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2010专业二作业
(12)你认为我国水资源的问题有哪些?
答: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面临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是该做些什么了:
1、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际差别很大,年内也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紧缺,自来水更加来之不易。爱惜水是节水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2、养成好习惯,据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 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热水,而白白放掉许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3、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为了省钱,很多人宁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换节水器具,其实,交这么多水费长期下来是更不合算的。使用节水器具,既省钱,还能保护环境,岂不是一举两得?节水器具种类繁多,有节水型水箱、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随便用上几个就为节水做出了不少贡献啊!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家中自来水管路。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节头的漏水。发现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动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时修不了的漏水,干脆用总开关暂时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龙头,把水龙头的水门拧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样的时间里流失水量也减少一半。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人认为家大业大,再加上身处长江边,总认为这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贵”之时,我们再抓节水工作就悔之晚矣.曾经有人说,地球应该叫做水球。因为当一个人在太空向地球了望时,他将看到一颗巨大的蓝色球体,因为他看到的是覆盖地球大部分的海洋,因而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因为在表面积为 5.11×108平方千米的地球中大部分都是海洋、江河、湖泊只有 1.49×108平方千米是陆地,因而科学家得到了一个结论: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因此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上的水有那么多,浪费一点也没有事,反正地球上的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全球虽然有71%为海洋,但是供人类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在全球71%的海洋中,约有97%为海洋水,即咸水或其他人类不可用的水资源,而人类所需的淡水却仅占全球水量的2.5%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我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水平的1/4排在第110位之后。缺水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又不断加剧的趋势。以城市供水为例,全国大
约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的问题。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污染,又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请不要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培养节水意识的措施
(1)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这种方式可以有区域性,但方式要全国推广。
(2)不仅仅以贴广告画作为宣传节水的手段,也可通过电视或在重要的场合内提出来,要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
(3)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居民用水的方式也可改成投币式或读卡式。将水表换成带有感光仪器的投币孔,投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硬币后,水管里会自动流出相应的用水量。这种硬币需要人们自己购买。也可将水表换成读卡机,读人磁卡内的信息后,才会流水直至磁卡上的水用完。
(4)家庭中的下水管道的结构可以改变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倒掉的水若可重复使用的话,可流人马桶蓄水池内,以供冲厕;也可流人固定的水池内,以供其他用途。例如:洗拖布、浇花等。那样,水的重复使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麻烦了。
总之,只要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中国淡水资源的节约不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我国的家庭节水潜力还很大。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看上去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让人须臾不可缺少而又随时可以忘记。人们只是在渴了的时候想到喝水,而对于水的本身关心得很少甚至从未关心过。
水,是生命之源,是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文明和发展。当前,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浪费,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尽管水资源总储量达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养活着世界1/4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6亿的高峰,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呼吁人类关注水污染,节约水资源,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呼唤着地球儿女要珍惜每一滴水。
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所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当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由此可见,节约用水是多么的重要。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同学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注意拧紧水龙头,做清洁时节约用水,在生活中与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
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中,有资料表明,我国现有淡水2.8万亿吨,而每排放一吨废水,就会污染8吨淡水,如果每年的废水排放量为5亿吨,那么我国的淡水只能维持700年,记得有一句保护淡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是这样写的:“保护水资源,珍惜生命,不要让水生物哭泣”。(13)谈谈你对森林生态功能的认识。森林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森林绝不是单一的林木,更不仅仅是树。它是以乔木为主,包括灌木、草本、藤本、苔藓等植物,鸟兽、昆虫等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特殊功能和巨大效益。国外一些专家认为,森林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其中生态效益是其他任何物质所无法替代的。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森林在调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动态平衡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在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全球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归纳起来,森林的 生态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森林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很复杂。民间讲,“林水一家,有水才有林,有林则有水”,讲得很辩证。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森林的水文作用。一是调节径流。二是蓄水。三是防止水土流失四是促进降雨。
保存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调节气温、缓解“温室效应”
森林是气候调节器,是控制地球变暖的重要缓冲器。森林对太阳辐射有再分配功能。可见,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意义深远而重大,的确是一个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全局性问题。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少国家都在研究森林的生态价值,但计算方法不一致。据2001年日本公布的资料,日本3.77亿亩(0.25亿公顷,我国森林是其6.4倍)森林发挥的生态效益价值量为74.99万亿日元(不包括生物多样性价值),按当时汇价约合5.23万亿元人民币。芬兰森林一年生产木材的价值为17亿马克,而森林产生的间接效益的价值则为53亿马克。美国森林的间接效益价值为木材价值的9倍。我国森林生态价值还没有研究出来,但也有不少成果。全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为7万亿元人民币。1999年北京市采用替代法对全市60.9万公顷森林的生态价值进行核算,为2119.88亿元人民币,是其森林经济价值的13.3倍。全国森林是北京市森林的260倍,其生态效益该是何等巨大。(14)阐述气候变化对森林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气候变化对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张福春根据近30年中国物候和气候资料建立了物候与年平均气温的线性统计模型,计算了未来气候增暖对木本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如年平均气温升高1℃,则中国各种木本植物物候期,春季将提前3~4天,秋季一般推迟3~4天,绿叶期延长6~8天。如年均气温升高1~1.8℃,则春季提前4~6天,绿叶期延长8~12天。此外,北方物候现象的提前或推迟程度较南方大。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及温度和降水的变化,通过施肥效应、高温胁迫、生长期延长、干旱化或湿润化,以及其它生理效应,将使森林初级生产力发生变化。对大气CO2浓度增加的施肥效应,多数研究结果认为,CO2浓度升高有利于促进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加速生物量积累。但不同植物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差异很大,其中C3植物的净光合生产力会有明显提高,而C4植物敏感性相对较差。CO2浓度升高的另一个正效益是降低气孔导度,减少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率。这将使我国许多干旱缺水地区受益,使植被生物产量增加。但大气CO2增加的长期效应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而影响林地生产潜力,其中许多复杂的反馈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如土壤有机质的C/N比可能比目前高出20%~40%,必将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国外也有研究指出,苏州led,虽然CO2增加对植物生长会有促进,但其作用很快会由于土壤氮的枯竭而消失。根据气候变化后森林生产力变化率的地理格局和树种分布状况的综合预测分析,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净生产力的变化是:兴安落叶松净生产力增益最大,约8~10%,红松次之为6~8%,油松为2~6%,局部地区为8~10%,马尾松和杉木为1~2%,云南松为2%,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增加8~10%。值得指出的是上述预测仅依据气候与生产力之间简单的线性平衡关系,没有考虑森林植被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生理生态、生长等适应与驯化反应,以及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景观尺度上森林植被系统的变化,竞争、演替过程等(刘世荣等,1997)。气候变化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气CO2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变化,将使主要植被类型过渡带在水平方向上向北移动100~300km,垂直高度向上移动150~300m。一般来说,高度升高与纬度往北有类似的变化,山地每升高500m,温度降低3℃,相当于往北250km(王献溥,1992)。各种植物的分布界线都有相对的迁移。物种分布区范围愈窄,就愈容易遭到淘汰。应当指出,森林植被带或群落不可能简单地照原样随气候变暖而移动的,其反应必然是复杂的,是涉及有关物种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问题,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将是十分复杂的,这方面的研究是极富挑战性的。
由于森林群落优势树种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其生态特性而在超出其气候适应范围的条件下生长,所以就可能导致某些森林群落的消失或脆弱化,某些森林生境将消失或恶化。这些变化的速度超出某些物种的适应能力时,一些不易迁移的物种将会就地灭绝。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对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繁殖及扩散能力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某些侵略性物种或杂草可能得益,从而增强其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导致群落原有的竞争和协调关系发生变化,使某些物种灭绝,甚至导致某些群落类型消失。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带和特殊生态系统的影响据牛文元的定义,生态脆弱带(生态环境脆弱带)或称交错区、过渡带,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2种和2种以上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特殊生态系统,是指那些由于生境的独特性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独特性,而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域。它们两者都具有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抗干扰能力弱、易发生空间替代甚至消失、恢复机会小等特点。这些区域往往包含有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要求多种环境或景观的边缘种和栖息于特殊生境的特有种,在生态系统和群落水平上具有更大的产生突变的倾向,以及产生其它边际效应的潜力,可作为全球变化的预警区、先兆区。
(15)一种昆虫,或一种草本,看不出有什么用处,还有没有必要保护其部灭绝?谈谈你的看法。
答:在自然界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作用、都有它的功能,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没有发现它的功能,就认为它可以随意的灭绝。目前我们没有研究到该物种的价值,可以留给后人研究。首先丰富的物种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工业原料、食物等等;生态学中提到物种制约的原理,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物种的缺失,都有可能影响自然界的平衡,当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后,将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6)你认为影响你所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匮乏、生物物种灭绝。2,贫困化与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3,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类安全4,环境污染
5,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
(17)你认为新林业学说与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法对我国的森林经营有哪些借鉴意义?答:新林业主张,通过早期间伐等手段,使同龄林发展成为多层次的异龄林,尽量增加林分组成和结构上的多样性。应当延长森林的轮伐期,增加大径木的数量,这也是增加林分结构的复杂性的一个途径。
新林业的实践措施可包括林分层次和景观层次。林分层次指的是对一个具体地段的措施,而景观层次指的是同一景观内不同地段的处理,例如伐区配置。林学家历来研究采伐方式是从更新出发的,Franklin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采伐方式,可更全面地评价采伐的生物学后果和生态学过程。林业问题多与空间配置有密切关系,所以它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必然很紧密。如目前的伐区配置方式,造成斑块边缘增多的后果,对要求内部种的种群不利。提出伐区应当相邻配置,这样可减少森林的破碎化过程。
注:重点大学包括三类:一是2003年教育部统计资料中原有的重点大学;二是教育部直属大学;三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 (“211工程”三期新增5所院校未包含在内) 。
一、我国高校数量的区域分布情况
进入本次评价的大学共有980所 (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院校) , 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99所、民办院校262所, 分布于全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31个省区按照其拥有的高校总数进行排名, 各个省区的高校数量 (包括高校总数、重点大学数、一般大学数和民办大学数) 分布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由表1和图1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的高校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无论是高校总量, 还是重点大学数量、一般大学数量、民办大学数量, 各个省区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高校总数来说最大值为62, 最小值为3。拥有高校数量最多的5个省区———北京、江苏、山东、广东、辽宁, 其高校总量占全国高校总量的29.80%。而拥有高校数量最少的5个省区———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 其高校总量仅占全国高校总量的3.37%。对于重点大学数量和民办大学数量来说, 各个省区之间的差距则更大。仅北京一个城市就拥有27所重点大学, 占全国重点大学总数的近1/4 (22.69%) 。而有超过1/3的省区仅拥有一所重点大学。直到2008年, 西藏、宁夏、海南、青海等4省区才实现重点大学零的突破。2008年教育部新增5所“211工程”院校, 分别为海南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和西藏大学。而在此之前, 海南、西藏、青海、宁夏4个省 (自治区) 没有一所国家重点高校。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高校分布的区域差别, 我们将31个省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 分别从高校总数、重点大学数、一般大学数和民办大学数4个方面比较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高校分布情况。按照我国官方统计报告中惯常采用的区域划分方法,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 (市)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 (区)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 (区) 。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高校分布的饼状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是高校总数, 还是重点、一般、民办高校数量, 东部地区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东部11个省区, 拥有全国高校总数的49%, 重点高校总数的60%, 一般高校总数的44%, 民办高校总数的55%。除重点大学外,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基本持平, 分别占全国的1/4左右。对于重点大学数量来说, 东部地区的优势更为明显, 而中部8个省区, 仅拥有全国不足17%的重点大学, 包括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也只是拥有一所重点大学。因此, 从区域内高校数量的分布情况来看, 我国31个行政省区之间和东、中、西3个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我国高校教育质量区域分布情况
自2006年起,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发布的大学评价报告中增加了“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通过对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 (不含港、澳、台地区) 的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 给出各地区的得分及排名。该排行榜所体现出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强与弱的排名关系, 更有“量”上的区分。透过31个省区的排名和得分, 我们能够看到各省区之间在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2010年最新的“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如表2所示。
注:教育得分是经过归一化处理之后的得分。
从表2中的排名和得分中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集中了中国近1/4的重点高校, 其高等教育竞争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省市, 排名第二的江苏省与之相差17.94分。尽管表2中的分数已经经过归一化处理, 但排名末位的西藏自治区教育得分仍然仅为19.63。北京与西藏两个省区的得分对比之悬殊, 我国高等教育两极分化的现状就可见一斑。
我们将各个省区教育得分分为4个等级, 各个等级所包含的省区数量及比例如表3所示。在全国31个省区中, 只有北京和江苏两个省区得分超过80分, 而且这两个省 (市) 都位于东部地区。第一等级所包含的省区数量仅占6.45%。全国近3/4的省区教育得分都集中分布于第二和第三等级。另外, 有19.35%的省区处于第四等级, 说明这些省区的高等教育质量非常落后, 而且这6个省区全部属于西部地区。从第一等级和第四等级省区的对比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质量上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我国各省区之间教育质量不均衡问题早已存在, 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缩小这种差距。但根据评价中心多年来积累的大学评价数据显示, 这种不均衡现象并未发生太大改变。自2006年开始, 评价中心已经按年度连续发布了5次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 各省区历年的排名情况及当年相比前一年的排名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中的数据可知, 我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基本保持稳定, 多年来排名变动不大。特别是北京、江苏、西藏、青海4个地区5年来排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甘肃、海南、宁夏3个地区连续4年排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大部分省区的排名变动幅度基本上不超过3位。北京、江苏、山东3个省区的高等教育竞争力排名稳定在前5名。海南、西藏、青海、宁夏4个省区却连续5年排名倒数前4, 而且从2006年开始连续4年排名位次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三、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成因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高等教育质量, 不同区域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其中历史、经济和政治是其主要成因。
(一) 历史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就已经建立了200余所大学, 这些大学主要位于北京、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一般来说这些城市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历史悠久、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治地位显赫, 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 这些大学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 并且基本上都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尽管学校名称、规模、性质等几经改制和变迁, 但其地理位置并未发生改变。因此, 可以说从早期高校建立之时就明显地趋向于几个中心城市, 而新中国建立之后这种高等教育布局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与此同时, 政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新建了一批大学, 按照6大行政区建制构造和调整了我国的高校布局结构, 形成了6大高教基地———华北的京津、华东的沪宁、东北的沈阳、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渝、中南的武汉[3]。国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和优秀人才, 使得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并且与其他地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按照6大行政区建制构造而成的高校布局结构, 进一步加大了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分布的不均衡性, 并且直接形成了日后我国高等教育高度集中分布的格局。尽管后来国家又进行了多次调整, 但基本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变化。
(二) 经济的原因
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高校分布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地区内高校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该地区的高校就能得到更为充足的教育投资, 并且吸引到优秀的教师, 其生源也会优于其他地区。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就造就了经济发达地区在教育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从表2和表3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 北京、上海、江苏3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其高等教育竞争力也一直稳居前3名。而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等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竞争力也一直落后于其他省份。
为了进一步说明经济因素对于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影响, 我们将2010年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名与2009年我国31个省区的GDP排名, 作为代表各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进行相关性分析, 以验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度。我们将这两组排名结果数据导入SPSS 13.0, 经检验这两组数据严格地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对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则结果如表5所示。
注:**.结果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性 (双尾检测) 。
由表5中的分析结果可知, 我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GDP排名与高等教育排名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862,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P<0.01, 证明分析结果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实际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不仅造成了目前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均衡, 而且使得这种不均衡性在短期之内很难改变, 甚至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各区域均有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但国家有关法规明确规定其发展的条件, 如《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地方如果要新建高校“其全省近三年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年均须达到5000元;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年均在5000元以下3500元以上、省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8%以上的, 从严控制;低于上述水平且当年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没有显著增加的, 原则上不考虑”, 这就使得一些地区在发展高等教育时往往因财力限制而心有余力不足[4]。
(三) 政治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配置, 政府对于高校的行政干预和调控能力很大。政治因素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资源地域配置的重要因素, 首先体现在区域政治地位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上, 一般来说区域政治地位越高其高等教育资源就越丰富[5]。我国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原三大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 和新中国成立时所划定的6大行政区域的中心城市, 从某一省区内部来看, 省会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也都多于其他兄弟城市, 这种集中化的分布格局是由各个城市和地区的政治地位决定的。
其次, 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还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相关。一般来说, 高校建立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国家的战略目标有多种, 如果按优先顺序来分, 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是国家安全, 这是第一层次的目标;第二层次是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第三层次是公民权利的保障和社会均衡发展方面[6]。国家战略目标侧重点的选择具有阶段性, 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国家对各个战略目标的重视程度和优先发展次序各不相同。从建国以后的实际发展历程来看, 可以分为3个时期。在这3个时期, 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实现了3次较大的调整, 每次战略目标调整都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布局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第一时期, 国家战略目标的重点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即备战的考虑和经济发展。一大批高校因为备战需要而迁至相对比较偏远的内陆城市, 同时为了服务于国家工业优先发展的需要, 中央政府在几个重工业基地兴建一批理工类高校, 专门培养工业人才。80年代至90年代是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战略目标的重点在第二层次, 即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在这一时期, 新建的高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 并且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 东部地区已有的高校也得到了更为充足的资源和优先发展的机会。90年代后期以来则进入第三个时期, 国家战略目标是努力缩小地区差距, 推动各地区均衡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外, 国家对第三层次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政府对于社会均衡发展和公民权利保障 (包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等方面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并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 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投资力度的加大, 这一地区的教育状况必将发生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是由历史、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即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又有其不合理性和危害性。因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造成的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不均等,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障碍[4]。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不均衡问题不仅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而且给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更将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直接导致了各个地区之间在教育机会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 教育机会不均等
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 首先影响到的是不同区域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就一个国家而言, 为保证基于无论能力还是金钱的机会均等, 首先应做到的是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相对于人口而言的大致均衡, 人口分布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的吻合度越高,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可能性就越大[7]。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等直接造成各地考生在高招录取时的不平等。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 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 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实行平均分配, 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而定[8]。
我国高校依其属性不同, 招生范围也不相同。教育部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及少部分地方高校面向全国招生, 在招生考试之前将招生名额以省为单位进行分配, 而大部分地方高校则只能在所在省区范围内招生。在招生考试之前, 各省的招生名额 (包括省外高校分配给该省的名额和本省高校招生名额两部分) 就基本确定了。各省录取线主要是依据本省的招生名额、考生人数以及考生成绩来确定, 因此各省招生名额直接决定着各省考生的升学机会。部属高校面向全国招生, 但也并非是根据各省考生数量平均分配名额, 一般来说部属高校所在省区的招生名额明显地高于其他省区, 其他省区的招生名额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选取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重点大学排行榜中前十名的高校, 以这十所大学2009年在各省区的招生计划为例, 说明部属高校在分配招生名额时的省区差异, 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注:排名第9的中山大学校方网站上没有公布2009年招生计划。
由表6数据可以看到, 部属院校虽然面向全国招生, 但分配给本省的招生名额要远远大于其他省区。而对于省属高校来说, 则主要面向本省招生。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这两类高校虽然招生范围不同, 但其数量、规模和质量对其所在省份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都会产生正向的影响。也就是说, 省内高校数量越多、规模越大、质量越高, 对本省的考生就越有利。因此, 在实行新生来源计划制度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是造成招生计划数、录取分数线省际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经济发展不均衡
高校地区间分布的非均衡不仅对高等教育升学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且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具有重要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Paul·A·Samuelson) 认为现代经济的增长包括了4个增长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技术变革与创新[9]。其中人力资源、技术变革与创新和高等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 人力资源和技术变革与创新是所有资源之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 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0]:
首先, 区域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19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了“新增长理论”, 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具有溢出效应, 因而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 从而保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11]。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人力资源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域高等教育可以发挥自身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优势, 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其次, 区域高等教育能够提供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科研成果。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抛弃了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转而采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实现。当地企业和组织通过与区域内高校的合作, 可以优先享有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因此, 区域内高校实际上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再次, 区域高等教育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各种场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给当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而且高校师生在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不断扩大, 直接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 高校密集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享有较大的优势, 而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则处于劣势地位, 其直接表现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教育落后是经济落后之果, 又是经济继续落后之因[12]。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进一步加大了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五、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长期存在, 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结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分布不均问题进行了量化说明和实证分析。
客观来说,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差距是历史、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长期形成的结果, 在短期之内很难有较大的改变, 但即便如此也绝对不能坐视不理, 任其差距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借助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计划, 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状况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教育的分布将更加趋于公平。2008年教育部将西部5所大学列为“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高校, 此举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调整教育资源分布差距的决心, 也看到了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希望。另一方面, 可以针对落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大力发展地方民办高校。民办大学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灵活, 能够培养一大批符合社会需求、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 可以作为当地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但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笔者基于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0年1月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以及中心多年来在评价过程中所积累的珍贵数据, 从高校数量和教育质量两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进行了量化说明和实证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是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 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但这种不均衡性又会对教育公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分布,教育不均衡,大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曲创, 许真臻.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受益归宿的地区分布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9 (06) :31-36.
[2]邱均平.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2010-2011)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2.
[3]薛颖慧, 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3 (04) :44-49.
[4]贾云鹏.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J].江苏高教, 2009 (02) :48-50.
[5]吴宜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186.
[6]沈鸿敏, 刘求实.我国高校地区分布非均衡问题及其影响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01) :16-20.
[7]石昊.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非均衡性及其影响[J].考试周刊, 2009 (07) :179-180.
[8]蒋洪, 马国贤, 赵海利.公共高等教育利益归宿的分布及成因[J].财经研究, 2002, 28 (03) :8-16.
[9]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35.
[10]杨祖宪, 李东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 2009 (04) :202-205.
[11]吉利斯, 等.发展经济学 (第四版) [M].彭刚, 杨瑞龙,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4.
1、什么是创新?基本特性有那些?举例说明
答:(1)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务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
这一创新概念涉及三层含义:一是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的形成、产生或引入;二是利用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设计生产或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流程或管理方式等新事物;三是通过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实现其价值,所追求的价值并不只限于经济价值。(2)创新的特性
一是目的性。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特性贯彻于创新过程的始终。二是变革性。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种深刻的变革。
三是新颖性。创新是对现有的不合理事物的扬弃,革除过时的内容,确立新事物。四是超前性。创新以求新为灵魂,具有超前性。这种超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超前。
五是价值性。创新有明显、具体的价值,对经济社会具有一定的效益。(3)案例:民用大飞机工程。
民用大飞机工程的目标即用6-10年的时间,研制拥有自主只是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客机,逐步实现系列化;用整机批量化制造带动航天材料、发动机、机载设备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培育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富有活力的我国航空制造业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150座级客机是未来国内民航市场主要机型,因此发展民用大型客机符合未来国内市场需求,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民用大飞机工程经历了三起三落,在大飞机的三大关键技术上,工程的科研人员在以前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开发出适用于民用大飞机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民用大飞机发动机,复合材料构件及大飞机先进装配技术,使得民用大飞机工程成为我国创新工程的典例。
2、什么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成?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答:(1)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成:① 研究开发创新能力,② 生产创新能力,③ 投入创新能力,④ 管理创新能力,⑤ 营销创新能力,⑥ 财务创新能力,⑦ 服务创新能力,⑧ 竞争创新能力。
3、什么是自主创新?举例说明
答:(1)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2)自主创新案例:青藏铁路的建设
青藏铁路穿越了世界上最复杂的高原冻土区,许多冻土工程措施都是国内外首创,可谓集冻土工程之大全。高原冻土被看成高原铁路的“杀手”,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一直是世界性工程难题。冻土路段冬天冻胀,夏天融沉,很容易使线路失去平顺,影响列车的正常行驶。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青藏铁路要穿越长达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区,几乎占格拉段线路总长的一半。
能否征服高原冻土,是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关键。为解答这一难题,铁道部和各参建单位通力合作,广泛借鉴国内与冻土工程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勘察、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填补了我国冻土铁路建设技术规范的空白。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刻苦攻关,组织探明多年冻土分布规律,明确多年冻土地温分区和冻土工程分类,为合理确定工程措施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科学地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使冻土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了由被动保温向主动降温转变,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由单一工程措施向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转变。
工程建设中坚持科研试验现行,有针对性地建设了5个冻土工程试验段,由中国科学院寒旱所、铁道部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石(片石)护坡或护道措施、通风管措施、热棒措施、路基铺设保温材料、路基边坡设遮阳棚、利用桥梁通过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地段等成套的冻土工程技术措施,使青藏铁路建设在冻土理论与冻土工程实践的结合上取得重要突破,全面提升了冻土工程施工水平。
青藏铁路建设依靠自主创新,在解决高原多年冻土区筑路关键技术难题中取得可喜进展,采取的工程措施安全可靠,在多年冻土工程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4、什么是模仿创新?举例说明
答:(1)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具体包括两种方式: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素养的商业实战等环节,从而将商业的实用性、招聘的悬念感、竞争的激烈性与电视的叙事特征糅合到一起,被更广泛的人所关注。同是职场选秀节目,“赢在中国”在模仿时跳出了招聘模式,将职场概念扩大到整个时代背景之下,提出了崭新的创业主题。以“创业”为主题,节目的选拔对象也就有了明显的不同。用一个中国的传统说法,“学徒”为特兰普商业帝国选拔一位年薪25万美元的职业经理人,是在招聘“将才”,“赢在中国”则是在遴选敢于冒险与勇于创新的创业者,是在选拔“帅才”。
在“学徒”中,主持人不仅承担着主持人的功能,介绍节目规则,引领节目进程,掌握节目节奏,对选手进行评论,宣布去留结果,还承担了很多其他的功能——这些功能是否实际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节目制作者们要创造这样的效果——他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执行者,具有绝对权威和最终裁决权;他还是奖励者,胜出者获得的奖赏都是由他提供的。“赢在中国”的情形截然不同,主持人只承担了主持人的这部分功能,除了观众投票,评判权同样交给了现实中国社会的商业成功人士,但他们是以集体的方式露面的,展示的是一个当下中国成功的商业领袖群像:马云、熊晓鸽、吴鹰、宁高宁、柳传志、和张瑞敏等中国当代商业的领袖,颇有把中国的商业精英一网打尽的气魄和度量。
进入“学徒”商业实战环节的16名选手竞争的标的物只有同属于一个人的一个职位和一辆跑车,选手之间竞争的“惨烈”,抑或“你死我活”是被规则预设的。“赢在中国”不是这样,入围12强的选手,有5人可以获得5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的创业基金,即使没有进入5强,还有机会通过得到“联通世界风通行证”,获得300万元的创业基金。
“赢在中国”以励志做为主题词,正是在充斥着诱惑的社会中,追求高雅、深刻与创造性,努力重建励志文化,使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成为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中国的发展建构生命精神和创造力量。这既是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价值的需要。
5、什么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举例说明
答:(1)引进就是引进别人比咱们好的技术,消化吸收就是把别人的技术学会、公 需 课 程 作 业
理解透彻,再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别人先进的技术后在其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在加以改进。
(2)案例:和谐号动车组
和谐号动车组的创新实践可以说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案例。我国铁路技术装备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要实现铁路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250公里的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有先进的动车组。在发达国家已有先进成熟的动车组技术的条件下,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可以迅速提升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用较短时间和较小代价实现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动车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了我们的这一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近年来,我国从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美国GE、EMD等公司引进的当今世界一流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和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设计制造技术,以国内铁路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为主体,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合作,聚集国内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批量制造出和谐号动车组和和谐型大功率机车,使我国铁路技术装备一举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通过这一重大项目,在4年时间里,我国铁路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集中表现在我国企业基本掌握了世界先进成熟的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制造技术,正在成长为能够按照世界先进技术标准大规模生产先进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的企业,并在许多方面有自己的创造。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铁路已初步搭起了机车车辆主要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构造了一个在世界先进水平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工作体系,锤炼了一支技术创新骨干队伍,使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铁路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成功探索。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施国产化并再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为各行各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深刻表现为一场创新战。站在竞争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外技术和资本,并不能引进创新能力。由于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关键产业技术和重大装备依靠进口的状况没有改观,对外技术依存度仍在60%以上。有些国有重点大型企业落入外资设置的知识产权陷阱,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从国外引进的世界一流先进装备同其自身贫弱的创新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
今天,新的竞争形势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步伐,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我国创新型企业,包括国有重点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已经从外国企业的学习者,转变为强劲的竞争者,有些企业开始问鼎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并向未来引领者的方向跃升。像过去那样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在缩小,难度在加大,代价越来越高。至于产业前沿的关键技术,国外企业从维系其核心竞争力考虑,西方国家从实施战略图谋权衡,都对我国采取封锁政策。在诸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领域,发达国家动辄就以安全为借口,对向我国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层层设卡,横加干预。2001年美国商业部总共收到了1294件对华技术出口申请,其中72%被通过,3%被拒绝,25%不予受理。在民用技术领域,跨国公司不仅对从合资设备和产品上可能发生的“技术溢出”严加防范,而且试图运用知识产权封杀我国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侵犯其知识产权、威胁美国本土产业”为由,对进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所谓的“337条款”调查案,我国高技术产品已经首当其冲。截至2008年2月底,针对中国产品的调查案已达83件,约占全部调查案的12.7%。其中,有涉嫌侵权问题,但在政策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遏制我国企业的市场空间。总之,在跨国公司和外国强势集团把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视为生命线的今天,我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把生存、发展、创新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二,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创新理念和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整合资源、合作创新成为国际强势集团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科学研究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正在日益逼近极端和本原;高技术前沿在交叉和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融合中孕育和催生一系列重大革命性突破,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以群体崛起。创新的冲击波,其上游延伸到广阔的基础研究领域;中游覆盖了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品生产和产业化的全过程;下游推进到广告策划、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商业方法等诸多环节。现代产业价值链已形成了两个高端:一是产前研发,二是产后营销。前者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技术,扩大知识产权,占据科技制高点;后者通过营销和服务创新,打响著名品牌,获取丰厚的市场回报。在发达国家,导致技术飞跃和产业升级的成功创新,因其技术能力、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超越一两个企业或大学力所能及的范围,往往都是多个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集成和提升。美国硅谷风险投资专家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用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教师应将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合理性、个性化教学原则贯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学员一项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可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之提高。
通过社会实际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专业、学生、社会的关系。
3)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
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学员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然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零件,经过一道道程序,被铸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表象形成和语词的丰富更为容易,这样,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才会分化性强、细腻度高、节制性好。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提供容量大的课件和信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这些诉诸感觉的内容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学习经验。4)培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加快,各学科之间又存在着分化、综合,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新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学习已成为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的束缚,在营造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并且明确学习是无墙的,随处可学。因此,创新的关键就是学习——学习接受新知识,创造发展新知识。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创新的前提、进步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学员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学员“学会学习”。要使学员真正会学,成为独立、高效、自主的学习者,必须使学员具有较高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水平,对自身认知状况,和水平有正确的评价,知道如何指导自己学习。因此,我们要普及“大学学习学”知识,进行整体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教学,进行分科学习素质教育。
我们年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后备力量。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学员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信息时代的前途是文化信息时代,当文化业产业达到总产出的一半时,信息业也就以文化性为其特色,此时即为宣布进入文化业时代;同时指出,因特网要前进、变革,前途仍然是信息交流的工具,电子科学正在为走进文化业时代做出巨大的、决定性的贡献。
公 需 课 程 作 业
(二)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A.福禄倍尔B.蒙台梭利C.德可乐利D.凯米
2.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A.陶行知B.陈鹤琴C.张宗麟D.张雪门
3.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是()。
A.《义务教育法》B.《未成年人保护法》
C.《儿童权利公约》D.《幼儿园工作规程》
7.蒙台梭利教育原理是以()为出发点的。
A.儿童中心B.儿童生命C.适应自然D.反对成人化
8.直接决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好坏的是()。
A.幼教领导B.幼儿教师C.幼教设施D.幼儿家长
9.在幼儿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定的目标是()。
A.全园教育目标B.中期目标C.近期目标D.行为目标
10.从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A.幼儿园生活环境B.幼儿园心理环境
C.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D.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11.成人往往按照自己习惯设计的蓝图去要求、塑造儿童,使儿童的天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在制定学前教育目的时未考虑到()。
A.社会发展的需要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D.学前儿童的需求
12.在《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中,“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属于()目标的范畴。
A.智育B.体育C.德育D.美育
13.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4.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小时。
A.1~2B.2~3C.3~4D.4~5
1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发现,儿童人学后学业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儿童的遗传素质B.家长的文化素养
C.儿童的早期经验D.学校的教育方式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儿童观
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3.间接教学
4.幼儿园课程
5.幼小衔接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9分)
1.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幼儿美育不仅仅是指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艺术教育。
3.教育与幼儿的沟通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2.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3.简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4.为什么说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教师应如何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
2.如何认识幼小衔接工作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
六、案例分析题(共10分)
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
(初级职称)专业课程作业二
5、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单位安全责任有哪些?监理单位安全责任是什么? 答:
(一)、建设单位安全责任: 1)向施工单位提供资料的责任 2)依法履行合同的责任 3)提供安全生产费用的责任
4)不得推销劣质材料设备的责任 5)提供安全施工措施资料的责任 6)对拆除工程进行备案的责任
(二)、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 1)审查施工方案的责任 2)监理的安全生产责任 3)法律责任
6、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施工单位安全责任有哪些?勘察、设计单位安全责任是什么?简述出租单位的安全责任与特种设备安全责任。答:
(一)、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
1)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 2)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安全责任 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4)施工单位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5)法律责任
(二)勘察、设计单位的安全责任:
1)勘察单位的安全责任
① 确保勘查文件的质量,以保证后续工作的安全的责任 ② 科学勘察,以保证周边建筑物安全的责任 2)设计单位的安全责任: ① 科学设计的责任 ② 提出建议的责任 ③承担后果的责任 3)法律责任
(三)出租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单位的安全责任:
1)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应当对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在签订租赁协议时,应当出具检测合格证明。禁止出租检测不合格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
2)机械设备和配件供应单位的安全责任:
3)为建设工程提供机械设备和配件的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施工的要求配备齐全有效的保险、限位等安全设施和装置。
7、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我国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编制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8、建设单位的节能责任有哪些?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的节能责任有哪些? 答:
(一)、建设单位的节能义务:
1)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采暖制冷系统和照明设备。
2)按照合同约定由建设单位采购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采暖制冷系统和照明设备的,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其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3)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应当对民用建筑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查验;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4)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节能义务:
1)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注册执业人员,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监理。
2)施工单位应当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采暖制冷系统和照明设备进行查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不得使用。3)工程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不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施工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改正;施工单位拒不改正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4)墙体、屋面的保温工程施工时,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实施监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内外大量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发现, 二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学习成绩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也有研究发现, 学习策略的选择、使用和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往往受学习者的性格、性别、年龄、动机、文化、民族、教育背景、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及协调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等各种因素制约 (Griffith 2008;顾永琦、胡光伟, 等2011) 。顾世民等 (2015) 回顾了国外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指出, 进入21世纪以来, 尽管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进入低潮阶段, 但是国外对具体语言技能相关的学习策略研究却方兴未艾, 且研究内容越来越具体和深入, 这将为突破语言学习策略整体研究所遭遇的瓶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写作能力是构成二语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习者个体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体现。现在, 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的中心已由传统的“成果法”模式转变为“过程法”模式, 这为我们研究写作策略的使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与此同时, 写作策略的确定也展示了学习者的写作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 写作者使用写作策略的情况决定了其写作能力的高或低 (Flower&Hayes 1981;Raimes 1985;杨淑娴2002;修旭东、肖德法2006;王俊菊2006;赵江葵、敖练, 等2012) 。但是, 国内对写作策略的研究不多, 写作策略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秋芳2003) 。因此, 对学习者的写作策略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及探究有效的写作策略培养模式日益成为二语写作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写作策略, 即写作者用来提高其目标语言能力的各种措施, 如, 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等。本次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使用哪些写作策略?所使用的各种写作策略的频率如何?
问题二:不同水平的二语写作者在策略使用上是否有规律可循?换句话说, 语言水平和写作策略使用之间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于2015年秋季学期新生军训后第1周的课堂上进行, 90名受试对象均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学2015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包括社工、电气、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与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根据分班测试, 他们被分成高、中、低水平三组。
(二) 研究方法
由于国内外对写作策略的定义及写作策略的分类标准不一致, 笔者结合已有的相关文献材料和平时的教学观察, 采用顾永琦等 (2011) 所设计的写作策略问卷, 主要调查八个维度的二语写作策略:动机策略、构思策略、监控/评价策略、反馈处理策略、修改策略、文本生成策略、资源利用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这些策略由44项具体的写作行为组成, 全部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 (1=从未;2=很少;3=偶尔;4=通常;5=总是) , 利用PASW18.0软件包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描述、单因素组间方差分析 (ANOVA) 和皮尔逊r相关分析, 辅以个别访谈定性分析, 旨在研究大学新生对各写作策略的使用情况及其与二语水平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写作策略的使用情况
表1是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写作策略的描述统计量。统计显示, 八大类策略组得分均超过2.1, 说明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在写作过程中都会使用某种策略。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实施有关,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调控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各种学习策略。在八大类策略中, 经常被使用的写作策略有:反馈处理策略和构思策略 (M=3.0678, SD=0.88099;M=3.0611, SD=0.65988) 。各种写作策略的具体使用频率次序为:反馈处理策略>构思策略>文本生成策略>监控评价策略>资源利用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修改策略>写作动机策略。
反馈处理策略包括4个题目:我会记录下别人的建议以备后用;我会认真考虑别人的建议;如果老师要求我修改作文, 我会问清楚修改原因;我会认真检查被老师修改后的作文。构思策略主要包括动笔写之前先讨论所写主题, 仔细阅读题目, 写提纲, 思考要写的内容, 组织所用的词、短语和句式, 读者意识, 体裁意识等。通过访谈发现, 受试者使用反馈处理策略频率最高的原因之一是大一新生刚经历过高考, 受中学教师的影响较大, 很重视教师的作文批改意见;但同时也反映出高中写作教学习惯于成果法教学, 忽略了重视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构思活动, 以及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过程教学法。构思策略被频繁使用这一发现和杨淑娴 (2002) 的研究一致, 说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新生已意识到二语写作准备阶段的各个策略及其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也验证了“三思而后行”的必要性。通过访谈发现, 部分受试者表示构思时主要是动脑不动手, 这个可能和限时写作有关, 因为有研究发现, 写作时间是影响写作过程和作文成绩的重要变量之一 (吴红云2006) 。但动脑与动手两种不同的构思方式对写作成绩具有何种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同时, 二语写作动机策略最低 (M=2.3422, SD=0.60726) 这一发现说明大一新生写作动机不足, 缺乏二语写作的内在兴趣, 很少主动写文章或寻找好文章来读和模仿, 也很少主动和教师、同学讨论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访谈发现, 受试者普遍反映在高中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听课;尽管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但其单词量有限, 语法基础薄弱;对于作文的书写, 总是一句话反复说好几遍, 凑字数, 意思表达不清楚, 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现象频频出现;自学能力很差, 不会自己发现和思考问题, 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 课堂积极性不高。对此, 赵江葵等 (2012) 探讨了融入“目标教学”要素的“以学习策略的分步习得模式”, 这为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写作水平和动机提供了一个有效且切实可行的方法, 但是, 其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适用尚待研究证实。
(二) 不同水平学生写作策略使用的特点
单因素组间方差分析 (ANOVA) 结果显示 (见表2) :不同二语水平的写作动机策略、构思策略、监控评价策略、反馈处理策略、修改策略、文本生成策略、资源利用策略有显著差异 (P<0.05) , 只有社会情感策略无显著差异 (P>0.05) 。
事后差异检验 (见表3) 发现, 高水平与中水平及低水平之间的构思策略、监控评价策略、反馈处理策略、文本生成策略使用差异显著 (P<0.05) , 中水平与低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此发现验证了杨淑娴 (2002) 的结论:写作成功者比不成功者在准备阶段和起草阶段均多使用构思策略, 但本研究也发现了写作成功者较多使用的其他几项策略。高水平与中水平之间的修改策略和动机策略使用差异显著 (P<0.05) , 高水平与低水平及中水平与低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此发现和杨淑娴 (2002) 的结论基本一致, 从数据上更加具体地展示了高、中、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上述策略使用中的不同特点。资源利用策略的使用在高水平和低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高水平与中水平及中水平与低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社会情感策略在高水平、中水平及低水平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数据显示高水平与中水平及中水平与低水平之间均呈负相关;说明学习者在写作遇到困难时, 普遍缺乏向教师、同学、家人请求帮助的意识, 这可能和学生的“丢面子”负面情感有关。因此, 教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在不停地尝试中取得进步。
皮尔逊r相关分析发现构思策略 (r=0.397, p=0.000) 、监控/评价策略 (r=0.233, p=0.027) 、反馈处理策略 (r=0.295, p=0.005) 、修改策略 (r=0.218, p=0.039) 和二语写作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学生的写作水平越高, 倾向于使用这四种策略的可能性就越大。文本生成策略 (r=0.140, p=0.188) 、资源利用策略 (r=0.040, p=0.706) 、社会情感策略 (r=0.018, p=0.863) 和动机策略 (r=0.128, p=0.228) 与二语写作水平无显著相关关系, 说明这四种策略的使用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关系不大。此发现和前人的结论不完全一致, 例如, 王俊菊 (2006) 发现学生使用写作策略的频率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减少, 而本研究的发现正好相反:学生写作策略的使用整体而言呈上升趋势。分析原因, 首先, 本研究以写作成绩作为自变量而王俊菊 (2006) 以语言综合水平为自变量;其次, 和研究工具不同有关, 王俊菊 (2006) 的结论以有声思维法通过复杂的编码系统演绎归纳而得, 本研究以量化问卷为主, 更多地探讨学习者“写作学习策略”和“写作过程应用策略”, 未加关注他们在具体写作过程是否能够且容易地应用这些策略 (修旭东、肖德法2006) ;再次, 和参加实验的受试者水平及其回答每个题项的认真态度有关。
结束语
本研究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在二语写作策略意识上的使用情况, 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二语写作的研究文献, 而且有助于一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各种写作策略, 形成有策略地处理解决某些学习、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习惯, 从而提高二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实现“全人”教育的最终目标。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尽管经过实践证实可信有效 (Gu, Y 2007) , 但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写作策略 (如:母语策略) ;二是受试数量尽管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最低要求, 但样本数量整体偏少, 且没有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性别差异、情感差异等因素, 其研究发现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三是本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大一新生,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其二语写作策略的使用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希望这些问题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得以解决。
摘要:对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学2015级9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二语写作策略意识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八大类策略中, 经常被使用的写作策略是构思策略和反馈处理策略。各种写作策略的具体使用频率为:反馈处理策略>构思策略>文本生成策略>监控评价策略>资源利用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修改策略>写作动机策略。不同水平的二语写作者在策略使用上具有差异性:高水平的二语写作者多使用各种写作策略, 而中、低水平写作者较少使用。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二语写作策略
参考文献
顾世民, 赵玉峰.2015.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回顾与思考——国外研究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 (5) :41-49.
顾永琦, 胡光伟, 张军, 白蕊.2011.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阅读与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俊菊.2006.二语写作认知心理策略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6) :61-66.
文秋芳.2003.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20年[A].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C].文秋芳、王立非 (编)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红云.2006.时间限制对EFL作文成绩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1) :37-43.
修旭东, 肖德法.2006.英语写作策略、八级写作认知过程及成绩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6) :460-465.
杨淑娴.2002.英语写作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J].外语界, (3) :57-64.
赵江葵, 敖练, 周艳.2012.大学英语写作策略教学的实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143) :52-56.
Griffiths, C.2008.Strategies and good language learners[A].In C.Griffiths (ed) .Lessons from Good Language Learners[C].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2010专业二作业】推荐阅读:
东北林业大学土壤重点06-11
东北林业大学现代设计06-17
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党员考核标准11-16
东北林业大学接收推免攻读硕士招生简章07-21
林业局2010年工作汇报12-05
东北大学专业概况10-08
东北大学健康教育11-16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11-23
林业专业技术工作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