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推荐10篇)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围村林、景观路、林业“三网”建设,实现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为建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秀美宜居的***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通过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初步建成山川秀美、符合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人居环境。

2012-2012年三年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2012年第一批在***县、唐庄镇、孟庄镇、冀屯乡、***市四个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和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县(市)县城规划区、重点镇规划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产业聚集区内的村、8条快速路两侧、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的村级规划中心村开展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61个,其中样板示范村166个;2012年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35个,75%以上的村庄达到林业生态文明村标准;2012年创建林业生态文明村875个,全部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创建任务。

第一批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要确保4月底完成,6月底基本结束。

三、建设布局和建设重点

按照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布局上要以主城区规划区、县城、重点镇为中心,以环城(县、市、区所在地)、沿线(国、省交通主干线)、区内(产业聚集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的建设,在全市形成“四级区域、六区环城、八路沿线”的建设格局。“四级区域”即县城规划区内的村、重点镇规划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内的村、“一县一镇百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特色进行建设。“六区环城”即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南***工业园,发动其所在地的村开展建设。“八路沿线”即组织发动新辉、新延、新原、新获、新长北线、***小冀、***凤泉、***卫辉八条快速通道沿线的村搞好建设。

围绕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村内主次干道绿化、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绿化、围村林营造、农田林网化,提高村镇绿化覆盖率。

四、创建标准

(一)总体要求。入村有绿化景观路,围村有绿化带,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花草,每两平方米空地至少有一棵树,消除空闲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0%-45%以上。田林路相结合,形成农田林网。树木以果树、用材经济林为主,乔灌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瓜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结合。

(三)村内主次干道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相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提倡营造“葡萄路”、“女贞路”、“樱桃路”、“杜仲路”、“樱花路”、“玉兰路”、“银杏路”等特色道路。

(四)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适宜种树的两平方米以上空地全部绿化。

(五)营造围村林。植树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用材林、经济林均可。

(六)“三网”(林网、路网、水网)建设绿化率达到95%以上。村庄周围向外辐射1公里,实现农田林网化,林网控制面积不超过300亩。

(七)村镇绿化覆盖率30%-45%以上。

(八)建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1处以上、生态文化宣传专栏3处以上或生态文化纪念馆1处以上。

(九)在中、小学教学中,每周开设生态文化科普教育课2节以上。

五、技术要求

(一)造林标准

同创建标准。

(二)树种选择

1.围村林、“三网”绿化:以107、108、中林46等优质、干性通直的速生欧美杨为主;

2.村镇、庭院绿化:以杨、柳、榆、槐树、合欢、栾树、垂柳、金丝垂柳、木槿、红叶李、葡萄、女贞、樱桃、杜仲、樱花、玉兰、银杏等树种为主。

(三)苗木规格

选用ⅱ级以上苗木,植株健壮,苗干通直圆满,无机械损失,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四)成保率

成活率达到90%,保存率85%以上。

六、检查验收

(一)自查验收。每年4月下旬,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进行自查,分别一、二、三类村,形成自查报告,上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查报告包括基本情况、组织情况、检查情况、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等。

(二)抽查复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4月下旬到5月上旬,按照30%的比例,对县级林业部门上报的林业生态文明村进行抽查复查,形成检查验收报告,上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把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列人重要工作议程,将各项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

一是建立市、县领导干部包县、包乡、包村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目标。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例会,汇报所包县(市)、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督促查制度。市林业局成立督导组,分工负责,对12个县(市、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行督导。

(二)实行目标管理。将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与纳入责任目标,进行检查验收和考核。(三)加大投入和建立激励机制。要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切实加大投人。结合实施***市林业生态市建设提供项目支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适当向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倾斜。一是建立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二是积极协调市直各结对帮建单位,发挥自身资金、项目、技术等优势,扶持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三是市场化运作,多途径筹资、筹劳与合作。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2

1 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1.1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林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业建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 在保护湿地以及森林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治理生态问题以外, 还有构建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使命。

1.2 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从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 并缓解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灾害, 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只有通过加大林业建设, 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 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 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 加大林业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 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 例如, 木材、药材、竹材等等。林业的各种材料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都是在林业生产材料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基础, 林业建设正好符合相关要求, 所以说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2 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2.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 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所以, 要建立生态文明系统, 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 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林业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任何动植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要根据相应的条件以及自然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的建设。林业发展中物种的选择、繁殖的培养、建设规模的大小、格局的布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 看自然环境能否有相应的承载力。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协调。

2.2 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 现代林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 采用多目标经营的方式进行林业的发展, 在林业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装备进行管理,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林业, 从而提高林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现代林业以森林为平台作为切入点, 大力传播生态文化, 培植森林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林业生态以及文化体系, 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所以, 首先要加大绿化的面积, 积极进行林木的培育, 从而扩大林业的的面积;其次, 对林业进行改革, 构建适合树木生存的管理机制;最后, 对森林用地进行科学地管理, 包括林地、湿地以及沙地, 通过相应的林业防控机制避免灾害的入侵。

2.3 创新发展形式

创新是行业生存的根本。在林业的发展中, 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林业发展形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才能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进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 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加强人们的林业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 提高林业生态文化的实力, 合理规划设计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 保护好风景园林景观、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 方便人们对森林有所了解, 认识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3 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 通过将林业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林业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绿色环保公益事业, 其在人们居住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秀萍, 林卿.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发展演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 篇3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其匮乏,为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大力开展了两个文明建设,现在人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为丰富,人们需要的是良好生存、宜居环境,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2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林业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艰巨任务。所谓生态文明,首先要生态良好,生态良好离不开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而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是林业的主要任务,我们每栽一棵树,每种一棵草,都是在生产生态产品,只有生态产品极其丰富,生态才会良好,文明才会兴起。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林业具有主体地位,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又要当好生态文化的建设者。

3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建设林业要从生态建设、绿色产业、政策体系等方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強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发挥森林、湿地巨大的固碳释氧功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自然基础;突出林产品的可再生可持续特点,加强林业绿色产业建设。提供绿色的、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和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真正的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提高生态建设质量。森林抚育经营是一件关乎林业发展全局的大事。前几年,开展了林业大工程,大幅度提高了造林面积,但是林子造起来以后,经营问题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关键,必须把森林经营放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对待,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建设和谐乡村为目标,继续完善“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4 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生态科技、生态伦理道德、生态美学的研究和实践,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郑笑如,男,吉林双辽人,大学学历,双辽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从事基层林业科技工作。

网络出版时间:2013-7-17 9:06:19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4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生态建设

0引言

寻甸县林业生态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创两争”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寻甸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中,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和繁重的任务,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做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林业生态省的战略部署,对我县林业生态建设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因此,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对改善我县生态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加速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

1互动。立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强化森林资源基础地位和环境,资源承载力,积极推进多种处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城乡重点绿化工程为载体,以林权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环城防护林和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建设,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提升与对生态原貌的回归保护相结合。

2、坚持生态园林建设与实现县城功能的完善、形象的美化和魅力的提升相结合。

3、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学习先进与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相结合。

4、坚持系统规划、全面部署、科学论证与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相结合。

5、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与发动群众、深化改革相结合。

三、工作步骤

1、启动阶段(2008年5月至6月)。建立组织领导体系,进行宣传发动,具体部署和落实任务,编制论证和确立各项具体实施计划。

2、实施阶段(2008年7月到2013 年 12 月)。按各项具体规划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3、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月至 4 月)。对各项工作

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总结表彰。

四、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退耕还林工程

根据《昆明市林业局关于公路铁路沿线25度以上坡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规划方案的通知》结合《昆明市 2008-2010年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规划(纲要)》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和布置,为切实加快县城面山和重要公路沿线生态综合治理的步伐,对其绿化造林进行规划。

根据调查2008年至2013年规划实施造林85542.35亩。涉及河口、七星、塘子、金所、羊街、功山等十五个乡镇。其中:2009年规划造林27993.1亩,2010年规划造林23785.5亩,2011年规划造17600.75亩,2012年规划造林9646亩,2013年规划造林6517亩。

本项目预算总投资:287165668.95元。省、市级投资267747555.5元,占93%,县级投资19418113.45元,占7%。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

根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云南省寻甸县回族彝族自治县实施方案》资料,寻甸2000年至2010年,全县公益林建设规模263737亩,公益林建设投资1943万元。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2365034亩,到2010年管护经费共投入3940万元。

(三)县城面山及公路沿线面山造林项目建设规划1、2008年规划造林3141亩。其中:城市面山:石漠化造林1630亩,“五采区”造林50亩,难造林地造林417亩。交通沿线面山:石漠化造林918亩,难造林地造林126亩。

2、2009年规划造林4828亩。其中:城市面山:石漠化造林3047亩,“五采区”造林50亩,难造林地造林770亩。交通沿线面山:石漠化造林822亩,难造林地造林139亩。

3、2010年规划造林3795亩。其中:城市面山:石漠化造林3000亩,“五采区”造林130亩,难造林地造林665亩。交通沿线面山:石漠化造林0 亩,难造林地造林0亩。

(四)特色经济林建设

项目规划到2012年种植核桃20万亩,其中:2008年5万亩;2009年5万亩;2010年5万亩;2011年3万亩;2012年2万亩。建设期内核桃种植主要以213、320国道、牛栏江流域、小江流域、普渡河流域、城镇面山为重点,将项目分布在河口、七星、塘子、仁德、金所、羊街、先锋、六哨、柯渡、鸡街、倘甸、凤仪、联合、金源、甸沙、功山等十六个乡(镇)。对现有的板栗林进行地产林改造,到2013年高产板栗林达到10万亩。

(五)森林病虫害防治

抓好全县内森林的病虫害工作,对辖区内的森林、林木、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虫害的预防和除治,做好辖区内的病虫害预测和预报。

(六)森林防火道路建设

根据我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指导思想,计划2007年至2010年期间修建防火公路8条,总投资279.5万元。资金来源由县级财政支出和上级部门筹措共同分担。

1、2007年建设计划:计划建设两条,共计14公里,总投资70万元2、2008年建设计划:计划建设两条,共计13.9公里,总投资69.5万元。

3、2009年建设计划:计划建设两条,全长14公里,总投资70万元4、2010年建设计划:计划建设两条,全长14公里,总投资70万元。

(七)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沼气建设和改灶工作正在进行,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结合省市下达计划和县财政落实金费进行实施。

五、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各项指标

1、森林覆盖率

到2013年森林覆盖率争取到达45%。

2、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6%。

3、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到2013年争取新能源的使用率达到9.0%。

(4)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85%以上。

(二)、巩固和达标的具体措施

1、切实抓好造林及绿化工作

2、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巩固和完善受保护地区及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成果。

3、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让更多群众使用新能源。

4、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林业局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科学发展

1 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

1.1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上来看,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 最终要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 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 是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讲, 生态文明是与当前所倡导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态, 重点强调人类与自然在相处关系上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 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 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生态条件。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形态演变的产物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但这种和谐, 直接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的服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不安于自然的约束, 在利用自然的同时, 试图改造自然。这一时期, 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但有时会不免违背了哲学上的“度”的原理, 也超越了“和而不同”的范畴, 甚至犯下了“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错误。今天, 我们处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社会财富大增长, 生活水平大提高”的背景下, 寻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新的、更高的、升华了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讲,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是由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由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 由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转变。所以说,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2 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2.1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省情的要求

从山西的省情来看, 多年来, 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把山西规划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虽然从大局出发, 山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配合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而且依托资源优势, 传统工业超常规发展,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曾一度时期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发展, 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如生态环境恶化, 人与自然矛盾尖锐, 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2008年1月份, 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考核中, 山西城市虽然排位前移, 临汾市前移11位, 大同市前移15位, 阳泉市前移2位, 但是仍然属于后例。因此, 建设生态文明任务显得异常艰巨而迫切。

2.2 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责任的要求

山西作为资源大省, 却是生态弱省, 属于煤炭经济强省、绿色转型重省, 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更加紧迫而重要。特别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 却发展缓慢。目前, 全省有林地面积221.11万hm2, 森林覆盖率仅为14.1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9个百分点。而且, 林分质量差, 再生能力低, 防护能力较弱。因此, 加快林业发展,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前全省各级政府的紧迫责任。

2.3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最大限度地扩大环境容量, 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同样是为了人的需要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主体, 必须全新认识与定位。要在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丰富林业发展内涵, 创新发展理论,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 从本源上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 建设生态文明是山西实现科学发展的正确抉择

3.1 加强生态教育

培养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把人文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之中, 树立人要尊重自然的道德义务感, 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要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 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 弘扬勤俭节约、力戒浪费的传统美德。为此, 要建立完善生态教育机制,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宣传绿色产业、唱响生态歌曲, 创作生态文学作品,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和层面, 以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活的宣传使者, 是生态文明建设主体。

3.2 实施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山西实际, 要重点抓好全省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始终是推进全省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退耕还林工程要以巩固已有成果为重点, 加快后续产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天然林保护工程要落实好管理制度和保护办法, 全面推广集体林家庭托管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要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等, 建立种源繁育基地, 恢复和发展珍稀濒危野生物种资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要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报帐制和监理制,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太行山绿化工程, 要重点抓好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低效林、生态林、经济林建设, 力求提高综合效益。省级造林绿化工程是促进身边增绿、改善生态落后面貌的重要载体。当前, 要统筹推进身边增绿省级造林绿化工程, 重点抓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环城绿化、村庄绿化、城市绿化、厂矿区绿化、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平原林业建设、汾河生态修复治理、石太客运专线绿化等工程。要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和栽植树木的保护, 努力把造林绿化工程组织实施得更好、质量标准更高。实践证明, 近年来启动实施的省级造林绿化工程成效显著, 影响深远, 并已经成为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的有效途径,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3.3 做强生态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 不仅要产业生态化, 更重要的是生态要产业化。一是培育大产业。重点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产业、林木种苗产业、花卉产业、林产品精深加工业等;二是建立大基地。到“十一五”期末, 全省经济林基地发展到134万hm2, 林木采种基地12万hm2, 良种基地3万hm2, 新建或扩建规模化、现代化苗木生产基地5个~7个, 面积达到3万hm2, 年生产优质种苗8亿~10亿株, 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 000 hm2, 产值达到5亿元, 全省林业生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三是扶持大企业。针对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突出的林业企业, 进行择优扶强。如运城市鑫源骏达林业有限公司林板一体化项目可带动9万个农户、发展速生丰产林2万hm2;山西宏德纸业有限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能带动当地发展三倍体毛白杨5.33万hm2;四是创立大品牌。要改变目前林产品小而杂、多而乱、自立门户、各自为阵的经营状况, 结合全省人文历史、地方特色等整合现有林产品, 按类别定位3个~5个强势品牌。坚持统分结合、合作共赢的原则, 对外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对内区域生产、单独核算。

3.4 建好生态保障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7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绿色中国:贾局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知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请您谈谈该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贾治邦: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及其成果的反映。它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类对自然生态严重破坏而导致的恶果,使人类逐步认识到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的价值观不能仅仅以人为核心,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人类文明才能持久和延续。

(二)生态文明高于迄今为止的其他人类文明形态。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它是在对传统文明破坏生态的弊端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扬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整合、重塑与升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当今社会各种文明形态看,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并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规范作用。一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就难以有持续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生活行为应当限制和规范在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范围内。

(三)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主张人对自然承担道德义务。生态伦理道德是一种关于人们对待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所应坚持的道德原则、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范,缺乏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约束,当一些人在做出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掠夺式、破坏式的索取行为时,并不会产生负罪感、愧疚感,也不会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生态文明倡导的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在谋求物质利益时必须有所节制,在可能破坏生态时,即使具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

(四)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强调全社会、全人类都必须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会团体、每一个国家都负有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生态受到破坏也应自觉地承担建设和改善生态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全社会、全人类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绿色中国: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又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贾治邦: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根基的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对加强生态建设做出了许多深刻论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此为标志,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就是要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各方面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落实好这些基本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和标志。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历史上,由于人类对生态破坏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屡见不鲜。当前,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生态危机迫使人们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新的文明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消除传统文明的弊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绿色中国:我们知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怎样发挥这一主体作用呢?

贾治邦: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林业新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林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林业履行着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职能,完全可以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发挥主体作用。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十大生态危机,有八大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并提出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74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60%,有效保护了45%的自然湿地和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为维护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总体看,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建设生态文明依然任重道远。生态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林业建设,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木材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原材料中惟一的绿色原材料,森林是第四大能源,完全可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发挥重要作用。木材和钢材、水泥并称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原材料之一,并且是其中惟一的绿色、可再生的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青睐,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是世界上木材消耗大国,而且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立足国内解决我国木材需求问题,是根本出路。从林地潜力看,我国有林业用地43亿亩,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还很低,开发潜力巨大。如果把林业的这些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不仅可改善生态,还可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森林以其占陆地生物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优势,而成为各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专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7Y公顷,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300多万公顷,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大力开发研制林业生物质能源,对于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完全可以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发挥主体作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促进社会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引导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以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改善。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林业不仅要担当起生态建设的重任,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生态成果和物质成果,还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

绿色中国:请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林业建设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贾治邦: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有三项本质要求:一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二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林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这是林业的基本属性。建设现代林业就是要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构建三大体系,提升三大功能,发挥三大效益,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这既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作为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体林业建设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始终不渝地坚持抓好。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林业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只有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才能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为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更好地推动生态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也只有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才能使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障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持续发展。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推动林业三大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8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推进我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改善我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接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办公室,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市级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通知,根据《丽水市生态文明村创建评比办法(试行)》,特制定如下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城头村位于太平乡北部,毗邻小安、大畈两村,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现有农户355户,人口1150人,劳动力428人,其中:男289人,女139人。城头村分为3个自然村,分别为城头,葛贩,潘村,8个村民小组。2008农民人均纯收入3783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5元,在全乡属中等收入水平。全村耕地面积200亩。全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种植业以柑桔为主,09年种植面积460亩,产量为568吨;另有水蜜桃种植面积4亩,产量5吨,其它作物种植面积6亩。农业结构主要由柑桔、水蜜桃、蔬菜种植和小规模家庭畜禽养殖构成。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城头村距市区比较较近,可依托城镇适当发展农家乐,观光果林等产业。

2、传统产业优势。可巩固提升柑桔,蜜桃种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农民纯收入中70%以上来自传统种养业。

2、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新品种覆盖率低较,新技术推广面较小。外出务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大多从事经商及体力劳动。

3、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村庄环境较差,卫生条件较差。

4、村庄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整体性不强,村民住宅过于集中不利于环境卫生的治理。

(四)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根据村双委的讨论,以及对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城头村干部和农户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发展。大部分村民认为最急需发展的产业是经济水果种植业和新品种的引进已经销售渠道的扩展。

2、生态建设。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垃圾桶数量,及村民环保意识的加强。

3、配套设施。大部分村民希望有一个科技文化娱乐活动室。

4、科技推广。大部分村民希望得到货真价实的优良品种和农用物资实用科技方面的服务。

二、城头村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要完成的目标任务

城头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城头村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目标是: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的目标,2010年规划起步实施,2011年全面推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不低于10%,培育巩固支柱产业柑桔种植业,积极发展新品种新作物的种植。加强对外出经商务工的扶持以及相关科普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使城头村的经济收入逐年持续稳定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民群众法制意识增强,无吸毒、无赌博、无盗窃,无封建迷信活动、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农民群众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科学、村风正、民风好,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村容整洁美化、环境卫生好,做到山青水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家家用上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建设重点

(一)建设生态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村内道路硬化。(2)新建垃圾池,增设垃圾桶

(3)建公厕3个。(4)建一个村民健身活动场,配套一些运动健身器材。

2、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抓好村庄周围环境、村内环境和家居环境建设。(1)绿化美化。在村庄周围和村内道路两旁、各家各户的庭前屋后能够利用的空地上植树,特别要多种植具有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树种。(2)治理脏乱差。实现“四有”、“四不见”的目标。“四有”标准:村内设有一批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垃圾池、公厕);有环境卫生人员负责对垃圾管护清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有一套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和村规民约。“五不见”标准:不见暴露垃圾,不见露天粪坑,不见畜禽乱放养,不见秸杆杂物乱堆乱放。

(二)发展生态经济

1、加大科技培训与推广,提高柑桔,桃子种植水平,稳定柑桔,桃子产业。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

3、依托城镇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产业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化

1、深入开展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各项学习教育,努力增强村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和创业精神;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乱砍乱伐林木,不污染环境。

2、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人人学科学、用科学,切实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移风易俗,转变农村社会风气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教育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讲文明、讲卫生等新风尚,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局面。把党在农村的政策、村规民约在宣传栏上粘贴。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城头村党委书记任组长,村民主任任副组长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5人任成员。工作小组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根据本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2、依靠群众,健全机制。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把村民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作为近两年的建设重点,对重大建设事项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采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

3、深入宣传,广泛动员。通过会议、广播、电视、黑板报等途径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真正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多方参与,确保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全面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资、投劳。建立市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城头村生态文明村的建设。

太平乡城头村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篇9

“倡导生态生活,共建美好校园”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决定》以及教体科局的关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中共西充县委县府文件精神及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教育、塑造生态文化为重点,以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县为总体目标,以《生态与生活》为课程,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力争创建工作达到标准。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建言环境保护,献策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

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内涵、教育质量和育人效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行为指导监控体系,用完善的机制引领素质教育实施。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校报等文化阵地和艺术节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三、组织领导

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是全新的理念,是宏伟的目标,是长期的工作任务,我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校师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将其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袁天均校长任组长,何华、张素勇任副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宣传报道员为成员。把工作任务具体分解、量化,落实到相关人员,实行目标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我校结合创建工作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理清创建思路,制定创建方案,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规划,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学校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2、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我校召集老师、学生开好宣讲会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了解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案、方法,开阔眼界,提高品位。同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自觉参与、积极参与,以《生态与生活读本》为基础,从三年级起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生态与生活》课,通过开展多种创新活动,结合德育工作、环境教育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在师生中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力争在创建任务完成时,师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到100%,促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10

关键词: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S718.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5-0012-04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ChongqingMeng XiangjiangLi LingzhiWang Lei Ma ZhengruiShi Hexiong

(Chongqing Academy of Forestry,Chongqing Wulingshang Forest Ecosystem National Research StationChongqing400036)

Abstract: Based on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alysis,We construct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in Chongqing. The index system includes target layers and the third grade indicators. The first level indicators was constituted by ecologic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conomy,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20 second grade indicators, 38 third grade indica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on the effec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xplor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and also providing decisionmaking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in Chongqing.

Key word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in Chongqing;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符合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理念。党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应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首次进入“十三五”规划。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评价显得尤为重要\[1\]。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2]。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及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和长江两岸绿化工程等市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重庆长江两岸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库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保障了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重庆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价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探索林业在库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重庆三峡库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nlc202309091130

1研究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全长683 km,西起江津区、东至巫山县,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东经105°49′~110°12′、北纬28°28′~31°44′之间[3]。长江流经重庆22个区县,重庆长江三峡库区土地面积461万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59%。与此同时,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因此,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也是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重庆三峡库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库区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近年来,随着国家级和市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以及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库区两岸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库区两岸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9%。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孟祥江,等: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研究方法

为了真实反映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参考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4\]、《英国国家生态系统评估》[5]、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 T 1721-2008)[6]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 T 1606-2003)[7]等国际、国内相对成熟且被广泛认可的生态系统评估体系,在满足代表性、全面性、简明性、可操作性以及适应性等原则基础上,结合重庆三峡库区实际情况,采用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本研究中相应指标。

A5林地面积B1森林面积B2活立木蓄积B3森林覆盖率B4林业产业B5创造就业机会B6水源涵养B7土壤保育B8固碳释氧B9净化环境B10农业防护B11景观游憩B12维持生物多样性B13防灾减灾B14森林服务于宗教B15森林服务于教育B16森林服务于科研B17森林灾害控制B18生物多样性B19干扰强度B20林地面积C1/hm2森林面积C2/hm2活立木蓄积C3/m3森林覆盖率C4/%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C5/%林业出口创汇率C6/%改善投资环境效益C7/万元直接就业效益C8/万元间接就业效益C9/万元林业在岗人员年均工资C10/万元调节水量价值C11/万元净化水质价值C12/万元固土价值C13/万元保肥价值C14/万元固碳价值C15/万元释氧价值C16/万元吸收有害气体价值C17/万元阻滞降尘价值C18/万元释放负离子价值C19/万元降低噪音C20/万元释放萜烯类物质价值C21/万元农田防护价值C22/万元防风固沙价值C23/万元防止石漠化价值C24/万元景观游憩价值C25/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C26/万元防止山体滑坡损失价值C27/万元防止泥石流灾害价值C28/万元森林服务于宗教的价值C29/万元森林服务于教育价值C30/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C31/%森林服务于科研价值C32/万元森林火灾面积控制率C33/%森林病虫害面积控制率C34/%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C35/万元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C36/万元破坏性干扰强度C37/%增益性干扰强度C38/%3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和指标层2个部分,目标层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评价综合指标,即总目标:指标层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指标,其中Ⅰ级指标包括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生态服务、生态文化、生态健康5个方面,Ⅱ级指标20个,Ⅲ级指标38个(表1)。

3.1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是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是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并直接和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森林生态资源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指标中森林覆盖率对于抗御自然灾害具有较大功效,同时也是森林碳汇能力重要体现,森林覆盖率越高越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研究选取林地面积B1、森林面积B2、活立木蓄积B3和森林覆盖率B4等4个反映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资源情况的Ⅱ级评价指标作为评价依据。

3.2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生态经济的贡献和重要性。推动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指标中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它直接体现了林业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林业产值比重大说明林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林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好;林业的出口创汇率用于表明林产品的竞争优势强弱,同时还能说明林业产业在各个产业中的竞争力。因此研究选取了林业产业B5和创造就业机会B6这2个Ⅱ级指标,同时进一步细化为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C5、林业出口创汇率C6、改善投资环境效益C7、直接就业效益C8、间接就业效益C9、林业在岗人员年均工资C10等6个Ⅲ级指标。

3.3生态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的功能\[8-10\]。因此选取水源涵养B7、土壤保育B8、固碳释氧B9、净化环境B10、农业防护B11、景观游憩B12、维持生物多样性B13、防灾减灾B14等8个Ⅱ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18个Ⅲ级指标。

3.4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林业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通常,宗教活动选址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地区,常与森林密切相关,森林还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资源和场所,有助于创建位置感和文化认同,可通过相应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表征。研究选取森林服务于宗教B15、森林服务于教育B16、森林服务于科研B17等3个Ⅱ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4个Ⅲ级指标。

3.5生态健康

nlc202309091130

生态健康是林业生态文明追求的目标,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可以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存空间,也因受经济发展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从而威胁人类生存环境\[11,12\],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带来福祉,生态健康是林业生态文明的追求。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对林业生态文明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选取了森林灾害控制B18、生物多样性B19和干扰强度B20等3个Ⅱ个级指标,同时进一步划分为森林火灾面积控制率、森林病虫害面积控制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植物物种多样生和破坏性干扰强度、增益性干扰强度等6个Ⅲ级指标。

4小结与讨论

(1)林业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各种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及不同的生态功能上,如何确认这些价值的载体以及划分其界线,是全面、科学地进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构建的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最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价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提供了技术支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对林业生态文明发展规划或者构建评价指标的时须结合当地的实情和林情,适时调整,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中对林业生态文明的需求。

(2)通过对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研究,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助于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推动生态GDP核算的探索积累重要经验。在满足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前提下,以定量指标为主,结合定性指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尽量构建能够全面反映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库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提供科技支撑。

(3)研究所构建的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反映了林业在生态文明中的价值。但需要指出,本研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前瞻性工作,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的突破。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修养身心、疗养康复等功能是人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的服务,限于目前人类理论认知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些生态服务类型还无法进行定量评价,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今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先进仪器的开发,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将会更加全面和细致。尽管采用真实值的一部分来体现林业生态文明整体价值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已经可以说明三峡库区林业对于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0.

[2]陈万志,刘绍德,袁兴中.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研究\[M\].重庆出版社,2010:3.

[3]申娅,王爱文.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能源与环境,2014(4):6263,69.

[4]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 Biodiversity Synthesis \[M\].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5:130.

[5]UK National Ecosystem Assessment. The UK National Ecosystem Assessment Technical Report. UNEPWCMC, Cambridge. Oxford: Information Press, 2011:1100.

[6]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36.

[7]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606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49.

[8]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9]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25(8):20962102.

[10]王兵,任晓旭,胡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林业科学,2011,47(2):145153.

[11]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03209.

[12]袁兴中,刘红,陆健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627629.(责任编辑:郑京津)

上一篇:面料买卖合同范本下一篇:优秀学生干部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