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可操作性问题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城乡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城乡规划推进了城乡基本工作的进行。我国城乡规划中遇到很多问题,影响了城乡规划的质量。城乡规划中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保障城乡规划的合理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城乡规划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乡规划可操作性问题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可操作性问题论文 篇1:

浅析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划编制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缺乏对实施机制研究,规划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等原因造成。要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可操作性,文章提出了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强化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引入公众参与,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等对策来提高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对策

1、引言

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编制出可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师极力追求的目标。但规划的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确效实施,也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创造促进其实施的环境条件。从规划师自身角度而言,如何从改进规划编制的方法出发,制定出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广泛反映社会意愿的规划,来加强规划的司操作性,是每一位规划从业人员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规划的本质。也揭示了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设实施,规划只有实施才能体现价值。不能实施的规划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同时,实施可以反馈规划中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的编制规划。然而,由于存在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与实施的脱节,规划成果成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规划的可操作性成为规划工作者的软肋。究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偏重对空间形态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

规划的实施分析需要实施机制的强力支撑,而实施机制往往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由于受传统“技术工具型”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偏重对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等“硬”规划技术的研究,而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不够。而一个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实施机制关系密切,如果规划编制不能与现行的实施机制有效衔接,规划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

2.2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使规划缺乏弹性

对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要求规划方案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然而,目前“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模式,使规划人员往往忽视对实施路径和建设时序的考虑。不能帮助实施者对规划实施的路径、时序做出较为明确和清晰的把握。现实情况稍微有点变化,规划就无法应对,导致规划应变性差,操作性不强。

2.3规划方案的唯一性,使规划缺乏科学性

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然而,目前规划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规划方案唯一性,把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向。最终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对规划的实施发展诉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条件分析不足,这使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也就降低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2.4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闭门造车。缺乏民意基础。

我国规划师往往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甚至受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视为技术官僚和技术精英。在内容上往往偏重在建设形态,空间形态的研究,缺乏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平衡的考虑。对规划受外部各种变化的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进程这一点,漠不关心。对民意诉求和社会各界其他的意见吸纳不够。使规划不能体现多元主体利益的要求和充分反映民意,缺少可操作性的基础。

2.5对实施主体认识的缺位,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

目前,规划阶段对实施问题研究的偏少,跟广大的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是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规划人员往往偏重与规划编制组织主体的沟通联系,在城乡规划领域内规划编制组织主体一般是规划建设部门,但是在现行的体制背景下,建设规划部门不是一个综合、全局的部门,她仅仅被赋予了一个专业部门的职权,只承担了规划实施一部分职能。这种工作方法导致规划与相当多的实施主体的沟通不足,在规划编制阶段没有充分暴露矛盾,揭示问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

3、提高城乡规划可操作性的对策与思路

3.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规划中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因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了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为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考虑。

3.2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公众参与是多元主体思想和观念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过程,为不同利益主体对话,协调乃至最终走向合作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公众参与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规划过程中的失误。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3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4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大了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挥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5强调成果表达方式易读性和规划管理的便利性

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具有易读性,提供方便性,可增强规划的公众参与性,加强规划管理的便利性,也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规划成果表达上从不同层次公众能看懂、读懂的角度,把规划的主要过程和规划设想表现在成果体系上,使规划从现状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规划的措施和方法一目了然。另外,也要强化规划与实施的互动,从实施过程中反馈问题,给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形成规划与实施的良性互动,增强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4、结语

规划实施是规划编制最终结果,而规划可操作性是推动实施的根本动力。随着城乡规划实践的深入,规划编制的类型越来越多,规划编制工作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做为一个城乡规划设计人员,责任感促使我们要从规划实施的角度来更多探讨规划的可操作性。把规划的可操作性作为主线贯彻规划编制的始终,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把握规律,寻找共性,服务社会,体现城乡规划应有的价值。

作者:尹华炳

城乡规划可操作性问题论文 篇2: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摘要】城乡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城乡规划推进了城乡基本工作的进行。我国城乡规划中遇到很多问题,影响了城乡规划的质量。城乡规划中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保障城乡规划的合理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城乡规划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解决措施

城乡规划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乡规划拉近了城乡之间的发展间距,实现了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不仅提高了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更是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规划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城乡规划中的问题,让城乡规划的内容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践。

1、城乡规划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本文结合现阶段城乡规划的案例,探讨城乡规划中常见的几点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1无法顺应民意

城乡规划时最主要的一项问题就是无法顺应民意,城乡规划中必须要体现民意,深入了解人们的需求,而实际城乡规划时没有考虑民意[1],城乡规划后并没有为人们带去便捷,产生了很多民怨,这就说明民意在城乡规划中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没有考虑民意,城乡规划就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城乡规划的项目也很难执行,缺少民意基础,致使城乡规划项目处于缓慢的建设状态中。

1.2规划缺乏弹性

城乡规划缺乏弹性这项问题主要是建设路径过于生硬,缺少一定的弹性,当城乡规划中有突发情况时很难有合适的应对方案。我国城乡规划时很多项目执行仓促,实际过程中缺乏弹性规划,静态的设计方案比较多,致使城乡规划方案很死板,无法应变未来城乡发展而产生的变化,最终致使城乡规划的方案缺乏执行力度。

1.3规划过于片面性

城乡规划的常见问题中,规划过于片面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城乡规划的实践要求高,如果规划过于片面性,就会致使城乡规划的设计和实际出现偏差,也就是城乡规划的硬规划突出,而软规划被忽视,长期以来城乡规划的概念不能正确的表达,也就会影响城乡规划的质量。城乡规划过于片面性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城乡规划中不能有片面的思想。

1.4主体之间缺少交流

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正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城乡规划区域中暴露出一项问题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缺少交流,致使城乡规划项目的执行力度偏低[2]。城乡规划项目参与的主体很多,比如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等,这些主体之间如果没有足够的交流,就会在城乡规划建设项目中引起矛盾问题,致使城乡规划缺中缺少了全局性和综合性。城乡规划并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多主体共同协作的项目,城乡规划中缺少主体交流,严重影响到城乡规划项目的质量。

2、城乡规划过程中的几点要求

本文对城乡规划提出了几点要求,目的是规范城乡规划的过程,帮助解决城乡规划中的问题。

2.1资源协调要求

城乡规划中的资源协调要求,致力于排除资源之间的应用矛盾,合理调整城乡之间不均匀的资源,保证所有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比如城乡规划区域中的旅游资源,要适当的增加旅游的范围,增加一些旅游设施,让城乡规划区域都能通过旅游提高经济水平。

2.2空间整合要求

城乡之间存在着空间差异,城市建设对空间利用较好,而乡镇相对来说空间利用率小,这时城乡建设时就要注重空间整合,更要注重城乡边缘位置的空间整合,避免城乡规划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利用城乡空间规划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2.3城镇整合要求

城镇整合要求能够让城乡规划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促使城乡的发展越来越好[3]。城镇整合要求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城乡的经济水平,改变城乡规划区域中的生产形式,利用城市带动乡镇经济发展,达到城乡协调统一的发展状态。城镇整合要求在城乡规划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以便提高城乡规划的水平。

3、城乡规划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针对城乡规划中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优化城乡规划的过程,强调城乡规划的实践价值。

3.1充分体现民意需求

城乡规划中要树立民意需求的意识,要充分体现出民意的需求。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則,城乡规划时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项目内,体现出多元主体的利益,防止城乡规划和民意之间产生矛盾,以此来提高城乡规划方案的编制水平和执行能力,以免城乡规划实践时出现意外情况。城乡规划时人们群众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全方位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同时做到以人为本在城乡规划中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优化城乡规划项目的应用。例如:城乡规划时项目单位可以组织民意大会,让人们自由发言,相关人员需记录下人们的意图,整理出来,把恰当的思想体现到城乡规划中,促进城乡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2合理组织弹性规划

城乡规划中要意识到弹性规划的重要性,调度周围的资源,让城乡规划具备动态化的特征。城乡规划不仅要适应城乡未来的发展,还要消除城乡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异,弹性规划在城乡建设中有着不能忽视的价值。我国城乡发展之间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合理采用弹性规划的方法,一来推进城乡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二来实现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城乡建设中的弹性规划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多方考虑城乡规划的路径,减少城乡规划过程中的临时波动,同时也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让城乡规划方案具备良好的可执行效果。

3.3多方位实行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片面性问题处理时提出了多方位城乡规划的方案,也就是在规定的城乡规划范围中组织多方位切入,重点考虑城乡规划中的不同元素,比如地理环境、人文特征、规划路线、经济商圈等,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城乡规划的设计方案中,实行多学科交叉规划,由此才能体现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让城乡规划具备科学性的优势[4]。城乡建设的多方位规划中,还要以实际情况为准设计目标,促使城乡规划方案越来越好,完善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

3.4组织统筹兼顾的规划方法

城乡规划中为了实现多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专门组织了统筹兼顾的规划方法,先要发挥城乡建设中规划部门的主导地位,再组织相关的部门参与到城乡规划的工作中,多个主体之间应该积极交流,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编制出具备执行能力的方案,加快城乡规划的发展速度。城乡规划时还要不断的探索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做到利益并重,促使规划方案能够满足城乡建设的需求。

结语:

城乡规划中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城乡的发展,很多城乡规划措施的实践能力很低,无法投入到具体的操作中,这就说明城乡规划问题对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影响很明显,因此本文分析了城乡规划中常见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在城乡规划时的几点目标,在此基础上落实解决城乡规划问题的措施,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明方忠.探讨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建材与装饰,2020(08):120-121.

[2]肖体丰.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28):135-136.

[3]张震.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6):162-163.

[4]邓军.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11):98.

作者:曹中华

城乡规划可操作性问题论文 篇3:

城乡规划及规划环评一体化探究

摘要:城乡规划作为我国规划体系内的核心规划,一经审批将引导城乡空间布局并为城乡建设等工作提供导向,其科学性及合理性关乎到城乡是否可实现协同发展。随着城乡规划的不断深入,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多规合一”为引领。在积极要求城乡整体统筹规划过程中,需合理分析资源环境要素自身地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乡规划环评仍存在部分困境和问题,应积极推行一体化城乡规划环评工作流程、制度,完善城乡规划环评的实施策略,最大限度发挥城乡环评在城乡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乡规划逐步提升至新的高度,具体实践中逐步强调资源环境基本要素在规划中的关键性作用和地位。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新兴规划理念不断兴起及应用,固城乡规划自身具备生态化取向的基本要求。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总指挥,在城乡多元化资源空间方面,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实际编制和落实关键目的在于,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城乡在复杂环境下稳健发展。

一、城乡规划环评概述

1、城乡规划环评内涵分析

规划环评主要是指针对城乡规划落实和贯彻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精准性评估,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动态化追踪的方法和制度。城乡规划环评基本着力点为,提高整个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从本质层面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环境保护措施落地,实现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基于整体实施程序分析,规划环评作为一种结构化、综合性的过程,用以评价规划及其方案的整体环境效应,充分依托评价手段和方法,将最终实际成果融入制定规划内,亦或提出相应的报告,促使可持续发展融入整个规划内。值得一提的是,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目标相统一,均为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强调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环评本质在于从资源环境方面注重对城乡规划内容的论证,从资源环境视角不断改善和优化规划,控制规划的资源环境风险,降低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影响,确保规划决策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2、实施城乡规划环评的价值分析

2.1有助于提升城乡规划编制科学性

城乡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正式编制过程中受规划技术等影响,对环境保护重要作用有待考虑。城乡规划环评可充分以环境视角为基准,实现环境和经济利益协调工作,以及长远战略利益和当下利益,保证整个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城乡规划环评充分借力规划编制过程,将城乡发展历程、区域内资源等为核心关注点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从资源环境视角层面为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等城乡发展整体框架中明晰并提供参考,形成更为科学、生态的规划方案。城乡规划方案基本明晰之后,规划环评可选取环境定量分析手段,精准性估测规划落地后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等变化主趋,分析城乡发展对敏感环境保护目标形成的干扰,提出更具操作性的保护措施。城乡固化环评公共参与制度可允许广大民众参与到城乡规划中,积极采纳民众建议,避免因对实际状况缺乏完整性、全面性的了解而产生规划质量缺陷。

2.2有助于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充分依托规划环评的相关城乡规划,将更具约束、制约力、环评结论等措施和动态化追踪评价计划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可减少城乡规划无序变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因短期利益忽视环境保护。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追踪评价的全面落地,可第一时间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为相关管理者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依据,同时跟踪最终评价结果可为规划修编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城乡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制度,更有助于最大限度解读规划,减少规划落地存在的障碍,显著提升整个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基本原则

为保证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需始终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全程互动原则。处于城乡规划编制阶段或启动规划阶段,需充分将规划环评介入其中,且应与整个正向规划方案编制、研究等形成良性互动。针对不同类型的规划而言,其自身作用不尽相同,编制规划过程中需始终遵循互动性原则,适当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②一致性原则。规划环评影响深度应与规划开展的程度、层次应始终保持统一性,进而将规划环评自身作用凸显。城乡规划内容最为凸显的特征是完整、详细,对规划环评工作进行深层次开展获取较佳的成效。③整体性原则。城乡规划正式编制过程中,整体性原则全面贯彻成效较佳,正常状况下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初级阶段,环评单位处于规划实施单位、发起单位配合下,对规划、政策以及项目实际状况做好收集汇总整理,且处于规划环评方案编制中系统性考量各方面因素。④科学性原则。科学、客观原则主要是指规划环评落实之后,需充分结合实际状况考量各类影响因素,为实际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2]。

三、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的建议和策略

为从本质层面发挥规划相关部门在城乡规划环评工作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凸显规划环评在城乡规划生态化中的关键作用,需充分结合实际状况,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推动城乡规划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工作进程。

1、建立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组织机制

从城乡规划环评组织机制本质层面分析,要求城乡规划组织相关单位正式委托相关规划编制工作时,需积极委托规划环评工作,规划编制小组应与规划环评小组同步成立。

2、推行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工作程序

一体化城乡规划环评工作程序,始终为城乡规划环评工作高效落地提供支持,其主要是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与规划环评整个环节进行融合,核心目的在于环评初期便介入,始终贯穿于整个城乡规划编制和落实中。处于城乡规划编制阶段,应保证评价人员与规划人员做好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对规划各环节、方案做好环境可行性质量把控,同时充分汲取其他学科相关技术及防范,促使城乡规划满足基本发展原则及要求。规划环评成果呈现方式,不仅拘泥于整个规划外的环评文件,而且应最大限度表达规划编制过程中,综合性考量环境基本要素,如何高效化将环境保护实际内容充分融入规划内容中。同时,规划正式落地之后,需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的追踪评价工作,充分结合实际状况做好环境监察和审核,从源头保证城乡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3、完善一体化的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制度

我国当下规划环评制度十分明晰,规划环评意见的采纳与审批一定程度取决于规划部门,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制度一定程度决定规划环评是否真正发挥自身优势及作用的大小。当下我国城乡规划审批管理结合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政府分级审批制度,但其中审批内容多拘泥于最终实际规划成果方面。

4、开展多层次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试点

我国城乡规划涵盖内容较多,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及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又可精细化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形成多层次的规划体系。

结束语

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的一体化实施,不仅可从本质层面解决当下城乡规划环评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可提高整个城乡规划生态化、科学化,更有助于推动城乡规划的落实和管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乡规划和规划环评工作实施中仍存在部分不足,需深究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凸显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自身价值,促使城乡规划更具可靠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席悦,包存宽.基于"自觉——响应"的城乡规划环评创新路径研究[J].城乡规划,2019(2):13.

[2] 王泽朝.浅谈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1,4(4):88-89.

作者:何育欣

上一篇:高一学生一二九主题演讲稿下一篇:竟选班长演讲稿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