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可持续发展研讨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对一些人而言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它在我国的设置,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称,这个学位的设置适应了国家对林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推动了林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2011年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定位准确、具有特色的林业硕士培养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研讨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讨论文 篇1:

林业建设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策略研讨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在可持续发展中,林业建设和水土保持的相关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保障林业建设的大力发展和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针对林业建设和水土保持的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具体分析,根据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以保障林业建设和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建设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引言

我国是林业建设大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造林面积,为世界的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是主要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全球至今的森林资源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其中重点建设的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退耕还林(草),国家储备林,速生丰产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都是闻名世界影响全球。在水土保持方面,我国也在不断地努力,目前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已达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近十万平方千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三十多万平方公里。但在此过程中,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需要根据现实基础和林业建设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共同作用进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

1林业建设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

林业发展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通过科学常识可以得知,植被在生长时,其根系在土壤中不断延伸,可以有效的起到对土壤的固定和保持作用。在缺少植被生长的地区特别是山区,當降雨来临时,大量的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对土壤表面进行冲刷,而土壤表面在被雨水浸泡过后变得松软,就会导致土壤被雨水冲刷带走,形成可当地土壤的被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现象。而在雨水进入河道过后,大量的泥沙又会提高河流水的密度,使其对河岸的侵蚀加剧,从而使整个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加剧。而在有大量植被覆盖的地区,植被向上生长的枝叶能够有效的降低于雨水滴落时的重力势能,有效的减轻了其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力度。植物在土壤中生长的大量根系加固了土壤的结构,并且起到对水分的吸收作用,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土壤被水分浸泡松软,使其在被流水冲刷时无法轻易被带走。此外,植物产生的落叶等有机物也会对土壤产生黏合作用,进一步加固土壤结构[1]。因此对林业建设的大力发展有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对无林地区合理的规划后,采用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来进行多样化的林地建设,在改善周围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保持住当地的水土资源,还能为社会发展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而在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有效成果后,充足的水土资源又会给林业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基础,为林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保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到达良性循环处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建设与水土保持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2]。

2.1林业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林业建设作为绿色产业和公益产业,其不仅能提供社会经济效益,还能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来说,林业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木材等其他树木相关的产品需求,通过对经济林的合理规划减少对自然生长树木的需求,且人工经济林的采伐效率和生长速度都远高于自然生长树木,因此能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面,因为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被破坏环境的还原和恢复,可以有效的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完整;在经济发展方面,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果树、采伐树等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林业建设可以有效确保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水土保持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水土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资源,其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通过对水土资源的保持,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得到生态环境,保证当地自然资源不被大规模破坏;在社会经济发展时,农业和工业生产对水土资源都有着很大的需求,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可以避免水土流失造成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减少,还可以为本地的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持能够有效保护本地生态环境,在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本地的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基础,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3林业建设与水土保持的现状及相关措施

3.1优化林业建设经济结构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在林业建设工作中,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规划。如在经济欠发展地区大力推广经济林的建设,并且在对树木种类的选择上要做到在具有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对当地的种植工作进行专项知识讲解和宣传,对影响林业建设的因素如科学施肥和病虫害治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工作落实,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加大对相关林业建设区域的科学知识宣传,以便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得到有效保障。在人工林建设前要提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来判断其规划的正确性,在选择种植树木时要对其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进行对比,采用最适宜当地环境改善的树种,从而使其生态效益得到有效保证[3]。通过优化林业建设的结构来使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达到最佳得到结合状态。

3.2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管理

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时,要制定相关制度来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对自然的破坏时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针对相关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制定相关的标准,实行严格的监管,将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和责任明确落实到相关企业上。加强监测管理手段,要当地环境的水土情况要第一时间进行了解和相关问题的发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探讨,及时地提出解决方案,避免水土流失的大规模发生。在水土保持方案上,实行退耕还林、规划排水和加强宣传等措施,对盲目开垦毁林的行为进行严惩,在废墟等荒弃区域进行清理,种植相应生存能力较强的植株,以保持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从而保持水土资源的完整。

结束语

林业建设与水土保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水土资源是林业建设的基础,林业建设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方法。在进行林业建设是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时,要合理利用林业建设的相关治理能力进行有效保护,对具有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从源头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提高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建.加强林业生态保护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新农业,2021(20):20.

[2]寇涛,刘宇宁.生态保护背景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农机,2021(10):163-164.

[3]马晋平.林业建设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策略[J].花卉,2018(24):209-210.

作者:赵志龙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讨论文 篇2:

创建中国特色的林业硕士培养体系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对一些人而言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它在我国的设置,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称,这个学位的设置适应了国家对林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推动了林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2011年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定位准确、具有特色的林业硕士培养体系。

11月23日,京城低温。但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心里却是一团火。他们聚集在北京林业大学,总结过去五年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案,为我国林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

一种新型学位类型的诞生

新中国的林科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当年,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学院)最先招收林科研究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林科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这些研究生都是按照林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来招生培养,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林业一线高层次人才缺口很大。

1999年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已改名为农业硕士),其中有一领域为“林业领域”。这是我国林学范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点。

正值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飞速发展。在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林业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以招收在职人员攻读为主,累计招生达6968人。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

机不可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多所高校共同研讨、论证,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交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论证报告》。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在审议通过设置的19种专业学位中,与农林学科相关的只有林业硕士这一种。这充分证明了国家对林业和生态建设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要促进林业的改革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进步,要靠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人才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基层的林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林业人才十分缺乏,还不能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适合林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林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储备的需要!

当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批准北京林业大学等16所高校新增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将其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

自那时起,林业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与林学学术型学位相对应的新型学位类型正式得以确立并蓬勃发展。

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据了解,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是“Master of Forestry”,其英文缩写为MF。它的设立,适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林业发展对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林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林业人才培养质量。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定位于培养“适应林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强调研究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

区别于学术型学位,林业硕士的培养重在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中,强调学生要具有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善于运用现代林业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创造性地承担林业及生态建设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培养单位认识到,当前我国林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丰富与发展,林业的地位、使命和功能不断提高与增强,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要满足现代林业建设各方面的需要。

根据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和林业职业认证类别,林业硕士主要服务于森林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培育、经营与管理以及生态与环境的修复、保护与建设等领域。

服务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林木良种工程、森林培育、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森林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工程、退化植被修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流域综合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湿地保护与管理、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经济林和林特产品开发、木本生物质能源、碳汇林业、复合农林业与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与游憩;设施栽培;信息技术与林业信息化;林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与政策、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城市与社区林业等。

5个春秋转瞬即逝。如今,全国已有18所高校招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所处地域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种森林类型。各培养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区域林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各地林业建设。

216人,308人,377人,429人,500人,林业硕士的招生规模5年来一年比一年扩大,呈稳步增长趋势,类型也趋于多样。到2015年底,学生中已有850人获得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

培养过程贯穿创新改革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适应林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与以前的林业行业人才培养有明显的区别。

之前高校的学术型硕士培养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与学术研究。林業硕士的设置结合了高层次与应用型两个特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林业硕士紧密结合林业建设一线的需求,重点提高实践技能和林业职业能力。

林业硕士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在培养上显然不能走以往的老路。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注重教育质量和内涵,成了各培养单位的共同追求。

各学校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以案例教学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手段,强化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

目前,全国5所高校建立了6门林业硕士核心课程的案例库,收入案例100多个;建成了200多个林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其中5个入选全国优秀基地。

各校积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案例库编写方法、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师资培训及专业实践基地的长效建设模式、规范化管理、基地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各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各培养单位设置了一系列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林业硕士课程,尤其在选修课方面,充分结合了地域优势和行业需求。课堂教学以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为主,明显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

在培养中,各单位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林业硕士的途径,实行双导师制,聘请林业行业一线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指导工作。很多培养单位专门针对林业硕士制定了校内外指导教师遴选办法,还开展了林业硕士导师培训活动。

林业教指委作用凸显

在林业硕士培养中,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专家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林业教指委是协助主管部门开展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交流合作的专业组织,主要职责包括制订发展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教育评估标准等。

5年来,林业教指委在工作研讨与学术交流、评优工作、课题研究、探索性工作、规范性工作和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引导各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2013年,林业教指委重新梳理了林业硕士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制定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作为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质量检查评估基本依据。

2014年林业教指委下发了《林业硕士学位论文类型、要求及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类型学位论文的写作与评价;组织了首届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2015年,林业教指委完成了15个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专项评估报告,对评估内容、工作程序、评估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教指委还构建了林业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林业硕士教育质量调研,完成了有关专项评估工作。

在2016年岁末的这次会议上,委员们评出了第二届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北京山区山洪沟道特种及山洪预警技术研究》等15篇论文入选。同时,《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树冠提取—方法与实例》等10篇教学案例获评优秀案例,将被收入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林业硕士案例库。

林业教指委通过定期主办全国林业硕士教育研讨会和各种专题讨论会,搭建公共交流平台等形式,加强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各学校的协同发展和提高。研讨会上,聚焦师资培训、案例教学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要求等主题。林业教指委还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与课程建设、职业资格认证研究、专业实践、战略发展与评估认证等4个工作组,分別针对不同的领域的特殊性开展工作。

林业硕士培养任重道远

我国的林业内涵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5年是林业的黄金发展期。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连续两届全国林业教指委主任张永利说,国家林业行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为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林业硕士,对实现科教兴林、人才兴林,进而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张永利认为,当前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突出特色,加强研究,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服务我国林业建设需要的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和体制。

张永利说,要从政策上积极推进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林业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要增进林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的科学性、有效性,促进培养单位不断提高林业硕士培养质量。

林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和支持。张永利希望,要为林业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尤其是在与职业资格衔接上。只有研究生培养与林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衔接好,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才会有热情和积极性。

张永利特别强调,能够为林业硕士培养提供实践基地条件的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场、种苗繁育基地、林业企业等,要积极配合高校工作,共同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林业行业要将林业硕士毕业生纳入到岗位招聘体系之内,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

据悉,有关培养单位近期的努力包括:进一步优化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继续开展林业硕士核心课程案例库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部分对提升林业硕士教学质量有重要示范作用的课程案例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紧制定完善教学大纲、培训师资、教学评估、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

林业飞速发展之时,正是林业硕士培养大有作为之日。为此,各培养单位正抓紧谋划,全力以赴。

作者:铁铮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讨论文 篇3:

湖北林业标准应用现状与分析

摘要:建立健全覆盖林业各个专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并推进实施与应用,对于林业建设和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调查湖北省制定应用林业标准以及标准应用效益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林业产业化建设、品牌林产品创建等推进标准化应用以及健全研究推广体系、加强信息化服务和示范区建设等政策和技术方面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林业标准;标准化;调研;湖北省

根据“标准化”的ISO/IEC定义,林业标准化的定义为:对林业活动中实际与潜在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重复使用,以获得最佳的林业活动秩序,提高林业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并维护生态健康,不断提高森林产品的质量[1]。林业标准化工作包括从制定到贯彻林业技术标准的全过程,对于除了具有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还具备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性、多功能及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等特点的林业来说,应用林业标准化是关系到林业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确保林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升林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是制定木材、人造板、种苗、林产化工和林业机械产品等方面技术标准,近年来我国着重开展了林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一批林产品和种苗的标准颁布实施,逐渐形成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核心、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互有侧重的林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新局面,对推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

湖北省是生态和林业产业的大省,“十二五”以来林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工作成效显著,基本覆盖林业全领域的标准得以制定实施,成为湖北林业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一批国家级与省级龙头企业应用实施标准,其基地建设逐步规范,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得到增长,为湖北林业建设和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总体上看,湖北林业标准化应用水平及其与产业化结合程度还不够高,在研究、制定及相关管理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深入了解包括标准研究、制定、颁布实施、应用效益等在内的湖北林业标准化应用整体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对于今后湖北标准化工作发展以及标准化服务林业生产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湖北林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1.1调查分析方法

(1)调查内容。开展湖北省林业标准科研和制定、企业与林农参与实施标准化、林业标准实施及效益发挥、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调查。

(2)调查设计。对生产区域、涉林企业和林农等3个方面进行采样调查。①生產区域:随机抽样林业县市,结合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了解地方林业标准执行情况;②企业:随机抽样56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调查企业对标准化的认可、执行及企业实施标准的年限、稳定性、实施前后经济效益对比等;③林农:从参与标准化生产意愿角度,按照分区域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0个乡(镇)20个村的林农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入户调查和发放问卷等形式,从个体特征、林户家庭情况及认知情况等11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2标准的科研和制定情况

1.2.1科研情况

湖北结合国家和行业重大技术需求,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把标准列为项目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高质量的标准。2017年5月组建了湖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面指导全省林业标准科研及制修订工作,积极推进了林业领域公益性、关键性和基础性标准的制修订和应用。“十二五”以来,开展了50多项林业标准的项目研究工作。

1.2.2制定情况

(1)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截至2018年底,湖北制定和参与制定的林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湖北制定的林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16项,主要集中在病虫害防治、板材加工、速生丰产林、等领域,树种包括湿地松、水杉、乌桕等,详见表1。以制定的国家标准“云斑白条天牛防治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杨小舟蛾防治技术规范”为例,在取得相关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两项技术标准提出了防治对象的综合定义及防治技术、要求、效果等评价指标和技术规范,综合了营林技术及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形成了应用性较强的综合防治标准体系,为大面积的防治杨树虫害和保障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2)地方标准。截止2018年底,现行有效的湖北林业地方标准326项。2002年至今各年度编制林业地方标准情况见图1。从发布情况看,各年度发布数量不均但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标准化工作认知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地方林业部门和企业重视并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图1湖北林业地方标准年度制定图目前湖北发布的326项地方标准基本覆盖了林木种苗、营造林、生态工程等林业全领域,具体分类详见图2。种苗、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林产品类数量较多,占比70%以上,包括中药材(黄连、白术、厚朴等)、花卉类(蝴蝶兰、红掌、仙客来等)、林果类(甜柿、脐橙、核桃等)、林木类(垂枝杉、枫香、红果冬青)等,而在生态工程、湿地和荒漠化、林业机械等方面较少,这与湖北地域环境、林业结构以及标准的规划布局有关。

(3)企业标准。截止2018年底,湖北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的产品执行标准总数为26 011项,其中林业标准总数为879项,包含企业标准583项。

1.3标准实施情况

1.3.1涉林企业标准实施情况

通过对湖北省56家林业龙头企业(涉林领域详见表2)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林业企业应用标准化情况,详情见表3。

由表3分析:一是从企业实施标准化出发点来看,首要在于提升产品质量,其次依次是经济效益、迫于竞争压力、加速产品开发等;二是从企业对标准认可情况来看,82.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标准对企业发展有利;三是从企业实施标准的年限来看,实施5年以上的企业占比53.5%;四是从标准化生产对企业的影响来看,87.5%的企业实施标准化后产品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或产品出口,同时标准化生产也提高了企业销售收入,近50%的企业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特别是涉林龙头企业通过标准实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1.4生产区域标准化情况

抽样调查的26个县(市)标准应用覆盖面较广,总体上看,各地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林业标准化工作服务现代林业建设和林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通过示范区建设,推广实施并运用典型辐射带动,引导基层和林农学标准、用标准,有效推进了生态建设和保护,促进了林区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6个抽样县(市)标准实施和应用涉及生态、经济林、林下经济和中药材、生物防治、林产加工等方面,其中“十二五”以来林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中的热门领域均有相关标准得到应用,特别是阳新、谷城、麻城、红安、枣阳、通城、保康、兴山等地在以油茶、核桃、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林育种及栽培方面,石首、潜江、京山、钟祥、恩施等地在杨树、楸树、栎树、湿地松、马尾松、紫薇、石斛、泡桐、雷竹等生态林营建技术上,秭归、郧阳、郧西、红安、夷陵等地在水源涵养土壤修复技术方面,均比较好地推广和应用了林业标准化技术,大力推进了基层一线的有关观念更新,促进了基地建设和产业良性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1.5林农参与标准化生产情况

基层林业从业人员对林业标准化的认知及参与意愿是林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直接显示[3]。以10个乡(镇)20个村的380户林农作为调查对象,对林农个体特征、家庭情况及认知情况等11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有效调查358份,有效率91.1%。为进行统计分析,将林户参与林业标准化经营项目意愿、家庭是否有充足资金、有无接受过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所在乡镇有无林产品合作社、对林业标准化项目未来前景预测等描述性指标进行了赋值,并对林农参与林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意愿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影响林农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的因素,对调查数据进行了Logistic模型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4。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知,一是从林农个体特征来看,林农受教育水平越高或有村干部的经历等对于林农参与标准化经营具有显著影响,二是从林农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林地面积、家庭是否有充足的资金对林户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具有显著正影响,三是从林农认知情况来看,有无接受过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所在乡镇有无林产品合作社等都显著影响林农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

2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1)科研与生产结合程度不紧密。调查了解到,目前湖北标准的研制主要是依托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开展,导致一些生产和市场急需的标准没有立项,同时部分标准制定只是为了项目实施需要而脱离了生产实际,造成制定出的部分标准不易实施、不能实施,也没有对部分不能完全符合生产需求的标准进行必要的修订,造成林业标准与生产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2)林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我省涉林龙头企业标准化率较高,但是广大林农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加上各地对包括标准化在内的林业技术和管理体系认知和重视程度不高,造成生产一线林农和中小企业标准化意识欠缺。另一方面湖北省林业产业一定程度上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差,接受和应用林业标准化本身先天条件不足,同时受资源、布局和市场的限制,各地林业产业和林业标准化建设发展严重不平衡[4]。

(3)制度缺失。目前湖北林业标准的立项、研究、评估、宣传、实施、监督等过程还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办法,造成标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规范性和科学性执行不力,约束力和严肃性体现不了等一系列的问题。

3发展策略

3.1制度保障建议措施

3.1.1切实提高对标准化的认知程度

很多地方虽然能認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研究制定和实施标准的具体阶段,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的力度欠缺,很多地方甚至存在标准化建设“口是心非”想法。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需要积极采取组织、领导、宣传等切实措施引导观念更新、促进标准研究与制定,保障标准示范与推广等,特别是要加大林业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推进林业标准应用,纠正标准化工作“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3.1.2结合实际需求和产业化发展开展林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林业标准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因此标准制定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5]。湖北省2016年出台了的全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着重提出要加强林木种苗、新品种培育、有害生物防治、经济林、森林资源保护及功能质量、森林可持续经营、信息化、林产品质量安全等10多个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因此各地应从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来开展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及相关条件保障工作,推进林业重大成果转化为标准,积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长江大保护、精准灭荒等国家和湖北战略工程。

3.1.3以创建品牌林产品带动标准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是产业体系完整化、关联高度化,组织科学化、布局区域化、产业开放化和高效能化,以应用标准化来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解决林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步伐迟缓等系列问题。特别是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和手段,将林业生产资料、生产资源、企业发展形态建立一致性的规则和方法,促进各种资源、思考和行为以更高效的方式集约发展,以“标准化+”战略助推品牌建设,多措并举促进产品提档升级带动产业发展。

3.1.4加强林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工作

要健全林业标准监督监测体系、完善内部考核及奖惩的保障体系和自律机制,有必要可以上升到地方法律范畴进行有效监督和硬性约束,使林业生产在标准化的规范下,为标准化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6]。特别是对于生态区域治理、经济林果基地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要加大对于标准执行的监督、监测工作的力度,确保林业用种、用苗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杜绝不合格的种子、苗木用于林业生产,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进行施工和验收。

3.2技术保障建议措施

3.2.1健全林业标准化研制与推广体系

组织开展标准化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推广手段等体系研究,特别要加强林业标准化方法、评估、监测、检验等方面技术研究,从林业标准化的理论、技术和推广等3个层面上实现突破。另外,要将林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作为科研、工程项目的重要的科研成果绩效考核指标,促进湖北重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标准。

3.2.2开展林业标准情报信息服务与教育培训

要综合人才、智力、资源、平台、资金等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业标准化队伍,培养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培训林业标准知识,并注重加强林业标准信息化建设,满足标准研究和应用单位对于林业标准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需求。

3.2.3推进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各级林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建立各具特色的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在有效促进科学管理,增加规模和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林业发展总体水平[7]。同时要分级、分片抓好并放大典型,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对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域进行重点检查、指导和支持,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开展管理模式创新,促进标准化建设“争先创优”。

参考文献

[1]王雨,李忠魁.国内外林业标准化研究概览[J].学术研讨,2018(7):7276.

[2]那书越,齐志新.我国林业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J].农林工程,2009(24):219.

[3]邱方明,沈月琴,吕玉龙,等.农户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4):625631.

[4]常丽.浅议山西省林业标准化问题及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2(7):124125.

[5]刘庆新,于雷,侯春华,等.林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标准实践,2018(4):131135.

[6]周方来.我国林业标准的实施模式与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8):146148.

[7]赵南.以林业标准化为抓手加快推进云南林业改革发展[J].云南林业,2015(6):2527.

作者:夏剑萍 胡琦 王瑞文 余梅 徐春永 徐术坤

上一篇:整改反馈报告三篇下一篇:村书记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