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规划论文(精选8篇)
城市周边水资源规划和水文化的探索实践 作者:程祥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水环境是自然环境一个因子,是城市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造成的水因子的总和,清洁、充满生机的水面是城市的灵气、活力所在。本文通过对城市周边水资源坏境的分析,从当今城市生态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缺乏对水资源和水文化建设的重视等问题出发。本文强调水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水文化建设,是要还城市生态美,达到返璞归真的目的。
关键词:水文化建设;水资源;现代化城市;保护
1现代城市化建设——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城市化进程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和规模扩张,城市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工业郊区化的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水体环境造成十分大的压力。城市化过程最突出的特征是人口,产业,物业向城市集中,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密度增大,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如土地利用性质改变,建筑物数量增加等状况。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多使得区域水的需求量增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多,出现水质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此外,工业的发展增加大气污染的强度,各类污染物通过酸雨、干湿降尘等方式进入水体,导致区域水质恶化。景观格局的变化集中地表现为自然,农业用地减少建筑公告设施用地的极具增加,城市道路及地下水管网建设使的区域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直接改变了当地的雨洪径流形成条件,直接导致区域旱涝灾害增强,间接影响水质状况和水资源安全。城市化过程对水的时空分布,水分循环及水的理化性质、水环境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反映到水环境安全问题上就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和水灾害频发等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量迅速增加。许多地区的城市供水日趋紧张,供水不足已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城市周边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一部分与城市用水与城市水资源的关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用水量远小于城市水资源量;第二阶段,城市水资源量与城市用水量趋于平衡;第三阶段,城市水资源量小于城市用水量。而且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都处于第三阶段。
2城市周边水资源——改变
目前,我国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特别是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的60%的我国沿海地带和海岛地区,缺水数量占到全国缺水总量的1/3以上,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据专家预测,沿海城市的用水量年增长率在1998~2007年间为4.5%~6.5%,在2010~2015年将是1998年的2倍,缺水状况将进一步恶
化。以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级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天津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每年153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6.9%,已经严重制约了滨海新区的发展。
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的繁荣源于水,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受制于水,中国历代的城市建设都非常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水文化建设不仅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对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会日益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对水文化引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足;水利法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水文化研究与解决中国现实水问题结合不够紧密;水文化的传播还不够广泛深入;水文化建设的成果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水问题,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期待,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以水利实践为载体,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需要;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水利部门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增强人们幸福感的需要。为此,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水文化建设。
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注重水资源规划和水文化的挖掘的先例。七朝古都——开封,位于京杭运河的北端,鼎盛时期为北宋都城东京,是北宋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北宋东京有河4条,桥梁32座,水中舟楫相接,颇有江南水乡景色。汴京八景中之金池夜雨,洲桥明月,汴水秋声,隋提烟柳等景色均与水有关,至今市区中仍保存有大片河湖水面,包括著名的潘、杨二湖,包公湖等,有北方水城的美名。清中叶黄河水困开封达8个月之久,运河淤塞,终于衰败。《清明上河图》所绘出的汴河美景荡然无存,惟令人神伤了。黄河曾给予它灿烂的文化,也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它——曾经那样繁华的东京城。甚至于历代地方官到任后首先要讲的也是劝农桑、兴水利,魏晋洛阳合理建设水利工程,使谷水将漕运、生活水源、灌溉、绿化、养殖等功能综合利用后流入洛水,为古代水资源开发建设的成功典范。水利工程是古代官员政绩的重要表现。
3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城市都非常重视水资源规划工作,拟通过建设一批人工湖、拓宽河道宽度或恢复自然河道等方式来增加水面和改善生态景观调节局地小气候,达到提高人体舒适度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还要提倡节水型文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起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自城乡一体化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梳理城市水系脉络,挖掘水文化景观,保护现有自然形式的河流,对城区范围内污染水体进行治理,建设符合地方山水格局的滨水绿地体系,并将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形成城水和谐、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水文水资源研究能够我们提供大量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防洪抗旱等水利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水文水资源研究的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组成部分, 水文水资源研究能够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方面处于初级阶段, 基础差、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和共享能力薄弱等问题, 需要我们水文工作人员继续努力。
1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水文水资源研究, 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被利用, 使得我国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疆域面积大, 水文水资源处的环境往往很复杂, 给我们对水文水资源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阻碍了水文水资源研究建设。
1.1 经费不足, 基础差
虽然我国这些年加大了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经费, 但是对水文水资源研究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工程, 在加上我国在水文水资源的研究起点低, 基础差, 技术相对落后, 相对研究进度就会缓慢。对水文水资源研究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相对的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一些偏门的研究投入就更加少或者没有人研究。研究设备不足, 一些偏远地区对水文数据采集还完全通过人工来完成, 造成数据采集错误率偏高。
1.2 水资源匮乏,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低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淡水比较不足国家, 东西南北分布差异较大。现阶段对节水制度和技术都比较落后, 人们对于水资源保护观念差等。而水利管理部门只是总的对通过水量进行监控管理, 在缺少了水文水资源研究技术和用水制度的保障前提下, 这一管理模式不起到任何作用。而一些非传统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往往随意排放, 特别是一些生活污水随意的排放还会造成传统水资源的污染。
1.3 水资源破坏严重, 数据信息严重不足
随着我工业化进程加快, 经济快速的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给我们生活环境生态带来了破坏, 水资源同样也不可幸免, 生活污水, 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差, 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跟不上破坏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加强宣传力度, 使人们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求执法部门对乱排偷排现象加大执法力度, 增加污水处理设备。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水文数据来支撑的, 在我国水文数据信息化还比较落后, 大量重要的水文数据很难查询。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水文数据信息化工程的建设, 收集全国各个地域水文水资源数据进行储存, 建立全国水文水资源数据库,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水文水资源研究提供保障和服务。
2 可持续发展的水文水资源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 可持续发展进入国家科技攻关的主要课题, 可持续的水文水资源研究就是对科学的对水文环境、水资源水灾害的数据进行积累整理, 建立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的信息数据库, 实现水文水资源数据信息共享, 推动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发展和技术进步。现阶段我国在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的技术的帮助下, 能够对一些简单数据文件进行上传、管理和储藏, 提高了我国水利管理的能力。基本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 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文水资源数据信息共享总体而言, 还有待提高。需要我们在以下问题上进行改进。
2.1 建立完善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各地的水利部门研究的项目不同, 研究资金来源不同和研究的技术水平差异, 开发出了不同的应用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因为应用环境等问题, 分别保存在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不同部门, 缺乏统一的管理。国家缺乏科研数据有效交汇、共享管理的制度, 大部分水利数据信息分别保存在不同的专家、部门和科研单位等手中, 不同单位和个人共同分享很困难。没有建立信息共享的政策法规, 就无法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增值性, 国家信息资源单位不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性不够。在加上水利信息资源一般都涉及的知识产权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来平衡非盈利科研单位、教育和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2.2 建立标准化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技术
标准化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技术有利于我们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方便我们的使用。现阶段我国没有规范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共享标准, 以建的数据库标准也有不同, 使用性较差, 甚至有些数据库只有少数人能看懂。多数数据库无法判断其价值。在数据库储存方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出现大量的重复矛盾的数据。有些数据库内容单一, 数据不健全, 难以调取和分享等。现阶段我国地方建立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库很难给我国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为实现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建设的可持续性, 需要我们在数据采集、处理、上传、储存和服务等环节采用统一的标准, 保障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持续发展。
2.3 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
水文水质源信息共享就意味着需要把自己利益拿出来免费分享给大家, 不但损失的自己的经济利益, 还有可能别人超越, 失去竞争价值。往往意识不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对社会和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 缺乏奉献精神。事实上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信息, 使我们信息活动渠道更加宽广, 推动行业的快速进步, 也同时推动着个人进步, 使我们的水文水质源信息可持续发展拥有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 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分享平台技术还不够成熟。共享平台搭建不够完善, 服务系统也不健全, 造成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分享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许多水文水资源研究人员不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信息和如何分享研究的资源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建设完善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和构建健全的信息服务体系。
3 利用现代科学对水文水资源研究提供服务
现代科学给我国水利建设带来的便利, 在防洪抗旱、水污染处理和水文水资源研究等领域帮助我们取得不少胜利。我国依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网路环境为基础, 以元数据为核心建立了标准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水文水资源共享网站”。实现了水文人多年梦想—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免费查询、上传和发布水文水资源信息的网络服务, 同时还能够给我们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和图像处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帮助我们实现水文水资源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大量的软件和硬件。科学技术还在不断的进步, 只要我们很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就会帮助我们建设更加标准完善的信息平台, 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防洪指挥和水利规划等水利工程带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节俭。
4 结语
水文水资源研究是我国水利建设的基础, 为我国水利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目前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为我国水利建设提供一些可靠的保障。但是我们要明白我国的现代化水文水资源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水文工作人员去探索, 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投入, 在现代科技帮助下才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利工程也在不断的快速建设当中。水利的建设离不开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当今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 但当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通描述了我国当前水文水资源的现状、可持续发展的水文水资源数据信息建设和利用现代科技加快水文水资源研究进度。为我国水利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利建设
参考文献
[1]康健, 包化国, 孙崇倍, 李权.对水文水资源的探析[J].科技资讯, 2012, (11) :133.
[2]朱星明.张行南.白婧怡.水利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理论的应用探讨[J].水利学报, 2005, 36 (8) :946-949.
【关键词】地下水;地表水;水污染;暴雨洪水;水资源保护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26-690
【Abstract】By Xingtai City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ar, due to the watershed topography, basin shape and drainage area, watershed vege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 the outcome, whether it is surface water Xingtai City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r during the allocation, there is a large regional and regional.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se variations and grasp the variation of the rational use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ha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Groundwater;Surface water;Pollution;Storm flood;Water conservation
1. 流域概况
(1)邢台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东经113°45′~115°50′和北纬36°45′~37°48′之间。西靠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毗邻,北与石家庄、衡水两市搭界,南与邯郸市相连。区域东西长约185Km,南北宽约80Km,其状略呈马鞍形,面积1245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
(2)流域内共有行洪排沥河道20条,自北向南分布有洨河、北沙河、午河、泜河、李阳河、小马河、白马河、牛尾河、七里~顺水河、沙河~南澧河、沙洺河、留垒河、滏阳河共13条大小河流,分别汇入大陆泽和宁晋泊。这些河道除留垒河外,均发源于西部山区,上游支沟源头繁多,流域形状多呈扇形,且多为季节性河道,平时基流很少,甚至干涸,汛期洪水暴发,河水陡涨陡落,历时很短。因源短流急,洪水汇集较快,各河进入平原后,坡度变缓,泥沙淤积,河道宽浅,深槽狭小。河流总趋势为西南~东北,流入衡水市。
(3)我市建成水文站10处、水位站3处、蒸发站18处、水环境监测站60处、悬移质泥沙站8处、雨量站86处、地下水位站123处,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水文站网。
2. 气象水文
2.1 气象。
(1)本市地处半湿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团控制,多西北风,寒冷干燥;春季经常受蒙古大陆性气团影响,多风沙且干旱少雨;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及太行山地形影响,炎热多雨,且易暴雨成灾;秋季为夏冬的过渡季节,一般年份降水稀少,秋高气爽。
(2)年平均气温西部山丘区为11.7℃,东部平原为12.9℃,极端最高气温42.7℃(1968年6月11日),极端最低温度-24.8℃(1972年1月26日)。日照时数一般为2600小时,日照率59%,年总辐射113~119千卡/厘米2。无霜期180~220天,日照资源丰富。
(3)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25.1mm,降水总量为65.41亿m3.降水量区域分布不均,西部山区594.5mm,并有禅房、獐獏600~700mm的两个多雨区,东部平原区497.5mm,新河、宁晋一带则不足5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全市年面降水量最大最小之比为4.2倍;单站年降水量最大最小之比,山区一般在5~9倍,平原一般在3~6倍之间。降水量年内分配集中,全年降水量的75~80%形成于6~9月的汛期,而汛期的降雨又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2.2 降水。
由1956~2000年降水量同步系列资料计算结果得知,邢台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25.1mm。其中,山区年降水量594.5mm,平原497.5mm。全市保证率20%、50%、75%、95%的降水量分别为656.4mm、498.8mm、399.1mm和299.3mm。
2.3 蒸发。
全市多年面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161.1mm,其中山区1045.8mm,平原区1182.7mm。西部山区900~1100mm,丘陵区略大于1100mm,平原区1100~1300mm,其中巨鹿、平乡、南宫一带为大于1200mm的高值区。干旱指数:山丘区1.5~2.0,平原区大于2.0,平乡、南宫新河一带则达到2.6~2.8。蒸发量年内分配:夏季37.3%,春季36.1%,秋季18%,冬季8.6%。
3. 流域径流
(1)全市多年平均年径流深43.6mm,年径流量5.43亿m3。其时空分布与降水相似,但变化更为突出。年径流深变差系数Cv的地区分布情况,大致是由滏西平原区向两侧逐渐递减。高值区出现在滏西平原区,Cv值在2.0以上;低值区出现在滏阳河山区Cv值在0.6~0.8之间,其它地区Cv值在0.8~2.0之间。
(2)径流年内分配的特点与降水年内变化的规律相似,但由于下垫面因素的影响,使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雨又有所不同。发源于山区的河流的全年连续最大四个月水量一般出现在7~10月,由于各河径流的补给形式和流域调蓄能力的差异,使各河水量的集中程度有所不同,一般为70~80%,其汛期的水量(6~9月)可占全年水量的70%左右,一些源短流急、植被较差的小河,汛期水量可占全年水量的80%左右,如西台峪占81.1%。发源于平原地区的河流,径流多集中在7~8两个月以内,其径流主要来源于汛期较大降雨,全年水量几乎全部产生于汛期的几场甚至一两场暴雨,非汛期一般没有径流,故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比降雨的年内分配更为集中。
(3)径流的多年变化规律受降水的多年变化规律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际变化程度比降水更为剧烈,有相当一部分河流枯水年份产流量很少甚至不产流,因此其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比值很大。从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来看,路罗川为33.1倍、泜河西台峪站为88.7倍。全市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083。山区和平原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分别为0.21、0.021。
(4)流域内暴雨洪水暴涨暴落,枯季径流几乎为0。建国以来发生了“63.8”暴雨洪水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63.8”暴雨洪水情况见表1
4. 流域地下水
4.1 地下水位的年内变化,主要受降水和开采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每年均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1)水位下降期,多自3月以后开始下降,5~7月为低水位区,最低水位出现在6月底7月初,这期间降水稀少,农田灌溉频繁,开采量远远大于补给量,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较快。(2)水位回升期,7月份进入雨季,降雨补给集中,灌溉减少,水位开始回升,上升速度一般也较快。(3)相对稳定期,10月份,由于开采量增加,降水减少,水位上升速度变缓或略有下降。
4.2 由于长期过量开发利用地下水,邢台市平原区平均地下水位埋深由1980年的7.13m,发展到2000年的18.79m,平均年下降速率0.56m/a。1980年以来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变化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0年,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率为0.38m/a,第二阶段1991年~1996年,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0.62m/a,第三阶段1997~2000年,地下水位下降速率0.36m/a。太行山前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大于全市平原区,1980年至2000年,平均下降速率为0.87m/a,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下降1.01m/a。至2000年邢台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已达590 Km2(埋深>30m),漏斗中心水位埋深52.1m。
5. 流域水质状况
(1)通过对邢台市入河排污口进行调查、分析、计算、评价,氨氮入河量最大的依次是:牛尾河、占总入河量的51.33%,滏阳河占总入河量的25.01%,泜河占总入河量的13.68%,南澧河占总入河量5.60%。COD入河量最大的依次为:牛尾河占总量的38.57%,南澧河占总量的30.72%,滏阳河入河量占总量的18.56%,午河占总入河量的3.32%。氰化物入河量最大的
依次为:牛尾河占总量的43.42%,泜河占总量的30.34%,七里河占总量的22.98%。挥发酚入河量最大的依次为:牛尾河占总量的39.26%,南澧河占总量的39.10%,滏阳河占总量的9.00%。硫化物入河量最大的依次为:南澧河占总数的37.42%,牛尾河占总数的22.82%,七里河占总数的9.58%,滏阳河占总数的8.57%[2]。
(2)污染物入河量最大的情况是:氨氮入河量邢台市区占邢台市的46.43%;COD入河量最大的南和县占全市总量的30.72%;氰化物入河量最大的邢台市区占全市总量的44.4%;挥发酚入河量最大的南和县占全市入河总量的40%;硫化物入河量最大的是南和县占全市入河总量的37.35%。
6. 结语
通过对邢台市的水文气象、降水、径流、地下水和水质分析,阐明了本市的基本水文特性以及变化规律。
(1)针对暴雨洪水的突发性和峰高量大的特点,应进一步加强防洪排涝的工程硬件建设和暴雨洪水测报、预报软件建设。
(2)针对本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客观事实,按照“全面节流、多方开源、厉行保护、强化管理、优化配置”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针,在开源、节流、保护和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宏观策略和具体措施。
(3)针对水污染严重,环保和水利部门要加大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制定保护目标和保护方案,严格按确定纳污总量限制排污,把污水排放控制在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3]。
参考文献
[1] 陈望和.河北地下水[M].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9.
[2] 乔光建,张均玲.邢台地下水环境现状和保护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3(1):52~54.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气候气象学、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水环境化学、水环境保护、水务管理、灌溉排水工程学、水利工程概论等。
◆就业方向:能运用所学知识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地矿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的勘察、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水文监测;水资源;监测技术;对策分析
引言
针对水资源的监测工作是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最基础的工作。文章对江西省水资源监测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水资源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全省全面展开水资源监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全省进一步的实施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能够明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如何能够实现现代社会中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江西省水资源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
1水文监测的特点
水文监测工作与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洪、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水文监测工作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水文监测具有以下特点。
1.1水文监测系统的实时性比较强
水文监测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监测数据的在线实时传输,而且利用水文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的数据采集与传输。
1.2水文监测系统的可靠性比较高
水文监测系统在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这样就能充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即使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因为设备以及网络等原因的数据丢失,在后期也能有对应的措施进行数据的召测。
1.3水文监测系统的监测范围较广
水文监测的主要对象是河流,因此在进行水文监测的时候,实际的监测点分布范围非常广,而且在一些山区以及乡镇中都有比较广泛的分布。
2江西省水文水资源监测的现状及出现的一些问题
2.1江西省水文水资源监测现状分析
江西省在全省开展了“大水文”管理理念,积极进行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在实际的水资源监测过程中充分扩大了水资源的监测范围,并将水资源的监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在水资源监测工作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到2016年底,全省水文站网已发展到水文站223处,水位站523处,雨量站2899处,其中基本雨量站1072处,中小河流雨量站344处,山洪灾害雨量站1483处;蒸发站44处以及水质监测等站点。
2.2江西省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一些问题
江西省实际水文监测工作的基础比较差,但是实际的监测要求又比较高,检测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水文监测范围有待完善
目前全省范围内的水文监测站,覆盖的区域还不全面,还没有实现针对省划水功能区以及一些比较重要的县市区域水域的水文监测覆盖,因此针对水资源监测以及信息采集就出现了不完整的现象,实际对行政区内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水量平衡以及分配很难实现有效控制,因此也满足不了实际的水文水资源评价需求。地下水的监测网设置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整体的地下水监测网布局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整体的地下水监督控制也不到位;而且实际的监测井设置的密度也没有达到实际的需求,这样就无法实现对地下水污染程度以及污染范围的监测,地下水的水质评价也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2.4水文监测技术有待提升
江西省对水文生态资源的监测方面起步比较晚,因此在监测站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监测覆盖范围不足,实际水文水资源的监测项目也比较少,而且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全省的专业检测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实际的监测经验也比较少,对特体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也比较弱。另外由于在水文水资源的监测过程中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支撑,实际使用的信息化处理手段比较落后,这就导致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信息处理、存储、分析等环节不能够保证时效性,因此就不能满足实际水文水资源监测以及发布的需求。
2.5水资源检测能力不足
江西省对水文水资源的监测数据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将水利部门采集的相关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作为政府部门进行考核的实际依据,但是这项规定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没有很好明确出责任的实际主体,导致在实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中,监测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水文水资源的监测工作也很难开展。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江西省经济不断进步,一些相关的水文监测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完善,但是由于江西省在水文水资源前期监测中落后比较多的原因,省域内的很多水文监测站设备仍然比较落后,水文资源的信息采集的手段也比较落后,而且实际监测数据的传输缺乏时效性,这样就无法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关的调整措施。
3水文水资源监测对策分析
江西省整体的水资源比较丰沛,但是因为实际的开发、调配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且实际的水资源污染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要加强对“三大”水文资源问题的研究,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监测工作发展措施。
3.1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首先要对水文监测系统进行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从省、市区(鄱阳湖)、基层战队的立体水文监测系统,并针对水文监测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加强对地方水文监测机构的管理,要根据地方地域水文资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水文监测系统的管理,将具体的监测责任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江西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在各个地区的落实。与此同时,还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政府部门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持。
3.2提高水资源监测信息化水平
面对江西省水文水资源监测信息化水平落后的现状,依据江西省现有的水文水资源的在线监测能力以及实际的信息传输能力,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其容纳省、市、县3级的立体监测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并以此来推动全省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设。并根据实际的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支撑保障类业务管理等5项具体的水文监测管理要求,构建江西省的整体监测系统,要在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上同时实现监测信息的发展、水文水资源的实时监测、水资源的应急处理、指挥决策等几个主要的功能。
3.3丰富水资源监测内容
依照江西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并结合江西省实际的水文情况,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重点,将行政区域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进行扩充,并配备完善的监测设备,不断扩充实际的水文监测内容。
4结语
水文水资源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要想实时了解水文水资源的状况,就要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的建立,这样才能对具体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为以后的监测工作起到指导帮助作用,从而更好地提升监测质量,发挥水文水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一、资质内容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以下5项工作。为便于管理,根据承担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列相应内容:
(一)水文水资源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二)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测预报、地下水预测预报。
(三)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传输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设计与实施。
(四)水文分析与计算。
(五)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二、资质标准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为甲、乙两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
1、资历和信誉
a、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b、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是行业的骨干单位。
c、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享有多年良好的信誉。
2、技术力量
在岗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35人以上,其中至少有10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文水资源状况,按水文水资源专业配套法规、标准和规范,能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个大江大河流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全部或单项业务,并满足以下技
术条件:
(1)水文水资源监测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业务的单位应具备工作需要的国家基本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承担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从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业务的单位能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相应业务,取得较好成绩。
b、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13人。
c、配备有相应业务必要、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仪器和技术装备。
(2)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承担编制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相应的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方
案。
b、从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10人。c、配备有相应业务必要、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技术装备。(3)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能独立进行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b、从事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6人。c、配备有必要、先进、实用的水文测报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装备。
(4)水文分析与计算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从事水文分析与计算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7人。(5)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从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7人。
(二)乙级
1、资历和信誉
a、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b、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5年以上。c、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享有多年良好的信誉。
2、技术力量
在岗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25人以上,其中至少有5名技术骨干(含高级技术职称和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20年以上有丰富实践经验者),熟悉和掌握区域水文水资源状况,按水文水资源专业配套法规、标准和规范,能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地区(市、自治州、盟)和一个中等水系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全部或单项业务,并满足以下技术条件:(1)水文水资源监测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业务的单位应具备工作需要的国家基本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承担中等水系或地区(市、州、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从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业务的单位能承担中等水系或地区(市、州、盟)相应业务,取得较好成绩。b、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5人。
c、配备有相应业务必要、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仪器和技术装备。
(2)具有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业务范围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承担编制中等水系或地区(市、州、盟)范围内的相应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
方案。
b、从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3人。
c、配备有相应业务必要、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技术装备。(3)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能独立进行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b、从事水文测报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3人。c、配备有必要、先进、实用的水文测报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装备。(4)水文分析与计算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从事水文分析与计算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3人。(5)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保障水资源走上可持续利用轨道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河湖治理、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等工作, 均需要通过水文水资源领域来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 在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类剧烈的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挑战的背景中, 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也就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使命。
1 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的水环境、干旱、洪涝等实时监测的设备、技术以及水文的预测预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加入其他学科的优势, 来提高水文的信息预见能力, 从而提高水环境变化、抗旱、防汛的预报预测水平;在水文预报领域也应当积极拓展, 提高动态监测信息的获取能力。
1.2 水文水资源的实验研究和技术理论较薄弱。
当前的研究不仅很少涉及到全球尺度上的水文问题, 而且区域性的水文研究也不均衡。生态水文研究才刚刚起步;森林、寒区和干旱区的水文研究也非常薄弱;在变化环境中的水文水资源的分析计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野外长期科学实验观测与水文监测仍待加强。
1.3 水文的基本信息共享也有待加强。
我国在水文的基础信息平台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 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信息交换共享的水平都有待改善与提高。而且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当前水文的基础信息获取能力已经极大地限制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4 对于一些有利于改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都较为缓慢。
因此应当对于生态修复、新型污水处理等高新技术应加强力度;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应急监测与预警的工作, 从而为水环境保护和饮水安全提供及时的信息。
2 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应用
2.1 现代水文预报预测技术
现代文预报预测技术的核心就在于提高水文预报预测的预见能力, 从而为抗旱防洪减灾更好地服务。所以应当加强气象与水文相耦合的预报预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并推进定量的气象数值预报预测产品在水文领域中的应用, 尤其是提高水环境变化、抗旱、防汛的预报预测水平;并加强对短中期台风暴潮、水雨情、天气的预报预测工作。这些推广技术包括了气象与水文相耦合的对降雨径流长中期的预报技术、结合定量的气象数值预报预测产品、基于新途径和新技术的水文预报预测技术、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天气雷达测雨信息源的实时的洪水预报预测技术。
2.2 水文信息的监测、传输技术
必须推广具有较高效率、操作方便和高灵敏度的水质、旱情、水雨情等实时监测与预警的技术和设备, 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抗旱防洪减灾目标的要求。这些推广技术包括了新型、高灵敏度的水文信息的监测传感器、远程传输、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与设备、地下水温度和水位等自动监测的技术与设备、河湖水质的红线自动监测的技术与设备、依靠卫星遥感信息进行大范围的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分析技术与设备等。
2.3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度技术
对于流域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文质就是以统筹解决生态安全、供水安全与防洪安全目标等的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因此应当建立和推广将总量控制来作为核心的统一调度的流域水资源技术体系, 从而实现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调度跨越到跨流域或全流域多水源 (过境水、地下水、地表水) 的统一配置和调度技术。这些推广技术包括了跨流域生态改善与应急输水监测技术、流域工程体系中多目标联合调控的技术、区域地下水的修复与保护技术研究、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地下水数值的模拟及其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2.4 愚劣自然条件中的水文测报技术
还应当建设适应高寒缺氧的无人区、高山峡谷等环境的自动的水文测报站, 因此要开发和推广能够在恶劣自然条件中适用的水文测报的技术。尤其是近年来我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 迫切需要对适用于突发水事件或重大自然灾害地区和条件复杂下 (山洪、地震、堰塞湖、泥石流) 、环境恶劣的水文应急监测的自动测报装置的推广, 从而为调度和决策部门等的指挥调度和应急决策服务。这些推广技术包括了基于卫星遥感等方法的湖泊容积与水库库容等测量技术、恶劣的自然条件中水文测报的技术、重大自然灾害、中水文应急监测的自动测报设备和技术等。
2.5 水生态环境改良与水环境治理技术
新型水生态环境的改良与水环境的治理技术及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污染的问题, 并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从而改善改良生态环境。比如生态修复、新型污水处理的技术.另外还包括了微生物的应用技术、各类生物膜的应用技术、底栖动物及水生植物重建的技术等。从宏观上来看, 还包括了富营养化水体的水上种植的技术、城市乡镇河网的多功能疏浚技术和设备、大型渠道的清污技术、控制水库的富营养化生物的操纵技术和淤泥固化的技术等。
3 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发展趋势
在强烈的社会实践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 水文水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将进一步深化, 其研究领域和研究尺度不断扩大, 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将进一步提高, 服务于水利和相关行业生产实践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水文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趋势是:
3.1 水文信息的采集和监测能力将不断提高。
地面水文信息采集监测站点与气象雷达和遥感卫星等将形成立体观测信息网络, 大大提高对整体水文事件特别是极端水文事件的分析、监测和预警能力。
3.2 大尺度以及环境变迁影响下水文研究工作的开展。
不仅研究陆面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量的转换机制, 而且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等更先进的空间观测手段研究陆面一海洋一大气界面上的水分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3.3 跨学科的综合和交叉。
水文水资源与地球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的交叉性不断加强, 将促进实现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与经济高速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4 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核技术、地球观测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等在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各个领域中融合渗透, 使得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方法出现突破性进展。
4 结语
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 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科技研究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基础理论和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水利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撑和技术服务作用。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领域科技研究将面对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课题, 面临更高的要求, 同时, 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为水文水资源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科技研究将适应发展的需求, 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 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很焦点的话题, 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发展现状, 对其推广应用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技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银堂, 田庆奇, 袁小勇.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分析及推广应用, 2010 (11) .[1]王银堂, 田庆奇, 袁小勇.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分析及推广应用, 2010 (11) .
[2]徐明殊, 杨洋, 王海荣.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初探, 2010 (09) .[2]徐明殊, 杨洋, 王海荣.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初探, 2010 (09)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当前气候变化越来越恶劣,这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候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基于这些方面的影响来说,很多都是不良的影响,比如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就存在着较大的威胁性,甚至很多时候危及着人员的生命安全,必须要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尽可能的把这种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1、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表现
针对当前气候变化过程中对水文水资源造成的影响来看,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海平面的上升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影响问题,该问题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随着气候变化中温度的不断升高,南极冰川以及一些高山积雪的融化越来越多,进而越来越多的水流入大海,导致其海平面不断升高,并且在很多地方导致了海水扩张问题的出现,陆地面积减少;
(2)其次,暴雨数量的增加也是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形成的原因就本质来看也和温度的升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随着全球温度的不断升高,水循环的速度越来越快,进而导致在大气中蕴含的水分越来越多,很容易形成较大的暴雨,而暴雨的出现又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出现,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农作物的生长;
(3)最后,降雨量的差异越来越大也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表现,这一点在我国表现的最为明显,针对近期我国各地区降雨量的调查研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判来说,各个地区的降水量发展差异比较明显,比如以西部地区为例,虽然说整个西部地区的总降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内部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南和西北的降雨量越来越少,导致这些地区的干旱程度越来越明显,进而危及到人们的正常用水和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理,其它地区的降雨量变化夜会对于该地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威胁。
2、控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分析和预测
要想切实控制好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的不良影响,尽可能减少危害的出现,就应该加强相应的分析和预测,准确把握其影响的详细状况,进而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就当前的工作现状来看,其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三种:(1)影响评价方法,该方法的应用主要就是针对气温、降水等变化进行全面的调查,然后针对这一变化趋势来分析径流、供水的受影响状况,并且针对这一状况来把握其影响后果,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2)情境生成技术,该方法的应用主要就是针对当前气候现状及其最近一段时间的变化状况,结合能够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些额外因素来针对未来的气候变化状况进行合理的预测,生成未来气候的情景,进而便可以针对这一情景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问题和灾害进行提前预判,并且制定出可行性较高的处理措施;(3)水文模拟技术,该方法的使用主要就是借助于相应的水文模型来实现对于相关水文信息的预测和分析,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针对具体的水文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做出合理的预测,就当前的应用现状来看,其最为常用的水文模型主要有经验统计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三类。
2.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当前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来看,其不良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导致很多地区的降雨量减少,进而影响其供水量的满足,导致缺水问题的出现,而这一缺水问题的产生最为主要的一个控制措施就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进而环节缺水现状,具体来说,其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首先,必须要加强水资源使用者的节水意识,提高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避免在水资源使用中出现浪费问题,主张水资源的综合运用,切实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2)其次,加强对于水资源的调度,针对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问题进行有效地调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地区的迫切性,降低不良影响的危害;(3)最后,还应该从具体的技术层面入手,着重加强对于节水技术的研究,比如对于节水器具的优化升级就能够达到较好的节水效果,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加强水旱灾害的防治
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水文水资源不良影响所导致的水旱灾害来说,重点加强相应的防治和管理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举措,尤其是针对于水旱灾害的不良威胁来说,这种防治措施采纳的重要性更为突显,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对于水旱灾害的防治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点:(1)充分运用水库和水利设施,提高这些设施的利用效率,针对水资源的变化来合理的调节水量,进而就能够对于水旱灾害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尽可能的缓解危害的严重性;(2)另外,对于水旱灾害的防治重点在事前控制上,即能够及时发现水旱灾害问题的出现,并且最及时的针对相应的水旱灾害制定合理的对策,确保其后续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水文水资源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表现出了较多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很多都会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或者是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鉴于此,针对这些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就显得极为必要,具体来说,这种管理和控制必须要首先针对相应的影响和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了解其影响的机制和变化趋势,进而最大程度上预先采取恰当的措施避免水文水资源的不良影响,当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对于水灾害的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峰平,章光新,董李勤.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13,04:457-464.
[2]胡海洪.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3,03:37-38.
[3]刘彩虹.浅析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27:155.
[4]刘闻,曹明明,邱海军.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通报,2012,05:215-219+264.
【水文水资源规划论文】推荐阅读: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排名06-29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题06-08
水文化结课论文07-06
水文监测范文07-02
水文文献综述10-22
水文水利课程设计11-02
小学教师下水文09-24
2022年水文学实习报告10-03
关于教师下水文的几点看法11-05
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论文07-22