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业工程(精选8篇)

林业工程 篇1

一、林业资源概述

林业资源主要包含林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由于林地资源是林业生产的根本,所以,林地资源又包括生产以及再生产中的所有土地资源,也可被称为森林资源的载体。因而,林业资源所包含的林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其实是综合性的一个概念,既包括林木资源,又包括林区中所有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保证林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从而达到人们生产的需求,与此同时,林业部门也要增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大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确保林业工程的持续发展。

二、林业资源造林方法分析

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又被称为直播造林法,主要就是把筛选的林业种子直接进行播种,此造林方法不仅播种容易,而且播种程序还比较简洁,适合面积比较大的造林地。尽管这种造林方法简单,但是对造林地的标准还是比较高的,在幼苗管理期间也要按照要求严格进行管理。播种造林法比较适合栽种一些颗粒比较大,容易发芽以及种源比较丰富的林木,但是,对于造林地也是有要求的:①必须保证造林地的水分充足;②对幼苗生长有毁灭性的因素不多;③人烟稀少最为适宜。

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主要就是采用完整的苗木进行栽种的方法,又称为栽植造林法。主要优点就是抵抗力比较强,生长稳定,所以,对造林地的要求也就不怎么高,但是,对种植的要求比较严格。由于此类造林方法在造林地方面的要求比较少,所以,也就常常受到林业人员的青睐。

3.繁殖造林法

繁殖造林法就是根据现有的树木枝干以及树根等部位来繁殖出新的树木,之后在进行栽种,这种造林方法比较简单,苗木的成活率也比较高,生长的速度也比较快,并且也能够保留母体的优良特性。

三、林业工程发展近况

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林业工程的建设,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确保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加大对林业发展重视的前提之下也要对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问题的所在之处对症下药。在林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规划合理的方案还要改变传统的林业管理理念,对林业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建设高效的林业。林业工程的建设不仅要拥有完善的生态体系,还应该具备发达的产业体系,从而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林业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国外的林业工程建设还是国内的林业工程建设都是城市林业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确保人们的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的有效方法

1.对林业资源保护制度进行完善

林业部门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林业现状对林业资源保护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全面提升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效率,促进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完善的林业资源保护制度不仅可以使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还可以对工作人员起到监督的作用。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

2.转变观念

林业工程的发展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管是经营者还是生产者必须在合法的利益之内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保证林业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不仅如此,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和睦相处,摒弃传统的观念,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不管是任何目的的扩张势必会导致林业资源的下降,从而制约林业工程的发展。所以,在对林业工程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针,尊重自然规律,恢复植被,减少对林业资源的铺张浪费,使林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利用。

3.加大对人才的开发以及利用

林业工程的发展以及林业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对林业人才的使用,所以加大对人才的开发以及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林业人才的开发以及利用不仅可以使林业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还可以对林业进行科学的`规划,使林业资源得到优化,从而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此同时,林业部门也要引进新型人才,确保林业资源的稳定,从而满足林业资源在生产中的需求。

4.构建林业资源信息档案

林业部门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检查的数据创建林业资源信息档案,使人们能够随时对林业资源的信息进行查看,与此同时,林业部门还应该建立检测样地,并定时的对样地进行检测,以便保证林业资源信息档案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

5.转变林业资源的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林业工程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改变林业资源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必须要严加看管,审批工作也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审查,符合标准之后才可以审批。除此之外,林业部门也要配合当地的相关部门对民用建材也要做好管理工作,不管是采伐方面还是培植方面都要加大监管力度。与此同时,林业部门还应该进行效绩考核,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效果采取奖励惩罚制度,从而使林业工程的发展更加的迅速。

五、总结

总之,在林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对于病虫害的防止以及森林防火等都要进行全面的整治。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以及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还可以使生态环境的质量更加的优异。

参考文献:

[1]高彦学.对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19):290-290.

林业工程 篇2

一是经济制度上的缺陷。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投资不足, 国家投资到位率低。生态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国家和集体, 建设主体是个人和企业, 各级政府是责任主体。经济制度上的缺陷之二就是实行“一刀切”的投资标准。不分施工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不分造林的林种和树种差别, 不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差别, 国家对造林采取同一个投资标准。经济制度的缺陷之三是, 中央对同样性质的生态建设采取不同的投资标准, 客观上造成了同工不同酬, 待遇不平等。同是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有些工程又在同一个县内, 甚至在同一个村的相邻地块上, 建设内容完全相同, 所享受的中央投资却大不相同。二是管理制度上的缺陷。第一是在工程建设的年度生产计划与工程规划不同步, 资金计划与生产计划不挂钩。第二是工程建设的年度投资计划执行不力。不能按下达的年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第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畅。缺陷四是管理制度不合理, 存在严重的“人情投资”现象。管理部门的权限太大, 人情现象严重, 国家的总体规划的执行受制于人情和社会关系, 也导致其不能完全执行, 自然也就能不能达到最终目标。

同时, 林业问题, 是一个社会问题, 同样, 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1)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世界林业发展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与其他行业一样, 会受到世界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理念、方法、技术, 会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对我国传统的林业发展理念、管理方法、生产技术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带动和促进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发展。 (2)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国家林业发展政策的影响。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发展, 在林业发展政策、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方面, 结合我国国情、林情, 抛弃了一些影响林业发展的落后理念和方法, 学习借鉴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东西, 促进和提高了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 (3) 林业生态建设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林业是一个富裕国家才有的行业, 穷国没有林业。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壮大, 国家在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中的投资逐年增大, 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4)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林业生态建设不是林业一个行业能够完成的事业, 受到各级政府、发改委、财政、农业、畜牧、果树、税务、水利、水保、土地、交通公路、电力、民政、气象、青年、妇女、儿童等部门的影响, 调动全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 都来关心和支持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对于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林业生态项目的建设主体是农民, 建设战场在农村, 解决好“三农”问题, 实施好“三化一片林” (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和村周围一片林) , 提高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只有将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者完美结合, 才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2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2.1 加强重视, 树立生态林业地位。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 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 实践证明, 只要领导重视了, 再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也是一样。首先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要多学习, 不仅学习政治理论, 还要学习业务知识, 学习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 学习国家有关规定, 学习生态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和项目文件, 转变观念, 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第二, 领导要重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要克服过去的想当然的随意性很强的工作作风, 用科学的思维、先进的方法来建设项目。

2.2 健全生态林业保护机构。

要设立专门的机构, 固定专门人员来实施项目。明确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权利, 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体现, 保证政令畅通, 完全按照项目规定的计划实施。

2.3 增加资金投入, 确定必要的资金保证。

完成任何事情, 都有其必要条件, 要克服过去提倡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浮夸思想, 为项目实施提高必要的工作经费, 这是项目实施的必要保证。如果没有必要的项目实施资金作保证, 所有上述提出的一切都是都不会正常实施, 也就根本不会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

2.4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大力培育林业生态建设市场。

要从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从国家主管部门开始, 打破林业行业目前存在的计划经济的做法, 引入国际上先进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制定相关政策, 在大范围试点的基础上, 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发展林业项目建设机构, 包括设计单位、建立监测机构、实施机构, 抛弃现行的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行政指定的方法, 鼓励市场竞争, 大力培育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市场, 使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能在市场竞争的非为下顺利实施。

2.5 加强培训, 提高参与人员素质。

项目不是由林业部门一家来实施的, 而是涉及到农业、果树、土地、畜牧业、水利水保、道路、民政、青年、妇女等部门, 也不是仅仅只涉及林业专业知识, 还要涉及到农村发展、农业、果树、农村社会学、农民行为学、农业推广学等。项目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要面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文化素质和不同的人群, 参与人员千千万万, 参差不齐, 实施难度很大。整体提高参与人员的素质显得非常重要。要加强对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参与农民的培训。要跳出过去存在的就林业抓林业的狭隘思想, 从长远出发, 从可持续发展出发, 制定详细地培训计划。不仅为了项目的实施, 还要为当地农民的致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着想。要采用参与式培训的方法, 开展大规模地、长期的、广泛地培训, 不仅要培训专业知识, 还要培训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农村发展知识, 整体提高参与人员的各种自我发展素质, 为当地农民的致富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做出林业特有的贡献。这样, 不仅达到了林业专业上的预期目标, 而且使林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到我国经济发展大潮之中, 使林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

2.6 加强技术支撑。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理念是基础, 理念指导实践, 方法、技术是支撑, 是理念的具体体现。没有先进的适用的技术支撑, 再好的理念和方法也不能搞好生态项目。我国地源辽廓, 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造林技术, 应该发挥林业教学、科研和推广部门的优势, 组织人力, 下大功夫, 研究困扰各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技术问题, 提高两率, 提高林木生长量和资金使用效率, 保证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经济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充分考虑到我国林业生态的发展特点, 提出了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领导一定要建立健全机构、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要注重加强培训, 努力提高参与人员素质以及在技术层面加强支撑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关键词:林业,工程,生态林

参考文献

[1]周春成.“加快林业发展”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林业, 2004, 8A.

[2]齐联.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定实施[J].中国林业, 2004, 12B.

[3]周生贤.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J].中国林业, 2004, 8A.

[4]刘建杰.2004年全国林业森工统计分析[J].中国林业, 2005, 1A.

论现代林业工程造林管理 篇3

【关键词】林业;工程造林;管理;方法

1.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的意义与原则

1.1 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的意义

所谓管理,是指建立一个适当的有效的管理体系,把人、才、物合理地组织起来,并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相互间的关系和责任,使之分而不散、统而不死,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是工程造林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组织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造林的成败。任何一项协作性生产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管理,工程造林也不例外。管理在经济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使理论设计或决策变为实践的关键性环节。没有有效管理,就不会有生产成果,管理不善,可使生产活动或经济建设遭受不同程度的失败。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林业的生产关系,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森林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1.2 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的原则

工程造林不同于单纯性机械工程或土木工程,它属于综合性生物生产工程,它是以苗木种植生产系统为主要子系统的复合性系统,因此,它的管理须贯彻系统性管理的原则。仅就苗木种植生产系统而论,管理的对象就有以下6大要素:①苗木生产及种植任务;②参加苗木种植生产劳动及管理的各类人员,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劳力工等;③有关苗木种植的各类物资,种子或苗木,包装及运输材料,工具,燃料及各种消耗品等;④设备:机械设备,有关的建筑物,设计或验收用的各种仪器等;⑤经费:从各种渠道汇集的工程造林投资款项及各种费用;⑥信息:包括各种情况统计资料、文件、计划、图纸、工艺规程、规章制度、方针政策、决策方案等。

2.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

2.1 劳力人员的培训

造林的过程是人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改变、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把人的索质作为一种主要资源来开发,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提高造林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基本技能与技术技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程造林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工程造林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各级有关人员进行政治与业务培训,使之适应其工程开展的需要。

2.2 领导干部的组织培训

作为承担工程造林项目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是精通业务的内行;没有一定的政策水平、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是不能胜任工程造林的领导工作的。因此,在工程预建和建设过程中,要对领导干部分期分批地进行政治业务及管理能力培训工作。其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举办不同类型的业务讲座和短期轮训班;可以聘请有关的专家、教授及有一定工作实践经验的业务人员进行讲课;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选派一定数量的干部外出进修,或委托高等学校、学术团体开设学习班、研究班及短训班。

总之,不论采取何种组织培训形式,目的都是在工程预建到竣工,使各级领导干部能胜任本职工作,并能率领本行业人员开创出第一流的工作局面。

2.3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应本着适用、经济、先进的原则进行组织生产。适用,就是所采用的技术一定符合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工程造林的需要。

所谓经济,是相对而言。不能不顾条件的节约,而是如何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成本最低,耗能最少。例如对机械设备的选绎可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以保证经济合算。通常所说的先进,也是一个相对指标,它是该工序或工艺、设备发展趋势的代表,不能标志发展趋势的技术或设备,就谈不上先进。先进的指标应是简单的,容易采用,经济效益好。

2.4 资金管理

工程造林的资金管理就是对工程造林的资金形成、分配和使用等进行考查、监督、分析和管理。它是工程造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是通过对资金管理,可以从资金运动上反映和监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般造林的投入偏低、计划偏大和资金分散,不利于集中使用与管理等弊病,能够综合平衡地使生产诸要素合理地组织乃至于实现,从而既能保证重点造林工程,又能兼顾一般造林,使整个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2.5 工程造林的资金管理任务

工程造林的资金管理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筹集资金,广开财源,增加资金积累,并对资金进行合理使用,以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是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造林成本,做到花钱少,办事多,效果大。

三是对国家的补助性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准挪用,不准截留。

四是在资金的拨付使用上,实行分段管理。

五是认真执行财政经济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维护财经纪律,加强工程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3.小结

林业工程技术论文 篇4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杨林、有的发展林木加工养林、还有的发展苗木养林。农民还可以采取林果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和林苗结合等方式,从而通过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林业工程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1.2 引进先进品种,促进林业发展

林农结合方式是促进林发展的有效手段。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的成果和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以林为主,通过林农结合,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建设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林业发展新模式。推行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生态兼作,例如可以事项乔灌混交、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生态兼作种植模式,使调整后的农村产业结构为退还林,从而创建更多可以增加收入的机会,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果。

1.3 实行工程实施地方负全责,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林业生态工程学整理 篇5

林业生态工程学

1.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它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何区别?它的功能和效益有哪些?

(1)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制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应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如下特点: ①对象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是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与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②着眼点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而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③技术手段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就是这个意思。

④目的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3)功能和效益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增加降水;③降低风速,防风固沙;④固结土壤,改良土壤;⑤净化空气,改善环境;⑥提供林副产品,促进多种经营;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陆地四大生态系统:森林、农田、湿地和草原; b.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c.生物能源的主体-能量基础。

2.如何理解森林的水文效应?

一般情况下(指降雨强度为中雨,即10~20mm/h),由于森林的存在,林冠可截留降雨量的15%~30%,但大部分降落到林内,一部分被林内枯枝落叶吸收,一部分则渗透到土壤内变成地下径流,两者之和为50%~80%,还有5%~10%从林内蒸发,只有0%~10%形成地表径流。而裸地上,渗入土壤内的雨水只有0%~10%,地表径流高达70%~80%,流速快,侵蚀能力强。

森林截留降水效应:林冠和下层植被截留的水文效应(降雨滞后效应、降雨历时延长效应、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强度减弱),枯落物层水文效应(截留降水,吸收和减少地表径流;防止表面结皮形成,阻延减缓流速,促进入渗,减少径流;抑制土壤蒸发,延缓土壤变干过程)。

林地土壤的水文特性: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起重要作用,贮水数量、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是制约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森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减小径流深,减缓径流速度,减小径流系数、通过影响土壤剖面孔隙来影响土内径流。

森林蒸发散:缓洪、涵养水源。森林对降水的影响:增雨效应(有的地方明显,有的不明显)。森林对水质的影响:净化、改善水质。

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水量平衡的角度考虑。

3.什么是林冠截留?如何理解林冠截留的水文效应?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林冠截留:降落到森林中的雨滴,受到林冠的阻挡即林冠截留。降雨时一部分到达林冠叶、枝、干表面的雨水,由于表面张力的吸附作用而被吸附或蓄在枝、叶、干上被保留下来。

(2)水文效应

①降雨滞后效应:由于林冠截留,林内降雨的开始时间与林外降雨并不同步,一般会出现滞后效应。

②降雨历时延长:截留在林冠上的雨水,会因为降雨过程而不断滴落到林下,即使在降雨停止后,林冠上的超饱和雨水还会滴落下来,因此,林下降雨总历时比林外降雨长。

③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强度减小:截留在林冠上的降水最终被蒸发回到大气中,因而降水总量减少;林下降雨强度因林冠截留而显著低于林外,其减弱程度与降雨本身特性有很大关系,一般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弱,林内降雨强度通常比林外降雨强度约小10%~30%。

(3)影响因素 内因: ①林冠特征:冠幅、冠高、枝叶数量、叶面积指数、湿润程度等; ②林分特征:树种、组成、结构、林龄、郁闭度等。外因: ①气候和地形特征:风速、风向、地形、坡度等; ②降水特征:降水量、降水特征和空气湿度。

降水量与截留量:降水初期,降水量大,截留量亦大,但不是直线关系。当降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截留量达到饱水,而截留率则相反。

降水特性与截留量:Ⅰ.降水强度:大,雨滴大,截留率低;小,雨滴小,截留率高。Ⅱ.降水历时:短,截留率低;长,则高。

树种与截留率:树种不同,其枝叶密度、树冠大小和形状不同,因此,截留率不同。一般说来,针叶树枝叶密集,层次多,或水平轮状重叠分布,枝叶面积大,故截留率大;阔叶树较针叶树枝叶稀疏,层次少,枝叶总量少,故截留率小。灌木截留率居两者之间。

林冠特性与截留量:林冠郁闭度大,冠层深厚,枝叶表面积大,因而附着于叶表面的降水也多,反之,截留量就小。

气象条件与截留:a.风速:风能吹走枝叶表面的截留降水,使截留量减少,又能使截留降水蒸发到大气中。对于连续性降水,能增大截留量,即增加附加截留量。b.前期降水:与前次降水相隔时段愈长,林冠愈干燥,截留雨水能力增大;反之,相隔时段短,林冠湿润,截留能力就小。

4.试述土质沟道土壤侵蚀特点及对策。(1)特点:

第一阶段:溯源侵蚀;下切速度快;沟深0.5-1m。

第二阶段:沟顶有明显滴水,下切、扩张、前进剧烈,以向深发展为主;侵蚀沟断面呈V字形,沟底水路合一;沟底纵坡大,开始形成支沟。

第三阶段:上游沟顶前进减弱,沟顶分叉较多;中游沟底与水路分开,沟底呈U形;下游沟底宽度较大,局部有崩塌发生。

第四阶段:沟顶接近分水岭;沟底接近邻近侵蚀曲线;沟岸扩张已接近自然倾斜角或成为稳定的立壁。

(概括成3个类型:①侵蚀发展基本停止,沟道农业利用较好、采用了打坝淤地等措施并已达到稳定沟道纵坡、抬高侵蚀基点的地区。②侵蚀沟系的中、下游,侵蚀发展基本停止,上游侵蚀发展仍较活跃,沟道内进行了部分利用。③侵蚀沟上、中、下游,侵蚀发展都很活跃,整个侵蚀沟均不能利用。)(2)对策:

第一阶段侵蚀沟:农业措施,径流比较大时,修筑梯田吸收径流

第二阶段侵蚀沟:远离居民点是封沟,全面造林、种草;离居民点较近,对交通、村镇、农田等构成威胁时,要采取;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治理措施,防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

第三阶段侵蚀沟: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沟头、沟底、沟岸要进行全面治理。

第四阶段侵蚀沟:进行农业、牧业、林业利用,防止新一轮侵蚀开始。

5.试述坡面水土保持用材林配置的目的、意义及配置特点。

(1)目的及意义:配置在坡度较缓、立地条件较好、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坡面上,以收获一定量的木材为目的,同时能够保持水土、稳定坡面并获取较高经济效益。主要配置在由于过度放牧、樵采等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山地坡面,在小流域植被状况恶化的高山远山的水源地区山地坡面,以及由于山地道路、水利工程或山区矿山开发而出现的大面积坡面裸露地方。

(2)配置特点:树种选择(耐干旱瘠薄、生长迅速或稳定、根系发达);混交方式与配置(乔灌行带混交、乔灌隔行混交、乔木纯林);造林施工(通过坡面造林整地工程如水平阶等改善立地条件,确定适宜整地季节、规格,栽植过程中的苗木保活技术);抚育管理(扩穴、培埂、松土、除草、修枝、除蘖等)。

6.河道的断面形式有哪几种?试述3种不同断面形式河道的河川护岸林的配置特点。

(1)断面形式:①人工开挖河道梯形断面;②人工开挖河道的复式断面;③天然河道的简单断面;④天然河道的不规则断面;⑤天然河道平缓河岸;⑥天然河道陡峭河岸;⑦深切的天然河槽。

(2)配置特点:

①人工开挖河道梯形断面:流水位以上部分,2行以上护岸林,以乔灌为主;沿岸多采用砌石护坡,也可与植物护坡结合;树种选择注意环境美学功能和经济功能,比如杨、柳、桃树、柿树,速生杨、编织柳(南方杉木、桉树等)。

②人工开挖河道的复式断面:浅滩上栽植乔木2至多行,安护滩林布设;选择有美化及固定沟岸功能的树种,也可考虑营造用材林;河道通过居民区的地段,浅滩不造林,以保证最大过水能力。

③天然河道的简单断面:天然河道往往地形复杂,多变,要因地制宜;一般表现为一边陡,一边缓,适合发展标准护岸林;岸边易淹,选根深、抗蚀、耐淹树种;较远岸边营造速生丰产林。

④天然河道的不规则断面:地形更复杂,流量大,石砾多;营造护摊林,缓洪落淤,规整流路;近岸边选耐淹树种,远岸边造用材林或经济林;适当考虑岸边美化。

⑤天然河道平缓河岸:缓岸立地好,但易淹,选耐淹速生树种,加宽林带宽度;侵蚀崩塌严重的缓岸地带,要护摊林与护岸林结合,乔灌结合,造林与水工结合;

⑥天然河道陡峭河岸:侵蚀冲淘严重,造林以护岸防冲为主;陡岸造林还要考虑重力崩塌;近岸边以防浪灌木林为主,远岸边以乔灌混交为主; 3-4米以下岸边,直接从岸边造林,3-4米以上要于岸边留出一定距离; 5.树种选择深根性。

⑦深切的天然河槽:常见于远山山坡,适宜水源涵养林;乔灌混交,树干低矮;根系发达,枯枝落叶丰富;造林密度大。

7.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请分别解释。(1)造林地选择

我国各河川的水源地区,多是石质山地和土石山区,一般都保存有一定数量原始林,而且不能划出相当数量的土地面积供造林之用,只能利用林中空地、草坡、灌草坡造林;同时,应将河川上游,特别是大型水库上游不宜作农田的坡地和不宜放牧的阴坡,尽可能划为林地,用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应营造在最适宜的地形上,如源头、陡坡和沟谷底等。(2)树种组成及密度

水源涵养林在我国多处在边远深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因此选择营造水源涵养林的树种时,应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则:①要从实际出发,以乡土树种为主;②水源涵养林组成树种的寿命要长,不早衰,不自枯,且自我更新能力强;③选择树种以深根性、根域广和根量多的树种为主;④树冠浓密,郁闭度高,枝叶繁茂,枯枝落叶量大;⑤要使混交树种具有固土改土的作用,最好是具有根瘤固氮的树种。

根据水源涵养林的最佳林型,不论在哪一种造林地上,水源涵养林应以混交复层林为主,能够形成具有深厚松软的死地被物层。因此,要注意乔灌结合、针阔结合、深浅根性树种的结合。水源涵养林一般应由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伴生树种)及灌木组成。水源涵养林的造林密度,可根据造林地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可适当密一些,以便尽快郁闭,及早发挥作用。(3)施工与抚育技术

水源涵养林多配置在高海拔的土石山区,其整地技术与常规造林基本相同。一般来说,水源涵养林造林地多处高山地区,降水量大,造林易于成活,因此主要是要做好林地清理和整地工作。整地以带状整地为主,如水平沟、水平阶;条件好的地方也可全面整地。

由于交通多不方便,应选择较为平坦肥沃的土地,作为临时苗圃地,就地育苗、就地栽植,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节约投资。苗圃地起苗时可按一定的株行距留苗,造林结束后,苗圃地就变为林地了。

另外,水源涵养林造林地多灌木,幼龄期抚育特别是割灌非常重要。

8.试述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对策。

(1)概念: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2)成因: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张,除气候变化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的。研究表明,单纯的气候因素变化不可能使草原变成沙地,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滥恳、滥伐、滥牧、滥采、滥用水资源及滥猎,并且通常是多种因素同时加成作用,而在气候干旱年份往往能加剧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3)危害:①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结果是贫困,土地肥力下降,靠降雨的农田和靠灌溉的土地退化,生产潜力减低,甚至完全丧失生产力;②荒漠化给人们生活与生存带来直接危害,我国有5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到荒漠化危害;③荒漠化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④对大中城市、工矿及国防设施造成严重威胁。(4)对策:

林业工程师职称业务自传 篇6

我于2003年7月毕业于华南科技干部管理学院金融专业,获大学本科学历,2003年12月因退伍士兵政策性安置工作,被分配到普洱市墨江林业局防火办工作至今,2010年5月取得林业助理工程师资格,2010年5月被聘为墨江林业局防火办助理工程师,累计从事林业专业技术工作11年,履职助理工程师近5年,主要担负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扑救、培训森林防火专业人员及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维护林区社会安全稳定等工作。现任墨江林业局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平安林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服从全局工作安排,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利用各种途径、渠道和方式方法加强自身学习,熟悉并掌握工作业务、范围、职责,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各项业务能力,在维护林区和谐稳定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墨江县综治维稳先进个人和墨江林业局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2010年11月被云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2006—2010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

现将履职以来的主要业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林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成长过程

履职助理工程师期间,始终带头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除积极学习林业专业理论知识外,还结合所从事的森林防火工作实际,跟踪掌握森林防火工作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利用休息时间自学了《森林法》、《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林业职工识图作图手册》、《云南省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与验收标准》等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理论。在认真学好云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的同时,先后参加了国家林业局举办的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培训班和云南省森林防火地方专业扑火队骨干集训等专业技能培训,并能将之应用到工作当中,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被邀请担任墨江县森林防火民兵应急分队教员。通过不断的工作磨炼,具备了较强的森林火灾组织指挥能力和森林火灾预防管理能力,能够讲授森林防火专业知识理论和指导所属部门的技术员开展工作。

二、主要工作实绩与成果

(一)做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参与了普洱市墨江林业局森林防火中长期规划设计,主要负责起草墨江林业局“十二·五”森林防火规划实施方案、制作设计文本、申报项目储备等工作,在编制过程中深入了解墨江林业局局情、社情,结合实际情况向局领导提交了《墨江林业局关于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书》,着重提出把森林防火隔离带或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与人工商品林试点采伐和森林抚育项目进行同步规划设计,并得到局领导的认可。

(二)做好计划烧除作业,排除火灾隐患

为有效控制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根据《云南省森林防火计划烧除规程》,经各基层林场申请,县政府审批同意,于2012年1月5日—30日,在墨江林业局一林场、二林场所管辖的适于林区内进行计划烧除。我作为烧除现场负责人,首先带领调查设计人员对烧除地块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状况进行了实地勘察设计,详细摸清烧除地块的树种、林相、植被、可燃物状况及采脂情况,填写“计划烧除规划设计表”制定烧除计划,报森林防火指挥部备案,并将参与人员分为点火组、清理组、后勤保障组、扑火预备队,选择在火险等级低和风力较小的傍晚时段,采用小面积控制人工点火的方式有序开展烧除作业,共完成计划烧除面积3910.7公顷,过火率达87.5%,有效减少了林下可燃物载量,消除了火灾隐患。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近几年来,我们把宣传教育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人施教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确保森林防火意识深入人心。围绕全省开展的“扑火安全年”活动,2013年2月我起草了《墨江林业局森林防火手册教科图书印刷方案》,报局领导审查同意后与当地广告公司专业人员一起设计版面,把宣传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火灾基础知识、森林火灾科学指挥和扑救、火场安全自救等内容聚合为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最终制作了《普洱市墨江林业局森林防火手册》宣传培训教科书,并印制10000册分发到全局干部职工和林农手中,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四)高标准完成国家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根据普洱市墨江林业局森林防火实际,2012年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研报告》。2014年8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可研报告》,项目主要由林火监测瞭望系统、宣教能力、专业队伍扑火装备、营房建设、物资储备库等五个部分组成,项目总投资442万元。经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研究决定,我担任项目负责人,2014年10月我带领科室技术员配合省规划院营林分院工程师,深入到辖区地块对项目中的2个瞭望塔、2个防火检查站、26个水窖、15块永久性宣传碑位置选设进行了实地初设,设计过程中包括地质结构、供水供电、道路情况、投资功效等方面都考虑的比较全面,选择最适合的地点让国家投资起到最大的社会效益。2014年12月省林业厅批复了《关于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和《关于下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目前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林业生态工程探讨 篇7

造林绿化活动, 站在生态学的高度上来看, 其实属于森林生态体系复原或者是重建的的一项活动。它涵盖从对生物群的创建, 以及对环境的复原, 在许多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也能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所以, 一些人认为的只要种上树就算在完成的思想并不是全面的。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 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 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 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 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 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1 何为林业生态项目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 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 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涵盖以往意义上的绿化活动, 不过它并非是单纯的拼凑。意义并非只是分析其经济性, 同时还考虑到其社会以及环境等要素。

它在流域治理以及区域的和谐发展中占据的地位非常之高。它涵盖的内容很多, 比如我国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 主体原理概述

2.1 系统论原理

建设生态项目最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建设人工生态体系。钱学森专家曾经如此论述其, 是通过将相互联系的各个构成要素综合到一起而出现的有着独特性的综合体。任何的体系都要具备下述的要素。

首先, 构造有条理。众所周知, 体系本身是作为总体体而存在的, 其肯定会有着不同形式的边界区分, 其中的功效通常有着非常独特的立性特征。任何的体系, 比如一个果园, 它和其附近的体系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分的, 它的功效和别的体系之间也存在非常多的差异。而且, 一个体系通常要涵盖超过两个的构成要素。其中的构成要素之间是一种非常繁杂的的联系。对于人工林体系来说, 其涵盖两大要素, 分别是森林生物以及环境。不同它的这两个要素又可以分成其他的小的系统。比如对生物来讲, 它可以分为动物以及植物等。站在环境的层面上进行分析, 其又可以分成自然地以及社会的两大部分。

其次, 本身作为整体来存在。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 我们可以断定其肯定是有序的综合体, 每个部分间一定会具有非常恰当的比例或者是功效上的有机协调, 也必须是具备这种特性才可以确保体系可有效地进行能量以及各种要素的转换活动。体系中的任何一组分量出现改变的时候肯定会对别的产生许多的作用, 进而就会对综合体带来一定的作用。

2.2 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凡是存在的各项环境要素本身都具备一定的计算元素, 同时它们都会对生物带来一定意义的作用。在我们讲述的此项工程中一定要高度的关注的是综合的要素对生物群体产生的意义。通常此类意义的作用是和单个的因子有非常显著地差距的。怎样对综合的要素进行测评是对后续的项目研究的有着显著意义的。

2.3 食物链原理

它和食物网都是生态学非常关键的内容, 它们涵盖的绿色物体能够将阳光合理的变换成能量储存在生物体中。因此, 我们常把此类植被称作是制造人。当它们被吃草的物体吃掉之后, 此类物体又被吃肉的物体吞食, 动物本身不但会吃草, 还有一些会吃肉来延续其体征。同时不论是植被的或者是动物的残余要素又会被其他的一些生物给分解处理。我们就把此类吃和被吃的内在的关联叫做食物链。

2.4 不断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

在很长时间中, 我们一直有着这样的一种定义。认为所谓的农业本身说的就是粮食, 而所谓的林业本身讲述的就是树木, 而所谓的畜牧业本身讲的是鸡鸭等。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的意识是只有用材林才可以被焦作市林, 而营林其实是单纯的挖坑种树而已。林业不断的出现负面效益, 其定义也不断的缩小, 其中的要素划分的也更加的细致, 把原本完整的综合体分成了若干个小的组合, 将应该是林业中的要素, 比如草药等都放到别的领域中。很显然此类思想存在非常大的弊端。我们分析林业项目的意义就是为了将林业发展为其应有的面貌, 将其看成是统一的综合体, 真正的实现其应有的功效。

3 今后的发展方向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 “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针对这种形势, 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 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 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 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 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 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 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 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 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在我们国家虽然该项活动已经获取了一些非常好的成绩, 不过站在其高效和谐发展的层面上来分析, 我们还应该对其进行非常深入的分析以及整改。由于生态林项目的持续前进, 所以对此项工程也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后续的一段时间中起将会面临如下的一些要素: (1) 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 (2) 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 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 (3) 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 (4) 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 (5) 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摘要:森林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 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的力量非常的显著, 而且它还有保持水土等多种功效。目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林业生态项目。它是指结合生态工程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它的存在有非常多的意义, 比如能够起到降低灾害, 保持水土等等功效。文章重点的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林业工程要可持续治理 篇8

乌拉特前旗林业局暴露的侵吞国家造林经费仅是冰山一角。之所以地方林业部门热衷于造林、飞播,这个与“利”直接相关的“动机”不能不值得怀疑。一些地方领导首先是将国家大量的钱财浪费了,再从中赚取一些“油水”,而根本的治理效果他们是不太关心的,只要能够应付了上级的检查,过关就行了。要不是民工帮助“破案”,该旗连续五六年的草原造林成绩怎么会有污点?费用浪费也不可能发生,因为账面上是根本没有漏洞的。还得怪院局长本人糊涂,两口子死活想不起那47万元的存款折子放哪里去了。也的确够难为局长夫妇的了,39个存款折子要是放忘记了地方,的确够他们想半年的了。

目前在农牧交错区、沙地、甚至新疆的沙漠,惟一流行的做法就是植树造林,用树木阻挡沙尘暴。我也曾经走过这样的弯路,2001年春,我们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设计了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风林。我们拿着全球定位系统对于造林区进行设计,种植了杨树、柳树、沙棘、沙柳、锦鸡儿等乔灌木。为了保证树木成活,我们还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所谓生根剂来处理树苗,牧民们按照我们提供的生根剂药方配置药液,从没有接触过喷雾器的内蒙古牧民肩膀上抗起了喷雾器向树苗上喷药;为了保证树木成活,我们还规定树坑一定要一米见方,浇足底水。这样,连工带料,约10万元的防风林在草原上“屹立”起来了。

2001年5月~6月,我们种植的旱柳萌芽了。我们心里好高兴啊,紧接着我们就盼小树快快长大,好起到防护林的作用。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那些树木就不再抽叶子了,到是在根部萌出几根条子来。用手去掐一掐树干,一点也不出水——树木都枯死了。后来我们才明白,第一年是树木欺骗了科学家。那些萌发是假萌发,植物用的养料是树干中贮存的。半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严酷的冬季、强烈的大风使得它们很难生存,第二年它们就“起义”了。

到了第三年,我们种植的近10万元的树木全军覆没,那些枯干的树木似乎在嘲笑我们这些科学家。从此我们开始怀疑,在草原上造林的做法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后来,我让牧民们保护好这些死亡的树干,作为反面“教员”,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证据啊。牧民们答应归答应,最后还是一根不剩地、将那些科学家设计的、牧民施工种植的乔木“防风林”砍去当柴禾烧了。幸亏《北京电视台》现场录下了树木枯死的镜头,这使得我们的“作品”能够在世上留下来——虽然是失败的试验,但勇于承认这个现实才是科学的态度。

就在我们试验的同时,在沙尘源头,在草原甚至戈壁上,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河北某县,已经栽种了不计其数的杨树和黄柳。每年春秋,上级林业局都会派车送来树苗,当地政府组织村民动手栽植。据县政府方面提供的数据,截至2005年底,该县共植树造林20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0%。当然这些成绩都是纸上的,真正的治沙效果似乎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如意。因风沙而闻名的某乡,村民们说,树栽下去之后,基本上就是靠天灌溉,所以成活率并不高。“数字水分太多!把那么多死树都包括进去了,那算什么森林覆盖率?”在乡里不远的山坡上,“那些白圈,是植树的标记,每个圈里都栽着一棵树。可走到跟前就会发现,很多树苗都已经死掉,这里根本种不活。”

河北省林科院某高级工程师认为:“目前一步步增加的‘防护林’已逐渐演变成单一树种的简单重复,这种单一树种的防护林虽可挡风,但幼小而单薄的树木却挡不住沙土。”每年国家为风沙源头的旗县没少拨钱,几千万上亿地投,国外也给风沙源区捐款,可是那些钱到了哪里呢?我们不得而知。而在这个过程中,地面上除了留下一些手指粗细的小树苗(年年需要更新,因为年年种,年年死)、草原上刨起了无数的树坑(变成人为的风蚀坑),或者生长起来的所谓“灌木林”外,国家大量的经费损失还是不可避免的。草原上国家投入的大量造林经费的流失途径,一是浪费了,二是让人中饱私囊了,三是公开地购买汽车、楼房等大宗消费品了。否则,草原上的贫困旗县,领导们乘坐的七八十万元一辆的高级轿车是哪里来的钱?沙尘暴给草原上的贫困旗县刮来了钞票,而地面上,能够抓住这些钞票的最大“器具”就是那些所谓的生态建设林。

农牧们曾怀疑国家拨款被有关部门侵吞,如果不是发现了乌拉特前旗的案子,还真以为他们“血口喷人”呢。还是在乌拉特前旗,当年的仓库保管员发现仓库里多出了2万多斤种子,价值10多万元。他们密谋侵吞,合伙开了假发票,用别人的名字,把林业局的树种又卖给了林业局,获利14万元,保管员得4万元,院局长白拣10万元。可见,在草原林业项目上,赚钱是何等容易。我们不能怀疑所有草原林业局都有问题,因为毕竟邪不压正。但这至少暴露了,草原造林利润空间和漏洞部是何等之大。一年之中,仅一个小小林业局长就可以贪污100万,还不被人察觉,如果再有更大的“娄阿鼠”,那流失多大是根本无法查知的。笔者了解到草原某旗就将一棵不足2米的獐子松报价200元,实际上从苗圃里买只需几十元而已。如果造的林早晚得死,树苗和种子的质量就更无所谓的,这样“贪者”的风险更小。树木能不能活,当地领导心里最清楚。

我们感谢民工们为伸张正义所立下的功劳,但这毕竟是个令人悲哀的事情,我们丝毫没有感到轻松的理由。纳税人的钱不能再不明不白地浪费下去了。要杜绝类似国家财产的流失,从理论上、实践中彻底否定草原造林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将国家宝贵的经费用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治理,才是根本之计。

上一篇:我阅读,我快乐的叙事作文下一篇:【案例】2A317000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