是泥煤开采区积水而形成的浅的人工湖。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加、人类污水排放的增加以及含磷(存在于洗涤剂中的一种污染物)废水排放的剧增使得这些湖泊从贫营养(含磷20μg/L)变为富营养(含磷360μg/L)。藻类大量生长,使原本清澈的水变得混浊,而且抑制了大量植物的生长。过去常见的种类(比如轮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the holly-leafed niad现在仅在一处开阔地见到过。这些种类被能够耐受附生藻类的强大的大型植物所取代,比如眼子菜和水毛茛。极富营养化最终导致所有大型植物的消失,水体被藻类占据,浮游植物增加。
1.2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1.3 政府的支持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发展[5]。世界各国也大多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战略,并推出了“洁净食品计划”;奥地利于1995年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的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的转变;法国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中期计划”。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6],导致了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现状。如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控制害虫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侵蚀;营养物、水和能量的影响。现着重介绍一下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拙劣的农事活动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是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大规模去除植被、大面积没有屏障来水运动的土地使用、不适宜的耕作技术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土壤侵蚀。侵蚀不仅影响土壤厚度,它还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降低土壤保水能力,限制植物扎根深度,从而影响土地的生产力,而且会带来洪灾。有些方法能用来减少土壤侵蚀,如以适当的角度耕作坡田(等高耕作),顺着等高线而不是顺着斜坡开沟。同时,在土壤裸露的地区种植谷物(覆盖作物),能够防止土壤侵蚀。免耕农业只需要挖一些窄的裂沟,而不需要对土壤进行耕作。这些方法配合植物轮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损失和保持土壤肥力。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进行得很慢。
3 对策
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入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构建其制度根基,讲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序融合。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额外的资源补给,又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且可以优化社会投资结构,从而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其产权根基,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整合。
4 发展与展望
从农业机制的内在本质关系和特点出发[7],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客观本质,提出了今后10年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农业机制,发挥其先进模式的示范推广作用;二是要在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划分农业生态经济区,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三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中心,搞好区域综合开发和综合发展规划,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四是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实行农、林、牧、渔,乡镇企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建立良性、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提高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在我国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3,12(2):4-6.
[2]闻大中.加强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12(2):8-10.
[3]袁从,赵强基.持续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继续与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3,12(2):13-15.
[4]孙儒泳.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47-349.
[5]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6]王兆骞,俞劲炎.农业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0(S1):19-26.
【关键词】丹东市;自然灾害;产业化;旅游业;水产养殖业
引言:辽宁省丹东市,位于中国东北三省南端(124°23′E,40°07′N),辽东半岛之上。其南临黄海,东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新义州隔鸭绿江相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1】。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丹东市矿藏资源丰富,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其中非金属矿菱镁矿的储备量和开采量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
2014年丹东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22.6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在辽宁省第九位。与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位于长三角的江苏省苏州市相比,苏州市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5万亿元,约为丹东市地区生产总值10倍之多。但丹东比苏州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如果丹东更加合理的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以及其所辖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能更好的推动其区域发展。
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于辽宁省区域发展做出了多类研究。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分工、旅游空间、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李红波、张小林、李悦铮(2011)在《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归纳并创新了重点发展节点和重点发展轴的选择依据,并以此确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三个等级的重点发展节和旅游发展轴线和四大旅游区,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盖美、赵丽玲(2012)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从经济、海洋环境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发展尚处于略好于动态平衡且远不足于明显协调阶段。姜晓丽、张平宇、郭文炯(2014)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研究》中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农业发展产业分工较为明确,制造业在行业层次存在同构现象,但各地区在产品层次差异化较为明显。第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在第三产业中,基础服务业与个人消费服务业发展较为完善,但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中的金融、物流和专业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影响产业优化升级与工业化进程。
一、区域发展现状
1.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比高,粮食产量较高且质量较好,但面临着盐碱、台风、洪涝灾害和低温霜冻影响。
丹东市的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丹东市全年粮食产量可达95.8万吨,而且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作物生产虽然为一年一季,但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所以口感和质量较好。但是农产品生产还面临着盐碱、台风、洪涝、低温霜冻等灾害影响。丹东南临黄海,东南部县镇水稻田盐碱比较多,因为多年的耕种和改良,盐碱地有所改善。台风对丹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此时正值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生长时节,台风灾害会折断玉米秸秆和造成水稻大面积倒伏,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洪涝灾害也集中于每年夏季,当灾害发生时,农田里出现的大面积洪涝导致农作物死亡。低温霜冻灾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每年春末秋初,春末正值农作物育苗时期,寒潮会对农作物的成活率造成一定影响。而秋初正值农作物成熟时节,突然性温度降低也易使农作物减产和对农作物收割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农作物产量较少,农户会利用塑料大棚技术在温室里生产草莓、蔬菜等作物。填补了冬季市场上水果和蔬菜的空白。并且,丹东市生产的草莓在辽宁省内有较好的口碑和品牌,受消费者喜欢,冬季草莓销售量较好。但草莓的长途运输成本和保险成本较高,所以对于冬季草莓的生产有待于规模化和产业化。
2.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生产总值较低
不同于东北地区以煤炭、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发展模式,丹东市的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且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国家划分的82个轻工业门类中,丹东市拥有68个。例如从建国初期就得到发展的丝绸、纺织、造纸等在丹东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据很大比例,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8%。除了传统轻工业,丹东市还发展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仪表仪器工业等。改革开放以后,丹东市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吸引外资,借助于其毗邻朝鲜的特殊地理位置,吸引了较多日本、韩国的投资,汽车制造、服装加工等外资企业有所发展且规模逐步扩大。
但丹东市相比于沈阳、本溪等城市,重工业基础有些薄弱,地区生产总值不高。2014年丹东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2.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59.3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418.6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6:45.6:39.8调整为14.2:44.9:4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291.3元,比上一年增长6%【2】。虽然地区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但地区生产总值仍然较低,与东南沿海城市差距较大。例如,2014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5万亿元,数额为丹东市地区生产总值10倍之多。旅游业开发不全面
3.丹东市有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但丹东市的旅游业多侧重于对市内鸭绿江、凤凰山、天桥沟、大鹿岛等自然风光和鸭绿江断桥等历史的开发。对于其特色方面仍需进一步开发,如:
1)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较少【3】。丹东市下辖三个县级市,其中两个县级市为满族自治县,还分布有满族、朝鲜族自制乡、镇。这些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存较好,适合发展民族旅游业等产业。丹东市东部与朝鲜的新义州隔江相望,有发展边境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并且少数民族居住地带多位于丹东市东北部山区,仍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对于开发观光旅游业有较强的潜力,主要发展以满族、朝鲜族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但现今这类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旅游产业尚未得到开发,且没有形成系统性旅游产业,因此有较大发展潜力。
2)边境旅游业发展缓慢。丹东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发展中朝边境旅游业和朝鲜观光旅游具有德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经开发出鸭绿江游船观光,鸭绿江断桥旅游,朝鲜观光7日游等项目,且目前开发出的几类旅游项目中仍有些项目没有被规范,因此会出现私人旅游公司“拉客”,欺骗游客等现象。此外,受中朝两国关系影响,近几年朝鲜旅游观光项目遭受一定影响。
3)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有待于探索。丹东位于中国海岸线最北端,其辖区内海岸线有120公里,且有大量岛屿,适于发展旅游业。但丹东沿海地带得沙滩多为泥质沙滩,相比于大连、营口等地的黄金沙滩,不具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近些年,由于沿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辽宁省“两点一线”工程修建的滨海公路周边密集排列众多鱼塘,对旅游观光有影响。再者,由于近年来沿海湿地的破坏,生态环境略有破坏,致使每年3,4月到此栖息的鸟类受到影响,为此开发的观鸟旅游项目也受到一定影响。
4.交通方式多且发展快,但面临竞争压力大。
丹东市交通方式较多,有铁路、公路、民航、港口等。
丹东市境内有铁路线260公里,其中沈丹铁路于2015年8月正式开通,这是丹东市境内第一条高铁线路。丹大铁路也于2015年12月开通,丹东到大连所需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缩短为1.5小时,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市的铁路还具有国外线路,其中北京至平壤火车从丹东出境。
2007年,丹东被正式确定为国家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4】,国家二类公路主枢纽城市。截止到2014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077.6公里。2008年,辽宁省提出“五点一线”战略。该战略通过修建滨海公路将辽宁省沿海地区相互沟通。丹东市受这一战略影响,在沿海地区修建了滨海公路,这一战略符合区域经济学中“点--轴”发展理论。这一战略对于丹东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位于丹东市西南郊的浪头镇,还坐落有丹东市浪头国际机场,该机场为4E级机场。不仅开通了国内航线,还于2014年开通了通往首尔和平壤的国际航线。但通往俄罗斯、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航线尚未开通。
丹东港是中国最北的深水不冻港,在辽宁省是仅次于大连港和营口港的第三大港,可以承接东三省以及来自俄罗斯的货物运输。但是相比于大连港和营口港,丹东港的竞争优势较小。
5.水产养殖业遭受病虫害影响
丹东市南临我国黄海,海岸线长120公里,且辖区内有较多水库和稻田,易于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淡水养殖业。海水养殖业中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鱼,甲壳动物虾类和软体动物贝类。这些产品不仅销往东三省和我国国内,还出口海外。淡水养殖业主要有淡水鱼和稻田蟹养殖。但近些年,水产品大面积死亡和大面积受病现象时有发生,且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部分疾病对于海产品致死率可达100%,疾病发病期多集中于6~8月【5】,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农户收入。
二、区域发展问题分析:
1.自然灾害对农业和经济影响的原因分析
由于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所以丹东市的水稻种植多位于西南处的沿海平原上,受海洋影响,靠近海面的水稻田受盐碱影响大,所以农作物产量易受影响。
丹东市属于我国沿海地区,每年夏季都会受台风影响,且其位于北纬40度,属于中纬度地区,所以台风对于丹东市的影响多集中在每年8月。近几年对丹东影响较为严重的台风有2012年第15号台风“布拉万”。受其影响,丹东市连续几日遭强降雨,致使鸭绿江水位上涨,丹东市区内出现大面积洪涝灾害,周边县镇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同时,台风带来强烈大风致使当地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受损。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严重。【6】
洪涝灾害的造成主要由两方面:一是短时期内有大规模降水,二是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丹东具备这两方面特征:一、丹东市的气候为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是我国北方降雨量最多地区,且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二、丹东市位于辽东丘陵地带,属长白山山脉向南延伸,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为丘陵区,西南沿海地区有平原和滩涂分布,平均海拔20米左右。低洼的地势和集中于每年7、8月的降水易导致市区内和周边县镇易受洪涝灾害影响。
丹东市位于北纬40度,属于地球五帯划分中的北温带地区,夏季短,冬季长。春季易受冷空气影响,所以农作物耕种时间晚;秋季冷空气来临早,有霜冻、寒潮等形式影响,正在成熟期且未被收割的农作物容易受影响。
2.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原因分析
丹东市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且种类齐全,金属类矿藏和非金属类矿藏都十分丰富。但对于重工业发展所需的煤炭、铁矿石资源得矿藏量较少,并且由于丹东地理位置较偏,高铁等交通运输发展略为缓慢,不及本溪和鞍山两地有发展钢铁产业的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原因是国家安全原因。重工业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命脉,而丹东是我国的边境城市,靠近朝鲜和俄罗斯等国,在边境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
丹东市东北部为丘陵地区且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所以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树木和稻草作为原料。东北部山区中还生长柞树,形成了丹东地区特色的“柞蚕丝”,丹东市的丝绸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借助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丹东市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优惠的政府税收政策,吸引了大量韩国、日本投资者投资,建立了许多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主要为服装企业和汽车加工企业,即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有利于丹东市的产业结构转型。
3.旅游业开发具有较大潜力的原因
丹东市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现有的旅游项目对此利用不足,旅游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开发难度大。首先,丹东市的少数民族地区多集中在东北部的山林区内,通往山区的公路多为盘山公路和省级公路,缺少高速公路。如果以现在的交通条件发展观光旅游业,游客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交通不便影响旅游业发展交通不便利,旅游开发困难。其次,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现多为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开发兴建旅游景区,游客接纳度和观赏性较差。第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相对比较封闭,丹东如果要开发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需政府与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进行充分沟通和支持,否则会造成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不利后果。因此对于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开发成本高且难度大。
2)边境旅游业发展受阻。首先,朝鲜第三任领导人金正恩执政以来,对朝鲜与中国的经济往来进行了严格限制,许多游客考虑到自身安全,不选择去朝鲜旅游。再者,边境旅游项目多年来一直只有几个的项目,缺乏创新,无法吸引更多游客。
3)沿海地区旅游业开发与宣传不足。首先是相比于大连、营口等地的优质沙滩,丹东地区的沙滩多为泥质沙滩,难以开发成休闲度假景区,因此不具有竞争优势。其次,由于纬度高和受季节性影响,部分旅游项目受限制,不能全年开展。例如,观鸟项目仅在每年3、4月份鸟类迁徙时,在丹东地区停留时才可以欣赏,观赏时间收到严格限制。并且观鸟项目没有较为规范的景区建设和服务设施,所以难以有较好发展。
1.交通发展竞争压力大原因分析。交通运输压力大主要集中于港口方面。根据区域地理发展理论,港口的承接能力不仅要看港口能否提供较多的仓储功能,还要看港口所在地的腹地大小,即港口所在地的市场发展水平。相比大连港和营口港,丹东港优势不显著也主要在这两方面。与大连港相比,大连作为辽宁省第二大城市以及东三省经济较强城市,大连港腹地的经济水平高于丹东港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口港相比,营口港处于辽宁省重要交通位置上,其铁路线路高于丹东市,因此丹东港在交通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
2.水产养殖产业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近些年海鲜市场需求量大幅上升,大量的市场需求使得海产品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张,海水养殖池塘分布密集,导致一个池塘受灾后,海产品的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范围广,受灾面积较大;
2)海水养殖技术发展较为缓慢,池塘内海产品一旦染病,池塘底部的淤泥仍保会留大量病原体。为了防止海产品再次染病,需要对池塘底部淤泥进行清理。由于池塘清淤不彻底,会使新的海产品染病。影响海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海产品的供给量下降。
3)药物使用频繁。海水的不断流动会带来大量细菌和病毒,为了提高池塘中海产品的成活率和抗病能力,农户通常向池塘中喷洒药物。过度用药会造成病毒不断发展,会使目前使用的农药药效变差。过度用药和不科学生产容易导致水产品感染新的疾病。[5]
4)长期使用不健康的饵料。养殖户通常对于养殖所用的饵料通常容易忽视。这些饵料大都来自没有安全保障的河湖中,且未经过消毒处理。这些饵料通常会携带很多细菌和病原体,尤其夏季时期,饵料通常露天存放,腐烂和变质的数量大幅增加。所以如果农户长期使用不健康的饵料,会使鱼塘中的水产品遭受细菌和病毒感染。
三、对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
1.如何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提高农业产量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口感好质量高,有较好的销售市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加强对盐碱、台风、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应对,会提高作物的产量。
对于沿海地区的盐碱田,应加强对土壤淋盐处理,并合理灌溉,普及滴灌、喷灌技术并建设滴灌、喷灌设备。
对于台风的防范要分为台风发生前、台风经过时以及台风结束后三个方面,具体为:台风发生前,加强台风预警,建立起良好的台风预警机制,及早做好人员疏散。市区内各大水库及时排水,做好准备。台风经过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通知居民减少外出。台风结束后,尽早排水排污,安顿人员,对受灾严重地区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同时不断总结抗灾经验,提高抗灾能力。
洪涝灾害的发生多伴随大规模降水。为及时应对洪涝灾害和较少灾害损失,应在大规模降水来临前疏通河道,及时转移人口,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疏通与加固。
除了加强对各类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预防,还需对丹东市的农业进行规范,使其形成系统化的产业。以水稻为例,先对辖区内较为集中的水稻田进行承包,对水稻的种植和收割采取机械化处理,收割后的水稻统一存放到相应的工厂进行脱谷、加工和包装,进行销售。这样就会使得农作物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增加收益。
2.如何发展工业
虽然丹东市煤铁等矿产资源较少,重工业不发达。但丹东市可以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使得轻丝绸、造纸等轻工业发展产业化。以丝绸为例,从蚕的养殖,柞树的种植到蚕丝的加工和销售都进行产业化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同行业竞争。
此外,丹东市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金属与非金属矿藏,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等制造。创新汽车制造业的产品和研发。其中最著名的品牌有黄海客车,它具有84个型号的系列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达95%。此外,还要适当地合理引进韩国日本的外资,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和增加地区生产总值。
3.如何使丹东市的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1)对于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丹东市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对于少数民族中可以开发部分进行可行性评估,选取其最具有开发价值地方进行旅游建设:修建公路,建设旅游景区等基础设施。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形成具有乡村风光、民族特色的一条休闲度假线路。
2)创新边境旅游形式。使边境旅游项目丰富多样。在丹东市内沿江地区,修建朝鲜风情展览馆,与鸭绿江游船相结合,形成一条具有特色的边境旅游线路。结合抗美援朝的历史,将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河口断桥相结合,形成一条与抗美援朝历史相关的旅游路线。
3)合理开发沿海特色旅游,做好保护,协调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紧密结合辽宁省“五点一线”建设,沿滨海公路修建观海地带,合理发展沿海几座岛屿(獐岛、大鹿岛)的旅游业,在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合理开发旅游,对游客的吸纳量要在环境所能承受范围内。要保护环境,对于垃圾等废品应及时清理,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4)将丹东市辖区内所有旅游景区进行重新规划,对于管理不合理景区进行整治,同时与山水景观合理结合,形成几条风光度假旅游带,这样既有利于政府宣传,又有利于增加当地收入。
4.完善丹东市所辖区域交通网建设
2015年,沈丹、丹大高铁相继开通,弥补了丹东辖区内高速铁路的缺失的不足。
丹东市目前在开通丹东至俄罗斯,丹东至日本等航线积极做出努力。
除了加快铁路网建设,丹东市的港口建设仍需加强。虽然丹东港与大连港和营口港相比,具有市场腹地和交通方面的不足,但从地理位置上看,丹东市的纬度要高于大连和营口。因此从东三省北部和俄罗斯等地运输的货物如果从丹东港运输,运费会相对减少,成本也相应降低。因此丹东市赢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和港口腹地建设,利用现有交通条件,不断发展经济。
5、如何应对水产养殖业的病虫害影响
1)对于水产养殖的池塘合理布局,避免池塘出现布局过密,池塘内部养殖水产品数量过多的现象,在环境承载力之内合理布局和养殖。
2)定期清理鱼塘淤泥,提高清理的技术或聘请专业人员清理,使得鱼塘内含有细菌、病原体等的淤泥彻底除净,减少新一批水产品感染同样的疾病的几率。
3)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在用药方面加强对农户进行培训,尤其对用药的剂量和怎样用药问题进行培训。
4)避免使用不健康的饵料。引导农户到专门的经销店购买合格健康的饵料,对于饵料应合理存放以较少细菌感染。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不健康饵料,避免饵料对鱼塘内海水的污染,进而减少水产品发病概率,减少农户经济损失和海洋污染。
四、结论:
从目前来看,丹东市的发展中在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中,发展与其他城市趋同,很少发挥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丹东市今后的工农业发展可借助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将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产业化和一体化发展,可以提高发展的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丹东市虽缺乏用以发展重工业的矿产资源,但其金、铅、锌、铜等金属矿和硼,菱镁等非金属矿较丰富,因此可以发展汽车制造,电子等新兴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依靠于其与朝鲜隔江相望,辖区内有众多少数民族自治乡等优势。对于水产养殖业则依靠其南邻黄海的位置。交通网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其不断吸纳游客,提高游客的接纳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丹东将工业产品,汽车零件向外的输送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其市场与知名度,让城市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4.03.28
[2]2014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徐兴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探析.科技论坛.2007(07).132~1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4.04.01
[5]梁天红 马辉 牟均素 衣维国 黄毅力.丹东地区海产养殖病害现状及对策.内陆水产.2005(02).35~36
【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1-27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07-06
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0-13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08
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07-19
陕西EMS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09-24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18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12-05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06-21
涉县柿子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