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体系思考管理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在大踏步发展的同时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滞后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首先阐明我国构建个人信用体系的必要性,然后认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个人信用体系构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个人信用体系思考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人信用体系思考管理论文 篇1:

试论现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摘 要:我国已在多地开展了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试点中也暴露出了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各地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从主观、客观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阐述。个人信用体系作为一项长期运行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文章从公民权利意识和立法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用体系;诚信;信息自决权

诚信被视为一种美好品德,人们都有希望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诚实守信的朴素感情,诈骗、敲诈勒索等不诚信行为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受到了刑法的规制。在人人都应当诚信的价值观基础上,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正在推进,本文通过列举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阶段各地的不同规定与实施方式,针对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个人信用体系概述

我国现在的“个人信用体系”属于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以下简称《纲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项,旨在通过统计覆盖全部社会成员信用记录,借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机制达到提高社会诚信水平的目标。尽管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还在试点阶段,但个人信用制度实际上已经在我国以个人信用报告的形式存在许久[1]。

(一)个人信用体系包含的内容

2000年颁布的《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是我国第一部与个人征信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参考2001年颁布的《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評级管理办法》第八条与2003年颁布的《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第六条可见,在21世纪初,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包含“当事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购赊、缴费、公权力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形成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公共记录信息”,侧重体现个人的信贷能力。

2017年《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在第八条中将社会信用信息定义为“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或者获取的或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采集或者获取的信用信息”,实际上涵盖了自然人可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绝大部分信息,更加符合《纲要》“全国范围内自然人信用记录全覆盖”的设计初衷。

(二)信息提供主体

《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第二条规定信息主体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本文因对信息提供主体和信息收集主体做出了区分,故不直接沿用上海市“信息主体”的概念。

(三)信息收集主体

我国各地对信息收集主体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第二条将信息收集主体规定为“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排除了一般民事主体收集信息的权利。

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层面产生的问题

主观上道德标准不一。2014年以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内容侧重于个人金融信用,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能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资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资料和行事规则”,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整合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商业部门提供服务的体系”[2-3]。道德标准和人的主观意识相关度较高,虽然大部分人的道德观趋同,但每个人对于诚信、道德在细节上可能有不同标准。在道德上互相冲突的人将彼此占领高地互不相让又难以互相说服,产生对正义的狂热信仰[4]。

信息采集内容可能超越信息自决权的保护范围。1983年,德国《人口普查法案》判决以宪法判例的形式第一次使用了信息自决权的概念。信息自决权是指个人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的交付与使用的自由决定的权利应该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属于人格权中的一种[5]。试点阶段的个人信用体系多数包含对个人信息的大范围收集,尽管信息收集机构已经获得了信息提供主体的同意,但通常信息提供主体许可的是概括性的同意,并没有详细了解其许可的内容。《上海个人信用意识状况调研报告》指出,仅有2.9%的受访者了解个人信用报告记录的信息,同时该报告指出只有11.4%的受访者知道哪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6]。由此可见,大部分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并不强。现阶段,政府所拥有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迅速整合个人信息,并由此完整描摹出个人图像和个人行踪,但公民对于国家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及使用却缺乏足够的警醒[7]。

道德与法律混同。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必然有部分规则与当地的道德体系重合,法律与道德在某些内容上是相近的。但在规范层面上,法与道德是并立互补的不同规则,将道德强行上升为国家标准要求公民遵守必然会遭到公民的抵触,并对道德造成损害[8]。法律需要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允许法律过度干预社会也意味着社会没有确定的法律领域,社会也可能反作用于法律,降低法律的权威性[9]。

利益导向使市场失效。《纲要》提出要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方式提高社会诚信水平,这样奖惩结合的设置从初衷上看,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推动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同时作用于“公民看重声誉,珍视自己的个人品性与社会评价”和“守信者能够获得利益,失信者将减损利益”的杠杆之上,将个人品行与利益紧密联合[10]。

(二)客观层面造成的问题

1. 概括式列举道德事项产生的瑕疵

道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难以对道德标准做出穷举式的列举。因而,一些城市对道德进行了概括性列举,如《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将个人信息分为自然人基本信息等三类。这些信息中包括个人税款、社会保险费欠缴信息、刑事判决信息、涉及财产纠纷的民商事生效判决信息等信息。

2. 穷举式列举道德事项产生的瑕疵

采取个人信息积分制的城市不得不对所有其认为值得被激励或惩戒的行为进行穷举式地列举并赋分。个人信用积分能够更直观地通过数额让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提供主体做出道德评价,提高评价效率,从结果上看具有更高的实用性,但在制度设计的初始阶段已经为设计者带来了重重困难。

(1)难以穷举道德事项

使用积分制需要对所有立法者认为值得被注意的道德事项做出穷举式列举,并对道德事项进行评分,而穷举出的道德事项数量注定是巨大的。《威海市个人信用积分计算标准》甚至列出了3000余项信用事项,但仍然难以涵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2)立法者道德偏好形成不公

立法者必然和公民一样拥有道德偏好,试图对生活中大量的道德行为进行赋分,将因立法者的个人喜好而使道德事项变得和个人信用挂钩,导致社会不公。《邯郸市个人信用积分加分标准》中公务员身份可带来的加分信息包括五级,分值分别为100分、10分不等,而教师身份加分仅有一项,可加10分。

三、对个人信用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信息收集内容应集中征信领域

多地试点中个人信用体系内容不仅包括个人征信信息,还涵盖了个人道德信息,将道德纳入公权力对个人的奖惩考评之中,如果將道德过度法律化,不仅降低法律的权威性与稳定性,更可能直接损毁道德,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与其试图借立法手段规制道德来促进社会稳定,更应该着眼于巩固法律立法与实施的社会实效。因道德标准不同而产生的问题固可采取诸如人民群众参与信用体系制订、专家学者参与信用体系制订、信用体系内容备案审查等方式进行精细化立法,但仍然难以杜绝道德与法律混同可能造成的恶果,与其让公权力过度对私人生活领域进行评价,不如坚持我国已有的个人信用体系内容,恢复个人信息局限于征信信息的旧态。

(二)提高市民信息权利意识

个人信息之上体现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个人信息失实或超过限度收集、整合,可能损害信息提供主体的人身甚至经济利益[11]。在技术快速革新的时代,公民和国家在使用技术的同时都难以完全理解技术的后果,国家应当普及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公民信息安全意识,从外部对信用体系建设进行监督。

(三)尽快颁布个人信用体系相关立法

距《纲要》发布已近7年,综合各地试点的经验,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个人信用体系,则必须先颁布相关国家层级立法,以法律形式规范个人信用体系。对信息提供范围、公民隐私保护、公民信息查阅、信息失实修改、信息收集主体权力边界、公民提供恶意信息失实处罚与信息收集主体侵权赔偿等行为作出规定。

参考文献:

[1] 张晨,万相昱.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和评估模型构建[J]. 征信,2019(10):66-71.

[2] 王爱俭,孟昊. 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对策研究[J]. 经济学动态,2001(02):15-19.

[3] 王锐,熊键,黄桂琴. 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法学思考[J]. 中国法学,2002(04):84-96.

[4] 卡尔·施米特. 政治的神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56

[5] 齐爱民. 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简论[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4):465 - 470.

[6]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工作委员会. 上海个人信用意识状况调研报告[J]. 上海质量,2019(09):34-39.

[7] 赵宏. 从信息公开到信息保护:公法上信息权保护研究的风向流转与核心问题[J]. 比较法研究,2017(02):31- 46.

[8] 马长山. 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关系及其实践把握[J]. 法学研究,1999(01):3-5.

[9] 苏力. 法律活动专门化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1994(06):117-131.

[10] 乔纳森. 声誉至死:重构华尔街的金融信用体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

[11] 齐爱民. 社会诚信建设与个人权利维护之衡平——论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个人信息保护[J]. 现代法学,2007(05):160-167.

(荐稿人:陈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宫千贺

个人信用体系思考管理论文 篇2: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在大踏步发展的同时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滞后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首先阐明我国构建个人信用体系的必要性,然后认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个人信用体系构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对策。

[关键词]个人信用体系 信用建设 信用机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信用交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个过程中失信、失范行为越来越广泛,信用风险无处不在,给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因此,需要我们尽快认识信用和信用经济的本质和特点,提高识别和规避信用风险的能力,改善信用交易的环境,建立起有序的个人信用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以上海和深圳最为突出。深圳市于2001年初开始启动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项目,年底即出台了《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管理办法》,开始规范信用数据采集、信用品种开发、信用软硬件服务等工作。而上海早在2000年就率先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使每位上海市民的档案中多了一份个人信用档案。该档案的建立使商业银行清楚每位顾客的信用状况,便利了银行贷款审核和信用卡授予工作,利于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控制,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电子商务的特殊性易使经济行为主体做出失信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大发展,电子商务以其高效快速的特点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流。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作为支撑,而个人信用又是整个社会信用的最基础的部分。在国外发达国家,电子商务交易中个人信用交易十分活跃、运作方式成熟、体系趋于完善。

二、信用构建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

信用制度的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建立完善、系统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是保证信用交易、维护信用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实现信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以降低信用风险,保障市场稳定,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我国从2002年开始出台关于个人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一些地区也开始试点性建设,这些法律法规在推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启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新的一页,但是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法律缺失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信用体系构建缺乏统一的征信标准和评价标准

我国缺乏统一的征信标准和评价标准。就外在环境而言,现阶段我国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使个人财产在计算上无法做到透明、准确,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均收入的差别使得全国性的个人信用标准难以统一。 尽管我国已开始个人信用评估,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市场上各种类型的个人信用评估鱼龙混杂,难以形成体系,整体上不利于整个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更缺乏和国际接轨的条件。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缺乏一套科学严密、权威认证、规范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流程,因此很难保证个人信用评估过程中的公正公平性。

四、征信机构规模有限,信用市场不发达

我国现阶段信用数据的主要使用者是部分商业银行,大多数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很少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有关个人信用报告,而是更关注自身利益和使用手续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从而限制了相关市场的发展。征信机构的规模有限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信用市场的发展,导致现阶段相关机构在办理保险、雇佣等活动时尚未使用个人信用信息服务,个人信用等级上的差别没有对其经济行为带来实质上的影响,这反过来使得个人信用信息市场的需求较少,从而限制了征信机构的发展和信用市场的扩大。

五、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

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是个人信用体系构建过程的基础,没有广泛充足、科学有效的数据,信用构建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地区进行试点,征信部门仅局限于银行、公共事业等少数部门和机构,没有形成多部门多行业的联合征信,这就限制了个人信用信息的广泛性。由于法律制度上的缺失,目前大多数个人信息仍处于封锁状态,没有形成数据共享的格局,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进程。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缺乏行业间数据共享将直接影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进程。

本文就是在分析我国现阶段个人信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个人信用构建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个人信用体系之路,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活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更应该倾向于建立统一的个人资信评估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从而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降低市场的不安因素。

参考文献:

[1] 杨柳,罗能生.论我国消费信用发展中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J].消费经济,2010,(3) :33—36

[2] 张耀谋,李世新.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征信,2009,(4) :82—84

[3] 于梦影.浅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J].现代商业,2010,(27) :19—21

[4] 邓红梅.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思考[J].才智,2009,(25):235

作者简介:彭轶男(1991.01—),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200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作者:彭轶男

个人信用体系思考管理论文 篇3:

建立农村个人信用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摘要]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缺少对农民个人有针对性的信息掌握。建立农村个人信用体系能提高政府和基层机构解决农民问题的效率,规范和促进交易,帮助农民融资,能给农民进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遇,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个人信用体系;新农村建设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民。8亿农民既是巨量劳动力的来源,长期推动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又蕴藏了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从供需两方面牵动着中国经济的神经。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再次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对于新农村的定义,中央文件概括为20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事关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要长期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既有赖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支持,又要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力量。从建设主体上来说,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一、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地方政府缺少对农民个人的有针对性的信息的掌握。地方政府对农村市场的改革、市场秩序的构建和调控需要有效的信息。根据信息的特性,经过筛选加工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的总体和区域的信息虽然有统计资料可考,但分析的角度少,模式固定,统计结果多为样本均值,难以再加工和转换,而对于诸如哪类的农民最贫困、哪类的农民更富足、哪类农民需要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等,政府缺乏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料。

2、农民在农村进行的交易不规范、不便捷,也缺少金融工具。(1)农民与企业、供销社、中介组织、经纪人的合作缺乏保障。在农村改革中,农村供销社、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把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缓解了小生产与大流通的矛盾,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农民增收。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例,全市中介组织资产总额达4亿多元,带动农民18万户,为农民实现收入7.6亿元;经纪人总数近2万人,带动农户13万户,为农民实现收入5.9亿元。但由于农民对其关联企业依赖性弱,在产品行情好时倾向于自销,滞销时则推给合作社或者企业,缺乏共赢意识。企业受法律约束不能违约,却又无法有效限制农民,因为以法律解决合同违约的成本很高。(2)农民寻求新的销售渠道没有有效的信誉证明。供销社兴建的大中型超市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经济增长点。苏果、佳美、天天惠等地方连锁超市的成功崛起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方便优雅的购物环境和高质低价的商品,同时利用其销售网络,大力销售农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为发展家庭工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对超市来说,零散的农户信息难以逐个辨认,订货的业务只能在熟悉的略具规模的业户中开展,接收其他业户的速度缓慢。同时,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本地的农业信息平台,农产品网上交易和网上展厅开始运行,如“黑土地信息网”等,利用网络的高时效、平等、覆盖面广等特点构筑了农产品交易市场,给供求双方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源。但网络这种虚拟空间不容易促成大额交易,网络平台不对买卖双方的信用负责,发生诸如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交易纠纷双方责任难以界定,只有农民尝试着交易,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对对方的信用承担风险。(3)农户小额贷款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2001年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推开,农民开始有了信用等级。款证以农户为单位发放,凭信用证,不需担保,在核定的信用贷款额度内随时办理贷款。信用等级为“优秀”的农户一次最多可申请3万元贷款,信用等级“较好”的农户一次最多可申请1万元贷款,信用等级“一般”的农户一次可申请5000元贷款。农信社对“信用户”每年进行年审。据银监会的统计,2005年第3季度末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占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60%,覆盖面很广。但由于地区差异及农户差异,三级分类不能满足农民对较大额度贷款的需求,反应亦不够灵活,现有的信贷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

3、农民进城发展没有平等的机遇。(1)农民进城发展没有合理的接纳平台。农村居民进城最关注的是经济问题。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农民难以与城市居民平等竞争,农民进城之初一般只能从非正规途径找到工作,工资经常被挤压或拖欠。然而户籍制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平衡城市与农村的调整,急于改变户籍制度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2)进城的农民缺乏道德归宿感。进城的农民在各地打工创业,目睹了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接受着新事物新观念。“一个农民观念的转变会影响全家人的变化,一亿多农民工观念的转变会带动一亿多家庭的变化,这种无声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他们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还是城市重要的生产力,但由于他们压力大,工作辛苦,也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离开家乡在外工作,周围的世界和他们鲜有感情交流,在城里他们可以不顾忌陌生人的眼光,有着没有根的放纵,道德约束失去效力,影响着周围环境的稳定和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农村个人信用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立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能提高政府和基层机构解决农民问题的效率。个人信用管理主要包括个人数据的征集、核实、分层、处理、形成报告、跟踪更新等过程和环节,它能根据需要建立信息更新渠道,生成针对性较强的分类报告。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除了可以收集农民个人的具体信息外,还能帮助政府预测农民对政策的反应,政府可以对信用好的农民加大支持力度,并且信用报告的成本在中长期是可收回的。

2、能规范和促进交易,帮助农民融资。个人信用体系将有效改善交易状况和帮助农民融资。“契约经济有两个支柱,一个是法律支柱,一个是信用支柱,对违法者动用法律力量,执法方式是暴力。对失信者动用信用体系的力量,执法人员是社会全体成员,执法方式是不交往。在信用体系下,企业能够选择拒绝与不守信用的农民签订合同,农民将认识到失信的严重性,自觉履行合同。农村经纪人也将减少由经济回扣等造成的不客观信息的提供。而企业可以有信心地增加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农民与企业配套协作,发展地方品牌。超市也可以根据农户信用程度给农户订单,扩大交易的数量和范围。对于网上交易,农民个人信用信息和信用号可以帮助买卖双方进行信用查询和验证,记录交易过程,既能促成大额交易,又积累了个人交易信用信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个人信用贷款有类似的性质。但个人信用管理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较专业,针对性强,对放贷额度计算细致,且信用等级生成速度快,能根据农户信用积累的

变化增加信贷额度,易于作放贷额度的主要参考依据。建立全国联网的农村个人信用体系也将促使恶意逃债者清偿债务。

3、能给农民进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遇,帮助其形成道德归宿。对于农民进城面对的不利竞争条件,个人信用体系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农民每年有规律的农产品买卖和贷款可以积累起很好的信用。对于信用历史好的人群,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同样可以得到大众的认同。在城市居民拥有个人信用信息之时,农村居民也应该享有平等的信用积累权利,如果只有空白的信息无异于失去了无形财富。个人信用也能帮助农民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获得比较稳定的工作和发展,并取得在城市的各类贷款。在农民落户城市方面,户籍是人口信息的载体,由于附加值不同对农民有了歧视。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了户籍上的信息和其他信息,信用值是个人积累起来的,不存在生来的不平等。在个人经济水平稳定下来时,更改户口也更加容易。建立农村的个人信用体系还有助于农民在城市形成其道德归宿,有利于在城农民形成公平的自我定位和合理的自我约束。对于积累了较高信用的农民,其信用在全国信用体系中都是有效的,在城市可以自行约束。对于其他人,由于失信会影响其在各地的发展,努力工作则会得到有关工作的良好的记录,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三、几点思考

央行的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启动,目前收录了4.86亿自然人的基础信息,为全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农村个人信用体系是全国个人信用体系的一部分,虽然目前只有部分农民小额信用贷款的信息被收录,但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信用具有金融的本质,在此之外还附加了激励监督的社会意义,重视运用这一新的机制,充分发挥和创新它的作用将能大大减少信息不完全和市场不完善带来的阻力,协助政府深入农村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血液。

在不断推进全国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的形势下,银监会在推进农信社改革时,应抓住契机将建立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列入规划,收集农村个人信用基础信息,整合信息收集渠道,为信息网络的建设做好准备。

由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方面的不同,在收集数据之前应由专业信用评级机构针对其特点做好准备和调查,确定必须的个人信息项目,并制定统一的数据口径,以便与城市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接轨。

责任编辑:纪国义

作者:黄 鹂

上一篇:报社实习工作总结优选下一篇:离退休处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